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八年級教案 >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蘆花蕩》教學反思(通用9篇)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蘆花蕩》教學反思(通用9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2W 次

在社會發展不斷提速的今天,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反思過往之事,活在當下之時。那麼你有了解過反思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蘆花蕩》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蘆花蕩》教學反思(通用9篇)

八年級語文下冊《蘆花蕩》教學反思 篇1

本節課我重點放在對〈蘆花蕩〉的人物形象分析上。

1、重點強調刻畫人物的方法:外貌、語言、動作、神態、心理。

2、各學習小組自主交流預習成果,教師巡迴指導。

3、各小組代表及小組成員發言,說出自己對“老頭子”這一主要人物的認識,師加以評點。

4、師對學生髮言加以點撥、引導和評價,歸納出老頭子的主要性格特點,板書在黑板上。

對於小說分析人物形象,我們一直採用的就是這種方法。這節課,巧妙的過渡語,智慧的點撥,學生也時有精彩的回答。可是今天我們上課主要看學生的行為、學習的效果,我發現這堂的課存在不少問題。

首先,學生對人物分析往往是侷限於某一處,某一方面的性格,所以對人物的形象分析總是零碎的。我說是自信自尊,你說是智勇雙全,他說是老當益壯。學生的困難在如何全面認識、客觀評價小說中的人物,而我恰恰在這一點上處理得略而在前一階段處理得詳。

其次,課上也只是少部分人的成果展示。因為課堂有限,那麼大部分的同學在這堂課中就是傾聽。傾聽同學的發言,傾聽老師的總結。幾十分鐘一直在傾聽。他們有的同學走了神,有的同學做了小動作。

第三,這堂課的前提是學生課前自己充分的預習、思考。那麼有沒有人沒充分預習呢?從觀察來看,答案是肯定的。為什麼呢?因為上課老師總要說,總要總結的。自己既不發言,也無須思考,只要聽就行了。長此以往,不願預習、不願思考、不願舉手的人就多了。從課堂來看,學生髮言的面並不大。

總之,從本節課看來,一堂課的目標設定、重點難點的確定都不應只是老師依據教材來定,而應依據學生認知教材的情況來定。一由此得來的教學效果也不應只看課堂上那精彩的回答,而應看不同層次的學生在他們原有的基礎上最終有了多少新的收穫。

八年級語文下冊《蘆花蕩》教學反思 篇2

有人可能會說,“對話有什麼新鮮!老師問,學生答,不就是對話嗎?”其實,這只是問答而已,絕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對話。所謂對話,應該是人與人之間在彼此平等、彼此傾聽、彼此接納、彼此敞開的基礎上達成的雙方視野的交融,是一種致力於相互理解、相互合作、相互激發、共同創造的精神或意識。它所促成的不是知識的簡單累積,而是知識的重新建構。引用猶太哲學家馬丁?布伯的話就是:對話是“從一個開放心靈者看到另一個開放心靈者之話語”。

在語文課堂上,我們要為對話搭建最佳平臺,先為對話創設體驗的情境。在語文課堂中設定情境讓學生體驗是一種重要而常用的方法,它往往能讓學生身臨其境,將心比心,從而與文字進行最為親密的接觸。

在《蘆花蕩》的教學中,為了賞析老人這一形象,我問:“如果你是老人所護送的兩個女孩中的一個,你最喜歡老人的哪一點,為什麼?”

有學生說:我喜歡老人的自信。課文中說:“他對葦塘裡的負責同志說:你什麼也靠給我,我什麼也靠給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險。”多麼自信!而且他的自信也是有基礎的,他的水上工夫確實了不得。

又有學生說:如果我是那個受了傷的女孩,我喜歡老人說到做到,為我報仇。你看,文中老人是這麼說的:“他們打傷了你,流了這麼多血,等明天我叫他們十個人流血。”老人是這麼說,也是這麼做的,而且做到了。

學生還說:我喜歡老人的智勇雙全。文中這麼寫:“鬼子們追上來,看看就扒上了船。老頭子又是一篙,小船旋風一樣繞著鬼子們轉,蓮蓬的清香,在他們的鼻子尖上掃過。鬼子們像是玩著捉迷藏,亂轉著身子,抓上抓下。”你看,一個老人就這麼把日本鬼子玩得團團轉,不就靠老人的智勇雙全嗎?看著覺得真解恨!

學生的回答無不證明,由情境帶來的體驗會促使學生迫不及待地同文本對話,充分挖掘文字中閃爍著迷人光芒的語言文字,和文字融為一體。這時,知識的價值就不在於給人現成的東西,而在於為人不斷創造新的“起點”;學生的學習目的不再是單純為了掌握知識,而是在知識環境中尋求人的本來價值。這時,知識的質和量都不是最重要的了,重要的是人在知識中的感受、經歷和體驗。人不再是外在於知識體系,而是內在於知識,與知識融為一體,不斷地在對話中“尋找自我”。

八年級語文下冊《蘆花蕩》教學反思 篇3

《蘆花蕩》主要寫了一個老英雄的故事。故事發生在抗日戰爭時期,一個老頭子撐著一隻小船,在白洋澱無數次地穿過敵人的封鎖線,為游擊隊運輸糧食、護送幹部、他不帶一支強,只靠那隻靈巧的篙和魚鷹似的游水本領,在萬畝水塘裡穿梭,從未發生意外,靠了他,游擊隊才維繫了澱裡澱外的交通聯絡。但又一次他護送兩個女孩在夜間穿越封鎖線時,撞上了敵人的小火輪,一個女孩負了傷。這個打擊差一點使他失去了繼續前進的力量,但他發誓要為女孩報仇。這篇小說很有傳奇色彩,人物形象鮮明,環境描寫也別具一格。

在閱讀方面,綜合運用默讀的方法,提高默讀的速度和默讀的質量,更重視培養默讀的技能。閱讀的過程中,我注重引導學生從整體到區域性,在從區域性到整體,從感性到理性,從閱讀教材到自我體驗,啟發學生積極參與。閱讀實現讓學生對課文有一個整體的感知過程,在進行區域性的精讀,先從一般性的簡單內容開始,再到深層次的思想內涵類的深度閱讀,最終能夠拋開教材進行課外閱讀,自我體驗,內化為學生自己的能力。

在教學方法上,我注重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體驗性、創造性的閱讀,深入貫徹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在學法指導上,注重引導學生使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力求使學生能夠進行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

八年級語文下冊《蘆花蕩》教學反思 篇4

昨天和今天教學《蘆花蕩》,由於我對七年級的教材不熟,不知學生有沒有學過小說,教學設計是保守的。第一課時講了小說三要素,然後讓學生根據三要素整體感知課文,重點是梳理故事情節。在我看來比較簡單的故事情節在學生當中還是有異議,學生的基礎太差,在一些小問題上糾纏不清對我的提示也領會不了。

不過,教後想想還是我的教學設計出了問題,講的術語太多,起點定得太高,其實讓學生梳理故事情節時可以用下面的方法:快速默讀課文,用筆劃出表時間和地點的詞語,根據這些詞語給課文分段並簡要概括段意。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再有針對性的講一下在小說中它們很重要,不僅可以增強故事的可讀性,還能幫助我們理解人物形象。老師心中要有學科的專業知識(如術語),但不能象其它學科一樣灌輸這些知識,初中的學生主要還是培養語感。

第二課時在今天下午第二節課上,兩個剛畢業的老師和小段來聽課。這節課的主要教學內容是分析環境描寫及其作用,還有就是分析老頭子這一個人物形象。環境描寫主要是以分析第一、第二段為主,方法是讓學生去找喜歡的句子並簡述喜歡的理由。分析老頭子的形象主要是抓住“過於自信和自尊”這一性格核心讓學生找文段作出分析。對於學生來說只要想學的,應該說多多少少都能講一點的,但舉手發言的學生不多,剛開始就是一兩個人,到後來舉手的人才多起來。這樣的課型對老師來說要有深厚的功底,能針對學生的發言作出恰當的評價。比如我問“這樣寫表達了什麼感情”時,有一女生回答說“對日本鬼子的喜愛之情”,引得很多學生大笑。當時是一個同學在說,我就追問了一句,沒叫她說,她卻叫得很響,有點故意擾亂的意思。有老師在聽課我就對她採取了不理不睬的態度。課後我瞭解到這個女生在班裡很特別,是老師眼中的傻子,同學眼中的神經病。但不管怎樣我對這一行為不聞不問是我的失敗,這種情況在三個新老師今後的教學生涯中會經常碰到,有多年教學經驗的我尚且手足無措肯定是令人失望的。當時我是想教育她的,但從其他學生的不屑中我看出這是一個特殊人物,不用我多講,學生已有是非判斷,所以就錯過了。

第二課時感覺成功的是學生的學習興趣被調動起來了,氣氛越來越好,積極思維的學生多起來。這和問題的設計和巧妙的過渡有關。兩個新老師反饋說舉手的學生太少,怎樣設計過渡語,冷場時怎麼救。小段課後問我怎樣聽課,聽課筆記怎樣寫。

八年級語文下冊《蘆花蕩》教學反思 篇5

這是現當代作家孫犁的文章,故事充滿傳奇色彩,通過老頭子這一英雄形像的成功塑造,讚揚了抗戰時期白洋澱敵後根據地軍民樂觀、勇敢、機智的品質。

因為這是一篇小說,所以在教學設計時,主要圍繞小說的三個要素進行,設計了三個環節:

一、概括小說寫了一件什麼事?目的是讓學生在初步朗讀課文的基礎上能夠讀懂作者寫了什麼。

二、找出文中描寫老頭子的語言,並說說運用了哪些描寫方法,表現了老頭子怎樣的英雄性格。這一環節主要讓學生學會學小說要通過分析主人公的形像感悟作品的主題,並能通過具體的描寫方法說出人物性格特點。

三、品味文中環境描寫的作用。通過這項活動,學生能夠學習小說中環境描寫的作用,體會自然環境描寫的作用分析。

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發現學生能夠準確把握刻畫人物的五種方法,並能分析環境描寫的基本作用。但同時也發現,學生的概括能力還有待提高,概括事件時語言不夠精確、簡煉。分析人物性格時不能用恰當的詞語去形容。分析環境描寫時不能靈活變通,只是一味的追求老師講過的普通方法,不會活學活用。而且,在本學期學習的幾篇課文中,都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那就是對於課文分析過多,留給學生朗讀與感悟的時間過少。

八年級語文下冊《蘆花蕩》教學反思 篇6

《蘆花蕩》是現代小說家、散文家孫犁寫的一篇富有傳奇色彩的小說。講的是抗日戰爭時期,在充滿詩情畫意的蘆花蕩裡,一個年近六十的乾瘦的老頭子的“英雄的行為”,顯示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性格,跟孫犁的大多數小說一樣,散文化的結構,詩化的語言是課文的主要藝術特色。

作為第一個敘事性作品單元的第二課,我認為它是第一課《新聞兩則》教學目標的延續和提升:《新聞兩則》側重從結果的角度來表現人民解放軍的英勇善戰,《蘆花蕩》則是從過程的角度來表現我們民族的英雄性格;《新聞兩則》敘述簡明,側重教會學生六要素的知識,本文開始訓練學生從比較複雜的敘述中來把握記敘的要素。同時,敘述相對新聞詳盡、生動,也就為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提供了更多的路徑。

八年級語文下冊《蘆花蕩》教學反思 篇7

《蘆花蕩》這篇課文設計了兩個課時,第一個課時讓同學們通過自主學習掌握一些生字詞的基礎上,讀課文找出相關語句分析人物形象,注意掌握人物描寫的方法(外貌,語言,動作,心理,神態),同學們通過讀課文能夠找出相關語句,從這些語句中能分析出人物的性格特點,這一點學生比較容易把握,最後讓學生用這種描寫人物的方法選擇一種試著描寫一個熟悉的人,大部分同學都能夠在規定的時間完成,但還有個別同學完不成。

第二課時讓同學們找出景物描寫的句子,讀一讀,體會寫景的妙處,同學們思考後也能有所收穫。但我上完課後,反思自己認為景物描寫妙處應該給同學們總結,寫到黑板上,我就在處理練習冊時把這個遺漏補上了。

八年級語文下冊《蘆花蕩》教學反思 篇8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要“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讀整本的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可是,現在的學生能有多少能保持濃厚的'興趣堅持廣泛、大量的閱讀呢?追根溯源,問題還是出在我們的語文課堂上。我們的閱讀教學,功利意味特別濃厚,老師是為考而教,學生是為分而讀。因此閱讀教學是讀書、感悟少,提問、分析多;學生自主發現少,教師講解求同多。學生在語文課上脫離了生動鮮活的語言材料,面對一篇篇美輪美奐的文章卻只是進行著枯燥的分析、答題、背答案,這樣是不可能激發起學生閱讀的慾望的。

品味語言,是語文教學的真諦。我們只有重視引導學生品味語言的魅力,摸索語言的規律,才能使我們的語文課充滿濃郁的語文味。下面結合我對《蘆花蕩》一文的教學,談談語文課中品味語言的幾種方法。

聯想法。語言本身具有聯想功能,而豐富的聯想又能豐滿語言形象。面對語言,學生能通過聯想,把語言所描繪的景物、事件與自己相關經驗世界中的事物和思考聯絡起來。這樣就使語言與學生豐富的閱歷和以前所獲得的知識聯絡起來。因而,在學生聯想這一過程中,學生感受到的已不再是乾癟的語言,而是豐富多彩的意義世界。

《蘆花蕩》開頭描寫環境的時候,有這樣一個句子:“葦子還是那麼狠狠地往上鑽,目標好像就是天上。”這裡的“鑽”實際就寫出了“白洋澱人民在惡劣環境裡頑強生存的意志、鬥爭的力量”。為了引導學生能準確把握這一點,我先預設了這樣一個問題:在我們學過的朱自清的散文《春》中也有這樣一個句子“小草偷偷地從土裡鑽出來,嫩嫩的、綠綠的”。這裡寫小草為什麼用了一個“鑽”字呢?學生的思維被調動起來,由寫小草的“旺盛的生命力”而得到啟發,進而展開了聯想:這裡的“鑽”寫的不僅僅是葦子,而是寫的像葦子一樣頑強的白洋澱人民。

像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半夜以後,小船又飄回來”中的“飄”字,“那替女孩子報仇的鉤子卻全找到腿上來”中的“找”字等,都可運用聯想法,充分調動學生的聯想,感受文字創造的意境,進而體味語言的魅力。

八年級語文下冊《蘆花蕩》教學反思 篇9

1、《蘆花蕩》,是一部反映抗戰題材的短篇小說。無論是對文字體裁還是文章題材,均對學生帶來審視的障礙。因此,在設計此方案時,我採用了“合理捨棄,重點突破”的原則,對作者、時代背景和小說的基本常識做了較為細緻準備和分析、調動,以起到為小說鋪路,為以後(小說教學)奠基的作用。

2、在對文字的分析、人物形象的刻畫、環境描寫的作用等常規問題上,以“以點帶面、提綱挈領、以線穿珠”的方式,讓學生分組、分片討論、交流,“把問題拋給學生”,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概括能力和鑑賞能力。

3、特別注意了課堂教學與社會、文學和影視、音樂諸藝術的交融匯合,將影視、音樂引進課堂,既增強了課堂的美感,又陶冶了學生的音樂情操和愛國情操,讓學生開了“天目”。

4、為了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主題,讓同學們分成兩組在課前網上查閱關於作者、小說、抗戰影視及音樂作品,將其上傳至360雲盤,實施資源共享,豐富課外知識和閱讀容量。

5、在第四、五環節注意了知識的拓展、開放和創新,讓學生見識“大語文教學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