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范文 > 说课稿 > 精选说课稿范文集合七篇

精选说课稿范文集合七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1W 次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精选说课稿范文集合七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

《春》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阅读课文。本单元要点是引导学生学会写景的方法,学会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引导人们去欣赏大地回春的动人景象,并感受春天所带来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希望。课文扣住了春天的特征,用诗的笔调,描绘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花卉竞相争荣的景象。学习这篇课文是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途径,是一次美的巡礼;从中既可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受到美的熏陶。

2、学教目标

知识目标

①掌握生字词。

②学习用鲜明、准确、生动的语言,具体地、绘声绘色地描绘春天的各种景色。

③学习作者对事物的细致观察和抓住“春天”的特点。

能力目标:

①体会本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②培养朗诵能力,背诵这篇文章。

③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文章的画面美,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感悟自然的能力和热爱自然的情感。

3、学教重难点

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通过语言感悟春天的美丽。

4、学情分析

春天是学生熟悉而喜爱的季节,他们都有切身的体验和感受。这篇文章语言口语化,平易好懂,节奏明快,形象生动,极富表现力,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说学教理念

重视互动合作。《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因此,在学教中要重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平等、融洽交流讨论的互动合作,引导学生在互动合作中自主构建探究问题、发现解决问题途径的阅读方式,并逐步学得合作技能。

  三、说学教方法

采取学案导学的学习方式。在分小组合作探究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获得研读、精读、品读的学习方法,品味文中传神的语句。

1、情景法。利用多媒体营造出自然、美丽、温馨的春天,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2、朗读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篇好文章是读出来的,因此,将各种方式的读贯穿于整个课堂,让学生在读中学,学中悟。

3、探究讨论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讨论中分析、感受作者的写作成功之法。

  四、说学教流程

  (一)课文导入

“让学生说说自己心中春天的样子,以及对春天所寄寓的感情。”以此调动学生的生活储备。同时展示课件,配以春天的影像及音乐,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由景入情,进入到春的回味和想像之中。

  (二)整体感知课文

第一,认真阅读学案,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完成学案上所设计的导学问题。

第二,小组内合作,归纳出重难点和关键,确定个体学习目标认同整体目标,并找出疑难问题加以记录,并在课上交流。分小组讨论六幅春天的画面,并且给出“研讨提示”,但学生的研讨并不限于提示,允许学生各抒已见,尊重体验的个体差异,不求结论统一和唯一,重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体验阅读的过程和方法。在讨论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抓住表现景物特征的词语感悟春的美丽。其次,引导学生进行变句分析,使学生感悟作者是如何融情于景,做到情景交融,以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走进学习小组,发现学生存在问题,纠正解释。

第三,将交流中新的启示和同组内其它同学的问题,记录在学案上,并展示在各组黑板上,教师引导学生找出典型问题,组织学生自主学习。

第四,根据学习时产生的新的问题,本组在全面讨论的基础上,重点研究所分工的问题,为展示交流课做准备。

第五,带着对文章的深入理解进行朗读,并勾画出所喜欢的句子,说说喜欢的原因,并仿写一个。让学生和文章产生共鸣,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作业设计

感悟朱自清先生的《春》,写一篇短文,描绘自己家乡的春天。这是对文章的体验和反思,学习、欣赏、借鉴课文,做到学以致用。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音乐二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的表演曲目《金孔雀轻轻跳》。主要教学内容是学唱《金孔雀轻轻跳》这首歌曲,并利用多种途径和手段,让学生初步感受傣族的风土人情,在音乐活动中感受美,体现美。

《金孔雀轻轻跳》是由翁向新作词,任明作曲的一首具有浓郁傣族风格的歌曲。2/4拍,一段体结构,五声调式,多用la音而带有羽调色彩。曲调清新优美,旋律自然流畅,多以三、五度音程进行,配以 XX XX | X — |为主的节奏,好像傣家小朋友与小孔雀一起跳起轻巧的舞步,姿态翩翩的情景。整首歌曲热情地讴歌了傣族人民的幸福生活,如同一幅秀丽的图画,给人留下美好的遐想与回味。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音乐新大纲的要求,重在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表现欣赏音乐的审美能力的培养,结合音乐课程标准和二年级学生的认识水平,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

1、知识技能目标:①启发学生用甜美的、圆润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②学习傣族舞蹈的基本动作,尝试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现本曲。

2、思想教育目标:通过表演歌曲《金孔雀轻轻跳》,从音乐中感受所描绘的动物形象,使学生能够理解本课的主题——美丽的动物,培养他们爱护动物的意识,并从优美的舞姿中领悟到团结友爱助人为乐的道理。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学唱《金孔雀轻轻跳》,让学生感受傣族风格的歌曲,进一步感受和了解傣乡的风情,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和爱国主义思想,加深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三、说教学重难点:

一节课能否成功,我觉得重点的突破和难点的把握非常重要。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设定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重点:①启发学生初步运用甜美的、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金孔雀轻轻跳》;

②学习傣族舞蹈的基本动作,激发学生用优美的傣族舞蹈与老师同学合作表演; ③感受傣族风格的歌曲,了解傣族的风土人情。

难点:①歌曲中同节奏、同歌词,但不同旋律的最后两乐句的学习;

②从音乐中感受孔雀优美的形象和从容的步态,从而培养学生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的思想。

  四、说教法: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老师在教学中只是协助学习活动的助手作用,让学生在创作的活动中学习。”因此,在本课教学中,为了能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强烈兴趣,能更好地完成本课的教学内容,我按照新课标的要求,采用多媒体课件的辅助,我运用了以下的几种教学方法:

1、猜谜导入法:老师通过让学生猜谜语的方式引入新课,先让学生猜出谜底“孔雀”,

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谈话“你们了解孔雀吗,让小孔雀带领我们参观美丽的傣乡”引出云南及傣族,再通过课件展示傣族的优美风景及风土人情创设了傣族的优美情境,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利用学生对未知事物的巨大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感到学习新课的趣味感、新奇感。

2、教师示范法:学唱歌曲《金孔雀轻轻跳》前,老师先有感情地范唱一遍,让学生感受歌曲的节拍,加深对乐曲情绪的体验进而更熟悉旋律;到后面编创活动部分,老师根据歌曲自编一组傣族舞蹈动作给学生作示范,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傣族舞蹈的动律,从中感受孔雀优美的形象和从容的步态,进而让他们对美产生直观的、初步的印象,从而获得审美的愉悦。

3、旋律模唱法:老师分乐句弹奏出歌曲旋律,要求学生用“lu”音模唱出与音高、节奏完全相同的旋律,如第一乐句,教师弹31 35 | 5 - | 36 12 | 2-|,学生模唱“lu??”这样有利于训练学生的音准节奏又能培养学生音乐记忆力。

4、创设多种体验、感受,表现的形式和通道,如通过师生聊天、欣赏傣族风情、欣赏舞蹈、欣赏音乐、表演、创编舞蹈等等途径,使学生能够在更宽广的领域中发展自己的艺术潜能,获得音乐美的体验。

  五、说学法:

因为二年级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活泼好动善模仿。在教学设计中我力求使课堂内容突出趣味性和游戏性,并注重其想象力和创造性的培养。为了适合二年级学生的学情以及音乐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因此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时,我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坚持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信表演、模仿探究等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地参与到音乐实践中,让每一个孩子都享受到音乐所带给他们的乐趣,步步深入地引导学生学习歌曲《金孔雀轻轻跳》。学生主要有以下几个学法:

1、训练法。大胆放手,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指导学生学习歌曲的过程中,重在让学生通过聆听音乐,从中感受音乐的旋律、节奏,再跟琴模唱找出歌曲较难唱的乐句,分析乐句,化难为易,最后亲自尝试,完整并带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2、讨论法。通过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在老师的引导下获得真知,在讨论中增强他们的交往能力,达到共同提高。

2、群体合作法。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为了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发挥其独特的才华,我会鼓励他们互相帮肋、互相启迪、互相促进,三个五个一组,发挥其群体力量,从而领悟到团结友爱助人为乐的道理。

  六、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具准备主要是多媒体课件和钢琴。对于这堂课整个教学过程的展开我主要围绕以下几个环节: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一堂好课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导入作为前奏,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在课前导入这一环节中,首先我通过让学生猜谜语的方式引入新课,引导学生猜出谜底“孔雀”后,我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再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美丽的孔雀,使学生身临其境般的感受着孔雀的美,并告诉学生,今天让小孔雀带领我们去参观美丽的傣乡。这样的导入方法增强了学生学习新知的趣味性和积极性,营造了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也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很适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

(二)逐层聆听,体验情感

这个环节我通过初听歌曲——教师范唱——用Lu模唱——朗读歌词——演唱歌曲等多种教学方式努力遵循新课改的精神,体现“听觉领先”的原则。音乐是听觉的艺术,让学生多次聆听、熟悉歌曲旋律,感受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和歌词内容。

1、初步感受傣族的音乐风格

在这个环节中,我以《有一个美丽的地方》为背景音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傣族的风土人情,包括建筑、服饰、节日,用美丽的画面来吸引学生的眼球,让孩子们边赏边看。这样的设计不仅让学生感受到傣族风格的歌曲,使学生身临其境般的感受着美丽的西双版纳风光,而且便于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从而引起他们学唱歌曲的兴趣。

2、聆听歌曲《金孔雀轻轻跳》

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我先用多媒体播放歌曲,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基本情绪。然后请学生静静地聆听,并用手轻轻点拍,感受歌曲的节奏、旋律。之后我向同学们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谁能说一说听了这首歌曲你有什么感受?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和同学们说一说吧!这样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既能增强他们的交往能力,又可以初步掌握歌曲的情绪和旋律。接着我给学生有感情地范唱一遍,让学生感受歌曲的节拍,加深对乐曲情绪的体验进而更熟悉旋律。然后我引导学生伸出手跟着节拍朗读歌词,并引导学生认识到二拍子的节奏特征是强弱的区分。

3、演唱歌曲《金孔雀轻轻跳》

在学唱前,为了保护儿童的嗓音,首先我会提示学生挺胸、收腹,让学生充分打开歌喉,这样就达到了保护儿童嗓音的目的。因为在前面的几个环节中通过带问题的聆听歌曲,学生已经初步感受了音乐的情绪。接下来我用琴声带领学生用“LU”音模唱旋律,并找出歌曲中容易唱错的两乐句:“6 33 | 12 2 | 16 12 | 2 -|”和“ 6 33 | 12 2 | 31 61 | 1 -|”,我先让学生们观察这两个乐句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然后请同学们跟琴哼唱旋律,熟悉以后再填词分组反复练习。我指导学生大胆尝试用自然、优美的声音自信地演唱歌曲,可以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多唱几遍。

(三)编创活动,深入体验

美的旋律、美的歌词更需要美的舞姿。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我先随音乐表演一遍,重点把傣族的几个典型动作给学生反复示范,并鼓励学生和我一起学。然后我请几个同学上来跟着老师一起表演,让余下的同学唱起《金孔雀轻轻跳》这首歌为他们伴奏,并鼓励余下的学生三五个一组,互相启迪、创作,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各尽其能、各得其乐、各有所获。这样一节课下来,就能让学生体验到参与学习的乐趣。通过师生互跳孔雀舞,领略傣族舞蹈的美,让学生从视觉、听觉、肢体等方面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这样整节课都让学生处于愉悦之中。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中的思想教育目标,我最后做了一个拓展性的小总结,通过和学生讨论“你们觉得小孔雀漂亮吗”这一问题,从而引导学生要保护环境,让动物们有良好的生活环境,爱护动物,不滥杀滥捕动物,更不能吃国家保护的珍惜野生动物。这样才能对学生的思想起到升华的作用。

孩子们兴致正浓时,也到了一节课的结束时间了。我请学生们全体站起来做最后一个活动,“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再次扮演傣家的小男孩、小女孩,再一次尽情地歌唱,尽情地舞蹈吧!”师生一起载歌载舞,欢歌笑语,整节课在愉悦地气氛中结束。

  七、说教学设计理念:

“书山有路趣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是我设计这节课的出发点,这一“趣”一“乐”突出了趣味教学,快乐教学,把学习变得轻松愉快,突出体现了新课标“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的理念。“同主题,多角度”是这节课的中心,运用多种媒体的多种手法和不同的角度去展示音乐作品的内涵,集中体现了新课标“提倡学科综合”“理解多元文化”的新理念。这种方法大大丰富了课堂教学,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从而更好的启发联想想象,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说课稿 篇3

一、 说教材:

《真分数和假分数》是苏教版课程标准教材小学数学第十册第四单元第二段的教学内容。教材是这样安排的:在三年级初步熟悉分数的基础上,先是教学分数的意义、熟悉分数单位;然后以对分数单位的熟悉为基础,熟悉真分数和假分数,拓展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二、说学情:

学生在前一阶段所熟悉的分数都是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而且这些分数表示的都是一个数量中的一部分和这个数量的关系。本节课上,学生需要熟悉分子与分母相等及分子比分母大的分数,以及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概念。

三、说教学目标:

[我根据教材的内容、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学情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提出的三维目标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和把握“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能正确判定真分数和假分数,加深对分数熟悉的理解。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实践、创新、语言表达等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探索的过程,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交流合作中,把握观察、分析、比较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了解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说教学重点:

理解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能正确判定真分数和假分数。教学难点:概括出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

五、说设计理念:

(一)自主探索,以学生发展为本。

考虑到学生已有的分数的初步熟悉,本节课在教学思路上突出学生学的过程,力求让学生自己探索发现、概括理解真分数、假分数的意义,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数感,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操作实践,以学生活动为主线。

实践操作是儿童智力活动的源泉,本节课以实践操作为切入点,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对学生思维能力发展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学生通过做分数、观察、分类、合作交流等实际活动中,熟悉、理解了新知,使学生能具体的感受真分数、假分数。

六、说教法、学法:

本课教学采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索与交流的时间,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分类、比较、交流等活动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升思维水平,提高抽象、概括等能力,而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七、说教学程序:

(一)复习导入:什么叫分数?什么是分数单位?

[我以复习上节课的知识导入,为本节课的教学作铺垫。]

(二)探究新知:

1、故事导入。

教师讲述《猪八戒吃西瓜》的故事,要求同学们认真听,把藏在故事中的分数找出来。

[学生都爱听故事,这样能引发他们学习的热情。]

2、教学例2。

(二)教学例2:

1、怎么在圆中涂色来表示它们?

2、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3、这些分数的分数单位都是什么?

4、每个分数里各有几个1/4。

5、分母是4的分数还有吗?

6、我们应该怎样涂色表示5/4?

(1)只用一个圆(单位“1”)表示,够不够?

(2)一个单位“1”不够,那怎么办?

(3)5/4怎么理解?5/4里有几个1/4?

[你们能把5/4表示出来吗?这样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教学例3:

(1)电脑依次出示例3的图形和分数。

(2)让学生说说怎么涂色,看谁说得最好。

(3)这些分数的分数单位都是什么?

(4)每个分数里各有几个1/5?

(5)表示10个1/5用了几个圆?表示13个1/5用了几个圆?

[用比赛的形式,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指导分类,揭示概念:

(1)观察、比较大屏幕上的分数中分子和分母的大小,你们能给它们分类吗?

①同桌讨论分类方法。

②把分类结果记录下来。

(2)汇报分类结果,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学生互评。

(3)揭示概念:

①把它们分为哪两类?真分数和假分数有什么特点。

②什么是真分数?什么是假分数?指名概括、全班齐读。

③如何判定一个分数是真分数还是假分数?

(4)练习:师生操练。

[安排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类,让学生概括出真分数与假分数的概念,内容安排合理,体现了知识间的内在逻辑。]

5、真分数、假分数与1的大小关系:

(1)通过观察大屏幕上的真分数和图,看看真分数与1的大小关系。

(2)你发现了什么?你是如何理解的?

(3)通过观察大屏幕上的假分数和图,看看假分数与1的大小关系。

(4)你发现了什么?你是如何理解的?

[通过数形结合可以让学生很明了的发现真分数、假分数与1的关系。]

(三)课堂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师问:应把什么看作单位“1“。

2、写出分母是5的所有真分数,再写出分子是5的所有假分数,在小组里交流。

3、在( )里填上“>”“<”或“=”

3/8( )11/8 12/12( )1

5/7( )4/7 12/13( )10/13

①学生填写。

②师问:你是怎么比较的?

[在练习的过程中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也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结合生活实际,用真分数或假分数说一句话?

[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五)布置作业:小组合作,以本节课所学知识为主,为下节课设计一组复习题。

[课外作业的设计,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动手、动口、动脑的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八、说板书设计:

[我设计的这个板书简洁明了,突出本课的重难点。]

真分数和假分数

真分数:分子<分母、真分数<1

假分数:分子≥分母、假分数≥1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冬冬写字》是长春版语文教材一年级下册书中,第三单元的第二课。这是一篇记叙儿童生活的现代文,文章篇幅短小,却充满童真童趣。文章的语言亲切自然,贴近学生生活。冬冬写字写得不好看,找了种种理由,从“纸不好”到“笔不好”,再到“位子不好”,结果用了姐姐的纸、笔和位子,可是还没有写出好看的字来。最后姐姐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冬冬:要想把字写好,必须认认真真,一笔一笔地写。课文通过一件生活中的平常小事,以小见大,教育学生要养成认认真真写字、认认真真做事的好习惯。这篇短文共有两个自然段,第1个自然段主要写冬冬写字写不好,在为自己写不好字找理由。第2自然段写的是姐姐为冬冬做示范,冬冬明白了:认认真真、一笔一笔地才能写出好看的字来。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12个生字,读准字音,了解字义;认识1个新的部首;会写8个字,

要认认真真地写,把字写正确,做到结构匀称。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冬冬后来说的话的含义,学会认认真真写字并养成认真做事的好习惯。

三、说教学重难点

运用多种识字方法生动有效地识记生字是教学重点,正确的书写本课生字是教学难点。

一、说教学过程

主要分为(一)激趣导入(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三)巧设问题,学习生字(四)多种方法,巩固识字

(一)激趣导入

一堂新课的导语设计是至关重要的所谓“万事开头难”。富有情趣的导语,就像在师生之间驾起一座沟通心灵的桥。通过桥梁,师生的心拉近了。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通过老师的范读,以及学生的自由读让学生能将课文初读,读通顺,遇到不认识的字互相请教或借助汉语拼音来学习。

(三)巧设问题,学习生字

在教学过程中我从课文中提出四个问题:

1、通过读课文谁知道冬冬开始写的字写得怎么样?他找了几个理由?分别是什么理由?

2、姐姐是如何写字的?

3、冬冬看到了姐姐认认真真写字的样子,终于知道了什么?

4、冬冬是怎么学习姐姐写字的?

通过四个问题的提出,相机提出生字进行学习分析。

(四)多种方法,巩固识字

在这个环节中,我根据学生的认字规律,由易到难,先将字带音通过多种方式,如师领读,生领读,开火车读,男生读,女生读等方法进行识记,再去掉拼音读,最后再出示词语让学生熟记,通过巩固使学生能更加深刻地记忆生字。

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1、课文背景:

本文是根据我国著名的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改写的故事,讲的是曹操在收复荆襄之后,二十万大军乘胜沿江而下,当时的形势迫使孙权和刘备为了各自的存亡联合抗曹,史称“赤壁之战”。但在整个战役中孙刘两家既有联合,又有斗争,总体上是联合的,而在局部的、枝节的问题上又存在着种种矛盾。在这样错综复杂的关系中,如何巧妙地利用各种关系和矛盾取得斗争的胜利,同时又要注意把握斗争的分寸和策略以维护整体的联合,决定着整个战争的最终结果和三方的命运。特别是刘备一方,力量最弱,对于这一问题的敏感度较之吴魏更为强烈,因此,作为刘备重要谋臣的诸葛亮,对于这一问题的重要性的认识尤为深刻,在整个战役中,他以过人的机智和杰出的才干巧妙周旋,恰当地运用政治、军事、外交各种手段,本着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在同东吴的斗争联合中取得了胜利,既维护了己方的利益,又顾全了孙刘联盟的大局,使战役取得了预期的胜利,使天下的形势发生的历史性的逆转,奠定了“三分天下”格局,其本人也成为整部《三国演义》中最为光彩照人的形象。本文故事就是其中最具表现力的篇章之一,也是《三国演义》中最精彩的段落之一。

2、选编意图:

《三国演义》做为古典小说的代表作,它跨越了时间的界限一代代流传至今,而且在不同的时代都能焕发出生命活力:它也跨越了人群的阻碍,不同年龄、身份、文化背景的人都可以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共鸣之处,得到自己独特的审美愉悦;它还跨越了文学的范畴,既登得大雅之堂,列为典籍名著,也能深入市井,以供街谈巷议,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随着传统文学的进一步发扬光大,它还将跨越民族、国家的界限,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灿烂瑰宝。 《三国演义》之所以能焕发出如此隽永的魁力,其最吸引人也是最富生命力的地方在于塑造出了一系列血肉丰富、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在我国人民心中有着深深的积淀,可谓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所以,虽然小学语文教材经过了多次修定和改革,但这篇文章一直都入选,并作为精读课文出现,这充分说明了教材编排的根本意图不但要让学生在阅读和语文实践活动中掌握我国语言文字和表达的技巧,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传承民族文化,并且使传统文化与时俱进,赋予其新的含义,站在时代的角度开掘其所富含的精神矿藏。这也就是对新《课标》中提出的“语文教学要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最好诠释。

综上所述,由于本文的特殊背景,加上教材意图及新《课标》的理念,教师在设计这一课的教学时只有充分注意并努力体现其工具性、人文性、整体性、时代性的多方位的统一、整合,才能挖掘出本文的精髓,承载新课程的理念,挥发出语文课堂应有的底韵。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课文内容,感知故事情节。

能力目标:抓住课文的叙述和描写感悟人物的特点。

情感态度目标:深化学生对《三国演义》的了解,感受古典文学和传统文化的的扭力。

三、教学设计及意图说明:

(一)立足人文,激情引趣

在学习课文之前,大家先来看几条歇后语

出示歇后语: 东吴招亲—— 张飞吃豆芽—— 刘备借荆州—— 关公面前耍大刀——

让学生试着猜猜后半部分。并说说几条歇后语有什么共同特征。(都是和《三国演义》有关的)导语:《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小说的代表作,和《红楼梦》《西游记》《水游传》并称四大名著,长期以来,不仅其人物和故事深深地扎根在人们的生活中,还产生了许多三国歇后语、三国成语对联等。大家喜欢三国故事吗?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草船借箭》就是其中的精彩片段之一。

【从生活出发,从原著出发,使课文的教学根植于深厚的文化土壤之中,自然引入,又能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解题质疑,以疑导读。

提问:在这四个字中,哪个字是中心?(借)

围绕这个字,你对文章的内容能够提出哪些问题?

学生自由提问, 谁“借”?为什么“惜”?怎样“借”?“借”到没有?

【以课题为辐射点,帮助学生把握课文的概要,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下边的阅读明确了目的。】

(三)略读课文,了解梗概。

学生带着问题快速阅读课文,弄清课文故事梗概,说出文章主要内容。

【培养学生针对不同的阅读目标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掌握读书的方法技巧。】

(四)读悟结合,品评人物

l、解读文本,体会人物特点。

【以“体会人物特点”的'形式分析课文,从学生最感兴趣、也是文本最具扭力的地方入手,可以把教学的多维目标归于一统,更明确、更宽泛、更人文化,给学生的创造性阅读和个性思想留有较广阔的空间。同时也有利于发掘教材的内涵,使之更富弹性,有利于培养学生体验、感悟、独立思考并发表自己独特见解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突破传统教学的死板格局,激活整个教学的过程。】

2、集体交流,评价人物特点。

学生集体交流通过阅读感悟到的人物特点。引导学生从文章的叙述描写出发,对人物的性格、才能等方面进行评价,做到“言出有据”。特别是对诸葛亮的评价,要着眼于借箭前后的一些细节描写,进行深入分析,感悟人物多方面的特点。也可以联系自己课外了解、积累的《三国演义》故事来评价人物特点。

【学生独立阅读并形成自己见解的过程就是学生独自与文本对话、并对文本进行检索、分析、总结的过程,是学生自主的、完整的、创造性的思维过程;学生发表自己意见的过程又是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对话的过程,这一过程又包括了学生自己组织语言把自己的思维过程通过语言进行外化的过程,学生听取他人的意见并对之进行辨析、判断、吸纳的过程,既充分体现自主性,又实现相互间的互助与共享,还变单向性交流为多向性交流,优化了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的关系。】

3、感情朗读,品味人物特点。

选择你感受深刻的章节、段落或对人物的描写,采取不同的形式读出感情,读出理解,读出质量。通过朗读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突出人物的个性特点。

【经过学生深入探讨,对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已有了较准确的把握,实现了情感的 “内化”“吸收”的过程,朗读则是对己理解的思想内容的“外化”“升华”的过程,这两个过程是相辅相成、又相互促进的,也就是“在读中悟”和“以悟促读”的有机结合。]

(五)拓展延伸,回归人文。

1、有借必有还,“借”的箭到底有没有还,怎样还的?欲知后事如何,请利用课外时间读《三国》故事或原著。

2.收集有关《三国》的人物卡片、成语、歇后语、对联等。利用班队会时间开展 “寻找生活中的《三国》”主题活动,体验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三国”文化 。

【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已经对课文中的人物和故事情节产生了高度的兴趣,这一兴趣导致了他们进一步探索的欲望,这就是语文教学进一步拓展的有效契机,也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大语文教学”的必由之路,更是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独特的人文魁力、唤起学生学习语文产兴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良方”。】

说课稿 篇6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初一年级篮球双手胸前传接球。

  一、教材概述:

篮球运动是《全日制高级中学体育教学大纲》规定的选修教材,是广大青少年喜爱的球类项目,主要发展学生跑、跳、投等基本活动能力;灵敏、速度、耐力等素质以及动作的准确性、协调性;增强呼吸、循环、消化等系统的机能;以及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机制果断、胜不骄、败不馁的优良品质和团结一致、密切配合的集体主义精神。

篮球传接球是进攻队员在场上相互联系和组织进攻的纽带,是实现战术配合的具体手段,是比赛中运用最多的基本技术。传、接球技术的好、坏直接影响进攻战术配合质量,也反映一个队的进攻战术水平。因此必须重视传、接球技术的学习。本节课是高一学生学习篮球传接球技术的复习和新授课。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初步掌握双手胸前传、接球的技术动作。

2、希望通过本次课的教学,使学生能够在平时的篮球比赛中合理的运用双手胸前传、接球技术。

  三、教学重点:

1、传、接球时手型动作是否正确

2、传、接球时全身是否协调用力

3、传球高度是否在胸、腹之间

  四、学情分析:

我们知道,学生喜爱上体育课,尤其喜爱上球类项目的课,但由于高一年级学生在初中的体育课教学中对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有一定学习,但是技术动作不规范,有些同学持球手型也不正确,因此在进行行进间双手胸前传接球教学前,首先要对原地练习进行复习,纠正动作,巩固技术,再进行行进间的教学。

  五、教学过程:(请看教学流程图幻灯片)

在本次课的开始部分,也就是激发学生活动动机,①集合整队,宣布本课内容,②准备活动,调动身心, 通过熟悉球性练习和篮球操的方式进行准备活动,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篮球有长时间的身体接触,熟悉球性,培养球感,提高对球的控制力,但准备活动的强度不宜过大,以免影响以后的学习技术。时间大约控制在10分钟以内。

第二部分是发展学生活动能力部分。是由两个教学内容组成,一个是复习巩固原地双手胸前传球、接球技术,另一个是学习行进间双手胸前传接球技术。这两部分又有四个环节组成。(幻灯片)时间大约在30分钟内。

1、教学方法和手段

高中学生对学习篮球运动的兴趣较高,运动能力也相对较强,但双手胸前传、接球技术较复杂,学生很难直接掌握,所以在进行复习教学中,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与手段:

(1)讲解法:通过讲解手型、传接球技术及用力顺序,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技术动作,对动作过程更清晰。

(2)示范法:通过亲身示范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有助于学生在练习时更易于掌握动作。

(3)巡回示范法:在学生进行练习时,巡回指导、及时指出技术动作的错误不使错误动作形成动力定型。

2、练习方法:

(1)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练习方法包括:

A、两人对传(幻灯片)

A、两人对传

△ △ △ △

○ ○ ○ ○

通过练习,复习原地技术动作,纠正错误。

B、扇形传球(幻灯片)

△ △

○ △ ○ △

△ △

通过练习,提高练习强度,使学生在高强度的练习过程中动作不变形。

(2)行进间传接球

A、两人移动平攻 (幻灯片)

○ ○

△ △

通过该练习,使学生初步体会行进间传接球技术动作,并且注意手型和传球高度。

B、8字传球 (幻灯片)

通过练习,加强对技术动作的掌握,提高学生的配合及跑位意识。

C、四角传球(幻灯片)

通过练习,提高学生对技术动作的进一步掌握以及提高学生在移动中对球的判断和对周围环境的观察。

在学生练习时,对学生掌握的传、接球技术动作应及时做出评定,肯定正确动作,对错误动作采用预防和纠正错误法。还应注意因材施教,普遍的错误集体纠正,个别的错误单独纠正。

常见错误的纠正方法:

(1)手型不对:方法是反复练习持球动作,并且自己随时注意纠正

(2)两肘外张:方法是两肘加紧垂臂

(3)光两臂用力:方法是练习全身协调用力

第三部分课的结束部分,也就是身心调整阶段,包括:集合整队,放松练习。主要是调整学生的身心,使心律趋于平缓,采取游戏形式的教学方法,这个游戏就是“反口令”练习,课堂气氛轻松活泼,身心也得到了调整。另一方面是师生评议,讲解本次课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六、场地器材:

1、篮球:40个

2、篮球场1块

  七、组织队形和位置图幻灯片:

上课队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原地练习:

两人对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扇形传球

○ ○

△ ○ △ ○

○ ○

3、行进间练习

两人移动平攻

* * * *

* *

* *

8字传球

* *

* *

* *

* *

* *

* *

四角传球

* *

* *

说课稿 篇7

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苏教版初中语文第二册第四单元小说单元中的第三篇精读课文《童年的朋友》说课分以下五部分: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鉴于本单元已有前两篇小说(《社戏》和《分马》)作范例,但本文又在某些方面较前两篇有所延伸:(1)是自传体小说节选;(2)展现的是俄罗斯大地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因此,学习本文对学生进一步掌握借助外貌描写和景物描写塑造人物的方法,感知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起着重要作用

2、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课的重点是外貌描写和景物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难点是在朗读分析的基础上体会两个朋友疼爱“我”的不同方式

3、教学目标

(1)学会运用外貌描写和景物烘托刻画人物的方法

(2)感受童年时两个朋友给予“我”的不同形式的爱心

  二、教法设计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选择有效的教法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保证本节课,(一)采用竞赛形式,组织学生讨论、比较,分析两个朋友对“我”施予爱心的不同方式,达成目标(2);(二)指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进行课堂写作训练,达成目标(1)

  三、学法指导

课堂教学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开展竞赛,调动积极思维,运用讨论、诵读、比较,使学生主动全面地参与整个教学活动,深入理解所学知识,并在分析讨论中学会运用,使读写听说能力协调发展

  四、教学过程:

  (一)对比激趣,导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两组画面:(1)歌曲《童年》的音乐声中,儿童欢快、嬉戏的活动情景;(2)两幅图片:A、好奇遭打,冷眼看人生,B、家境惨淡,拾废旧度日;配以话外音,介绍高尔基苦难而又不失美好的童年生活对比中激发学生兴趣,切入正题

  (二)略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全文,同时屏幕显示易错字词(音、形)

2、讨论交流:

(1)“我”童年时的两位朋友分别是谁?

(2)主要用什么手法刻画人物?找出相应语段

  (三)精读课文,引导达标

1、总体设疑,高屋建瓴

(1)这两个朋友对“我”的态度有何相似之处?

(2)各人的表现形式又有何不同?

2、讨论质疑,攻破难点

(1)分A、B两大组细读课文,开展竞赛,边读边议

A组读第一部分后讨论:

①课文怎样描写外祖母的外貌?

②课文怎样细致刻画外祖母的神态?

a、微笑时给人什么感受?

b、牙齿、面孔、鼻孔各是怎样的?

c、衣服什么颜色?眼光透出什么心情?

d、整个身体举动又怎样?

③怎样反映外祖母对我疼爱有加?

(第③点要求学生举文中语句,理由简练而又充足)

B组读第二部分后讨论:

①傍晚时分的景物描写给人什么印象?

②为什么“好事情”要和“我”一起欣赏自然风光?

③他从哪些方面关心“我”的成长?

(第③点仍让学生举例说明,阐述理由)

(2)A、B两组推举代表分析课文,阐发理由

(3)教者适时指导点评,激发兴趣,增强学生竞争意识和协作精神

  (四)赏析佳句,突破重点

1、(屏幕)显示两组画面,欣赏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绘

(1)外祖母微笑时的神态

(2)(俄罗斯大地)秋季傍晚时分的景象

2、细读课文第一部分第7节和第二部分1—3节,比较分析课文是怎

样描写人物神态和景色的

3、讨论赏析,体会外貌描写和景物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1)这些描写是“我”对外祖母什么品质的赞美的体现?

(2)大自然的美景和“好事情”之间产生什么联系?

4、指导朗读,感受效果

  (五)读写结合,深化目标

1、(多媒体)播放两组画面,明确观察要求

(1)儿童欢快、嬉戏的活动情景,重点观察景物

(2)两个学生为一条证明题争论不休的镜头,重点观察人物神态

2、仿写一段外貌描写或景物描写(150—200字)

3、现场交流点评,赏析佳句

  (六)回放目标,课堂小结

  五、板书设计

童年的朋友

外外景好

祖貌物事

母描描情

写写

“我”

和关人长

蔼爱做成

可有我我

亲加教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