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巴金家讀後感

巴金家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7W 次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巴金家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巴金家讀後感

巴金家讀後感1

無論是在白天或是黑夜,世界都有兩個不同的面目,為著兩種不同的人而存在。

——題記

《家》是巴金的代表作,是《激流三部曲》中最成功的一部,因為我對這本書的瞭解並不深,可當我真正開啟的時候,它卻給我帶來了很多驚喜。

《家》主要述說了一個大家庭在封建制度、禮俗、樂教的影響下慢慢敗落、衰竭、凋亡,就像一隻蟲子慢慢蛀空一口潔白的牙齒,而封建社會制度就是這隻可惡的蟲子,葬送了無數條鮮活的生命,令我不寒而慄。

覺新是高家的長子長孫,因他特殊的身份,常常受到封建與新青年主義的兩頭壓榨,他不但失去了自身的青春,還失去了瑞鈺和梅兩個他最愛的女人。瑞鈺臨產的時候,她在月房裡痛苦地大叫,她那時最需要的人便是覺新,她在門裡,他在門外,僅僅一門之隔卻無比的遙遠,隔著愛與恨,隔著死亡與訣別,隔著痛苦與悲傷,更是隔著封建禮俗。其實覺新就是一個活例子,他親手斷送了自身的青春、幸福、未來,他也曾反抗,也曾有過新思想,可卻被現實打得面目全非。

覺新並非是單純的一個人,而是這樣腐朽的社會下導致的悲劇人物的縮影。他的矛盾、他的不幸是許很多多同齡人所經歷的,他們無法選擇自身的人生,這是由自身的懦弱帶來的不幸,由時代帶來的悲劇,這是一條血路,一條由無數青年的屍體堆砌成的血路。一些哭聲,一些話,一些眼淚,一些人,就把這些年輕的、鮮活的.生命埋葬,令人痛心疾首。

對比之下,覺慧要比覺新勇敢得多,他目睹了太多悲劇,他想反抗這一切,他要反抗這一切。他是勇敢的,他做了先行者,他離開了家,他掙脫開束縛了他的東西去了上海,就像甩掉一個可怕的陰影,沒有一絲留戀。這也正應了他說的那句:“我是青年,不是畸人,不是愚人,我要為自身把幸福爭過來。”

封建社會對人的迫害和地主階級對農民的殘酷剝削,它是罪惡的。而《家》這部作品正是對摧殘人青春的封建禮教和制度進行了控訴,對那些重壓受苦最後作了犧牲品的人給予同情,對那些為自由生活而奮鬥的人進行了支援。

“寧做瀝血歌唱的鳥,不做沉默無聲的魚。”開始反抗命運的不公,尋求自我的反抗之路,哪怕前方有多少荊棘,我想苟活在淡血的活色中,會依稀看見微弱的光芒,真正的勇士,將更加奮然前行。

巴金家讀後感2

我並非是個熱愛看書的人,最先接觸巴金先生的文章也只不過是教材書中的巴金先生的幾篇節選,20年過去了,至今還記得學習《雷雨》時老師在課堂上的演繹,但唯一接觸完整的一本書是今年寒假和兒子一起讀的《家》。

《家》這部小說是從我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的一個大家庭中說起的,講述了那一代人對自由,對愛情,對創新中國的夢想的追求和努力,和他們三兄弟做出的不同決定,是堅持還是放棄,是愛還是恨,是走還是留以及這些決定帶來的不同後果,越是讀到後面,情節越是起伏不定,內心越是激動不已。

《家》中塑造了一個封建壓制極其嚴重的大戶人家,在這個家中有著不同性格,不同命運的人物。覺新無疑是這個時代大部分人的影子,他是一種悲劇,曾經深愛著梅,但讓他的父親用佔闔的方式決定了他的命運,娶了瑞珏。他愛他的.妻子,但世俗的思想害了他,聽從別人的鬼話,將待產的妻子送到城郊,以至他的妻難產而死。他含淚忍受一切不義行為,不敢吭一聲,他活著,只為敷衍,豪無主見,這也正是舊中國的悲哀。然而丫頭鳴鳳對覺慧的不渝也是一個悲哀,這個悲哀是這個社會導致的,但麻木的人們不以為然,在他們心中丫頭擁有的權利不同於他們,他們是物品,可以當作人情相送。而覺民則不同,當他得知與馮家小姐定親時,為了自身的夢想毅然選擇離家,最終他在這個家庭中是最早取得小小勝利的人。

讀完了《家》,我的心潮澎湃,不知是為了覺民,覺慧的勝利而歡;還是為了琴,鳴鳳的大膽而喜;或者是為了瑞珏,梅的遭遇而泣;再不然,就是高老太爺的專制受到了打擊而歌……總之,五味瓶打翻的味道,難以用言語闡述。

《家》描述了封建社會各個階層的生活,《家》讓每一位讀者熱情,衝動和幼稚,《家》讓我們看到了青春給予我們勇於改革和創新的動力,不管碰到什麼坎坷和挫折,都要堅定信念衝下去,千萬別像覺新那樣一生充滿遺憾和內疚。

巴金家讀後感3

假期裡通過網路觀看了巴金老先生的《激流三部曲》中的《家》,看過之後,心裡不知道有一種什麼感覺,忽然對封建社會的封建家庭非常痛恨。

這個家中有三個兒子。大哥覺新是個典型的孝子,他求學中途回來給爺爺祝壽,當時,他有一個深愛著的人——梅。他們青梅竹馬,我本以為他們可以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但讓我沒有想到的是,因為有另外一個女子也和覺新的生辰八字相配,因此,他爺爺做主用抽籤的方法來替他決定了婚姻大事。也許是上蒼捉弄人,抽中的偏偏是另一個女子,他為了滿足爺爺的意願,放棄了自身心愛的梅,犧牲了自身的幸福,和那個女子結了婚。與此同時,他也捨棄了自身的學業。他是老師最器重的學生,老師惋惜的告訴他,只要他繼續學下去,將來一定會有所作為。但,就因為他爺爺的一句話“你是這個家的.長子,還是早點完婚,找個營生,打點這個家吧!”葬送了他的愛情、前途和幸福。

不但如此,他還想讓別人也成為這樣的人,因此,在爺爺又給二弟覺民訂婚時,他竟然也去逼二弟完婚。

他很愛他的妻子,但卻保護不了她,讓她任人擺佈,聽著她生第二個孩子時痛苦的呻吟聲卻不能進去看她,當她因為難產而死時竟不能見她最後一面卻只是默默流淚。

我們能因為這些就憎恨他嗎?不,不能,是那個家庭造就了他的順從,他們雖然因為他受到了傷害,但他也同樣受到了傷害,而且受到的傷害更深,他才是最大的犧牲者啊!

二弟覺民,雖然擁有較進步的思想,但意志薄弱,可是後來經過自身的努力,在大哥和三弟的幫助下,終於和自身心愛的人——琴,一個充滿自信的新女性走到了一起,他可以算作《家》中最幸運的一個人了。

三弟覺慧,思想進步,意志堅定,他最初與婢女鳴鳳相愛,但無情的長輩把她逼得投河自盡,這件事情成了覺慧心中永遠的痛,同時也堅定了他反抗封建禮教、封建家庭、封建社會的信心,他離家出走,追求自身的生活,最終走向光明的前途。

《家》通過三個年輕人的愛情故事,揭露了封建社會的種種弊端,我痛恨封建社會的殘酷現實,也同情那些被封建制度迫害的人們,同時也體會到,只有積極向上,努力奮鬥,順應時代要求的人,才有光明的前途。

巴金家讀後感4

這次寒假,由於時間不足,匆忙看完巴金的名著《家》,不敢說完全看懂摸清。只能稍微說一說自身的感受。

這是一個成都地區的封建大家庭走向崩潰的故事,故事發生在辛亥革命以後。長江上游某大城市有個官僚地主家庭高公館。高老太爺封建專制,頑固不化,代表傳統封建的勢力。覺新是長子長孫,早熟而性格軟弱,受過新思想的薰陶卻不敢頂撞長輩,他年輕時與梅表妹相愛,但卻接受了父母的安排另娶了珏。婚後他過得很幸福,有了孩子,也愛自身美麗的妻子,但又忘不了梅,特別是出嫁不久後梅就成了寡婦,回到成都,兩人的見面帶給他無窮的痛苦。不久,梅在憂鬱中病逝。覺新的弟弟覺民、覺慧積極參加愛國運動,遭到爺爺的訓斥,並被軟禁家中。覺民與表妹琴相愛,但爺爺卻為他定下親事,覺民為此離家躲避,覺新夾在弟弟與爺爺中間受氣。覺慧是三兄弟中最叛逆的一個,他愛上聰明伶俐的婢女鳴鳳,但馮樂山卻指名要娶鳴鳳為妾,鳴鳳堅決不從,投湖自盡…至此,覺新有所覺醒,而覺慧則毅然脫離家庭,投身革命。

巴金以成熟的文筆揭露了封建專制制度的罪惡,揭露了在溫情關係掩蓋下的大家庭的勾心鬥角,揭露了所謂“詩禮傳家”的封建大家庭的無恥。另外,他還描寫了新思想下,新一代青年逐漸覺醒和反抗。封建勢力雖然強大,但那畢竟已成為過去,和現代社會發展相悖,始終會被社會所淘汰和遺棄,即使覺民、覺慧不站起來反抗,還會有千千萬萬的人站起來。這些青年受“五四”反封建巨浪的影響,一方面在社會上積極參加宣傳革命思想的學生運動,另一方面在家庭內部和封建勢力、封建禮教展開勇猛的戰鬥。一個如此龐大的的家庭衰落,雖然有點可惜,但封建專制始終是不可取的。

在這些充滿政治色彩的思想下,也不乏細節的描寫。用了很多不同的修辭,景物彷彿就是為了主角的'思想而生。例如小說一開頭寫風雪中那“黑洞”似的公館以及結尾寫覺慧如鳥脫籠似的離家。

《家》的另一個特點是洋溢著純潔濃厚的青春氣息。這種單純而自然的氣息,正如巴金所說:“永生在青春的原野”。

在歷史的洪流中,這本書永遠不會被淘汰,因為它是我們新文化運動的見證。

巴金家讀後感5

閒暇之餘,重新閱讀了著名作家巴金的《家》,感觸頗深,一個個人物的形象再現我的腦海。順從的覺新,謙遜的覺民,激進的覺慧……他們在封建主義的黑暗中掙扎、反抗,在黑暗中尋找著那份渺小的希望……

《家》以“五四”的浪潮波及到了閉塞的成都為背景,真實地描述了高家這個很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腐化、潰敗的歷史,寫出了封建大家庭高家公館從最初的繁華到逐漸的'沒落。歌頌青年一代的反封建鬥爭以及民主主義的覺醒。

書中令人印象最深的莫過於主人公——覺慧。他是整部作品中最有批判和反抗意識的典型新青年。他痛恨著自身大哥覺新順從而導致自身與所愛之人分離的做法,與志同道合的朋友開報社辦報紙宣傳新思想,與自身的爺爺——高老太爺對著幹,並且愛著與自身的身份天差地別的鳴鳳。當最終理想破滅時,無法忍受而離開了這個家。

覺慧是一個典型的“人道主義者”。他平等地看待每一個人,更愛上了與自身不同階層的婢女——鳴鳳。但在封建社會下,他們兩人的愛情最後也無疾而終。當他們二人表述了各自的心意之後,高老太爺卻要將鳴鳳送給馮樂山做妾,鳴鳳卻始終心繫覺慧,不願做他人之妾。可當她來到覺慧的房中,覺慧卻因趕稿為而讓鳴鳳改日再說。最後沒有任何反抗能力的鳴鳳只能選擇跳湖自盡來阻止自身嫁作他人之妾。自此覺慧一直活在對鳴鳳的自責中。最後兩人的愛情還是破滅了,雖然是意料中,但卻也讓人感到無比惋惜。

在經歷了愛人鳴鳳、表姐梅和大嫂瑞鈺的死去之後,覺慧終於忍無可忍,離開了這個令人窒息的高公館。而此時沒了高老太爺的高家,也終於成為了一具空殼,逐漸沒落。

覺慧是一個大膽而幼稚的叛徒,並沒有迴避舊家庭和少爺的地位帶給他的負擔,而是令人信服地展現了他逐步擺脫這些負擔,走向新生活的過程,從而塑造出一個深受青年人喜愛的勇敢背叛舊家庭和追求新生活的新青年的典型。他是“五四”時代封建家庭、封建制度的叛逆者和新生活的勇敢追求者。他始終是封建社會裡的反抗者們的榜樣和鼓舞的力量。

巴金家讀後感6

激情,熱情,是人追求自身物件的本質力量。巴金說:“我不是用文學技巧,只是用作者的精神世界打動讀者,鼓舞他前進。”巴金在青少年時期的生活和經歷,使他受到了較大的影響和薰陶,為他愛憎分明,感情豐富的性格特徵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隨著年齡的增長,巴金看清了大家庭內部的種種矛盾愈演愈烈。長輩的專橫,各種人的無恥和罪惡一幕幕的表演著。看到他所親近的一些青年,特別是女子,遭受禮教的凌遲和折磨,使他格外痛心。處於長房長孫地位,性格軟弱的大哥協助家族掌管家務,然而他卻常常屈服於長輩的壓力,忍受著非難和攻擊,由於祖父反對送子女進新學校,巴金失去了進中學的機會。只能在家中跟著表哥學英語。現實像沉重的石塊,壓制著渴望發展的巴金。他對自身所處的大家庭充滿了厭惡,乃至憎恨的情緒,他恨"上人"的虛偽與做作,恨封建家庭的專制與殘暴,恨耳聞目睹的壓迫,欺凌與不義,恨一切惡勢力和不合理的`現象。因為它們摧殘著愛,阻礙著愛的實現。

也正是基於這個原因,巴金創作了《激流三部曲》的開篇——《家》。

巴金一再宣稱,是過去的生活“逼”他拿起筆來。巴金在談到他的代表作《激流三部曲》的成功時,說:“倘使我沒有在封建大家庭生活過十幾年,不曾身受過舊社會的種種痛苦,不曾目睹過人吃人的悲劇,倘使我對剝削人,壓迫人的制度並不深惡痛絕,對真誠,純潔的青年男女並未無熱愛,那我決不會寫《家》,《春》,《秋》那樣的書。”

巴金曾說:“我把我大哥作為小說的一個主人公,他是《家》裡面兩個真實人物中的一個。”“覺新是我的大哥,他是我一生愛得最多的人。”

時至今日,幾十年後,巴金仍深深懷念著他的大哥,認為“覺新不能見到今天的陽光,不能使得年輕的生命發出一點點光和熱,確是一件使我非常痛心的事。”“他三十多年的生活,那是一部多麼慘痛的歷史啊!(《家》附錄一《呈現給一個人》初版代序)”

可以說,巴金創作《家》,是因為目睹無數年輕可愛的生命橫遭摧殘,他的心因為愛憐而痛苦,“抑制不住自身的感情”,是流著淚寫的。

巴金家讀後感7

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深受大家喜愛,最近我正在讀這些作品。雖然暫時只看完《家》這篇,發現巴金老爺爺對其中的人物刻畫可謂是活靈活現、惟妙惟肖,讓我銘記於心。深刻的感受到巴金老爺爺不愧為偉大的作家。

當我讀完第一本《家》後,給我的感覺真可謂身臨其境,巴金老爺爺透過對一個大家庭的描述折射出對舊社會舊制度的厭惡與憎恨,痛斥了人與人在交往中黑暗、違心和奉承,透過三兄弟間性格的不一樣和對未來社會的不一樣看法進行了層層更加深入的分析,真讓人眼前一亮。在三兄弟中我最欣賞的是老三覺慧他是一個對前途未來充滿信心,堅定不移的堅信舊社會必須會過去,舊制度必須會被捨棄的有志青年,也就是正因他的這種性格使他和老大覺新的性格剛好背道而馳,就像兩條平行線不可能有任何交叉點一樣,也就註定著他們走的是截然不一樣的路,老大覺新的性格用此刻的話來說就是懦弱到極點的`那種人,在以前就稱他為“無抵抗主義”,也就是正因他的這種性格導致他身邊最親的人死的死,走的走。

雖然他感到無比的痛苦,但這種痛苦卻並沒有讓他改變自我的性格,只是在思想上有了些許轉變,但這種轉變並不足以讓他有所行動,他還保留著那分懦弱。而三兄弟中的老二覺民則是站在覺慧那邊,但他並不象覺慧那樣衝動,有著沉穩的性格,在必要的時候也回積極主動的爭取愉悅,從這點上來說我還是很欣賞他的。因此在整個大家庭中,只有覺民和覺慧站在同一陣線上的,其他人則全是舊社會,舊體制的擁護者,可見覺民、覺慧和這個大家庭的隔閡有多麼深,因此覺慧除了恨透了這個舊社會、舊體制外,也恨透了這個只有舊體制和舊制度的大家庭,一氣之下離家出走了!以此證明他抵抗這個舊社會的決心。

整本書就是圍繞著覺民、覺慧兩兄弟怎樣和那個舊社會、舊制度作鬥爭並最終獲得勝利的故事,整篇文章以“家”為主題貫穿始終,讓人看了愛不釋手、欲罷不能。

巴金家讀後感8

《家》,巴金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是“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描寫四川成都一個四世同堂的封建大家庭高公館的故事,立體深刻地反映了中國當時的社會生活和國民的生存狀態,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經典篇章,告訴了我很多道理。

小說的主人公覺新、覺民、覺慧、鳴鳳……這些人物都包含著豐富的生活內容,寄託了作者的愛憎感情。其中,覺新的形象最為深刻、豐滿,耐人尋味。

覺新是封建世家的子孫,自小就是一個孝順、懂事的孩子,在他的性格中,與善良分不開的就是懦弱。本來,覺新是一個有理想的青年,想做一名化學家,並準備去上海、北京的大學去進修,但中學畢業以後,他被父母召回家,與一位從未謀面的女人結婚。父親死後,所有的責任又落在他的肩頭。她的青春朝氣和夢想在沉悶的家庭生活中消磨。他不惜花費時間,陪家中的女長輩買東西,他順從祖父及叔叔,阻止弟弟違抗祖父的話。他在這種自我麻痺中作者封建勢力的俘虜。當“五四”新文化運動開始,他也與弟弟如飢似渴地閱讀著作,覺新對封建禮教、家族制的'罪惡,已經有了深刻的認識。但出於自身的懦弱,他還是無法像覺慧或鳴鳳那樣斷絕得乾乾淨淨。當年輕時熱戀的梅表妹和因躲避“血光之災”在外難產而死的瑞珏死去,覺新才徹底明白自身的這些悲劇原來都是封建制度導致的,而因為自身的懦弱他甚至連自身的愛人都保護不了。最後,他終於鼓起勇氣,瞞著家裡其他人,幫助覺慧籌借路費,送他離家。覺新作為現代文學史上的經典形象,從反面激勵著當時的無數青年為嶄新的生活而抗爭,可謂是巴金筆下不朽的人物形象。

讀完了《家》這本書,我心潮澎湃,不知是為了覺民與覺慧的勝利而歡喜,還是為了琴與鳴鳳的大膽而喜;或者是為了瑞珏與梅的遭遇而悲泣,高老太爺的專制受到了打擊而歌……總之,五味瓶打翻的味道,我難以用語言來表達。

《家》中描述了封建社會各個階層的生活,讓我們看到了青春給予我們創新動力,不管遇到什麼挫折,都要堅定信念,千萬不要像覺新那樣一生充滿遺憾和內疚。在歷史的洪流中,這本書永遠不會被淘汰,因為它是我們新文化運動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