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大學之路》讀後感

《大學之路》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9W 次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大學之路》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大學之路》讀後感

5月24日,在書友家,面朝著大海,沐浴著溫潤的春風,書為美開讀了吳軍的《大學之路》。

這次分享,從特約嘉賓Melissa的發言開始。她是一位名副其實的“牛媽”。之所以稱她很“牛”,不僅是因為她家老大Bill成功“爬藤”,並即將畢業,在谷歌展開下一段精彩的人生;更因為她與兒子有著一場不尋常的經歷——在哥哥的幫助下,媽媽在家中順利誕下了弟弟。這讓他們全家有了無比緊密的聯結和羈絆。

對於大家都關心的“從小怎樣培養孩子責任心”這個問題,Mellisa給出的答案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兒子年幼時,他們夫婦由於工作繁忙、又處在辦理移民的關鍵時期,不得已只能將孩子一人留在國內的寄宿學校,一走就是半年之久。能夠痛下這樣的決心,雖是不得已而為之,但也一定是出於對兒子的充分信任,兒子的實力表現也證明了父母的信任是正確而值得的。

Melissa提到,兒子在很多方面表現優異,尤其是數學方面的特長很明顯。但打動我的不僅是他體現在競賽上優異的個人成績,而且還在賽後慷慨地將自己的競賽經驗分享給學弟學妹,帶領校隊取得更加傲人的成績。他還在有限的業餘時間,把自己從私教課學到的羽毛球技能傳授給其他同學,“經營”著自己的羽毛球俱樂部。他的這種慷慨、無私的奉獻精神以及有志於帶領一個團隊做出更多改變和進取的上進心,讓這個孩子變得更加強大、熠熠發光。

結合Mellisa兒子的例項,再回頭看看吳軍在書中所闡述的“大學的意義”(上冊第一章),就能理解為什麼頂級高校會更青睞Bill這樣的孩子了。

吳軍寫到:從傳統上看“大學教育的目的只是培養有識之士,而不是教授謀生手段”;“作為社會的精英,當時的大學生們不僅需要有學問、有教養,而且需要了解社會,瞭解歷史,並且具有社會責任感和獻身精神,同時他們需要具備管理社會和應付各種複雜情況的本領”。此外,“大學教育的另一個目的是獲得良知”。吳軍認為,大學裡需要培養的“精英”,並非世俗意義上的“成功人士”,“而是帶動這個社會前進的各種人”。而Bill的例子就恰恰印證了這種價值觀。

具體到實操性的”如何申請大學“這個問題,作者在第六章詳細剖析了大學錄取的過程及一些“不公平現象”,特別針對亞裔,提出了幾條忠告。經過全面瞭解英美大學的辦學理念和價值觀後,我也能夠部分理解作者提出的“亞裔在錄取上被歧視”的原因。除了政治因素外,在經濟和社會責任上“只利用,不付出”的“精緻的'利己主義”大概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華裔孩子在中學階段,除了學習好,更需要放寬眼界,申請專業不侷限於當前熱門的學科;從孩子的特點、專長入手,拓展活動範圍,努力培養社會責任感和積極的領導力。申請材料的準備方面,也不必追求“高大上”,實實在在地挖掘自身閃光點,講好“一件小事”,以點帶面,以小見大,會有更好的效果。

以上,是本次參加讀書分享和閱讀過程中的幾點感受。迴歸到自身狀況,雖然還前路漫漫,但對於“升學”這個問題起碼理出了一些思緒,腦中不再混沌一片。低頭看看家中的小女兒,我更願意跟她親密交談,努力發現她性格中的閃光點。希望多年以後,她能在世界的某處踏上她的“大學之路”,揮灑她的青春,成為她想要變成的樣子,做一個對社會更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