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新課程的教學反思

新課程的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3.71W 次

接觸新課程一個月來的學習和教學實踐,我們的教學觀念、教學行為、學習方式或多或少發生了一些變化。可以説我們對新課程改革正在從當初的徘徊、等待、觀望、困惑逐步走向嘗試、探索和成功。

新課程的教學反思

數學教學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新課程突出培養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協作的能力,發展學生對自然和社會的責任感。另外還要求讓每個學生擁有健康的身心,優良的品質和終身學習的願望與能力,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從而實現全體學生的發展,以及學生個體的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

受傳統封閉式教學理論的影響,有些教師將學生看成是填充知識的容器,採用“填鴨式”的課堂教學,教師在講台上不停地講,學生則一味地聽,整個課堂如一潭死水。這樣的教師象佈道者,只要求學生圍着自己轉,把學生訓練成虔誠地教徒,不允許學生有不同的觀點,更不給學生以自由發表意見的機會。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只會簡單地模仿,一旦發生突發奇想的事情或向老師質疑,教師肯定不理解。所以也就談不上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在教學中,學生髮現並指出教師教學中的問題,這是許多教師都碰到過的事。但一些教師卻不知道該如何處理,總覺得這是一件尷尬的事。我認為,能否解決好此事的關鍵有兩點:一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如何定位。二是課堂是否發揚教學民主。

孔子曰:“學起于思,思源於疑”。可見,人的思維往往是從問題開始的,推行創新教育,更是起始於問題,收穫於問題。比如:在講正方體的展開與摺疊,教師過多的講解、分析和説明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從而喪失學習的積極性。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允許學生質疑,甚至鼓勵他們敢於“異想天開”,教師不僅不能求全責備,還應該鼓勵學生敢於突破陳規,擺脱原有知識範圍和思維定勢的禁錮,把頭腦中已有的知識信息進行重組,從而產生創造性的新發現、新設想,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讓學生全面發展,並不是讓每個學生,及其每個方面都要按統一規格平均發展。備課用一種模式,上課用一種方法,考試用一把尺子,評價用一種標準是現行教育中存在的一個突出問題。這種“加工廠”般的學生生產模式不符合學生實際,且壓抑了學生個性和創造力的培養,導致現行課堂教學中的許多問題和矛盾的產生。比如:講有理數的加法時,在一次聽課中,當時那個班級的學生在課堂上很整齊的背出了完整的有理數加法法則,不管效果如何,但完全抹殺了學生的創造性,取消了學生的思維。而讓學生自己觀察、討論得出法則,雖然學生討論後寫下的法則五花八門,甚至不全,但更能讓學生理解加法法則。

正如世界上尋不見完全雷同的一對樹葉一樣,人海茫茫、教海無邊,我們既找不到兩個完全相似的學生,也不會找到能適合任何學生的一種教學方法。這就需要我們的教師去關注、去研究學生的差異,以便找到個性化教學的科學依據來因材施教,針對學生的不同情況,設計不同的教學方案,我們必須保證適應每一位學生的學習方案才行,這樣的教育教學行為才能真正得到學生的認可。

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線路而沒有激情的行程。

課堂應是點燃學生智慧的火把,而給予火把、火種的是一個個具有挑戰性的問題,讓學生走出教室的時候仍然面對問號,懷抱好奇。

在新課程體系下,教師要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個性化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更應體現出崇高的師德,發揮育人的功能。培養學生掌握和利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幫助學生學會在實踐中學,在合作中學,為其終身學習奠定基礎,同時實現教師自身的發展和提高。

總之,教師是教育的靈魂,課程是教育的核心,兩者缺一不可。只有兩者的步伐一致,齊頭並進,教育才能取得真正意義上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