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有關《昆蟲記》的精彩讀後感

有關《昆蟲記》的精彩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2W 次

《昆蟲記》該作品是一部概括昆蟲的種類、特徵、習性和婚習的昆蟲學鉅著,同時也是一部富含知識、趣味美感和哲理的文學寶藏。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昆蟲記》的精彩讀後感,歡迎大家的閱讀。

有關《昆蟲記》的精彩讀後感

  有關《昆蟲記》的精彩讀後感一

昆蟲,在房屋的每一個不為人知的角落悄無聲息的忙碌著,但我們對它又瞭解幾分呢?

週末,我懷著讀科普書的心情翻開了昆蟲記,按照從前的習慣,我翻開書做的第一件事是找內容簡介。“它融作者畢生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與一爐,以人性關照蟲性,將昆蟲世界化作供人類獲得知識、趣味、美感和思想的美文。”看到這裡,我覺得它已經不再是一本科普書了,於是,我懷著一種敬畏的心情繼續閱讀。

現在有多少人對昆蟲避之不及,恨不得昆蟲直接在這個世界上消失。但為什麼法布林可以十年如一日的觀察者某些人認為面目可憎的昆蟲呢?

漸漸地,我發現這本書已經不僅僅是在講昆蟲了。在這當中,人與蟲之間似乎有一條無形的鏈條將他們緊緊聯絡起來。從昆蟲們帶有人的思想感情可以看出作者對昆蟲抱有深厚親切的感情,字裡行間似乎都是在寫一個人,一群人,而不是一隻又一隻小昆蟲。

法布林把昆蟲們當成人,當成自己的孩子,在他看來,昆蟲與人有相同之處,昆蟲是生靈,雖然在大多數人眼中他們是低階的但他們有時是特別聰明的。在書中,昆蟲的一舉一動都被記錄了下來:他們的聰明乖巧,凶狠殘忍。但有一點沒有變,他們都是廣闊天地中的小小的生靈,是人類的朋友。

在某些昆蟲擅長的領域中,比如蜜蜂釀蜜,我們自認做不到。但密封門日復一日為我們提供鮮美的蜂蜜,我們卻還在憎惡著昆蟲。

昆蟲就算再渺小,也有一些用處,不能因為他們中的一些面目可憎,作惡多端,就直接否定它們存在的意義,哪怕只是小小的一隻螞蟻。

並不是所有的昆蟲都對人類百害而無一益,昆蟲不應該遭到這樣的排斥與厭惡。

  有關《昆蟲記》的精彩讀後感二

說到蟬,大家都聽過它的聲音吧。它們總是在炎熱的`夏天,發出煩躁的聲音。但是又有多少人真正瞭解它們呢?

蟬也叫蠐螬,通常住在生有洋橄欖樹的地方,在《昆蟲記》中,法布林道出:蟬——用生命歌唱生活!一直認為,蟬是一種好吃懶做不幹活的昆蟲。拉封丹也曾經寫過,蟬到了冬天去哀求螞蟻給它食物吃,但是這是沒有依據的,法布林卻認為與此不同,它發現了當炎熱的夏天來臨時,蟬生產一個“酒窖”時,其他昆蟲都來偷喝,最壞的算是螞蟻了,它們成為了無恥之徒,成群結隊的來襲擊它,把整個酒窖搶了過來。蟬並不是弱不禁風,也許是因為太善良了。

蟬在建築他們的地穴時,巧妙的利用自己身上的粘液,使地穴能夠牢固。說起蟬的地穴,卻永遠不遜於蟋蟀建築的地穴。在《昆蟲記》中,法布林寫了金蜣的地穴與蟬的作對比,突出蟬的造穴技高一籌。

法布林做了一個實驗,用節日裡最大的火藥放在蟬看不到而又最近的地方放響,結果蟬一點反應都沒有。可見,蟬是一個“極聾的聾子”,它對自己所發的聲音是一點也感覺不到的!

蟬的一生都在唱歌中度過,它唱歌的目的是什麼呢?是為了展現魅力?還是為了取悅人們?還是為了解悶?我不知道,但是我們不能割奪它們的權力。畢竟,它們這一輩子只能唱歌。我們不應厭惡它歌聲中的煩吵浮誇。那種鈸的聲音能高到足以歌頌它的快樂,如此難得,而又如此短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