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進擊的智人》讀後感6篇

《進擊的智人》讀後感6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7W 次

《進擊的智人》讀後感6篇

《進擊的智人》讀後感6篇

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進擊的智人》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進擊的智人》讀後感1

本書高頻用詞:共振和匱乏,尤其是匱乏。

以作者自述概括本書主旨:

多因素的共振推動猿到人的進化。

人類從誕生以來,幾乎從來沒有享受過“免於匱乏的自由”。然而,也正是匱乏的力量塑造了我們。

為了應對匱乏的壓力,我們直立行走,拿起工具。

為了應對匱乏的壓力,我們褪去毛髮,開口說話。

為了應對匱乏的壓力,我們走出繁茂的雨林,挺進蒼涼的草原。

為了應對匱乏的壓力,我們組建更大的團體,共振彼此的心靈。

我們之所以是今天的樣子,是因為數百萬年來,我們的生活中永遠都有那麼一些必不可少的事物處於匱乏之中。在幽深曲折的歷史隧道中,我們不得已改變了自己的模樣,和匱乏進行著永不終結的搏鬥。

人類的歷史與“匱乏”兩字緊緊糾纏,我們之所以是這個樣子,人類的歷史之所以是這個走向,往往是因為有些必不可少的東西處於匱乏之中,我們無論是改變性狀還是改變行為,其實在本質上都是為了解決某種匱乏。匱乏就好像是一個幽靈,你永遠無法真正地戰勝它,但是,也正是在和它不斷搏鬥的過程中,我們這個物種才得以走到今天。

匱乏不僅塑造了我們的身體,也書寫了我們的歷史,在其重壓下,我們組建了文明,建立了王朝,馴化了動物,融化了金屬,然而從大禹登基到溥儀退位的數千年間,這片土地上的匱乏從來都沒有得到徹底的改善。

但是好日子終會來的。

《進擊的智人》讀後感2

河森堡本名袁碩,國家博物館的一名講解員。柏拉圖說:誰會講故事,誰就擁有世界。袁老師會講故事,把博物館裡的故事講得活靈活現,讓我們穿越了時空,瞭解了百萬年人類史。本書主要是圍繞著“匱乏”這個命題展開,講解人類演化過程中許多科學知識,讓我長見識、拓視野。書中講到:為了應對匱乏的壓力,我們直立行走,拿起工具;為了應對匱乏的壓力,我們褪去毛髮,開口說話;為了應對匱乏的壓力,我們走出繁茂的雨林,挺進蒼涼的草原;為了應對匱乏的壓力,我們組建更大的團體,共振彼此的心靈。總之,匱乏讓人類直立行走、使用工具、穿上衣服、學會語言;匱乏讓人類走出非洲、發明文字、熔化金屬、馴化動物;匱乏讓人類組建城市、建立王朝、孕育文明、擁抱科學。其實,“匱乏”也體現了人類在演化過程中醜陋的一面:因為匱乏互相殘殺,因為匱乏出現吃人的現象,因為匱乏出現種族滅亡……

《進擊的智人》,所謂的進擊,就是與匱乏的對抗中,一邊搏鬥,一邊前行。河森堡說:“人類歷史上的一切文化行為都有其自然科學的底層邏輯。”匱乏是一個無窮的話題,人類無論發展到哪一個階段都有其匱乏之物,如優質生活的匱乏、權力的匱乏、知識的匱乏、科技的匱乏等等,所以我們要一邊搏鬥,一邊前行,不斷彌補匱乏。當然,匱乏也罷,演化也好,河森堡探究社會文化行為的自然科學邏輯,無疑為我們提供了更加開闊的思路和視角,讓我們可以沉浸在亙古綿延的歷史裡,漫步在新鮮有趣的故事裡,徜徉在日新月異的科學裡,更好地讀懂歷史、讀懂人類、讀懂自己。謝謝袁老師!

《進擊的智人》讀後感3

人類社會的發展的關鍵詞就是匱乏,焦慮是讓我們快速成長的方法之一。工作比較穩定,但是收入一般,利用這個機會,多賺一些錢是很有必要的。但是自己的行動力是極其的差,還有一個問題就是目標不明確。

智人和尼安德特人的區別就在於,使用工具。當我們能用骨針縫製衣服的時候,他們只能弄一塊皮披在身上。

認知的級別決定生死,對工具不同的認知,決定了我們的競爭優勢。語言的發展,讓我們的效率更高,要充分利用這個工具。

現在的問題是先解決溫飽問題,這是目前的首要目標。為了實現做家教這個目標,是否需要考教師資格證,只是一個小目標而已。

今天就是集中精力把賬整理完畢,頻寬有限,這件事情佔用頻寬。其實需要集中精力做的'事情,都是佔用頻寬的。對錢的嗅覺像狼一樣,是深入骨髓的。這個和媳婦溝通好,這個應該也是可以實現的。人生路長漫漫,還是靠自己。靠節省,靠從父母身上摳下來一點點是不濟事的。

把保險的問題給解決掉,減少壓力源之一。現在是太緊張了,好像壓壞生命的最後一顆稻草的感覺。不能這樣的,減少自己的決策時間,已經認識到這件事情的不好了,就及時的終止,事情比想象的要容易一些的,平安的電話我就打一下而已。

《進擊的智人》讀後感4

看完此書,不得不感嘆,我們生而為人,只是在數百萬年生命與匱乏的博弈中僥倖勝出的一個物種。這種因為匱乏所帶來的前進力量,是如此暴力,又是如此浪漫。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每一次物種與物種的相遇、競爭與淘汰又是那麼的驚心動魄。在自然界的規矩和變化下,人類應該更加對自然產生敬畏之心,因為,說不定太陽稍微伸伸懶腰幾個太陽黑子偷偷懶降低溫度,地球感冒了打個噴嚏火山噴出火焰,人類,可能又要面臨前人也面臨過的匱乏了吧!

現今的人們呀,總是和歷史分割得很遠。殊不知,人類的底層邏輯和基因,從古至今是一個延續的過程,自以為文明程度高的人,饑荒時可能會吃人吃的更凶。所以,以史為鑑,才能更加理解人性。

考古和現代科學的結合,無論是全人類的基因都指向同一個“亞當夏娃”,還是中國的五大基因源頭,都使遠古變得鮮活有趣。

感謝河森堡的這本書,帶我走進了古人類的浩瀚知識中。使我深深的感受到,當古代智人走出非洲的那一刻、與尼安德特人相遇的那一刻,確實比秦皇漢武、唐宗宋祖的王朝更迭,更加蕩氣迴腸。

《進擊的智人》讀後感5

看到17%的時候發了一條朋友圈吐槽,覺得這本書只能給3星;看完之後,唔,勉強給四星吧。

河森堡是國家博物館的解說員,似乎在微博上也頗有名。河森堡是筆名,據說是仿著他的偶像海森堡起的。

全書分為兩個部分,上半部叫“匱乏塑造了我們”,講智人的來歷,史前史;下半部叫“匱乏塑造了歷史”,挑選了中國歷史上幾個“匱乏”的時間點,講自然乃至宇宙的鉅變,如何造成生存環境的惡劣,進而影響歷史走向。

河森堡的文字還是挺吸引人的,邏輯方面有些欠缺,感覺有些地方為了套他的“匱乏決定論”,硬把一些事情往一處湊,先有結論再找證據的感覺,不是很嚴謹。另外,雖然提了個“匱乏”論,但是其實沒有什麼新的東西,感覺就是進化論換了個說法;很多觀點感覺在《人類簡史》和《第三種黑猩猩》裡面看到過。不過也正常,作者肯定看過這些書的,他還說了賈雷德?戴蒙德是他偶像的呢。

總的來說算還可以的科普書吧。不過要是看過《人類簡史》之類的,就不要看這個的前半部分了,看看後半部就可以了。

《進擊的智人》讀後感6

作者是一名國家博物館的講解員,用自己的知識沉澱,生動的講述著人類的歷史程序。它不是生硬的歷史課,不是冷血無情的進化史,是一個充滿人文情懷的發展史。

它也不僅僅是奇趣故事,而是包含豐富科學知識物學、化學、生物、氣象、心理等多領域的進化論。面對文物,以細微的觀察入手、用嚴謹知識的推斷、經過多方的不斷求證,講述一個人類進化的故事。

看完這本書,我最深的感觸是蝴蝶效應貫穿人類歷史。每一個初始變化和顯象特徵,都是推動社會發展變化的必然。“一隻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可以在兩週以後引起美國得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蝴蝶效應就是在初始條件下微小的變化帶動整個系統的長期的巨大的連鎖反應。

事物在發展過程中是有發展規律可循,但也存在不可測的“變數”,一個微小的變化能影響事物的發展,說明事物的發展具有複雜性。人類文明不斷進化,文明進化的特徵是什麼,是如何進化的,又為什麼要進化?歲月變遷,時代更替,講的是故事,更是歷史。

每一個時代的問題,都推動著人類的進步。每一次文明的發展,都經歷了千百上萬年的不斷嘗試和優化。匱乏是社會的問題,免於匱乏是人類的願景,進化是歷史的程序,這也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原因。

回頭看到是歷史,能夠理解的是順應趨勢,佈局未來的是才是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