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之蒙学 > 国学常识 > 关于汤圆的故事

关于汤圆的故事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3.78W 次

导语:每年的正月十五是元宵节,每逢元宵节,人们都会吃汤圆。为什么会有元宵节吃汤圆的习俗呢?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关于汤圆的故事

  汤圆的故事1

一、元宵灯节的由来

相传,汉武帝时,宫中有个叫东方朔的人,个子很矮,他不仅足智多谋,风趣滑稽,而且还心地善良。宫女不管是谁触犯了汉武帝,当皇帝怪罪时,他总上前讲情,因此,宫女都对他非常敬爱。

那年腊月,下了几天雪。东方朔去御花园折梅花。刚进园门,见一个宫女正泪流满面地向御井扑去,他慌忙上前拦救。这宫女叫元宵,家住在长安西北山上,家里还有父母和一个小妹妹。自把她选进宫来,每逢年底岁首,她思念亲人,心如刀绞。这几日风寒雪大,她不由又想起了父母、小妹妹在家的艰辛,心想:既然不能与父母一起生活,倒不如一死。便来投井。东方朔听了元宵的诉说。便安慰了一番,劝解了一阵,答应想办法让她与父母、小妹妹见面团聚。

东方朔从元宵的身世,想到宫女姐妹都有一肚子思亲恋眷的惆怅,便想出了一个巧妙的计策。

这一天,他来到西北山元宵的家里,如此这般地安排了一阵,就返回长安大街卖起卦来。有人认识东方朔,知道他识天文,通阴阳,都争着占卜求卦,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卦条签语。人们非常惊慌,纷纷求问解脱的办法。东方朔神秘地说:“正月十三下午,城里的白胡子老人们,都到城西北十里铺大道口等候。天黑下来时,从西北方向会过来一位骑粉色银驴的红衣姑娘,她就是奉旨火烧长安的火神君。见到她后,父老们要跪在地上拦路哭求,方可全城得救。”

人们听了东方朔的话,信以为真,暗暗互相串连。等到夏历正月十三下午,城里的白胡子老人们都手拄拐杖来到十里铺等候。天刚擦黑,果然从西北方向过来一位骑粉色银驴的红衣姑娘,父老们一拥而上,苦苦哀求。那姑娘望着悲哀不止的父老们说:“我是领了玉帝的旨意来办事的,火烧长安时玉皇大帝还要站在南天门上观看,要是没火,就是我的罪了。既承父老求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你们可送到人王地主那里,让他们想办法吧。”说完,扔出一张偈语,回身走了。

后来,老人们把这事告诉了汉武帝,汉武帝望望偈语,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六天火,焰红宵夜。”汉武帝念着念着,吓得满头大汗,忙向足智多谋的东方朔求教。东方朔说;“听说火神君也爱吃汤圆,我看,十五的晚上可让全城臣民都做汤圆供奉,虔诚祷告,求火神君高抬贵手。再传谕京都臣民一齐动手做灯,十六晚上,大街小巷,庭院屋门,都挂上红灯,满城点放焰火鞭炮。届时,满城通红,火球横飞,必能唬住在南天门观望的玉帝。再把京都四门大开,让城外的庶民百姓进城观灯。皇上、妃子、宫娥彩女,三三五五出宫去街上观灯,混杂在乡下来的那些不在劫的人中,会沾他们的光,蒙他们的福,免去灾难。另外,神仙也知元宵的汤圆做的好,可让元宵手提大宫灯,把元宵的名字写上,在前开道,我手端汤圆跟在后边,穿大街走小巷,虔诚敬奉云游在长安上空的火神君,定会使她心软下来的。”汉武帝一听,心中大喜,就传旨按着东方朔的办法行事。

正月十六,日坠西山,长安城里张灯结彩,乡下的百姓得了消息也都陆陆续续进城观灯。汉武帝脱去龙袍,换上便服,在几个近臣的保护下走上大街。娘娘贵妃,宫娥彩女,也三五成群地离开了皇宫。整个长安城,灯火通明,火球横飞,焰火满天,好看极了。

元宵的妹妹领着父母也来长安观灯,当她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地高喊:“元宵姐,元宵姐。”元宵听到喊声,来到父母跟前,一家人团聚在一起。

闹了一夜灯火,长安京都安然无事,汉武帝大喜,第二年正月十五照样让元宵做汤圆供奉火神君,十六晚上照样全城挂灯放焰火,相传为习。年年如此。因十五上供的汤圆是元宵做的,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把这一天叫“元宵节”。这就是现在的十五过元宵,十六闹花灯的由来。

二、正月十五吃汤圆的来历

相传,远古时候玉皇大帝为了一统天下,特派灶神菩萨长驻人间了解民情,每月逢三上天回禀。有年夏历冬月二十三日,灶神菩萨向玉帝回禀道:“人间百姓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吃的是粗茶淡饭。每日辛勤劳动,从不歇息,长此下去,我担心庶民们会因过度疲劳累坏身体,不能生产,必将影响贡献。”玉帝闻奏即命群臣共商良策。太白金星奏道:“大王可命衲陀祖师下凡,给百姓们吃些药,叫他们慢慢地发起病来,自然就会休息。”玉帝准奏,使命衲陀祖师下凡照此办理。

夏历腊月初八早上,衲陀祖师就偷偷在百姓们的饭锅里丢下了疯人药,药一下锅就变成大豆、豌豆、蒜苗、豆腐和肉颗颗,百姓们吃了,果真慢慢地“疯”了起来:女的缝新衣、绣花鞋,男的杀猪、宰羊,都不想下地干活。过了腊月二十四日,疯人药性大发。人们就东家请人吃饭,西家邀客喝酒。到了腊月三十日中午,百姓们都拿出各种好吃的食物,围在桌旁,全家人大吃大喝起来。从正月初一起,男女老少不光吃好的,而且整日穿红着绿到处玩耍。有的画着花脸,敲锣打鼓四处游街;有的邀邀约约带着礼品,八方去拜年。

正月十三日,灶神菩萨上天奏道:“大王,不好了,百姓们全疯了!光吃光耍,一样活不干,这样下去,如何得了。”玉帝闻奏,十分惊诧,即命群臣再议良策。太白金星又奏:“若要治好百姓疯病,可令药王菩萨设法。”玉帝准奏,即令药王菩萨下凡治理。

正月十四日晚,药王菩萨就将百姓的夜餐变成了汤圆,里面放些芝麻、核桃、白糖等清醒剂,百姓们吃了,第二天早上疯病全好了,家家照旧男耕女织,恢复了往常的劳动。

就这样周而复始地延续下去,就形成了过年的习惯。

三、正月十五闹社火的来历

一年四季的节日这么多,为啥只有在正月十五才热热闹闹地耍社火呢?在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相传,早年的时候,我们的祖先没有房子住,不是住在树林子里,就是挤在山洞里。那时候,大山里,平川上,天天都有凶恶的野兽猛禽出来吃人。人们躲又没处躲,打又打不过,天天都有很多人被野兽吃了。特别是进入冬季逢年过节的时候,由于天气寒冷,山上没了小动物,地里没了庄稼,那些野兽就更凶啦,见着人就吃。

为了过上太平日子,人们就凑在一块儿出主意想办法,慢慢地发现,那些凶猛的野兽也有强弱之分,也有内部争斗。为了争夺地盘,抢夺食物,经常互相残杀,今天你吃掉我,明天我吃掉你。只要狮子、老虎,豹子一吼,别的野兽就吓得四处乱跑;凤凰一叫,所有的鸟就像吓破胆似的,连翅膀也张不开了。

于是,人们就开始模仿狮子的吼声造了一个锣,模仿老虎的啸声造了一个镲,模仿豹子的叫声造了一个鼓,模仿凤凰的鸣声造了一个笛子。每当逢年过节,飞禽走兽蜂拥而来的时候,大家就拿出锣、镲、鼓、笛子来,吹吹打打,又蹦又跳,一直闹到天亮。飞禽走兽远远一听,认为自己又闯入了狮子、老虎、豹子和风凰的地盘,无不吓得狼狈逃窜。后来,一代代传下来,就成了一种习俗,这就是正月十五闹社火。

  汤圆的故事2

有一颗从锅中蹦出来的汤圆,滚烫滚烫的,许多食物都不敢碰它,它就这样慢慢地滚到了垃圾桶旁。

一只老鼠正在卖力地找食物。远远看见一颗胖乎乎,圆溜溜的小球向它滚来。连忙爬上垃圾桶去,两眼直勾勾地瞪着小汤圆。

这颗汤圆停下了,把头抬起来,望着老鼠,冒出了一句话:“你说,我为什么那么圆?”老鼠听了,哈哈大笑:“你问我?哈哈哈!我哪知道,我们又不熟。”老鼠轻蔑地瞟了一眼汤圆:“小子,才这么大就学大哥我到处游荡啊?你就不怕被吃了?”小汤圆骄傲地说:“切!吃我,你敢吃吗?我那么烫,你吃了非烫死你。”老鼠偏偏不信,上前踢了小汤圆一脚,烫得一边跳,一边“哇哇”叫。

小汤圆却滚到了大路上,这时它已经不再烫了。它眨眼间看见一只哈巴狗,上前拦住它的去路:“你说,我为什么那么圆?”同一个问题,哈巴狗却有不同回答:“废话,你们汤圆不是圆的还是方的啊!”哈巴狗甩了甩毛,继续走。汤圆滚上去问:“你为什么叫我汤圆?”“又是废话,不叫你汤圆叫你汤方呀!我说你到底有没有脑袋呀,这些还不知道。”哈巴狗没了耐心。“笨狗,你敢碰我吗?”汤圆放肆地说。“小子,你那么没礼貌,看我不吃了你。”汤圆心想:怕什么,你也会跟老鼠一样,被烫得直叫。哈巴狗一口把汤圆吃进肚子里,笑嘻嘻地说:“我还以为你多厉害呢!到头来还不是被我吃了。”

胖乎乎的小汤圆就这样送了命。

……

  汤圆的故事3

节日由来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就有了。据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太一:主宰宇宙一切的神),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

元宵,原意为“上元节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节”主要活动是晚上的吃汤圆赏月,后来节日名称演化为“元宵节”。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元宵在早期节庆形成过程之时,只称正月十五日、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后称元夕或元夜。唐初受了道教的影响,又称上元,唐末才偶称元宵。但自宋以后也称灯夕。到了清朝,就另称灯节。在国外,元宵也以The Lantern Festiva而为人所知。

元宵节为什么吃汤圆

正月十五吃汤圆,是全国各地的共同风俗。专家介绍称汤圆也称“汤团”或“圆子”“团子”,南方人还称为“水圆”“浮圆子”。每到正月十五,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吃汤圆吗。

民俗专家表示,煮汤圆时,因为它开锅之后漂在水上,煞是好看,让人联想到一轮明月挂在云空。天上明月,碗里汤圆,家家户户团团圆圆,象征着团圆吉利。因此,吃汤圆表达的是人们喜爱阖家团圆的美意。调查同时也显示中国人对传统节日的传承和热爱,也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热爱。吃汤圆要吃出不一样的味道。

另外,汤圆的.名称与“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元宵节习俗故事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或“灯节”。据资料记载,元宵节大约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到了明清时期便与春节、中秋节一起被称为中国民间的三大传统节日,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传汉武帝时宫中有一位宫女,名叫“元宵”,长年幽于宫中,思念父母,终日以泪洗面。东方朔决心帮助她,于是对汉武帝谎称,火神奉玉帝之命于正月十五火烧长安,要逃过劫难,唯一的办法是让“元宵姑娘”在正月十五这天做很多火神爱吃的汤圆,并由全体臣民张灯供奉。汉武帝准奏,“元宵”姑娘终于见到家人,此后,便形成了元宵节,元宵节吃汤圆的习俗也在此时流传开来。

元宵节吃汤圆的习俗大约形成于宋代。据记载,唐朝时,元宵节吃“面茧”“圆不落角”。到了南宋,出现了“乳糖圆子”,这应该就是汤圆的前身。宋代周必大所写的《元宵煮浮圆子》诗,里面有“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的诗句。及至明朝,“元宵”的称呼就比较多了。

文化价值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适应了中国社会广大民众在物质、精神、伦理和审美等方面的综合需要。在物质生活层面,中国的传统节日具有许多不同节日独特的食品。元宵佳节,全家人在一起吃汤圆,“汤圆”与“团圆”字音相近,象征着团团圆圆,和睦相处。

元宵节的文化价值在于它是全民的狂欢节,人人参与,乐在其中。古代元宵节由于开禁,人流如织,男女相遇,易于产生爱情。千百年来,在元宵节上演的两情相悦的爱情故事,举不胜举。

元宵节主要活动是大众娱乐,但是其社会文化意义却不仅仅是娱乐。正月十五有很多信仰活动,祈求神灵保佑。元宵节也是求子的佳节良辰。宋代陈元靓《岁时广记》卷十二《偷灯盏》解释当时人在元宵节偷灯的原因时说:“一云,偷灯者,生男子之兆。”这里“灯”谐音“丁”,就是男丁。这样一来,偷灯就象征着生育儿子,偷灯就是祈求子嗣绵延。根据同样的道理,观灯也具有求子的涵义。于是,古代妇女出门观灯有了这个理由,就名正言顺了。

节日文化是没有国界的,春节如此,元宵节也不例外。亿万国人的热情、奔放、张扬,可与巴西、德国等国的狂欢节并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