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表現手法的意思和作用

表現手法的意思和作用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3.32W 次

表現手法的意思和作用是怎麼樣的?各位,你知道嗎?我們看看下面的相關文章,瞭解一下吧!

表現手法的意思和作用

記敍文中常用的表現手法有對比、鋪墊、襯托、伏筆照應、抑揚、懸念、象徵等,中考試題常常考查考生對錶現手法的理解,如,“文段使用了哪種表現手法一談談這種方法的作用”等。下面我們對其中幾種常用的寫作表現手法進行分類解説。

(一)對比。把兩種對應的事物對照比較,使形象更鮮明更突出,感受更強烈。答題時要回答出什麼與什麼進行對比,突出了什麼.

1、運用對比手法描寫人物,刻畫性格。

如契訶夫的《變色龍》,寫警官奧楚蔑洛夫在處理一隻狗咬傷工匠赫留金的事故中,其態度在頃刻間變了四次,反覆再三,前後判若兩人。這裏通過主人公自己前後不同態度的對比,鮮明地刻畫了“變色龍”的性格。

再如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中,通過菲利浦夫婦對於勒態度前後不同的對比,揭示出他們自私、庸俗、貪婪、冷酷的性格特徵。再如《故鄉》中年閏土和少年閏土的對比。再如《范進中舉》中胡屠户對范進中舉前後態度的對比。

2、運用對比手法,描摩景物,抒發感情。

如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前邊描寫了百草園景色,這是一片生機盎然的自由天地,少年“我”的欣喜之情躍然紙上,這裏的景物描寫與充滿枯燥乏味氣息的“三味書屋”形成了鮮明對比,“我”對“三味書屋”的厭倦、煩惱之情也自然流露出來。

(二)襯托。以一些次要事物為陪襯來突出某一主要事物,常與對比一起使用。人們常説的“萬綠叢中一點紅”、“眾星捧月”就是襯托。答題時指出“該句寫出人或物怎樣的特徵,這樣寫襯托了主要描寫對象的什麼特徵或精神品質”。

1、用其他人或事物襯托主要人或事物。

如《藤野先生》中用日本“愛國青年”的無理挑釁來反襯藤野先生的正直熱忱、毫無民族偏見;

《花的話》中用月下比美的眾花來對比襯托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二月蘭;再如《愛蓮説》。

2、用景物描寫來襯托人物心理、性格或事件意義。

如《故鄉》開頭描繪了荒涼蕭索的村景,十分貼切地襯托了“我”的悲涼心情。

襯托可分為正襯與反襯。

正 襯:用類似的事物襯托所描繪的事物,如用「高的」襯托「更高的」,用「好的」襯托「更好的」。

例子(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贈汪倫》李白 (以桃花潭的水深襯托出跟汪倫的友情更深。)

反 襯:用相反或相異的事物襯托所描繪的事物,如用「矮的」襯托「高的」,用「壞的」襯托「好的`」。

例子(2):他的年紀小,器量可大。 (以年紀小襯托器量大。)

例子(3): 海鷗在大海上飛竄,轟隆隆的雷聲把海鴨嚇壞了,企鵝膽怯地把肥胖的身軀躲藏在懸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沒起白沫的大海上飛翔。《海燕》高爾基 (以海鴨及企鵝的懦弱襯托出海燕的勇敢。)

(三)鋪墊。鋪墊是為主要人物出場或主要事件發生創造條件而着重描述渲染、進行陪襯襯托的一種表現手法。

特點:鋪墊大多內容比較多,就好比金字塔的底座,最終要托起塔尖。它一般不避諱讀者猜到他的意圖。

作用:為下文的中心事件的或者其中的某個情節片段打下基礎,使後文的情節發展順理成章;沒有它後文的情節發展就顯得很突兀。

答題時要指出“該句(段)寫出了什麼內容,表現怎樣的環境或人物特徵,為後文哪個情節作鋪墊。”

①《走一步,再走一步》,開頭反覆交待天氣的“悶熱”,就為後文“我們”去爬懸崖作了鋪墊。正是天氣很悶熱,我們才去尋個清涼所在。

②《社戲》開頭寫“我”隨母親省親,平橋村夥伴們的熱情等,都是是為後文看社戲時,“我”受到種種關照做鋪墊。

③《荔枝蜜》採用了層層鋪墊的寫法。寫荔枝林的茂盛,是為蜜蜂提供一個很好的生活環境;寫荔枝蜜的甜香,是為下文讚頌蜜蜂作鋪墊;寫蜜蜂的辛勞,又是為讚頌勞動人民作鋪墊。

④《口技〉寫一家人醒而復睡,寂靜的環境為下文火起羣驚的場面作鋪墊。

(四)伏筆、照應。

1、伏筆,實際上是一種交待,對將要出現的事件作暗示,為情節發展做鋪墊。埋下伏筆後,後邊一定要有照應。 特點:文筆精練,不露聲色,儘可能讓讀者從別的途徑去理解,最後有了結果,讀者恍然大悟。(嚴格講,伏筆是鋪墊的一種) 答題時要指出該句為後文的哪個情節“埋下伏筆”,使文章結構嚴謹,內容充實。

如:《爸爸的花兒落了》:回想起去醫院探望時,爸爸囑咐“我”“沒有一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媽媽今天早晨為什麼眼睛紅腫着” ……這些都暗示爸爸去世了。

再如《故鄉》中,“我”剛回到故鄉時,母親説“還有閏土,他每到我家來時,總問起你,很想見你一面。我已經將你到家的大約日期通知他,他也許就要來了。”這是一處伏筆,它不僅點明瞭閏土和“我”的關係,而且暗示“我”將要與閏土見面,使後面閏土的出場十分自然。

2、照應,是文章前後內容上的關照呼應。方式主要有與伏筆照應、與開頭或題目照應、反覆照應等。照應得好,可使文章結構嚴謹細密,主題更加鮮明強烈。

如《背影》一文中四次寫“背影”,三次寫“流淚”,反覆照應,感情抒發一次次更加強烈,滾滾熱淚既表達了兒子的情感,又襯托出背影形象的感人,這篇文章是情與淚的結晶!

(五)象徵。把抽象的思想感情用某一特定的具體事物來表現,使之形象化,使所要表達的意思更為含蓄、深刻,即“託義於物”。

如高爾基的散文詩《海燕》,用象徵手法構思全文,賦予高傲飛翔的海燕以革命先驅者的象徵意義,使作品意義更深遠。

(六)誇張。一種故意“言過其實”的形象化手法,可以突出人物,強化感情。

如《三國演義》中寫張飛的肖像:“身長八尺,豹頭環眼,燕頷虎鬚,聲若巨雷,勢如奔馬”,這種誇張地描寫,突出了張飛粗直勇猛的特點。

再如童話《皇帝的新裝》中對皇帝形象的塑造也採用了誇張手法,辛辣諷刺了統治階級的愚蠢。

(七) 抑揚:抑――貶;揚――褒。

抑揚的運用使文章波瀾起伏,避免了平鋪直敍,同時通過“抑”“揚”變化,凸顯描述對象的形象的特徵,從而深化作品主題。答題時要答出“抑”在哪,“揚”在哪,突出了什麼。

1.先抑後揚:先否定或貶低事物形象,爾後深入挖掘事物特點及內在意義,再對事物予以肯定、褒揚。

如《蟬》先寫蟬在整個夏天“煩人的聒噪”,這是抑;後來聽了朋友了介紹,才知道蟬為了這一個的生命,竟等了17年,被蟬對生命的執着所感動,“寬恕”了這煩人的聒噪,這是“揚”。先抑後揚,突出了蟬生命的意義。

2.先揚後抑:與前者相反,如〈傷仲永〉,寫仲永的天資過人到才能消退,突出了後天教育的重要性。

懸念:在寫作中為了引起讀者的興趣,作者常常在作品的開端提出尖鋭的矛盾或設置疑團,又不立即予以解答,到一定階段或結尾處才解開矛盾、揭示謎底。

作用:使文章一波三折,引起讀者的興趣。答題時要指出該句“設置懸念”,使人產生怎樣的疑惑

如《最後一課》,小弗郞士上學路上看到布告牌前聚了好多人時,心裏思量:“又出什麼事了?”

)側面(間接)描寫:通過對周圍人物或環境的描寫來表現主要對象。簡單説就是從旁邊描寫,舉例説吧:要寫一個好學生,不直接寫他怎麼用功學習,成績怎麼優良,而是寫聽老師,同學的評價,或到他家看到牆壁上貼着許多獎狀之類,讓人從另一面知道他是個好學生。

作用:側面烘托出該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使得文章結構更加集中緊湊,表達更為簡潔精練。 直接和間接描寫方法結合運用,可以使被描寫的人物或景物的特點更加鮮明、突出。

一篇文章,主題是文章的靈魂和統帥,恰當運用表現手法就是為,突出主題,所以理解表現手法的作用,首先要準確,理解文章立意,不要脱離文章去生硬地背誦表現手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