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描寫山水美麗的散文(通用23篇)

描寫山水美麗的散文(通用23篇)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2.33W 次

導語:祖國的大好河山,山好水好風景好,那關於描寫山水美麗的散文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編為你準備的描寫山水美麗的散文,希望對你有幫助!

描寫山水美麗的散文(通用23篇)

描寫山水美麗的散文 篇1

泰山,五嶽之首,東臨黃海,西臨黃河,屹立於中國的華北大平原之上,也是世界自然文化雙重遺產。近2000年來,泰山一直是帝王所鍾愛之地,也是中國藝術家和學者的精神源泉,山中的自然文化和人文文化完美地結合在一起。泰山,它同時擁有帝王之山、宗教之山、文化之山的美譽。這在全世界的名川大山中也是絕無僅有的。這就是為什麼泰山的海拔雖然不是五嶽中最高的,卻能獲得“五嶽獨尊”的原因。山不在高,有龍則靈。這裏的龍,不止有天子,還有各種文人騷客。

35億年,它有着悠久的歷史,歲月的風化造就了它今日山勢陡峭、河谷間生的地貌。雄偉、壯觀、不可思議。泰山自古以來就是“穩重”的代名詞。古人云:泰山安,四海皆安。故國人形成了一個風俗,泰山石鎮宅。泰山,它之所以有着如此高的地位,還與它藴含着華夏民族的文化根源分不開。它屹立於華夏之東,太陽東昇西落,因此,這裏被神聖地看為生命開始的地方,晝夜交替,斗轉星移,天時地利人和的傑作。

穿過熙熙攘攘的小店,來到紅門,這裏可以算是登山的起點。穿過一天門,就正式開始登山了。中天門之前的山路還不算難走,但過了中天門,再行走大概兩三裏的樣子,到了雲步橋,就險象百生了。斷崖、石壁、飛瀑、雲霧……別開生面的奇景,難怪會有人在此題下:至此始奇。再往上的五鬆亭,傳説是當年秦始皇的避雨之處,後手植五鬆,故稱五鬆亭。

最險的就是十八盤了,天晴的時候,站在山下望南天門,以為沒有多遠。可以爬過十八盤,卻是異常艱難,十八盤,像一條巨大的蟒蛇,攀附在泰山之上,1633階石梯,垂直距離約四百米,可兩點之間的距離卻不足一公里,可謂是接近直角的攀登,步步生險。伏在石塊上仰望,總感覺近了,卻又總是到不了。像兒時站在屋頂,晴朗的夜空裏,星星那麼明亮,似乎觸手可及,卻每次都是抓不到。運氣好的時候,會遇見兩個山東大漢,在南天門向攀爬的人吆喝着大氣:嘿,快到了喲。

穿過南天門,就到了泰頂,側看山下雲海翻騰,仰望天際萬丈晴空。拖着疲憊的雙腿,閒遊一下天街的街市是絕對不錯的。這裏很早就有人在此擺鋪經商,以滿足遊人的需求,這裏的商鋪,背靠山崖而生,面朝深淵而立,偶爾飄來的稀疏雲霧,混在熙熙攘攘的人羣中,倒真是像極了天上的街市。飄渺的空中,定然有美麗的街市,最好是遇見一朵流星,瞧它是否真的是牛郎織女提着的燈籠。

有人説,泰山就是一部史書,也有人説,泰山石刻涵括了整個中國的書法史。高山流水,千百年來,人與自然一起誦讀。“泰山巖巖,魯邦所瞻。”“國之魂魄,民之肝膽。”“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800多塊碑界,100多處崖刻,任憑它風吹雨打,韻味猶存。撫摸着前人的篆刻,感受着千古不變的華夏一統的情懷。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松柏的本性總是令人仰視。在泰山,不僅有長於懸崖的望人鬆,俯視着攀爬的行人,更絕的是壺天閣的雙柏鬆,穿牆而長,充分證明了阻礙有多大,動力有多大。在泰山,隨處可見紅布條壓枝,諧音“壓子”,祈求福氣壓住孩子,來避免災難。

泰山,一部由石頭組成的史書,伴着山間泉水,流淌着華夏民族的歷史,難怪會有如此多的文人騷客鍾愛於此!

描寫山水美麗的散文 篇2

走過千山萬水,還是更喜歡五蓮的山和水!

五蓮的山是獨特的,它沒有泰山的厚重雄渾,也沒有華山的險峻巍峨;它不像南方的山那樣柔柔的娟秀碧綠,又不像西北的山那樣粗獷的遼闊蒼涼;五蓮的山,容山海之大觀,兼南北之氣象,有奇秀不減雁蕩者之五蓮山,有深谷藏幽杜鵑如海之九仙山,有扯雲裹霧巍然聳立之馬耳山,各具姿態,不一而足。

五蓮的山從昌濰平原南部邊緣巍然躍起,向着東方蜿蜒入海,畫出了一道美麗的曲線。在這道曲線上築起的城牆分隔了齊與魯,卻割不斷齊魯人山海一樣的情懷。這一道美麗的曲線,就像日照的背影和靠山,阻擋着冬季寒冷的北風,積聚着夏日充沛的雨水,溪流潺潺,松竹漫漫,綠茶飄香,花果滿園。

五蓮的山遙望着大海,讓大海背靠着青山。山與海的映襯,高大與遼遠的呼應,高山流水與有容乃大的交融,一個是堅實偉岸之民族脊樑,一個是包容開拓的藍海世界。

五蓮的山是森林的海洋,漫山遍野的黑松粧點着四季常青的世界,而高大密佈的板栗林幾十年如一日的守候着這片土地,為人們帶來春的清香和秋的香甜。八十年代曾經無處不在的蘋果園已經很少見了,櫻桃園又日漸多了起來。花與果渲染的種植園茂密異常,高大的行道樹給行人帶來了夏日的陰涼。森林是山的生命,是山的靈魂,北風吹起來的冬季裏,飄落的白雪粧扮起一個銀裝素裹的世界。一天的暖陽就會讓山坡陽面的積雪消融,溝底就有了涓涓細流,而後山依然是白雪皚皚壓青松,這一切,勾勒出一幅“白`雪山陰掛,清溪石上流”的水墨畫,境界如斯,夫復何求!

五蓮的山彙集着溪水,溪水粧點着羣山。清澈蜿蜒曲折迂迴溪水之勝景,當數龍潭溝天然峽谷。龍潭溝天然峽谷位於五蓮山和九仙山北麓,進入谷口,但見兩岸懸崖壁立,谷底山石橫鋪,溪水清洌,游魚可辨,掬水暢飲,勝似嶗山。

沿着溪水逆流而上,兩岸山勢漸緩,雜樹叢生,行近十里可至黑龍潭和白龍潭,舊時有龍王廟修建於此,現在只有純天然的山山水水,難見斧鑿印跡。白龍潭水深不可探底,大旱之年從無干涸,鄉間相傳該潭水通達東海,故修建龍王廟以祭之,於天旱之時常求雨於此,龍潭溝之名也來源於此。夏季裏幾場大雨過後,龍潭溝的水就逐漸的豐盈起來,谷底的溪流更寬、更深、更湍急了,瀑布也有了瀑布的模樣。林木豐茂,滿山蒼翠,夏季的北國山巒充滿着生命的熱情。而我更喜歡深秋的山野,晴朗的日子,攜三五好友沿山路攀援而上,直達山頂,舉目遠望,遠山如黛,近山蒼翠,雜樹叢生的山坡層林盡染,到處都是色彩斑斕的世界。

雨潤翠山野,雲蒸水夢澤。五蓮山東北方向的户部水庫也是一處山水佳境。羣山環繞一灣碧水,晨光中時常風平浪靜,水波不興,羣山倒影如畫;黃昏時落日餘暉灑滿大地,垂釣者持杆靜坐,農人們在田地裏辛勤的勞作,牧者歸來,兒童放學,遠山、近水、牛羊、人兒……這一切,構成一幅美麗的鄉村畫卷。

五蓮山水之美,美在高山流水自然山野之純淨,美在鄉土畫卷難掩高雅意趣之純樸,山水之勝,大美如斯,遊之無憾!

描寫山水美麗的散文 篇3

我喜歡四處遊玩,特別是喜歡到有山有水的境地,大自然太美了。

雲龍湖雖然是一條人工湖,和雲龍山相配卻是恰到了好處。有山的地方一般就有水的存在,山和水就像是是傳遞自然真諦天然傳送員,以它獨有的景觀像人們傳送自然的聲音。在湖中央抬首仰望四周的羣山,山高聳立,青樹聯蔭。山水相加,卻有些温柔剛強、百折不屈之意。

和山相比,我更喜歡水。水和山相比多了一分柔情。雖然剛打春,湖邊便有了一絲春意,剛剛發芽的柳枝,隨着自己的節奏伴着春風的吹拂在空中飛舞,陽光普照大地,照在人身上有一絲暖意。吹面不寒楊柳風,春風從我的手指間穿過,彷彿一伸手就能抓到似的。幾隻喜鵲在空中邊飛邊鳴,在傳遞春天的聲音,好像是在歌唱春天,祝福萬物。

我在岸邊走着,湖裏來划船的遊人絡繹不絕,一隻只船給波光粼粼的水面增添了一道美麗的風景線。湖水在風的吹動下活撥風趣,不時的拍打岸邊的石頭髮出啪啪的響聲。水中的孤島上有幾棵樹,好像是小島的守衞者。我找了處斜坡的草坪坐下,遠處的高樓大廈樹立在湖的一側,給湖增添了一道分景線。

風吹着湖水慢慢地流着,不時發出嘩嘩的流水聲,我靜靜的觀看着湖水,不知不覺的到了下午,新鮮的空氣給生命輸送着氧份,陽光給生命帶來了新的希望,。春天是新的生命的開始,古今中外,有多少作者、詩人在讚頌春天,春,是生命火花碰撞的時節,是美好未來的象徵。

水是不斷流淌的,一去不在反覆。時間如水一般,生命如水一般。生命的過程,就像是一本書的內容,生命就相是寫在山水之間的字,刻在山水之間的畫,水的温情就像是生命中的温柔、温順,山的巍峨就像是生命中的剛強。

逝去的生命不會在回來,生命的每一刻都把握在自己的手中,生命中的空白就像山和水的距離,生命中浪費的時間越多生命的空白就越多山和水的距離就越大。

描寫山水美麗的散文 篇4

離開故鄉越久,對故鄉的山水愛得越深,以致常常夢到故鄉的山山水水。山清水秀的故鄉時時敲打着我的鄉愁。

故鄉的山,不高也不算大,最高的海拔只有1800,但在我心中感覺到豪邁、威武。放羊看牛的青年小夥一曲曲山歌,帶着粗狂、豪邁,原始質樸的旋律,把一道道山樑唱得充滿生機;把一個個姑娘唱得領回家培養愛情;把大山唱得四季分明……肥了牛羊、壯了莊稼,滋潤了山裏人的生活。

故鄉的水,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長,一直縈繞依偎在這片土地。故鄉的水清得讓你害羞,藍得讓你動情,甜得讓你忘情,柔得讓你陶醉。是故鄉的水滋潤着這片美麗、肥美的土地,養育着這裏淳樸的鄉親、鄉情、鄉音。

有山有水,故鄉就有了活力,充滿了靈性。故鄉的四面都被青山綠水環抱着……多美、多靈秀。小草青青、桃紅柳綠、煙雨朦朧、牛肥羊壯、花香果甜……宛如一幅美不勝收的田園山水畫!

歲月在時光的流逝中劃上了不同的符號,而故鄉的山水留給人們的是永恆不變、最美的符號。

山讓水更温情而柔美,水讓山更高大而青翠。

水,是故鄉的魂,永遠流淌在遊子的心中。山,是故鄉的脈,永遠在遊子的血液裏跳動。

描寫山水美麗的散文 篇5

我有些躑躅。詩人化抑鬱為希望是樂觀的,值得認可的。渴望重返京都為國效力是令人敬佩的。跨越時間和現狀的限制來評頭品足對詩人是不公平的。但我終究有些失落。

“文章憎命達”是貶官們酸楚無力的阿Q式安慰。縱使貶官文化在文學史上熠熠生輝,失意者們也被萬人傳頌,但終究不及一紙回京詔書來得讓人“漫卷詩書喜欲狂”。柳宗元寄情山水,他為永州記錄下的山水民俗讓我沉浸於文字中的同時也覺得詩人神聖無比,純潔之至。但閲讀到他接到回京詔書欣喜若狂,幾乎馬不停蹄地奔回去,不帶一點留戀地離去時,我感覺照着書的燈光都暗了。我很難過,卻能理解。但這種無可厚非的無奈更讓我難以釋懷:子厚的灑脱是假的,他眼中的美麗山水也只是解憂不能的消遣之物。更讓人受不了的是,他的回京只是為了接一紙去更遠地方的詔書。他一定很崩潰,而我心中建立起的無瑕得讓人心疼的可愛的詩人的世界也崩塌了。那這麼説“獨釣寒江雪”的他未必是享受天地靜謐,體驗空無一物的禪趣。興許他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而韓偓在旅社觀賞殘春之景,卻心繫長安,日日拂拭官帽朝簪滿懷希冀,堅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卻給我一種愈發濃重的悲傷:因為在江湖之遠,回京希望渺茫,所以不停暗示自己曾經的身份,等着聖上眼明的一天。這種口是心非與樂觀豁達相去甚遠,而我除了歎息,難道還能指責詩人的放不下?時代和制度的產物罷了,而身為旁觀者的我,明知神傷無益,卻無一例外的為他們難過,也沒有資格多説什麼了。

儘管如此,夢得的真性情卻讓我為之雀躍。雖然“到鄉翻似爛柯人”讓人頓生蒼涼之感,卻沒有那種欲蓋彌彰的在乎。他的抑鬱,他的灑脱,與官場若即若離。值得付出心思的,還有家人,朋友,還有春天的桃花,秋日的晴空。他的山水,明亮了許多,也更有無我之境。挫折磨不去他熱血中的豪氣,只是醖釀成一罈春醴,歷久彌香。我很感性的認為,貶官的詩集不過都是為了襯托這種冷漠卻昂揚的情感:如開在雪地裏的紅梅,雖在萬物凋零時與世隔絕般的生長,世事俱不與我相干般的冷漠表面下,卻是熊熊燃燒的永遠奮進的對生活的熱愛。高興也好,失意也罷,發生或的事產生的影響就讓他徹底展現,心底卻有信念堅如磐石,永不更改。夢得的豁達跨越了時間和制度的限制,讓千年之後的讀者“若合一契”。他又經歷了怎樣的痛苦才有了這般的“百毒不侵”呢?

我問山水,山水不語。人生代代無窮已,山水年年只相似。與其吟些“人面不知何處去”的酸詩,倒不如把酒祝東風,與友人共論今年花勝去年紅。

描寫山水美麗的散文 篇6

元旦假期,和家人去了從化呂田和流溪河國家森林公園。

冬日,天氣並不冷,和風麗日,陽光燦爛。

一行9人,一家大小,來一次説走就走的旅行。

假日,市區必定是人山人海,還是深山大嶺人少,風景好。

還真是沒錯,去對了地方,風景這邊獨好,人不多,空氣清新,水清淨,梅沁香,還有還有,桔子滿山頭。

仁者愛山,智者愛水,我不是仁者,也並非智者,可當真是喜歡清淨無塵的山水,一湖這樣清淨又無波的水,看到,就不想走了。

與它面對面,感受它的清寧,靈秀。

誰説的,九寨歸來不看水?我可是覺得,這裏的水,真可與九寨的水偕美呢。一樣的綠得透亮,淨的醉人。

山水怡情,花香沁心....

這個時候,流溪河森林公園裏一山頭的白梅正盛大地開放。

它的香,忘不了,自去年從韶關折了一枝回來後,它的香,就一直在屋子裏迴旋,在我的心頭縈繞。

這會兒,相思變成了真實,我們,又重逢了。這重逢的喜悦,凝結成了我眉間的淺笑,輕風裏的一縷縷香。

在山明水秀裏徜徉,所有的疲憊稍隱了;在山明水秀裏徜徉,心,安寧極,清明極,也温柔極。

大自然,它可以是你的知己,也可以是你的老師,更可以是你的愛人,只需,你把自己交給它,讓心敞開,與其融為一體。

自然之氣息,質樸,純厚,悠遠,使人流連,忘憂。

每一次與這樣的山水面對後,心,好像長了翅膀,在意念裏,悠悠然地,與走過的山水一一會晤。

俯身,掏一把淨水,洗我滿身的塵埃。

低眉,吸一縷梅香,潤澤淨化我的心肺。

年年歲歲花依舊,歲歲年年人如故。

相思一年年,花開一年年,我這看花人,依然在這裏,陪你,閒看花開又花落。

清水洗塵,梅香沁心。

瞬間、永恆....將瞬間,化作永恆。

描寫山水美麗的散文 篇7

中國廣袤的土地上,能夠稱為花果山的山峯倒是有幾座。然而,我的筆記載的卻是座落於我的故鄉——蘇北大地上從陸地連綿到大海的雲台山深處的幾座山峯,山峯的名字也被叫作花果山。對於故鄉土地上的花果山的嚮往源自小時候老人們講述的《西遊記》的故事,花果山的名字曾經激盪過少年狂野而浪漫的心靈,孫猴子的本領曾經攪得少年神魂顛倒,如痴如醉。

然而,熟悉的地方往往沒有風景,而有風景的地方嚐嚐成為一種誘惑。

終於,在一個細雨霏霏的春天,我走在花果山的一條幽深的石徑上,石徑像一根帶子,彎彎地牽着我融進了那片濃郁的綠意裏。那片蔓延着的綠意藴涵着山的靈氣,水的精神,山水之間積澱着這座山峯古老的文化。

山腳下立着山門,山門的舌頭舔着山腳,而九龍橋只能是算作山的腳踝了。《雲台新志》載:“在竹節嶺下,有九龍廟。九澗森流,半空飛舞,中橫石橋,即名九龍橋。溪流噴薄,古木陰森,為入山第一勝境。”留存下來的文字讓我想見出歷史上的花果山應該是水清石潤,古剎幽深的世外桃源,是百鳥喧囂,花團錦簇的聖地。遺憾的是,那三四座僧塔因為歲月的衝撞只留下歷史的碎片,那些殘磚破瓦也許還沉寂在大山深處的某一溝壑裏,靜靜地等待時間的淘洗,惟有那“孤生自異”的.遒勁的青松和這九龍橋還見證着歲月的履痕。橋身歷經風雨侵蝕,仍舊滄桑地堅挺着,春雨濡濕的苔蘚密密地爬滿了它的身子,鮮綠出古老生命中藴蓄着的年輕的活力。欄杆上雕刻的花紋已經陳舊,卻依然透出一股懾人魂魄的力量,給遊人一種將入仙境的幻覺。“山有九澗,匯於其下”,九澗的山溪,一路山歌,一路逶迤,交匯於此,該是何等的氣派。古人有詩云:“分明九澗交爭流,蒼龍咳嗽空中瀉”,這九澗的泉水在橋下匆匆相逢,還沒有來得及打一聲招呼,就又汩汩地流出山外,泉水相激的聲音如同蒼龍在空中咳嗽,該是何等的聲勢。如今,它們疲倦了,瘦的溪水低吟着輕音樂的曲調,在山石叢林間淙淙地淌,淌濕了滿山青綠。手伸進山溪裏,讓山水温柔地滑吻,覺得自己觸摸到了大山的心跳。水是山的脈搏,沒有水,山就少了靈性,少了韻味和風情,就像一座廟宇沒有了晨鐘暮鼓,就像一位少女沒有了流盼的眼神。很難設想,一座缺少溪水滋潤的山巒會是什麼樣子。

沿着山徑行走,滿眼都是一片空濛,似乎沒有山,只是一片嫩綠的樹林,茫茫蒼蒼、蓊蓊鬱鬱地延伸開去,“山色空濛雨亦奇”,淅淅瀝瀝的春雨,讓人的心都酥潤着,穿過一片搖曳的幽篁修竹,腳步已經到了水簾洞前。

水簾洞的洞口上寫着“高山流水”的大字,那是明代刺史王同的題字,遒勁剛健,力透石背,藴蓄着書法者雋永蒼勁的生命活力。“洞中石泉淺小,冬夏不竭,泉甚甘美”,而一掛銀亮的水簾卻在洞外的石壁上奔湧而下,嘩嘩的,跌落成無數的水沫,迴旋成山野間瀰漫的濕漉漉的煙霧,緩慢而安詳地飄逸着,洞裏洞外的遊人都淹沒在水霧裏,那水霧彷彿是一片雲朵,而人呢,就飄渺得如仙人了。洞前的一塊緩坡上,石頭做的桌子、椅子、凳子還是儼然地擺着,似乎《西遊記》裏的孫行者才剛剛離去。山下呢,則是果樹茂盛,松柏青翠,山花點點,綠的意境裏有紅的花朵點綴着,煞是一幅美麗的織錦。山風輕柔地拂着,一派祥瑞的氛圍。這裏可是孫大聖操練徒兒們的地方?想那唐僧人妖不分,幾次三番地趕走孫行者,落得悟空在這水簾洞前,耍耍孩兒,采采野果,倒也自在逍遙,享盡了猴間天倫,也不枉猴生一世。

從水簾洞到三元宮,那琉璃飛檐,紅牆碧瓦在綠樹間時隱時現,一種玄奧的禪機伴隨着瀟瀟的雨意醖釀成一種仙境的氛圍,把花果山迷濛上一層神祕的虛幻。山腰上,一簇迎春花,杏黃色的,鑲嵌在墨綠色的背景之上,與流金溢彩的三元宮相映成趣。

“山行本無色,空翠濕人衣”,彎彎的山路,像一首韻味悠長的詩歌,一級一級的石階是詩歌中的平平仄仄的節奏,在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意境裏,抬腳放腳,一路地攀登着,那一級一級的台階便蜿蜒而去,像一條長長的裙帶飄在身後。山路陡峭,才使得山峯更嫵媚。繞過三元宮的時候,一眼就看到,玉女峯正站在前邊熱情地等待着。

玉女峯又稱為青峯頂,明·唐伯元《遊青峯頂記》載:“環東海而山者以千數,而青峯為之宗。其高處雞鳴可見日,是曰:青峯頂。”古書上的記載讓我們知道了歷史上的玉女峯擁有一種美好的神韻,那時候它已經是一處時時引誘文人騷客寄託情思的地方,可如今,它還有那樣的姿色嗎?

山迴路遠,小徑悠長。當雙手觸摸到玉女峯青嫩的肌膚的時候,我的視野頓開,我的心胸驟闊,“一覽眾山小”的豪情油然而生。這裏是江蘇遼闊大地上的最高點,海拔625米。而玉女峯也真的像一個女子,她散漫而又雍容地躺在雲台山脈的頂端,把一個女子美好的形態閒適地展現在藍天白雲下,山峯是她的頭顱,森林是她的衣裳,陣陣松濤是她的強健有力呼吸。在玉女峯上,極目眺望,雲台山眾多的山峯紛紛撲入視野,滿目的青翠在遙望的目光中跌宕而去。松濤陣陣,裊娜着大海的濤聲;山風嗖嗖,迴旋着羣山的氣勢;農舍屋宇,點綴着人間的景緻,萬里平疇盪漾的綠波,延伸進若有若無的輕霧中。“落英微雨潤,宿麥暖風抽”,想着腳下的這塊土地養育的青山秀水,人文景緻,頓時覺得這泥土格外地厚重,也格外地親切,它有過蘇東坡的腳印,有過林則徐的步履,也留下吳承恩匆匆的身影……文人墨客不遠萬里,風塵僕僕地把自己生命的一部分留給了這座神祕的山峯,或賦詩,或作文,或石刻,運用不同的形式抒寫山水佳構的情懷,使得這座仙山走進中國文化的經緯。“鬱郁蒼梧海上山,蓬萊方丈有無間。舊聞草木皆仙藥,欲棄妻孥守市寰”,蘇東坡的詩歌讓我們感受到這位宋朝的才子還真的是一相情願了,他竟然想丟棄妻子兒女一個人來到這裏獨自享受這山水的清秀了,可見,從歷史上看,花果山營造的境界在一位文化重臣的心裏該是何等的美好啊!

“文章是案頭的山水,山水是大地的文章,”清人張潮如是説。是啊,那縱橫大地的錦繡河山不就是一篇又一篇美麗的文章麼,那文章裏的一行一行的文字不是構築起山水的空間麼。人,活在時間裏,更是活在空間裏。

歷史上建於山頂的望海樓早就頹圮,千年的風雨侵蝕竟然沒有留下一點的痕跡,依照舊址而建的那個月牙型的雕塑正昭示着“高霞孤舉以飛翔兮,神光蕩其合離”的意境,而這樣的禪機是需要人去領悟而不可以説破的,人生也有很多的禪機,關鍵是我們領悟的程度了。面對這美麗的自然景色,我感受到了故鄉自然山水的神奇,陶醉在山水構築的意境裏,彷彿覺得身子已經成為山水的一部分,想起古人説的“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大概也是相同的感受吧,真是“想看兩不厭,唯有花果山”了。

站在山頂上,面對着這個季節的鮮嫩的生命,朗讀山水間衍生的文字,我的心裏也滋長着另一種青嫩的希望:願家鄉的山水美麗,願家鄉的百姓富饒。

描寫山水美麗的散文 篇8

遠遠的,就可以看見一條溪流。水是從山腳那厚厚的樹葉下的一個泉眼裏汩汩流出,清澈的水,在陽光下從樹葉上彎彎曲曲地流過一片一片的油菜地,像一條水銀在金黃的畫面中晃動。

每一個春暖花開的時節,當田野裏大片大片的金黃連綿不斷地伸展,油菜花的氣息,瑤溪流淌的水聲,就會把我從異鄉的夢中喚醒。

於是我提上大大的旅行包,就像很多年前從一個車站到又一個車站不斷地出發,我又開始了不斷回來的歸途。

我想,我一生都無法走出那條溪流,那片金黃黃的油菜花和油菜花覆蓋下的厚厚的泥土,還有油菜花終結處的村莊——我的故鄉,瑤村。

很多時候,我能夠記起與回憶的,並且讓我温暖讓我悲傷的,永遠是與那條溪流,那片油菜花有關的活動與場景。我不斷地在文字中深情描述着它們,一遍又一遍。而它們也在我的講述中多少背離了事實,我甚至自作主張地改窯溪為瑤溪—— 那是一條細弱温情的溪流啊!父老鄉親們並不看我的文章,自然也不會責怪我。我在我的瑤溪邊歡笑着,憂傷着,美麗着,那些沒過我腰身的油菜花,散發着濃郁香氣,摘一片花瓣,放在嘴裏咀嚼,直到嘴角流出黃色的液汁,直到它們與溪水一同悄悄地流在我關於生命的體驗裏,我的心靈因為它們變得柔軟而寧靜,我的生命也因為它們有了一種夢幻,一種憂傷,一種關懷。

油菜花是一種普通耐活而實用的植物,有水,有泥土,有陽光就能長得很好。很多個清晨,父親在鳥鳴聲中起牀,扛着鋤早早去了田間,每一朵花都在父親的侍弄下盛開,結果。油菜花給父親帶來了明媚春光,也帶來賴以生存的所需。父親來到溪邊,把鋤頭丟進水中央,他就洗手,父親要吃早飯了。

父親的胃口真好,一大盆油黃黃的炒油飯,外加三個半烤紅薯——父親掰了半個烤紅薯給我吃。

我提着空籃子沒有走,望着父親嘻嘻笑。父親的頭髮、衣襟上,腳踝上沾滿花兒呢,清澈的流水中也飄蕩着一瓣一瓣的油菜花多麼愉快而美好的早晨!

那一個春天,我還是一個小孩子,新鮮潔淨,還有點饞嘴。

在春天的陽光下,在熱烈的油菜花叢中,我眯起眼睛,看見的是一個孩子所有的歡樂。油菜花的金色光芒,以蓋過太陽的光輝灑滿了我的童年。我和夥伴們在瑤溪邊歡笑奔跑,玩着捉迷藏的遊戲,躲在油菜花叢中,就像躲在一個金色的夢幻中。我們曾偷偷地尾隨一對談戀愛的阿哥阿姐一起鑽進油菜田裏,我們才鑽進去,就捂着嘴嘻嘻笑,直到小阿哥氣惱地跑出來追趕我們這羣小王八蛋!小阿哥高高瘦瘦的,長得很好看,會用樹葉吹出好聽的聲音。我們不明白他怎麼就相好上小阿姐,小阿姐有些壯,還很黑。

瑤溪的水啊,流淌的是蜜糖和花朵。每一滴水珠,每一朵花,都有一個的故事,每一個有陽光的日子,都是一個節日。

當早晨的陽光透過竹林斑斑駁駁地照射在木窗櫺上,我們就從家裏飛奔出來。那一天我們先是在草垛上跑來跳去,後來就沿着瑤溪的田埂上跑,我跑得的最快。母親在院子裏叫喚的聲音,同伴的聲音漸漸地遠去,我還在油菜田埂上飛快地奔跑。

直到四周變得安靜下來,我才知道自己已經迷失在一大片一大片的金黃色中了。我全身沾滿了花瓣,那些比我還要高的油菜花幾乎淹沒了我,我忽然莫名地變得寧靜。我循着着瑤溪的水聲摸索着往前走,我看見的還是金黃,似乎還有幾座小土丘,。走近了,才看清那是墳塋。我對墳塋並不生畏,奶奶説,墳墓裏的祖宗是不會去驚嚇善良的孩子。

但我還是悲傷起來,我不知道蓬蓬勃勃生長着油菜花的地方,生命也在悄無聲息地結束,掩埋。

那天回家後,我生出一些奇怪的想法,一個人躲着哭泣起來。大人們不知道一個孩子的悲傷,只説我受嚇了。直到成人以後,黃色,都會讓我在某一個時刻,突然淚流滿面心靈震顫。

一年前的春天,我又一次沿着瑤溪緩緩地行走——在送行的炮聲中,哭泣聲中,在瑤溪緩緩的流水聲中,我護送着父親的棺槨又一次來到當年迷路的那片油菜地中。我悲痛的心情忽然被那一片金黃擊中了,那在早春的寒意中温暖的近乎傷感的黃!想起父親匆匆走過的一生,他的艱辛,他的善良,他對我點點滴滴的好,我的眼淚奪眶而出。生命是如此短暫,土地有情,但願它用觸鬚將父親的亡靈托起,讓從遠方歸來的女兒依然能把坐在油菜地裏的父親一眼辨認出來,他的頭髮、衣襟上,腳踝上沾滿花兒

在金黃金黃充滿香氣的空氣中,在瑤溪的流水中,飄蕩着安撫亡靈的黃裱紙和冥箔,一片一片。

而在遙遠的異鄉,我剛出生三個月的嬰孩在嬰兒車中咧着小嘴笑,慈祥的奶奶正推着她在公園裏散步,她的眼睛清澈明亮,繼而眯縫着,她看見了金色的太陽。一位小提琴手在她不遠處的草坪上拉琴,琴聲很好聽。

瑤溪的水聲,油菜花開的春天,是媽媽的故事。

描寫山水美麗的散文 篇9

秋雲盡散,纏綿的雨終於停下旖旎的舞步,風,也從婆娑的枝頭優雅離去。推開窗扉,一縷陽光直射屋角,那一刻,突然感覺心情好的時候,無花的世界也一樣的美麗。不遠處一排風景樹,目測,不知是來自唐朝的王摩詰筆下,還是從孟浩然清秀雋永的山水詩裏走出?只是,它挺拔的身姿依然張揚着個性,默默佇立成排,無聲勝有聲的獨顯靜美。

人閒生是非,心閒易回憶。想來心情是個古怪天氣,假如明月的刀不再切割夜的輾轉,煙雨的情懷不再潮濕太陽的眷戀,天高雲也會淡。情感的世界,人們學會了等待,等待什麼呢?當然不是日子好了,白髮多了,收穫了什麼新歡,或是重燃了黃州寒食的冷灶濕葦,而是學會了珍惜,甚至學會了偏執一隅的享受山水的情懷,懂得了蝸居的寧靜與棲息的温暖。

可不可以讓眼睛成為雁羽梳理過的天空,不再有烏雲的痕跡。如果轉身叫做華麗,那亙古的天與地怎麼會有距離?如果一路向北,可以找到夢的牽引,世界又為何徒添那麼多歎息?

俗語:少年看花,中年看雲,晚年看霞。霧裏看花,是一種意境,朦朧、婉約,影影綽綽,如果説距離的美能夠久遠,那源自心靈的愛戀,才是你三生石上供奉的牌位。看花,花有不同的格調,不同的色彩,不同的花語。曇花太急促;櫻花很容易招惹眼淚;小野花襯在半畝方塘,時常嗟歎她的湮沒;蓮花兀自修持,“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又徒生了錯失紅粉的沉寂。如若將花比擬女子,三毛不是牡丹,張愛玲不是鬱金香,陸小曼不是殘花,林徽因不是雪蓮。我狹隘的意識裏一直偏執的認為,花是遷徙的,動態開着,由海上,陌上,一直開到鏡中,開到畫軸裏覆滿塵埃,零落了四月的天,然後定格在咬着瘦竹的紫毫,芬芳在雪壓紅梅的枝頭,在老照片裏,在黑白的高傲裏,面向萬千讀者,展示曠世稀有的氣質,從而削減紛擾紅塵的絲絲薄涼。

往事總是很美,回憶總能勾起一些念想。想起初識時説好的老了之後一起去看夕陽,想起那條千里同行的山水路,原來只走了風雪一程,還未見花開嫣然就凋落成泥了。煙花易冷,過於悲觀的情感會使人愚鈍,愚鈍到血液的流速也會日漸潺湲,多少人服食“青囊散”、“麻沸散”,沉溺在席慕容的一曲詠歎調裏裏麻醉自己,或者感傷黛玉葬花“質本潔來又潔去”的一聲聲喟歎之中,模糊了青春的鮮妍,然後變戲法的捏一些泥人、蠟人、麪人,捏出些嬉皮士的情節抑或章節,任由命運來導演一出出悲歡離合。

山水畫情,畫一幅張愛玲的《傾城之戀》,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自有一種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的情致與幽香……

描寫山水美麗的散文 篇10

早聽聞有句:“黃山歸來不看山,洞庭歸來不看水”的美譽。只是,我沒親臨黃山,寫不出黃山的巍峨險峻,我也沒去過洞庭,畫不出洞庭湖水的神奇秀美。可骨子裏,對山水一直是喜歡的,心靈深處,對山水也是崇拜敬畏的。所以,山水就像我久違的情人,時常都會在我的夢中縈迴。

孔子曰:“仁者樂山,智者樂水。”蜿蜒起伏的青山綠水、小橋輕舟、青煙裊裊,雲霧朦朧,一旦思想盪漾在那樣的時空裏,空靈的記憶像被清晨的霧靄洗過,一幅淺綠的山水畫緩緩在腦海裏鋪展開來,沿着思緒的隧道,靈魂走進那青的山,綠的水,那些鮮豔的顏色,那些鮮活的生靈,那些有生命的花草,那些流淌的水紋,那些平凡樸素的場景,那些鄉野的自然風情,不禁讓人神清氣爽,流連忘返。那一刻,彷彿,人已經穿越了時空,心已經在山水間騰飛。

大自然賦予了山的肅穆和莊嚴,賦予了水的靈性和飄逸。即使是逐風暴雨,抑或是冰天雪地,山水依然風骨仙姿的頑強生存,生生不息。山水間有無數這樣激情的瞬間,又有着多少這樣壯美的時刻?

人生路途,常常在思考,在輪迴的季節裏,我是否真的能夠擁有大山的情懷?面對一些真實,視而不見?在流逝的時光裏,我是否能保持水一樣的心境?面對一些喧譁,聞而不聽?

有時,又靜靜的想,我如何能擁有這山的博大,與日光親近,與月色相融,不問世事的繁雜和紛憂;有時,我靜靜的思,我如何能擁有這水的柔情,可以如泉水一樣歡快馨怡,又可以如湖水一樣平靜悠然,不為瑣事的憂煩所困所悲。

山水哺育了無數生命,又承受了多少歲月滄桑?感動于山的博大,心襟坦蕩,浮躁漂移;感知於水的靈性,靈魂昇華,浮華不再。山的奇偉,水的纏綿,把心的夢想,勾勒成山水的顏色,點綴成生命記憶的色彩。

此時,多想遠離塵囂,追尋山水,縱情山水,沉醉山水,把一縷心香,揖首送給大自然。展開裊裊心香的翅膀,沉溺玄妙的幻覺裏,時而如沙,凝聚成乾淨的一粒,成為崇山峻嶺的一分子;時而如水,温潤成清澈的一滴,融入乾淨純藍的海子;時而如魚,搖首擺尾遊走大海深水,遊弋成海底的一枚化石;時而如草,和着風聲,葳蕤一曲生命絕響。

描寫山水美麗的散文 篇11

到了桂林,我才知道,最不能忽視的便是這裏山和水了。

剛出機場,一陣陣撲鼻的桂花香味蔓延在空中。可還沒等大家喜悦中回味過來,緊接着便有幾座突兀、壁峭的山映入了眼簾,由不得驚歎了一聲。不是沒見過山,是因為它和我見過的山是如此的大相徑庭。這也叫山嗎?好好的平地,怎麼“忽”地拱出一座或幾座或幾十座或幾百座青峯來了?而這些青峯,乍看像一盆盆巨大的山水盆景,細看又像是一盤擺好了的棋子,隨着奔跑的汽車,那些“棋子”也隨之移動起來,瞬間,覺得似有兩位仙人在山清水秀之間暢快對壘,把酒言歡----好一個桂林,你怎麼可以這樣美呢?人們似乎也忘記了疲勞,拿起手機紛紛拍起照來。這,也是我對桂林的初次印象了。

來桂林之前,也是補了一些課的。百度得知,桂林是南嶺八桂大地上一座古老的文化名城。桂林始見於史籍,是在秦始皇時代。當年秦始皇兵定南嶺,設置了桂林,南海,象郡三個行政區域,並開鑿靈渠,溝通湘江和灕江。桂林從此便成為南通海域,北達中原的重鎮。宋代以後,它一直是廣西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直到新中國成立,這裏生活着壯,苗,侗等二十多個少數民族。而它的名字也頗有趣味,意為桂樹成林。因自古盛產桂樹,每當桂花飄香之際,香氣清新悠遠,讓人沉醉在其中而神清氣爽。也難怪我們一下車便聞到一股股清香的味道了。

有人説,獨特的喀斯特地貌把桂林鑲嵌在青山裏,成就了這座已美得不像話的小城。然而,到了灕江,才知道,桂林的美遠不止這些, 桂林的山只有和桂林的水結合在一起,才能創造出真正的山水之美。就像一個好男人必須有一個好女人與之相配,才會完美。

桂林素有“山水甲天下”的美譽。可依我看來,桂林所有的美,豔,佳都集中於乘船去陽朔近五個小時八十三公里的水路上。陽朔是桂林山水的極致美,是一篇優美散文的點睛之筆。我是到桂林第三天才去陽朔的,就像詩人寫了一首好詩,把最動人最高潮的部分留在了最後。那天,原本陰沉的天,在登上甲板的那一刻起突然晴朗起來。連綿的山,委婉的水忽然在我們面前畫卷般猛地展開,所有的人都為之一振,大家也忍不住一陣陣歡呼起來。該怎樣描述灕江的美呢?我想想這個詞不對,那個詞語也似乎不妥,突然覺得,一切的文字形容彷彿都是蒼白的,到最後也只能痴痴地觀望了。十一月初的灕江,還浸在夏天的季節裏,山裏裹着霧氣,把一座座山染成了黛色,淺淺的水載着一艘艘遊船像走在瞭如煙的山水畫中。此刻,甲板上早已站滿了指指點點興奮的人們,其實,還有那麼長的水路呢,不急,不急,我乾脆坐在船艙裏的,權當把那一方大窗當做畫框,任憑那一江春水一幅幅圖畫在我眼簾一一轉換。

船在動,水在流,水裏的山似乎也在流動着。

灕江的山,平地拔起,像一位壯族男子,守護者一江温婉的灕江水。許是晴天的原因吧,水裏的山,比岸上的山更為清晰。山的姿態,也隨着船的位置,不斷變化。用目光一一數去,竟都能喚出它們的名字:九馬畫山,是大自然的筆墨奇觀,臨江而立,石壁如削,五彩斑斕如一幅巨大的畫屏,青綠黃白,斑駁有致。畫屏中惟有一羣駿馬,昂首嘶鳴,揚蹄奮進;往前一拐彎,最精華的興坪處的二十五公里水路是20元人民幣背景圖案。窄窄的水嵌着幾座黛色丹青千姿百態的山,真實地出現在大家面前。看吧,甲板上頓時沸騰了,大家紛紛拿出紙幣對照着;還有玉女峯婷婷玉立,巧梳雲鬢;望夫崖凝神遠眺,深情守候;趕考的書童,跳龍門的鯉魚,及狐狸尾巴一樣的鳳尾竹----觀着這樣美麗的景色,把心中的陰霾一掃而光,只留下跳躍的微波在心中閃着光亮。

而灕江的水,蜿蜒曲長靜若處子,更像一位壯族的女子,在灕江邊披着長長的秀髮梳洗着她靜靜的歲月。它的美在於靜,柔,緩。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的流動,柔得像水中的草,緩得難以讓人相信,這麼淺的水,怎麼能撐起這麼大的遊船啊?“我看見過波瀾壯闊的大海,玩賞過水平如鏡的西湖,卻從沒看見過灕江這樣的水。灕江的水真靜啊,靜的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灕江的水真清啊,清的可以看到江底的沙石;灕江的水真綠啊,綠的彷彿那是一塊無暇的翡翠---”我靜靜地站在船上,腦海裏吟誦者書上讚美灕江的句子,心突然飛翔起來,遠遠思念,淡淡的牽掛,全灑在這絕佳的意境裏了。幾個小時的路程竟覺不得漫長,彷彿像剛剛踏上游船一樣,盼望着一個有一個景色出現,不能不説這是大自然的魅力。

其實,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小城,温暖如春,草木茵茵。而山水草木皆有靈性,總能生長在離心靈最近的地方。就像一張清晰地老照片,不曾泛黃,但又耐人尋味。而桂林就是這樣一座小城。宋代青山惟政禪師的上堂法語:“老僧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善知識,有了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在這裏體悟禪師的話,這一刻, 都須在自己心緒的大寫意裏去體會了。

自古以來,桂林就像端坐在山水間的一位美人,引得多少文人墨客傾慕和讚歎,或書或畫已表達的淋漓盡致。宋代詩人黃庭堅也算是當時的一位山水畫大家了,可他説:“李成不生郭熙死,奈此千峯百嶂何。”以黃庭堅看來,在桂林山水的美前面,即使李成,郭熙那樣的大畫家再世,只怕也無法把桂林山水的秀美描畫的逼真。同樣是美人,蘇東坡眼裏的西子湖典雅,而韓愈眼中的灕江則有一種大家閨秀的柔美。這樣説來,我的拙筆又怎麼能描寫的盡人意呢?

一座流香的小城,一條流花的江。

我知道,我只是與這流花江無數邂逅中的一員。這樣的邂逅可能只在瞬間,卻擁存一生。是否曾經來過,是否又匆匆離去,已經無關緊要。幾天短暫的行程,美景把我迷戀的無所適從,明明踏上了歸路時,卻又無法算出歸期。

多想,多想就這樣一直站在甲板上,看船在灕江上緩緩行駛。我看山,山看我。握一隻蘸滿江水的筆,試着將過往的紅紫芳菲的歲月在青山裏過一遍,在江水裏濾一遍。

然後,再把它寫成詩,譜成歌,存念,唱響。

描寫山水美麗的散文 篇12

每一個人,都有一個夢。嚮往着遠方,嚮往着遠方的山,遠方的水,遠方的那片天空,遠方的那座城市……

心裏嚮往着,所以,時時都在心裏惦記着,什麼時候會去那裏。那裏,似乎有前世的足跡,播下了夢的種子。

其實,愛上一個地方,不是因為那個地方有多美,而是與你同行的人,給了你一個好的心情,所以,看天格外的藍,水格外的清澈,花格外的香。

愛上一座城市,不是因為那座城市有多美,而是因為那座城市裏,住着自己心愛的人。

所以,有人不遠萬里,遠渡重洋也要飛去那座城市。

山還是一樣的山,水還是一樣的水,天空還是一樣的天空,但是,因為有愛纏綿於心,所以,總覺得遠方的山,水,天空都與家鄉的不一樣。

當你來到一個地方,你首先想到的不是那個地方的風景,而且那個地方的某個人,那就是一種幸福。

幸福不是外在的環境帶給你的,也不是外在的東西可以帶給你的一種享受,它是發自內心的一種愉悦,一種感悟。

生活,總在不斷變換着,唯一不變的,是我們的心靈。

心靈擁有了一份恬淡,一份愛情,哪裏都有最美的風景,哪裏都是嚮往的遠方。

總以為遠方最美,總以為遠方是我靈魂安放的地方,但是,當我一個人安靜的時候,我才感悟,原來,遠方就在我的心裏。

我渴望的幸福,不是那方山水所能給予我的,我渴望的幸福,是心的寧靜,是一盞茶,一本書,一頁時光的靜好。

我渴望的幸福,是恬淡的生活着,快樂地享受着每天的時光,看光陰慢慢地從我的指縫間溜走,和我捉迷藏。

我希望,就這樣慢慢地老去,看日升日落,看雲聚雲散。

也許,這就是我最好的生活方式。

詩意地生活着,不急不慢,不懈不怠,把夢安放在流年的素箋上,等繁華落幕,等春暖花開……

描寫山水美麗的散文 篇13

行走在大江南北,我見過許多形態各異但都秀麗迷人的山水,似麗江古城的清澈井水,又似巍峨高聳的天柱山……但不論我走到哪裏,故鄉的那一片山水總是浮現在我的眼前。記憶中最美的山水,定格在那個小山村,那竹林,那小山,那水塘,那最美好的童年,那令我魂牽夢縈的故鄉。

一、那一座山

外婆家的後面,有一片竹林,青翠的竹林後,有一座小山。小山並不高,僅僅十分鐘就能爬到山頂,我和弟弟妹妹經常去那兒玩。“注意點!小心摔倒!記得要按時回家……”每次出門,外婆都會不厭其煩地叮囑我們,生怕我們因不注意而受傷。小山上有許多有趣的植物,我們總會興奮地將各種植物採集下來,製成美麗的標本。秋風瑟瑟,吹落了綠葉,小山披上了一件黃色的外衣。“耶!”每逢這時,我和弟弟妹妹都會格外高興。拾一些落葉,小心地生火,接着往火堆裏丟入幾個小土豆,用不了多久,火堆裏就會散發出燒烤的香味。我們圍坐在一起,幸福地享受着美食。晚秋的風已有些涼,火堆不僅温暖了食物,也温暖了我們的身體和心。

夜幕降臨,我們早已進入了夢鄉,小山也安靜了,只有天空中的幾顆星辰和那一輪皓月還在編織着五彩的明天。

二、那一池水

小山的前面,有温暖的家,家的前方,有一池河水。河岸邊,有一棵高大的香樟樹。我們總會坐在香樟樹邊,看微風拂過,水泛起漣漪,觸動我們的情思。我和弟弟妹妹經常在河邊快樂地玩耍,爽朗的笑聲裏滿是活潑和天真。池塘邊留下了我們最純真的幻想,也銘記了我們最單純的童年。夏季的氣息隨着一陣陣的蟬鳴從遠方飄來,這時池塘裏總會有許多小魚和龍蝦。我們拿着網袋跟在外公後,每捕到一些都會歡呼雀躍,不顧水濺到了臉上和身上。水剛沒過膝蓋,很淺,我們常常能捕到很多龍蝦和小魚。儘管大多數都是外公的功勞,但我們依然很自豪。盛夏的傍晚,我依偎在外婆的懷裏,吃着美味的河鮮,伴隨着外婆哼唱的歌謠,看着外婆慈愛的笑容,漸漸進入了夢鄉。

池塘邊,寄託着我對外婆、對小山村最深沉的眷意,也飽含着外婆對我的期許和濃濃的疼愛。

三、銘記那一片山水

後來,我長大了,回外婆家的次數越來越少,但那一片山水,那一片愛意和純真,永久烙印在了我的腦海中,無法忘卻。

那一片山水,帶給了我太多美好的記憶;那一片山水,留下了我對親人的愛;那一片山水,銘刻着我一去不復返的童年。

那一片山水,那最美的故鄉。

描寫山水美麗的散文 篇14

“嘩啦啦啦”你瞧!水兒妹妹正歡快的在山哥哥身邊躲貓貓;“嘿哈嘿哈”你瞧!大山哥哥正快活的在雲媽媽的懷裏撒野兒;“哈哈哈哈”你瞧!白雲媽媽正幸福的在太陽爸爸頭上晃悠……

多麼有趣,多麼幸福的一家呀!可惜只得默默地呆在我的心靈深處,我是一個在城裏長大的孩子,雖然我曾在瑞安住過幾年,可那時我年齡小,父母不會答應我出門,更別説去欣賞什麼大自然了。整天拖着書包在學校和家門附近徘徊,現在想想真是井底之蛙呀!唉!到了城裏上小學本想學校來個野炊,可校長硬和我較勁,從一到六年級我們苦頭是吃了不少,甜頭一點也嘗不到,哎!哥倫布20來歲就發現了新大陸,再説了我們現在什麼交通工具都有了,去郊外痛痛快快玩上一天都要等到樹枯葉落不成?哎!有時候我經常望着遠處的山哥哥發呆,許久也回不過神來,有時我幻想着我爬上了那座山頂。山下的人成了螞蟻,房屋成了火柴盒,野花野草和我零距離接觸,彷彿我一伸手就可以抓到棉花糖——白雲媽媽,山下的水兒妹妹“嘩啦啦啦”地叫嚷着,我向她招招手,感到無比的驕傲自豪。我會不禁大叫一聲:“我終於登上山頂了!”事實總比幻想殘酷的多,換句話就是説,事實永遠也達不到幻想的境界。永遠……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始終是渺小的一個人,而在幻想中,我們又是偉大的統治者。

幻想是一個戴着面具的孩子,戴上面具他使你感到從未有過的興奮,摘下面具他使你感到從未有過的陌生。

生活中,有些事情永遠不能實現,但有些事情可能會由於你而實現。相信吧!笑到最後的人才是真正的勝利者!

描寫山水美麗的散文 篇15

算起日子,我們也有好幾年沒見了,你總是開着玩笑説,我們倆還真是無情,不見面也不想念。我不置一語,你喜歡喝茶,而我喜歡喝白開水,茶總是卻有着淡淡的清香,白開水卻是淡到無味而有回甘。炊煙裊裊升起,在秋日裏,等老友跋山涉水而來。

風雨搖曳下的流年,總是有着無處安生的流浪,走着走着就見不到了最初的風景,當驀然回首時,才發現原地就只剩蕭蕭而落的淒涼。

繁花似錦曾是最期盼的風景。春的豔麗嬌媚、夏的蔭蔭綠意、冬的銀裝素裹都曾是最嚮往的,可現在卻覺得它們都有着喧譁的鬧意。不是不再喜歡而是忽然覺得此刻這個世界、此時的這個我、這個你更需要的是一片沉默於世界之外的寂靜。

秋風吹起了裙襬,老照片已經泛了黃,肆意零落的花瓣也有種解脱的快意。許是世間太過喧鬧,惹了它們靜靜修行的清心,你最愛的紅衣似乎也與此刻的周遭有着格格不入的違和。你問我,是不是該換一種獨立行走的姿態,我淺笑不語,我知道你懂我的靜默。

那是很多年前的秋了,而如今的秋再也沒有了搖曳生花的紅衣了。我不知你是否已換了一種依立世間的姿態,但此時的我只想將這秋的靜謐贈與你。你離開了那座小城,我也早就不曾回去了,不知那棵銀杏樹還是不是依舊像當年一樣挺拔,我們都長大了,它也該有了自己的風采了。它身旁的那棵白楊此刻一定光禿禿的了,這個季節最美的一定是它了。還記得小時候我們總是為了那棵銀杏鳴不平,説是白楊遮住了它所有的秀麗,殊不知它最美的時刻是萬籟俱寂的深秋。

你去了我最嚮往的雲南,我也來了最文藝的江南。我們的聯繫不像是最無話不談的老友,卻像是彼此最無依的支柱。我們的交流一直維持着最古樸的方式,我們遇到喜歡的東西總是買兩份,千里迢迢、跋山涉水的送到對方的手裏。算起日子,我們也有好幾年沒見了,你總是開着玩笑説,我們倆還真是無情,不見面也不想念。我不置一語,你喜歡喝茶,而我喜歡喝白開水,茶總是卻有着淡淡的清香,白開水卻是淡到無味而有回甘。這就像我們之間的感情,一直淡淡的卻能長久不衰。

看着窗外灑灑而落的秋葉,聞着徐徐而來的秋意,我不知道你在的那個地方是否也像此刻這樣靜謐而唯美。上次你來信説想去西湖,我説那約個日子我們一起去吧。你説那就深秋的時候吧,日曆一頁一頁的翻過,轉眼間已快到深秋。

我把你最愛的物品一一陳列在秋日下,許是我把日子過得太過慵懶了,那些物品都蒙上一層淡淡的灰塵。汲取一些清涼的井水,悠悠然地擦拭着古老的舊物,忽而莞爾一笑,感恩歲月的饋贈。我不知你是哪天到來,我從不曾問,你也從不曾作答。我們天然而成的默契,想來便來了。

庭院裏的秋聲漸漸不見了,斜陽也悄然的走近半山腰,一天的時光在慢慢與舊物相處中接近了尾聲。拾起庭院中的擺件,炊煙裊裊升起,在秋日裏,等老友跋山涉水而來。

描寫山水美麗的散文 篇16

陽春三月,風和日麗。從儀隴縣城乘車向東北行50公里,在羣山環抱的馬鞍

山腳下,就是中國均人之父——朱德總司令的故鄉馬鞍鎮。

從馬鞍鎮向西一公里多,有一座突起的高山,一峯屹立,青松翠柏,林密草茂,四季葱蘢,這就是國家AAAA級琳琅山風景名勝區。走進她,就像走進了一個大花園。邁着輕盈的步履,走上琳琅山頭,極目遠眺,花團錦簇;菜花黃了,桃花紅了,梨花白了,春天更美了。寬闊的柏油路像一條玉帶環繞琳琅山水。附近的村莊,果林繞宅,粉牆碧瓦,好一派田園風光。

海拔600米的琳琅山,高出周圍羣山,從山頂分出五個整齊的小山樑,從各方緩緩向下延伸,成了琳琅山的楞角,這使琳琅山成了一個自然生成的五角星。

在山頂上有一小平壩。稍事小憩,見壩中豎着一塊《琳琅寨記》的石碑,碑文説:“琳琅,古寨也。……山高而秀,林參藍天……”順着小道向前走就是寨門,名曰“琳琅寨”。寨門石柱上鐫刻着一副對聯,上聯是:“天外雲峯新壁壘”;下聯是“山巔武曲化干戈。”據同行者講:過去山頂南面有一花園是清代秀才丁紹鴻所建,故名“丁家花園”。花園內草木繁多,並修有亭台、水榭,石橋,假山,顯得十分別致,堪稱寨之勝景。但那時只有富人才能進園觀賞,而窮人只得望園興歎。欣賞了山寨風光,站在遮天蔽日的樹木中,遠望周圍眾多的小山,無限風光,盡收眼底。下山來就到了朱德總司令舊居紀念館和朱德紀念園區。

1886年12月1日,朱德總司令就誕生在琳琅山下李家大灣。在這裏他度過了14年之久的少年時代。20世紀60年代,郭沫若同志親筆題寫的“朱德總司令舊居”匾額,懸掛在舊居大門上方。舊居左側是丁家花園私塾,右側是藥鋪埡私塾,都是朱德少年讀書的地方。聽老人們講,小時的朱德喜歡同小朋友一道去琳琅山樹林中玩耍,他喜歡這山的幾個楞角。有時一天他們要把幾個小山樑都跑完,在山上聽鳥聲,學鳥唱,採山花……他澆灌過的土地,游泳過的小河,親手栽植的樹木,都在琳琅山的環抱裏。朱德從軍後,他也特別喜愛五星。抗日戰爭時期,朱總司令在山西武功縣栽植的一棵楊樹,樹幹、樹枝橫截面都是一顆五星,當地人稱它為“紅星楊”。在朱德故居紀念園區,你處處感到此地的奇異和靈氣,可以盡情領略到大自然賦予的美景。

馬鞍,地靈人傑,山水形勝。在故居紀念園區參觀,總司令那“仗劍山河動,揮毫日月明”的氣概;那運籌帷幄,金戈鐵馬,氣吞山河的帥風豪氣,令人浮想聯翩,讓人流連忘返。總司令一生是一首詩,琳琅山孕育了他特有一些氣質,在朱總故里讓人倍加懷念他那高大光輝的形象。他永遠是人民心中的一座巍巍豐碑。

描寫山水美麗的散文 篇17

欣聞“劉宗漢美術館”和“中國新山水畫藝術研究會”即將創立,我非常激動,預祝這兩件益事能夠獲得圓滿成功!

做為一個文化學者,我目睹了從徐悲鴻、齊白石等國畫大師謝世以來的國畫亂象。“劉宗漢美術館”和“中國新山水畫藝術研究會”的創立無疑是中國山水畫藝術事業中值得關注的一件大喜事。

關於亂象,我想大概可以歸納為三類:第一類,有的畫家由於受到了西畫的語言和思維衝擊,於是完全拋棄了傳統的筆墨精華,幾乎變成了用中國的紙墨來畫西畫,結果完全沒有了中國畫的意境和韻味;第二類,有的畫家確實也保留了一部分傳統的筆墨精髓,也結合了西畫的語言和思維,可是結果卻是畫得不倫不類,極不自然;第三類,有的畫家認為中西合璧無法結合,索性就鑽入傳統的故紙堆裏翻跟頭。真可謂羣雄割據,亂作一團。

所幸大亂之後必有大治,中國新山水畫的三種亂象總算是被植被皴法的創始人劉宗漢先生給終結了。老子曾曰:“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 ,由此可見沒有什麼思想和技法是不能為我們所用的,關鍵還是要看個人。自西學東漸以後,人心浮躁,真正能稱得上大師的人可謂鳳毛麟角。中國山水畫的創新除了需要畫傢俱備大智大勇之外,還需要有平心靜氣的吃苦精神,這非常不易,我們應該感到很欣慰,因為劉宗漢先生做到了。

劉宗漢先生的書畫俱精,他既敢於深入地研習東西方的古典繪畫傳統,又勇於在現實生活的實踐中進行提煉和溶合,故而能“以無法為有法,以無限為有限”,終成一代大家。他謹慎地保留了中國傳統山水畫的筆墨精髓,又巧妙地融入了西畫的色彩,線條與透視,使得新山水派的畫變得更趨自然與和諧了,這種自然與和諧就是一種成熟的標誌,更是一種承前啟後的里程碑。因為他的新山水畫是在傳承民族傳統的基礎上吸收西畫的營養而發展起來的沒有異化的全新中國畫。

可以説“劉宗漢美術館”和“中國新山水畫藝術研究會”的創立是中國新山水畫的福音,真正開啟了“新古典主義山水畫”的新篇章,具有極其深遠的歷史意義。因為劉宗漢先生沒有異化的全新中國畫反映着時代的脈搏,可以承前啟後,讓中國山水畫的歷史得以健康地延續和發展,避免了被斷割或誤入歧途的危險,起到了正本清源和撥亂反正的作用;“劉宗漢美術館”的成立,可以提供一個方便後學觀摩、學習和交流的平台;而“中國新山水畫藝術研究會”則為具有遠大抱負的同道中人提供了一個更加堅實的學習、研討、創作和學術交流的平台。我堅信:劉宗漢先生所獻身的當代新山水畫藝術,根深葉茂,前景廣闊,因為他的作品和言行已經證實了創新是必然的,只要大家能夠一起沉下心來深入傳統,肯吃苦,勤動腦,並在實踐中不斷鑽研和探索就會有新的突破和創新。由此,我再次預祝“劉宗漢美術館”和“中國新山水畫藝術研究會”的掛牌儀式能夠獲得圓滿成功!

描寫山水美麗的散文 篇18

在塵世人間呆久了,有時就會被許多的人情世事所累,渴望找到一個有山有水的所在,將煩惱拋之九霄雲外,讓恬淡閒適迴歸內心。

那天,跟着旅行社的車去海陽國家森林公園招虎山遊玩。

山腳下,九龍湖,碧波盪漾,行過,許多人止步留影。沿着盤山的公路走,不一會,人都不見了影蹤。和老公説,我們不沿着公路走,順着上山的台階走吧,比走水泥路有情趣。台階兩旁灌木叢叢,橫柯斜枝不時擋住去路。坡下谷中鬱鬱葱葱,空氣異常清新。站在山脊上,回望來時看見的九龍湖,景色比近看更有情趣。霧氣空濛,籠罩着湖泊,朦朦朧朧的,給九龍湖增添了一份神祕色彩。這時,山下的導遊的喇叭聲響起,在半山坡上聽得清清楚楚。原來,此湖的名字來歷是由於有九條山脈伸向湖中,湖呢,積聚了九條峽谷的水,故曰九龍湖。聽了不由心中想到:這招虎山的名字,該不是和湖有關吧?九條龍啊,缺了虎,故名曰“招虎”嗎?心中有些後悔沒有和導遊一起走。不過啊,遺憾轉眼即釋。這裏的山,是原始狀態,諒也不會有多少的人文景觀,並且以以往的經驗,大部隊跟隨導遊走,人聲嘈雜,除了緊跟導遊跟前的,其實也聽不到什麼。實在是沒多大意思,光是跟着導遊看忙忙碌碌奔波的人羣了。要賞景,非得清靜不可。

爬到半山,看見了路的分叉,一條通往杜鵑谷,一條通往成道禪寺。我本欲走通往杜鵑谷的,但後面趕上來幾幫同事則要去成道禪寺,嫌這兒通往杜鵑谷的路被雨水沖積上了泥沙,難走。於是,隨着這幾幫人一起走了。

説實在的,對於這些人為創設出來的各類廟宇道觀,我向來不感興趣。但人類卻願意不斷地建築此類名勝,讓自己去頂禮膜拜。他們有的在寺外照相,有的買了香燭進去跪拜進香。我則遠遠觀望。不多一會,我們開始在禪寺外的路向西走,繼續向山進軍。路,變得陡峭起來,原來還興高采烈的孩子們終於走不動了。一個個不願再往上爬,有幾幫人停下腳步不前進了。我們繼續前行。走走停停,一邊賞景,一邊吃着東西以減輕背囊的重量。路兩旁的大石頭突兀而立,能有數丈高,有的狹窄之處僅可過人。路旁的松樹開始多起來,有的地方樹長在峭壁上還真有點迎客鬆的味道。山頂,是一大片平整的巨石,巨石西南邊下面就是懸崖,東北邊則是更陡峭的巨石聳立,幾個年輕的男孩爬上去了,伸展手臂做飛翔狀並照了相。大家在大片的巨石上開始坐下吃午飯。飯後把吃剩下的塑料袋類裝好準備帶下山去。

下了巨石,沒有從原路返回,而是向西繞山而行,結果又轉入山後進入了杜鵑谷。一路下山,路旁杜鵑灌木叢叢,心想,若是花盛期來,滿山遍野的紅杜鵑一片絢爛,該有多好看啊!一路迤邐而下,以為就此下山,結果走了一段時間又出現新的路口,標誌牌的指向是招虎山的最高峯——蓮花峯,離集合時間還有一個半小時,一起走的三幫人已有一幫體力不支準備繼續下山,另一幫是個十歲的小姑娘和媽媽,儘管小姑娘也有些累了,但在媽媽的鼓勵下繼續向上攀登。石階越來越陡。到了山鞍部,西邊就是最高的蓮花峯了,小姑娘累得實在走不動了。她媽媽決定不再繼續向上。這時,只剩下我和老公兩個繼續向西登最高峯了。路越來越陡,我和老公説,這些台階像極了十八盤中的“緊十八”。離最高峯數十丈高了,峭壁邊是就着巖石鑿出的石階,路西側是陡峭的崖壁,上面鑿出了踏腳之處,老公像只靈巧的猴子一樣嗖嗖爬了上去,我忙拿出相機給他拍了下來。心中也生出試試的念頭,無奈所穿褲子鬆緊不夠,只好作罷。我沿着石階向上與從峭壁爬上的老公會和,之後繞着山頂巨石邊緣鑿的石階盤桓而上,終於登上了蓮花峯的頂巔。我竭力慫恿老公在此喊山,老夥計很不好意思,我説周圍也沒有人,誰知道你是誰,結果他全然沒有爬峭壁的爽利了,扭扭捏捏的,説,你要喊就喊吧,我不好意思。好奇怪啊,站在高高的蓮花峯頂,我鼓足勇氣竭盡全力喊着,卻沒有聽見回聲,大概周圍沒有高山阻擋來產生迴音吧。頂峯西側還有小徑通往西邊如屏般聳立的巨石,我們走過去,穿過狹窄的通道,就再也沒有了前行的路了。遙望懸崖南方,山下霧氣翻滾,周圍的山頭在霧中如同一座座小島聳立在盪漾的水波中。山上已不見他人,急返。

在山的後坡返回,路上兩旁的雜草、灌木濃密青翠,得不時牽扯起它們,以防刺破手腳。路旁不時有野生的覆盆子的紅紅的球果映入眼簾,老公一邊採食,一邊趕路。終於走到較平緩的路面,但還是不斷地下着石階。路旁的樹在溝谷地帶變得高大起來,頭頂上全是濃蔭遮蔽,蟬的叫聲因樹的增多變得嘹亮嘈雜起來,間或有山雞和布穀鳥的叫聲傳來。置身於大自然的懷抱,在這天然氧吧呼吸着新鮮的空氣,心,莫名地清靜。一路上一直只見樹木,不聞水聲,在走近一個巨大的模樣似老鷹的石頭時,驚喜地聽見了溪水的叮咚聲,駐足,看見路旁這塊大石頭上刻着“守山鷹”幾個大字,然而卻看不見水在何處淙淙,因路旁的灌木濃密繁雜,遮住了視線。快出山谷了,視野也變得開闊起來,路由石階漸變成水泥路,東邊出現了池塘,看見路旁的景點標註為“天馬戲水”,回望,在綠樹叢的圍繞下,巨大的白色的石頭真的似幾匹揚鬃飛奔的馬呢。

出了谷,又見寬闊的九龍湖在雲霧繚繞中。我們的旅程結束了。

這一天,天公真的作美,一直陰霧蔽日,使大家避免了烈日的暴曬,是個爬山的好天氣。當大家坐上車準備離開時,太陽竟從西方衝破雲霧朗照起來,雲霧不知何時消散了。

一天的旅行,儘管疲憊,但將身心安放於大自然中,心無雜塵,心境空明。不由得讓人想起古人的名句:“鳶飛戾天者,望峯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是的,逸情于山水間,確為人生一大樂事。

描寫山水美麗的散文 篇19

這條河沒有長江的浩瀚,黃河的雄渾,灕江的嫵媚,但有她的美妙之處。

黎明,一層白色的濃霧,覆蓋着她,漸漸地化成了一片薄薄的面紗,使湖成為一片汪洋大海。中午,煙波浩淼,水光灩瀲,遠處一個個綠色的島嶼,伸入湖中,時隱時現,近處花香鳥語,歌聲悠揚。黃昏,墨綠色的山巒間吐出縷縷的白雲,又漸漸地罩蓋着一池湖水,真是壯觀。所以不論春夏秋冬,每逢節假日,總是有那麼多的遊客為河水所吸引,湧向這裏或登高遠眺,或泛舟河上,或嬉水於岸邊。今天的河充滿了如此的朝氣和歡樂,誰知她的過去嗎?

小湖本來是連綿起伏的山巒羣峯,自修建了大型水庫,水不斷蓄積,終於成這個面積如此之大,水位近百米深的人工湖泊。綿長的峽谷也早已沉睡在底,只露出山類形成一個個小島了。

港灣上,一隻遊船停下來了,我們趕忙跳上去。

船啟動了,慢慢地加速,向河中心駛去。船尾激起了一陣陣白色的浪花,水鳥跟在船後面飛翔,這壯觀的景象令我心曠神怡。舉目四望,遠處除了水就是山,自己已置身於山水的懷抱之中。啊,一切煩惱飛去了,大腦鬆馳了,清醒了,真有一種“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的感覺。

遊河的最大樂趣莫過於觀山了。透過遊艇濺起的水珠,遠處小島的輪廓依舊是那麼明晰,有的像空中展翅的天鵝,有的像飄然而下的落葉,有的像美麗奇異的風冠,有的像平實厚重的木屐……,千姿百態,絕不亞於桂林的奇山怪石。沒想到一個個小山也能塑出如此多變的形態。艇駛景移,我好像品嚐着一杯清淨的山泉,甘甜的滋味湧上心頭。湖中也有幾個非常高大的山峯,山水相接,形成一排排屏障似的屏障。秀麗挺拔,造型別致的筆架山,山兩端凸起,中間凹下,極像一座駝峯。山色呈黛青,山脊線條十分柔和、舒暢,大有“兩山排黛送青來”之勢。四周的小山包、小山峯則像眾星捧月般圍成一圈。這座山不僅秀美,而且有一個動人的傳説──天上神仙羨慕宜人的湖泊景色,經常下凡來這兒聚會暢飲,吟詩作對。每當此時,他們提起如椽之筆,飽蘸湖水揮就。寫累了,把筆往山頭一擱,久而久之,竟磨出了兩個深坑。

我們趴在岸邊的石頭上,俯着朝水中探望,每個人的臉龐立即映在河中,連眉毛鬍子都看得清清楚楚,在河裏穿飛着的春燕,那低翔的姿影、清晰地映入湖面,水鳥疾飛的倩影對稱,一閃而過,相映成趣。

被大地顛簸過,山洪沖刷過,野火掃蕩過的這片土地,凝聚着生靈萬代的生死明滅……一個浪子一個時代的大潮,一個旋渦,一個千古的迷津,承接天河的傾倒,風雪的飛降,浪花飛濺,一代代苗家人的夢醒和新起的靈魂……

兩岸山巒,剔透神奇,山花野草相伴,從遙遠的天空中看到山頂間的霧靄輕紗繚繞,盪漾着遠古苗疆無限的神祕。峽谷的水,晶瑩澄清,含蓄柔情;峽谷的樹,伴隨春天的和煦、夏天的氤氲、秋天的妖豔、冬天的肅靜,默默地選擇着輪迴燃燒延伸的永恆。峽谷的情結,像一股浸潤着色彩的風,吹奏着古老的苗族情歌的神韻。啊!千百個漩渦,留下千百個故事的精彩,千百個渾潭,揭示着千百個天籟的神奇。

一條龍一樣遊動的河,環繞一座座挺拔的山,她孕育的生命,紡織的故事,便因之不同凡響。你不能不為之驚詫,幾根樹的枝椏,竟會將一角脱離主體的木屋吊掛起來,懸在樹影竹影之間!其實,那是木屋隱在密林之中,遠視出現的錯覺。走進山寨,領略的又是另一種詩情畫意。跨過古老的橋,沿盤旋的石階而上,令人心曠神怡的世外桃源般的苗寨風景漸次展現在眼前:枝椏與枝椏的空中交誼,綠色的葉便交替堆疊,組成遮風避雨的天然屏障;河水的歡笑和鳥的鳴轉組成交響,聲聲傳來;忽然,一個美麗的村姑唱着甜潤的民歌走出木屋,見到客人突感羞怯,她悠然轉身“吱呀”一聲關上了門,我們一下子便呆那裏,好久都回不過神來。

這裏的野草樹木每天都是濕潤的,葉片滴淌着水珠,那是苗寨千年的古井流出的山泉潺潺,奔向深至三四百米落差的峽谷河段,形成澎湃無限的熱烈,猛擊那厚重峭壁的苔痕,演出許許多多悲壯的氣魄。據説水比人類更悠久,然而水流的方式與血流的方式毫無差異。於是,我就竭力膜拜起我們的祖先的胸懷,我無法描述他們年輕時候的勇敢,但從他們輪迴的歲月記憶和驚奇生命的腳步中,敍述了祖輩們對大峽谷的生命追求,他們時常在懸崖上燒蜂窩、掏鳥蛋,深潭裏摸魚與猴羣一起歡玩,間或發出震撼山谷的呼喚。

一位先生拉開架勢如數家珍,繪聲繪色地向我們評説那一處勝似一處的“畫廊”景觀,同時觸景生情,覽勝説史,侃侃講述明代龍西波、吳黑苗揭竿而起,抗擊封建殘酷統治的神奇故事,以及沿岸苗家人猶如河水滔滔流淌似的美麗愛情傳説……關於望夫巖,關於大灣渡口,關於玉覃峽,關於姊妹峯,那一幅幅無與倫比的巨大畫面,那樣的宏闊博大,氣象萬千,感覺無處不見筆觸姿肆,意象飛動,一時不由令人心蕩神馳遐想無邊,於是身邊彷彿掠過一陣陣來自歷史深處的回聲——為生存、為正義、為真理而戰的衝峯號角,義軍勇士劃破夜空的吶喊,開山先民的原始鼓樂,甚至彷彿聽到了的白堊紀時代恐龍狂奔的沉重音,還有地殼運動大海在逍遁的呼嘯……從遠古蠻荒直到現代文明,萬千年來這峽谷兩岸所經歷、所發生的一切,峽谷裏的每一尊巖石,都是永恆的見證。

沿河兩岸,但見異峯橫出突起,千仞壁立,風骨嶙峋的灰褐色崖壁,在陽光照射下呈現出萬千氣象。恍惚中,那是山?還是畫?感覺着好像並不是在仰面觀水,分明是在看一幅幅精美絕倫,氣韻生動的大畫。這是真正的神來之筆,這是隻有自然之神才能夠生髮揮灑的大靈感大手筆。再偉大的人也是大自然之子,也是大地的一員。大自然每時每刻都在創造不可名狀的抽象藝術的意境,人的思維的抽象和藝術的抽象都從大自然獲得靈感騰飛,於是我感悟:馬槽河就是一幅永恆的藝術作品。

繼續沿着小徑向前,便是田園,清澈透底的河水始終靜靜的,一叢叢青翠鳳尾竹裊娜地立在岸邊,背景是亭亭玉立的石峯,一方方稻田便卧在這青山與翠竹之間。

遠遠地有水聲傳來,當地人告訴我們前面就是“疊瀑”了,單聽名字,我便對這個景點充滿了詩情畫意。

疊瀑,高百餘米,蔚為壯觀。她美就美在一個“疊”字。瀑牀,像梯田一樣向上重疊,疊向幽深的山谷,那綠得碧透的水,就從河谷中一路而下,跌落處白練翻滾。

淺淺的河水湍急地流過,帶出一簇簇的白浪。兩岸青山相對, 河面水色蔚藍,那銀白的浪花果然像白雲一樣,行雲流水般地逶迤而去。這時,藍天也有幾朵白雲,緩緩地飄過……

細聽瀑布繁弦交鳴,水吼如雷聲聞數裏,然而最引人注目的是石與泉那默默無聲構成超然物外的各種幻影。石與泉如此,石與河水又是一番奇景,石與水相愛了千百萬年,相守不厭,保持着永恆的默契,水自浮沉,石自堅硬。

再往下走,就是男人的河了,河水很清很靜,看不出它是什麼顏色。映着藍天時, 它是藍色的;映着河邊樹林時,它是綠色的;而在山的側映裏,它是黛色的。當一朵花落進河中,它那耀眼的紅緩緩順河而下時,你才會感到這是一條流動的河。

漸行漸近時,我們立即感受到瀑布的氣勢。飛瀑如銀河天降,浩浩蕩蕩直落深潭,但見水柱噴湧,水花迸碎,在陽光下折射出繽紛的色彩。順着裸露的巖石,爬上瀑布的頂端;巖,又成了另一種形態;水,噴湧着如巨龍一樣從我們的腳下飛撲而出,凌空躍下,水汽升騰,在半谷中繚繞成朵朵白雲,那瀑聲撞擊着人們的耳膜。瀑布衝起的水霧,在陽光下形成數道彩虹,宛如道道天橋,橫架在兩岸石壁之上,恰如那“天塹變通途”的人間奇景。幾隻白鷺在彩虹間悠閒地飛來飛去。那牛郎織女七月十五日相會的鵲橋,未必會有如此美麗。

“紅入桃花嫩,青歸柳葉新”。漫步河灘,品味辛棄疾“溪邊照映行,天在清溪底,天上有行雲,人在行雲裏”的詩句,妙趣橫生。油菜花燦爛金黃,花叢蜂鳴蝶舞,形成一道亮麗的風景。那千家帶雨耕的場地,別有一番風味。到了“綠葱葱,幾顆櫻桃葉底紅”的季節,“風含翠柳娟娟淨,雨浥紅蕖冉冉香”,更添詩情畫意。假日攜家人到山谷踏青,邀朋友郊遊,在農家山莊點幾盤臘味,沽幾斤米酒,喝幾碗山茶,雖無絲竹管絃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敍幽情。

描寫山水美麗的散文 篇20

在我的家鄉——縉雲有一個勝似仙境的名勝——仙都。那裏怪石嶙峋、山清水秀,是個遊玩的好地方,大家都喜歡到那裏旅遊。

仙都,顧名思義,就是仙境般的地方,而仙都,則是名副其實的仙境。

早晨的仙都,是一個雲霧繚繞的仙境。露珠像一顆顆晶瑩剔透的寶石似的點綴着山坡。站在巨大的石筍下仰望,隱隱約約能望見一點點頂峯,又似乎望不到,這種感覺似乎在夢幻仙境中一般。仙都,也因此而得名。

中午的仙都,是一個金光閃爍的世界。炎熱的太陽照在輕輕漾起漣漪的鼎湖上,水面似乎也有了一絲顏色。

傍晚的仙都,是一個五彩斑斕的仙境。夕陽西下,天邊的火燒雲把大地映成了金色,在人們還在忘情欣賞的時候,火燒雲像一個調皮的孩子,跟你玩捉迷藏,一眨眼就不見了。

晚上的仙都,是一個眾星拱月的世界。天空中盡是數不清的繁星和一輪明月,多寧靜的夜晚啊!

仙都的景色猶如一個地球儀,轉到哪裏都有不同的景色,你想來仙都玩玩嗎?我們隨時歡迎。

描寫山水美麗的散文 篇21

聽説船早晨十點從奉節人峽,九點多鐘我揣了一份乾糧爬上一道金屬小梯,站到船頂層的甲板上了。從那時候起,我就跟天、水以及兩岸的塌巖峭壁打成一片,一直佇立到天色昏暗,只聽得見成羣的水鴨子在江面上啾啾私語,卻看不見它們的時候,才回到艙裏。在初冬的江風裏吹了將近九個鐘頭,臉和手背都覺得有些麻木臃腫了,然而那是怎樣難忘的九個鐘頭啊!我一直都像是在變幻無窮的夢境裏,又像是在聽一閲奔放浩蕩的交響樂章:忽而嫵媚,忽而雄壯;忽而陰森逼人,忽而燦爛奪目。

整個大江有如一環環接起來的銀鏈,每一環四壁都是蔽天翁日的峯巒,中間各自形成一個獨特天地,有的橢圓如琵琶,有的長如梭。走進一環,回首只見浮雲襯着初冬的夭空,自由自在地遊動,下面眾峯崢嶸,各不相讓,實在看不出船是怎樣硬從羣山縫隙裏鑽過來的。往前看呢,山嵐瀰漫,重巖疊嶂,有的如筍如柱。直插雲禽,有的像彩屏般森嚴大方地屹立在前,擋住去路。天又曉得船將怎樣從這些巨漢的腋下鑽出去。

那兩百公里的水程用文學作品來形容,正像是一出情節驚險,故事曲折離奇的好戲,這一幕包管你猜不出下一幕的發展,文思如此之綿密,而又如此之突兀,它迫使你非一口氣看完不可。

出了三峽,我只有力氣説一句話:這真是自然之大手筆。晚餐桌上,我們拿它比過密西西比河,也比過從阿爾卑斯山穿過的一段多瑙河,越比越覺得祖國河山的奇瑰,也越體會到我們的詩詞繪畫何以那樣俊拔奇偉,氣勢萬千。

描寫山水美麗的散文 篇22

沒到三峽以前,只把它想像成巖壁峭絕,不見天日。其實,太陽這個巧妙的照明師不但利用出峽人峽的當兒,不斷跟我們玩着捉迷藏,它還會在壁立千初的幽谷裏,忽而從峯與峯之間投進一道金晃晃的光柱,忽而它又躲進雲裏,透過薄雲垂下一匹輕紗。

早年讀書時候,對三峽的雲彩早就嚮往了,這次一見,果然是不平凡。過瞿塘峽,山岌積雪跟雲絮幾乎屏在一起,明明是雲彩在移動,恍惚間卻覺得是山頭在走。過巫峽,雲漸成朵,忽聚忽散,似天鵝羣舞,在藍天上織出奇妙的圖案。有時候雲彩又呈一束束白色的孩帶,它似乎在用盡一切輕盈婀娜的姿態來襯托四周疊起的重嶺。

初人峽,頗有逛東嶽廟時候的森像之感。四面八方都是些奇而醜的山神,朝自己撲奔而來。兩岸斑駁的巖石如巨獸伺伏,又似正在沉眠。山峯有的作編蝠展翅狀,有的如尖刀倒插,也有的似引頸欲鳴的雄雞,就好像一位魄力大、手藝高的巨人曾揮動千鈞巨斧,東祈西削,硬替大江斬出這道去路。巖身有的作絳紫色,有的灰白杏黃間雜。著名的“三排石”是淺灰帶黃,像煞三煮斷垣。仙女峯作杏黃色,峯形尖如手指,真是瑰麗動人。

儘管山坳裏樹上還累累掛着黃橙橙的廣柑,峯巔卻見了雪。大概只薄薄下了一層,經風一刮,遠望好像楞楞可見的肋骨。巫峽某峯,半腰橫掛着一道灰雲,顯得異常英俊。有的山上還有閃亮的瀑布,像銀絲帶般蜿蜒飄下。也有的雖然只不過是山縫兒裏淌下的一道澗流,可是在夕陽的映照下,卻也變成了金色的鏈子。

船剛到夔府峽,望到屹立中流的豔瀕灘,就不能不領略到三峽水勢的險吒了。從那以後,江面不斷出現這種攔路的礁石。勇敢的人們居然還給這些暗礁起下動聽的名字:如“頭珠石”、“二珠石”。這以外,江心還埋伏着無數險灘,名字也都蠻漂亮。過去不曉得多少生靈都葬身在那裏了。現在儘管江身狹窄如昔,卻安全得像個秩序井然的城市。江面每個暗礁上面都浮起紅色燈標,船每航到瓶口細頸處,山角必有個水標站,門前掛着各種標記,那大概就相當於陸地上的交通譽。水淺地方,必有白色的報航船,對來往船隻報告水位。傍晚,還有人駕船把江面一盞盞的紅燈點着,那使我憶起老北京的路燈。

每過險灘,從船舷俯瞰,江心總像有萬條蛟龍翻滾,漩渦團團,船身震撼。這時候,水面皺紋圓如銅錢,亂如海藻,恐怖如陷阱。為了避免擱淺,穿着救生衣的水手站在船頭的兩側,用一根紅藍相間的長篙不停地試着水位。只聽到風的呼嘯,船頭跟激流的衝撞,和水手報水位的喊聲。這當兒,駕駛台一定緊張得很了。

船一聲接一聲地響着汽笛,對面要是有船,也鳴笛示意。船跟船打了招呼,於是,山跟山也對語起來了,聲音遼遠而探沉,像是發自大地的肺腑。

描寫山水美麗的散文 篇23

最令人驚心動魄的是激流裏的木船。有的是出來打魚的,有的正把川江的橘麻往下游運。彪悍的船伕就駕着這種弱不禁風的木船,沿着鱗峋的峨巖,在江心跟洶湧的漩渦搏鬥。船身給風颳得傾斜了,浪花漫過了船頭,但是勇敢的槳手們還在勁風裏唱着號子歌。

這當兒,一聲汽笛,輪船眼看開過來了。木船趕緊朝江邊劃。輪船駛過,在江裏翻滾的那一萬條蛟龍變成十萬條了,木船就像狂風中的荷葉瓣那樣橫過來倒過去地顛簸動盪。不管怎樣,槳手們依舊唱着號子歌,逆流前進。他們征服三峽的方注雖然是古老過時的,然而他們畢竟還是征服者。

三峽的山水叫人驚服,更叫人驚服的是沿峽勞動人民徵肺自然,謀取生存的勇氣和本領。在那聳立的峭壁上,依稀可口辨出千百層細小石級,蜿蜒交錯,真是羊腸蟠道三十六迥。有時候重巖絕壁上垂下一道長達十幾丈的竹梯,遠望宛如什麼爬蟲在嘎巖上蠕動。上面,白色的炊煙從一排排茅舍裏裊裊上升。用望遠鏡眺望,還可以看到屋檐下曬的柴禾、臘肉或漣具,旁邊的土丘大約就是他們的祖瑩。峽裏還時常看見田壟禾牲口。在只有老鷹才飛得到的絕巖上,古代的人們建起了高培和寺廟。

船到南津關,岸上忽然出現了一片完全不同的景象;山麓下搭起一排新的木屋和白色的帳篷。這時候,一簇年輕小夥子正在籃球架子下面嘶嚷着,搶奪着。多麼熟穩的聲音啊!我斷到了築路工人鏗然的鐵鍬聲,也聽到更洪亮的炸石聲。趕緊借過望遠鏡來一望,鏡子裏出現了一張張充滿青春氣息的笑臉。多巧啊,電燈這當兒亮了。我看見高聳的鑽探機。

原來這是個重大的勘察基地,岸上的人們正是歷史奇蹟的創造者。他們征服自然的規模更大,辦法更高明瞭。他們正設計在三峽東邊把口的地方修建一座世界最大的水電站,一座可以照耀半個中國的水電站。三峽將從蜀道上一道險峻的關隘,變成為幸福的源泉。

山勢漸漸由奇偉而平凡了,船終於在蒼茫的暮色裏,安全出了峽。從此,漩渦消失了,兩岸的峭巖消失了,江面温柔廣闊,酷似一片湖水。輪船轉彎時,襯着暮靄,船身在江面軋出千百道金色的田壟,又像有萬條龍睛魚在船尾並排追蹤。

江邊的漁船已經看不清楚了,天水交接處,疏疏朗朗只見幾根枯葦般的桅杆。天空昏暗得像一面積滿塵埃的鏡子,一隻蒼鷹此刻正兀自在那裏盤旋。它像是在尋思着什麼,又像是對這片山川雲物有所依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