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九年級教案 > 初三下冊《南州六月荔枝丹》教學設計(通用10篇)

初三下冊《南州六月荔枝丹》教學設計(通用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6W 次

作為一位傑出的老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設計並實現學習目標的過程,它遵循學習效果最優的原則嗎,是課件開發質量高低的關鍵所在。那麼什麼樣的教學設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初三下冊《南州六月荔枝丹》教學設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初三下冊《南州六月荔枝丹》教學設計(通用10篇)

初三下冊《南州六月荔枝丹》教學設計 1

教學目標:

1.瞭解荔枝的基本特點,學會按照一定的順序說明事物

2.準確、科學地說明

3.瞭解引用詩詞文句說明事物的作用

教學重點:

1.按照一定的順序說明事物

2.說明語言的準確性、科學性

教學安排:二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引入

1.指導學生背誦兩首古詩:

杜牧《過華清宮》: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蘇軾《惠州一絕》: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妨長作嶺南人。

2.引導學生回憶白居易《荔枝圖序》。如學生未學過,教師閱讀並簡述其內容。

荔枝生巴峽間,樹形團團如帷蓋。葉如桂,冬青,華如橘,春榮;實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枇杷,殼如紅繒,膜如紫綃,瓤肉瑩白如冰雪,漿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實過之。若離本枝,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外,色香味盡去矣。

元和十五年夏,南賓守樂天命工吏圖而書之,蓋為不識者與識而不及一二三日者雲。

二、進入課文,板書“蘭州六月荔枝丹”,通過學生的注意和改錯找出“蘭州”與“南州”在地理意義上的不同,並進一步明確“南州”是我國荔枝的主要產地。

【資料一】:

原產於我國南部,主產區主要分佈在廣東、廣西、福建、海南、臺灣等省區,雲南、貴州、四川等地也有少量栽培。18世紀末向世界各地傳播,現栽培面積較大並已發展成為商品性生產的國家有泰國、越南、印度、澳大利亞、美國、南非等。

【資料二】

我國是荔枝的原產地,廣西是原產地之一,從古籍記載可以考證廣西是荔枝發源地之一。中國有荔枝記載的最早文獻,是2100多年前漢朝司馬相如的《上林賦》和六朝的《三輔黃圖》。書中稱“上林苑”中的“扶荔宮”種有從“蒼梧”貢獻來的名果異樹——荔枝。可見廣西荔枝栽培最早被記入史冊。歷代古文獻提到嶺南產荔枝的'更多。例如,撰於一世紀後期楊孚的《異物志》,三世紀後期郭義恭的《廣志》和張勃的《吳錄》,四世紀初期嵇含著的《南方草木狀》,都把荔枝作為嶺南物產而著錄;九世紀前期自居易《題郡中荔枝》詩中,有“奇果標南土”之句,九世紀中後期段公路的《北戶錄》,把荔枝稱為“南方果美者”;十一世紀中期蘇頌的《圖經本草》肯定荔枝“初惟出嶺南”;十六世紀後期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也稱荔枝是“炎方之果”。這些記載可作為荔枝原產我國南部的佐證。

三、聽錄音示範朗讀,並給各自然段標上序號。

四、明確文章體裁,初析文章的結構順序

總:由白居易的《荔枝圖序》引出荔枝的主要特點

分:形態→顏色→形狀→大小→膜→肉→不耐貯藏→種子→花期→原產地→喜溫特性

總:因地制宜地發展荔枝生產,逐步滿足廣大人民的生活需要。

五、掌握字音字形

紅繒(憎惡,饋贈),隔膜(模樣,模型,漠不關心),紫綃(譏誚,肖像),瓤肉(花瓣),醴酪,粗糙,貯藏(佇立)

第二課時

一、匯入:

1.讓學生說出佛教是什麼時候傳入中國的。

明確:東漢。

可引用詩:杜牧《江南春》。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說明佛教在中國南朝時期就已盛行。

2.抽學生回答:荔枝是什麼時候傳入中國的?

明確:荔枝的原產地在中國。

二、說明事物要按照一定的順序

1.以粉筆為倒,讓學生試說說明的順序,如形狀、大小、顏色、材料、功用等。

2.小結並強調本課的說明順序

三、說明語言的科學、準確

學生討論找出,教師抽學生髮言,並作適當點撥。

【例舉】:

1.繒是絲織物,絲織物滑潤,荔枝殼卻是粗糙的。用果樹學的術語來說,荔枝殼表面有細小的塊裝裂片,好像龜甲,特稱龜裂片。裂片中央有突部分,有的尖銳如刺,這叫做片峰。

2.荔枝的成熟期,廣東是四月下旬到七月,福建是六月下旬到八月,都以七月為盛期,“南州六月荔枝丹”指的是陰曆六月,正當陽曆七月。

3.荔枝呈心臟形、卵圓形或圓形,通常蒂部大,頂端稍小。

4.所謂“膜如紫綃”,是指殼內緊貼殼的內壁的白色薄膜。說它“如紫綃”,是把殼內壁的花紋誤作膜的花紋了。

5.花分雌雄,僅極少數品種有完全花。雌雄花往往不同時開放,宜選擇適當的品種混栽在一起,以增加授粉的機會。

四、引用詩詞文句的作用和啟示

【例舉】:

1.殼如紅繒,膜如紫綃,瓤肉瑩白如冰雪,漿液甘酸如醴酪。(提綱挈領)

2.“飛焰欲橫天”“紅雲幾萬重”“盈盈荷瓣風前落,片片桃花雨後嬌”。(變枯燥為生動,化抽象為形象)

3.“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外,色香味盡去矣。”(既能說明其不耐貯藏的特點,又指出延長荔枝貯藏的關鍵)

4.“羅浮山下四季春,盧橘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因地制宜,大力發展荔枝生產的作用)

啟示:要博聞強記,擴大自己的知識面;要善於查詢資料。

五、寫作訓練:介紹一種家鄉所在地的主要物產。

要求:運用恰當的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說明語言要儘量科學、準確;引用要恰到好處,能達到預期的說明效果。

初三下冊《南州六月荔枝丹》教學設計 2

教學目標:

在學生進一步掌握說明方法、說明順序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的基本內容和脈絡,學習本文的寫作特色,培養學生對說明語言的感知能力,領悟科普說明文的科學性、知識性、形象性、可讀性,從而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並在閱讀過程中感受文章的藝術美和愛國主義思想。

教學方法

在學生初步掌握說明文特點的基礎上,以學習自主學生為主,以學生討論探究的方式進行。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的基本類容和脈絡,學習本文的寫作特色。

第一課時

一、引導新課

荔枝,自古以來被視為水果中的珍品,其香淡雅,其色絢爛,其味鮮美,千百年來,達官顯貴一直對它推崇備至。《荔枝歌》曰:“海內如推百果王,鮮食荔枝總第一。”索性把它奉為百果之王。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賈祖璋寫的《蘭州六月荔枝丹》。(老師板體)

1、作為“百果之王”的荔枝生態結構怎樣呢?生產培植上有什麼特殊的情況和問題呢?哪一位同學知道,請舉手發言。(學生自由發言)

2、《蘭州六月荔枝丹》這個標題透露出本文的什麼資訊呢?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小組討論,然後班上交流)

參考:

(1)這是一篇說明文。

(2)介紹荔枝的產地是蘭州,泛指我國南部地區;成熟的季節是六月(公曆7月);鮮果的顏色。這個題目一句話就講出了荔枝生態的主要特點、產地、成熟期,顏色。

(3)文章題目引用詩句富有文采

3、那麼這類富有文學性的說明文是什麼體裁呢?(多媒體顯示)

本文是科學小品,屬於說明文,既有很強的科學性,又有一定的文學情趣。

4、文章的作者是誰呢?(學生介紹,然後多媒體顯示)

賈祖璋是我國著名的生物學家、科普作家。他創作、編寫、翻譯了大量的科普作品,是我國科普創作協會副理事長,解放前曾寫《鳥與文學》、《動物珍語》、《生活素描》等,解放後出版有《生物學碎錦》。賈祖璋的科普作品大多以絢爛

多彩的生物為寫作物件,把豐富的科學知識、歷史知識和文學知識融為一體,有著相當高的思想性、科學性、藝術性。

(二)默讀課文,明確課文當中生字生詞的含義(多媒體顯示)

1、正音:

紫綃酪龜裂粗糙絳囊貯藏

萌櫱雌雄瓢醴繒

2、解詞:

龜裂幅員勞民傷財不了了之逼真

絢麗渣滓造化因地制宜

(三)認真研讀課文,在熟悉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思考以下問題並分組討論。討論結束後,請小組代表發言,最後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總結。

1、文中寫到了荔枝哪些方面的特點?用圖表示出來,各組拿出最佳結果。

2、依據課文,每個同學畫出心目中的荔枝形象,評出最好的在班裡展示。思考並討論。思考並討論,為什麼能畫得這麼逼真?

參考:

(1)說明順序的恰當安排。

(2)注意古代史料的引用。

(3)糾正了有關歷史資料中的()誤。

(4)多種說明方法的恰當使用。

(把全班分為四組各討論一個問題,看哪一組回答得最完整。)

要點:

(1)說明順序。

由主到次:主要介紹荔枝果實的.形態特徵,次要介紹生產情況。

由外到內:說明果實時,根據荔枝的結構特點。

殼—膜—肉(假種皮)一核(種子)

觀察順序:在說明荔枝果實的外部特點時,按照殼面的構造—色澤—外形—大小—重量

其他順序:設疑—解疑—建議;過去—現在—將來等等。

歸納為:邏輯順序,空間順序,時間順序,觀察順序。

迅速瀏覽課文,小組討論。通過對本文的學習我們在寫說明文是應如何安排說明順序?

參考:

1、最便於把事物說準確、說清楚的順序是最好的安排。

2、說明一種事物的順序不是惟一的,更清楚地說明一種事物往往要好幾種順序配合交織在一起。

3、順序應符合事物本身的條理。

4、順序應符合人們的認知習慣和認知規律。

(2)史料的引用(略)

(3)文章在介紹荔枝有關知識時,注意準確性和科學性的文體要求,這表現在使用歷史和現實的具體數字(確數或概數)來說明問題等方面。也表現在既重視引用古代詩文作依據,又注意糾正古代有關知識不確切的地方。如舉例出白居易文不確、不妥的地方及原因。

“殼如紅繒”:之所以說殼如光滑的絲綢是由於作者僅著眼於二者顏色相似,用的是比喻手法。但事實上荔枝殼是粗糙的。

“膜如紫綃”:這個錯誤是由於觀察不細造成的。

“瓢肉瑩白如冰雪”:瓢肉實為假種皮,這是當時科學水平限制導致的錯誤。

(4)文中所用的說明方法;引用、列數字、打比方、作比較、作詮釋等。

(四)小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瞭解了荔枝的生產、培植情況,感受到作者的科學、求實精神,同時使我們受到美得薰陶。

(五)作業設計。

課下人人動手,依據課文結構獨立設計一幅形象的荔枝知識圖譜。

教學反思

在科學實踐中,我發現設計有價值的問題,在學生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分組討論層層深入地解決提出的問題,容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問題引導,使課文結構較清晰易於學生把握。把板書放在第一課時後,給學生留下足夠的思考空間,然後第二課時進行交流論辯,這個課堂設計達到了使學生把握文章脈絡、提取文章有效資訊的預期效果。

學生自己獨立思考與小組討論相結合,切實體現了新課程改理念,在教室的引導過程中,做到了重點突出,又兼顧了科學小品文的一般特點,脈絡清晰,主次分明。

初三下冊《南州六月荔枝丹》教學設計 3

教學目的:

1、學習本文先主後次,由表及裡,從實到虛的說明順序,並瞭解其作用

2、領會本文準確地運用語言和引用古代詩文加強說明效果

3、瞭解荔枝的生態及其生產情況,豐富科學知識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本文的結構方式

2、難點:本文語言的準確性和科學性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步驟:

預習:

(一)、預習思考題:

1、仔細閱讀本文,注意科學小品的文藝性和文學筆調

2、本文引用了哪些故事、史料、詩文來說明

3、本文是怎樣虛實結合的?

4、畫出本文的結構圖

(二)、字詞正音:

繒zēng(古代絲織品的通稱)瓤ráng(瓤子)醴lǐ(甜酒)酪lào(用乳汁製成的半凝固狀食品)囊náng(口袋)勃bó(煙起貌)莆pú(福建莆縣)

(三)、詞語補釋:

龜裂:jūnliè呈現許多裂紋(龜甲guījiá)

幅員:領土面積地廣狹為幅,周圍為員,員即圓

勞民傷財:既使人民勞苦,又耗費錢財(使動用法)現多指濫用人力物力

不了了之:把問題放在一邊,就算了事了:完成了(第二個):了結、結束

逼真:

⑴極象真的;

⑵真切

絢麗:燦爛美麗

渣滓:

⑴物品提出精華後剩下的東西;

⑵比喻品質惡劣對社會起破壞作用的人

兼程:一天走兩天的路

造化:

⑴自然界的創造者,也指自然

⑵福氣、運氣

一、新課匯入

過華清宮絕句(杜牧)

長安回望秀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這首詩是《過華清宮絕句》中的第一首華清宮故址在現在陝西省臨潼縣的驪山上,唐玄宗李隆基和妃子楊玉環常來遊樂史載楊貴妃愛吃鮮荔枝,李隆基每年都命令從南方飛馬運送到長安,勞民傷財這首詩的第一二句寫詩人在長安回頭望見驪山一片錦繡,想到驪山華清宮的盛時,在清晨千門陸續打開了第三四句寫楊貴妃在驪山上見一騎飛來,知道荔枝送到,滿心歡喜,而無人知道如此奔忙的驛馬原來是送荔枝來的(還以為有什麼軍國大事呢)其中有弔古和諷刺的`意味一騎紅塵,形容運送荔枝快馬如飛,塵土飛揚騎,指驛使和他騎的馬

今天我們來看看楊玉環如此喜愛吃的荔枝在賈祖璋筆下是一番什麼樣子呢?今天我們學習的課文是《南州六月荔枝丹》

二、作者簡介

賈祖璋,浙江海寧人,生於1901年,著名生物科普作家自1921年起,60多年中他創作了許多科普作品據不完全統計,他創作、編著、翻譯了20多種科學知識讀物他最擅長寫生物小品,是我國老一輩科普作家中勞績卓著的一位科學專著有《鳥類研究》、《普通鳥類》等收入中學課本的有《花兒為什麼這樣紅》、《州六月荔枝丹》(均選自《生物學萃》)

三、觀察與欣賞

分析課文之前先聽音樂觀察荔枝的相關圖片

四、課文分析

本文開頭寫幼時的印象,未顯出荔枝的特色,因而未引起多大興趣這就與上小學後讀到的《荔枝圖序》裡的精彩描寫(比喻說明)產生了矛盾,形成了對比,自然就構成了全文的懸念,使讀者急於知道荔枝是怎樣一種水果,有無價值引用白居易一文,有著藉以為綱,依次展開說明的作用

1、學生自主學習課文,相互交流,概括出文章的結構:

外殼

外部形態顏色一般

表形狀

大小

南果實特點殼膜

州主裡果肉

六內部構造貯藏個別

月果核

荔花

枝次產地

丹相關知識書譜

習性

前景

2、說明方法的使用,讓學生再讀課文找出文中的例子

如:

舉例子:“一些稀奇的品種,如……‘龍牙’,……‘珍珠’”

作比較:“優良的荔枝,種子發育不全,有似丁香”

列數字: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徑三四釐米

打比方:荔枝稀奇品種有細長如指的“龍牙”

分類別:“廣東有雙季荔枝,……又有四季荔枝,”

引用:《中國果樹栽培學》則說大的重六十克

下定義:“荔枝殼表面……特稱龜裂片”“兩側……有一條溝,叫做縫合線”

3、師生分析討論說明方法的作用:

通常直徑三四釐米,二十多克重十多克到溫度保持在1℃到5℃,可貯藏三十天

列數字:準確、客觀、具體

龜裂片、合線縫、假種皮

下定義:準確、科學

古籍、史料、諺語,白居易、徐渤、杜牧、蘇軾等人的詩文

引用:確鑿可信文筆活潑有韻味

荔枝殼表面……好像龜甲……突起部分,有的尖銳如刺“殼如紅繒……甘酸如醴酪”“飛焰”“紅雲”“荷瓣”“桃花”

打比方:形象,使人易於理解生動,有文學情趣

這些說明方法的運用使文章科學性與文學性結合

四、課文拓展

荔枝

陳輝

南州六月荔枝丹,萬顆累累簇更團

絳雪豔浮紅錦爛,玉壺光瑩水晶寒

高名已許傳新曲,芳味曾經薦大官

烏府日長霜署靜,幾株斜覆石欄杆

《古今圖書整合·草木典·荔枝部》

看荔枝

鄧肅

荔枝有佳品,乃在府城東

我來方秀髮,紅雲幾萬重

遙知香味色,已具碎花中

憑欄一念足,不食意自充

人世如夢耳,當體色即空

謂是為真實,便可侑千鍾

謂是為非實,真飽亦何從

虛實兩無有,樓高雨濛濛

《古今圖書整合·草木典·荔枝部》

宣和殿荔枝

趙佶

密移造化出閩山,禁御新栽荔枝丹

玉液乍凝仙掌露,絳苞初結水晶丸

酒酣國豔非朱粉,風泛天香轉蕙蘭

何必紅塵飛一騎,芬芳數本座中看

《古今圖書整合·草木典·荔枝部》

詠荔枝膜

徐勃

曾向忠州畫裡描,胭脂淡掃醉容消

盈盈荷瓣風前落,片片桃花雨後嬌

白玉薄籠妖色映,茜裙輕褐暗香飄

嫣紅狼籍誰收拾,十八閩娘裂紫綃

五、小結

1、說明事物要抓住特徵

2、要按合理的順序說明

寫好說明文

3、要有一定的說明方法

4、要有簡明準確的語言

5、要查閱有關資料

六、作業設計

用文藝性的筆調寫一篇短文,介紹你家鄉出產的一種水果或其他特產,力求寫出其中蘊含的文化意味

初三下冊《南州六月荔枝丹》教學設計 4

【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先主後次,由表及裡,從實到虛的說明順序,並瞭解其作用。

2、領會本文準確地運用語言和引用古代詩文加強說明效果。

3、瞭解荔枝的生態及其生產情況,豐富科學知識。

【教學重難點】

1、重點:本文的結構方式。

2、難點:本文語言的準確性和科學性。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設計】

[導語設計]

唐明皇為楊貴妃運荔枝之事。

唐朝的風流詩人杜牧,就寫有一首有名的絕句:

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解題]

“南州六月荔枝丹”是明朝陳輝《荔枝》詩中的句子。用古詩命題蘊藉含蓄,引人入勝。

此題內涵豐富:產地南州,泛指我國南部地區;成熟的季節六月(公曆七月);鮮果的色彩丹,絢麗如丹。突出了荔枝生態的主要特點產地、成熟期、顏色。充滿詩情畫意,而且引古詩為題,也與全篇廣泛引證的風格統一起來。

本文屬於科學小品,屬於說明文。所謂小品就是隨筆之類的小文章,科學小品則是介紹科學常識的文藝性說明文,既有很強的科學性,又有一定的文學情趣。

[作者簡介]

賈祖璋是我國著名的生物學家、科普作家。他創作、編寫、翻譯了二十九部生物學著作。現任中國科普創作協會副理事長。賈祖章先生雖已八旬有餘,但他人老心不老,現在終日伏案著述,陸續寫出了許多優秀科普作品。《南州六月荔枝丹》《花兒為什麼這樣紅》,都選自他的《生物學碎錦》。

[課文學習三步法]:

第一步:學生朗讀,圈點、勾畫疑難點。

第二步:老師答疑解難。

第三步:強調重點知識:

1、基礎知識點:

⑴、字音:

繒zēng(古代絲織品的通稱)瓤ráng(瓤子)醴lǐ(甜酒)酪lào(用乳汁製成的半凝固狀食品)囊náng(口袋)勃bó(煙起貌)莆pú(福建莆田縣)龜裂:jūnliè

⑵、字形、字義:

龜裂:jūnliè呈現許多裂紋。(龜甲guījiá)

幅員:領土面積。地廣狹為幅,周圍為員,員即圓。

勞民傷財:既使人民勞苦,又耗費錢財。(使動用法)現多指濫用人力物力。

不了了之:把問題放在一邊,就算了事。了,完成。了(第二個),了結、結束。

逼真:極象真的;真切。

絢麗:燦爛美麗。

渣滓:物品提出精華後剩下的東西;

比喻品質惡劣對社會起破壞作用的人。

兼程:一天走兩天的路。

造化:自然界的創造者,也指自然;福氣、運氣。

1、內容分析:

本文開頭寫幼時的印象,未顯出荔枝的特色,因而未引起多大興趣。這就與上小學後讀到的《荔枝圖序》裡的精彩描寫(比喻說明)產生了矛盾,形成了對比,自然就構成了全文的懸念,使讀者急於知道荔枝是怎樣一種水果,有無價值。引用白居易一文,有著藉以為綱,依次展開說明的作用。

課文結構順序:

第一部分:小時質疑總領全文:引用白居易《荔枝圖序》“殼、膜、肉、漿”(總挈全文)

第二部分:說明荔枝外形和果實特徵。

第一層:外形:

1、外殼龜裂片、片峰(粗糙)

2、顏色:深紅色或紫色

3、形狀:心臟形、卵圓形、圓形

4、大小:直徑三四釐米(重十多克至二十多克)

第二層:生態:

1、殼膜白色

2、果肉顏色、味道、肉質、製作

3、貯藏不耐貯藏(與果實關係密切,附帶介紹)

4、果核長圓形、表面光滑、棕褐色或綠色

5、果花花期、花形、花型、花序、花蜜

第三層:有關問題

1、產地:中國南部

2、果譜:種類、內容、荔枝品種

3、生長習性及北限

第三部分:荔枝生產

3、寫作特點

⑴、多種說明順序的綜合運用:

邏輯順序——先主後次,從實到虛;時間順序——有先到後;空間順序,由表及裡,由外及內。

⑵、說明方法多樣:

解釋說明,下定義,打比方,列數字,舉例子,引用。

重點談:

列數字說明:

既重視引用古代有關荔枝的知識作為依據,又注意糾正其不確切的地方。

例:在引述白居易《荔枝圖序》中的“殼如紅繒,膜如紫綃,瓤肉瑩白如冰雪,漿液甘酸如醴酪”的話之後,在第二自然段裡指出第一句“殼如紅繒”的`確也還有不足之處;在第六自然段裡指出“膜如紫綃”的形容則“是把殼肉壁的花紋誤作膜的花紋了”。

恰當地引用古代詩文:

課文中大量引述古代關於記述荔枝的詩文,達十二處之多

這樣引用的總作用:

a、充實文章內容,豐富讀者知識;

b、使文字生動活潑,具有文學韻味,引起讀者興趣;

c、寓科技知識於文學描寫,使讀者可由文學欣賞而獲得科學知識。

⑶、說明語言:

既是科學性強的說明語言,又具有很強的文學性的形象化語言。

初三下冊《南州六月荔枝丹》教學設計 5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南州六月荔枝丹》是高中語文教材第二冊上的一篇課文。在高中六冊教材中,集中在第二冊教材選入了一個說明文單元,《南州六月荔枝丹》是此單元的第一篇,是一篇比較典範的說明文。

它的作用主要是讓學生在已有學習說明文的基礎上,進一步把握說明文的文體特徵,學會從哪些方面來閱讀此類作品,鍛鍊學生“篩選資訊”、“概括要點”的能力。

學生分析:

學生在初中“浙教版教材”中相繼學過兩個單元的說明文:一是第三冊第一單元的《中國石拱橋》《祖國的大豆》《核舟記》《松鼠》;一是第五冊第二單元《統籌方法》《晉祠》《烏賊趣談》。對說明文的學習有一定的基礎。同時,說明文的主要特徵是“它有一個具體可感的說明物件”,與其它文體的文章相比更能引起學生的興趣。本篇的說明物件是“荔枝”,學生不僅看過,也吃過,但很少閱讀過對其詳細介紹的文字資料,學生的興趣自然會更濃厚。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瞭解文中介紹的有關荔枝的科學知識,理解作者引用的史料及詩文

2、學會篩選資訊和概括要點

過程與方法:

1、明確學習要求

2、合作探究,採用小組討論方式,篩選各段要點,理清說明順序

3、點撥,針對課文難點,教師酌情給予指導

態度情感與價值觀:

1、激發學生熱愛科學,探索科學奧祕的態度

2、培養學生注重觀察,講究實證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

1、理清文章的思路,訓練學生快速概括內容要點

2、把握說明順序,鑑賞表達技巧

教學難點:品讀賞析文字作為科學小品所具有的科學性、思想性、文學性

設計思想:

1、以學生的興趣作為切入點

2、以培養學生的能力為導向

說明物件:(事物說明文、事理說明文)物件特徵

說明方法:下定義、舉例子、打比方、作比較

分類別、列數字、畫圖表、引資料

學前指導:說明文的學習要點說明順序: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

科學性(正確、準確)

說明語言

文學性(生動、形象)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多媒體展示“荔枝”的特寫鏡頭,請學生仔細觀看畫面,並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談談自己眼中的荔枝。

二、題解

作者為什麼不直接用“荔枝”作為標題目,而用文中之標題?

“南州六月荔枝丹”短短的七個字,包含了荔枝的生長地域、成熟的時間、以及鮮明的色澤,以這句話作為標題,能激發人豐富的聯想;並且它是引用明朝詩人陳輝《荔枝》中的一句詩,具有濃厚的文學氣息,同文章的語言風格是一致的,比用“荔枝”作標題要好。

三、初讀課文,概括要點

1、閱讀課文,概括每段段意

粗讀課文後,選取荔枝的某一個方面,用自己的話或課文的原話詳細準確地表達荔枝的特徵。

質疑《荔枝圖序》—外殼—顏色—果形—大小—膜—肉—不耐貯藏—核—花—產地—圖譜—移植—發展生產。

2、劃分層次,理清思路

一、引出說明物件

外形:外殼—顏色—形狀—大小

荔枝果

果實:殼膜—瓤肉—特性—果核

二、荔枝的生態

荔枝花

三、荔枝的生產:產地—樹譜—移植—產銷

3、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

根據層次,試說說文章的說明順序。

明確:本文是把荔枝作為水果來介紹的,按照從主到次,由表及裡的順序來寫。課文主要介紹荔枝的生產特徵,次要介紹生產情況。在介紹果實時,又根據它的結構特點,採用了由外到內,由表及裡的空間順序。在說明荔枝果實的外部特徵時,又按照殼面構造—色澤—外形—大小、重量的觀察順序來寫。這樣既突出了荔枝的形態特徵,又說明了有關它的其他知識。

四、再讀課文,篩選資訊

結合課文內容,試分析下列句子對課文理解的正確與否。

1、荔枝大多數是深紅色或紫色的。

2、我們吃的這部分荔枝是荔枝的真正果肉。

3、荔枝的肉是白色半透明,說它“瑩白如冰雪”完全正確。

4、古代記載荔枝的書有十三種。

5、荔枝在北方是不可能生長的。

6、能產荔枝的地區,應該大力發展荔枝生產。

7、荔枝的成熟期,福建是四月下旬到七月,廣東是六月下旬到八月,都以七月為盛。

教師總結:高考科技說明文的閱讀主要以選擇題的形式出現,其中主要考查學生篩選資訊和理解重要語句的能力,其中篩選資訊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考查學生:

1、在原文的.基礎上,增加或減少個別詞語。如上面第3句原文應是“荔枝的肉大多數白色透明”,所以這個表述是不準確的;

2、在原文的基礎上,替換個別詞語。如上面第6句原文應是“盛產荔枝的地區”,把“盛”替換為“能”,表意大不相同;

3、在原文的基礎上,顛倒個別詞語的順序。如上面第7句原文應是“廣東是四月下旬到七月,福建是六月下旬到八月”,把“廣東”與“福建”的位置調換;傳遞的資訊不相同。

4、在原文的基礎上,增加或刪減附加條件。如上面第1、4、5句與原文相比,分別少了“成熟的荔枝”、“現在知道的”、“現代科學技術發達”條件,所以這三個表述是不準確的;

5、根據文章,邏輯推理。如第2句,根據原文的理解,荔枝的真正果肉應是連同果殼扔掉的那一層膜,所以這個判斷也是不準確的。

五、細讀課文,鑑賞表達技巧

這篇課文在介紹有關荔枝的科學知識時,運用了哪能說明方法,試舉例說明,並體會其作用。四人一小組進行討論,並選出代表發言。

1、打比方:使說明的事物更生動形象,讓讀者更易理解。

如把荔枝比作“絳囊”“紅星”“珊瑚珠”,把成片的荔枝林比作“飛焰欲橫天”“紅雲幾萬裡”,把稀奇的荔枝品種比作“細長如指形的‘龍牙’、圓小如珠的‘珍珠’”等等

2、列數字,使得事實確鑿,更具說服力

如介紹荔枝大小時說,“通常是直徑三四釐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如介紹荔枝貯藏時說,“現經研究證實,溫度保持在1℃到5℃,可貯藏30天左右”;又如介紹荔枝結實時說,“一個荔枝花序,生花可有一二千朵,但結實總在一百以下”,等等。

3、舉例子,增強文章的厚重感和說服力。

如唐明皇為了讓楊貴妃吃上鮮荔枝,“就要派人兼程飛騎從南方遠送長安或洛陽”;如為證明廣東很早就有荔枝,用了“南越王尉佗曾向漢高祖進貢荔枝”的例子。

4、引用,既增強了文章的文學色彩,又充實了文章的內容。

本文最突出的說明方法是引用。引用古詩文、史料、故事多達二十多處。

a、白居易的《荔枝圖序》,給人感覺開頭新穎,引人入勝,併為後文作者與白居易對荔枝的不同看法提供依據。

b、徐勃《詠荔枝膜》,說明荔枝味美。

c、引用白居易的“一日而色變,……色香味盡去矣”,說明荔枝不耐貯藏。

d、杜牧的詩歌“長安回望繡成堆……無人知是荔枝來”,一方面說明荔枝不耐貯藏,另一方面就是對這件事的嘲諷。

e、蘇軾的詩歌“羅浮山下四時春……不妨長作嶺南人”,一方面為大力發展荔枝生產展現了一幅藍圖,另一方面說明荔枝的味美。

六、揣摩語言,體會本文的科學性,文學性

本文是一篇科學小品,既有一般說明文簡明、準確、周密、條分縷析的特點,又有清新誘人的詩意。請學生討論合作完成

1、科學性

“現代科學發達,使荔枝北移,將來也許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作者用揣測語氣,說將來也許有可能發生這樣的事,如果改成“將來是完全可能的事”,就變成了肯定語氣,指將來必然產生的事實。

語言的準確還表現在確數、約數的運算上,如“一年開花兩次”、“大約重60克”、“通常直徑三四釐米”、“重達四五十克”等等。

語言的科學性還表現在語言的周密上,如“成熟的荔枝,大多數……紫色”中的“大多數”、“荔枝的大小,通常直徑三四釐米”中的“通常”、“荔枝的肉的細胞壁特別薄,……一般都不留渣滓”中的“一般”、“荔枝晒乾或烘乾,……完全失去潔白的面貌”中的“完全”,……

這些詞語的運用,十分準確表達了資訊。

2、文學性

本文的文學性主要體現在引用古詩文、史料、故事上。從標題開始,相繼引用了陳輝、郭明章、鄧蕭、徐勃、杜牧、蘇軾等詩人的詩句,既增強了文章的文學色彩,又充實了文章的內容。此外,運用“打比方”的說明方法,使表達生動形象,凸現文采。

總結:本文語言的科學性集中體現在用詞準確、周密。文學性集中體現在大量詩詞典故的運用上,既使說明形象生動,又使文章詩意盎然。

七、拓展延伸

1、你從本文的學習中悟到了什麼?

2、選取你身邊的一種地方特產,運用你今天所學到的知識向人們介紹。

八、課堂小結

本文以短小的篇幅、豐富的知識,饒有興味地介紹了有關荔枝的科學知識,既有一般說明文簡明準確的特點,又有清新怡人的詩意,知識與思想並重,詩情盎然,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科學小品。把握說明順序,理解說明方法,探究說明技巧,感受語言魅力是學習科學小品的四大要素。培養學生概括要點,篩選資訊的能力是學習說明文的重要導向。

九、教學後記

1、本篇設計最大的特點是緊扣“實用”二字。讓學生在學習完本篇課文後,知道從哪些方面來學習說明文,能夠準確地概括要點、篩選文章資訊,進而能夠運用所學,達到寫作的目的。

2、本篇設計最大的亮點是以學生的興趣為導向,讓學生根據畫面和自己的生活體驗談談他心中的荔枝是怎樣的,篩選資訊以學生最喜歡的“判斷題”的方式進行;在拓展延伸上,讓學生選取身邊的特產進行介紹。

3、從課堂教學效果來看,順利完成了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標,重點、難點比較突出,學生反應熱烈,課堂氣氛活躍,尤其出彩的地方是亮點的設計之處,達到了預期的效果;從教學方式來看,以學生為本,從聽、說、讀、寫等多個方面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主動性這一塊發揮得淋漓盡致,加上老師的點撥和指導,引導了學生的方向。

4、當然,一篇教學設計不能十全十美,在教學的過程中,也暴露了不少問題,一是教學設計安排的時間過於緊湊,導致課堂教學深入性不夠;二是在現代資訊科技的運用上,設計不夠周到;三是教學設計在備學生方面考慮不全,對學生的能力估計過高。

初三下冊《南州六月荔枝丹》教學設計 6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瞭解作者及文體特徵。

2.瞭解文中介紹的有關荔枝的科學知識,理解作者引用的史料及詩文。

能力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能按照要求篩選相關資訊並練習概括要點,逐步培養學生閱讀科技說明文的能力。

2.理清說明順序,探究說明文的寫作技巧,引導學生有條不紊地說明事物。

3.體會科學小品所具有的科學性、思想性和文學性。

德育目標

激發學生熱愛科學、探索科學奧祕的志趣,培養他們注重觀察、講究實證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

1.理清課文的說明順序,體會說明文的條理性,訓練學生快速概括內容要點。

2.品讀賞析本文作為科學小品所具有的科學性、思想性和文學性。

●教學難點

理解文中引用的詩詞典故,結合上下文,分析它們所起的作用。

●教學方法

1.合作探究法。採用小組討論的方式,篩選各段要點,理清說明順序。

2.點撥法。針對課文的難點,教師酌情給予指導。

3.競賽激勵法。訓練學生快速篩選資訊,激發他們的參與熱情和學習興趣。

4.延伸拓展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投影儀、文字材料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默讀課文,初步感知文意;篩選各段資訊要點,概括大意,劃分段落層次,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本文的說明順序;探究區域性說明順序,體會作者的寫作技巧。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多媒體顯示荔枝特寫鏡頭。

同學們,這是我國南方非常有名的一種水果,它叫——(學生齊答:荔枝),請仔細觀看畫面,並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談談自己眼中的荔枝,也可虛擬情境,向從未見過荔枝的人介紹荔枝,或向從未品嚐過荔枝的人推薦荔枝。

今天,我們學習賈祖璋的《南州六月荔枝丹》,看看他是如何介紹荔枝的。

二、作者及文體簡介

多媒體顯示:

賈祖璋是我國著名的科普作家。生於1901年,浙江省海寧縣人。早在20世紀30年代,他就有《中國植物圖鑑》等專著,1931年商務印書館出版他的《鳥類概論》,是我國最早的一部現代鳥類學著作。他創作了大量的科普作品,解放前曾寫《鳥與文學》《動物珍話》《生活素描》等,解放後出版的有《生物學碎錦》。

賈祖璋的科普作品大多以絢爛多彩的生物為寫作物件,把豐富的科學知識、歷史知識和文學知識融為一體,有著相當高的思想性、科學性、藝術性。

“小品”,就是隨筆之類的小。“科學小品”,則是介紹有關科學常識的文藝性的說明文,它既有很強的科學性,又具有一定的文學情趣。這種,知識性強,既有一般說明文簡明準確、條分縷析的特點,又有清新誘人的詩意;既寄託著作者的深情,又充滿著濃郁的時代氣息。

三、速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

1.學生通讀課文,初步感知文意。

教師抽查學生預習情況,督促學生積累詞語。

多媒體顯示:

教師選四位同學回答,明確:zēnɡxiāolǐlàojūnɡuīdìzǐzhù

2.學生速讀課文,篩選各段關鍵資訊,概括段意。

學生分頭讀課文,用課文中的原句或自己組織語言概括。請最先完成任務的同學舉手示意,教師為學生計時。歷時最短的十位同學決出之後,教師按照先後次序要求學生展示閱讀成果,其餘同學評議。最後選出歷時最短、成果最佳的同學,授予他“閱讀小標兵”的稱號。

學生展示閱讀成果(實物投影顯示):

質疑《荔枝圖序》——外殼——顏色——果形——大小——膜——肉——不耐貯藏——核——花——產地——圖譜——移植——發展生產

四、劃分段落層次,理清的說明順序

1.選兩位同學劃分段落層次,理清全文思路,並板示,其餘同學評價。

明確:全文可分兩大部分。

第一部分(1~10),主要說明荔枝的形態和果實特點。

第1段引述白居易《荔枝圖序》引出說明物件。第2段到第5段,主要寫荔枝的外部形態。第6段到第10段,寫荔枝的果實。從殼膜寫起,寫了果肉、貯運、核、花。

第二部分(11~14),主要介紹荔枝的生產情況。先寫荔枝的產地分佈,次寫有關荔枝的專著,再寫荔枝的移植,最後寫大力發展荔枝生產的建議。

2.理清的說明順序,探究作者說明的技巧。

選兩位同學用自己的話概括介紹本文的說明順序。如有不同見解,其他同學可自由質疑或說出自己的見解。

明確:本文是把荔枝作為水果來介紹的,按照從主到次,由表及裡的順序來寫。課文主要介紹荔枝的生態特徵,次要介紹生產情況。在介紹果實時,又根據它的結構特點,採用了由外到內,由表及裡的空間順序:殼——膜——肉——核。在說明荔枝果實的外部特徵時,又按照殼面構造——色澤——外形——大小、重量的觀察順序來寫。這樣既突出了荔枝的形態特徵,又說清了有關它的其他知識。

教師根據學生髮言板書:

教師總結,科技說明文通常採用的說明順序有: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的觀察順序,由表及裡、由外到內的說明順序屬於空間順序,從主要到次要的說明順序屬於邏輯順序。合理的說明順序可以使科技說明文條理分明,容易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五、精讀課文,深層探究

1.學生精讀課文,自由質疑,探究區域性說明順序。

2.教師整理學生的提問,為探究定向。

學生提出的問題可能有:

(1)開頭引用白居易的《荔枝圖序》,僅僅為了引出說明物件嗎?

(2)為什麼要寫荔枝不耐貯藏這一點?能否從課文中刪去?

(3)有關荔枝花的文字能否刪除?為什麼?

學生思考,並自由發言。

明確:(1)我認為開頭引用白居易的《荔枝圖序》不僅僅為了引出說明物件,而且總挈全文。課文從荔枝的外殼說起,照應了“殼如紅繒”句;寫果實,從殼膜寫起,照應了“膜如紫綃”句;寫果肉,照應了“瑩白如冰雪”。所以,引《荔枝圖序》既引出說明物件,又總領全文。

(2)貯運固然不屬於果實本身,但與果肉關係密切,理應介紹。

(3)由荔枝果實想到花,有花才有果,所以附帶介紹花,給人完整的印象。

六、佈置作業

1.本文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請分別找出來加以說明。

2.篩選課文中引用的詩詞典故,並結合上下文,分析它們所起的作用。

3.向同學推薦自己喜歡的一種水果,要求順序合理,條理分明。

初三下冊《南州六月荔枝丹》教學設計 7

一、匯入部分(謎語匯入)

師:先請同學們猜一個謎語“脫了紅袍子,是個白胖子。去了白胖子,是個黑圓子。”(打一水果)。

學生:答案:荔枝。

師:非常棒,謎底就是荔枝,看來同學們對荔枝的樣貌還是比較熟悉的。雖然我們平時都有吃過荔枝,但是可能沒有仔細觀察瞭解過荔枝。那麼今天,我們來學習賈祖璋的說明文《南州六月荔枝丹》,在從前認知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入地認識荔枝。

二、主體部分

(一)解題

師:首先,我們來看看這個題目“南州六月荔枝丹”。老師想請一位同學來說說,從這個題目裡,你能發現哪些資訊。

生:產地南州,泛指我國南部地區;成熟的季節六月(陽曆七月);鮮果的色彩丹,絢麗如丹。突出了荔枝的產地、成熟期、顏色(生態的主要特點之一)。

師:XX同學回答的非常好。這個題目引用自明朝陳輝《荔枝》這首詩中的句子。原詩是“南州六月荔枝丹,萬顆累累簇更團。絳雪豔浮紅錦爛,玉壺光瑩水晶寒。高名已許傳新曲,芳味曾經薦大官。烏府日長霜暑靜,幾株斜覆石闌干。”作者不是以“荔枝”二字作為標題,而是以“南州六月荔枝丹”這樣一句古詩為題,新穎,同時也很有概括力,激發豐富的聯想;生動活潑富於形象感;增加了濃厚的文學氣息。

再來了解下本文的作者賈祖璋。賈祖璋(1901—1988),浙江海寧人,我國著名的生物科普作家。他撰寫的科普讀物主要有《鳥類研究》、《生物的韌性》、《生物學碎錦》等。他的科學小品,內容充實,構思精巧,語言簡潔洗練,文筆清新樸實。

小品文:就是隨筆之類的小文章。科學小品:介紹科學知識的文藝性說明文。其特點是以通俗有趣的寫法介紹科學知識,篇幅短小,形式靈活,語言生動,既有很強的科學性,又有一定的文學情趣。

(二)開始正式的文字內容

1、理清字詞

2、文字層次的梳理,以及說明順序的說明

先讓學生自己閱讀,分別概括各段的段落大意。教師再總結概括文字的層次、結構。

(這篇課文主要分荔枝的形態特徵和荔枝的相關知識兩個部分。說明順序為先主(荔枝的形態特點)後次(有關荔枝的其他知識及建議)。而介紹荔枝的形態特點時是按由表(外部形態)及裡(內部構造)的順序。在說明荔枝的外部形態時,則按殼面的構造——色澤——外形——大小及重量的觀察順序來寫;而介紹內部構造時又是按殼——膜——果肉——果核從外到內的順序。這樣來寫,條理清晰,內容全面,主次鮮明,既突出了荔枝的形態特徵,又介紹了有關荔枝的其他知識。)

2、重點賞析獨特的語言魅力,以及說明方法的說明

師:全篇閱讀下來,同學們有沒有覺得這篇課文,與其他的一些說明文不太一樣。讀起來比較具有藝術性,不是那般枯燥無聊。回想一下,之前學的《物種起源(緒論)》,是不是有意思多了。那麼,接下去就讓我們細細品味一下,這篇課文獨具有特色的語言魅力吧!下面請同學們以四個人為一組,找出具體的例子說明本文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每個小組至少找出一處進行說明。

(1)作引用(主要用了引資料):

①標題“南州六月荔枝丹”出自陳輝的詩《荔枝》。

②“殼如紅繒,膜如紫綃,瓤肉瑩白如冰雪,漿液甘酸如醴酪”出自白居易的《荔枝圖序》(第1段)。

③“飛焰欲橫天”出自郭子章《荔枝四首》;“紅雲幾萬重”出自鄧肅的《看荔枝》。

④“盈盈荷花風前落,片片桃花雨後嬌”出自徐渤《詠荔枝膜》。

⑤“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外,色香味盡去矣”,白居易。

⑥“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杜牧《過華清宮三首(之一)》。

⑦“晝夜奔騰,有毒蟲猛獸之害”蔡襄《荔枝紀興》。

⑧“顛坑僕谷相枕藉”,“驚塵濺血流千載”蘇軾《荔枝嘆》。

⑨諺語“荔枝十花一子”

⑩“旋沉荔花蜂釀蜜,清香不減蔗漿寒”,屠本畯《荔枝

三、教學反思:

本次課堂教學,與我所準備的教案還是有較大出入的。但通過教學反思,我卻發現有一種歪打正著的感覺。雖然在我的教學設想中,希望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用自己的心靈去體會,用自己的觀點去判斷,用自己的思維去創新,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但在實際的教案編寫過程中還是限於條條框框,限於固定模式。如引入、作者介紹、字詞正音。其實現在看來,既然已經佈置了學生預習,課堂上並沒有非講不可的理由。從此堂課,學生的自我見解和對說明文論述形式的熟悉程度,可見其是花了精力和時間去預習的。因此,通過觀察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檢查學生的預習,包括字詞,這是一個值得一試的方法,也是我這堂課所得之一。

的確,課堂教學是動態的生成的,預設的教學流程只能參考,不能死守,應該根據課堂情況機智處理。

比較可惜的是,由於時間的問題,最後學生的.一句結束語未能行成。作業佈置時也未讓學生寫一句感想,這樣會更直觀。至少我可以明瞭學生對這堂課的感受。覺得很遺憾。但學生對縮寫的認真完成至少讓我感覺到了一點:學生的概括能力是可以的。以後這方面可以放手讓學生練,也可以嘗試讓學生自我評價。但從丁銘銘的口頭表達來看,是需要著重培養的。他屬於班裡語文中等水品。應該可以反應一部分同學的水平。以前曾經嘗試過課前演講,但後來因為學生的反應冷淡而中止。現在看來,這還是很有必要的。可以在兩個班中進行調查,選擇一種學生比較喜歡的口頭訓練方式。

讓每人準備一張白紙作備用的辦法很好,有利於以寫促思,細化、深化學生的閱讀,我覺得以後在一些情感性比較強的課文中尤其可以嘗試。這同時也可以帶動學生的書面表達。這次教學實錄中的相關補記其實也得益於學生的紙上記錄。但也發覺有些學生在寫的時候並不是很認真,草稿紙上如同畫符。需要引導。

讓學生以情去理解說明文等使用類文章是不是容易背學生接受?很難說。抽空需要作個調查。

初三下冊《南州六月荔枝丹》教學設計 8

教學目標

1、使學生了解科學小品的一般知識。

2、使學生了解本文先主後次,由表及裡地說明事物的特點。

3、讓學生了解並學習本文綜合運用多種說明方法說明事物的特點。

4、讓學生體會本文既有科學性、又有文學性的特點。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本文的結構方式。

難點:本文語言的科學性和文學性。

教學設想

本課內容容易把握,要點是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以及文章文學情趣的分析和理解,前兩點宜採用教師質疑,學生思考、討論、作答,教師予以評析、明確的方式進行;關於文學情趣這一點,略有難度,宜主要以教師講析為主。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

同學們,我國南方有一種非常有名的水果,它叫荔枝。大家不僅看見過,聽說過,而且品嚐過。今天,我們要學習賈祖璋的《南州六月荔枝丹》,看看他是如何介紹荔枝的。

二、作者簡介

賈祖璋(1901—1988),浙江海寧人,我國著名科普作家。代表作有《中國植物圖鑑》、《鳥類概論》等專著,以及《鳥與文學》、《動物珍話》、《生活素描》、《生物學碎錦》等科普作品。具有相當高的思想性、科學性、藝術性。

三、解題

1、南州六月荔枝丹

南州:生長的.地域

六月:成熟的時間

丹:明豔的色澤

(結合課文註釋①)

2、文體

本文是一篇科普文章。屬於說明文,既有科學性,又有文學性。

四、檢查預習

請兩位學生依次朗讀,教師隨時在黑板上寫下學生讀錯的字。每個同學朗讀後,教師均需對其朗讀情況作三言兩語的簡要評定。

詞語注音

紅繒()紫綃()醴酪()龜裂()

龜甲()蒂部()渣滓()貯藏()

答案:zēngxiāolǐlàojūnguīdìzǐzhù

五、分析課文

初三下冊《南州六月荔枝丹》教學設計 9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把握說明物件的基本特徵及其相關知識。

掌握以引用古詩文為主的說明方法。

整體把握文章的說明順序。

2、能力目標:

篩選資訊,把握基本特徵。

選擇運用恰當的說明方法。

品味生動、精確的語言。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學習作者敢於質疑,不斷探究的科學精神。

培養學生的觀察力、表達力。

形成嚴謹求實的治學精神。

二、學習重點

1、抓住事物特徵進行說明的技法。

2、引用古詩文的作用。

3、合理、嚴謹的說明順序。

三、教學方法

引導,點撥,歸納

四、學法指導

把握特徵,梳理文脈。

篩選資訊,質疑探究。

自主學習,合作研討。

五、學習者特徵分析

學生對荔枝知之甚少,缺乏直觀感性認識,更談不上深層次的體悟。以本為本乃是破解難題的根本途徑。

六、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導語:北宋著名詩人蘇東坡被貶嶺南。詩人在遭受了政治上的殘酷打擊的同時,卻得以盡情盡興品嚐嶺南特產——荔枝。對此,詩人欣喜萬分,賦詩以表明心跡:“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荔枝何以能使得詩人樂而不歸?我們來學習賈祖璋的《南州六月荔枝丹》

板書課題:南州六月荔枝丹

賈祖璋

(二)出示目標

1、掌握荔枝的形態及內部特徵

2、分析引用古詩文的作用

3、把握文章的說明順序

4、品味縝密準確的語言

投影顯示上述目標,學生齊讀目標

(三)出示學法

篩選資訊,抓住特徵;

自主閱讀,合作探究;

交流展示,拓展提升。

(四)研討目標

第一、解決第一個問題

投影顯示目標:本文從哪幾個方面介紹荔枝的基本特徵?

要求:學生快速瀏覽課文,勾畫與荔枝特徵有關的語詞。討論,小組展示:

1、外部:外殼(粗糙);顏色(深紅或紫色);形狀(心臟形,卵圓形或圓形);大小(直徑三到四釐米);重量(十餘克到二十餘克)

2、內部:膜(白、輕、薄、豔);肉(白色半透明,味甜微酸);核(長圓形,表面光滑而色棕褐,無核)

3、生長:花期(二月初到四月初);產地(我國);古籍記載;習性(喜溫暖)

生小結:從外部到內部,再到生長情況等方面介紹荔枝,具體、生動、準確。

第二,解決第二個問題

投影顯示目標:

1、本文運用哪些方法進行說明?

2、最突出、最典型的說明方法是什麼?分析其作用。

回顧舊知:初中學過幾種說明方法?

明確:舉例子、舉數字、打比方(比喻)列圖表、分類別、引用、下定義、作詮釋等。

要求:瀏覽課文,就第一個小問題進行討論。小組交流意見,形成本組結論:

展示:

舉例子:20世紀60年代,廣東調查所得,有鵝蛋荔和丁香大荔,重達四五十克。據記載,南越王尉佗曾向漢高祖進貢荔枝。

舉數字:花期是二月初到四月初。荔枝大小通常直徑三到四釐米。重十餘克到二十餘克。

打比方:心臟形,有細長如指形的“龍牙”,有圓小如珠的“珍珠”。

接下來就第二個小問題進行研討:

掃讀文字,自主學習,思考。將用得最多或者比較普遍的一種方法找出來。

明確:引用古詩文

要求:學生將文中引用的古詩文勾畫出來,小組推薦代表有感情地朗讀。

小組討論:引用這些古詩文有什麼作用?

展示:

“殼如紅繒,膜如紫綃,瓤肉瑩白如雪,漿液甘酸如醴酪”——荔枝的外形及內部結構特點。

“飛焰欲橫天”“紅雲幾萬重”——成片荔枝樹林的景色。

“南州六月荔枝丹”——荔枝的產地、成熟期、顏色。

“盈盈荷瓣風前落,片片桃花雨後嬌”——膜的輕、薄、豔。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不耐貯藏、運輸。

要求:再讀文字,分析引用古詩文在結構上有什麼作用?

提醒:注意標題,開頭,中間,結尾。

組內爭議,組間交流。

展示:

以詩句為題概括文章的基本內容,引起閱讀興趣。

開頭引用白居易的文章,概括介紹以前對荔枝的總體印象,引發質疑。

中間部分針對荔枝的幾個特徵(外殼、顏色、膜、不耐貯藏、習性)引用詩文進行具體生動形象的說明。

結尾引用蘇東坡的詩句點出荔枝的'發展前景。

師小結:引用古詩文,使文章的語言豐富多彩。文章富於文學性、趣味性。體現科學小品文藝性的特點。同時,文中引用古詩文也使得文章的結構脈絡異常清晰:總——分——總

第三、解決第三個問題

投影顯示目標:作者按怎樣的順序進行說明?

要求:瀏覽課文,回顧第一個大問題,討論。

明確:先說果實,後說花期、產地、古籍記載、習性,是先主後次。就果實來說先外部後內部,是從外到內,由表及裡。

師小結:抓住荔枝的基本特徵,整體上從主到次。具體到果實上,從外到內,由表及裡。儘管材料多卻組織得井然有序,詳略得當,脈絡清晰,一目瞭然。

第四、解決第四個問題

投影顯示目標:品味精確的語言。

學生瀏覽課文,找出用詞精確的語句加以解釋。

展示:

大多數是深紅或紫色……也有淡紅色的,又有黃荔,淡紅色而略帶淡紅。

荔枝大小通常直徑三到四釐米。

荔枝花期是二月初到四月初。

師小結:語言的精確性體現了科學小品的科學性、嚴謹性。準確地介紹了荔枝的基本特徵。

(五)自主互動

再讀課文,把不懂的問題提出來,自主交流解決。

問題組:本文還有那些說明方法?舉例說明。

互動展示:作詮釋,引用史料。

(六)探究拓展

投影顯示:請同學們寫一段有關荔枝的文字,把文中引用的古詩文連綴起來。比一比,看誰寫的又快又好!

(七)課堂總結

投影顯示:文章運用多種說明方法特別是引用古詩文按照從主到次,由外到內,由表及裡的順序,準確、生動地介紹了荔枝的基本特徵。體現了科學性與文藝性相結合的文體特點。讓我們多角度、全方位瞭解了荔枝的科學知識,受益匪淺!

(八)佈置作業

投影顯示:介紹一種你最喜愛的水果,突出引用的說明方法。

初三下冊《南州六月荔枝丹》教學設計 10

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先主後次,由表及裡,從實到虛的說明順序,並瞭解其作用。

2、領會本文準確地運用語言和引用古代詩文加強說明效果。

3、瞭解荔枝的生態及其生產情況,豐富科學知識。

教學重難點

1、本文的結構方式

2、本文語言的準確性和科學性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荔枝自古以來就被視為水果中的珍品,史傳楊貴妃最愛吃鮮荔。詩人杜牧就曾作詩記之,“長安回望秀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jì)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對荔枝的評價:

1、“一果上市,百果讓路”

2、“飢食荔枝,飽食黃皮”

3、果中皇后──荔枝

4、荔枝的營養豐富,是一種高階滋補果品,有養血、消腫、開胃、益脾的藥用價值。

二、整體閱讀

1、荔枝是我們平時常見且喜食的水果,課文對它也介紹得最詳盡,課文介紹了荔枝的哪些方面?

明確:課文介紹詳盡到有關荔枝果實的各個方面:外殼的形態,外殼的顏色,荔枝的果形,荔枝果實的大小及重量,殼內的果膜,果肉(假種皮),荔枝的貯藏,荔枝的果核(種子)等,有花才能有果,因而課文還連帶介紹了荔枝的花。

課文還介紹了荔枝的產地分佈,古代講荔枝的專著(書譜),荔枝的生長習性和生長的北限、(地區限制)以及提出“應該大力發展荔枝的生產”“逐步滿足廣大人民的生活需要”的建議

2、與前面介紹荔枝的果實相比較,哪一部分是本文的主體,為什麼?

明確:很顯然,介紹荔枝的果實的部分是全文的主體。因為它是有關荔枝知識的重點,同時也是一般讀者最感興趣、最樂於瞭解的知識,因此作者寫作時,把它作為主體,進行詳細介紹。這再一次說明作為科普作品,在對某種事物進行介紹說明時,要依據所要說明的事物的自身特點和讀者的認知需求,來合理安排文章內容的主次和詳略。

3、那麼課文的第一小節有何作用?

明確:用幼年時對荔枝的疑問引出說明的物件,提出要說明的問題,是全文展開說明的總綱。

小結:課文結構順序圖如下:

(一)從對小學時學過的《荔枝圖序》質疑寫起,引出下文。介紹荔枝引用白居易《荔枝圖序》“殼、膜、肉、漿”(總挈全文)

(二)主要說明荔枝果實的形態特點。(2-10)

1.荔枝的果

①荔枝的外部形態(2-5)

a荔枝外殼構造;外殼龜裂片、片峰(粗糙)表

b荔枝外殼的顏色;顏色深紅色或紫色

c荔枝的形狀;心臟形、卵圓形、圓形

d荔枝的大小及重量:大小直徑三四釐米(重十多克至二十多克)

②荔枝的'內部構造(6-9)

a荔枝的殼膜;白色

b荔枝的果肉;裡

c荔枝的貯藏;不耐貯藏(與果實關係密切,附帶介紹)

d荔枝的果核長圓形、表面光滑、棕褐色或綠色

2.荔枝的花(10)花形、花型、花序、花蜜

(三)主要介紹有關荔枝的生產情況(11-14)

1.荔枝的產地分佈:中國南部

2.古代的荔枝書譜共3頁,當前第1頁123

3.荔枝的生長習性及生長北限

4.提出建議:大力發展荔枝生產,滿足人民的生活需要。

本文的說明順序為先主(荔枝的形態特點)後次(有關荔枝的其他知識及建議),而介紹荔枝的形態特點時是按由表(外部形態)及裡(內部構造)的順序。在說明荔枝的外部形態時,則按殼面的構造——色澤——外形——大小及重量的觀察順序來寫;而介紹內部構造時又是按殼膜--果肉--果核從外到內的順序。

這樣來寫,條理清晰,內容全面、主次鮮明,既突出了荔枝的形態特徵,又介紹了有關荔枝的其他知識。

知識連結

說明文

種類:事物說明文事理說明文

特點:抓住事物的特徵進行說明

方法:下定義作詮釋打比方舉例子列數字作比較分類別畫圖表作引用

順序:時間空間邏輯

語言:平實性生動性

常見說明順序

一.時間順序——即按事物發展的時間先後次序來說明

二.空間順序——按事物空間結構的順序來說明

三.邏輯順序——依據事物之間或某一事物各部分之間的邏輯關係來說明。

如:一般——個別主要——次要

原因——結果現象——本質

三、文字分析

文章在介紹有關荔枝的科學知識時,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試舉例說明,並體會其作用。

(一)1.舉例子(板書)

來自現實的,如“廣東產的‘三月紅’和‘桂綠’等”;“海南島和廉江有野生的荔枝林”;“一些稀奇的品種,如……‘龍牙’,……‘珍珠’。”等。

來自調查材料的,如“六十年代,廣東調查得知,有鵝蛋荔和丁香大荔,重達四五十克”;

來自史籍和科學專著的,如“據記載,南越王尉佗曾向漢高祖進貢荔枝”;楊貴妃吃荔枝的事;“四川合江產的‘楠木葉’,《四川果樹良種圖譜》說它重十九克左右,《中國果樹栽培學》則說大的重六十克”等。

2.打比方(板書)

直接比喻說明,如說明荔枝殼面形態時,說“荔枝殼表面有細小的塊狀裂片,好像龜甲”;“裂片中央有突起部分,有的尖銳如刺”;說明荔枝的果形時說“荔枝呈心臟形,卵圓形或圓形”;介紹優良的荔枝的種子時說“形狀很小,有似丁香”;在說明荔枝外殼的色澤時說“把它比做‘絳囊’、‘紅星’、‘珊瑚珠’,都很逼真”等。

引用古籍或詩文作喻,如“至於整株樹以至成片的樹林,那就成為‘飛焰欲橫天’,‘紅雲幾萬重’的絢麗景色了”;“舊記載中還有一些稀奇的品種,如細長如指形的‘龍牙’、圓小如珠的‘珍珠’等”。

(作用:形象,使人易於理解生動,有文學情趣)

3.數字說明(板書)

在介紹荔枝的成熟期,果實的大小、重量,荔枝的貯藏,荔枝的花期、花序的主花朵數與結實數,我國栽培荔枝的歷史,古籍中所載的荔枝的品種時,都運用了數字。

如:通常直徑三四釐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溫度保持在1℃到5℃,可貯藏三十天左右。(作用:準確、客觀、具體……)

4.引用說明(板書)

古代詩文、文獻資材、諺語等本文引用達十餘處之多。這樣既豐富了文章內容,擴大了知識面,加強了說明效果,同時又使文字生動活潑,富於變化,具有較強的文學韻味,因而也更能引發讀者的閱讀興趣--既能瞭解有關的科學知識,又能獲得一種文學享受。共3頁,當前第2頁123

文章雖屬於說明文,卻以詩句“南州六月荔枝丹”為題,遠比諸如“荔枝”、“說說荔枝”之類的題目生動活潑富於形象感。文章開頭引白居易《荔枝圖序》中的句子進行質疑,自然引出對荔枝的說明介紹。文中引用詩句,或介紹荔枝林的景觀,或說明荔枝的不耐貯藏,或印證荔枝的生長北限,或藉以表達應大力發展荔枝生產以滿足人民的生活需要的願望與建議,都極富文學情趣。

(作用:確鑿可信……既擴大了文章的知識內容,又增強了思想性,還增加了文學情趣。)

5.作比較:“優良的荔枝,種子發育不全,有似丁香。”

6.分類別:“廣東有雙季荔枝,……又有四季荔枝,……

7.下定義:“荔枝殼表面……特稱龜裂片。”、“兩側……有一條溝,叫做縫合線。”

(作用:準確、科學……)

(二)大量引用詩文:

詩文作用

《荔枝圖序》說明荔枝的外形及內部特徵

《詠荔枝膜》說明荔枝的膜的輕薄

《過華清宮絕句》

(一)說明荔枝的不耐貯藏

《惠州一絕》突出蘇軾對荔枝的喜愛

2掌故作用

唐明皇寵幸楊貴妃兼程送荔枝說明荔枝的不耐貯藏

宋徽宗移荔枝於宣和殿說明荔枝的性喜溫暖特點

文徵明說顧氏種活荔枝事說明荔枝的性喜溫暖特點

四、課文總結

五、佈置課後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