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論語》讀後感集錦15篇

《論語》讀後感集錦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2W 次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千萬不能認為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論語》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論語》讀後感集錦15篇

《論語》讀後感1

《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結集,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至戰國前期成書。

我讀了一本書,它由孔子在講課的時候弟子記錄下來的由語言編成的《論語》。現在就讓我來介紹一下孔子吧。孔子,字仲尼,春秋後期魯國人,生於公元前551卒於公元前479年。它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被後人稱為聖人。

孔子思想、學說的精華,比較集中地見諸於《論語》一書。全書共分20篇,512章,約20000餘字。

《論語》即孔子的論和語,論就是議論,語就是告知,使人有所覺悟。它是一部含義深遠的古代學術理論,內容大多是孔子回答別人的`言論。

《論語》是一部偉大的思想總集,他記錄了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言行,是後人瞭解和研究孔子最可靠的原始資料。《論語》言簡意賅卻含義深刻,字字珠璣,耐人回味。字回行間滲透著聖人的思想、言行和處世為人之道。可以說《論語》是中國文學最成功的傳記書之一。它對我國2500年的思想文化價值取向的影響,與《聖經》對西方人一樣,深刻而廣泛。

《論語》讀後感2

創作論語的意義在於教人如何做人。裡面有句話: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意思是弟子在父母面前孝順父母;出門要服從老師,言行要謹慎,誠實可信,沉默寡言,廣泛愛人,親近仁者。這樣練習之後,如果還有餘力,就要學習文獻知識。與這些相比,我對尊重長輩的做法並不是很好:我經常在長輩給我建議後走自己的路。比如父母讓我不玩,但我還是偏玩。我應該聽從長輩的要求,按照長輩的要求去做。

論語中還提到:曾子說:五日三省五身。為人謀而不忠與朋友交朋友,不相信傳不習乎?意思是:我每天反思自己很多次,是不是盡力為別人做事?和朋友交往誠實可信嗎?老師教我的.學習複習了嗎?這句話的意思是讓我們一直反思自己,反思有這些,還有其他內容。比如反思自己浪費時間嗎?做壞事嗎?長輩要做自己的事嗎?

我有個人經歷:有一次,我媽媽出去做作業,讓我完成作業。當我做作業時,我寫了一會兒,做了其他事情。我浪費了很多時間,所以我沒有珍惜時間。我應該意識到我浪費了自己的時間,我在生活中浪費了這些時間。

讀完《論語》後,我發現我有很多地方沒有在論語中說。我必須採取行動,努力糾正論語的內容,成為一個高尚的人。

《論語》讀後感3

論語是國學經典,也是儒家的經典著作,記錄了孔子的言行語錄,是我們學習國學必讀的書目。作為一個喜愛文學的人,自然不能少了國學這部分,而且我們還要傳承和發揚優秀的傳統文化。雖然論語中的很多句子大家都閱讀過,例如學而時習之的學而篇,就是課文的一部分,被我們所熟知甚至背誦,但這只是《論語》這部著作中的冰山一角,通讀整部著作,你一定會收益更多。

在論語中,孔子的一些經典語錄讓我感悟頗深,例如,孔子說“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殆”,就這麼簡單的一句話,卻含這關於學習和思考的哲理。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常常就犯了這兩個錯誤,有的學生善於思考,但對於學習卻不勤奮,因此雖然很有天賦但學習的.廣度和厚度不夠,因此也無法成為一個博學的人,這就是思而不學則殆的含義;而也有一些同學非常勤奮,但不善於思考,學習和閱讀的東西很多,但都是粗讀,淺嘗輒止罷了,並沒有深入思考到底讀了寫什麼,讓我們從中受到了什麼啟發,給我們的成長帶來什麼幫助,這些就是典型的學而不思了。

上面僅僅從孔子語錄學而篇中的句子為例講述論語的思想,雖然涉及內容很少,但足以說明論語的內涵之深刻、思想之博大,而我們要想成為一個有學識的人,就必須繼承和發揚先賢的優秀思想和精神,論語就是代表優秀文化的經典國學著作之一。

學習是一個長期積累和堅持思考的過程,這是我從論語中學到的,以後的我會更加勤奮努力,也會多實踐思考,讓自己更加優秀。

《論語》讀後感4

在我初中學習生涯裡,我常常急於求成,卻忽略了學習的過程,這些致使我學得不紮實,另外再加上各種教輔書籍上的學習方法更是讓我眼花繚亂,滿頭都是星星在轉。後來,我反覆回味那《論語》中的“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些話都令我大開眼界,受益匪淺!

以前,我有做事衝動,有不經過大腦的過濾就忙著做事的壞習慣,自從讀了《論語》後,我總結出了——三思為妙,怒上心頭,忍讓最妙。若能以此去處事,一生快樂任逍遙。哈哈!怎麼樣,我這麼長時間的努力沒白費吧!

《論語》中倡導的是老實、嚴謹的學習態度,一定要反覆學習舊的知識,從中就會學到新的知識!如同在炎熱下品嚐那苦中略帶一絲清涼的檳榔!雖苦,但卻可以從中回味出沒有苦就沒有甜的道理!所有人都是從苦中走出來的,苦代表著成長!

還記得,小學剛畢業,心裡還有著對過往生活的一絲留戀,也曾因此流過淚。是《論語》把我從陰霾中拉出來,帶到一個光明的世界。我回味著《論語》給予我的所有。悟出了畢業就像一窗玻璃,我們遲早要撞碎它,擦著鋒利的碎片走過去,血肉模糊後,開始一個不同的生活!從此走向另外一個光明的'世界!

相信我,走過悲傷吧!

回味那些曾經因為悲傷而打破的夢,從中品出本應散發著濃郁清香的歡樂語錄!你會走向一個不同於尋常的人生,慢慢成長起來!

走過通往成功的途中,手中捧著一本千萬中國人心中的聖經——《論語》。

《論語》讀後感5

XX年接觸和氣來讀書會之後,開始讀錢穆的《論語新解》,在這之前,雖然一直知道《論語》是一部非常有思想的著作,但是一直不敢去讀它,它成書距今已隔幾千年,那些古時的用語與環境和現在大不一樣。論語在千年的歷史上是被評價很高的書,也是近代受到嚴厲抨擊的一本書,讀之不可不慎。

註釋論語的書實在是太多了,不知道哪一本該值得信任地去讀一讀。之前接觸到的有關論語的書籍,也不過是一些書中對論語的評價與看法之類的,接觸的很少,也從來沒認真看過一本講解論語的書或文章。這和我的脾氣有關吧,沒有找到覺得可以放心花時間去讀的書,那其他這些花邊類的.書,我是不會過於認真地去看,看過了,就這樣帶過了。因此,錢穆先生的《論語新解》算是我的第一本與《論語》有關的書吧。並不是覺得讀完這本書,我就可以在這裡聊《論語》,聊孔子,這一本書對於論語,對於儒學來說,也不過就像是樹上的其中一片葉子而已,要想看一顆樹,看一片葉子是不夠的,但是每片葉子都是應該必須去看的,寫一篇讀後感,只是希望在不斷地朗誦與閱讀中記下自己的讀書想法,寫讀後感的同時可以激發自己思想,亦可以讓自己堅持著去讀書,不時地寫寫感想,當幾年後再回首看看自己的讀後感,應該會有種成就感吧,嘿嘿,我就喜歡那種成就感,哈哈。

邊讀《論語新解》邊更新讀後感吧。希望自己能堅持,也希望這些能陪著我走過20xx。

《論語》讀後感6

對於求知,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亦即,學習而不思考,迷惘;思考而不學習,危險。就我的理解而言,此處的“學”應指掌握生活中事物執行的規律,它既囊括了我們課堂上學習到的物理、化學、音樂等科目的知識,也包括我們在人生道路上所聆聽到的教誨。由於經過長期實踐的證明,它總是具有正確性與客觀性。因此,“學而不思則罔”裡的“學”是屬於理性範疇的。反觀“思”,思考,應指個人的對生活中事物的思考,與“學”相反,它是主觀而感性的,雖然它未必總是正確,但因為它是由每一個個體獨自進行的`,因此它獨特並且真實可感,對個體的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無可替代的作用。

光學習而不思考,則相當於盲目地接受知識。不經過自己的一番考量,別人說它對,你就認為它對,別人說它錯,你就認為它錯,這樣所學習回來的知識,是不會在腦海裡停留多久或是對人造成多大影響的,因為它來自於表面的記憶而非深刻的理解,換句話說,學了就是白學,所以即使學習了,人還是會迷惘。思考而不學習,就好像在一片茫茫大海中航行,由於缺乏方向,“思考”這艘大船是會迷路的,它有可能向任何一個方向前進,卻對前方的風暴暗礁毫不知情,所以是十分危險的,要趨吉避凶,踏上正途,只能靠“學習”來當這艘大船指南針。

而在《論語今讀》中,李澤厚先生引用了康德的一句話來闡述這種有關學習和思考的求知觀:“感性無知性則盲,知性無感性則空”,的確如此。

《論語》讀後感7

讀《論語譯註》已有三週,這本書大概是同學們在所有已讀書籍中讀的最慢的一次。從不懂到看翻譯,從看翻譯到得不到智慧,讀的慢,讀不懂是自然的。為此,推薦趙文瑄主演的《孔子》電視劇讓學生在週末的時候看一看,來幫助自己理解書中的語錄。從上課的回答中,從課後與學生的.交流中,從週記中,慢慢發現他們讀出了少許的味道,這實在是讓我興奮不已的事。

半部《論語》治天下,“仁者愛人”“克己復禮”“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等,都早已融入到中華民族的血液中,希望《論語譯註》這本書的閱讀帶給學生更多的人生智慧。

在欣賞《論語》時,我慢慢地去咀嚼它,規範我的言行和學習方法。印象最深的那一次:步入高一時,我急於求成,忽略了對公式定理的理解,學得不紮實,使一次次的考試失利。現在,我讀《論語》時深有體會:“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溫故而知新”等一些話語使我受益匪淺。它倡導老實、嚴謹的學習態度,多複習,多重複更有用。做任何事都不能違背它的原則,不僅僅是學習,更是生活。否則,必然失敗。我豁然開朗。

《論語》讀後感8

“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一部《論語》道出了多少面對生活的態度; 一部《論語》道出了多少做人的道理;一部《論語》道出了多少人生的哲理。這部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鉅作,便出自孔子這位博古通今,學富五車的大師,一個教育家,一個哲學家。這樣一個傳奇的人;這樣一種傳奇的思想;這樣一部傳奇的著作,卻曾經被數次的拋棄,否定。

秦始皇時期,正統的儒家思想,卻因秦始皇害怕政權被推翻而拋棄。“焚書坑儒”的做法否定它的同時,也恰恰的肯定了它的價值。儒家思想被拋棄,我不敢說它是秦朝覆滅的主要原因,但它至少也算一條吧!之後,儒家思想再次被推崇,延續著它的.光榮。我本以為它會被一直推崇下去,但令我感到驚訝的是,在時期,它再次被拋棄了。當時提出了“加強新文化的發展,鄙棄舊文化”的文化發展方針,直接而又錯誤的否定了它。這僅僅是因為它含有封建主義思想,不利於中國共產主義思想的發展,僅僅因為這可笑的一點,人們拆孔廟,燒書籍,使儒學站在了眾矢之的,完全的否定了它。

兩次可笑而又可悲的否定沒有使它失去應有的光芒,而使它更加耀眼奪目。“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上至於下愚不移”多少名言,句句經典,句句深刻。這一句句話,都從孔子嘴裡一一“曰”出。這不應該被否定,應該被髮揚,被學習,被傳承。

子曰:“剛、毅、木、衲,近仁。”

《論語》讀後感9

讀完《論語》,坐著發呆,迷茫中,《莊子.秋水》中的一句話,浮上心頭。 “至德者,火弗能熱,水弗能溺,寒暑弗能害,禽獸弗能賊。非謂其薄之也,言察乎安危,寧於禍福,謹於去就,莫能害之也。”

孔子在中國歷史上的角色是什麼?是一位在文化封凍的河流上用肩膀奮力拉船的縴夫,是一名在“人治”與“專制”之間撐船的擺渡人。一個自由的思想家,卻因為世事的束縛、統治的變遷或被哄抬或被蜚斥,終己一生在困境中追求著不得志的“仁”的理想。好心人一直在呼籲同情弱者,卻又總是將至德者歸入強者之列,似乎天生不屬於同情範圍。其實,世間多數出色者都因為眾人的分享、爭搶和排擠而成了最弱的弱者。孔子就是最好的例證。

在談論理想時,那淺淺的一句:“吾與點也!”(“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所包含的已然淡漠的不得志,又怎能不引人喟嘆?《論語》中並沒有太多華麗的辭藻,而是質樸的道理和,以身作則。細想身邊常有這些品格的展露,而習慣於淡漠的我們卻很少如此清晰地看待。也許華夏的血脈裡,正有“君子“的`影子,只是經過孔子等至德者的吐納,將它凝固住了,現之以墨字,代代相傳。或許至德者從不抱怨,通過字裡行間,只能隱約看見孔子影影綽綽的無奈。記得有人曾說:“半部論語治天下。“擁有一整部《論語》的孔子,留下的卻只有無奈的隱忍。

《論語》讀後感10

民族經典是一個民族精神的縮影,要了解一個民族,最佳途徑就是閱讀這個民族的經典,而《論語》堪稱中華民族精神的典範!

初讀《論語》時,有一句話讓我感慨不已: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這句話的意思是:一個人假如沒有長遠打算,那麼,眼前馬上就要遇上麻煩了。它提醒著我:從長遠利益角度考慮問題,就能步步謹慎,積極主動地做好每個環節的工作。

在社會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我們更需要調整自己的'心態,反思自己的所作所為。就如《論語》中說的那樣:"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言而不信乎?傳不習乎?"總之,每天要想一想,這樣可以使自己清醒,做到自覺努力,不斷鞭策自己進步。

《論語·為政》中有:"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這句話告訴我們,一定要複習老知識和學習新知識,這樣才能成為別人的老師。如果只複習老知識,不學習新知識或只學習新知識,不復習老知識的話,那學習成績是永遠不會有進步的。

宋代名相趙普有句名言:"半部《論語》治天下。"所以不妨讀讀《論語》,相信一定會有收穫。

感謝《論語》,讓我成長!

《論語》讀後感11

論語是孔子的弟子以及他的再傳弟子所編撰的,這本書裡記錄了許多道理,是一本語錄體的書籍。當我第一次翻開這本書時,粗看一眼,與其他語錄體的書籍似乎沒有太大差別。但當我細細閱讀,逐字逐句地理解每個字的含義後,我發現,讀了論語的人不愧發出了“朝聞道,夕可死”的感慨。

孔子注重“孝”,所以孝不愧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比如:“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這句話的意思是:如今所謂的`孝,只是說能夠贍養父母便足夠了。然而,就是犬馬都能夠得到飼養。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麼贍養父母與飼養犬馬又有什麼區別呢?所以我們不僅僅要贍養父母更要孝敬父母,這才是真正的孝。在學習方面,“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孔子注重一種虛心求學、實事求是的態度。我又向後翻了一頁,孔子曾說,“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大意是年歲寒冷,然後才知道松樹和柏樹最後萎謝的道理。是啊,人生亦是如此。只有在艱苦的環境裡才能發現一個人珍貴的品質。我合上書,僅僅是粗糙地掃了幾眼但這幾句話就已經令我受益匪淺。論語告訴我們了學習的道理,做人的道理,更告訴了我們人生的哲理。論語好似一位長者,帶領著我們學習人生的哲理,論語好似一壺美酒,只需品嚐一口,就讓你身陷其中無法自拔,令人回味無窮……

《論語》讀後感12

聽著風的聲音獨自徘徊在幽靜的小路上,手裡拿著本《論語》,邊走邊看,隨著孔老先生,走進了一個充滿智慧的人生課堂,多麼希望我的'面前出現孔子,出現一個充滿智慧的老者。

也許,我的願望被願望女神實現了,一位白髮蒼蒼,白鬍子留到胸口的年過花甲的來正披著長衫頭戴高帽坐在草地上誦讀,寬寬的額頭充滿智慧,炯炯的眼神那樣尖銳,我有點不相信了,上前問道:‘‘您是孔丘先生嗎?’’孔丘先生滿臉微笑回答道:‘‘敞人乃孔丘也!’’他悠悠的扇著羽毛扇,我聽他那麼一說,嘴巴變成了O型,他摸摸鬍子,又有點詫異:‘‘小姑娘,又什麼事嗎?’’‘‘我能和你聊聊嗎?孔老先生。”我恭恭敬敬的問。孔老先生放下書,拍了拍長衫,“我們去湖邊走走,我好散散心。”

我們並排走到湖邊,我望孔老先生,久久凝望他。“您的論語為什麼能感動他人?”“是生活,身活的影響啊。”

孔子和我在一處駐足了,前面一棵柳樹。孔子摸摸柳樹,說“你能從這棵樹上找到什麼亮點嗎。”我望望樹,這棵樹一無所有,沒有粗壯的樹幹,我搖了搖頭,“看他馬上就要死了還那麼頑強。”我忽然想想,生命原來那麼強大。孔子說:“寫作也是這樣,領悟了美,發現了美,就能寫出真遞。”天以暗下,一切歸於寧靜,其實美就在身邊,就在心裡,只是人們把它拋棄了。

《論語》讀後感13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相信大家對這句古文非常熟悉。沒錯,它就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儀式上擊缶的誦讀臺詞。作為第一首出場的誦讀臺詞,可見《論語》在我國傳統文化上的重要性不一般。

《論語》——是傳統文化儒家思想的代表作。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論語》在歷代的統治者心目中的地位了。雖說乍一看《論語》,不過是孔子與其弟子們的日常瑣事和言語對話罷了。但細細品來,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觀、世界觀、教育理念等幾乎都包含在語錄的字裡行間。孔子對“忠、孝、仁、禮”的定義與其理解也囊括在了這本書中。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是這本書中我印象最深的兩句話。前一句提醒我身邊各式各樣的人,總有人能夠當我的老師,有值得我學習和尊敬的地方,要懂得取長補短。後一句話提醒我要做一個聰明敏捷的人,這樣才能愛好學習,不把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當作恥辱。這兩句話我深深地記在心上。

中華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身為一名中國人,不但要關注當代文化,更應該回顧由我們的祖先從生活中感悟到的心得。由於我學識尚淺,只能品讀一些短小易懂的古文,但也一樣受益匪淺。

《論語》讀後感14

這兩天,班主任常老師帶我們進入了文言文的海洋,我們學習了兩篇文言文,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篇是剛學的《論語十則》。

《論語十則》是由孔子的弟子們收集孔子等人的言行編制而成的,我們學習的'十則,主要是告訴我們學習方法和學習的態度,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一句話交給學習時面對知識,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的學習態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則其閃著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一句話教給我一個取長補短,就是取別人的長處優點來學習,來彌補自己的短處,別人的短處,自己也要注意的學習方法;子曰:“溫故而知新”,這讓我明白了知識就要複習,要學會從舊的知識中練出新知識的道理。

孔子等人在幾千年前就知道這麼多的學習方法的態度,真是讓人佩服的五體投地,敬佩不已,然而古人都知道的道理,可現在很多的的同學都不懂得,比如說,有的同學學到了知識,學完就是學完了,他一不記二不背,老師說的話當耳旁風,有的同學,按老師的要求完成作業,作業完了就沒事了,該玩就玩該吃就吃,既不復習也不預習,還有的同學,遇到難題就在那亂做,老師問他會不會,他就說會,一天蒙過去了,兩天也蒙過去了,一到考試的時候就傻眼了,都是以前的時候不會也裝懂,分數一下來,就更呆了,20分30分,自己看著都臉紅,這都是不懂學習方法與態度造成的。

學習《論語十則》,給我很大的啟發,我也學會了學習方法,所以我要好好的學習。

《論語》讀後感15

我們學校是一個經典古詩文學校,我們從一年級開始就讀了:《三字經 弟子規》····我們現在上了四年級就開始讀了《論語》,這本書寫了許多篇值得我們 學習的話,其中我最喜歡:《巧言令色,鮮矣仁》,這句話。

這句話的意思你知道麼?我告訴你吧!這句話是說:花言巧語,一副偽善面目,這種人的仁心就很少了!我在給你講一個小故事吧!:唐玄宗時李林浦任兵部尚 書兼中書令,這個人品德敗壞,凡是才能比她好,聲望比他高的人,他都不折手段的'打擊。對唐玄宗他又開始討好賣乖。有一次,他對李適之說:”華山有大量黃金 ,如果能夠開採出來,那就可以為國家增加財富。“李聽了,趕快向皇帝報告,建議開採。唐玄宗聽了,找李林莆商量。可李林莆卻說:”這件事我早就知道,可華 山是帝王風水集中的地方,還是不要開採了。“唐玄宗聽了他的話,以為他是個忠君愛國的好臣子,對李適之卻疏遠了。

聽了這個故事,我又聯想到了了我自己,不禁臉紅了。因為在上一次,媽媽給弟弟買了一盒糖果。我花言巧語的對弟弟說:”今天你讓我吃一個糖,明天我給你 買一個漢堡包,你讓我吃個糖唄!“,弟弟聽了,把糖給了我好幾顆。到了第二天,弟弟早把這件事忘了個一乾二淨。所以我什麼也沒有給弟弟買,我本以為這只是 一個好玩的遊戲。但這一次讀了”巧言令色,鮮矣仁。“我就再也不這樣做了,每次弟弟買糖,我不再花言巧語了!

我一定堅持把論語讀完,在把我的壞毛病改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