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讀書的心得體會(集合14篇)

讀書的心得體會(集合14篇)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1.44W 次

當我們受到啟發,對學習和工作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時,應該馬上記錄下來,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我們可以養成良好的總結方法。那麼心得體會怎麼寫才恰當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讀書的心得體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書的心得體會(集合14篇)

讀書的心得體會 篇1

我今天看了《愛心樹》這本書,裏邊講一個小男孩喜歡上一棵大樹,他整天跟大樹玩捉迷藏,在大樹上盪鞦韆,累了就在樹陰下睡覺,渴了就吃樹上結的果子,小男孩愛這棵大樹,大樹很快樂。可是後來小男孩長大了,再也不跟大樹玩了,他向大樹索要了果子、樹枝,用樹枝蓋房子,造船到遠方旅行,大樹依然很快樂。最後大樹沒有什麼可以給男孩了,他就砍掉了這棵大樹,坐在樹樁上休息。

我不喜歡這個小男孩,因為他只知道索取,不知道付出。我要做一個有愛心的孩子,永遠愛媽媽。

讀書的'心得體會 篇2

我國的老一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一個“四塊糖果”的故事,早在教育界傳為佳話。當時陶先生任育才小學校長。一天,他發現學生王友用泥塊砸同學,他當即斥止了王友,並令他放學時到校長辦公室。放學後陶先生來到校長室,見王友已經等在門口。陶行知立即掏出一塊糖果送給他:“這是獎給你的,因為你按時來到這裏,我卻遲到了。”當王友懷疑地接過糖果後,陶行知又掏出一顆糖果放到他手裏:“這也是獎給你的,因為當我不讓你再打人時,你立即就住手了。”接着,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塊糖果塞進王友手裏:“我調查過了,你砸他們,是因為他們欺負女學生。這説明你很正直,有跟壞人作鬥爭的勇氣。”王友哭了:“你打我兩下吧,我錯了,我砸的不是壞人,是我的同學啊……”陶先生滿意地笑了,他隨即掏出第四塊糖果遞過去:“為你正確認識錯誤,我再獎勵你一塊糖果……我的糖發完了,我看我們的談話也該完了。”

日本著名兒童小提琴教育家鈴木鎮一在與孩子們的接觸中發現,每一對父母教育孩子説話走路的那個階段,孩子進步最快。因為父母總是用最欣賞最得意的目光關注着孩子從零開始的每一點進步,即使孩子學説話説得再差、再遲,父母也從不會抱怨,只會不斷鼓勵、讚賞;孩子學走路,摔跤再多,父母也從不會嘲笑他,只會堅持不懈地幫助他。結果,每一個正常的孩子都學會了説話走路。在這裏父母教育孩子時使用的正是“賞識教育”的方法。

正所謂“沒有種不好的莊稼,只有不會種莊稼的農民”。農民怎樣對待莊稼,決定了莊稼的命運;家長怎樣對待孩子,決定了孩子的命運。同樣,老師怎樣對待學生,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生的命運。學生就像黃山上的松樹,千姿百態,各有所長。他們的身上難免有這樣那樣的缺點。老師是眼裏不容沙子,揪住學生的缺點不放,把他批評得“體無完膚”呢?還是以寬容的心態,盡力找出他的優點,給予正確的引導,讓賞識、讚揚、鼓勵化作一種力量,激勵他自省、自律、自強呢?明智的老師當然會選擇後者。

哲人詹姆士説過:“人類本質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而賞識、讚揚、鼓勵正是肯定一個人的具體表現。美國心理學家曾經對800名男性進行了30多年的追蹤研究,發現成就最大者與成就最小者在智力上沒有顯著的差異,而他們在自信心、進去心、堅持性、不屈不撓、不自卑等非智力因素上有較大的差異。推而廣之,學生成績不良,並非完全智力上的原因,若只從智力上着眼提高學生成績是徒勞的`,只有從改善非智力因素入手,消除他們在非智力心理因素上的不良品質,才能使他們固有的智力優勢得以發展。智力因素相當於種子,非智力因素相當於土壤,只有土壤肥沃,種子才能茁壯成長。而肥沃的土壤的構成成分我認為最基礎的就是“賞識”這一元素。賞識是一座橋樑,是師生精神相融,心靈交匯的橋樑。只有賞識才能樹立學生的自信心,才能激發他無窮無盡的創新思維。在一次次的被賞識下,就會形成積極的心理暗示,學生就會自然而然地向着人們期望的方向發展,從而達到教育與被教育的目的。

那麼教師怎樣架設這座橋樑呢?在與學生的接觸中我堅持“優點不説不得了,缺點少説逐漸少”的原則,經常給學生以期待和鼓勵,增強學生的積極心理暗示。學生一旦明白了自己的閃光之處,也就點燃了心靈的火,同時也會看到自己還存在着“暗”。剛入校時,戴天同學或許在其他人眼裏不是個優秀的孩子,然而在我看來,他也有許多不為人知的優點:成績不太理想,但勤奮有餘;學習十分繁忙,但踏實有序。聽他媽媽説,他在初中階段因為物理化學成績差,害怕因為自己影響班級的總成績,而對考試產生了畏難情緒,進而形成了孤僻的性格。針對戴天同學在政治歷史學科方面的優勢,我幾次找他談心,鼓勵他在高二年級分科時選擇文科,他聽從了我的建議。在進入文科班後,他得到了其他老師和同學的重新評價,逐漸改變了以往的孤僻性格,變得開朗了,而且在最近結束的階段性測試中,他以優異的成績擠入了班級的前10名。

當然,真正要運用賞識教育,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賞識不等於簡單的鼓勵加表揚,如果一味的表揚、誇獎,有些學生一定會飄飄然,翹尾巴,甚至飛上天。所以,在鼓勵加表揚的同時,還要有針對性的不斷幫助學生建立新的目標,讓其有努力的方向。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不斷的從一個高度到另一個更高的高度。高二(2)班學生馬雲志十分調皮,上課經常無故插嘴。剛開始我有些不滿,但幾次下來我發現他的插嘴通常是因為對某個問題有自己的獨特見解。於是,我沒有在大家面前直接批評他,課後我把他叫到辦公室,他以為我會狠狠地批評他破壞了課堂紀律,但我卻一張嘴就誇獎他頭腦活絡,對問題看法獨到,很有深度,值得老師和同學們學習。他一聽我這樣説,緊張的情緒有所緩解。接着我又耐心的與他探討了怎樣維護課堂紀律問題,分析了他在課堂插嘴也有打擾老師正常授課的不足。他聽後非常誠懇的向我保證,以後不會再也不多説話了。我搖了搖頭,告訴他對問題有看法有想法就要説出來,只是要注意表達的時間。如果在老師講完課後説出自己的觀點與大家共同探討,不是更好嗎?他得到我的肯定後,高興的跑開了。從此,他不再打斷我的講課,而是集中注意力認真聽講,我在講完後也會主動的問大家對什麼問題有自己的見解,可以説出來與大家討論。於是我的課堂上,學生都能主動發言,學生的思想閘門一旦打開,智慧的洪流就源源不斷的流淌出來了。

這樣的事例還有很多,在這裏我就不一一贅述了。當我面對一個個活生生、富有獨特個性的學生時,我總是竭力去尋找他們的優點,哪怕這個優點在別人眼裏是那麼的微小,只要我能出自真心地讚揚、鼓勵,他們都會心動,都會在內心深處感到莫大的鼓舞,都會在潛移默化中撼動他們的靈魂。因為我知道,一次心動,足以影響人的行動;一次行動,足以改變人的一生。讓我們都用欣賞的目光看待自己的學生吧,那樣我們對學生就少了苛求,多了寬容;少了埋怨,多了理解;少了指責,多了尊重。我們就能創設寬鬆和諧、積極向上的氛圍,為他們一步步地走向成功鋪路架橋。

讀書的心得體會 篇3

暑假,我看了《森林報》這本書,它讓我深入大自然,瞭解更多動物植物的奇聞怪事,天上飛的、地上爬的、水裏遊的。都在我眼前浮現,我不得不説這本書比《昆蟲記》有趣,它就像一本大自然的百科全書把我帶入了一個新的.動植物世界。

《森林報》這本書,我一看到封面就深深地被吸引了,本以為是一畫報,看了後沒想到是一本記載大自然的文學著作,對大自然非常向往的我立即求知若渴看完這本書。這本書是蘇聯作家比安基寫的,我發現蘇聯的作家更善於貼近自然,把發生在植物動物間的故事寫得栩栩如生,引人入勝。寫出來的書也就更具有吸引力。我覺得這本書的優點不關是貼近自然,而且寫得非常的真實,彷彿讓人身臨其境。它也十分有知識性,讓我認識到了琴雞、鵜鶼、駝鹿等多種野生動物,也讓我知道了礕鶴等小型鳥類的生活習慣和生活趣事。讓我受益匪淺。看了這本書,讓我知道森林裏的故事不比城市裏的少,森林裏也有英雄也有強盜也有歡樂和悲傷,它讓我獲得了更多歡樂與知識。比安基就是把這些靈活地寫下來,彷彿展現了另一個生動精彩的世界。同時,我也向往當一個森林觀察者,深入瞭解動物,和動物做好朋友。可是,以現在的情況,可能性已經非常小了,現在的野生動物幾乎滅絕。

在這裏我也真想呼籲大家一下:保護野生動物,從我們做起!

讀書的心得體會 篇4

《煙村》是幾句古詩的樣子,我也不知道作者是誰,但寫的感覺很經典的樣子。

一去二三裏,煙村四五家。全部有序的數字加在裏面,形象的'地寫出來這偏遠村子距離二三裏,只有幾家人。後面又用同樣的有序數字寫道: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我想裏面數字不是實際的數量,但表明了少和村子偏吧。後兩句形象描寫了村子周圍的環境,有幾座亭子,還有花草,簡單形象地寫出來了一個村子周圍環境。

讀書的心得體會 篇5

《幹法》一書是稻盛和夫先生一生對工作吃、生活、心境、改變過程中的闡述,及對待工作所應該產生的態度與執着,造就稻盛和夫先生輝煌的創業史。

從幹法一書中,能夠清晰解釋,對待生活的態度和工作態度是緊密聯繫的。

磨練靈魂,,提升心志,學會理解工作的意義,不在單單停留在為了工作而工作的思想,在努力工作的同時,不知不覺的就能擁有幸福的饋贈,而前提確需要日復一日辛勤的工作,先來鍛鍊我們的心志,提升人性,並要保持不驕不躁的.品質,不斷進行反省,積極做出改變,能夠在工作或生活的低谷期,充分調動積極性進行工作,在看似不幸的同時實際上是幸福的開端。

稻盛和夫先生説,人生如果想要過的充實,要麼找一份自己喜歡的工作,要麼自己去喜歡一份工作,就算是強迫自己喜歡也要做,因為我們應該理所當然的去,迷戀,熱愛,自己的工作,所以無論如何必須喜歡自己的工作,因為在稻盛和夫先生看來,良好敏鋭的思維方式,加熱情,加能力,才能等於工作的結果,或人生的充實,這對一個勞動者來説是莫大的幸福目標,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中我們都應該不斷的樹立新目標和高目標,首先要敢於樹立,將這種實現目標的願望滲透到骨子裏去,成為自然而然的或本來就應該對自己的目標進行不懈的努力,並且堅持下去。全力以赴過好當下的每一天,全身心的投入到每一天的工作中,讓每一天都有為自己為家庭奮鬥的理由,成功不是偶然的,每一個成功的人都有不平凡的經歷。

首先是思想的健康和目標的清晰;其次是持續為目標奮鬥的精神和動力,加上做每一件是都認認真真苛求完美;再次是懂得創新和超越,最後懂得分享成功,在工作中獲取快樂和幸福。該書為我們管理者理清了工作思路,教會我們如何工作,如何在困難中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法,其中有一句,唯有出色的人,才能完成出色的工作,讓我頗有感觸,正所謂先先學會做人再做事,只有先把人做好,才能把事情做的出色漂亮。付出不亞於任何人的努力,並且努力去挑戰新的高度,一直持續前進。

拜讀完《幹法》一書,我對我的工作。充滿了信心,我會持續努力。

讀書的心得體會 篇6

第一次拿到《愛心與教育》,隨意地打開一個章節翻看着,就被那老師和學生之間的感情故事而吸引,似乎不經意之間有什麼觸動了我的心房。然後,把它放在枕邊,細細地研讀,那飛揚的文字一次次滲入到我心靈的深處。今天,我做在電腦前,桌子上就放着這本《愛心與教育》,在開始敲下第一個字以前,我情不自禁地再次撫摸着它,彷彿又一次和李鎮西老師進行着心靈的對話,那麼真實的感受到了愛心的跳躍,激情的脈動,詩意的揮發。

是啊,在書中,我讀到了愛:每天定時給汪斌煮一個雞蛋,開學前為每一個學生寫一封信,每一個學生的生日獻上一份真誠的問候……這是李鎮西老師攜着一顆愛心,走進學生的心靈,感受每一個孩子喜怒哀樂的結果。在書中,我更讀到了教育中理應擁有但卻久久失落了的東西,那就是教育的人情味!教育是心靈的藝術。如果我們承認教育的對象是活生生的人,那麼教育過程便絕不僅僅是一種技巧的施展,而應該充滿人情味;教育的每一個環節都應該充滿着對人的理解、尊重和感染,應該體現出民主與平等的現代意識。雖然就學科知識、專業能力、認識水平來説,教師遠在學生之上,但就人格而言,師生之間是天然平等的;教師和學生不但是在人格上、感情上平等的.朋友,而且也是在求知道路上共同探索前進的平等的志同道合者。為萬同的轉變,與王銅的溝通,李鎮西老師處處顯示出這種平等,這種民主。

如果説現在的教師大多不愛孩子,未免太絕對了些。哪一個教師會否認自己是有愛心的呢?曾聽説一位小學一年級的女教師,為了“嚴格要求”學生,竟在課堂上用膠布封住了説話的十幾個學生的嘴巴!她時,她很委屈地説:“我也是為了學生好!”

教育需要愛,但是一種怎樣的愛呢?我想不是溺愛,不是不平等的愛,而是一種在民主中的關愛。讓我們象李鎮西老師那樣,在愛中體現民主,在民主中實施關愛吧!

在這個世界上,人人都渴望被關心、關注、關愛,可是長久的對需要愛的人施之以愛卻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然而,著名教育家李鎮西在他的成名作也是代表作《愛心與教育》中,以手記的形式,敍述了李鎮西老師“施愛育人”的感人故事。在閲讀過程中,李鎮西老師對學生真摯的愛,學生對李老師真誠的愛的回報,每一幕都讓我為之感動,不斷的引發我思考。

在“愛心和童心”這部分的描述中,引起我共鳴的是:“當一個好老師最基本的條件是: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離開了情感,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正如書中所言:“感情不能取代教育,但教育必須充滿感情。”

我們每一位教師,如果你是愛學生的,就必須有一種能力——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要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須首先把自己當做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世界,而非頤指氣使、強行命令。

“與頑童打交道(後進學生的轉化)”中,給我很深印象的有這樣三個觀點:

1、講求民主:點燃學生心中“想做好人的願望火花”。我們即使在指出學生不足時,也不要讓兒童那種成為“一個好人”的願望的火花熄滅。要尊重學生申辯或解釋的權力。錯誤面前人人平等,優生差生一視同仁,即便是老師錯了也要公開向學生道歉,用心靈贏得心靈,用真誠走進“後進學生的心靈深處”,被後進學生真心接納了,他們就會“因親其師而信其道了”。

2、講究科學:把教育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我們為人師者不但要引導後進孩子“善於發現自己的可貴之處”,更要鼓勵他們勇於用“高尚的我”戰勝“卑下的我”,還要有耐心等待後進學生循序漸進的拔除自己各種缺點的“雜草”,讓他們通過自我控制逐漸減少犯錯的次數。

最令我動容並且引發我思考的是:

3、個性:不以分數論英雄。

文中談到:沒有健康愉快的精神生活的人,是不幸者,而我們眼裏的“後進學生”,幾乎都是這樣的不幸者!由於在智力水平、行為習慣、知識基礎、家族背景等等方面的差異,“後進學生”很難在短時間內與班集體同步,於是心靈的悲劇便發生了:自卑自賤但表面上滿不在乎,上課無法聽懂又不得不日復一日地坐在教室裏,作業往往完不成只好胡亂應付,因此常被各科老師斥罵,受盡了學生的白眼,於是處處與集體作對……多麼真實的寫照!蘇霍姆林斯基這樣説過:“尊敬的教育者們,請時刻都不要忘記:有一樣東西是任何教學大綱和教科書、任何教學方式都沒有作出規定的,這就是兒童的幸福和充實的精神生活。”

人生存於這個世界上一定都會有其立足於世的天賦,不必千軍萬馬過高考的獨木橋,對於後進學生可以根據他們的個性特點發展其愛好,引導他們學會做人之本、學會生存之道。

我記得,有一美國中學校長在學生畢業演講時對畢業生説:“得A的同學,祝賀你們,祖國未來靠你們;得B的同學,祝賀你們,祖國的棟樑是你們;得C的同學,祝賀你們,母校的捐款等着你們!”

我想:每一個孩子都有權利被接納、被認可、被尊重,每一個孩子都渴望有成功的體驗,當我們有意識關注到孩子的需要時,我們便會靜下心來傾聽孩子心底的聲音,於是,我們理解他們為什麼是這樣,而不是那樣;與後進孩子溝通時,當我們習慣與孩子心理置換的溝通方式時,於是,我們對他們的積極關注會多於消極關注,正強化會多於負強化,此時,你便是在為後進孩子創造成功的機會……

讀書的心得體會 篇7

在我們的一生中,童年那段美好的時光是必可少的。因為那時有歡樂;那時有父母的疼愛;那時沒有煩惱;是我們一生中最純潔的時候。之所以我們都想回到童年的時刻,那是因為他的童年很快樂、很自由,值得他去回憶、去懷戀。而在這個寒假我看了高爾基的《童年》原本我抱着希望、高興的心情去看,看能不能在他的記事裏找到我童年的影子,但是他訴説的是一段悲慘的遭遇,更是一段難忘的回憶。

阿廖沙的童年生活是黑暗的,周圍生活十分黑暗。貪婪而又狠毒的外公,有一次阿廖沙因染壞一匹布被他毒打的昏睡過去,幼小的阿廖沙也曾經被他抽的失去知覺。舅舅也是粗獷自私自利的,每天為了爭奪家產打架鬥毆。在這樣一個瀰漫這着殘暴與仇恨的家庭裏,幼小的阿廖沙過早的體會到人間的.痛苦與醜惡。

生活在這樣的一個家庭裏,阿廖沙的心靈會不會也受到玷污?但幸好這世界不都是醜陋不堪的,他的身邊還有外祖母等善良正直的人存在,他們給了阿廖沙信心和力量。外祖母就是他的太陽,外祖母總是用她的温存用她的寬容給予阿廖沙,讓他感受一份力量、一份温暖。外祖母的愛撫慰了他心靈上的創傷,而真正教他做一個正直的人的是老長工格里戈裏,當然那個善良、樂觀、富有同情心的小茨岡也同樣教會了阿廖沙如何面對生活的艱難,但他去被他的兩個舅舅害死了。

讀後我深深的感到阿廖沙生活的多麼多麼的痛苦,他生活的年代是多麼的醜惡,那些人是多麼的沒有良心,視金錢如生命。他們與我們相比起來那可是天壤之別,我們坐在教室裏,有父母的疼愛;有老師的教育;有同學之間的友愛、我們還是不滿足,那是因為我們太貪婪了,這麼多還想從別人身上索取更多更多。

由於家境貧寒,阿廖沙上學只好穿母親和外祖父的衣服。想到這兒,我不禁有點慚愧。因為儘管我們有這麼好的條件,我門前身在福中不知福,經常挑三揀四。他為了上學,只能撿破爛換錢,每逢不上學的時候,他一大早起來,揹着一個大布袋,走街串巷,撿一些破布頭,破製片賣給廢品加工。運氣好才能有半個盧比的收入,假如運氣不好呢,他上學的事就沒着落。我們現在上學什麼也不用擔心,相比之下,我們有什麼理由不珍惜自己的生活,有什麼理由不加倍學習呢?

我從高爾基身上學會了堅持的理由、努力的理由、我都開始努力了、你呢?還沒準備好嗎?

讀書的心得體會 篇8

在上幼兒園時,我十分厭煩讀書。直到小學二年級的一天,我做完作業正在玩,看見媽媽正在津津有味的看着《青藤屋》那本書,看到她痴迷的神態,我也試着看了一篇,看到那動人的故事,越看越想看,於是書就把我吸引住了。我第一次看書上癮了,所以我一有空閒的時候就去看那本書,一向把它看完。

我過生日時,媽媽到書店讓我挑禮物,我拿了一本《苦命的孩子》看了起來,我看了十分感動,所以我讓媽媽給我買了那本書,她很高興,表揚我長大了,愛學習了。那是我第一次向媽媽提出要買一本書,以前我總是挑選一隻漂亮的鋼筆或者精美的玩具……我在回家的路上,坐在自行車上仍然不停地看着那本書,回到家的時候,那本書我都快看完了。書的故事情節把我感動的留下了眼淚,我也從中也學到了許多好詞佳句,這本書也使我增強了讀書的興趣。從那以後我就養成了愛看書的好習慣,媽媽也經常給我買來一些書,我十分喜歡。透過看書,我學到了很多知識,也明白了許多道理,心中的故事也漸漸多起來。有一些故事讓我感動,讓我懂得了人間真情,讓我明白了很多很多。

書給我帶來了快樂,我要繼續讀書。

書,這個字我們並不陌生,生活中,我們經常見到它。而書,也是我們人類忠實的`好朋友。

俗話説得好,一個家庭中沒有書籍,就等於一間房子裏沒有窗户。由此可見,書,在人類的生活中是多麼重要呀!

我常常喜歡在廣闊的書海中遨遊,有時,讀着讀着,身心彷彿也慢慢地融入了書中。“書就像一個萬能神,能夠充實人們的大腦,能夠教會我們深刻的大道理,還能夠淨化人們的思想。讀書自有讀書樂,小時候,我還不認識多少字,但是卻酷愛讀書,總是要媽媽買會配碟子的圖書,一個人悄悄地坐在房裏邊看邊聽,從那時起,我便體會到讀書的樂趣,是啊,要不古人怎樣説"書中自有黃金屋"呢!

書,是一盞明亮的燈,它無聲的照亮了我們人生的道路,讓我們懂得了人生中該如何抉擇.

書,是一座寶藏,它用無限珍貴的寶藏吸引了我們,讓我們在這座山中不斷的摸索,追求。書,還是我們的啟蒙老師,它讓我們初次嚐到了讀書的樂趣,並願意一輩子以它為師.

書,你是我們人類忠實的朋友,是你,讓我們的前途無限光明,是你,讓我們走向了成功的道路,是你,讓我們不斷攀登科學的頂峯!

讀書的心得體會 篇9

為了更好的教育孩子,妻子在江油書城淘會一本《猶太人教子》,不經意間我隨手翻閲就被前言所吸引:猶太人之所以以超凡的智慧縱橫於世界舞台,最重要的原因就在於猶太民族在求知、交友、處世、自我修養等各方面的良好傳統,使他們具備了超羣卓越的文化素養。猶太民族一直以人才輩出聞名於世。偉大的政治思想家馬克思、無產階級革命導師列寧、精神分析學的開創者弗洛伊德、現象學大師胡塞爾、泛神論大師斯賓諾莎等;西方現代派文學的奠基人卡夫卡、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貝婁、詩人海涅、作曲家馬勒、世界超現實主義畫家畢加索、音樂家門德爾鬆等都是猶太人;金融領域中所羅門兄弟、摩根、萊曼等都是頂尖級人物;《紐約時報》的奧克斯等都是猶太裔。猶太人自稱是上帝的選民,我認為可以這樣稱謂。因為沒有猶太人,世界的歷史將會重寫。

猶太人是世界上最聰明的民族,也是苦難深重的民族,在這個民族4000多年的歷史中,有20xx多年他們沒有家園,流離失所。他們遭遇過形形色色的排猶主義,在二戰中,600多萬猶太人死於納粹魔掌之下。但他們不屈不撓,依然執着地在夾縫中求得生存,併為世界文明做出巨大的貢獻。猶太人成功的根源在哪裏呢?那就是獨到的家庭教育造就了無數的精英,熔鑄了民族之魂,托起了美好的希望。一口氣讀完此書,回味悠長。

《塔木德》是猶太人繼《舊約聖經》之後的最重要的典籍,猶太人人手一本,從生到死一直研讀,這本書教會了猶太人如何思考和思考什麼,在書中多次提到了《塔木德》中的故事。如:書是甜的 在每一個猶太人家裏,當小孩稍微懂事時,母親就會翻開聖經,點一滴蜂蜜在上面,然後叫小孩子去吻聖經上的蜂蜜。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98年的一次調查表明,在以猶太人為主的以色列,14歲以上的以色列人平均每月讀一本書,全國450萬人,就有100萬人辦有圖書證。猶太人重視學問、重視智慧、重視教育,在這些文化傳統的影響下,猶太人對書的`特殊愛好使他們成為“書的民族”。猶太人歷來尊崇學者,教師和有智慧的人享有很高的聲望。他們認為教師才是民族利益的守護者,在希伯來語中父親一詞就有教師的意思,因此教師的職業是一種神聖的職業,每個孩子都要像尊重上帝一樣尊重教師。正因為如此,猶太民族能得以歷盡磨難而卓然超羣,其中的原因與整個民族高度重視教育、高度尊重教師有着必然的聯繫。

猶太人在長期的民族災難中,背井離鄉,流散於世界各地。他們頑強地保持着自己的文化,同時也吸引了所在國的文化精華。猶太民族傑出的科學創造力,源於這個民族特有的開放式社會文化生態。許多猶太家庭主動與其他民族接觸,大量地汲取其他民族的文化養料,這樣就有了更加開闊的視野和更加豐富的知識養料。正是這樣善於尋找生活中的榜樣,學習和借鑑別人的經驗,這正如我國文學之父魯迅説的拿來主義。吸取精華,去其糟粕,使其文化之根,枝繁葉茂。

諾貝爾獎獲得者、美籍猶太人赫伯特·布郎説:“我的祖父常問我,為什麼今天與其他日子不同呢?他總是讓我自己提出問題,自己找出理由,然後讓我自己知道為什麼。我的整個童年時代,父母都鼓勵我提出疑問,從不教育我依靠信仰去接受一件事物,而是一切都求之於理。我以為,這一點是猶太人的教育比其他人略勝一籌的地方。”幾乎每個猶太家庭的孩子都要回答這一個問題:“假如有一天你的房子被燒燬,你將帶什麼東西逃跑呢?”要是孩子回答是錢或鑽石,母親將進一步問:“有一種沒有形狀、沒有顏色、沒有氣味的寶貝,你知道是什麼呢?”要是孩子回答不出來,母親就會説:“孩子,你要帶走的不是錢,也不是鑽石,而是智慧。因為智慧是任何人都搶不走的,你只要活着,智慧就永遠跟着你。”猶太人一心追求知識,並以不同尋常的方式運用知識來謀生的特點代代相傳。

猶太家庭不但重視知識,而且更重視才能。他們把僅有知識而沒有才能的人喻為“揹着很多書本的驢子”。他們崇尚創新,認為沒有創新的學習只是一種模仿,學習應該以思考為基礎,要敢於懷疑,隨時發問。懷疑是開啟智慧大門的鑰匙,知道越多,就越會發生懷疑,而問題也就隨之增加。所以,許多猶太人家庭裏碰到放學的孩子,第一句話就是:“你又提問題了嗎?”有人稱猶太民族是一個企圖揭示自然和人類祕密的哲學家民族。

有對比才能看得出差距,為了孩子我們應該有所改變,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

讀書的心得體會 篇10

放暑假了,我看了《中華上下五千年》這本書。它讓我知道了歷史的源遠流長,文明燦爛,從盤古開天闢地到三皇五帝,再到中華民國,世事滄桑,歷盡數不盡的悲涼與歡喜。我閲讀,我與歷史人物共席對話。我閲讀,我和時代風雲同聲呼喚。從盤古到孫中山,有多少英雄豪傑匡扶正義,有多少志士仁人追求真理,“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屈原,“直掛雲帆”的李白“精忠報國”的岳飛等。這本書裏有許多小故事深深的吸引了我,比如:《鴻門智鬥》”、《四面楚歌》,《鴻門智鬥》講的是:項羽請劉邦來赴宴,范增叫項羽在宴上下手,但是項羽卻下不了手,於是范增又叫項莊舞劍,伺機下手,沛公幫手項伯要與項莊對舞,卻暗中保護了劉邦,最終,項羽沒有得手。《四面楚歌》講的是:項羽被劉邦包圍忽然傳出一陣歌聲,項羽一愣,他知這是楚歌,歌聲從四面八方湧過來,所有的士兵都想回家,個個逃走了,項羽兵力沒了,只好一人殺出去,到了烏江,自殺了。在《上下五千年》裏還有許許多多這樣的.動人故事,真值得一看。

我非常喜歡看《中華上下五千年》,因為這本書記錄了每一位君王,記錄了每一次戰爭,記錄了歷史的驕傲,也記錄了中國五千年的風風雨雨以及人民的恥辱。從三皇五帝古代,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歷史都詳細的記載着,讓我們明白中華民族這五千年是如何走過來的。

讀書的心得體會 篇11

《白楊禮讚》這篇文章主要是通過對西北極普通的,不平凡的,在北方風雪的壓迫下卻保持着倔強挺立的一種樹——白楊樹的描寫,讚美一種樸質、堅強、力求上進的精神。

文中提到,白楊樹沒有婆娑的姿態,沒有屈曲盤旋的虯枝,但它卻是偉岸,正直、樸質、嚴肅,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堅強不屈與挺拔,它是樹中的偉丈夫!它象徵着今天在華北平原縱橫激盪用血寫出新中國歷史的那種精神和意志。是呀,在解放戰爭時期有多少戰士為了取得戰鬥的勝利光榮的犧牲了自己的生命:中國人民志願軍黃繼光在緊要關頭挺身而出向敵機槍射孔撲去,最後戰友們發現,黃繼光敦實的身軀仍然壓在敵人的射擊孔上,他的手還牢牢地抓着周圍的麻袋,寬闊的胸膛還緊緊地堵着敵人的槍口;抗日小英雄王二小,在日本鬼子掃蕩一條山溝的時候,為了掩護幾千名老鄉和幹部,他不顧自己的生命危險,把敵人帶進了八路軍的埋伏圈,氣急敗壞的日本鬼子把王二小挑在槍尖摔死在大石頭的上面,幹部和老鄉脱離了危險,小英雄王二小英勇犧牲了;董存瑞在危急關頭,毅然地用左手托起炸藥包,右手拉燃導火索炸燬暗堡,以自己的'生命為部隊開闢了前進的道路……

白楊樹也象徵着北方的農民,在嚴寒酷暑的天氣下,仍然頑強的生活着,與風雪作鬥爭。在現代生活中,我們仍然需要這樣的精神,只有不怕艱難困苦,力求上進,堅強不屈,才能很好的生活下去。

然而,現實生活中有不少的人所缺乏的就是堅強。稍微遇到一點打擊,就萎靡不振,要麼就是尋死尋活。特別是一些性格上脆弱的女人,真的就像“水”,在困難面前不是想方設法去克服,而是採取“一哭二潑三上吊”!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遇到困難或是在人生低谷時,得學會面對。人是在磨練中慢慢成熟、人是在鍛鍊中增知!英國作家説過這樣一句話:“生活就是一面鏡子,你對它哭它對你哭;你對它笑它對你笑!”只有暴雨過方能有彩虹!我們要學會面對生活中種種困難,世事的不順!學習白楊在任何困境下都不屈服的精神。

讀書的心得體會 篇12

我愛書。我常常站在書架前,這時我覺得我面前展開了一個廣闊的世界,一個浩瀚的海洋,一個蒼茫的宇宙。

由於習慣是人最主要的、最穩定的素質,任何一種能力都是養成好習慣的結果。如果説教育就是要培養好習慣的形成,那麼首先要求教師以身作則地養成大量的好習慣。因為教師的腳印就是學生前進的方向,在學生面前,教師就是一面鏡子。教師作為班級教學的組織者、知識技能的傳播者,時刻要以自己的言行去教育學生、感化學生、併成為學生的楷模和學習的典範。教師要規範學生的行為,首先要規範自己的'行為,要提高學生的素質,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素質。身教重於言教是實踐驗證了的真理。凡是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而且要努力做好,凡是不允許學生做的,自己堅決不做,因為學生是有思想的人,他們對教師不但聽其言,而且觀其行,所以要當一名好教師,不但要有淵博的知識,正確的教育方法,還要有高尚的品德、良好的行為、真正做到以身作則、為人師表。

孔子説過:“學而不思則罔,死而不學則殆。”這句話的意思是:只讀書卻不思考,會感到迷茫;只思考卻不讀書,會感到疑惑。這句名言激勵着我,不但要學習,學習後還要思考。這一舉動,讓我與書結下了不解之緣。

讀書的心得體會 篇13

在一個很平凡的下午,我翻開了高爾基的《童年》,心情久久無法平靜。

可憐的阿廖沙三歲喪父,被帶到外祖父家。外祖父是一個瀕臨破產的小染坊主,他性格暴躁,自私貪婪;兩個舅舅也粗野不堪,自私至極。阿廖沙每天看到的是令人作嘔的醜事:爭奪財產、打架鬥毆、愚弄毒打兒童等。在這個典型的俄羅斯小市民家庭中,層出不窮的暴行和醜事壓得幼小的阿廖沙喘不過氣來。

在這樣一個瀰漫着殘忍和仇恨的家庭裏,幼小的阿廖沙過早地體會到人間的痛苦,骯髒和醜惡,那幼小的心靈因受到許多許多次沉重打擊而深深震動。而外祖母和那些像外祖母一樣的人,甚至可以説成算是阿廖沙的親人,保護和支持了阿廖沙……它向我們展示了那些充滿殘酷、野蠻、愚昧、污-的令人窒息的生活。阿廖沙深深地體會到沙皇的制度的醜惡。老百姓身處黑暗而不知的奴性與麻木,和年輕一代反抗黑暗、奴役,追求自由、光明地追求自己所希望的生活苦難歷程。

阿廖沙的童年是黑暗的,就像他的'家庭一樣。周圍殘酷的事情太多了,有時甚至連他自己都不敢相信竟會發生那樣的事情。但在這個黑暗的家庭裏,有一個勤勞、堅強、善良的外祖母。她是全家人的精神支柱。她常常給阿廖沙講好聽的神話故事,也潛移默化地教他做一個不想醜惡現象屈膝的人。

之後,阿廖沙離開了外祖父家,獨自一人踏上社會。他曾在許多地方打過雜,在這期間阿廖沙飽受欺辱,但他還是熬了過來。因為他被自己堅強、不屈服與困難的精神與信念一直支撐着。

高爾基在作品的開頭就寫到:“有時連我自己也難於相信,竟會發生那樣的事。有很多事情我很想辯駁、否認,因為在那‘一家子蠢貨’的黑暗生活中,殘酷的事情太多了。”但是,與此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在這黑暗的另一面,還有一種叫做光明的東西在那隱隱發光。只要還對光明充滿希望,那麼這一點點微弱的火光就可以被放到無限大,直至灑到每一處陰暗的角落。我想這大概就是高爾基想要表達的另一個更直接更迫切的主題,評判幾世紀以來形成的小市民習氣,痛斥小市民的卑鄙靈魂,並要讓這種卑鄙靈魂消失。

在歡樂中,在悲傷中,在愛與恨的交織中,高爾基的童年就這樣匆匆而過。在他的童年生活中,我發現他的愛,尋思他的恨,品味着冥冥黑暗中的光明。

高爾基用他充滿苦難的童年向我們詮釋着一個真理:在人生中總會有一些事令你感到痛苦甚至絕望,但眼前的黑暗總會過去,黎明的曙光總會到來。只要能保持不滅的信心,做一個善良、樂觀、富於同情心的人,光明必會到來。

讀書的心得體會 篇14

今天我和媽媽來到圖書館,我挑了一本《漁童》,這個故事主要描寫了一對夫妻欠了一個地主銀子,刁財主限他三天內達到一百條金鯉魚,老漁翁意外的打到了一些金豆子,老漁翁拿着金豆子去見地主可地主出了歪主意,串通縣長、洋牧師,並逼迫老漁翁説出金豆子的.來歷。然後發生了一件事讓我感受最大,原是天上神仙。他帶着兩位鯉魚仙子拯救了這對夫妻。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不到。教育我們要做一個像小漁童那樣善良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