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第三次浪潮優秀讀後感範文5篇

第三次浪潮優秀讀後感範文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78W 次

  篇一:《第三次浪潮》讀後感

阿爾文·托夫勒,未來學大師、世界著名未來學家,著有《第三次浪潮》、《未來的衝擊》、《權利的轉移》、《財富的革命》等書,其中,《第三次浪潮》是一部給幾代人指明未來方向的不朽經典,思想震撼至今不絕,持續熱銷二十年,已被翻譯成三十餘種語言,全球發行上千萬冊。

第三次浪潮優秀讀後感範文5篇

在《第三次浪潮》中,作者闡述了由科學技術發展所引起的社會各方面的變化與趨勢。作者認為,人類社會正進入一個嶄新的時期。這個時期名曰“第三次浪潮文明”。人類迄今已經歷了兩次浪潮文明:第一次是“農業革命”,即人類從原始野蠻的漁獵時代進入以農業為基礎的社會,歷時幾千年;第二次是“工業革命”,歷時300年,它摧毀了古老的文明社會。工業革命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10年達到頂峰。在第二次浪潮時期,以使用不能再生產的化石燃料,作為能源基礎;技術突飛猛進;出現大規模的銷售系統;技術突飛猛進;出現大規模的銷售系統。家庭不再是共同勞動的經濟單位。小家庭、工廠式的學校加上大公司,三者形成第二次浪潮時期的社會結構。第三次浪潮時期,以電子工業、宇航工業、海洋工業、遺傳工程組成工業群;社會進步不再以技術和物質生活標準來衡量,而以豐富多彩的文化來衡量。這個時代,鼓勵個人人性發展,但不是創造某個理想的超人,而是培養一種新的社會性格。在第三次浪潮條件下發展新的民主,擯棄謬誤和嚇人的觀念。“第三次浪潮文明”,是對未來社會設計的一種藍圖,其立足點是現代科技的發展,所闡述的內容反映了當代西方社會思潮的一些重要觀點。

每一次新浪潮的出現,都是以舊的浪潮為基礎。在浪潮不斷更變的過程中,社會結構發生變化,文明也伴隨而產生。我們現在正經歷著第二次浪潮文明向第三次浪潮文明轉變的過程,結果會怎樣,現在尚無定論。但可以說的是,沒有人可以創造歷史,我們都是歷史洪流中的泥沙,選擇不同的方向產生不同的結局,可以說是努力的結果,也可以說是選擇的結果。

社會是不斷向前發展的,歷史的洪流也是不可阻擋,我們只有好好認識歷史發展的規律,把握歷史發展的方向,才能不至於被歷史的洪流所淘汰,才能在歷史的洪流中笑傲明天。

  篇二:《第三次浪潮》讀後感

20年前的《第三次浪潮》在開啟國門之初給人們心靈造成的衝擊,其影響至今仍然連綿不絕。托夫勒在這本書中將人類社會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次浪潮為農業階段,從約1萬年前開始;第二階段為工業階段,從17世紀末開始;第三階段為資訊化(或者服務業)階段,從20世紀50年代後期開始。托夫勒在20多年前預見的未來是:跨國企業將盛行;電腦發明使SOHO(在家工作)成為可能;人們將擺脫朝九晚五工作的桎梏;核心家庭的瓦解;DIY(自己動手做)運動的興起…… 托夫勒也許並沒有給我們帶來直接財富,但他許給了人們一個夢想。然而托夫勒預言竟大多已成為了現實。

很久以前看到一句格言:我們最困難的時候,就是需要發揮我們自身力量的時候。當時看了後莫名的感動,記了下來。前段時間遭遇了心理困境,偶然在一個心理諮詢師的網站上,看到了這樣的話:別擔心,痛苦和困難只是暫時的,它們只是生命對我們善意的提醒:該改善自己生命的質量了。兩種說法,異曲同工,都表達的是對待外界衝突(困境、挑戰)的積極看法。

雖然這種觀點看起來也很有道理,有時也符合我們的心理體驗。但是,毫無疑問,它與傳統的關於挑戰、困境的看法大相徑庭:一般認為困難等不利條件應該儘量避免,不能避免的時候就該減小其影響的範圍和程度。這樣說來,傳統的觀點也是非常合理的,而且人們一般也是這樣行事的,趨利避害也是人之常情。

那麼,到底哪一方擁有真理呢?抑或各說了一部分?這個問題我有時會想想,不過沒有太合理的解答。我看了第21章“思想領域的大變革”,才得到一個大致的答案。

傳統的看法,認為系統是靜止的、或者準靜止的,平衡態是其穩定態、最佳態。外界的刺激,對系統的穩定和存在,是一種威脅;它經過系統的響應,能夠漸近的平靜下來最好;如果不能,甚至影響到了系統的穩定和存在,那我們則應該在刺激和系統中引入消極反饋(負反饋),使得系統重新穩定下來。

可是,科學家從另外一個側面看待這個問題。他們思考:如果引入的是積極反饋,那麼外界刺激的波動,又會引發什麼事情?研究耗散論的普里高金指出:積極反饋在系統中的存在,會使得外界環境的波動,得到驚人的放大,直到現存均勢被破壞,現存結構被粉碎。而這舊結構解體的過程,往往並不一定伴隨著混亂和崩潰,而常常是建立全新的更高階的結構的過程。他從物理和化學反應中觀察到這類現象,而這不光有純科學的意義,而是具有哲學共性的,也就是所謂的“秩序來自混亂,從波動中建立秩序”。這種意義下的外界刺激(波動),就是機會,產生新結構的機會了!所謂“機遇只光臨有準備的頭腦”,說的也是這樣一個具有了敏感的正反饋特性的人吧。

綜合起來,前述兩種觀點,適合於兩種不同的條件。對於遠離平衡態,積累了種種資訊和資源,具有了相當的正反饋的情形而言,刺激、挑戰就是機會,就是新舊交替的機會。但是對於平衡態,或者具有負反饋的,相當穩健的系統而言,刺激和挑戰,是應當努力衰減掉的。這也分別對應我們面對挑戰的兩種態度。準備好了的時候,就歡迎挑戰;還欠缺的時候,別硬撐著,能閃就閃吧。

研究還指出,這個新的結構,其內部關係更緊密和複雜,對外則需要更多的物質、能量和資訊的互動來維持。近來有種慎獨的體會,似乎也正反應了這個規律。慎微的體會,是否表明系統的不穩定性,仍處在變革的範圍內?

當舊的平衡打破,新的結構出現以後,需要重新審視自我及外在的歷史、當下與環境的關係。個人的經歷不管怎樣豐富,也是非常有限的,但是同一件事,卻能夠產生千百種不同的理解。所以歷史和環境都需要重新解釋。有學者說過:所有歷史都是當代史。他大概是說的是歷史都是按當代的思維模式被理解。這個工作重要而且必要,會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收穫--我們儘管意識到新舊結構的更替,但可能並沒有意識到這個更替會帶來多大的影響。這個有意識的過程,會使新結構進一步鞏固並發展。 讀這本書,感覺很晦澀,很難讀懂。其中的很多東西都是我所不能理解的。但我從本書中學到的一知半解也使自己受益頗多,這本書使得我認識到了社會變遷時會產生巨大的衝擊,一個文明被另一個文明所代替不是一帆風順的,就像我們每個人要獲得成功一樣,都是要付出巨大的代價。在文明更替的過程中會產生很多的機會,但是這個機會只有那些能夠洞察未來,並且能夠迅速行動的人利用。同時,文明的更替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漸進的改變,只是在這漸進的過程中我們都沒有去想,去看,去關注這些微小但是很重要的變化。

這就像現在低碳經濟的到來,可能會使得以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為主的時代的終結,而一些清潔的新能源將會越來越重要,當然和第一次了浪潮的農業文明向第二次浪潮的工業文明轉變一樣,這些變化將會慢慢的被人們所熟知。

托夫勒告訴了我們預言的方法就是——學會觀察!當我們認為托夫勒的言論很神奇的時候,其實是從側面說明我們自己的淺陋,如果我們能認真地觀察我們身邊的事,那我們就不會驚訝為什麼他能發出那樣的評論,托夫勒通過對現實中的各種事物的觀察,推斷出了未來將會發生的一些事,這也是我們當代大學生應該學會的技能,有前瞻性、能準確地預測未來將會發生的一些事,為了適應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客觀形勢,作為大學生的我們更應該學會觀察,觀察生活、觀察社會和觀察世界,不斷提高自己的綜合實力,以適應瞬間萬變的世界,提高我們的生存力,不至於被社會淘汰。如果我們不能提高自己的觀察能力,我們就不能瞭解社會的發展方向,那我們就不能及時作出反應,也就會處於劣勢,這對我們有很大的害處。

  篇三:讀《第三次浪潮》有感

曾看過這麼一句話:改變世界的有三種力量,暴力,金錢和知識。這句話在很長時間內鼓勵著我前行,然後就一直很想看這句話的作者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在這學期,我好好閱讀了這本書,感想良多。

該書的作者托夫勒是一位偉大的文學家,於20世紀70年代末完成這本書,他在書中對人類未來的歷史程序做出了預測。托夫勒巧妙地把人類社會劃分為三個浪潮:第一次浪潮為從約1萬年前開始的農業階段,即對應的農耕文明;第二階段為從17世紀末開始的工業階段,所對應的是機械文明;第三階段為從20世紀50年代後期開始的資訊化或者服務業階段。這正是當下的數字資訊化時代。這本書中所提到的一些預測,在今天已經成為了事實,還有一些正在發生著,托夫勒所擁有的才智遠見,獨特的視角,邏輯分析能力都讓我無比佩服。

為什麼托夫勒具有如此遠見卓識? 從他的書中,我們不難看出他比較善於觀察世界,留意整個世界的發展變化趨勢,而僅僅這個還遠遠不夠。托夫勒透過現象看本質,從不同的事物中尋找聯絡,並正確推斷出事物發展的方向。正如英國吉登斯說的那樣:“托夫勒將社會學通俗化了,讓人們都來關注社會變遷。他是一個站在一個世紀預言下一個世紀的天才式人物!”

這本書以前閱讀的時候只是在意其對歷史時期的斷代,而且各個時期中只關注建築設計的發展,比如農耕文明的手工業製造,工業時代的機械製造以及數字時代的數控制造。而對其它則缺乏關注,導致知識面的狹隘。書中托夫勒從經濟、政治、工業、商業寫到家庭、社團組織、國家以及國際組織再到城市的發展、環境保護、科學與技術的發展、哲學、人類心理的變化等等無不體現他對世界發展的信心,更加重要的是他那獨立自主以及全面的觀點,確實是我們值得學習的。

《第三次浪潮》一開始就提到一個新的文明正在我們生活中出現,它帶來了新的家庭形式、工作模式、愛情和生活方式,帶來了新的經濟和新的政治衝突,尤其是改變了我們的思想意識。它是瞭解現代的關鍵,是今後事態發展的核心。 人類正面臨著向前大躍進的年代。它面臨著極其深刻的社會動亂和不斷的創新和改造。儘管我們還沒有清楚地認識它,但我們正在從頭開始建設一個卓越的新文明,這就是第三次浪潮的含義。

托夫勒首先著重論述第二次浪潮,對第二次浪潮的文明結構做了系統性的分析,並深刻剖析第二次浪潮打破並取代第一次浪潮文明的必然因素。第二次浪潮社會的“技術領域”是由以石化燃料作為能源的基礎,並實現了大規模集體生產,大規模銷售系統構成的。農業的技術領域被工業的技術領域所代替,非再生的能源直接投入大規模的生產。書中總結歸納出標準化、專業化、同步化、集中化、好大狂、集權化是指導所有第二次浪潮國家的六條原則,他們和諧一致,相互強化,相互補充,這六條原則組成了帶有第二次浪潮文明特色的標記。並以此判斷民主國家制度成為第二次浪潮文明一個非常重要的結構。

當然,托夫勒在書中也相應地說明二次浪潮過程中的可取之處與弊端。非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以及對環境的破壞導致一系列社會問題。

當今社會技術不斷髮展,數字資訊科技對人們日常生活工作都造成顛覆性的影響。托夫勒指出在技術領域和資訊領域發生的巨大變化,以及人們對過去生產生活狀態的反思都對第三次浪潮的產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第三次浪潮文明許多特徵同第一次浪潮文明的特徵一致,因此只需經過較少的破壞,痛苦和未來的衝擊而實現變革。像在能源,農業,技術和通訊,經濟領域個人思想和行為,都將帶來革命性的變化,一個全新的社會,將建立在過去和將來的融合,第一次浪潮和第三次浪潮的融合上面。第三次浪潮是第一次浪潮的一個高起點的迴歸。

當然,《第三次浪潮》從很多方面對事物的發展都做了詳細的分析,這也是為什麼這部鉅作在出版不久之後則享譽全球,成為未來學巨擘,甚至持續熱銷二十年,被翻譯成三十餘種語言,全球發行上千萬冊。托夫勒穿越時間和空間,閱讀了海量般的資訊——從家庭生活到微生物學,並將其整合成一種卓爾不群的歷史觀。毋庸置穎,這的確是一種振聾發聵的經典作品,而且對當今社會思潮也有著廣泛而又深遠的影響。

我們現在正親歷著如托夫勒所言的第三次浪潮社會,變化的浪潮衝擊又重疊,造成衝突和壓力,也帶來新生和轉機。大變革的強烈衝擊讓我們感到動盪和不安,而托夫勒的著作則給我們指引出了清晰的路向。 托夫勒也許並沒有給我們帶來直接財富,但他許給了人們一個夢想,多年以後,當年閱讀托夫勒的年輕人已成為中國經濟建設的中流砥柱,托夫勒的思想或多或少仍在指引著他們“創造未來”。現代科技衝擊著我們,我們也在接受各種資訊資源。在這部走在時代前面的書中,不得不承認閃爍著冷靜的判斷和豐富的知識,不得不驚歎托夫勒確實是個言智的預言家。

總的來說,《第三個浪潮》給了我很大感觸,我們生活在第二次浪潮與第三次浪潮的巨大沖突之中。第二次浪潮與第三次浪潮的這種超級鬥爭將會日益尖銳,這將對明天的政治和新文明的形式本身產生決定性的影響。我們每個人都逃脫不了這場超級鬥爭的浪潮,每個人在這其中扮演一個破壞或創造的角色,但它教會了我們要用“全面”以及“碎片”的觀點來看待事情。總之,在此書中我受益頗深。

  篇四:《第三次浪潮》讀後感

偶然的機會,看到一本書的書名,《第三次浪潮》,名字挺有誘惑力的;而且不只一次被我看到的文章所引用。於是產生了好奇,碰巧圖書館有,就借來看了看。誰知竟然被深深吸引,漸致入迷。這本書是美國的阿爾溫.托夫勒(Alwin Toffler)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寫的,五百多頁,就這樣每天看一些,也差不多快看完了。感覺頗有啟發,於是寫出來,與朋友們分享。如果借不到紙版的,電子版的很容易下載到。

對於這樣一本大部頭著作來寫評論,當然超出了我力所能及的範圍,因為它所涉及的東西太多了,經濟、政治、工業、商業、家庭、社團組織、國家以及國際組織、城市的發展、環境保護、科學與技術的發展、哲學、人類心理的變化等等...這是一部鉅著,我只能仰望而已。

但在讀書中我還是時不時冒出一些想法,於是我想把這些零零散散的想法記錄下來,也許並非毫無意義吧。另外,新增一個分類:讀後感。這將是該分類的第一篇。

在這裡,我也非常希望朋友們,能夠把你們所喜愛的書籍以及理由,簡要的推薦一下。謝啦!

很久以前看到一句格言:我們最困難的時候,就是需要發揮我們自身力量的時候。當時看了後莫名的感動,記了下來。前段時間遭遇了心理困境,偶然在一個心理諮詢師的網站上,看到了這樣的話:別擔心,痛苦和困難只是暫時的,它們只是生命對我們善意的提醒:該改善自己生命的質量了。兩種說法,異曲同工,都表達的是對待外界衝突(困境、挑戰)的積極看法。

雖然這種觀點看起來也很有道理,有時也符合我們的心理體驗。但是,毫無疑問,它與傳統的關於挑戰、困境的看法大相徑庭:一般認為困難等不利條件應該儘量避免,不能避免的時候就該減小其影響的範圍和程度。這樣說來,傳統的觀點也是非常合理的,而且人們一般也是這樣行事的,趨利避害也是人之常情。

那麼,到底哪一方擁有真理呢?抑或各說了一部分?這個問題我有時會想想,不過沒有太合理的解答。昨天,我看了《第》的第21章,“思想領域的大變革”,才得到一個大致的答案。

傳統的看法,認為系統是靜止的、或者準靜止的,平衡態是其穩定態、最佳態。外界的刺激,對系統的穩定和存在,是一種威脅;它經過系統的響應,能夠漸近的平靜下來最好;如果不能,甚至影響到了系統的穩定和存在,那我們則應該在刺激和系統中引入消極反饋(負反饋),使得系統重新穩定下來。

可是,科學家從另外一個側面看待這個問題。他們思考:如果引入的是積極反饋,那麼外界刺激的波動,又會引發什麼事情?研究耗散論的普里高金指出:積極反饋在系統中的存在,會使得外界環境的波動,得到驚人的放大,直到現存均勢被破壞,現存結構被粉碎。而這舊結構解體的過程,往往並不一定伴隨著混亂和崩潰,而常常是建立全新的更高階的結構的過程。他從物理和化學反應中觀察到這類現象,而這不光有純科學的意義,而是具有哲學共性的,也就是所謂的“秩序來自混亂,從波動中建立秩序”。這種意義下的外界刺激(波動),就是機會,產生新結構的機會了!所謂“機遇只光臨有準備的頭腦”,說的也是這樣一個具有了敏感的正反饋特性的人吧。

綜合起來,前述兩種觀點,適合於兩種不同的條件。對於遠離平衡態,積累了種種資訊和資源,具有了相當的正反饋的情形而言,刺激、挑戰就是機會,就是新舊交替的機會。但是對於平衡態,或者具有負反饋的,相當穩健的系統而言,刺激和挑戰,是應當努力衰減掉的。這也分別對應我們面對挑戰的兩種態度。準備好了的時候,就歡迎挑戰;還欠缺的時候,別硬撐著,能閃就閃吧。

研究還指出,這個新的結構,其內部關係更緊密和複雜,對外則需要更多的物質、能量和資訊的互動來維持。近來有種慎獨的體會,似乎也正反應了這個規律。慎微的體會,是否表明系統的不穩定性,仍處在變革的範圍內?

當舊的平衡打破,新的結構出現以後,需要重新審視自我及外在的歷史、當下與環境的關係。個人的經歷不管怎樣豐富,也是非常有限的,但是同一件事,卻能夠產生千百種不同的理解。所以歷史和環境都需要重新解釋。有學者說過:所有歷史都是當代史。他大概是說的是歷史都是按當代的思維模式被理解。這個工作重要而且必要,會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收穫--我們儘管意識到新舊結構的更替,但可能並沒有意識到這個更替會帶來多大的影響。這個有意識的過程,會使新結構進一步鞏固並發展。

  篇五:第三次浪潮讀後感

《第三那次浪潮》是阿爾溫.托夫勒(Alwin Toffler)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寫的關於未來的一本涉及諸多領域的書。

這本書中所描述的很多事情已經在我們現代社會中實現了。由於這本書的巨大成功托夫勒也被譽為未來學家。 讀這本書,感覺很晦澀,很難讀懂。其中的很多東西都是我所不能理解的。但我從本書中學到的一知半解也使自己受益頗多,這本書使得我認識到了社會變遷時會產生巨大的衝擊,一個文明被另一個文明所代替不是一帆風順的,就像我們每個人要獲得成功一樣,都是要付出巨大的代價。在文明更替的過程中會產生很多的機會,但是這個機會只有那些能夠洞察未來,並且能夠迅速行動的人利用,同時,文明的更替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漸進的改變,只是在這漸進的過程中我們都沒有去想,去看,去關注這些微小但是很重要的變化。這就像現在低碳經濟的到來,可能會使得以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為主的時代的終結,而一些清潔的新能源將會越來越重要,當然和第一次了浪潮的農業文明向第二次浪潮的工業文明轉變一樣,這些變化將會慢慢的被人們所熟知。但是作為我們準備在能源行業工作的人就要懂得這些變化,在這次浪潮中佔領先機。

《第三次浪潮》作者智慧的博大是我所不能體會的,我只把我理解到的一些寫出來。當然作為一本好書,讀一遍是遠遠不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