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邊城讀後感13篇(經典)

邊城讀後感13篇(經典)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2W 次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邊城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邊城讀後感13篇(經典)

邊城讀後感 篇1

一向聽說過《邊城》的臺甫,但由於各種原因,一向都沒有看過。這一次在語文課本上與《邊城》結緣,感受頗深。

人道是人世最美的東西。在現代都市裡,在這個物慾橫流的森林裡,咱們又保留了多少純真的人道呢?在城市中整天奔走勞累的咱們真實無力去呵護,只任塵土將它一點一滴吞沒,乃至吞噬。人道中太多的美德將塵封的心靈在一角,疲倦的咱們怎麼有空閒將其敞開?或許有很多人早已忘記了它的存在。可是在邊城,在這個簡直被國際遺忘了的邊城,我找到了人道的歸宿。

湘西山美、水美,但人更美。青山繞水,水環青山,糾纏不已。在大天然母親的寵愛中出落得婀娜多姿的翠翠,山教會了她剛強,水賦予了她柔美。在明澈的見底的溪水的眷顧下,她的心純真無暇。年少的懵懂,初開的情竇,她的心裡喜愁摻半。由於質樸,她無法回絕大老,也無法向儺送表達。全部都是源於善。可是終是恰巧,落得個孤苦伶仃獨守空船,為了一個未必會回來的人作無期的等候!

其實不論悽慘也好,完美也罷,咱們都要走下去,不論咱們高不高興,花開花謝,潮起潮落。昨日隨風已逝,明日頂風將來,國際從不理睬任何人。

翠翠的愛情跟著儺送的悄然脫離逝去,就這樣,愛情之花還沒怒放就已凋謝了。或許沒有開端的愛情才是最完美的,由於錯失,才會銘肌鏤骨,沒有結局。才會意味著永久的存在。

落日易逝的嘆氣,花開花落的`煩惱,可是當咱們感恩著這種領會,安定一份拋棄,堅守一份超逸,不論紅塵塵俗怎麼變遷,不論個人的挑選方法怎麼,更不論握在手中的東西輕重怎麼,咱們儘管躲避也英勇,儘管感傷而欣喜,一直堅守著那種像《邊城》中的愛相同純真與天然,為心中的隱祕花園澆灌著更多的養料。

歸於邊城的故事完畢了,但咱們的故事才剛剛開端,人生路漫漫,吾等牢記愛惜。

邊城讀後感 篇2

近日拜讀了沈從文先生的《邊城》這部小說,雖然整部小說不長,但卻帶給了我無與倫比的感覺。

小說一開始就給我們營造了一種清新、樸素、平淡的氛圍,讓人對這片湘西鄉間風景充滿了嚮往,但也在一開頭,就奠定了全文一種悲劇色彩。翠翠母親生下她後在河邊喝水致死,父親也服毒而死,給全書帶來一種淡淡的憂傷。

文中淡化了錢的含義。即就是最有錢的順順,也是非常大方。可見,文中的邊城是一個重義輕利的當地,沒有一股稠密的商業氣味,使人覺得輕鬆。跟著金錢的淡化,全書的主題也愈加傑出。全書中的憨厚的情面給人留下的形象也更深。所以,一個個明顯心愛的人物形象便留在了我的大腦裡:熱忱質樸的楊馬兵,豪爽大度的順順……他們都是夸姣道德質量的標誌,都表現了抱負人生的內在。

大老和二老的兄弟情意也讓我覺得很感動。當二老向大老說出自己的心思之後,兄弟兩人並沒有反目成仇,而是經過“公平競爭”來分出好日子。這也表現了書中的人物憨厚的特色。

翠翠那“受驚小鹿般”定定的眼眸,熱鬧的賽龍舟,激起層層漣漪的渡船,爺爺的叮咚作響的酒葫蘆,迴盪在山巒間的清脆歌聲,爽落的.大暴雨和逝去的生命,不知未來的期待……影片那些淡泊的文字聞到古城的淳樸與古拙,那裡的山水連同那宿命一樣的人生連同那以悲劇告終的純淨愛情,深深地鐫刻在我的心間,久久揮之不去。

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裡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青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依稀中,這朦朧的極至又將我們帶入美妙之中。對於結果一直很糾結,但我想那麼靈精純粹的人應該會得到幸福。

在淡雅中,帶著一絲傷感,更深的是對生命無常無奈的嘆息。遠方除了遙遠,一無所有!

邊城讀後感 篇3

沈從文是本世紀最為優秀的文學家之一,也是著名的物質文化史專家。對於許多人來說他還是個迷學歷高少,行 出身,有著傳奇般的人生經歷。時間證明,他許多作品今天依然顯出極強的生命力。

《邊城》是沈從文的代表作,展示給讀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諧的生命形態。《邊城》發表於1943年,小說描寫了山城茶 頭全總的兩個兒子的曲折愛情,青山,綠水,河邊的老躺公,16歲的翠翠,江流木排上的.天保,龍舟中生龍活虎的 。

《邊城》中的一切都是那樣的純淨自然,展現出一個詩意的自然環境與人類社會,然和最終美好的一切只能存在記憶裡,天保與 一個值一個出走,祖父也在一個暴風雨的夜晚死去,一個順乎自然地愛情故事以悲劇告終。《邊城》是一個關於湘西苗族的“民族寓言”的經典文字。

沈從文生於湖南鳳凰一個就軍官家庭,後因家庭轉入困頓,剛剛小學畢業,年齡還不滿十五歲時,即側身行伍,到人世間去學習,其後數年間,她隨當地軍閥部隊輾轉於湘, 邊境及 水流域各地。

三十年代初,沈從文在創作的同時,主編《大公報》文藝副刊,並以其在文壇的影響,被視為“京派”作家年輕一代的新領袖,1999年以後,由於“歷史的誤會”改行從事古代文物研究,並先後出作《明綿》《中國絲綢圖案》等……

沈從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獻的一生。沈從文先生的文學《邊城》《湘雨》在國外有重大影響,他的作品被譯為日本,美國,英國,前蘇聯等十多名國家或地區選進大學課本兩度提名為諾貝文文學獎評選候選人。

沈從文1988年5月因心臟病突發,在北京寓所逝世,故居於1991年被列為省人民政府重點物保護單位,撥款進行了整修,故居陳列有沈老的遺墨,遺物和遺相,成為鳳凰最吸引人的人文景觀之一,每天來瞻仰者 不絕。

邊城讀後感 篇4

《邊城》敘述的是湘西小鎮一對相依為命的祖孫平凡寧靜的人生;以及這份平靜中難以抹去的寂寞和“淡淡的淒涼”。

小說敘述了女主人公翠翠的一段朦朧而了無結局的愛情。但愛情卻不是小說要表現的全部。翠翠是母親與一個士兵的私生子,父母都認為這是不道德的,更是無望的愛情自我懲罰而先後離開人世。翠翠自打出生,她的生活就只有爺爺,渡船,黃狗。

作者用平淡的語言淡化了翠翠與爺爺孤獨清貧的生活,卻儘量展現他們與自然和鄉人的和諧關係。這也是那艱苦生活中的一種美。

然而作者在為我們描繪著人與自然相處得相融、優美和諧時,卻無法不體味到爺爺和翠翠這一老一小單純生活中的孤單與悲涼。“黃昏來時,翠翠坐在家中屋後白栲下,看天空被夕陽染成桃花色的薄雲,”聽著渡口飄來那生意人雜亂的聲音,心中有些薄薄的淒涼。是一種少女春情初萌而又茫然無依,說不清道不明的悽楚與憂鬱。

翠翠愛情的悲劇,並不具有戲劇性,一切尚未發生就已消失不見,就像生活中許多失之交臂的事情,爺爺的木訥和猶豫,源於沒有“碾坊”的自卑和善良人的自尊,而船總順順對爺爺的誤解,無意中揭示了一個深邃的哲學命題——人在根本上是無法溝通的。翠翠與大老,二老還未展開就倉促結束的愛情,大老的殞命,二老的出走和爺爺的離世,迅速將一個妙齡少女朦朧的'幸福夢幻擊碎。

而他們卻是那樣的美好。二老為了純真的愛情,寧願放棄一座碾房的陪嫁而選擇渡船,大老則寧願犧牲自己的幸福,希望成全弟弟的愛情,他們都胸懷寬廣,光明磊落。

而這般對鄉情世態的敘寫,對鄉土的感情,對生命的愛,總是令人憂愁。這是一種理想的“人生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於人性的人生形式。然而它們卻不僅僅是“優美”,也有人在命運的面前的無助與無奈的憂傷。

邊城讀後感 篇5

當我在新華書店第一次拿到《邊城》這本書時,我就被它深深地吸引住了,我在這些眾多的圖書中挑選出了我最喜愛的一本書。它能夠吸引我的原因不是書包裝的樣子,不是作者是否著名,也不是它的內容是否精彩。它吸引我的就是“邊城”這個題目,它給了我如宇宙的遐想。“邊城是什麼?”“邊城是一座城嗎?”“為什麼取名叫邊城?”一切的問題迫使我選中了它。

一回到家我便迫不及待地看了起來。《邊城》的作者是沈從文,原名沈嶽煥,他收到的正規教育僅來自小學,他的知識和智慧更多的是自然和人生這部大書給他的。但是,憑著自己對文學工作的執著,他成為了一名有名的文學工作者。

看完了作者介紹,我更是對這本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本書主要是寫湘西小鎮一對相依為命的祖孫平凡寧靜的人生,以及這份平凡寧靜中難以抹去的的寂寞和淡淡的淒涼。

書中的安然世界是如此令人身亡,所以當我寫到這兒時,忽然有些惶恐地停下來:我有資格去評說甚至只是去描述這樣一個如此恬靜優雅的意境嗎?

可是,我還是不得不說我喜歡《邊城》那字裡行間隱約可見的熱情中的憂慮,因為那種平靜中的淒涼是何等的熟悉,又是何等的不著痕跡,讓人微笑地流著眼淚。金介甫說:“沈從文的'鄉愁就像辰河一樣靜靜地流在中國的大地,流動在他和他的民族記憶中的是一條染紅的河流,是一腔斬不斷的鄉愁,是一中古老情緒的振顫,是民族使命感與責任感的體現。”而在我看來,那種悲切就像是大海,不是誰都能明白的,表面的風平浪靜掩著內心的浪濤洶湧。這真的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啊!

所以,我不再惶惑,再一次拿起筆,寫下了我對《邊城》的理解:既然生活比任何臆造都精彩,那麼我不必擔心《邊城》的真是理解是否深刻,真是就已經足夠。面對著《邊城》這樣一本餘韻悠長的小說,若能夠真正的讀懂,或者宣稱自己已經讀懂,是很無趣的。我所能夠做到的,只是以自己的方式去釋讀《邊城》時的心情。

邊城讀後感 篇6

《邊城》抒寫青年男女之間的情愛、祖孫之間的親愛、鄰里之間的互愛來表現人性之美的。主人公翠翠,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湘西的清風、麗日給了她一個壯健的軀體;茶峒的青山、綠水給了她一雙碧玉般清澈透明的眸子;碧溪岨的竹篁、白塔又給了她一顆絕不世故的赤心;小船載滿了她那少女的悠悠歲月。後來,翠翠路遇了儺送,兩顆年輕的心靈撞擊在一起,那種朦朧的愛意便在翠翠心中萌發。

翠翠與儺送這對深深愛著對方的年輕人既沒有山盟海誓的豪言壯語,也沒有離經叛道的駭世之舉,作者正是通過這一對青年男女的愛情反映了人性美。

老船伕他善良、勤勞、樸實、憨厚、忠於職守、恪盡本分。他生活雖然清貧,但從不貪心;樂善好施,卻從不索取,從他的身上我們看到了中華民族那原始而又古老純樸的人性之美。

鄰里之間的互愛,船總順順便是這一類的總代表。他“大方灑脫,慷慨又能濟人之急”。他盡釋前嫌,照看那失去了一切的孤雛——翠翠。這就是湘西的風土人情,這就是湘西人的善良。

小說結局是悲劇性的,沈從文正是通過翠翠、儺送的愛情悲劇,去淡化現實的黑暗與痛苦,去謳歌一種古樸的象徵著“愛”與“美”的人性與生活方式。作者運用小說中無限的美來反襯現實中的各種黑暗與醜惡。由於這種獨特的創作風格,同是一個時期,沈從文卻和所有人的風格都格格不入。他輕細地描寫著湘西的`平靜,從不沾染血腥,而背後卻藏著無可掩抑的,對民族的憂慮與愛。

作者用最出神的筆墨淡然寫出一份柔情,對現實進行過濾或裁剪,或根據心的幻想去營造一個世界。我們要用最細膩的心靈體味著它,讓我們一起去感受。所有的一切是那樣的美好而溫暖,它讓浮躁的人心慢慢沉靜下來,乾淨起來,敞亮開來……

但當你合上書本,世事紛沓而來的時候,你會突然發現,閱讀《邊城》的那個場景那個瞬間是那樣的不真實,彷彿是一段偷來的並不屬於你的時光……

邊城讀後感 篇7

《邊城》這部小說是沈從文先生寫的,初讀之下,會覺得語言很平淡,情節甚至算得上是平凡的,但細讀之下,又會被小鎮的悠閒適意,爺爺的樸訥,翠翠的可愛以及字裡行間的自然、優美、詩意所吸引。讀著讀著,似乎自己也融入了這個很多年前的故事中。

小說開頭向我們展現了在青山綠水間有一個淳樸的白髮老船伕,一個穿著碎花布衣的天真少女和一條忠心的黃狗,沒有喧囂,沒有張揚,生活簡單而寧靜,在我們看來或許有些枯燥乏味,但對於一直生活在青山綠水間的`他們仍然把這日子過得滋味十足。

本該一直這麼悠然度日,但卻在一個熱鬧的端午節,翠翠走上了愛情這條“路”……那次盛會上翠翠與相貌英俊的青年水手儺送不期而遇,儺送在翠翠的心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更巧的是,儺送的兄長也喜歡上了翠翠。兄弟倆沒有按照當地風俗以決鬥論勝負,而是採用公平而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表達感情,讓翠翠從中選擇。儺送是唱歌的一把好手,天保自知比不過弟弟,心灰意冷,斷然駕船遠行去做生意,但不幸溺死於湍急的渦流之中。由於天保之死,儺送十分責怪自己,很內疚,便自己下桃源去了。

而悲劇還未停止……夜裡下了大雨,夾雜著嚇人的雷聲。爺爺說,翠翠莫怕,翠翠說不怕。兩人便默默地躺在床上聽那雨聲雷聲。第二天翠翠起來卻發現船已被沖走,屋後的白塔也沖塌了,翠翠嚇得去找爺爺,卻發現老人已在雷聲將息時死去了。雖然兩兄弟的父親在老船伕去世後解開了心中失子的疙瘩,答應只要儺送願意就娶翠翠做兒媳。於是翠翠開始了漫長的等待,還記得原句是這樣的“到了冬天,那個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裡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青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要有多悲哀才會如此……也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邊城……

邊城讀後感 篇8

《邊城》講的是一個古樸美麗的世界裡的人與事,這篇文章圍繞著翠翠與大老、二老間的愛情,展開了一個美中帶有哀愁的故事。這裡所有的人,無論貧富貴賤,幾乎都是純樸善良、可敬可愛的。我想這便是作者心中的烏托邦吧,但,對於夢,它是美的,對於現實,他是殘酷的。

邊城如同世外桃源,這裡不同於金錢至上,追名逐利、物慾橫流的當今社會,這裡的人們安居樂業,一片寧靜祥和的景象。這裡的社會該是善良的人都向往的地方吧,但誰又能逃離命運的捉弄呢?

《邊城》應該更適合社會上的人讀,因為他們受社會的影響將心中的天平向物質方面傾斜,有的已忘卻了曾經學生時代的美好,童年的天真,這本書更能讓他們看到自己的內心。這本書輕輕地告訴人們:淡化金錢,注重感情,珍惜愛你的人,要有生活的希望,保護淳樸之心,不包藏禍心......倘若人人嚮往“邊城”,那這個世界會離美好和諧更進一步。

我並不很瞭解社會,但在道聽途說中便猜想,社會是絕對比不上學校的,社會上的人充斥了經濟上的糾紛,利益的爭奪,這很刺激,也容易讓人心碎。“不要到了社會才說這個世界怎麼是這樣”這是我母親告誡我說的,她說“你應該瞭解社會及其走向”。她是過來人,總是講些讓我聽後不可思議的事情。世界果真如此嗎?我沒見過諸如偷竊、凶殺、投毒等事件。在我心中,這個世界就差不多同邊城一樣,是美好的。所有不好的是幾乎都只是不湊巧罷了。

但我常聽我母親說,現在的人可不同於以前了......那些事在我心中,是那麼可怕,我也恐懼我會走向社會。我想,與沈從文截然相反的人該是莫言了吧。一個是理想的,一個是現實的。在讀《邊城》之前,我剛讀完莫言的'《紅樹林》,這是兩個極端化的世界。但更打動我的不是《邊城》,而是《紅樹林》,因為裡面描寫了光明外表下的黑暗,它更接近現實。一個讓我謹記過去的淳樸,一個則讓我有認識社會、防範災禍之心。他們的偉岸為我的平凡增添了力量,希望能看破紅塵,並愛上紅塵......

最後以莫言的一句話來告誡自己:只有正視生活中的和人性中的黑暗與醜惡,才能彰顯光明與美好,才能使人們透過現實中的黑暗雲霧看到理想的光芒。

邊城讀後感 篇9

夜深人靜的夜晚,躲開白天城市的喧囂,讓自己沉浸在一片靜穆之中,在屬於自己的小天地裡品讀《邊城》,思緒也隨著書中人物的變化發展起伏

《邊城》寫的是一個戀愛的故事,情節簡樸優美,湘西山城茶峒掌水碼頭順順的兩個兒子天保與儺送,同時愛上了城邊碧溪老船伕的孫女翠翠。但翠翠心裡愛的卻是儺送,當天保明白了實情後,深知不能勉強,主動退出了競爭,架船下辰州,好忘卻那裡的一切,卻不幸遇難。儺送雖然一直愛著翠翠,但哥哥為此而死,使他心中壓抑,又對老船伕有誤會,也在痛苦中離家去了桃源。而翠翠獨自承擔所有的變故,在等著,等著那個也許永遠不會回來,也許明天就回來的人。

人世間的美好與淒涼,在文中體現得淋漓盡致。翠翠與爺爺至深的親情,天保、儺送兩兄弟的手足之情,祖孫二人與村裡人的.與諧融洽又質樸的鄰里關係,人與自然的統一,淳厚的民俗與民風……

又或許是秀美的景色,喧天的鑼鼓,熱鬧的節日,吸引了眼球,掩蓋了喜慶祥與背後的淒涼與傷痛。但作者清新雋永的筆詞下的確有絲絲憂傷的情懷。就像這裡也有親人的離別與去世,有滿滿的期待未果,還有懵懂、朦朧,卻又無疾而終的愛情……

有些時候,我們看到繁華,卻看不穿繁華背後的蕭索與淒涼,經歷了喧譁,卻沒有想過曲終人散後的寂寞是否也會升華。

有些時候,我們看到了現象,卻撥不開迷霧,也有些時候,有些話不說,就再難澄清,再難說出口。

每個人都可以選擇自己的道路,但長久以來,生命便如一條河流,激流曲折,卻永遠也回不了頭。

我們總抓不住一些東西,改變不了一些事物,美麗的背後也有訴說不完的蒼涼。就像翠翠這樣明媚的孩子,最終也只得在江畔孑然一身獨自的痴痴盼想。

這裡的憂愁是一滴化不開的墨,滴到心上,糾纏不止,然後風乾,凝結在那裡,無法抹去,只有那澄明的江水,依然訴說著那些古老的故事……

邊城讀後感 篇10

夜闌人靜的夜晚,躲開白天城市的喧囂,讓自己沉浸在一片靜穆之中,在屬於自己的小天地裡細品沈從文先生的《邊城》,思緒隨著書中人物的變化發展起起伏伏……

邊城寫的是一個戀愛的.故事,情節簡樸優美,湘西山城茶峒掌水碼頭順順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同時愛上了城邊碧溪老船伕的孫女翠翠。但是翠翠心裡愛的卻是儺送,當天保明白了這個三角戀愛的實情,深知不能夠勉強,主動退出了競爭,駕船下辰州,好忘卻那裡的一切,卻不幸遇難,儺送雖然仍然愛著翠翠,但是哥哥為此而死,使他心中壓抑,又對老船伕有誤會,也在痛苦中離家去了桃源。而翠翠獨自承擔所有的變故,在等著,等著那個也許永遠不回來,也許明天回來的人。

如詩的邊城,詩意地演繹著人生,詩意地演繹著生活。書中所示的人性美浸透著完美,而翠翠的無限期等待又顯示著不完美。她的愛情悲劇可以說是那個年代造成的,她和儺送本來完全可以結合在一起,培育出美麗的愛情之花,可惜二人卻失之交臂,留下了悠長的遺憾。

而現在誰會放棄自己的愛情呢?在當今這個社會誰主動放棄自己想要的東西,完美的愛情都是我們想要追尋的。在《邊城》中儺送為了親情而放棄了愛情,親情固然重要,但是為了親情而放棄了愛情,也是可悲的。而翠又在不知道天保是因不能夠得到她的愛而憂鬱出走落水身亡,不知道儺送是因為不能得到她的愛而離鄉遠行,也不知道爺爺突然離世全是由於替自己的幸福思慮奔忙而心力交瘁。後來在陪伴她的楊馬兵向她說明後,她才如夢初醒,這實在讓人不免為她感到惋惜和可悲。

故事就這樣結束了,結局怎樣?給人留下了懸念,儺送最後回來了嗎?她們倆最後在一起了嗎?我不禁陷入了幻想之中,希望他們有情人能終成眷屬。看過《邊城》,讓我對世間完美的愛情又一次產生了懷疑,對人性多了一份瞭解,但是又明白了自己的幸福就應該去爭取,爭取了,得不到,也就沒有什麼可遺憾的了。

邊城就是這麼一出健康純潔,而又瀰漫有淡淡哀愁和濃濃詩意的愛情悲劇和人性的悲劇。

邊城讀後感 篇11

原想為這篇起名為“如水”---可是我不能悖著自己的心,忽略那另一部分,於是我就給它起名為“純美與暴力”。

純美

清澈泠泠然地順著書脊淌下來了。它流到我指甲邊緣,滲入;隨後我聽見了歌聲,是晴雨後的泥土、時未融化的芬芳、時初生的情感;它變成氣態的、潮溼的詩,輕覆於我的睫毛。我願真正讀懂,可這時能令我深切感受到的唯有自己思維與語言的遲鈍。

《八駿圖》、《或人的太太》、《如蕤》我都翻來覆去地讀了三遍以上,直今還認為有些許晦澀。可是在閱讀的當中,純美的環境、純美的人們、純美的對話,這些是不曾有變的。就好似海浪,唯有那幾朵不肯在礁石邊迸成零散的珍珠------可你卻仍能感知它滾動前進的節奏與態勢,然後受它的鼓舞與感動。

這裡每一篇的人物都是有名字的。作者好像以“人”為開始,再釀出甘冽的環境,每一個人都富有極鮮明的特徵:他們的每一次抬眼、每一次頷首,甚至每一次開口的時間都是自然形成卻又不能改變的------就如《邊城》中的翠翠,她不答應別人的呼喚,定是心中有什麼纏在一起;她總要先解開它們才能回答,否則好似她便不是那個翠翠了。雖是每個人物都獨一無二,可他們的相似之處卻又如恆河沙數。於是,純美疊加於純美之上,雖是不至於令人頭昏到只顧陷入、無法自拔的狀況,可也足以令人心生淡淡的疑惑與神聖的哀怨。所以,我還是希望能寫到暴力的部分來讓自己產生些許明徹。

暴力

《邊城》中的暴力形式是非常多元的.。有肉體所承受的暴力、有感情所承受的暴力,當然,更有靈魂所承受的暴力。如最後一篇《節日》便充斥了會鞭笞犯人至死的暴力,《虎雛》便顯現了一個碩大的希望被落空的暴力,而《七個野人與最後一個迎春節》則昭示了人民的反抗被徹底扼殺的暴力。每種暴力總難免給人心靈的重重一擊,可這一擊過後卻會帶來從未敢涉足的領域的思考與悲憫,甚至憤懣。

也有少數幾篇是純美與暴力並存的。它們就似一架天平,平衡達到一個令我望而卻步的境界。最好的例子就是《媚金,豹子與那羊》。我已不知如何去理解那純美得暴力的愛情故事。

《邊城》,讀一遍,便好似僅觀覽了一番好山好水般。

邊城讀後感 篇12

讀到《邊城》,一幅清新淳樸的畫卷便向我展開。湘西邊城的民風令人倍感溫暖,雨季到來,人們的財物受損,總有一些勇敢的人熱心幫助,在那群暖洋洋的人流中,我最難忘的是老船伕和順順。

老船伕,一個普普通通的船伕,然而他極有自尊,面對別人對他微薄的一些報酬,他不收,甚至因此同一個賣紙皮的人起了爭執,可那幾個銅錢是他應得的呀!無奈,他是那麼固執,偶爾收下一些,他就會用這些銅板備下涼茶、藥物,儘自己所能為渡人提供方便。他就是這麼一位平凡的船伕。他也是位細膩的祖父,對自己那寶貝孫女翠翠,恨不得將他那顆熱忱的心捧出來,孫女到了年紀,他心裡默默籌劃著,但他懂孫女,懂翠翠那顆羞澀而期待的心,“翠翠,大魚咬你,大魚咬你”,他不明說,就是點到為止,他讓孫女自己去選擇。為了孫女,他去找順順,去找天保,去找儺送。天保死後,卻因此飽受順順父子的懷疑與冷眼,他沒有多說過一句話,照樣渡著他的船,照樣愛著他的孫女。老船伕進城買東西,商家總會給他提供特別的優惠,儘管他從不想去佔這樣的便宜;老船伕去世後,當地的人們共同為他準備後事,群眾的一舉一動足以襯出他的品格,我很容易就能想象出老船伕的樣子:兩鬢蒼蒼,十指粗糙,一雙有些渾濁的眼,卻閃著善意的光芒。

“順順”這兩個字給人很親切的感覺,似乎只有孩子才會叫這樣的名字,順從而可愛。順順明事理,正直,不貪財,作為船總,他沒架子。“順順”這名字起的真好,他沒有忘記周圍還有許多生活困難的人,從來都是慷慨解囊,大方相助。他有錢,有足夠的錢讓他兩個兒子過上衣食無憂的生活,但他沒有,他用生活來訓練他們的`人格,讓他們甘苦與人共。天保和儺送因此結實如老虎,卻又和氣親人,不驕惰,不浮誇。顯然,吃點苦要比嬌生慣養好得多,來自生活的磨練能讓人更快的成長。磨練,是一顆顆稻穀,你要乘早將它收割,晒乾,再去糠……最終,蒸成醇香的米飯,讓你精神倍爽;慣養,是頂級大廚為你捧上的蛋糕,有著異常誘人的外表,渴望一時之快將它食用,它帶來的,卻只有那卡路里和慵懶的壞脾氣。

湘西,瀰漫著自然與健康的美麗土地,《邊城》為它奏響了一曲含著淡淡哀傷的田園牧歌。

邊城讀後感 篇13

這本書給我的第一感覺是:如水的平靜,沒有戰爭的那股硝煙。它描寫的是住在山區的一位老爺爺和他的孫女翠翠的平靜生活。在那個山村裡有的是山,有的是水,有的是那樸素的人的一張張面孔。

作者曾經講到:世間真有百思始得其解的怪事情,每次只要我規規整整地寫下“沈從文”三個字,我就立刻會想到水,汪汪洋洋的水,這倒不是因為他的“沈”姓有一個三點水的偏旁,而是因為他如水的性情。

他曾在寫於一九三一年的《自傳》中說:“我情感流動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給予我的影響實在不小。我幼小時較美麗的生活,大都不能和水分離。我受業的學校,可以說永遠設在水邊。我學會思索,認識美,理解人生,水對我有極大關係。”

我是住在海邊城市的一位中學生,對於水我是不會陌生的,我能理解:水和沈從文的生命不可分,教育不可分,作品的傾向不可分。

我明白了,也領悟到了水的德性為相容幷包,從不排斥拒絕不同方式浸入生命的任何離奇不經事物!卻也從不受它的玷汙影響。水的性格似乎特別脆弱,且極容易就範。其實則柔弱中有強韌,如集中一點,即涓涓細流,滴水穿石,無堅不摧。水教給我粘合卑微人生的平凡哀樂,並作橫海揚帆的美夢,刺激我對於工作永遠的渴望。

“正因為工作真正貼近土地人民,只承認為人類多數而‘工作’,不為某一種某一時的‘工具’,存在於現代政治所培養的窄狹病態自私殘忍習慣空氣中,或反而容易遭受來自各方面的強力壓迫與有意忽視。欲得一稍微有自主性的順利工作環境,也並不容易。但這不妨事,倘若目的明確,信心堅固,真有成就,即在另外一時,將無疑依然會成為一個時代的標誌!”

他的'這段話極具預見性,隨後不久,他就因為不肯做“工具”而“遭受各方面的強力壓迫和有意忽視”,連“稍微有自主性的順利工作環境”也不可得了。這是作者的另一段描述,看出他當時達到處境是非常之艱難的。

《邊城》就是從這樣一個人的筆下刻出來的,是多麼的生動傳神,文中的人物都是在這山水的哺育中長大的,這一點一滴是生就了多少美夢多少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