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推薦作文 > 讀《撒哈拉的故事》有感初中作文

讀《撒哈拉的故事》有感初中作文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1.49W 次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接觸過作文吧,寫作文是培養人們的觀察力、聯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記憶力的重要手段。那麼,怎麼去寫作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讀《撒哈拉的故事》有感初中作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撒哈拉的故事》有感初中作文

讀《撒哈拉的故事》有感初中作文1

在這段時間,我閲讀了台灣著名女作家三毛的作品——《撒哈拉的故事》剛讀幾頁,我便被這本書的內容深深地吸引住了。讀了這本書,讓我知道了撒哈拉的人們的生活習俗,還讓我知道了他們的無知與愚昧,都是因為沒有知識所造成的。

《撒哈拉的故事》主要講的三毛與荷西在沙漠裏的所作所為,記載了他們多姿多彩的生活經歷。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收魂記》了。三毛用照相機給他們拍照,本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他們卻以為攝像機攝取了他們的魂,任憑三毛怎樣解釋,他們都不聽,可以看出沙哈拉威人是多麼愚昧、無知啊!

沙哈拉威人的愚昧與無知,都是源於沒有知識。想到這兒,我不禁想起了生活中的一些人。

在奚仲廣場東邊的人力市場。在這麼冷的天,他們每天都要起的很早,等着有人找他們幹活,又辛苦掙的錢又少。如果哪天沒有人找他們幹活,他們就一無所獲,甚至連吃飯的錢都沒有。

這個事情也是因為他們沒有知識。因為沒有知識,才會起那麼早去等活;因為沒有知識,掙的錢才會又少又辛苦;因為沒有知識,才需要有人找他們幹活,解決吃住問題……

“知識像燭光,能照亮一個人,才能照亮無數的人。”學習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有人看來,他總是令人愉快的,也有人認為學習是痛苦的,那就是你的方法不對。但無論如何,學習者都是要付出的,只有學習,才能令我們取得好成績;只有學習,才能令我們獲得知識!而知識,就能讓我們改變人生,讓我們的人生變得更加精彩!所以,我們要認真、努力的學習,成為祖國的有用之人,讓世界因我們而美麗!

讀《撒哈拉的故事》有感初中作文2

看着樸素的頁面,閲讀着封面簡單的信息,心中不由地好奇起來,撒哈拉是什麼鬼東西?三毛又是誰?三毛是男,還是女的?還是那可憐的頭上只有三根毛的“三毛”?帶着種種疑惑,我迫不及待地翻開緋頁,仔細閲讀起內容來。

原來三毛是位有魄力、自由不羈的女作家。當她看到一張撒哈拉(即沙漠的名字)的照片後,便收拾行裝,和恩愛她的丈夫荷西義無返顧地奔向飛沙走石的沙漠。雖然那兒是極端的“荒僻落後而貧窮”,但“生命一樣欣欣向榮地滋長着,它,並不是掙扎着在生存,對於沙漠的居民而言,他們在此地的生老病死都好似是如此自然的事。看着那些上升的煙火,覺得他們安詳得近乎優雅起來。”“自由自在的生活,”在三毛看來,“就是精神的文明。”因此,三毛和荷西,剛搬進小屋時,家徒四壁,但經過精心裝扮,很快,滿屋洋溢着藝術氣息和生活氣息,這是一個多麼艱辛而又温馨的生活過程啊!誰能想到,零落的空心磚四方房子,正對着的是一大片垃圾場,再前方,是一片波浪似的沙谷,再遠,就是廣大的天空。這一切的生活,都是三毛“我行我素”的性格決定的。當然,這時我們再重讀書名,顧名思義,知道了“撒哈拉”是一片寸難生的沙漠,而“撒哈拉的故事”,就是三毛在沙漠中身臨其境的故事了。

三毛,把一個個常人看來十分不在意的事情,寫得樸素、靈動而又富有思想、意韻。每一個故事和故事中的人物都有自己獨特的特點和形象。懸壺濟世、娃娃新娘、荒山之夜、愛的尋求、素人漁夫等,讀每一個故事,令人如入篇中,親歷其境……

“素人漁夫”,描述了假期裏,三毛與丈夫穿越沙漠到海邊邊遊玩邊捕魚的故事。此處的“素”,並不是指“葷素”的“素”。而是“過去有羣巴黎人,平日上班做事,星期天才畫畫,因此叫自己‘素人畫家’。”三毛仿之,叫“素人漁夫。”三毛通過飯店吃飯、海邊捕魚、業餘賣魚、賬單泡水等一個個生動豐滿、跌宕起伏的情節,勾畫出生活的艱辛與快樂。

語句詼諧,字清意明,平淡中見真情,平凡中有真意。我愛“撒哈拉的故事”,我愛“浪漫勇敢”的三毛。

讀《撒哈拉的故事》有感初中作文3

不爭,是一種慈悲,慈悲乃是菩提!

君子不爭,不與人好惡,不與人結黨,不與人談小,不與人評辨善惡,不與人爭論是非,不與人爭搶名利。君子慈悲,一心清淨,不動如山,善從如水,恬淡如雲。

而我,在三毛《撒哈拉的故事》中讀到了一位清雅的君子,一種如天空般明澈的慈悲。

站在廣闊的撒哈拉沙漠之上,微小而孤寂的身影被拉得細長。望着天空黯淡下去,最後一抹橘紅消散,陽光飄忽到了不可知的所在,這個世界寂靜。

世界的苦難總是不時的向我們跑來,我們意識到苦難,反而覺得自己渺小,感知自己的無力,我們心心念念想着,要拯救這個世界,要拯救人的心靈,要使人心平和清靜,希望眾生都能從痛苦中超拔出來,走向光明和幸福。可是,無邊的`黑暗中,我們只是尋索着一點點光明。

當三毛遇見娃娃新娘姑卡時,心中悲憫又一次被衝擊。十歲的新娘,只是眾生苦難的剪影,是萬千無奈中的雪花。

新婚時,姑卡哭泣、尖叫、掙扎。那聲音像一把刀片,一片片往三毛的身上、心上割去。是的,三毛憤怒了,卻顯得那麼的無奈。那點慈悲在黑暗的沙漠中猶如一粒米,米粒之光如何能照亮夜空?

黑夜,幕着霧與雨,我在三毛的心中聽見了一聲歎息。

擁有慈悲之心的三毛,俯瞰着眾生的苦痛。她不是佛,只是心痛。她用自己的愛照亮無盡的黑暗。

其實,情感是我們的眼睛。一個愛恨強烈的人,兩眼便處於半盲狀態。

在我們從愛慾中得到菩提,有更廣大的愛時;在我們連那些可恨的人都能生起悲憫之心時;我們心的眼睛就會清明,就如晨曦中薄霧退去的湖水。

內觀自在,十方圓明;外觀世音,尋聲救苦。

如果將三毛説成一位作者或是一位遊者,我更樂意稱她為苦行僧。世間的疾苦踏在她的腳下,一步亦修行,用佛心去走遍眾生之中。

在沙漠中,她是懸壺濟世的醫生,盡己所能,打破束縛,為眾生帶去健康,為撒哈拉威人帶去光明。一顆永動的慈悲之心,跳動在烈陽黃沙之中。

在小鎮中,她是鄰居眼中平和近人的鄰居,即使他們會利用這點向三毛提出各種無禮的要求。可是,三毛在怨言中一次又一次中伸出援助之手。三毛有一顆菩提心,卻也有凡人的情感,比起遙在西方天空,高高在上的佛,三毛更真實、更温暖。

偉大的禪師龐藴説過:“好雪片片,不落旁處。”我們生活中的好雪,明淨之雪也是如此,在某時某地當下即見,美麗落下,落下的雪花卻不見了,但灌溉了我們的心田。

撒哈拉即使貧瘠,但三毛卻也收穫了愛,收穫了友誼。

夕陽照雨足,空翠落庭陰。看取蓮花淨,應知不染心。夕陽雨中的蓮花,就如三毛一樣立於這渾濁的紅塵。

“盡我形壽,遍度一切眾生,若有一眾生不得度者,我誓不取正覺。若我於眾生末盡度時,自棄此宏願者,則我之腦,裂為千片。”這如此宏大的誓願,是觀世音菩薩對我佛所發。而眾生苦難猶如眾生不死不滅,菩薩也因此想過放棄。

但當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有菩薩性,有慈悲心,有君子行。那麼,世間的苦難在我們眼中便不曾為苦難,是修行。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中説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無受享形時,亦復如是。”天地萬生,善惡,因果沒有定數,一物即一物,周而復始。苦難源於快樂,快樂即是苦難,三毛在苦難中快樂,在快樂中思索苦難,不曾停下。

《撒哈拉的故事》已盡,吾心未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