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七年級教案 > 《河中石獸》優質教案設計(通用14篇)

《河中石獸》優質教案設計(通用14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1W 次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時常要開展教案准備工作,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那麼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河中石獸》優質教案設計(通用14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河中石獸》優質教案設計(通用14篇)

《河中石獸》優質教案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閱讀課文,分清層次,概括大意,找出層次間的關係,理解課文的中心意思。

2、藉助多媒體手段,幫助學生理解文章中三類人物尋找石獸的方法的相關語句的意思。訓練閱讀淺近文言文的能力。

【教學重點與難點】

1、形象直觀的演示石獸落入河中的三種情景,藉助動態模擬場景幫助學生理解文章中三類人物尋找石獸的方法的相關語句的意思是教學的重點。

2、文章中相關語句在翻譯上有一定難度,故幫助學生理解為什麼老河兵的方法是對的是教學的難點。

教學設計

一課

一、匯入:

俗話說:“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有一則故事記載,某土地廟前石獸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後重修山門,尋找石獸,它卻不在原落水處,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說,應該在上游尋找,依他的話,果然撈出了石獸。石獸為什麼會向上遊“跑”呢?今天我們來學習《河中石獸》一文,從中找出答案。

二、作者簡介:

紀昀,字曉嵐。乾隆十九年(1754)進士。學問淵博,曾任翰林院編修、侍讀學士。因獲罪遣戍烏魯木齊。釋放回京後,任《四庫全書》總纂官,編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在目錄學上貢獻很大。著有《閱微草堂筆記》等。

《閱微草堂筆記》是紀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筆記小說,題材以妖怪鬼狐為主,但於人事異聞、名物典故等也有記述,內容相當廣泛。

【紀昀軼聞】

紀昀,字曉嵐,他身子很是肥碩,生平最畏暑熱;做總裁時,在館內校書,適值盛夏,炎酷異常,他便赤著膊圈了辮,危坐觀書。巧逢乾隆帝踱入館門,他不及披衣,忙鑽入案下,用帷自蔽,不料已被乾隆帝瞧見,傳旨館中人照常辦事,不必離座,館中人一齊遵旨。乾隆帝便踱到紀昀座旁,靜悄悄的坐著。紀昀伏了許久,汗流浹背,未免焦躁起來,聽聽館中人寂靜無聲,就展開了帷,伸首問眾人道:“老頭子已去麼?”語方脫口,轉眼一瞧,座旁正坐著這位首出當陽的乾隆帝,這一驚正是不小。向著他道:“紀昀不得無禮。”紀昀此時只得出來穿好了衣,俯伏請罪。乾隆帝道:“別的罪總可原諒,你何故叫我老頭子?有說可生,無說即死。”眾人聽見這句上諭,都為紀昀捏一把汗。誰知紀昀卻不慌不忙,從容奏道:“老頭子三字,乃京中人對著皇帝的統稱,並非臣敢臆造,容臣詳奏。皇帝稱萬歲,豈不是老?皇帝居兆民之上,豈不是頭?皇帝便是天子,所以稱子。這‘老頭子’三字,從此流傳了。”聰明絕頂。乾隆帝拈鬚笑悅。

三、初讀課文。

1、學生自讀課文,讀準字音。

2、聽課文朗讀錄音,學生朗讀課文。

四、藉助註釋和詞典翻譯課文。

【譯文】:

滄州南一寺臨河干,山門圮(pǐ)於河,

滄州南面,有一座寺廟靠近河邊,廟門倒塌到河裡,

二石獸並沉焉。

(門旁)兩隻石獸也一起沉到河裡了。焉,助詞,無義。

閱十餘歲,僧募金重修,

經歷了十多年,和尚募集到了一筆錢,(決定)重修(廟門),

求二石獸於水中,竟不可得,

便到河中尋找那兩隻石獸,居然沒找到,

以為順流下矣。

認為石獸順著河的方向衝到下游去了。下,往下游去。

棹(zhào)數小舟,曳(yè)鐵鈀,尋十餘里無跡。

便划著幾條小船,拖著鐵耙,尋找了十多裡,一點蹤跡也沒有?

一講學家設帳寺中,聞之笑曰:

有個學究在廟裡開館執教,聽到這件事便嘲笑說:

“爾輩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

“你們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這不是木片,

豈能為暴漲攜之去?

怎麼能被洪水帶了走呢?

乃石性堅重,沙性鬆浮,

石頭的特性是堅硬而沉重,泥沙的特性鬆散而輕浮,

湮(yān)於沙上,漸沉漸深耳。

石獸埋沒在泥沙上,就會越沉越深。耳,助詞,表示肯定。

沿河求之,不亦顛乎?”

順著河流往下游去尋找它,不是荒唐嗎?”

沿,順流而下。

眾服為確論。

眾人信服他的話,認為是正確的論斷。

一老河兵聞之,又笑曰:

一個老水手聽了學究的話後,又嘲笑說:

“凡河中失石,當求之於上流。

“凡是河中失落的石頭,都應該到河的上游去尋找。”

蓋石性堅重,沙性鬆浮,

正因為石頭的特性堅硬而沉重,泥沙的特性鬆散而輕浮,蓋,表原因的發語詞。

水不能衝石,其反激之力,

(所以)水流不能沖走石頭,它的反衝的.力量,

必於石下迎水處齧沙為坎穴。

一定會在石頭迎水的地方衝擊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

漸激漸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擲坎穴中。

越衝越深,衝到石頭半身空著時,石頭一定會倒在陷坑中。倒擲,摔倒。

如是再齧,石又再轉。

像這樣再衝擊,石頭又向前再轉動。

轉轉不已,遂反溯(sù)流逆上矣。

這樣一再翻轉不停,於是石頭會反方向逆流而上了。

求之下流,固顛;求之地中,不更顛乎?”

到下游去尋找它,固然荒唐;在石獸掉下去的當地尋找,不是更荒唐嗎?”

如其言,果得於數裡外。

按照老水手的說法去找,果然在幾裡外的上游地方尋到了石獸。

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

既然這樣,那麼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還多著哩,

難道可以根據自己所知道的道理就主觀判斷嗎?

五、佈置作業。

1、熟讀課文,預習課後訓練題。

2、思考文中尋找石獸的幾種方法,有條件的同學製作相關演示課件。

第二課時

一、複習上節課內容。

複習文言文加點字解釋。

二、思考問題。

1、故事說了一件什麼事?

2、故事中主要出現了幾位主要人物?他們各自對事情的看法如何?

3、故事是如何發展變化的,課文可以分幾個層次?概括各層次大意。

三、請學生口頭回答上述問題,劃分層次並概括各層次大意。

可分五層:一頭一尾,中間三層。

開頭交代石獸沉落河中的地點和第一種尋找方法;接著是另三種不同的尋找方法;最後,由事而理,點明遇事不能“據理臆斷”。

四、總結四種尋找石獸的方法。

1、為什麼老河兵的方法是對的?(藉助多媒體手段,幫助學生理解文章中三類人物尋找石獸的方法的相關語句的意思。)

【多媒體演示】

(1)、學生演示。

(2)、教師演示。形象直觀的演示石獸落入河中的三種情景,藉助動態模擬場景幫助學生理解文章中三類人物尋找石獸的方法的相關語句的意思。

2、師生共同歸納:

第一種沒考慮流水、石獸、泥沙的關係。

第二種只考慮了流水,沒考慮石獸、泥沙。

第三種考慮了石獸和泥沙的關係,忽略了流水。

第四種既有理論又有實踐,準確把握了三者的性質及相互關係。

五、分析最後一層,概括文章的中心。

1、概括文章的中心:

許多自然現象的發生往往有著複雜的原因,我們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僅僅根據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據常情主觀作出判斷。

2、啟發學生深入思考,聯絡生活實際,更深入地領悟這一道理。

六、拓展閱讀:《但知其一,不知其二》

七、佈置作業。

1、完成課後訓練題。

2、歸納本課古今異義和一詞多義現象。

《河中石獸》優質教案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 積累文言詞彙,掌握古漢語的意義和用法。

2. 訓練閱讀淺近文言文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學會運用課文註釋和工具書,初步讀通淺顯文言文。

2、依據語境解釋文言詞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 理解實踐出真知的道理。

2、逐步養成注重實際調查得出結論的習慣,防止主觀臆斷的不良傾向出現。

教學重、難點

1. 重點

(1) 積累文言詞彙,掌握古漢語的意義和用法。

(2) 訓練閱讀淺近文言文的能力。

2.難點:理解實踐出真知道的道理。

課時劃分

二課時

教學投計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預習

1.熟讀課文,讀準下列加點字的讀音。

圮(pǐ)募(m) 棹(zho)柿(fi) 湮(yān) 齧(ni) 溯(s) 歟(y)

2.,看課文註釋,試翻譯課文。

二、導語 :幻燈片出示(南宋)陸游《冬夜讀書示子聿》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學生齊讀,理解這首詩的意思。

詩意解析:這是陸游的一首教子詩,作於寧宗莊元五年(公元1199年)底。詩人就知識的獲取,從兩方面談了自己的看法:一是要花氣力,一是要躬行。詩中表達的思想不僅是冬夜讀書的體會,更是詩人勤奮學習的經驗總結。

詩的前兩句,從古人的經驗談起,其中無遺力三個字,概括了古人做學問用功程度;詩的次句,既道出了做學問必須堅持不懈的道理,也強調了少壯功夫的重要。告誡兒子在年輕時抓緊大好時光努力學習,莫讓年華付水流,只有重視了少壯功夫,將來才會有所成就。

詩的後兩句則是從書本知識與實踐的關係著筆,強調從書本上得來的知識比較淺薄,一定要經過親身實踐才能變成自己的東西。要躬行至少有這樣兩層意思:一是學習過程中要躬行,在學習過程中的動腦、動手、動嘴就是學生的一種躬行。我們現在不是提倡啟發式和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嗎?讓學生在課堂上提問、討論、練習,就是學生的一種實踐活動。物理、化學、生物等課程沒有學生的躬行參與,就幾乎無法進行,即使古人學習內容以文史為主,學習過程也有一個躬行問題,學了文章詩篇要背誦,是一種躬行,不是有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的古訓嗎?懂得了文章的起承轉合,還要自己練筆寫作,否則,先生講得再多再妙,學生的文章還是做不好的。二是獲取知識後還要躬行。這個躬行就是社會實踐,要通過社會實踐去檢驗已學的知識,要通過社會實踐把書本知識化為己有,為己所用,還要通過社會實踐去鞏固、深化已學的知識。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有一則故事記載,某土地廟前石獸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後重修山門,尋找石獸,它卻不在原落水處,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說,應該在上游尋找,依他的話,果然撈出了石獸。石獸為什麼會向上遊跑呢?今天我們來學習《河中石獸》一文,從中找出答案。

三、教學過程

1.交流作家作品資料。

作者紀的,字曉嵐。乾隆十九年(1754)進士。學部淵博,曾任翰林院編修、侍讀學士。因獲罪遺戍烏魯木齊。釋放回京後,任《四庫全書》總纂官,編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在目錄上學上貢獻很大。著有《閱微草堂筆記》等。

本文選自《閱微草堂筆》,是紀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筆記小說,題材料妖怪鬼狐為主,但於人事異聞、名物典故等也有記述,內容相當廣泛。

2. 朗讀課文。

3. 就課文不理解的詞語質疑。現在小組內質疑小組不有解決的交全班討論。

四、課堂小結

1. 古今異義

井:古義:一起 二石獸並沉焉。

今義:並列

閱:古義:代詞 這 是非木柿

今義:閱讀

是:古義:經歷 閱十餘

今義:判斷詞 是

蓋:古義:發語詞 蓋石性堅重

今義: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但:古義:只 但矢其一

今義:錶轉折 但是,卻

2. 一詞多義

去:豈有為暴漲攜之去 離去

西蜀之去南海 距離

為:豈能為暴漲攜之去 被

必於石下迎水外齧沙為坎穴 成為

橘生於淮南則為橘 是

為其來也 在

3.詞性活用 棹 名詞用為動詞 划船

4.漢字能假 同癲,瘋

五、佈置作業

完成課後理解與探究第三題。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預習

1. 朗讀課文,複習上節課內容。

2. 思考文中尋找石獸的幾種方法,有條件的同學製作相關演示課件。

3. 就課文不理解出質疑。

二、導語

上節課我們解決了課文中的字詞,疏通了文意,這節課我們將進一步探究課文內容。

三、正課

1. 朗讀課文。

2、整體感知課文:

1、用一句話概括課文內容。

討論並歸納:說的是一個廟門口的石獸,倒塌到河裡,十幾年後,人們找石獸的事。

2、從不同的角度複述課文:

(1)從作者的角度複述:

(2)從講學家的角度複述課文;

(3)從老水兵的角度複述;

(4)從寺中僧人的角度複述。

3. 質疑:故事中主要說出了幾位主要人物他們各自尋找河中石獸的道理和方法是怎麼樣的?分析一些他們這樣認識的原因。

討論並歸納:

(1) 寺僧以為石獸被水衝到下游支了,劃小船,拖著鐵鈀,尋找了十多裡,沒有找著。

(2) 講學家認為石頭堅硬沉重,沙子鬆散,石頭埋沒有在沙裡一定會漸漸地沉下去,越來越深,只能就地挖下去找。

(3) 老河兵認為石頭堅硬沉重,沙子鬆散,水不能潰走石頭,水的反衝力一定會在石頭下面迎水的地方,衝沙成為洞穴,漸漸地越衝越深,深到石頭一磁的時候,石頭就會倒在這個洞穴中。像這樣再衝,石頭再轉,一直轉不停止,石頭就反而逆流而上。所以應該到上游去找。

(4) 寺僧按照水衝物的常物,認為要到下游找,結果找不到:講學家按照石重沙鬆的道理,到地下去找,肯定也找不到;老河兵能夠根據他幾十年的實際經驗,到上游找,結果找到了。這說明主觀推理是靠不住的,實踐出真知。

4. 質疑:故事是如何發展變化的,課文可以分幾個層次?概括各層次大意。

討論並歸納:可分四層:

第一層:交代石獸沉落河中的地點和寺僧到下游找沒有找著;

第二層:講學家認為石頭埋在沙裡只能越埋越深;

第三層:老河兵講解應當支上游找的理由,按照他的話果然找到石獸。

第四層:由事到理,遇事不能主觀推論的道理。

5. 質疑:為什麼老河兵的方法是對的?

方法:藉助多媒體手段,形象直觀的演示石獸落入河中的三種情景,藉助動態模擬場景幫助學生理解文章中三類人物尋找石獸的方法的相關語句的意思。

討論並歸納:

第一種 只考慮了流水,沒有考慮石獸、泥沙的關係。

第二種 考慮了石獸和泥沙的關係,忽略了流水。

第三種 既有理論又有實踐,準備把握了三者的性質及相互關係。

6. 質疑:這個故事說有了一個什麼道理?

討論並歸納,許多自然現象的發生往往有著複雜的原因,我們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能僅僅根據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要根據實踐情況作出判斷。

四、課堂小結

本文通過尋找倒塌的河裡的石獸的故事,說明了任保事都不能根據主鳳推理,實踐出真知。

五、作業

1. 完成課後理解與探究一、二題。

2. 拓展閱讀

七年,秦與趙兵相距長平時趙奢已死,而藺相如病篤趙使廉頗將攻秦,秦數敗趙軍, 趙軍固壁不戰秦數挑戰,廉頗不肯趙王信秦之間,秦之間言:秦之所惡,獨畏馬服君趙奢之子趙括為將耳趙王因以括為將,代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膠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讀其父書傳,不知合變也趙王不聽,遂將之。

趙括自少時學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當嘗與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難,然不謂善括母問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趙不將括即已,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 及括將行,其母上書言於王曰:括不可使將王曰:何以?對曰:始妾事其父,時為將,身所奉飯飲而進食者以十數,所友者以百數,大王及宗室所賞賜者盡以予軍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問家事今括一旦為將,東向而朝,軍吏無敢仰視之者,王所賜金帛,歸藏於家,而日視便利田宅可買者買之王以為何如其父?父子異心,願王勿遣王曰:母置之,吾已決矣括母因曰:王終遣之,即有如不稱,妾得無隨坐乎?王許諾。

趙括既代廉頗,悉更約束,易置軍吏秦將白起聞之,縱奇兵,詳敗走,而絕其糧道,分斷其軍為二,士卒離心四十餘日,軍餓,趙括出銳卒自博戰,秦軍射殺趙括括軍敗,數十萬之眾遂降秦,秦悉坑之趙前後所亡凡四十五萬明年,秦兵遂圍邯鄲,歲餘,幾不得脫賴楚、魏諸侯來救,乃得解邯鄲之圍 趙王亦以括母先言,竟不誅也。《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附譯文: 趙孝成王立七年,秦軍與趙軍在長平對陣,那時趙奢已死,藺相如也已病危,趙王派廉頗率兵攻打秦軍,秦軍幾次打敗趙軍,趙軍堅守營壘不出戰秦軍屢次挑戰廉頗置之不理趙王聽信秦軍間諜散佈的謠言秦軍間諜說:秦軍所厭惡忌諱的,就是怕馬服君趙奢的兒子趙括來做將軍趙王因此就以趙括為將軍,取代了廉頗藺相如說:大王只憑名聲來任用趙括,就好像用膠把調絃的柱粘死再去彈瑟那樣不知變通趙括只會讀他父親留下的書,不懂得靈活應變趙王不聽,還是命趙括為將。

趙括從小就學習兵法,談論軍事,以為天下沒人能抵得過他他曾與父親趙奢談論用兵之事,趙奢也難不倒他,可是並不說他好趙括的母親問趙奢這是什麼緣故,趙奢說:用兵打仗是關乎生死的.事,然而他卻把這事說得那麼容易如果趙國不用趙括為將也就罷了,要是 一定讓他為將,使趙軍失敗的一定就是他呀等到趙括將要起程的時候,他母親上書給趙王說:趙括不可以讓他做將軍趙王說:為什麼?回答說:當初我侍奉他父親,那時他是將軍,由他親自捧著飲食侍候吃喝的人數以十計,被他當做朋友看待的數以百計,大王和王族們賞賜的東西全都分給軍吏和僚屬,接受命令的那天起,就不再過問家事現在趙括一下子做了將軍,就面向東接受朝見,軍吏沒有一個敢抬頭看他的,大王賞賜的金帛,都帶回家收藏起來,還天天訪查便宜合適的田地房產,可買的就買下來大王認為他哪裡像他父親?父子二人的心地不同,希望大王不要派他領兵趙王說:您就把這事放下別管了,我已經決定了趙括的母親接著說:您一定要派他領兵,如果他有不稱職的情況,我能不受株連嗎?趙王答應了。

趙括代替廉頗之後,把原有的規章制度全都改變了,把原來的軍吏也撤換了秦將白起聽到了這些情況,便調遣奇兵,假裝敗逃,又去截斷趙軍運糧的道路,把趙軍分割成兩半,趙軍士卒離心過了四十多天,趙軍飢餓,趙括出動精兵親自與秦軍搏鬥,秦軍射死趙括趙括軍隊戰敗,幾十萬大軍於是投降秦軍,秦軍把他們全部活埋了趙國前後損失共四十五萬人第二年,秦軍就包圍了邯鄲,有一年多,趙國幾乎不能保全,全靠楚國、魏國軍隊來援救,才得以解除邯鄲的包圍趙王也由於趙括的母親有言在先,終於沒有株連她

1、下列加點字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趙軍固壁不戰 壁: 軍營 營壘

B括徒能讀其父書傳,不知合變也 合變: 兵法

C 妾得無隨坐乎 隨坐 引別人犯法而被牽連獲罪

D 悉更約束 約束 規章制度

2、下面各項完全表現趙括紙上談兵,自以為是的一組是( )

① 趙王因以括為將,代廉頗

② 趙括自少時學兵法, 言兵事,以天下莫能當

③ 嘗與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難,然不謂善

④ 王所賜金帛,歸藏於家,而日視便利田宅可買者買之

⑤ 趙括既代廉頗,悉更約束,易置軍吏

⑥ 四十餘日,軍餓,趙括出銳卒自博戰,秦軍射殺趙括

A ②③④ B ①⑤⑥ C ①④⑥ D ②③⑤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趙奢死,藺相如病重,趙王派廉頗攻打秦國,秦國幾次打敗趙軍後來秦國幾次挑戰,廉頗都採取堅守不出的戰略,使秦軍幾次挑戰都無效。

B、秦軍採取離間計使趙王懷疑廉頗,因而撤換了廉頗而用趙括為將。

C、趙括執掌軍中大權後,不像他的父親平時與軍中士兵同甘共苦,關心士兵,而是高高在上,自私貪財說明趙奢早就認為他是這種不可救藥的人。

D、趙括替代廉頗為將,就立即改變軍中的規章制度,撤換了許多軍吏,動搖了軍心,作戰時糧道又被秦軍切斷,軍隊被切分,最後自己也被殺,全軍覆沒,應了他父親的話。

4、把畫線的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

(1)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

(2)時為將,身所奉飯飲而進食者以十數,所友者以百數

(3)王終遣之,即有如不稱,妾得無隨坐乎?

課外練習答案:

11、D 12、C

13、答案見譯文

《河中石獸》優質教案設計 篇3

學習目標

1. 熟悉並理解這篇短文的內容及其包含的道理。

2. 學習敘述和議論相結合的寫作手法。

3. 積累文言詞語。

教學重點

1. 藉助故事闡述認識事物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

2. 尋找石獅的不同方式及其理由、結果。

3. 對講學家和老河兵的認識、評價。

預習任務

藉助工具書讀通課文,畫出文中的虛詞和自己理解上有意思的實詞。

蒐集作者生平資料和故事,瞭解《閱微草堂筆記》。

小資料:紀昀是清代有名的才子,學識淵博,自幼聰慧過人,24歲便中進士,31歲已成為翰林院大學士。其淵博的學識和管理才能深受乾隆帝賞識,成為《四庫全書》的總纂官。官至禮部尚書。其作品與其淵博的學識一樣,涉獵廣泛,內容雜博,包括了文學、歷史、哲學、政治、經濟、地理等各個方面。在他的作品中,紀昀記錄了許多他的親身經歷,詳述了一切他認為值得注意的事件,又對所敘的一切常常加以譏諷和評論。

預習檢測:

一、填空

1.本文選自 一書,這是 所作的一部 小說,全書主要記述 ,其中也有不少 。

2.本文作者是 朝的 ,字 ,學者,是 的'總篡官。

3.用文中的句子寫出本文的主旨

二、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字

4. 閱十餘歲 5. 僧募金重修

6. 棹數小舟 7. 曳鐵把

8. 是非木柿 9. 湮於沙上

10. 不亦顛乎 11. 齧沙為坎穴

三、指出下列句子中帶點虛詞的用法

12.滄州南一寺臨河干,山門圮於河,二石獸並沉焉。

13.乃石性堅重,沙性鬆浮,湮於沙上,漸沉漸深耳。

14.……其反激之力,必於石下迎水處齧沙為坎穴。

15.如其言,果得於數裡外。

16.……聞之笑曰。

17.沿河求之。

18.一老兵聞之,又笑曰。

19.然則天下之事。

課中實施

(1)比較文中的寺僧、講學家、老河兵尋找石獅的位置、理由及結果。

(2)試分析三人尋找石獅的方法為什麼有如此大的差異?

(3)比較三人各自的性格特徵。

提示:寺僧:“閱十餘歲”,“募金重修”,“求石獸於水中”說明寺僧毅力堅定而經驗不足。

講學家:一知半解而好為人師,自視清高而驕傲自滿,輕視他人。

老河兵:有實際經驗,沾沾自喜。

(4)聯絡生活實際,說說你從文章中獲得哪些有益的啟示?

拓展延伸

1. 課外閱讀紀昀《閱微草堂筆記》,進一步瞭解紀昀其人其文,思考文章為何把講學家當作嘲諷的物件。

2. 課外閱讀蒲松齡《地震》,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其大意。

《河中石獸》優質教案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掃清文中的字詞障礙,熟悉課文內容。

2、積累文言實詞,培養閱讀淺近文言文的能力。

重點知識

掃除字詞障礙,理解課文大意。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預設學生

活動預設

設計說明

一、作者引入新課

1、講一小故事:

1、傾聽有關紀曉嵐的故事由作者紀曉嵐這位大有關紀曉嵐的兒時的趣事

2、講一講自己所知道的有關才子的小故事引入,說明這一“滿清第一大學士” “風流才子”--紀曉嵐的故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在很小的時候就已經顯示其才 (自由發言,分散回答)、 趣,從而也掌握一華了。

3、參照註釋,知道有關些必要的文學常識。

4、組織學生講一講 《閱微草堂筆記》的文學常識

5、引出《閱微草堂筆記》 共24卷,記述狐鬼神怪和見聞瑣事。

二、朗讀,感知課文

1、 範讀、領讀課文 、跟讀,反覆朗讀課文 朗讀是文言文教學點撥:字詞的讀音 掌握字的讀音:圮 棹 曳 湮 中最重要的手段,

2、組織學生用自己的語言

3、發言:複述課文中的故事 後學生在自行朗讀,複述課文中所講故事。 課文講述了尋找兩座掉入水中的 由情入理,能夠在石獸的故事。 讀清讀順的基礎上為下面的學習做準備。

教師活動預設學生活動預設設計說明

三、合作學習,交流討論

1、引領、點撥學生掃清課文的' 先自己參照書下注釋,邊讀邊對照注 以這種小組合作的字詞理解障礙。 釋翻譯,遇到問題及時做標記。 形式,來解決疑難

2、組織學生分組合作 後分小組討論: 問題,降低難度,試翻譯課文,弄懂大意。 把自己的疑難問題拿到小組內來 進而培養學生這種討論解決。 閱讀淺近的文言文

關鍵詞: 的能力。

古今異義詞:幹 閱 已

①圮:坍塌 ②曳:牽引

③湮:埋沒……

3、課堂交流,資源共享。 再在課堂上,向全班同學交流自己的 想法。

四、積累文言字詞

以考試的形式,積累文言 有問有答的: 在課堂有剩餘時間字詞的解釋 掌握: 的情況下,增置此選派一學生為主考官 齧:咬,這裡指沙子被水的反作用力 環節,使學生對課提出問題,同學回答 沖刷。 上所學的知識進行

溯:逆流而上。 鞏固,強化訓練.

課後作業:

A、B級學生繼續認真閱讀課文,寫一篇小短文,說明能夠在上游找到石獸的道理。

C級學生抄寫並翻譯課文。

《河中石獸》優質教案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中心內容,把握課文所闡述的事理。

2、分清層次,理解層與層之間的聯絡。

河中石獸

一、匯入新課

二、作者簡介

三、理解課文

四、評價賞析

五、謀篇立意

六、寫作特色

匯入:這篇講了一個故事:有一個廟靠近河,廟門倒塌之後,門旁的兩隻石獅也掉到了河裡。後來要修廟,決定要把石獅打撈上來。有人說,到下游去找,因為石獅被水沖走了,結果在下游沒找到。一個讀書人說,石獅肯定沉到沙泥裡去了,因為石頭重,沙泥輕,結果在廟前的沙泥裡也沒找到。一個老水手最後說,這兩個石獅在上游,結果果然在上游打撈到了。怎麼會到上游去呢?閱讀完課文後我們便知道了。

作者簡介:紀昀(清代)有名的'才子,學識淵博,自幼聰慧過人,再加之後來對人情事故之通達,24歲便中進士,31歲成為翰林院大學士。他為人為官剛直不阿,機智善辯,其淵博學識和管理才能深受乾隆帝賞識,成為卷帙浩繁的四庫全書的總纂官,其作品涉獵文學、歷史、哲學政治經濟地理等各個領域。

他的作品記錄很多親身經歷,詳述一切他認為值得注意的事件,又對所敘內容常常加以譏諷和評論。本文選自他的文言筆記小說《閱微草堂筆記》。

河中石獸

滄州南,一寺臨河千,山門圮於河,二石獸並沉焉。閱十餘歲,僧募金重修,求二石獸於水中,竟不可得。以為順流下矣。棹數小舟,曳鐵鈀,尋十餘里,無跡。

一講學家設帳寺中,聞之笑曰:“爾輩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豈能為暴漲攜之去?乃石性堅重,沙性鬆浮,湮於沙上,漸沉漸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顛乎?”眾服為確論。

一老河兵聞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當求之於上流。蓋石性堅重,沙性鬆浮,水不能衝石,其反激之力,必於石下迎水處齧沙為坎穴。漸激漸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擲坎穴中。如是再齧,石又再轉。轉轉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顛,求之地中,不更顛乎?”如其言,果得於數裡外。

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

《河中石獸》優質教案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1、積累聞言詞彙,理解文章基本內容。

2、翻譯課文,探討文意,理解實踐出真知的道理。

教學重點:

積累文言詞彙,掌握古漢語的意義和用法。

教學難點:

幫助學生理解為什麼老河兵認識是對的'。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匯入:讓學生欣賞動畫片《撈鐵牛》。提問:人們是用什麼辦法把大鐵牛撈出來的(水的浮力)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河中石獸》看看他們用什麼巧妙的辦法尋找河中石獸的。板書課題,齊讀作者。

幻燈片出示學習目標,生齊讀。

三、檢查預習

介紹作者

注音,解釋。

讀課文,糾正字音、停頓。

四、合作助學

(一)結合註釋,譯讀全文。(小組內不會的提出疑問)

考考你們,搶答:

1、出示幻燈片:讀句子,再解釋(重點詞)。

(1)二石獸並沉焉

(2)閱十餘歲

(3)求石獸於水中

(4)竟不可得

(5)爾輩不能究物理

(6)凡河中失石

(7)如其言,果得於數裡外

(8)可據理臆斷歟

2、你會翻譯嗎

(1)爾輩不能究物理。

(2)眾服為確論。

(3)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

《河中石獸》優質教案設計 篇7

一、積累運用

1.“斗酒詩百篇”是指中國古代偉大的詩人__________請你寫出本學期你學到的他的一首詩。

2.短文修改。

①人活著要吃飯,人活著也要讀書;吃飯是人的本性,讀書也是人的`本性。②讀書可以有目的地讀,也可以無目的地隨便翻翻。③書海無邊,只能有選擇地讀一些代表作。④讀得好不好,要看_________(實驗、實踐、實力)。⑤讀死書,死讀書,結果造就了兩腳書櫥,“百無一用是書生。”⑥但是如果是個“讀書種子”,帶著樂趣讀書,就能興味盎然地吸收書中,長成大樹,成為棟樑之材

(l)文中第⑤句有一處標點使用不當,請寫出修改方法。

(2)從第④句的括號內有三個備選詞語,請選出一個最符合語境的。

(3)第⑥句有一處語病,請寫出修改方法。

二、拓展閱讀

閱讀下列文言文,完成3一6題。

農夫耕田

農夫耕于田,數息而後一鋤。行者①見而哂之曰:“甚矣,農之惰也!數息而後一鋤,此田終月不成!”農夫曰:“予莫知所以②耕,子可示我以耕之術乎?"

行者解衣下田,一息而數鋤,一鋤盡一身之力。未及移時③氣竭汗雨喘喘焉不能作聲且僕于田謂農夫曰今而後知耕之難也。

農夫曰:“非耕難,乃子之術④誤矣!人之處事亦然,欲速則不達也。”行者服而去。

註釋:①行者:過路人。②所以:用什麼方法。③未及移時:還沒過多少時間。④術:方法。

1.解釋下列加點字詞。

(l)農夫耕于田 於:

(2)欲速則不達 速:

(3)行者服而去 服:

2.給下列句子加上標點。

未及移時氣竭汗雨喘喘焉不能作聲且僕于田謂農夫曰今而後知耕之難也

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1)甚矣,農之惰也!

(2)子可示我以耕之術乎?

6.這則寓言告訴了人們一個什麼道理?

《河中石獸》優質教案設計 篇8

【導學目標】

1.藉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

2.積累文言詞彙,並能背誦課文。

3.理解“實踐出真知”的生活道理。

【課時計劃】

2課時

教法指導:

1.自主學習 讓學生圍繞“自學互研”中的知識點進行自主學習。

(1)學生帶著導學目標,認真閱讀課文及相關參考資料,捕捉課文中的關鍵段落、句子、詞語,儘量獨立完成步驟二中的思考題,準備展示交流。

(2)記錄疑難問題,將自主學習沒有解決的問題記錄下來,用於合作探究時解決。

2.合作學習

(1)每個小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驟二中的答案,同小組內其他成員在小組長的統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驟三中的思考題。

(2)同桌之間互相討論,有分歧不能達成一致的,小組討論;小組內不能達成一致的,組長記錄下來,以備全班討論時交流。

(3)全班討論時,教師不能一下子給出答案,在學生思維的火花充分碰撞後,再點撥引導,達到啟發思維的目的。

情景匯入 生成問題

“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這是蘇軾遊石鐘山後的感慨。他在前人李渤經過實地考察卻得出錯誤結論時,給我們敲響了警鐘:事情不親眼看親耳聽,卻憑主觀想象去判斷它的有無,可以嗎?今天將要學習的《河中石獸》一文,同樣給我們帶來深深的思考。

自學互研 生成新知

步驟一 知識梳理 夯實基礎

1.生難字詞

(1)字音

圮(pǐ) 募(mù) 棹(zhào) 杮(fèi)

湮(yān)齧(niè)溯(sù)歟(yú)

(2)詞義

一寺臨河干(靠近) 山門圮於河(倒塌) 閱十餘歲(經過,過了)

爾輩不能究物理(事物的規律、道理) 眾服為確論(精當確切的言論)

可據理臆斷歟(主觀地判斷) 求石獸於水中(尋找) 如是再齧(這樣)

竟不可得(終於,到底) 但知其一(只)

蓋石性堅重(表議論的發語詞,無實義) 爾輩不能究物理(你們)

以為順流下矣(認為) 然則天下之事(既然這樣,那麼)

(3)通假字

曳鐵鈀(“鈀”同“耙”,平整土地用的傢俱)

不亦顛乎(“顛”同“癲”,瘋狂)

(4)古今異義

一寺臨河干(古義:水邊,河岸;今義:一為與“溼”相對,二為做)

爾輩不能究物理(古義:指客觀事物的道理,規律;今義:一門學科)

蓋石性堅重(古義:發語詞;今義:遮住或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5)一詞多義

之聞之笑曰(代詞,代指到下游尋石獸十餘里這件事)

豈能為暴漲攜之去(代詞,代石獸)

一老河兵聞之(代詞,代講學家的議論)

其反激之力(助詞,相當於“的”)

為豈能為暴漲攜之去(介詞,被)

眾服為確論(動詞,認為)

必於石下迎水處齧沙為坎穴(動詞,成為)

如如是再齧(副詞,像)

如其言(介詞,按照)

學法指導:

詞語的作用分析法

詞語的作用一般有:

1.精確性作用。指詞語在詞類選取、概念表達上的準確、恰當(主要指動詞、形容詞),在表意上的精確、嚴密(主要指修飾、限制、補充性詞語)。

2.形象性作用。指詞語在寫人、敘事、繪景中具有鮮明、具體、生動傳神等作用,一般都會採用修辭或者一些動詞來體現。

3.情感性作用。指詞語表達喜好、熱愛、讚美、頌揚或厭惡、貶損、批判、揚棄等思想傾向、感情色彩的作用。注意把握詞語的比喻義、引申義和雙關義。

4.結構性作用。指詞語在全篇(或某段)中的地位以及照應、過渡、伏筆、設定懸念、激發讀者興趣、推動情節發展、總領下文等方面的'作用。

(6)重點句子翻譯

①棹數小舟,曳鐵鈀,尋十餘里,無跡。

【交流點撥】搖著幾隻小船,拉著鐵耙,尋找了十多裡沒找到(它的)蹤跡。

②是非木杮,豈能為暴漲攜之去?

【交流點撥】這不是木片,怎麼能被洪水沖走呢?

③如其言,果得於數裡外。

【交流點撥】像老河兵所說的那樣,果然在幾裡外的上游處找到了石獸。

④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

【交流點撥】那麼天下的事,只知一方面,不知另一方面的例子很多,可以根據(一個方面的)道理就主觀臆斷嗎?

2.作者名片

紀昀(1724~1805),字曉嵐,晚年自號白雲,清代學者、文學家,乾隆年間進士,直隸獻縣(今河北省獻縣)人。學識淵博,曾任翰林院編修、侍讀學士。著有《閱微草堂筆記》等。他主編的《四庫全書》被稱為文化史上的“萬里長城”,對儲存中國文化有很大貢獻。

本文選自《閱微草堂筆》,是紀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筆記小說,以妖怪鬼狐為主,但於人事異聞、名物典故等也有記述,內容相當廣泛。

步驟二 整體感知 走進文字

1.朗讀課文

(1)自由朗讀課文,注意讀音和朗讀節奏。

(2)聽範讀錄音,並提示朗讀節奏。

2.疏通文意

(1)譯文

滄州南面有一座寺廟靠近河岸,廟門倒塌在了河中,兩隻石獸一起沉沒於此。經過十多年,僧人們募集金錢重修(寺廟),在河中尋找石獸,最後沒找到。(僧人們)認為石獸順著水流流到下游了,於是划著幾隻小船,拖著鐵鈀,(向下遊)尋找了十多裡,沒有找到(石獸)蹤跡。

一位講學家在寺廟裡教書,聽說了這件事笑著說:“你們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這(石獸)不是木片,怎麼能被暴漲的洪水帶走呢?石頭的性質堅硬沉重,泥沙的性質鬆軟浮動,石獸埋沒在沙上,越沉越深罷了。順著河流尋找石獸,不是瘋狂(的做法)嗎?”大家信服地認為(這話)是精當確切的言論。

一位老河兵聽了講學家的觀點,又笑著說:“凡是落入河中的石頭,都應當在河的上游尋找它。正因為石頭的性質堅硬沉重,沙的性質鬆軟輕浮,水流不能沖走石頭,水流反衝的力量,一定在石頭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蝕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當坑洞延伸)到石頭的一半時,石頭必定傾倒在坑洞中。如果像這樣再衝刷,石頭又會再次轉動。像這樣不停地轉動,於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尋找石獸,固然瘋狂;在石獸沉沒的地方尋找它們,不是更瘋狂嗎?”依照他的話(去尋找),果然在(上游)幾裡外尋找到了石獸。既然這樣那麼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現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況有很多,難道可以根據某個道理就主觀判斷嗎?

(2)文章講了一個什麼故事?

【交流點撥】講的是一個廟門口的石獸,倒塌到河裡,十幾年後,人們找石獸的事。

(3)故事是如何發展變化的,課文可以分幾個層次?請概括各層大意。

【交流點撥】可分三層:

第一層(1段):交代石獸沉落河中的地點和寺僧到下游尋找未果。

第二層(2段):講學家認為石頭埋在沙裡只能越埋越深。

第三層(3段):老河兵講解應當去上游找的理由,按照他的話果然找到石獸。

步驟三 精讀課文 深層探究

1.故事中幾位人物各自提出的尋找河中石獸的道理和方法是什麼?為什麼只有老河兵的方法是對的?

可以藉助多媒體手段,形象直觀的演示石獸落入河中的三種情景,藉助動態模擬場景幫助學生理解文章中三類人物尋找石獸的方法的相關語句的意思。

【交流點撥】(1)寺僧以為石獸被水衝到下游去了,劃小船,拖著鐵鈀,尋找了十多裡,沒有找著。他只考慮了流水,沒有考慮石獸、泥沙的關係。

(2)講學家認為石頭堅硬沉重,沙子鬆散,石頭埋沒在沙裡一定會漸漸地沉下去,越來越深,只能就地挖下去找。他考慮了石獸和泥沙的關係,忽略了流水。

(3)老河兵認為石頭堅硬沉重,沙子鬆散,水不能沖走石頭,水的反衝力一定會在石頭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蝕沙成為洞穴,漸漸地越衝越深,深到石頭一半的時候,石頭就會倒在這個洞穴中。像這樣再衝,石頭再轉,一直轉不停止,石頭就反而逆流而上。所以應該到上游去找。既有理論又有實踐,把握了三者的性質及相互關係。所以他的方法是對的。

2.通過尋石獸的故事,比較三類人物各自的性格特徵。

【交流點撥】寺僧:毅力堅定而經驗不足。

講學家:一知半解而好為人師,自視清高而驕傲自滿,輕視他人。

老河兵:有實際經驗,並能夠通過理論與實踐結合對事物做出準確判斷。

3.這個故事說明了一個什麼道理?

【交流點撥】許多自然現象的發生往往有著複雜的原因,我們不能僅僅根據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要根據實踐情況作出判斷。

步驟四 總結課文 拓展延伸

1.課外閱讀紀昀《閱微草堂筆記》,進一步瞭解紀昀其人其文。

2.閱讀以下小故事,領略紀曉嵐的過人智慧。

紀曉嵐年僅30多歲的時候,只是個編修。主人家請他為高壽老母親寫賀詞,已是特別看得起他。當紀曉嵐寫完第一句時,四座皆驚。至四句書畢,眾人皆呼“高人”!詩云:這個婆娘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塵。生個兒子去做賊,偷得蟠桃壽母親。

3.蒐集有關勇於實踐的名人名言。

【交流點撥】百聞不如一見。——班固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陸游

一切真知都是從直接經驗發源的。——毛澤東

力行而後知之真。——王夫之

有知識的人不實踐,等於一隻蜜蜂不釀蜜。——薩迪

經驗是永久的老師。——歌德

實踐是思想的真理。——車爾尼雪夫斯基

板書設計

寺僧——求之下流——無跡

講學家——求之地中——失敗

老河兵——求之上游——成功

《河中石獸》優質教案設計 篇9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積累文言詞彙,藉助工具書和註釋理解文章的基本內容。

2、訓練閱讀淺近文言文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學生反覆誦讀的基礎上,理解文章內容。藉助多媒體,幫助學生理解文中三類人物尋找石獸的方法有何不同。

情感態度價值觀:

明白課文闡述的道理,知道分析問題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主觀臆斷。

教學重點

形象直觀的演示石獸落入河中的三種情景,幫助學生理解文章中三類人物尋找石獸的方法。

教學難點

幫助學生理解為什麼老河兵的方法是對的。

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匯入新課

1、作家吳德鋒在他寫的《博物記趣》中有這樣的記載:西雙版納有一條河中有兩塊大石,它們有一半露在水面。十多年前,有一塊石頭被人炸碎,另一塊也隨之失蹤,大家都不知道這塊未炸碎的石頭到哪裡去了。

提出問題:十多年後,人們會在哪裡找到那塊失蹤了的石頭呢?

學生各抒己見。

揭示謎底:十多年後,有人在離原地十多裡的上游,發現了那塊失蹤了的石頭,經核對,它確實是本來位於十多裡外的下游那一塊。它是怎麼“遊”上來的呢?你們想知道答案嗎?今天老師就和大家一起走近《河中石獸》,相信它會給你一個滿意的答案。

2、解題

河中石獸:河中:表示地點;石獸:像石獅子之類的物體。

3、作者簡介

二、積累字詞、疏通文意

1、學生自讀文章,勾畫出自己不會讀或沒把握讀準的字,

老師引導學生正音

讀準下列生字的讀音。

圮(pǐ)募(mù)棹(zhào)柿(fèi)

湮(yān)齧(niè)溯(sù)歟(yù)

2、教師範讀課文,要求學生注意重點字的讀音,同時注意句子停頓及老師的語調語氣。

3、學生再讀,賽讀

4、對照註釋,疏通文意

小組合作完成,圈出有疑問的地方。教師巡視指導

以小組為單位,交流學習所得和困惑之處

5、師生解疑

三、閱讀故事、明白道理

1、 本文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得出了怎樣的道理(原文)。

一個廟門口的石獸倒塌在河裡,十幾年後,人們找石獸的故事。

道理:

2在這個故事中出現了哪些人?這些人分別在什麼地方找石獸。他們各自的依據是什麼?小組合作探究,完成下面的表格——尋找石獸的'方法

教師演示。形象直觀的演示石獸落入河中的三種情景,藉助模擬場景幫助學生理解文章中三類人物尋找石獸方法的相關語句的意思。

3、問題探究:為什麼“老河兵”的結論是正確的?

學生討論

師生共同歸納探究結果:僧人只考慮了河流,忽略了石獸和沙的性質,講師考慮了石獸的性質和沙的性質,卻忽略了河流的作用,老河兵考慮了石獸的性質,沙的性質,河流的性質。所以最終老河兵的方案是正確的,找到了石獸。

師:好,現在回到我們上課前的那個問題,西雙版納那條河中的大石會在上游發現,你知道其中的原因了嗎?

原來炸另一塊石頭時,這塊石頭的基礎也被震壞,它喪失了屹立不動的根基,正如文中所說的水沖走石邊沙的道理,在十多年的時間中,它逐漸地向上遊翻滾了十多里路。它向上“遊”時經過之處,留下了一道明顯的溝,令人信服的說明,文中所記,確非虛言。這是現代版的“河中石獸”,這一有趣的自然現象,1980年4月當地的報紙作過詳細的報道。這故事不僅教育我們如何思考問題,對從事水中打撈也有實際指導意義的。

4、討論:如果水中的石獸是這樣(展示圖片),那麼,它向上遊走的機率是增大了還是減小了?如果是一塊小石子呢?

學生討論,口頭回答上述問題

師:既然如此,那麼作者反問我們,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我們該怎麼回答?

生:不可據理臆斷。

5、談啟示:

(1)思考文章為何把講學家當作嘲諷的物件。

(2)學了《河中石獸》,回望自己的學習、生活,我收穫(懂得)了( )

學生回答

四:拓展遷移:閱讀《揠苗助長》

宋人有閔(1)其苗之不長而揠(2)之者,芒芒然(3)歸,謂其人(4)曰:“今日病(5)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6)矣。

註釋:

1、閔(mǐn):同“憫”,擔心,憂慮2、揠:拔

3、芒芒然:露出疲憊但十分滿足的樣子4、人:這裡是指家人

5、病:勞累,困苦6、槁(gǎo):草木乾枯,枯萎

附譯文

有個擔憂他的禾苗長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宋國人,一天下來十分疲勞但很滿足,回到家對他的家人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我幫助禾苗長高了!”他兒子聽說後急忙到地裡去看苗(的情況),然而苗都枯萎了。

你從這個故事中得到了怎樣的啟示?

無論做什麼事,都要符合事物的本身規律。

總結:

宋代的大詩人陸游曾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其實,在日常生活中人們憑老經驗,憑習慣來推理事物,而造成判斷失誤的例子也不少,所以,讓我們記住《河中石獸》簡練之筆墨,讓我們記住紀昀教我們的行事之理,不論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根據常情主觀判斷。應該正確分析,像文中的老河兵那樣,綜合考慮,這樣,才能得出正確結論。

五、佈置作業:

1、熟讀並背誦課文

2、積累有關勇於實踐的名言

3、課下閱讀《閱微草堂筆記》

六、板書設計:

河中石獸

紀昀

僧人根據常情,考慮不周

講學家空談理論,主觀臆斷→實踐出真知

老河兵經驗豐富,考慮全面

借事說理

《河中石獸》優質教案設計 篇10

《河中石獸》是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最後一篇,它是清代才子紀曉嵐《閱微草堂筆記》中的一篇志怪小說。本文語言簡煉,層次清晰,故事性、趣味性比較強,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學生通過前面幾篇文言文的學習,積累了一定數量的文言詞彙,初步掌握了閱讀淺顯文言文的方法。這對我們理解課文有很大的幫助。當然,本文對初一的學生來說還是有一定難度的,教師要在方法技巧上點撥指導,幫助學生積累文言字詞,理解課文內容。

新課標要求7-9年級學生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閱讀淺顯的文言文。本單元的學習目標是要掌握邊默讀、邊摘錄的閱讀方法,還要注意把握內在的條理,理清作者思路。依據以上兩點及本文的特點,我將《河中石獸》一文確定如下三個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積累文言詞語,理解內容。

3.反覆誦讀,懂得“實踐出真知”的道理。

基於七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及知識結構,我把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和準確翻譯課文、理解內容作為本課的重點。本文有較多的疑難字詞、倒裝句和文言長句,因此我把準確翻譯課文作為本文需要突破的第一個難點;另外,本文作者善於在敘事中製造波瀾,風格簡淡、立意高遠,七年級學生較難體會,因此品味本文的寫作特色是第二個難點。

為了更好的把握重點、突破難點,我將採用朗讀法與小組討論法相結合的教法。

本文我打算用兩個教學課時完成,教學過程如下:

第一環節:疑讀 正其音。

我設計了多個層次的讀,力爭每次朗讀側重於某一方面的訓練與提高:一是自由朗讀,提出疑問,劃出讀音不準的字詞;二是指名朗讀,讀準字音和句讀,側重於教給學生劃分句子節奏的一般方法。三是齊讀,注意揣摩人物的語氣語調,為後面的人物分析做好鋪墊。這樣設計的目的是激發學生的朗讀熱情,完成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的教學目標。

第二環節:譯讀 明其意。

我設定了四個步驟。

第一步譯一譯: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輪流翻譯,並將個人以及小組不能翻譯的句子在班內質疑,師生共同完成解疑。

第二步重點突破中最有難度的幾個句子:在這一步驟中我設定了一個表格,學生完成表格既能較全面的把握故事情節,同時幫助學生理解:石獸是如何“遊”到上游去的?先讓學生用原文回答,之後採用“畫一畫”的形式讓學生自己動手,用簡筆畫演示最有難度的句子的動態模擬圖景,幫助學生理解。同時引導學生思考為什麼只有老河兵找到了石獸?讓學生質疑、討論,說出自己的看法。並拓展延伸聯絡生活中紙上談兵、閉門造車的事例,得出“實踐出真知”的科學道理。從而整體把握的內容與中心。

消除了語言障礙是讀懂文言文的基礎,但是如果將富有豐富內涵的文言詞語僅僅停留在釋義的層面顯然是不夠的。如何在教學中玩味文言文的'語言呢?除了誦讀外,“比較法”“想象法”是一種有效而且實在的方法。比較是理解和思維的基礎,在教學中如果教師善於精闢的概括,精心的選擇比較點,並且運用比較法引導學生琢磨字詞,就必能使得學生登上語言之堂,入運用之室。於是我在第三步設計了找一找的活動,進一步引導學生品味本文的作者的語言特色。教師引導學生找出所有體現作者對講學家嘲諷的句子,抓住文中的細節描寫,如講學家和老河兵的“笑”,讓學生“比一比”並“想一想”,在補白的練習中學生體會到作者憑藉這簡潔的文字記敘的故事情節,刻畫了人物形象,揭示了深刻的道理。引發我們的聯想,引發我們的思考,真所謂是一個字寫活一個人,一個字激活了一群人。在短短的字裡行間,我們讀出的是人物的心情,是人物的語言,是人物的形象。所以說紀昀的文字雖然簡短但是意無窮。讓我們帶著情感,分角色朗讀課文的第二、三自然段,讀出語氣語調,實現了讀的又一層次的提高。

第三環節:創讀 悟其理

在前面朗讀、理解、賞析、比較的基礎上,學生了解了作者紀曉嵐的三個特點:1.語言平易,風格簡淡,耐人尋味;2.善於在敘事中製造波瀾,平而不板;3、寓意於事,立意高遠。於是我又採用了轉換角色的方法讓學生採用第一人稱的方式來一次穿越,再現的故事情節以及人物形象,想象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心理等,力爭演出人物的神韻,進一步幫助學生理解文字,並且又能走出文字,深刻感悟揭示的道理。並且幫助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實現背誦的目的。

第四環節:背讀 得其法

我採用減字法幫助學生背誦,降低了難度,交給了方法。

最後是課堂小結:讓學生感悟,說出自己所得。

作業佈置:

1.熟讀並背誦全文

2.積累有關實踐出真知的名言或詩句。

以上就是我的全部說課內容,讓學生學會閱讀、學會表達、學會感悟、學會積累,是我這堂課的追求,也是我平時的教學理想。儘管在備課的過程中得到了我校所有語文組姐妹的幫助,但是我們深深的感到教師對文字的解讀水平實在有限,而教師對語言文字的感悟能力,直接決定和影響著語文閱讀教學的效率。我們能否準確的找到文字能”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那個按鈕.還肯請各位老師多批評指正。謝謝!

《河中石獸》優質教案設計 篇11

教學目標

1、閱讀課文,分清層次,概括大意,找出層次間的關係,理解課文的中心思想。

2、讓學生理解文章中三類人物尋找石獸的方法的相關語句的意思。

教學重難點

幫助學生理解為什麼老兵的方法是對的。

教學課時: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作者簡介

紀昀,字曉嵐。乾隆十九年(1754)進士。學問淵博,曾任翰林院編修、侍讀學士。

二、檢查預習字詞情況,請學生回答。

1、滄州--今河北省滄州市。臨:靠近。河:指黃河。幹:岸邊。

2、山門:寺廟的大門。圮:倒塌。

3、閱:經過。歲:年。

4、棹:船槳。這裡作動詞用,划船。曳:牽引。鈀:通“耙”,整地的農具。

5、木柿:木片。

6、湮:埋沒。

7、顛:顛倒,荒唐。

8、河兵:水手。

9、齧:咬。這裡是沖刷的意思。坎穴:洞坑。

10、臆斷:主觀判斷。

三、初讀課文

1、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

2、聽課文朗讀錄音,學生朗讀課文。

四、請同學們藉助註釋翻譯課文。同座位兩個同學討論翻譯,或者學生自己翻譯以後,和同座位同學交流。

五、作業

1、熟讀課文。

2、思考文中尋找石獸的'幾種方法。

第二課時

一、檢查複習

1、複習生字詞。

2、指名請學生翻譯課文。(找6名同學)

二、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解釋下列句中加粗的詞。

1、閱十餘歲,僧募金重修...... (經過)

2、競不可得,以為順流下矣。 (居然)

3、爾輩不能究物理。 (事物的道理)

4、其反激之力,必於石下迎水處齧沙為坎穴。 (衝擊)

三、文言文中的一些字的含義在成語裡還有留存。寫出含有下面加粗字(意思保持不變)的成語。

1、爾輩不能究物理。 (究其根源)

2、是非木杮,豈能為暴漲攜之去? (是可忍,熟不可忍)

3、一老河兵聞之...... (聞所未聞)

四、探究

關於如何尋找石獸,從事情的結局來看,寺僧、講學家都不及老河兵有見識。同學們從中悟出了怎樣的道理?

寺僧“求二石獸於水中,競不可得,”是因為沒有考慮流水、石獸、泥沙的關係;“以為順流下矣。棹數小舟,曳鐵鈀,尋十餘里無跡。”,只考慮流水,沒考慮石獸、泥沙。

講學家”......乃石性堅重,沙性鬆浮,湮於沙上,漸沉漸深耳。“只考慮石獸和泥沙的關係,忽略了流水。

老河兵既有理論又有實踐,準確把握了石獸、泥沙、流水三者的性質及相互關係。

認識事物不能一知半解而又自以為是,不能片面地理解,要全面深入地調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觀臆斷,而應當遵循客觀事物的規律。在生活中要注意理論聯絡實際,不可做空頭理論家。

五、佈置作業

背誦這篇課文。

《河中石獸》優質教案設計 篇12

【學習目標】

1.閱讀課文,藉助工具書及課下注釋理解課文內容掌握文言文的一些常用的句式和實詞、虛詞的用法。

2.理解文章中三類人物尋找石獸的方法及揣測人物的語氣,讀出文言文的韻味,把握課文所闡述的事理。

3.課文通過給我們講述這麼一個故事告訴了我們什麼道理,訓練閱讀淺近文言文的能力。

【教學重點】

通過反覆朗讀,使學生整體感知文章內容,品味文中的道理。

【教學難點】

理解文章中三類人物尋找石獸的方法及揣測人物的語氣,讀出文言文的韻味,把握課文所闡述的事理。

【教學方法】

朗讀法和討論法。

匯入:上課之前老師先請問大家一個問題,假如將等量的一杯冷水和一杯熱水同時放入冰箱冷凍,哪一杯水先結冰?

師:有人說是冷水,有人說是熱水,也有的說是一起,實驗證明應該是熱水先結冰,那麼發現這個現象的是非洲坦尚尼亞的一所中學初三的學生姆佩巴,所以世界上將這種奇特的現象稱為姆佩巴效應,其實在生活中有許多我們意想不到的問題,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青代大才子紀昀帶給我們的一個故事,紀昀,字曉嵐,我們又叫他紀曉嵐,介紹作者及作品。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現,所以接下來我請同學們開啟課本138頁自由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順句子,並運用手中的工具書和參考課下註解翻譯課文。同學們已經把課文讀完了,那麼在讀的過程中對字音和句子有疑問嗎?

生:沒有.

師:好,接下來老師範讀課文,請同學們把你不會的字標註一下。這篇課文我們在朗讀的過程中要注意一下這幾個生字(紀燈片展示)。剛才我們讀準了字音,接下來我們一起來讀,慢慢的讀,讀出文言文的韻味。好,同學們已經讀得很熟練了,我們在文中讀到了哪些人物呢?

生:寺僧、講學家、老河兵。

師:他們在爭論一個什麼話題呢?他們爭論這件事情的起因是什麼呢?請同學們在第一自然段中找出來。

生:在第一自然段。

師:很好,我們先來看看第一句的這幾個字怎麼翻譯呢?(這裡有一個字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個並字在甲骨文中怎麼寫的呢?形似兩個人手拉手,所以翻譯為一起)。現在誰來翻譯第一句誰又來翻譯第二句呢?我們一起來翻譯第三句。

生:翻譯

師:我們來看這個句子(求石獸於水中)=(於水中求石獸)這種現象在文言文中稱為倒裝句。寺僧到底還是找不到石獸,最後是按照誰的方法找到石獸呢?

生:老河兵。

師:從文中哪一句話看出來的?

生:如其言,果得於數裡外。

師:請同學們劃出來,哪位同學能給我們翻譯一下這個句子?

生:果於數裡外得之。(果然在幾裡外尋找到了石獸)

師:很好,在翻譯的時候同學們有沒有注意有的句子我們要倒過來翻譯,這種現象在文言文中稱為倒裝句,其中所補的“之”為文中省略的部份,這是我們學習文言文應該注意的。同學們老河兵是在哪裡找到石獸的?文中哪裡告訴我們了?

生:凡河中失石,當求之於上流。

師:請哪位同學給我們翻譯一下。注意:於上流求之(在水的上流去尋找石獸)。同學們這又是一個倒裝句,馬上還原,會還原嗎?這就叫做學以致用,很好。接下來我們想想一般情況下,我們丟東西到河裡,一般思維都會到河的下流去尋找,那麼老河兵他為什麼要到河的上流去尋找呢,他的理由是什麼?文中有沒有告訴我們。

生:蓋石性堅重,沙性鬆浮,水不能衝石,其反激之力,必於石下迎水處齧沙為坎穴,漸激漸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擲坎穴中。如是再齧,石又再轉。轉轉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師:老河兵的這個理由很長,而且理解起來也比較難,現在老師請同學們把老河兵的理由大聲的翻譯一遍,有困難的地方同桌之間可以交流,也可以舉手問老師,開始。現在哪位同學能幫我們翻譯一下。這句話同學們清楚了嗎?很好,下面我們來看看石獸轉動的動畫演示過程。(幻燈片展示動畫)現在我們已經把文中最難理解的句子解決了,老河兵按照自己的方法找到了石獸(當然這種方法是在滄洲也就是河北地區,河北乃平原地帶可用這種方法,那如果在山區急流險灘又不一樣了,所以我們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接下來我們看看還有兩個人,首先我們看看寺僧,寫寺僧是在文中的哪一個自然段,寺僧又是在哪裡找到石曾的?理由是什麼?

生:求之下流,以為順流下矣。

師:寺僧找到石獸了沒有呢?

生:尋十餘里無跡。

師:那麼講學家呢?講學家又是在哪裡找的,他的.理由是什麼?請同學們把講學家的理由劃出來。講學家找石獸的結果怎樣?

生:眾服為確論,實則找不到。

師:同學們我們把講學家的理由和老河兵的理由來讀一讀,認真的看一看這兩個理由有沒有什麼發現?講學家比起老河兵的理由少了點什麼呢?講學家的理由和老河兵的理由有相似的呀!那為什麼老河兵找到了而講學家沒有找到呢?

明確:石性堅重,沙性鬆浮他們都注意到了石獸的性質和泥沙的性質。

老河兵常年生活在水邊比較有經驗,他對這類事物的性質都規律都很瞭解,所以他找到了而講學家沒有找到。

師:所以我們說老河兵還考慮到了水流的因素,而講學家只考慮到了石頭與沙子的性質。我們來看紀曉嵐的很多作品都記錄了他很多的親身經歷,詳述了一切他認為值得注意的事件,又對所敘內容常常加以譏諷和評論。

幻九:紀曉嵐的很多作品都記錄了他很多的親身經歷,詳述了一切他認為值得注意的事件,又對所敘內容常常加以譏諷和評論。

紀曉嵐對這件事也有一個總體的評論,請同學們找出來。

生: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

師:接下來我們請男同學來把這個句子朗讀一遍。

幻十一:

讀書明理

思考明智

實踐明知

師:所以老師希望同學們在以後的學習生活中做事呢要注重實踐,做人呢要謙虛低調一點。最後老師送給同學們幾句話希望大家象紀昀一樣多讀書明理,多思考明智,多實踐明知。這堂課咱們就上到這,下課,請同學們休息!

《河中石獸》優質教案設計 篇13

教學目標:

1、藉助工具書和註釋理解文章的基本內容。

2、積累文言詞彙,並能背誦文章。

3、理解“實踐出真知”的生活道理。

能力目標:學生反覆誦讀的基礎上,理解文章的基本內容,積累掌握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情感目標:學習從實際出發,觀察事物對待生活,得出結論。

教學重點:反覆誦讀,使學生整體感知文章,品味文中蘊含的哲理。

教學難點:初步掌握文言文閱讀方法,理解作者在文章中蘊含的道理。

教學準備:回顧講過的兩篇文言文,熟悉積累的實詞虛詞的用法。

教學過程:

第一階段:

1、匯入新課。

2、解題:河中石獸:河中:表示地點;石獸:像石獅子之類的物體。

3、學生初讀文章,掃清字詞障礙。

4、聽教師讀,注意斷句。

5、學生再讀,並整體感知文章。

這是一個關於 的故事。(找石獸)

第二階段:合作探究

1、生再次瀏覽文章,想想這一個關於找石獸的故事中,有哪些人物。用“誰 找石獸”的形式說說每段的意思。(僧、講學家、老河兵)

2、請學生一段一段的讀,想想這些人都用啥方法在找石獸。用“誰怎麼樣找石獸”的形式說說。

3、結果誰找到了石獸?為啥別的人沒有找到石獸呢?

第三階段:拓展積累

1、通假字:曳鐵鈀中的“鈀”通“耙”,平整土地用的農具。

不亦顛乎中的“顛”通“癲”,瘋狂。

2、古今異義:一寺臨河干中的“幹”古義:水邊,河岸。今義:與溼相對。

爾輩不能究物理中的'“物理”古義:指客觀事物的道理,規律。今義:一門學科。

蓋石性堅重中的“蓋”古義“發語詞。 今義:遮住。

3、重點詞句 :一寺臨河干:臨,靠近。 山門圮於河:坯:倒塌。

閱十餘歲:閱:經過,過了。 臆斷:主觀的判斷。

如是再齧:是:這樣。 但知其一:但:只。

爾輩:你們。 然則:然而.....那麼。

句子:(1) 棹數小舟,曳鐵鈀,尋十餘里,無跡。搖著無數小船,拉著鐵鈀,找尋了十餘里,沒有蹤跡。

(2)、是非木杮,豈能為暴漲攜之去?這不是木片,怎麼能被洪水沖走呢?

(3)、蓋石性堅重,沙性鬆浮,水不能衝石,其反激之力,必於石下迎水處齧(niè)沙為坎穴,漸激漸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擲坎穴中。如是再齧,石又再轉,轉轉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因為石頭的性質堅硬沉重,沙的性質鬆軟浮動,水流不能沖走石頭,河水的反衝力,一定在石頭下面迎水的地方沖走沙子形成陷坑。越衝越深,衝到石頭底部的一半時,石頭必定倒在坑穴裡。像這樣又衝擊,石頭又會再次轉動,這樣不停地轉動,於是反而逆流而上。

(4)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

既然然這樣,那麼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現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人和事有很多啊,難道可以根據自己所知道的道理主觀地判斷嗎?

4、收集有關勇於實踐的名言:

(1)百聞不如一見。---班固

(2)一個人的經驗是要在刻苦中得到的,也只有歲月的磨鍊能夠使它成熟。 ——莎士比亞

(3)一切真知都是從直接經驗發源的。

(4)經驗是永久的老師。----歌德

(5)實踐是思想的真理。-----車爾尼雪夫斯基

《河中石獸》優質教案設計 篇14

一、談話激趣,匯入新課

師:有誰知道《刻舟求劍》的故事?

生:(敘說故事。)他這種找的方法是錯的。

師:怎麼錯了?

生:因為船在移動,他刻的記號根本就沒用。

師:說得真好!眉宇飛揚、很有自信,起了一個很好的表率作用。

今天我們要學習一個類似的故事:某土地廟前石獸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後重修山門,尋找石獸,一位老兵說,應該在上游尋找,依他的話,果然撈出了石獸。石獸為什麼會向上遊“跑”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河中石獸》一文,從中找到答案並悟出道理。

二、整體感知,朗讀指導

師:請大家大聲朗讀課文,讀準字音,瞭解課文內容。

生讀課文。

師:大家讀得很認真,聲音也很洪亮。下面我要考考大家,這些字你們會讀嗎?

眾學生舉手,躍躍欲試。

師:每個人讀一排的兩個詞。

生1:河干(gān) 圮( pǐ )棹 ( zhào)

師:呵呵,你已經超額完成任務了。第二排誰來?(環視,見一學生拿著話筒,點名拿話筒的學生)近水樓臺,你來吧。

生2:棹 ( zhào) 曳 ( yè )

師:(點評生2)字正腔圓,聲音洪亮。真好!

生3:鐵鈀(pá ) 木杮(fèi )

生4:湮 ( yān ) 齧( niè )

生5:溯suì

師:別緊張,我相信你能讀好!

生5:溯 sù 臆 yì

師:當別人犯了一些小錯誤時,我們要做的只是包容和等待!

(環視學生)你的手舉得最高,最後兩個詞就你來讀吧!

生6:歟( yú ) 坎穴(xué )

師:完全正確,可見預習很充分,請大家齊讀這些詞語,增強記憶。

生齊讀詞語

師隨機抽取一些詞語,讓學生說出這些文言詞語的意思。

學生搶答。

師:我有一個小小的問題想請教大家:“木杮”的“杮”字有幾畫?

生:8畫。

(一學生):7畫

師:(與說7畫的學生交流)不著急,再寫寫,到底幾畫?

生:(寫)8畫

師:對了!大家都很細心,很有心。都知道右邊這一豎是連著寫的。

下面的活動難度稍微高一點。文中有些字詞它們的古今意義不同,比如說“河”字在一些古文中單指黃河,而今天的“河”意思就比較寬泛,河流、黃河都可以。我們一起來看幾個詞:幹。文中是——

生(齊):河岸,岸。

師:今意是——

生(齊):不潮溼。

師:閱,文中是——

生:(齊)經過,過了。

師:今意是——

生1:閱讀

師:閱覽室是看書的地方。閱是——

生:(齊)看的意思

師:物理——

生2搶著回答:“事物的道理”,今意是“一門學科”。

師:是?

生3:文中是“這”的意思,今天是“判斷動詞”。

師:太棒了,不僅說出了文中意思,還準確地說出了今意。

師:已——

生4:已在文中是停止的意思,今意是過去了以後。

師:過去了以後?有沒有不同意見?

生5:我認為今意是“已經”的意思。

師:(問生4)“已經”是不是比你的“過去了以後”更好一些?

生4:是的!

師:對的我們就堅持,錯的我們就改正。願意改正嗎?

生4:(誠懇地)願意!

師:真好!目前為止,我們讀準了字音,瞭解了詞義,這是我們學習文言文的基礎。有了這些基礎,我想請同學們用自己的話、用一句話或者兩三句話說說課文寫了一件什麼事?孤軍奮戰如果困難的話,大家可以並肩同行。

生討論交流。

師:(望向學生)你的眉宇間閃爍著自信的.光芒,眼神裡寫滿了期盼。你先說。

生1:有兩個石獸掉入河中,一學家說要從原地找、一河兵說要從上游找,最後從上游找到了。

生2:圍繞在河中尋找石獸這件事,廟僧、講學家和老河兵給出了不同的意見。告訴我們許多事情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師:你真是學語文的高手啊!這麼難的一篇文章你用三言兩語就把它概括的很全面,而且說的很在理。真了不起!看來很多同學都想說,都有話說,可能大家的說法不一樣,但沒關係,只要你的想法是建立在對文字理解的基礎上,都可以。

師生交流

師:剛才同學們有滋有味地讀的時候,老師心裡就癢癢了,現在我也來讀讀文章師範讀,範讀結束,生鼓掌。

師:謝謝大家的掌聲,誰來點評一下我的朗讀?

生1:老師,你有個字讀錯了。是轉(zhuàn),不是轉(zhuǎn)

師:謝謝你的提醒。這個字到底應該怎麼讀呢?生活即語文,字典是老師。大家查查字典吧!

生查字典,反饋:轉(zhuàn)、轉(zhuǎn),意見不同。

師:昨天晚上老師備課時查閱了相關資料,得知:讀轉(zhuǎn)時,表示身體或方向小幅度的改變;讀轉(zhuàn)時表示圍繞軸心或另一個物體做大幅度的運動。課文中的石獸是小幅度還是大幅度呢?

生:小幅度。

師:那麼它應該讀——

生:轉(zhuǎn)

師:很好!我們一起朗讀一下課文裡的原句。 生讀

師:還有誰願意評價我的朗讀?

生2:老師讀得很有節奏,停頓很好,也很有感情!

師:謝謝你高度的讚賞。因為這是篇文言文,所以要讀出一點文言文的韻味。我們一定要讀好節奏,拉長停頓,剛才我在朗讀時,發現好多同學跟著我的朗讀在劃節奏,大家的學習習慣真好。下面請大家根據螢幕上的節奏,大聲齊讀文章。注意:慢一點,再慢一點,讀出一點文言文的味道。

三、合作探究,披文入情

讀懂一個故事:

師:課文主要寫了哪幾個人尋找石獸?

生1:寺僧、講學家和老河兵。

師:他們各自尋找的地點和結果是怎樣的?

生2: 寺僧在原地和下游找石獸,結果沒找到。

師:原文中的兩個詞是?

生2:不可得,無跡

生3:講學家在原地沙下找,沒找到。

師:文中直接告訴我們結果沒有?

生3:沒有,是從後文老河兵的話中得知的。

師:很好!學語文就要“瞻前顧後”。最後老河兵找到了石獸,他在哪找到的?

生3:河的上游。

師:原文中說——

生:果得於數裡外。

師:他們各自尋找的理由是什麼?

生交流彙報

師:請大家注意:河兵。老河兵!從“老”字中你讀懂了什麼?

生4:經驗豐富,知道的多。

師:是啊,難怪人家都說“薑是老的辣,酒是陳的香。”

師:文中提到哪些人的幾次笑?

生:兩次。講學家和老河兵。

師:你怎麼理解其中的意味?

生5:講學家的笑是嘲笑,是自以為是的驕傲的笑。

師:老河兵的笑呢?

生6:老河兵經驗豐富,他笑講學家不懂裝懂。

師:誰能把老河兵說的話演示給大家看?

一男生上講臺演示、講解。

師:我們可以理解為一種胸有成竹、淡定包容的笑。

語言文字是很感性的東西,有什麼樣的語言就會有什麼樣的情感,有什麼樣的情感就必須有什麼樣的聲音。你們能用聲音表達對這兩種笑的內容的理解嗎?小組合作,交流揣摩一下。

生朗讀交流。

師:(發現一女生一直低著頭,很靦腆,很膽小。)今天我們班上同學發言很踴躍、很精彩。可我發現你卻一直很沉默,要不下面你來讀讀講學家的笑?我相信你能讀得很好!

生7讀,讀完,全班學生鼓掌。

師:掌聲已經證明了一切。(見一學生舉手)你有什麼問題要交流?

生8:我覺得她讀的還好!

師:還好?你的言外之意是你能比她讀得更好,我的理解對嗎?

生8:嗯!

師:很好!很自信!自信是成功的一半,你試試!

生8讀,果真很好。

師:你的朗讀已經證明了你的自信完全是有根據的,而不是自以為是。

眾學生舉手。

師:剛才是兩個女生讀的,下面我想找個男生試試。我們現在進行的是今天上午的第四堂課,在此之前已經有三個老師上了同樣的內容,但我相信我們是今天的壓軸戲。我希望接下來的朗讀也能成為壓軸朗讀。找誰呢?(搜尋中)聽我這麼一說,你好像在那得意地笑,就你了。得意地去讀吧!

生9讀。抑揚頓挫、情思飛揚。學生及聽課老師鼓掌。

師:讀得太好了,節奏、情感很到位。我崇拜你,並且成為你的粉絲了。(生笑)只是有一個小瑕疵:“是非木杮”要注意停頓。“是/非木杮”。這,不是木片。這樣才對。

師生朗讀老河兵的話。

明白一個道理:

師:為什麼只有老河兵的方法是正確的?僅僅因為“薑是老的辣,酒是陳的香”嗎?

生1:不是,是因為老河兵常年在河邊工作,有經驗,知道實際情況。

師:是啊,同一件事情,寺僧和講學家他們都只是從自己的主觀臆斷出發,去判斷、去思考。而老河兵常年在河邊勞動,瞭解水、沙、石等自然事物特性,把理論知識和多年經驗結合起來分析。

師:作者由此得出了什麼道理?

生: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

師:教學這篇文章,我也有所收穫。湊了四句話來表達自己的體會:

讀《河中石獸》

—— 陳運霞

失石河中來尋覓,三次尋找無蹤跡。

主觀臆斷不可信,尊重實際是真理。

瞭解一種寫法:

師:文章題目叫《河中石獸》,如果根據內容加一個字,那麼是——

生:找 、尋、求

師:都可以。就“尋”吧。圍繞河中尋石獸,寫了寺僧、講學家和老河兵三個人的四種方法。他們的結果分別是:不可得、無跡、失敗、果得之。我們跟著作者得出了一個道理。為了與“河中尋石獸”相照應,可以是哪五個字?

生1:實踐得真理

生2:主觀看事物

師:我想你的理解肯定沒錯,只是“主觀看事物”這個表達有點小問題。再想想,我們過會再交流。

生3:實踐出真知

師:說得真好,就它了。(師生共同完成板書)

師:(對生2)想好沒?

生2:主觀不可信。

師:漂亮!主觀不可信,臆斷不可信都行。好多種答案,好多種方法,只要我們願意開動自己的腦筋。文章就找石獸這件事,是懸念迭生,引人入勝,最後才恍然大悟!這就是文章高妙之處:一波三折,層層鋪墊。文章還在敘事結束後生發了一句議論: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先敘後議,畫龍點睛。平時大家寫作文時總是在記敘一件事之後就戛然而止。如果這時也能加上簡短的、恰到好處的議論或抒情,那將更勝一籌。學了這些方法,以後大家在自己寫作文的時候可以試試。

四、瞭解作者及作品

師:我們還沒認識作者呢?(屏顯紀昀及《閱微草堂筆記》)誰幫我把這段文字介紹給大家?(指講桌旁的一女生)近水樓臺先得月,你來!

生: 紀昀,字曉嵐,清代著名學者,生性詼諧風趣,著有《閱微草堂筆記》等。

《閱微草堂筆記》是紀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筆記小說,由一千一百多則故事彙集而成,題材巨集富,幾乎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或借鬼狐而說人事,或託寓言而寄感慨,文章短小精悍,風格質樸簡淡。

師:如果有這麼一本敘述了一千一百個故事的書,大家想不想看看?

生:(熱切地)想!

師:孔城有幸,因為他有一條千年老街;孔城初中有幸,因為它承辦了語文界的一場盛會;我們七(三)班的孩子有幸,在這大型的公開場合充分展示了自己,而且表現異常精彩;老師我亦有幸,昨晚專門打車去桐城市新華書店買到了唯一的一本《閱微草堂筆記》。為了紀念這次美麗的遇見,我將把它送給大家。班長在哪?

師將書送給班長,班長興奮地接書,全班學生鼓掌。

師:昨天聽課時,上課的老師反覆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今天,我想說:讀萬卷書,知一萬個故事,曉一萬個道理。多讀吧,孩子們,都破了也沒關係,因為,它已經是你們的了。

五、佈置作業

師:我們一起來看一下今天的作業:

1、熟讀並背誦課文。

2、把《河中石獸》的故事講給家人聽。希望大家課後認真完成。宣佈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