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2017年清明節掃墓散文集錦

2017年清明節掃墓散文集錦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1.39W 次

導語:綿綿的清明雨,編織着人們不盡的思念,清明雨灑過的田野、陵園,小草吐出茸茸的、淺淺的恬靜之綠。以下是清明節掃墓散文,歡迎閲讀!

2017年清明節掃墓散文集錦

  篇一:

“上墳”一詞是我的老家陝南安康對在祭祀節日給去世親人和先祖們掃墓的俗稱。一年一度中,清明節是我國最重要的傳統祭祀節日,也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是中國人對自己祖先表達敬意與感謝之意的節日!我的老家通常選擇在清明這天“上墳”。

關於清明節的來歷,史載,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晉國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艱苦,跟隨他的介子推不惜從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塊肉讓他充飢。後來,重耳回到晉國,做了國君(即晉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肆封賞所有跟隨他流亡在外的隨從,惟獨那有功不居、不圖富貴的介子推拒絕接受封賞,而是帶了母親隱居綿山不肯出來。晉文公無計可施,只好放火燒山。他想,介子推孝順母親,一定會帶着老母出來。誰知這場大火卻把介子推母子燒死了。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每年這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此謂寒食節的來源。

寒食節是在清明節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節的活動延續到清明,久而久之,人們便將寒食與清明合二為一。如今,清明節取代了寒食節,拜介子推的習俗,也變成了清明掃墓之習俗。

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2500多年曆史。清明祭祀逝者的重要程度,在中國或者説整個華人眼裏,祭祖和孝道是綁定在一起的,若是不參加祭祖活動,就是一個不孝順的人,一個忘記祖先的人。

清明祭祖掃墓,是中華民族敦親睦族、行孝品德的具體表現,清明節因此也成為全球華人的重要節日之一。不少海外僑胞、華裔,都有清明回鄉掃墓習慣,以示不忘先人,不忘故土的愛國之情。

一大早,和往年一樣,我特意趕回老家,沿途空氣中不時飄來濃濃的焚燒火紙味道和陣陣鞭炮的響聲。與父母打過招呼後,便來到對面山坡上的祖墳地。由於墳墓四周莊稼地裏油菜長的太過旺盛,好不容易才找準地方。按照我們當地習俗,首先分別對曾祖母、曾祖父、祖父、祖母,還有二叔和二孃等墳墓的周圍進行了打掃。掛好“清明吊”後,一邊燃燒紙錢一邊招呼他們“收錢了”。在墳前插好了香,便點燃鞭炮,磕完三個響頭後,我的上墳程序就算結束了。

據説這樣做,一來可以寄託哀思;二則從風水學角度講,還可以與先人相互感應,得到他們的保佑和庇護呢。姑且不論是與非,清明祭祖掃墓,乃是中華民族慎終追遠、奉先思孝的具體表現。自古以來,清明掃墓不光是紀念自己的祖先,對歷史上為人民立過功,做過好事的人物,我們都應該紀念他。

在我們老家,通常女兒不前往掃墓,如果是出嫁的女兒則隨夫前往掃墓。如果需要的話,清明這天,去祭拜的'時候還要帶上鐵杴鐵鏟之類,給墳墓剷除雜草,添加新土。也有人家選擇這天,把緊要的親戚晚輩們召集到一起,給先祖們立碑。有條件的時候,還可帶上水果點心酒水等物待祭拜過先祖們後,聚在一起用餐。

下午離開老家時,一直陰霾的天空終於淅淅瀝瀝地落下了久違的春雨,此時此景不由得讓人想起了唐代詩人杜牧的《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腦海中,不由自主地浮現出逝去親人們生前的一幕幕恩情來。隨之嘴裏出現了一絲絲的鹹苦,那分明是雨水和眼淚的味道,情不自禁的深切懷念之情。

公曆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為清明節,古時也叫三月節。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被正式確立為法定節假日。

我們緬懷先烈,祭祀先祖,因為他們是自己的來源,他們的辛勞和奮鬥乃是我們繼續前行的起點,這是尊重生命與敬畏歷史的不絕之流。清明這天通過上墳形式,來祭祀先祖或緬懷先烈們,表達濃濃的思念和真誠的敬意,是我們生活在這片古老土地上的幸福和動力。

同時,我們還應對那些健在的父母長輩及對這個社會曾經作出貢獻的人們,積極倡導厚養薄葬。讓逝者放心而去,讓活着的人生活的更加幸福美滿。這既是對逝者最好的紀念,也是對活着的人最好的寬慰和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