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案中心 > 幼儿园教案 > 【精华】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范文汇总10篇

【精华】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范文汇总10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98W 次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华】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范文汇总10篇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启发幼儿对生活中影子的回顾,丰富对影子的认识。

2、引导幼把见过的有趣的影子现象用语言描述出来,并能用绘画、标志符号的方式进行表征。

3、让幼儿了解影子的形成和影子的变化。

教案准备 1、活动前几天提示幼儿观察物体的影子。

2、每个幼儿绘画用的'纸、笔。

教案过程 1、谈话导入主题

组织幼儿谈话:1)、你见过影子吗?

2)、你都见到过什么样的影子?

教师小结,引出课题。

2、幼儿分组交流

1)、先将幼儿分成六组。

2)、引导幼儿交流自己所见过的影子。

3)、尽量调动幼儿讲述的积极性。

3、绘画影子

引导幼儿将有趣的影子用绘画或标志符号的形式表征出来。

4、展示幼儿作品。

将幼儿的绘画作品展示在墙饰专栏中,并向大家介绍自己发现的有趣的影子现象。

5、教师讲评。

活动效果

幼儿能积极参与讨论,互相交流讲述自己在不同时间所见过的各种各样的影子,知道影子的变化,并能准确的画出不同影子的效果。本节活动目标达到,效果不错。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篇2

设计意图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孩子呱呱坠地那一天起,他们就用好奇、搜索的眼睛,欣赏着妈妈的笑脸、可爱的布娃娃、悠悠的蓝天和五颜六色的玩具,这些都给孩子带来了无比愉悦的心理体验。再长大些,他们就带着这架“眼睛摄像机”到公园、到动物园、到祖国各地的名胜古迹去游览,更是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陶冶了情操。眼睛引导孩子去发现美、感受美。可是,有时眼睛还会带给我们错觉,如旋转的理发店标志灯、变幻莫测的霓虹灯,吸引了一双双惊奇的眼睛,难道灯也在长个子、霓虹灯也会跑步、做游戏吗?《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的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为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我设计了这一科学活动,意在通过活动,使幼儿进一步感受、体会眼睛看到的错觉现象。

活动目标

1.感知眼睛看到的错觉现象,体验发现的乐趣。

2.初步培养幼儿对错觉游戏的兴趣,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活动准备

1.教具:①色彩鲜艳的花一束;②两组圆形组合图一幅;③花瓶图片一张;④彩色转筒一个。

2.幼儿错觉游戏材料若干:哭笑娃娃、转伞、陀螺、风车、扇子、硬币、色盘、小鸟和笼子双面转片、动画游戏等。

活动过程

一、以游戏“指指点点”形式导入

师:小朋友,我们一起来玩个“指指点点”的游戏吧!

师:“鼻子鼻子眼睛”或“鼻子鼻子嘴巴”……幼儿随指令马上指点相应感官。

(评析:教师以轻松、愉快的“指指点点”游戏,引入课题,使孩子自然进入活动状态。)

二、体会、了解眼睛的用途

教师以变魔术的形式变出一束花,问:

1.我变出来的是什么?你用什么看到我变出来的是一束花?(引出眼睛)

2.眼睛的用途非常大,在日常生活中你的眼睛还看到过什么呢?

幼:我的眼睛可以看东西;我的眼睛可以看路;我去动物园看见了大象;我在幼儿园看见了滑梯;我在大街上看见了公共汽车;我在公园里看到了许多的花、树和草坪;我和爸爸、妈妈去旅游看见了大海……

(评析:教师以变魔术的形式,神秘地变出一束色彩鲜艳的花来吸引幼儿的注意,自然引出眼睛的用途。使幼儿体会了解眼的作用并进行发散思维,扩展生活经验,产生“放眼大自然,世界真精彩”的美妙感受和情感体验。)

三、引导幼儿观察、发现错觉现象

师:看见花儿红的是眼睛,看见草儿绿的是眼睛,可是眼睛看到的一定没错吗?请你睁大眼睛仔细瞧,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1.观察两组圆,请幼儿讲讲自己的发现,初步体会错觉。

①图上有两组圆,两组圆中间的两个圆是一样大呢,还是一个大、一个小?

幼:左边中心的圆大,右边中心的圆小。

②将两个中心圆重叠对比,是一个大一个小吗?

幼:哦,原来两个圆一样大呀!

教师小结:由许多小圈围绕着的中心圆看起来比较大,由许多大圈围绕着的中心圆看起来比较小,通过对比得知,原来两个中心圆是一样大的。这是一种错觉,是眼睛给我们变的“魔术”!

2.观察花瓶图案和彩色转筒,进一步体会错觉现象。

①出示花瓶图案。

师: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幼:一个蓝色的花瓶、杯子、马桶、台灯……

师:如果只看黄颜色部分,你能发现什么?

幼:哇!我看到了两个对脸说话的小人儿。

教师小结:小朋友只看蓝颜色部分,看到了花瓶、杯子、台灯、马桶,只看黄颜色部分时,却发现了两个说话的小人儿,这也是眼睛给我们变的魔术。

②观察彩色条纹的转筒。

师:看一看转筒上面有什么?

幼:转筒上有彩条……

教师正反两个方向转动转筒,问:看看彩条有什么变化?

幼:彩条一会向上跑,一会向下跑……

教师小结:对,老师转动小筒的时候,小朋友看到花纹一会儿向上跑、一会儿向下跑,这也是一种错觉,是眼睛给我们变的“魔术”!

(评析:教师以诗一样的语言总结眼睛看到的现象,并提出疑问:眼睛看到的一定没错吗?适时出示两组圆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感知两个中心圆的大小,初步体会错觉现象。接下来分别观察花瓶图案和转动起来的彩条转筒,进一步发现、体会错觉现象,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操作探索欲望已被充分调动起来,迫不及待地想玩一玩、试一试,难道眼睛真的会看错吗?为下一环节的操作探索做了极好的铺垫。)

四、操作、探索,发现错觉现象

师:眼睛变的魔术真有趣,这里有许多好玩的'玩具-,请小朋友动手玩一玩、试一试,用小眼睛仔细观察,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1.教师逐一介绍操作材料:哭笑娃娃、陀螺、转伞、硬币、转筒、魔扇、水果、动画游戏……幼儿自由选择材料,动手操作、探索。

2.请幼儿谈谈自己的发现。

师:小朋友玩得真开心,观察也很仔细,现在大家一起来谈谈自己的新发现!

幼:我发现小鸟飞到了笼子里;我发现小伞这样转,就变大了,那样转,就变小了;我使劲搓这两个硬币,发现变成三个硬币了;这个陀螺上有红色和黄色,可一转起来就变成橘子的颜色了;我看到小蝌蚪找到青蛙妈妈了……

教师小结:小朋友发现的这些现象都是眼睛造成的错觉,也是眼睛变的魔术。

(评析:为了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材料,放手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探索、发现错觉现象。各式各样的玩具为幼儿所喜爱,孩子们兴趣浓厚,探索欲望得到了充分满足。孩子是天生的发现家,迫不及待地想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教师的动儿创设了宽松的谈话环境,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孩子们畅所欲言,互相交流新发现,体验错觉游戏的奇妙,共享发现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五、观看录像:生活中的错觉现象

师:在生活中还有许多的错觉现象,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分享一下吧!

师幼交流、分享,体会错觉现象带来的美妙感受。

结束语:生活中我们看到的许许多多错觉现象,不但丰富了我们的生活,还给我们的视觉带来了美的感受。当你在周围的生活中发现错觉现象时,请及时告诉你身边的人,让他们也来和你一起欣赏、分享吧!

(评析:教师把幼儿的视野引向广阔的生活空间,对常见的事物现象、变化规律产生兴趣,使其用一双求知的眼睛去探索、去寻找,体验发现的乐趣。)

活动点评

随着《纲要》的进一步落实和实施,孩子们在科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也日益凸显。活动中教师以关怀、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准确把握孩子们探究的方向,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为孩子们探究的顺利开展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使每个幼儿在活动中都能有新奇的发现,获得情感和探究的满足,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各个环节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自始至终吸引着幼儿的注意力,激发了幼儿强烈的探索欲望。活动中幼儿能大胆操作游戏材料,勇于探索发现,并能用较完整的语言描述自己的新发现,充分感受眼睛所看到的错觉,满足了好奇心和求知欲。

由于幼儿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在探索操作游戏材料时,个别幼儿有一定难度,如果采用小组合作形式会更有利于幼儿的交流和探索,使每位幼儿都能深入体会到错觉游戏带来的乐趣!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篇3

小小风车转得快设计意图:

1、培养幼儿从小爱科学和对科学的兴趣;通过活动,使幼儿感知风的大小与风车转动的速度有关。

2、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

一、活动目标:

1、知道小风车转动的速度与风的大小有关,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2、引导幼儿用各种卡纸、纸杯、等材料制作简易风车,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

二、活动准备:

1、麦杆、卡纸、剪刀、纸杯、图钉等

2、风扇、扇子、等

三活动过程及方法

1、发现小风车转动的原因,做个小风车玩一玩

2、试试怎样让风车转的快

四活动过程

(一)看一看

出示一个大风车利用班级里面的.自然风观察风车的转动(可以在班级开门产生对流风,或是用风扇使风车转动)

提问看看风车是什么样子的?它是怎么转起来的,引导幼儿说出风使风车转动起来。

(二)做一做

给幼儿提供制作风车的卡纸、纸杯,麦杆、剪刀和图钉,让幼儿自由选择学习制作风车

方法略

(三)玩一玩

让幼儿动手玩一玩自己亲手制作的小风车,让幼儿感觉与发现怎么使自己的风车转动起来,

(四)比一比

谁的风车转的快,引导幼儿采用多种方式使风车转的更快。

(五)想一想

想一想风车为什么有的转的快,有的转的慢,引导幼儿说出实验结果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篇4

一、活动题目:土壤——植物生长的摇篮

二、活动目标:通过实验和动手活动,使幼儿感知土壤里有水、空气、腐烂物等成分和与植物的关系。培养幼儿的观察、比较及动手操作能力。

三、适用对象:5~6岁幼儿。

四、活动所需资源:三盆土(粘土、壤土、砂土)、挖土的铲子、卫生纸、可以种植的菜秧、一小盆水、三只盘子、四个纸杯(其中三个杯子杯底扎些小孔,一个杯子装水)、一只量杯。

五、活动过程:幼儿提前两天到种植园,拔出几棵青菜和小草。看一看,植物能不能离开土?观察前几天拔出的青菜和小草。

(1)青菜和小草都干枯了。

(2)因为它们的`根离开了泥土,离开土壤就会干枯。

探究的问题:土壤中有什么?用小铲子挖泥土。

(1)土壤里有树根,还有烂了的树叶。

(2)土壤里有死虫子。

(3)土壤里有蚯蚓、

轻轻捏捏卫生纸包的泥土。

(1)纸湿了。(2)泥土里有水分。

把泥土放入有水的杯子中。

(1)有气泡。(2)泥土中有空气。

说一说,植物为什么会在土壤里生长?

(1)植物在土壤里生长,是因为土壤里有肥料。

(2)因为土壤中有水分和空气。

比一比,三种土壤(粘土、砂土、壤土)有什么不同?将三杯土放在三只盘子上,用量杯分别向三杯泥土中浇同样多的水。

(1)砂土里的水很快流到下面的盘子里去了。

(2)壤土里的水只流了一点,其他都被土壤吸收了。

(3)粘土里的水都在杯口,渗不下去,下面的盘子里没有水。

想一想,植物种在哪一种土壤中,根吸收到的水分和养分最充足?种一种,哪种土壤最适合植物安家?幼儿将青菜秧种在三种土壤中,引导幼儿每天观察记录青菜的生长情况。记录青菜在三种土壤中的生长情况。

六、注意事项

1.幼儿取泥土包入卫生纸中时,教师注意引导幼儿选取较湿润的土。这样,纸湿的效果较明显。

2.幼儿向三杯土浇水时,水不宜多,以防水从杯口溢出流到盘中,影响观察。

七、拓展思路启发幼儿观察、探索仙人掌为什么能生活在沙漠里,了解不同植物对土壤条件有不同的需求。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篇5

目标:

1、尝试饲养和照顾小蜗牛,观察记录比较蜗牛的饮食习惯。

2、乐意和老师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体验交流与发现的快乐。

准备:

1、师生共同捕捉小蜗牛若干。

2、《幼儿画册》

过程:

1、观察小蜗牛

提问:小蜗牛长什么样?

2、猜测小蜗牛喜欢吃什么?

提问:你们知道小蜗牛爱吃什么?(引导幼儿根据已有经验大胆猜测)

3、试验,并尝试记录观察的结果

(1)分组收集小蜗牛喜欢吃的食物.

(2 ) 幼儿食物,讨论如何喂小蜗牛?

(3)鼓励幼儿经常观察小蜗牛对所食物的喜好情况,用自己的方式将观察到的情况记录下来。

4、交流、分享发现

鼓励幼儿与老师同伴交流自己喂食方法和发现,获得蜗牛在饮食方面的初步认识。

(1)提问:你发现小蜗牛爱吃什么?

(2)提问:在喂养的过程中你还有什么新的发现?

(3)阅读《幼儿画册》中的,判断一下蜗牛喜欢吃什么?

活动反思:

探究蜗牛食性的活动已进行一周了。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猜想,不断从家里带来各种各样的食物喂蜗牛。在亲自喂养蜗牛的过程中,他们的结论是,蜗牛吃水果、蔬菜、粮食,不吃树叶。在讨论结论的过程中,有的孩子提出:“蜗牛爱吃甜食。”对于这个结论孩子们产生了激烈的争论。为了把孩子们对蜗牛食性的探究引向深入,我抓住时机问道:“蜗牛真的更喜爱吃甜食吗?怎么证明呢?”有的孩子说:“苹果是甜的,给它带点儿苹果试试。”但马上有孩子反驳:“只给它吃甜的食物不行,把甜的和不甜的食物同时给蜗牛吃,看它先吃哪个,这样试才公平。”两个人经过充分讨论一致认为,要证明蜗牛是不是更爱吃甜食,应该同时甜的和不甜的食物,而且两种食物要与蜗牛的距离相同。随后,孩子们分成5个小组,为蜗牛选择了不同味道的食物进行实验。结果4个组的蜗牛都先吃了甜食,只有1个组的结果与大家不同,原因是他们将白菜摆在了离蜗牛近的地方,所以,蜗牛先吃了白菜。有的孩子还发现蜗牛的大便是红色的,有的认为是血、有的认为是粪便,这是一个有趣的发现,可以生成一个新的话题。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能不受大小、颜色和摆放位置的影响,正确辨认和命名图形。

2.产生对图形学习的兴趣。

3.引导幼儿做,进一步巩固幼儿不受大小、颜色和摆放位置的影响,正确辨认和命名图形的能力。

活动材料

各种颜色、大小、形状不同的`几何图形卡片1套(幼儿活动资源包),记录表。

活动过程

1.游戏——找朋友,能不受大小、颜色和摆放位置的影响,正确辨认和命名同类图形。

出示各种图形图片,请幼儿分别找出三角形、长方形、圆形、半圆、椭圆形,并鼓励说一说这些图形的基本特征。

2.游戏——拼图形。

(1)幼儿自由用各种图形拼摆成不同图案,引导幼儿不受大小、颜色、空间摆放位置的影响,说出图形名称和数量并做好记录。

(2)说一说同类图形之间什么相同,什么不同,为什么这些图形都成为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半圆形、椭圆形。

小结:

虽然大小、颜色、摆放位置不一样,但是只要有三条边三个角的都是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半圆形、椭圆形以此类推)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发展幼儿的感官,培养幼儿对人体秘密的兴趣。

2、通过看看、说说、摸摸、画画等活动,让幼儿初步了解人体头发的一些简单的特征、用处及保护。

重点难点:

怎样让幼儿简单明了的了解头发的特点、用途。

活动准备:

1、假发套一个、镜子若干;

2、蜡笔、纸每人一份;

3、关于头发的课件。

活动过程:

1、通过看看、摸摸、比比了解头发的简单特点。

(1)看看:幼儿自己对着镜子看看自己的头发是什么样的?(颜色、长短)

摸摸:每位幼儿自摸头发,什么感觉?(弹性、柔软、光滑、硬毛糙)

(2)比比:幼儿自己结伴,互相观察头发(从颜色、粗细、多少、硬软上去比较)

⑶结合教师制作的课件进行小结,我们人类有各种各样的头发,有颜色不一样的,有长、短不一样的,有粗细不一样的,有硬软不一样的)

2、并初步了解头发的.用处及保护。

(1)你们最喜欢什么头发(泛讲)

(2)你们知道自己的头发有什么用呢?(美化自己,保护头皮)

(3)头发在我们人身体上有很重要的作用,那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好它呢?(勤洗头、勤理发,小朋友不要烫头发)

3、简单了解头发的生长过程。

4、引导幼儿讨论:

(1)小朋友是不是一生出来就有这样美丽的头发?

(2)婴儿的头发是怎样的?(光头、头发很少)实物投影仪出示幼儿小时候的照片。

(3)年老者的头发图片。

(4)结合课件演示小结:头发会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那么有的人不喜欢白头发,有的人觉得头上光秃秃的很难受怎么办呢?

5、玩假发套。

出示假发套,提问:这是干什么用的?

活动结束:

提问幼儿在这堂课里学到了些什么,并鼓励今天表现好的幼儿。

延伸活动:

为自己设计发型。幼儿人手一纸、笔等等,让幼儿按自己的兴趣和意愿设计一种和本来不一样的发型。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知道蜜蜂的外形特征,了解蜜蜂的生活习性。

2.知道蜜蜂对人类的贡献,激发幼儿热爱自然的情感。

活动准备

1.课件:ppt《蜜蜂》

2.蜂蜜

教学过程

 一、认识蜜蜂的外形特征

教师说谜语:一只小小虫,飞到花丛中,又采花粉又采蜜,人人夸它爱劳动。

谁来告诉大家,这只小小虫是什么?

二、课件演示

1.我们来看看小蜜蜂长的什么样呀?

幼儿观察图片并讲述蜜蜂的特征

(1)蜜蜂的身体分为哪几部分?

(头、胸、腹)

(2)蜜蜂的头上有什么?

(眼睛、触角、口器)

(3)蜜蜂身上有几对翅膀?(两对)

(4)蜜蜂的有几对足?看看三对足长的一样吗?

第三对足跟前面两对有什么不一样?(三对足,第三对足上有花粉筐和花粉刷)

(5)蜜蜂全身长什么?

小结:蜜蜂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一对触角、一对大眼睛和口器,

胸部上有两对翅膀、下面有三对足,蜜蜂全身长着细细的毛,可以粘住花粉。

第三对足上有花粉筐和花粉刷。

三、蜜蜂的作用

1.引导幼儿讨论:

(1)蜜蜂是怎样采蜜的?

教师讲解:蜜蜂从植物的花中采取含水量约为80%的花蜜或分泌物,

存入自己第二个胃中,在体内转化酶的作用下经过30分钟的发酵,

回到蜂巢中吐出,蜂巢内温度经常保持在35℃左右,经过一段时间,水份蒸发,

成为水分含量少于20%的蜂蜜,存贮到巢洞中,用蜂蜡密封。

(2)蜜蜂把身上的花粉抖在哪里?

(3)蜜蜂的家族里都有谁?

2.蜜蜂是人类的好朋友?知道它对人类有什么好处吗?

课件演示:蜂产品

四、认识蜂窝

课件演示

1.你们知道蜜蜂的房子是什么样的吗?蜜蜂的房子叫什么?

2.蜂窝是什么形状的?

3.蜂窝是蜜蜂用什么造的?

知识讲解:蜜蜂的蜂窝构造非常精巧、适用而且节省材料。

蜂房的房孔都是正六角形,两个房孔之间只隔着一堵蜡制的墙。

房孔的底既不是平的,也不是圆的,而是尖的。

这个底是由三个完全相同的菱形组成,

两个钝角都是109°而两个锐角都是70°。

五、品尝蜂蜜

六、教学反思

科学活动《磁铁吸什么》——新教师过关课课后反思

今天上午第二节课,我执教了我班科学活动《磁铁吸什么》,在本节过关课中又得也有失,有进步的地方,更多的存在了不足,为此,对于本节课我做出如下反思。作为一名新教师,应该通过每一节课收获更多的教学经验,每一次课堂教学后的反思往往就是下一节课需要改进的地方,所以总是在不断的反思中慢慢成长起来的。

从设计理念的角度出发:我从幼儿的好奇心出发,磁铁对于中班幼儿来说还是很新奇的物体,在区域活动中,也经常会见他们拿磁铁玩出很多的玩法;依据《纲要》精神,让幼儿通过自主探究,初步了解磁铁的性质,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让幼儿借助自主探究,亲历记录磁铁的特性的过程。借助着幼儿对于磁铁这样新鲜事物的新鲜感与好奇心,我选定这节科学课。再说教学过程:在确定了本节课后,我根据我班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不同的教学方案。最起初的想法是让幼儿通过操作感受磁铁的性质而后利用记录表的形式呈现出来,在考虑到我班幼儿没有尝试过利用记录表记载所以这个想法被耽搁了;导入活动中我利用“小老鼠上灯台”的儿歌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在这个环节中我自认为还是比较好的能够激起幼儿探索的兴趣,但是由于自己在准备的时候磁铁的位置摆放的过于靠前所以有些幼儿能直接说出了我的这个秘密,这是我今后在准备工作方面需要注意的地方,特别是一些小细节;在第一次操作的时候,我让幼儿初步感受磁铁吸物的性质,为幼儿提供了道具——回形针,让磁铁宝宝与回形针宝宝做做游戏,初步感受磁铁能够吸物。可能从科学领域的角度看,我比较直观的像幼儿透露出了磁铁吸物的概念,而在这过程中少了科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目标——让幼儿自主探索,在这个环节中可能缺少了这种让幼儿自主发现问题、自主探索的乐趣;再话第二次操作,在第一次初步感受的基础上,我为幼儿提供了更多的材料,让幼儿通过自己尝试找找那些东西可以和磁铁宝宝成为朋友的,

将其放入有“笑脸”的篮子了,那么既然是找朋友,用“笑脸”的图标呈现可能不能够直观的体现“好朋友”这个概念,可以将其换做“手拉手”的图标,这样就能够一目了然的让幼儿知道磁铁要去找朋友了。在教师总结的这个环节中,我逐一验证了幼儿的操作结果,但是由于每一个小组的.材料不同,可能有些幼儿的材料是夹子,有些可能是硬币等等,在验证的这个环节中,我是否可以尝试性的多叫几名幼儿来验证其他组的东西是否能和磁铁成为朋友,不应该只是教师在讲,应多让幼儿尝试探索并验证。在此过程中,我还忘记了一个细小的环节,我没有请每一组幼儿的小组长将各个组的小篮子拿上来,这是我忽略的一个小问题。最后说说我的延伸活动,在延伸活动中,我分别验证最后出示了可以和磁铁做朋友的,不可以和磁铁做朋友的,将其呈现在黑板上;中间有一组幼儿的东西里有“钥匙”,可是钥匙既不是木头做的、也不是塑料做的为什么不能和磁铁宝宝做朋友呢?可能这样的延伸活动对于幼儿来说更有探索意义。

经过了本次新教师过关课,我想较于第一次亮相课相比,自己认为是有进步的,课后在与指导老师的认真交流中我也找到了自己在本节课中的不足与亮点。我想:作为一名老师,总是在不断的充实自我、学习自我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听取别人给予你这节课的评价,才能为下一次的教学做好铺垫,加油吧!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篇9

设计意图:

纸,虽然是幼儿平时常见的一种物品,但幼儿并不对各种纸的特性及用途进行探索,在认识纸的过程中,非常有必要给幼儿创设一个能充分探索、尝试、感知的活动,以引起幼儿探索纸的秘密的兴趣。

教学目标:

⒈激发幼儿探索纸的秘密的兴趣,体验发现的快乐。

⒉让幼儿感知不同纸张在水里的变化,能用语言与同伴交流探索的过程与结果。

⒊让幼儿尝试通过探究、讨论客观的记录事实。

教学准备:

⒈师生共同收集砂纸、卡纸、牛皮纸、面巾纸、电光纸、手工纸、报纸、瓦楞纸等。

⒉水盆5只,抹布5块。

⒊记录纸幼儿人手一份。

教学过程:

⒈引导幼儿观察纸的外形有哪些不同之处,让幼儿初步感知纸的不同类型,并让幼儿根据生活经验猜测且指出不同纸张的不同用途。

引导词:你们桌子上的纸看起来有哪些地方不一样?摸一摸有什么地方不一样?猜一下,它们都能做什么用?

⒉请幼儿先猜测纸遇到水会怎样,然后用桌子上的操作材料一一实验,说出不同的纸遇到水后的不同反映。

猜猜——各种纸遇到水以后会变成怎样。

找找——哪些纸可能会烂,哪些纸可能不烂,将手中的纸分一分。

试试——一张张将纸放入水里,验证刚才猜想的结果。

议议——纸怕不怕水。

引导词:如果纸到水里去了会怎样?所有的纸到了水里以后都一样吗?

⒊请幼儿讨论为什么有的纸怕水有的纸不怕水,教幼儿要爱惜纸张。

比比——哪些纸(不)烂,哪些纸烂的慢(快),哪些纸不怕水。

讲讲——将探索过程中的发现讲给大家听一听。

小结:我们用的'纸有的很怕水,一沾水纸就坏了,我们在用的时候一定要小心,尤其是我们的书本。

⒋引导幼儿讨论不同纸的不同用途。

想想——不同的纸有什么不一样的用处。

⒌以小组为单位,请幼儿记录自己观察的结果。

记记——将自己的发现用记录纸记录下来。

⒍与幼儿一起处理泡坏的纸,收拾桌面结束活动。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篇10

活动目标:

1、让幼儿通过实验操作发现水里加盐会让物体浮起来的现象。

2、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3、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活动准备:

杯子若干,盐、小苏打、明矾、勺子、土豆片

活动过程:

一、问题引入,引起兴趣。

1、这是什么?(教师出示一个土豆),我把它切成了土豆片,现在我要把土豆片放到水里去,你们猜猜会怎样?

2、把土豆片放到水里会怎样呢?我来试一试。

3、我这还有三杯水,我又要把土豆放到水里去,这回会怎样呢?(幼儿回答教师验证)为什么这个杯子里的土豆片会浮起来呢?

告诉你们一个秘密,老师在这三个杯子里分别加了一些东西,是什么东西呢?就是桌子上蓝、绿、橙三个盆里的东西,那到底是哪个盆里的东西会帮助土豆浮起来呢,下面请小朋友自己动手试一试。

二、幼儿第一次操作,老师巡视观察

1、提出操作要求:你们每人拿一个杯子,先放土豆片,再放盆子里的东西,记住绿颜色标签的杯子里只能放绿颜色盆子里的东西,红颜色标签杯子里只能放红颜色盆子里的东西,蓝颜色标签杯子里只能放蓝颜色盆子里的东西。看看土豆怎样了?

2、操作后谈话:你的土豆怎么样了?浮起来了吗?你发现了什么?

3、现在请你们再拿两个不同颜色标签的杯子,想个办法让土豆片浮起来,每个杯子里只能放一样东西,要不你们就不知道到底是什么东西让土豆片浮起来了。

三、幼儿再次操作,教师指导操作后谈话:你的`土豆浮起来了吗?是哪个盆里的东西让它浮起来的?那你们现在知道老师开始时的三个杯子里哪一只也加了这个盆里的东西?

四、揭示谜底,小朋友通过两次实验,发现了(X)颜色盆里的东西能让土豆浮起来,这个盆里的奇妙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呢?来端起来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是什么?(盐)对了,这个奇妙的东西就是平时妈妈做菜用的盐,小小盐巴真奇妙,除了做菜调味还可以让沉在水底的土豆浮起来,它还有什么其他本领呢?我们下次再来玩一玩,找一找,好吗?

教学反思:

在本次活动中,我觉得太仓促。虽然我不断的给孩子们用实验来启发他们,但是孩子还是有一些朦胧感。

不过在此次活动中还是让孩子知道了盐的来源、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