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高一語文教案(精選8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高一語文教案(精選8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6W 次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藉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高一語文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高一語文教案(精選8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高一語文教案 篇1

設計思想:

這是一篇第二次被選進高中教材的課文,有關詞句的理解,教材中有比較詳細的註釋,重點可以放在文意的理解上,從而更好地把握孔子的思想。

教學時間:

一至兩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

1998年,諾貝爾獎獲得者共同作過一個宣言:“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繼續生存下去,必須回頭兩千五百多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現在讓我們一起來了解孔子以及有關文學常識。

孔子,名_____,字_____,_____家學派創始人,被尊稱為_____,思想核心是_____,政治上主張_____,鼓勵人們_____,即“出來做事”。

論語》是__________體散文,是__________記錄的__________的言行。

參考答案:丘、仲尼、儒、聖人、仁、禮治、入仕;語錄、孔子門人及再傳弟子、孔子及其弟子。

二、學生齊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清句讀、讀出語氣

俟,音sigrave; 莫,音mugrave; 甫,音fǔ

由也/為之 求也/為之 赤也/為之小

三、學生質疑,解決疑難詞義,學生接力翻譯

學生可能出現的疑難問題:

不吾知也——即“不知吾也”,不瞭解我們。

如或知爾——如果有人瞭解你們。

則何以哉——你們打算做點什麼呢?

加之以師旅——有別國軍隊來侵略它。“以”,介詞,由於。

四、整體把握文意並劃分層次

第一部分(第1段):問

第二部分(“子路率爾”——“吾與點也”):答

第三部分(“三子者出”——文末):評

如果分兩層,將一、二合為一部分也可以。

五、研討性學習

1、用原文說說四個弟子的“志”,即政治理想有何不同?

子路——治理“千乘之國”,“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國,“可使足民”,不過“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公西華——在“宗廟之事,如會同”時,“願為小相”。

曾皙—“莫春者,春服既成……詠而歸。?nbsp;

2、概括孔子的不同評價並分析四個弟子的性格特徵。

子路:直率——哂之

冉有:謙虛——嘆之

公西華:更謙虛——惜之

曾皙:灑脫——與之

對求、赤兩人的評價及性格的概括,充分結合課文內容,其實並不難。

3、孔子為什麼要“與點”呢?

這是一個很難讓學生理解的問題,因為曾點的“志”從字面上看,不過是和人出去遊玩而已(教參就這樣翻譯的),其他三人都是從如何治理國家的角度來回答,而孔子也正希望弟子們回答他們的政治理想,所以“與點”是令人費解的。弄清這個問題,對全文的理解會有一定幫助的。

當然,人們已經從積極或消極的角度,對這一問題做過不少分析,這裡姑且不論。

讓我們先來剖析曾皙的回答吧。

“莫春”,陰曆三月,即陽曆四月,從氣候上看,北方(魯國,現山東境內)的天氣還是比較冷,怎麼能沐浴呢?即便能沐浴,到“舞雩”臺上吹風、乘涼恐怕難以解釋得通吧?

何謂“舞雩”?魯國的祈雨臺!!是能隨便上去的地方嗎?

王充在《論衡》中解釋曾點的所述是一種祭祀儀式,即舞雩的儀式。《禮記》中也有解釋:“舞雩,祭水旱也。”

可以基本得出結論,曾點講的就是,在春天水旱時,率領人們行祈雨禮,以求得豐年,從而進一步實現他的治國理想。

下面結合孔子的思想來分析。

孔子政治上主張“禮治”,即以禮治理國家。

針對子路“率爾”答出“可使有勇”,孔子“哂之”理由就是“為國以禮,其言不讓”;

針對冉有“如其禮樂,以俟君子”的回答,孔子當時不語,在回答曾皙的詢問時,反問“唯求則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既然是治理國家,禮樂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

針對公西華的觀點,孔子的惋惜之情溢於言表——“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既然也是治國大事,你卻只是“願為小相”,“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因為孔子認為他通曉禮樂,可以大用。

看來,只有曾皙真正瞭解老師的意圖,結合“國情”,既陳述了自己的具體治國措施,又靈活地將老師的“禮治”思想體現出來,這樣的弟子,又怎能不博得老師的讚賞呢?

六、課後練習(略)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高一語文教案 篇2

教學目的:

1、瞭解孔子“禮樂治國”的政治思想。

2、瞭解以人物語言及簡單動作描寫展示人物個性的寫作方法。

教學重點:

體會人物語言、動作與人物性格的一致性。

教學難點:

1、文字疏通、詞類活用現象。

2、對孔子政治思想的理解。

教學要點:

反覆誦讀,從體會作品語言著手,分析人物性格。

教學內容與步驟:

一、匯入新課

學新課前,先來檢查一下昨天字詞的學習情況。

以吾一日長乎爾 你們

率爾而對 助詞,……的樣子

鏗爾,舍瑟而作 同上

求,爾何如 你

方六七十 方圓

且知方也 禮義

如或知爾 如果

如會同 或者

吾與點也 贊成

唯求則非邦也與 同“歟”,助詞。

上節課我們瞭解了本文的大致內容

(1)這篇文章選自哪裡?《論語》

(2)《論語》是哪個學派的經典著作?儒家學派

(3)《論語》這部書是什麼體裁?語錄體

(4)語錄體的特點是什麼?文字精練、質樸含蓄、概括力強。

(5)“精練”等於不等於“簡單”?不等於。“簡單”就是容易流於膚淺,而“精練”則不同。我們剛學過《簡筆與繁筆》這篇文章,從中知道,精練的文字同樣能夠描寫複雜的典型環境,塑造鮮明的人物形象。

我們今天學習的這篇文章是《論語》裡最具有文學色彩的一篇。我們就來看看本文是怎樣運用精練的文字塑造人物形象的。

二、齊讀課文,分析人物性格。

人物性格分析,以學生讀、說為主。

(1)本文共提到了哪幾個人?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孔子。

(2)按課文題目順序來分析,先看子路。

子路有何性格特徵?

直爽、豪放、自負。(誇耀、善於渲染氣氛、語氣果斷)

通過副詞“率爾”就可看出。不假思索。說明他素懷大志。

(3)請一位同學讀一下子路的話,要把他自負的神情態度讀出來。

(4)曾皙、孔子很讚賞他的志向。作品特意把他安排在最後一個出場。問他有什麼志向,他並沒有直接說出來,而是先說“異乎三子者之撰”。如果本文是一篇小說的一個片段,這種表現手法叫什麼?懸念抑制法。在散文裡,這種手法叫欲揚先抑。目的一樣,引起讀者的興趣。

(5)他怎麼談自己的志向的?請一位同學先讀一讀。試著把握一下人物的特點。

(6)子路與曾皙做一下比較,性格上有何不同?(討論)

子路比較性急、直爽,而曾皙就顯得文質彬彬,非常灑脫。

(7)找一下哪些動詞能體現曾皙的灑脫?

舍、作、浴、風、詠。

(8)曾皙的回答不同於其他幾位,沒有直接豁達自己有什麼才能,勝任什麼樣的工作,而是描繪了一幅春日郊遊圖,非常形象。從中可以看出他嚮往什麼樣的生活?大同世界,悠閒自在。在這種生活圖景中寄寓了曾皙淡泊的情懷。

(9)再來看看冉有和公西華。他們兩有個共同的特徵:謙讓。

在孔子點名後才開口,且出言謹慎。冉有剛說“方六七十”,馬上覺得有些誇張了,可能會引起孔子的不快,所以又改為“如五六十”,而且說自己治理的話,僅能“足民”,至於禮樂,需要其他高明之士。

公西華更為謙虛。我們知道他是個外交家。但他卻說自己做不了什麼事,希望能有學習的機會。(此處可把中西文化進行比較,談謙讓)

由此可見,孔子的弟子都是胸懷大志,並且有才幹的。只是人的性格不同,表達的方式不一樣而已。

(10)孔子這個人大家怎麼看他?他有沒有談自己的志向?從他的問志、評志的方式,可以看出他是個怎麼樣的人呢?

他有句話說“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也很謙遜,其實他做到了這兩點。尤其是對學生循循善誘,善於用含蓄的語言點撥學生。

總結:我們寫文章要考慮,如果讓你來表現一個人物,能否三言兩語就抓住人物特徵。

三、點分角色讀。

四、佈置作業:隨筆“難忘的教誨”寫作訓練,要求:通過語言描寫抓住人物特徵。

五、探究活動

可以把《季氏將伐顓臾》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相結合,通過兩課的學習,進一步瞭解孔子的政治思想,以及作為政治家的孔子對自己的政治主張、政治原則的堅持和作為教育家的孔子循循善誘的風範、溫柔敦厚的君子之風。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高一語文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瞭解孔子和《論語》;

2、積累文言詞彙和句式知識;

3、學習本文清晰的結構層次;

4、學習通過對話和簡單動作描寫來刻畫人物的方法;

5、品析人物象,從而,樹立正確人生觀,理解孔子“禮樂治國”的政治思想和高超的教育藝術。

教學重點

1、積累文言詞彙和句式知識(以、爾、乎、方、如、夫、則、而、作、撰、傷、與、讓等);

2、學習通過對話和簡單動作描寫來刻畫人物的方法;

3、品析人物象,從而,樹立正確人生觀,理解孔子“禮樂治國”的政治思想和高超的教育藝術。

教學難點

孔子為何“哂由”“與點”?孔子評判學生的標準,要聯絡孔子的政治思想。

教學方法

誦讀領悟法,講析法。

教學準備

多媒體資料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

教學要點

1、瞭解孔子和《論語》;

2、積累文言詞彙和句式知識。

教學程式

一、匯入

宋代開國宰相趙普說過一句名言,“半部《論語》治天下”,我們在初中時學過《論語十則》,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論語》中的另一名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二、題解

學生看註釋後,說出四人的姓、名、字,解釋“侍坐”。

三、孔子

有道是,“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他,一個老人,讓我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1998年,全體諾貝爾獎獲得者共同作了一個宣言:如果人類在21世紀還想繼續生存下去的話,必須回到兩千五百多年前,從中國的孔子那裡吸取智慧。

孔子,名丘,字仲尼(公元前551-479年),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被尊稱為“聖人”,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張以禮治國。年青貧賤,勤奮好學。五十歲時擔任過魯國司寇,代理相事,棄官後,帶著自己的弟子,拉著幾大車書籍周遊列國,推行自己的政治思想。晚年致力教育,相傳先後有“弟子三千,七十二人賢士”。整理《詩》、《書》、刪修《春秋》,使之成為中國第一部編年體的歷史著作。

四、《論語》

《論語》是一部語錄體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門人和再傳弟子所輯錄的孔子的言行錄,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學、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關於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宋儒把《論語》《大學》《中庸》和《孟子》全稱為“四書”。《五經》是指《詩》《書》《禮》《易》《春秋》。)

五、朗讀感知

1、聽示範朗讀

2、正音正字(補充文注之外)

毋wú乘shèng饉jǐn俟sì

甫fǔ鏗kēng莫mù

3、練習朗讀

4、演讀。

六、翻譯全文(詳見幻燈片)

七、積累文言詞彙和句式知識

(一)、一詞多義

以吾一日長乎爾介詞,因為

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介詞,把,拿,用

君子不以言舉人介詞,按照,依照

固以怪之矣介詞,通“已”,已經

毋吾以也動詞,認為

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動詞,用、做。

為國以禮,其言不讓動詞,用,依靠

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連詞,而;多解

不宜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連詞,表結果,以致於

受命以來,夙夜憂嘆語助,表時間、方位和範圍

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任用

以吾一日長乎爾代詞,你、你們

問君何能爾。代詞,這、那、這樣、如此

子路率爾而對曰助詞,相當於“然”,表狀態,形容詞詞尾

鼓瑟希,鏗爾助詞,相當於“然”,表狀態,擬聲詞詞尾

定楚國,如反手爾《荀子非相》通“耳”,罷了

以吾一日長乎爾介詞,比

攝乎大國之間落後介詞,在

異乎三子者之撰介詞,比

浴乎沂,風乎舞雩介詞,在

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語氣詞,呢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道理

方六七十里方圓

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方形

方欲行,轉視積薪後,正,才

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如果

方六七十里,如五六十里或者

如其禮樂,以俟君子至於

赤,爾何如與“何”連用,即“如何”,怎麼樣

公如大夫入《儀禮鄉飲酒》和,同

權將如吳《三國志吳書》到……去

不動如山《孫子兵法軍爭》像,如同

一夫不耕,或受之飢成年男子

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丈夫

夫三子者之言何如這,那

夫戰,勇氣也發語詞,用在句首引出議論

夫子何哂由也與“子”組成“夫子”,對孔子的尊稱

《論語》六則指分項或分段落的文字的條數

居則曰“不吾知也。”副詞,就

於其身也,則恥師焉《師說》副詞,卻,可是

如或知爾,則何以哉連詞,那麼

唯求則非邦也與些副詞,就

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就”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就,就是

徐而察之,則上皆石穴罅說原來是

今則來,沛公恐不得有此假若

蟹六跪而二螯,表並列,相當於“而且”、“又”、“和”或不譯

入而徐趨表承接,相當於“而且”、“並且”、“就”或不譯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錶轉折,相當於“然而”、“可是”、“卻”

子產而死,誰其嗣之表假設,相當於“如果”、“假使”

鼾然而雷擊之通“如”,好像,如同

餘知而無罪也你,你的

夫子喟然曰:“吾與點也”同意,贊同

唯求則非邦也與相當於“歟”,語氣助詞,嗎

失其所與,不知結交、親附

遂與外人隔絕和

生三人,公與之母給予

(二)、古今異義

鏗爾,舍瑟而作。起,站起來

異乎三子者之撰。才能,為政的才能

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妨,妨礙

為國以禮,其言不讓。謙虛

(三)、古字通假

鼓瑟希“稀”

莫春者“暮”

唯求則非邦也與“歟”

(四)、詞類活用

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名活動,穿著禮服,戴著帽子。

鼓瑟希,鏗爾。名活動,彈奏。

三子者出,曾皙後。名活動,落在後面。

浴乎沂,風乎舞雩。名活動,吹風。

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形活名,小事,大事。

(五)、特殊句式

1、狀語後置

翻譯句子:浴乎沂,風乎舞雩。

2、賓語前置

賓語前置有兩種情況:

A、動詞的賓語前置:○1、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

○2、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

○3、賓語用代詞復指,賓語前置。

B、介詞的賓語前置,也叫介詞結構或介賓短語的賓語前置。

翻譯下列句子:

則何以哉?

不吾知也。

唯利是圖。

臣是以無請也。

八、小結結束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學習本文清晰的結構層次;

2、學習通過對話和簡單動作描寫來刻畫人物的方法;

3、品析人物象,從而,樹立正確人生觀,理解孔子“禮樂治國”的政治思想和高超的教育藝術。

教學程式

一、清晰的結構層次

第一部分(從開頭到“則何以哉”):孔子問志

第二部分(從“子路率爾對曰”到“吾與點也”)(又分四層)弟子述志

第三部分(從“三子者出”到結束):孔子評志

二、閱讀賞析

分組討論下列問題,各自完成表格的填寫。

A組:(表格一)

1、四弟子各自怎樣述志的?從中可以看出他們各自有怎樣的性格?

2、課文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方法是什麼?

3、你從四個“青年學生”身上受到哪些啟發?

——明確:詳見表格內容。

B組:(表格二)

1、孔子是怎樣評志的?

2、孔子為什麼要“與點”呢?從中可以看出孔子有怎樣的政治思想?

3、孔子的教育藝術怎樣?概括本文中的孔子形象。

——明確:1、3詳見表格內容。2、孔子為什麼要“與點”呢?有兩種說法:

A、儒家的治國理想是“禮治”(為國以禮)。曾皙所描繪的一副其樂融融的景象就是社會安定、國家自主、經濟穩定、天下太平,每個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人生的那種大同和諧社會。曾皙所表達的正是孔子所期望的境界。所以“與點”!

B、孔子一生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周遊列國,但到處碰壁,不為所用,晚年恬退避

世的思想很突出。《史記孔子世家》中說:“魯終不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曾點“不求為政”之意正合孔子恬退避世之心,故孔子“與點”。

表格一:

人物述志性格描寫方法

啟示

原文概括

路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治理“千乘之國”——從政有抱負,坦誠,但性格比較魯莽、輕率、自負。通過對人物的對話描寫(語言描寫)和動作、神態等來刻畫人物。學生暢所欲言。如,現代社會恐怕更需要子路對自己的自信,以及他敢創敢拼的勇氣。但是謙虛仍然是美德。

有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國——從政謙虛謹慎,說話很有分寸。

公西華願為小相“宗廟之事,如會同”——從政謙恭有禮,嫻於辭令。

皙莫春者……詠而歸。異乎三子者之撰灑脫、淡泊於功名、從容不迫。

表格二:

人物孔子評志政治思想

人物形象

物件

態度

子子路其言不讓,是故哂之。——贊成他的治國志向,但認為他不夠謙虛。

樂治國

A、是一個既熱情而又嚴格的老師。態度謙和、親切,批評含蓄,耐心地誘導、熱情地鼓勵。

B、既是一個有抱負,也是一個苦悶的活生生的形象。孔子本來是問他的弟子在政治上怎樣施展自己的抱負,曾皙卻講了一通投身自然懷抱的恬然樂趣。孔子“喟然”讚許。這表現了孔子思想上的矛盾。孔子一生,其思想的主導方面是積極用世的,他周遊列國,希望按其“仁”的觀點對當時的政治作一些改良,但卻四處碰壁。

有求則非邦也與?——贊成他的治國志向,肯定他的謙虛態度。(小的國家也是國家,冉有是在謙虛喲。)

公西華赤則非邦也與?——贊成他的治國志向,肯定他的謙虛態度,但認為他低估了自己完全可以擔任更重要的工作。(公西華也是在謙虛喲。)

曾皙吾與點也。

三、總結全文

(一)、主旨

通過孔子與四弟子以“言志”為中心的一番對話,表現了弟子們的志趣與性格和孔子循循善誘的大教育家風範,同時反映了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以禮樂治國”的政治主張。(有另解)

(二)、寫作特色

1、全篇以“言志”為中心組織材料,思路清晰,極有層次,不枝不蔓,文意明晰。表現力較強。

2、扣緊每個人的性格特點來記述,五個人的發言都合乎各自的個性、身份、志趣、教養,顯得深刻而生動。

3、成功地運用對話和人物動作來塑造人物形象。孔子師生間的對話,將人物的心情語態,精神氣質,都傳神地表現出來,寫得簡練含蓄,生動感人。

四、拓展訓練

(一)、課後“練習三”;

(二)、針對子路的“其言不讓”,談談你的看法,寫成短文。

附作文:

古時候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鄉紳有兩個女兒長得很美,凡是到他家的客人都對他的女兒讚不絕口,而他卻總是“謙虛”地說:“哪裡哪裡,她們都是醜八怪。”時間久了,他的話被傳了出來,於是一直到女兒老了也沒有媒人登他家的門。

這個鄉紳因為“謙虛”而說出的話卻被當成了真,導致了不可收拾的局面。故事雖然有些誇張,說明的道理卻很值得深思。我們的民族自古便有謙虛的美德,然而,曾幾何時,“謙虛”這兩個字被曲解了,彷彿只有否認自己的才能,把自己貶得一錢不值才算謙虛。實際上,承認自己的才能,甚至當眾表現,都不能算是不謙虛,因為表現才能的目的在於找到發揮自己才能的機會。

三國時期的諸葛亮,在劉備三顧茅廬見到他並向他請教時,雖“未出茅廬”,卻敢“定三分天下”。而後隨劉備南征北戰,終於成為歷史上傑出的軍事家和政治家。假若他當時為了表示“謙虛”,用“才疏學淺”、“孤陋寡聞”、“不能擔當重任”等詞語來推託的話,也許劉備早被滅掉了。

所以,只有在適當的時候勇於提出自己的見解,使別人充分了解你的才智,才能得到施展你才智的機會。

伯樂相馬的故事告訴我們伯樂的重要性。而韓愈在《馬說》中則進一步指出:“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一方面人們苦於找不到良馬,另一方面真正的良馬又被埋沒。既然世上“伯樂”如此稀少,“千里馬”為何不“毛遂自薦”?

有些人總是說什麼“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試問:從“不露相”的“真人”要他何用?難道說從不發表自己見解的人才算“真人”?難道說永遠搞不出科研成果的科學家才算“真人”?若是這樣,科學家還有什麼存在價值?倒不如換上一些只知道服從命令、墨守成規的機器人。

有些人看到別人——特別是年輕人做出成績,總愛潑上一盆帶著“乳臭未乾”、“不知天高地厚”等字眼的冷水。其實,們在諷刺別人“不謙虛”的同時,正充分暴露了自己擺老資格、居功自傲的驕傲本質。

今天,科學技術飛速發展,敢於表現自己的精神尤為重要。新一代年輕有為的人們,千萬不要因猶豫而失去良機,以致遺恨終身。只要你有能力,不要理會別人說什麼。你應當挺身而出,發揮自己的才智,施展自己的抱負,立志為社會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附幻燈片內容提示:

1、課題;

2、第一課時教學要點;

3、匯入;

4、題解;

5、孔子;

6、《論語》;

7、朗讀指導;

8、翻譯課文;

9、文言積累:一詞多義;古今異義;古字通假;詞類活用;文言句式;

10、課時小結;

1、第二課時教學要點;

2、清晰的層次;

3、閱讀賞析;

4、總結全文:主旨;寫作特色;

5、拓展訓練:課後練習三;根據子路的“其言不讓”談談自己的看法,寫成短文。

6、結束語。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高一語文教案 篇4

一、教學目標

1.領會本文通過對話表現人物性格的特點。

2.梳理課文內容,瞭解四子的志向。

3.理解孔子的評價;通過小組討論探究孔子“與點”的原因,體會孔子的思想。

二、德育目標

瞭解孔子的交往藝術,學習孔子的處世之道,樹立崇高的理想

三、教學重難點

探究孔子“與點”的原因,理解孔子“禮樂治國”的政治理想。

四、教學方法:朗讀討論交流點撥法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

今天我們就學習《論語》中一篇最具文學色彩的文章,它反映了孔子在杏壇開課授徒的場景。它就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據資料記載當時子路是51歲,冉有是31歲,公西華是18歲,曾皙是39歲。“侍坐”應解釋為陪侍長者閒坐。長者應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用文言詞給標題補充完整。(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於子)

二、師生扮演角色朗讀課文,感知當時的場景。(要注意語氣、語速和感情)

三、分析課文

1:孔子和弟子聊了一個什麼話題?(志)

2:文章一共有四個人述了自己的志向,他們分別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現在我們按照答志的順序來自讀課文並填寫表格

學生志向性格評價

子路(仲由)

冉有(求)

公西華(赤)

曾皙(點)

3:讓生交流,

(1)、用原文說說四個弟子的“志”。

子路——治理“千乘之國”,“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國,“可使足民”,不過“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公西華——在“宗廟之事,如會同”時,“願為小相”。

曾皙——“莫春者,春服既成————詠而歸。”

(2)概括孔子對四子的不同評價,分析四個弟子的性格特徵。

孔子評子路:哂之(輕率、自信、自負)

孔子評冉有:嘆之(謙虛。說話很有分寸)

孔子評公西華:惜之(謙恭有禮,嫻於辭令)

孔子評曾皙:與之(從容、灑脫、穩健。溫文爾雅、機敏好學)

(3)指名朗讀四子的語言,要讀出性格特徵(指導學生朗讀,子路的直率與勇武要用較高的語調較快的語速讀出來,而冉有和公西華的回答則要讀出謙遜的味道,曾皙的應用輕鬆緩慢的語氣讀出歡快愉悅的心情)

(4)他們為什麼會有這樣不同的語氣?

子路:輕率、自信、自負(對自己才能的自信)

冉有:從夫子對由發言的反應哂之,他也知道夫子的意思,所以就謙虛了,也提到禮。

公西華:前面一人被哂,一人不表態,而且他的話是接在冉有的話後面說的,他就更謙虛了。

總結:可見,說話不僅與人的性格追求有關,還與現場,語言環境有關。

四.討論探究:把握孔子的思想。

孔子為什麼要“與點”呢?要弄清這個問題就得先弄清曾皙的志是什麼?(1)齊讀曾皙的述志部分

想象用這幅圖景並用語言描繪給這段文字加個標題。並探究曾皙的志。

(2)討論交流:(大同的和諧社會)

曾皙的話給人們描繪了一幅“太平盛世”圖,圖中的景象社會安定、經濟穩定、天下太平,每個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大同和諧社會。曾皙所表達的正是孔子所期望的境界。所以“與點”!

(3)為了進一步深入領會,我們大家一起詠讀一遍曾皙的答志。

(4)這幾個弟子,你更喜歡哪一位?

(5)結合課文分析孔子的評價標準進而體味孔子的思想。

五.領略孔子的教育藝術

在這裡,弟子們為什麼能暢所欲言呢?我想關鍵在於孔子引導地好。那麼,孔夫子是怎樣引導的呢?看第一段,找個別同學讀第一段。

(總結:作為大教育家,孔子以循循善誘的教風構建出了和諧的教學氛圍,也為我們老師上了一堂精彩的課。)

六.延伸作業:

作為21世紀的新青年,你該如何用批判和繼承的眼光對待儒家思想。

七.板書設計:

學生志向性格評價

子路(仲由)千乘之國,有勇且知方有抱負,坦誠,性格也比較魯莽、輕率哂之

冉有(求)可使方六七十之民足謙虛謹慎,說話很有分寸嘆之

公西華(赤)端章甫為小相謙恭有禮,嫻於辭令惜之

曾皙(點)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從容、灑脫、穩健。溫文爾雅、機敏好學與之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高一語文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瞭解先秦散文(即散文發展初期)中洋溢生活氣息、富有生活情趣的小散文。

2.學習語錄體散文,明白古代散文寫作的不拘一格的特點。

3.學習課文,分析人物形象並瞭解孔子的治國主張及教育的藝術。

4.反覆誦讀課文,提高結合語境準確理解詞句及文章的能力。

教學重點:

學習課文,分析人物形象並瞭解孔子的教育藝術。

教學難點:

1.通過字詞揣摩分析人物形象和孔子的教育藝術。

2.提高結合語境準確理解詞句及文章的能力(自我疏通文意的能力)。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課文:

一說起《論語》,大家就能脫口而出“子曰……”這樣的句子,我們先前也學過不少“子曰”名言,但是,論語裡除了“子曰”這樣的隻言片語,還有不少由人物對話組成的篇章,它們就像一出出小話劇一樣,生動、有趣,同時又富有文學色彩。我們今天要學的《侍坐》篇就是這樣的篇章。

二、疏通文字,通讀全文。

先就著課下註解看懂文章,再朗讀全文。

三、分析課文:

這篇文章記錄的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一起“言志”的一段話。我們可以想象這個氣氛自然融洽和諧的場面,可以瞭解這四個弟子的性格特點和孔子的政治理想。

1.在閱讀課文的過程中分析四個弟子的性格特徵和孔子的教育藝術。(老師應適當補充一些相關的知識,以便更好地理解本文簡潔、凝練的語言)

大家閒坐聊天,孔子首先說話,他說自己年齡大一點,又是老師,希望學生不要拘束,暢所欲言。據考證,孔子當時約60歲,子路比孔子小9歲,是51歲。曾皙約39歲,冉有約31歲,公西華最小,約18歲。今天來看,這師徒五人是祖孫三代。孔子說話很和藹,也很得體。他能體察學生的心理,所以首先打消學生的緊張情緒。接著,孔子很藝術地啟發引導學生說,他們平時總抱怨沒有人瞭解你們,如果有人想了解你們,想重用你們,你們打算怎麼辦呢?孔子是啟發式教學的鼻祖,特別善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孔子的話真起作用,子路按捺不住,搶先發言了。其實,孔子的擔心對子路來說是多餘的。子路在徒弟中年齡最大,和老師是同輩人。他跟隨老師時間最長,對老師最瞭解。《論語》一書中記載了子路和孔子的大量對話,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子路的品性是很突出的,魯莽、直率、好鬥、急躁、忠厚、樸實、誠信、自負集於一身。《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記載:“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雞,佩豭豚”。他在老師面前毫無掩飾,“率爾對曰”表現了搶先發言的習慣。我們可以推想,如果孔子對他的性格特點持否定態度的話,那麼這些年來,子路應該有所收斂,但他沒有一點改變。這是否告訴我們,孔子並沒有讓子路改變自己的性格,還是相當尊重子路的。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子路才能我行我素,不假思索,衝口而出。“千乘之國”處於內憂外患之時,經過努力,三年大見成效。可謂壯哉!對此,孔子心裡作何感想?這難道不是孔子的理想麼?是不是子路替老師描繪出了心中的藍圖?對於“千乘之國”,孔子有自己的設想:“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論語·學而》)孔子還說:“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論語·子路》)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孔子周遊列國,到處宣傳自己的治國主張,卻四處碰壁,無人欣賞。孔子面對子路的一番慷慨陳詞,心中可能感慨萬千,他知道理想說出來容易,但真正要落實到行動上,特別是讓當政者欣賞並付諸實施,可就難上加難了!正因這樣,所以孔子在子路說完後,只是微微一笑,什麼也沒有說。有人認為,孔子是在譏笑子路。這樣理解未嘗不可,但是簡單化了。這笑中可以有譏笑,也可以有欣賞,有讚許,恐怕主要還是因為子路的話不出孔子所料而發出的善意的微笑。孔子所不滿的只是子路說話不夠謙虛。憑子路的本領,他能否實現自己勾畫的目標呢?孔子早有評價。有一次,孟武伯向孔子打聽子路等人的本領。孔子說:“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論語·公冶長》)還有一次,季康子問孔子:“仲由可使從政也與?”孔子回答說“由也果,於從政乎何有?”(《論語·雍也》)意思是,子路果敢決斷,讓他治理政事有什麼困難?可見孔子還是相信子路的本領的。至於子路最後死於非命,這是由他的性格決定的。公元前459年,子路在衛國內訌中遇害,應了孔子的預言“若由也,不得其死然”。(《論語·先進》)子路生前,孔子對其諄諄教誨,可謂循循善誘,用心良苦。最讓人感動的一次是,一天,孔子主動對子路說:

“由也!汝聞六言六弊矣乎?”

對曰:“未也。”

“居!吾語汝。好仁不好學,其弊也愚;好知不好學,其弊也蕩;好信不好學,其弊也賊;好直不好學,其弊也絞;好勇不好學,其弊也亂;好剛不好學,其弊也狂。”(《論語·陽貨》)

由此可以推想,孔子的“笑”是想讓子路對自己的性格缺點有所覺悟,這是老師對學生關心愛護的表現。

子路講完了,下面怎麼辦呢?因為另外三人看到孔子的態度,心中便有數了,所以誰也不肯主動發言。於是孔子開始點名,這是老師上課常用的辦法。孔子為什麼不先點曾皙呢?可能是因為曾皙正在彈瑟,所以孔子點了冉有。冉有很謹慎,甚至有點戰戰兢兢。他不敢用“千乘之國”這個詞,用了“方六七十”,接著就感覺還是大了點,於是縮小為“五六十”。如此小國,也要用三年時間;對於禮樂教化,還要另請高明,真是謙虛得可以了。冉有的性格和子路相反,做事縮手縮腳,謹小慎微,孔子很瞭解這一點,遇到合適機會就對其進行啟發教育。有一次,子路問孔子:

“聞斯行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

冉有問:“聞斯行諸?”

子曰:“聞斯行之。”

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

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論語·先進》)

這體現了孔子高超的教育藝術,令人感佩不已。冉有的回答應該是在孔子意料之中的,但是孔子沒有說什麼,接著點了公西華的名。公西華是一位有外交才能的.人,善於辭令,孔子對他和冉有都有很高的評價,認為他們和子路一樣,都具有治國之才。也許是因為前面兩位師兄都沒有得到老師肯定的評價,所以,公西華更加謙虛:“非曰能之,願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他不能自詡能治理國家,而委婉地表示願意作為一名學生,學習怎樣治理國家,這樣的回答符合孔子所提倡的道德規範,同時,這樣的態度可能是孔子願意看到的,它可以用來啟發子路,這就是孔子的一種高明的教育手段——讓學生互相教育。

該曾皙說話了。這是本文最精彩的一段。當孔子和其他三人對話的時候,他正在彈瑟。三位同窗和老師的對話是在他的音樂伴奏聲中進行的。前面幾位同窗的回答,他都清清楚楚地聽到了,實實在在地記住了。他的旋律可能是隨著三位同窗的不同內容、性格而變化的。孔子點了他的名。他做了一個結束彈奏的動作,然後站起來。這屬於肢體語言,雖然無聲,卻無聲勝有聲。這些動作表現了他的灑脫、知禮、自信和成熟。曾皙並沒有立刻回答老師,而是說“異乎三子者之撰”,明確表示自己和他們不同。孔子很想知道這位學生的觀點,於是說道:“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曾皙的行為是符合“禮”的。《禮記·曲禮》:“長者問,不辭讓而對,非禮也。”在老師的進一步詢問下,於是曾皙說出了自己的理想:“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曾皙用富有詩意的語言,描繪了一幅春光明媚、惠風和暢的美景。如果可能的話,我們真可以提起畫筆畫一幅“暮春詠歸圖”!曾皙的話是什麼用意呢?難道他真想無所作為嗎?否。曾皙用形象的語言,委婉地表達了他的理想。那是一個風清俗美、和平寧靜的社會環境,表達了孔子以禮樂治國的崇高境界,同時也表達了自己淡泊寧靜的心態。這正符合孔子心中治國的藍圖也符合孔子晚年出世隱居的心態,因而曾皙的回答深深打動了孔子,孔子喟然而嘆“吾與點也”,既表現了孔子對曾皙言志的讚許,又表現了孔子對曾皙所描繪的理想境界的嚮往,師生之間得到了感情上的交流和共鳴。

2.從孔子讚許曾皙言志來了解孔子的政治理想。

孔子是一位有著強烈的政治理想和遠大抱負的人。他在擔任魯國大司寇時,推行禮治,施以仁政,使魯國大治。可惜的是魯國國君受人離間,很快就疏遠了孔子,他的政治主張——“禮”“仁”也就成了一顆劃過天空的流星,轉瞬即逝。那麼曾皙為什麼如此暗合孔子的心意呢?在《論語》一書中,關於曾皙的記載並不多,倒是對他的兒子曾參的記載遠遠超過了父親(他們父子都是孔子的學生)。曾參對後人影響很大,以孝著稱,寫過《大學》,被尊稱為曾子。“吾日三省吾身”和“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的著名觀點就出自他之口。曾子像他父親一樣,一生不做官,主要從事文化教育工作。從曾子的立身行事上,我們可以窺見父親曾皙的為人處世原則。當然,我們也可以說,曾皙的這段話,表達了隱士的生活景象,可能隱約觸動了孔子周遊列國屢遭失敗、心力交瘁而想過平靜無為的生活的想法。總之,曾皙的話不僅是顯己志,也是對孔子心靈的折射。

3.歸納本文的語言特點:

剛才我們在簡短的篇幅裡讀出了許多有意思的細節,這就是文字的魅力,也是這篇散文的特點:

文章以孔子啟發大家言志開始,以弟子們言志而展開,最後以孔子的點評作結,結構完整。對話簡潔生動,人物個性鮮明。篇幅短小,語言凝練,恰切地表現五個人物的個性、身份、志趣和教養。

(可以按照“言志”這一線索,從分析人物形象的角度確定教學思路。分析人物形象要與分析文章的語言和寫作特點結合起來。對孔子思想不宜分析過多,對孔子為什麼要“與點”的問題也不宜討論過多)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高一語文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掌握“如、方、作、撰、傷、與、讓、乎、爾”在文中的含義。

2、領會本文通過對話表現人物性格的特點。體會孔子的思想。3、掌握“如、方、作、撰、傷、與、讓、乎、爾”在文中的含義。二、教學探究

如何將文言文教學的“實”與“活”結合起來。

一、匯入新課:

有個俗語“半部《論語》治天下,這裡面有個故事,你知道嗎?

宋朝有一個宰相趙普,別人說他讀書只讀《論語》,宋太宗就問他是不是這樣。他說,我平生所學到的本領,的確都是從論語中來的。以前用一半來輔太祖(趙匡胤)定天下,現在以其半輔陛下致太平。《論語》真有這樣的魅力嗎?我們今天來學習其中的一篇文章,看看《論語》中是不是真的有治國安邦的大智慧。

前面我們預習了這篇課文,在通解課文的基礎上同學們提出了一此問題。讓我們今天通過課堂的學習來解決這此問題。

二、課文分析

釋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四人是孔子弟子。侍坐:陪長者坐,聊天。

問:孔子和弟子聊天,是不是在聊家長裡短,他們聊了一個什麼話題?你從哪裡看出來的?

明確:“志”“治國”都對。

志;孔子兩次說:“不過各言其志爾”。

治國:孔子“如或知爾,則何以哉?”(解釋:如,如果。或,有人。則,那麼。如……則……假設語氣。)還有四人各自的談話也是在談治國。

不過,志是從發言角度說的,而“治國”則是從具體措施上說的。

問:那麼這個話題是誰提出來的?如何引出來的呢?

明確:第一段。在第一段孔子提出話題。你能翻譯一下孔子的話嗎?

句式:1、不吾知也(否定句中的賓語前置句,即“不知吾也”,不瞭解我們。)

2、毋吾以也(賓語前置)——即:毋以吾(長於爾)(而不言)

3、則何以哉?(賓語前置)

4、以吾一日長乎爾(省略句式)

問:孔子的話包含了什麼意思?

兩個意思:一是鼓勵學生敢於發言,(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不要有顧忌。二是丟擲話題。(居則曰:不吾知也!)激將學生,要學生們暢所欲言。

問:那麼,這四個弟子都有說了些什麼?四人之志各是什麼?

明確:子路:有勇,知方

冉有:足民(足,使動用法。)

公西華:小相(小相是做什麼的,是不是宰相?不是,小相是祭祀中的小贊禮。他的志是從事禮儀活動,在祭祀中執行上下有序的禮儀活動)

總結:還有一個人,他在幹什麼?彈琴。我們暫不管他,讓他在一邊玩去,先看看這三個人是如何言志的?

問:他們是如何言志的?(揣摩三人語言,體會三人的語氣,情感,也可以加上動作詞幫助體會三人不同語氣))

明確:子路:輕率、自信、自負。

冉有:冉有比子路多了一層意思:謙虛。(方……如……,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公西華:非曰……願……,他就更謙虛了。

問:他們為什麼會有這樣不同的語氣?(為何這樣言志?)

明確:子路:輕率、自信、自負(對自己才能的自信)

冉有:從夫子對由發言的反應哂之,他也知道夫子的意思,所以就謙虛了,也提到禮。

公西華:前面一人被哂,一人不表態,而且他的話是接在冉有的話後面說的,他就更謙虛了。

總結:可見,說話不僅與人的性格追求有關,還與現場,語言環境有關。你說話如果不顧長幼尊卑,就是失禮了。

問:這三個人的發言,一個人被孔子哂笑,兩個沒有表態,還有一個人在彈琴一直沒發言,可是他一發言,就得到孔子的激賞,孔子這種反應有無道理?孔子對這些弟子有沒有一個評價標準?要弄清這個問題就得先弄清曾點的志是什麼?

明確:(學生討論曾點的志)曾點的話給我們描述了一種生活方式,他的話沒有直接說我要怎麼去治國。但是我們可以推測,一個生活在這樣的社會的人們其物質必是富足的,其精神必是豐富的,也必是有禮有序的。

學生可能會有的發言:

生:曾點看前三人的回答都沒有被夫子表態,他另闢途徑。

生:他說異乎三子者之撰,表明他的志與前三個人是不同的。

生:他說的不是具體自己的志是要幹什麼,而是描繪了一幅和樂的生活圖景。

生:雲臺是祭祀的地方,他說在那裡吹風,可能是生活比較好了,不用求雨。感覺求雨好象與災荒,貧窮等連在一起的,這裡邊說明人們生活很富足安樂。

生:曾點的話給我們描述了一種生活方式,他的話沒有直接說我要怎麼去治國。但是我們可以推測,一個生活在這樣的社會的人們其物質必是富足的,其精神必是豐富的,也必是有禮有序的。

生:曾點描繪了一種隱士的生活,十分恬淡。與孔子晚年的生活心境十分相似。

教師總結:不論曾皙的志描繪是一幅什麼樣的圖景,遊春也好,祭祀也好,隱居也好,我們只看這幅圖景本身:裡面的人與人的關係是和諧的,人與自然是和諧的,人與自身(物質與精神)是和諧的。整個圖畫給我們展示了一個和諧的社會環境,這是一種無處不有禮有序的社會環境。

問:這幅畫面是不是曾皙的志?(隱含了曾皙的志:要使社會達到這樣一種大同的有禮有和諧)

問:那我們現在回過頭來和前面三位弟子相比,看看曾皙是怎麼樣言志的?

明確:一整套合乎禮的動作。(如果曾皙立即停下動作,琴聲嘎然而止會怎樣?不和諧,不合“禮”。

問:那麼,我們看看(結合最後一段)前三個人的發言是否合禮?

明確:子路無禮,其言不讓;冉有比較有禮,發言謙虛;公西華過份謙虛,不合禮。

曾點的志一說出來,孔子便讚賞:“吾與點也!”(與,贊同)而他對前面發言的三個一一個“哂”之,另兩個沒有直接表態,他心裡有無一個標尺?

禮。為國以禮。我們看到為人處事要有禮,那麼治國呢?也要以禮,請大家以“禮”這一標

準來衡量一下三弟子的治國之志,看看它們合不合“禮”?

對子路:治國當以禮,自己發言的行為不謙讓,而且子路卻以勇作為治國之策,——重

勇輕禮。

對冉有:?從對公西華的評價中,我們可以看到孔子對冉有的態度:所言是國家大事,經濟是大事,禮樂更是大事。他知道禮樂也是國家大事,卻把他讓出去了。如果有君子來可以治禮,如果沒有君子來呢?難道就不做禮?!——知禮不做。

公西華:“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肯定其所言之禮是國家大事。“赤也為之小,其孰能為之大?”也婉轉的批評了他做的太小。他有能力去作更大的禮,卻放棄不做。——行小禮,棄大禮。

曾皙:天下大同,禮無處不在

總結:禮是儒家學派的思想核心之一。禮的意義在古代甚為廣泛,無所不包,指國際間交際的禮節儀式,貴族的婚、喪、祭等典禮,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規範等。子路所說的軍事,冉有說的經濟,以及公西華說的外交禮儀,是不是實現“禮治”的手段或途徑?是的。軍事是禮治得以順利進行的一個基本保障,試想民眾沒有安全感,國家民族處在生死存亡之際,談何安心禮治?同樣,經濟不富足也談不上禮,古人說“倉廩足而知禮儀”就是這個道理。

同樣沒有一個平等和平的外交環境,國家之間恃強凌弱,也不可能有“禮”。如美伊戰爭的造成的動盪,以及恐怖事件層出不究,又談何禮治?!這三個方面都是禮實現的途徑或保障。三弟子在實現“禮治”上各有偏重,在態度上對禮也有一定的輕視。這是同一層次問題不同方面的體現,也表現出了各人不同的性格和態度。

只有曾點的禮治社會,表現了一種人與人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物質與精神的和諧,這不正是我們現在所說的一個“和諧社會”嗎?

我們今天再讀《論語》,是不是也獲得了治國的啟示?最後讓我們看看1998年全體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共同宣言吧:如果人類在21世紀還想繼續生存下去的話,必須回頭到兩千五百多年前,從中國的孔子那裡吸取智慧。這真是至理名言啊!

請同學們下課後再找一些《論語》中關於“禮”的文章來讀讀。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高一語文教案 篇7

【國學誦讀】

完成背誦,課堂聽寫。

【學習目標】

(分層次設計)

1、根據學案,學生完成知識積累,教師點撥;

2、分析人物刻畫技巧:對話描寫、動作描寫;

3、深入探究孔子思想,展示孔子理想世界;

4、熟悉文字,儘可能當堂完成背誦。

【自學導引】

適當補充相關內容,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積累整合】

檢查預習情況,由學生板演答案,教師訂正。

【感受鑑賞】

一、閱讀《孔子世家》分析:

1、對“鄭人”描畫的孔子形象,孔子為何“欣然笑之”?(處世態度):

2、孔子為何被稱為“喪家之狗”?

【思考領悟】

1、結合文章層次,誦讀課文;

2、誦讀“四子述志”一節,根據對話描寫把握人物性格(以同學分角色讀、說為主 )

(1)、子路:

(2)、冉有:

(3)、公西華:

(4)、曾皙:

3、在人物性格的刻畫中,動作描寫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根據文字找出不同人物相關動作加以分析分析(請同學注意模仿)

【發現創新】

孔子為何要“與”點呢?(理想世界)

【課堂檢測】

引領學生背誦課文

【鞏固練習】

《孔子世家》訓練習題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高一語文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探索文章內在的線索,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

2、瞭解和孔子。

3、從人物對話中來分析人物性格特點。

4、注意字的讀音。

重點難點:

從人物對話中來分析人物性格特點

課時安排:

第一課時

教學方法:

誦讀法、討論法

教學過程:

(一)匯入:

曾經有一副對聯是這樣寫的:“十年寒創苦,初戰敗北落孫山;有志能通天,重整旗鼓奪魁元。”說的是人要有志,有可以拔開雲霧見天日。黃巢錚錚誓言“他年我若為青帝,報得桃花一處開”,孔子也雲“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人要有志,所謂“三軍可以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其志”。有了志,就可以“長風破浪會有時,只掛雲帆濟滄海”。那麼,今天我們學習的這篇文章,他們的志又是什麼呢?

(二)孔子:

1998年全體諾貝爾獎獲得這做出了一個共同的宣言:如果人類在二十一世紀還想繼續生存的話,必須回頭2500多年前從孔子那裡吸取智慧。

孔子,名丘,春秋時期魯國人,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是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提出了“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教學相長”等等許多教學理論。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創辦私學的人。儒家經過不斷的完善最終成為封建思想的正統,影響深遠。孔子一生都在追求“禮”,實施“禮”。正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法不中,刑法不中則民無法措手足”。

(三)《論語》:

提到孔子就不能不瞭解孔子的《論語》。“論”,編纂的意思;“語”,是語言的意思。“論語”就是語言的編纂。是孔子的弟子根據孔子言行而整理的一本書。宋儒把《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合稱為“四書”。《論語》有很高的價值,古人有言“半部《論語》治天下”。

(四)教師範讀,指出字的讀音,句讀的停頓。

(五)學生自瀆,弄清文章的情節。

(六)探究:

1、文章題目的理解

其中四個人是孔子的四個弟子,“侍坐”就是陪著長者說話。文章的題目告訴我們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在一起談話

2、文章圍繞什麼事展開討論的?

孔子問志———弟子述志———孔子評志

3、你是怎麼看待他們所說的話?

子路————“其言不讓”————哂之————直率

冉有————知其不可而為之————嘆之————謙虛

公西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惜之————更謙虛

曾皙————與之————灑脫

(七)延伸:

1、他們的思想你是怎樣看待的?你認為在當今社會中是否還需要這些思想?為什麼?

2、孔子的思想和中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