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詩歌鑑賞的心得體會(通用14篇)

詩歌鑑賞的心得體會(通用14篇)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2.19W 次

當我們有一些感想時,將其記錄在心得體會裏,讓自己銘記於心,這樣有利於我們不斷提升自我。一起來學習心得體會是如何寫的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詩歌鑑賞的心得體會,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詩歌鑑賞的心得體會(通用14篇)

詩歌鑑賞的心得體會 篇1

借用《論語——陽貨》中的話説: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羣,可以怨。意思是説:詩有啟發鼓舞的感染作用,有考察社會現實的認識作用,有互相感化的教育作用,有批評不良政治的諷喻作用。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幾千年來,我們的祖先留下了無數輝煌的詩篇,這是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是培育民族精神的沃土。培根説過;??讀史書使人明智,讀詩書使人靈秀。”此話僅説了一半,讀詩書不僅能使人靈秀,更重要的是使人脱離庸俗和低級,使人成為更完全意義上的人,更加文明和高雅。

這學期的公選課毅然選擇了詩歌鑑賞這門課程,自從進入大學來,只有大一的時候接觸過詩歌,自此,都是在忙碌、緊張的生活中度過,我們已融入了社會這個大染缸中。選擇詩歌的原因是想在紛亂的生活中尋找心靈的那片淨土,而詩歌,無疑是正確的選擇。

第一堂課上,老師給我們讀了一些現代詩歌。現代詩歌衝破了舊體詩的格律束縛,語言趨於口語化、散文化,其語言與散文的距離縮短。但仍具有它獨特的特點:第一、語序倒置。詩人為了強化某種情感,或由於叶韻、節奏和換行的需要,往往要調整語序。第二、成分省略。日常表達中,句子的成分不能隨意地省略,必備的成分必須交代清楚。第三、詞性轉變。詩歌中為表情達意的需要,而臨時改變詞性,是很常見的事情。

其中,使我印象深刻的有這麼幾首:《三生石》、《世界上最遠的距離》、《見與不見》、《熱愛生命》。《三生石》:三生石的故事最早出現在唐代袁郊的傳奇小説集《甘澤謠》裏,後又被收錄進《太平廣記》中,到了北宋,曾二度出任杭州地方官的東坡居士根據這些素材作《僧圓澤傳》,明朝張岱把這篇文章編入他的《西湖夢尋》,而馮夢龍在《喻世明言》中則以這個故事為引子,講述了《明悟禪師趕五戒》的故事,另外明朝周楫的《西湖二集》,清初古吳墨浪子《西湖佳話》卷十三之《三生石跡》以及陳樹基著《西湖拾遺》中對此都有提及,特別是曹雪芹的不朽名篇《石頭記》(《紅樓夢》),其書名即源於“三生石”的傳説。前生的夙願,今生的情緣,來生的牽絆,都刻在三生石上,讓流轉的歲月一一見證。很多人都相信“三生石”的傳説,因為他們希望自己能喜歡的人相愛一生一世,但是現實卻是殘忍的,我們把誓言刻在石頭上,幾十年後在去看,有多少人還在?呵呵……當年的那個人不在了,可是誓言還清晰的刻在石頭上,當看到的時候是否會感覺到一絲心痛,還是感覺那時候的愛情是那般的天真純潔?!《熱愛生命》:這首詩以四個肯定的回答表達出為何要熱愛生命的哲理,四個段落,看似相似,卻各有其趣,四個段落分別以“成功”、“愛情”、“奮鬥歷程”和“未來”為意象進行分析和回答。我最愛其中的一句話:既然目標是地平線,留給世界的只能是背影。人生的目標是成功,那就不要後悔,踏步向前,成功的意義在於奮鬥的過程而不僅僅是結果。

詩非生活所必須,是心靈得以安頓,精神得以寄託的眾多途徑中的一種。閲讀詩歌雖説不能改變我們的命運,卻可以改變我們的性格;閲讀詩歌不能改變人生的起點,但它卻可以改變人生的終點。古人云,「開卷有益」,就是告訴我們閲讀詩歌有很多的好處,所以我們要好好讀書,將來才會有成就。多閲讀可以充實自己,多讀書可以增加知識,多閲讀更可以增廣見聞。

詩歌鑑賞的心得體會 篇2

讀泰戈爾的《飛鳥集》不同於讀那些陽光中帶着憂傷和彷徨的青春故事,也有別於讀華麗中透着滄桑的古老愛情。泰戈爾的文字有一種獨特的清新,讀這些小詩酒香在暴雨後初夏的早晨,推開窗户,看到一個淡泊明亮的晨。

三百餘首清麗的小詩,取材不外乎小草、流螢、落葉、飛鳥、山水、河流……然而,泰戈爾將自然世界中的一切擬人化,並賦予他們靈性。世界是人性化的,自然也是人性化的,泰戈爾因這種人性化而整理思想的碎片,這也便是“思想掠過我的心頭,彷彿羣羣野鴨飛過天空,我聽到了他們振翅高飛的聲音”的意藴所在。

《飛鳥集》帶給我感受最多的是一種對生活的熱愛、對愛的思索。包括母親對孩子永存的親情、朋友之間真摯的友情、人與自然間難以言喻的感情……都是用簡短的幾行字對愛做着雋永的詮釋,美好又浪漫,深沉又偉大。在泰戈爾眼中,世界需要愛,人生更需要唉,正如他在《飛鳥集》中所寫的一樣:“我相信你的愛,就讓這句話作為我最後的話。”

談到泰戈爾的作品,人們總能感受到一種振奮人心和進取奮鬥的精神鼓舞。他的詩所包含的思想內容是多方面的,但是,其中包含的精深博大的人生哲理啟示,則是他的詩的主要特徵。在他的詩歌創作中,他以—顆赤子之心,謳歌的是對人民的真摯的愛,抒發出對整個大自然、整個人類,以及整個宇宙間的美好事物的讚頌。他的詩像珍珠一般閃耀着深邃的哲理光芒,不僅喚起對大自然、對人類,對世界上一切美好事物的愛心,而且也啟示着人們如何執著於現實人生的理想追求,讓整個人生充滿歡樂與光明。

品讀《飛鳥集》是一種享受美的過程,如一杯香茗,散發着縷縷熱氣,如煙如霧,彷彿置身美好的幻想世界。一切都活脱脱的,栩栩如生地展現在眼前。這裏是一片淨土,翻閲着泰戈爾的文字,心中頓時豁然開朗。他用自己獨特的語言魅力裝飾着這片土地,點綴着這個世界,清新的風格和朦朧的哲學思想更為它添了幾分神韻。

詩歌鑑賞的心得體會 篇3

《最後一分鐘》是一首充滿激情的詩。作者傾訴了1997年7月1日香港迴歸祖國懷抱最後一分鐘這一具有歷史意義的特殊時刻的思緒,表達了全中國人民積蓄心中的強烈的愛國情感和對香港迴歸祖國後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

整首詩語言凝練,富有感染力,感情真摯熱烈,作者那沸騰的熱血與奔騰的豪情都融入在詩句之中了。教學詩歌,朗讀是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生進入課文的橋樑。可以説,朗讀猶如學生領會課文主旨的指揮棒。所以,在教學中,我採用了各種朗讀法:利用初讀,逐節理清文章脈絡;運用細讀,理解文章的內容和思想感情;採用精讀,品味意境,品味思想;品味手法;啟用熟讀,把詩句中描述的形象和語言文字融為一體,牢固地保留在頭腦中,積澱語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但畢竟這一歷史事件學生還是比較陌生,大家對很多地方還不理解,有的同學就提出“‘被撕碎的歷史教科書,第1997頁上,那深入骨髓的傷痕,已將血和刀光鑄進我們的靈魂。’中的‘1997頁’是什麼意思?”,還有的同學提出“呼喊一般是大聲地叫,為什麼詩中卻説‘輕輕地呼喊’呢?”也有的同學問“為什麼説‘此刻,是午夜,又是清晨。’呢?不是自相矛盾嗎?”不得不佩服同學們質疑的能力,解決這些問題的同時,不就正好體會了了香港迴歸祖國後,全國人民無比激動無比自豪的心情,不就正好回顧了香港的屈辱歷史,不就展示了全國人民對香港迴歸祖國的熱烈歡迎和對香港美好未來的深情祝願嗎?一切要解決的問題都因學生提出的問題得到了完美的解決,可見,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當然,如果學生在質疑後能想辦法釋疑那就更好了。

詩歌鑑賞的心得體會 篇4

人生中有很多的苦暖苦悶與挫折磨難,我們要堅強面對,不可避免也不可逃避,關於《春水繁星》讀後感與大家共享與共勉!

冰心《繁星》、《春水》中的詩歌大多小巧玲瓏,構思新穎奇特,充滿詩情畫意,語言明麗清新,富含生活哲理。詩集中,以青年為話題的詩共有8首,《繁星》3首,《春水》5首。讀這些詩,你會為它的新穎構思所歎服,你會為它的深刻哲理所感動。

青年人啊!

你要和老年人比起來,

就知道你的煩悶,

是温柔的。

這是勸勉青年人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處世觀的哲理詩。青年人要正確對待困難和挫折,也就是要正確地去對待生活中的“煩悶”。人生在世,要生活,要學習,要工作,就必定要與人相處。在與人相處中,就一定會遭遇困難和挫折,因此,就一定會產生“煩悶”。我們不能迴避,也無法迴避。只有從容豁達地去面對,勇敢樂觀地去迎接。古人就曾説過:“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就是講的這個道理。只有在困難和挫折中你才能增長智慧,增長才幹。有聖人説:“困難是人生的一筆財富。”真是精闢精彩。青年人不像老年人那樣飽經滄桑,飽經憂患,有時一回想往事,就難免心有餘悸,痛苦不堪。青年人面對的每一天都是嶄新的。青年人沒有生活負擔,沒有家庭拖累,沒有太多的雜事羈絆,一般來説,不會有太大的生存危機。因此,即使有一點“煩悶”,比起老年人來,也是“温柔的”。

詩歌鑑賞的心得體會 篇5

對余光中先生最初的印象源於初中課本里的那一篇《鄉愁》——作為課本里分量集中的一篇詩歌,它反映了作者強烈的思想之情,是在台灣望着故土的厚重的思念,充滿了遊子望歸而歸不得的感歎!等到終於可以踏上故土,早已物是人非。莫怪先生感歎:“山河還在,遊子已老!”

再後來是先生的《李白》,那一句“繡口一吐,便是半個盛唐!”多少的豪情,多少的意氣風發,都在那年長安,都在那灣月明裏!

而今,再讀先生的散文,看先生年少離開故土,到了台灣,又旅居歐美……走過了無數的路,跨過了無數的橋,甚至在不少的古塔和古堡駐足停留,但先生的內心裏仍思念山城的月光,思念姑蘇的流水,甚至是從沒到過的北國的長城也都在先生思念的一隅。

先生的文字裏偶爾夾雜着幾個英文單詞,但更多的卻充滿着儒家文人的氣息,充滿了中國文人獨特的儒雅、睿智。偶爾幾篇驕傲的自誇,也滿是中國人骨子裏的謙遜、不卑不亢,但也有着中國人特有的那種凜然傲氣和文人風骨。先生像竹,虛心在內,傲骨向上。高昂着不屈的頭顱,努力地向上生長;亦奮力地向下紮根,不斷汲取來自各國文化的養分,故成就其文學的精髓。

凡是過去,皆為序曲。即是過去,便努力的奔向未來。生活裏,大多數人往往會糾結於過去的某一瞬間,或某一個小小的細節,亦或是深陷於一段錯誤的感情無法自拔,或是迷戀某個求而不得的人或事。只是,很多時候,即便再如何捶胸頓足,懊惱不已,那些過去的依然成為過去了,不會再次發生,也無法改變。很多的懊悔、遺憾、悔恨也都無濟於事,於事無補。

人活於這個世界,總是蹣跚着迷茫着向前,有一個堅定的目標,併為之熱愛、堅持、付出,那麼即便結局可能並不圓滿,但是收穫的又何止是結局呢?一段感情裏,你付出了也得到了,或許分開了,但過程可能也很美好啊。一些目標,可能現在實現不了,甚至有些荒唐,但是熱愛你所熱愛的,並堅定地向着它努力,那麼終究有一天山無遮,海無攔!

過去的終究是過去,未來仍在前方,不妨繼續上路吧,把一切遺憾留在身後,讓一切不圓滿慢慢變成一種圓滿。

不念過去,不畏將來!

如此甚好!

詩歌鑑賞的心得體會 篇6

著名詩人、法語翻譯家樹才編著的《給孩子的12堂詩歌課》,是12篇詩歌講座講稿,在樹才老師專業又淺顯易懂的講解中,我們不僅感受到了詩歌的魅力,還和孩子們走進詩的王國,以詩意書寫童心。

樹才老師認為,兒童詩的“教法”就是讓孩子們自己動手寫,孩子們寫詩如同在語言的水裏游泳,你得一句一句往前遊,而寫好了一首詩,就算暫時游到了對岸。也就是説,寫詩是實踐,是行動。樹才老師通過幽默親切、最能打動孩子的語言引導孩子們如何去寫出心中的詩意。在詩歌講解中融入了他關於兒童詩的“詩觀”——童心即詩。他始終着力於引導孩子們去發現心靈與詩歌之間的關係。孩子們學習詩歌,最重要的是引導孩子去發掘自己的個性,發現心靈的自由和靈動。教孩子們學習詩歌,並非是要掌握一種寫作上的技巧,而是通過學習詩歌,引導孩子去發掘自己的個性,發現心靈的自由和靈動。詩歌將帶領孩子們去向更開闊、豐富的生命之域,在漫長的人生中擁有一顆柔軟、細膩的心靈。

拜讀了這本書讓我深深地明白:每個人生來都是有詩心的。詩心是什麼呢?詩心就是你身體裏最柔軟、最細微的那部分存在,而寫作詩歌能讓那部分存在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喜歡詩,願意寫詩,將來能否成為詩人並不重要,心裏有詩心才是最真實、最值得珍惜的。孩子想什麼説什麼,怎麼想怎麼説。這就是詩最需要的“真”和“誠”:純真的真,誠實的誠。我們在兒童詩的教學中引導孩子用一顆純真的詩心表達詩意書寫童心。

《給孩子的12堂詩歌課》的書中7歲的海寶寫道:枕頭,你為什麼軟軟的啊?那是因為我的肚子裏裝着棉花啊;枕頭,為什麼我睡下去的時候你會彈起來……

這是孩子和枕頭的一場日常對話。這難道不是詩嗎?孩子的詩,活在平凡的日子裏,天真的童言,讓大人們習以為常的場景,變成有韻味的詩。原來,生活真的是一首詩。

詩是生命中最善的心意,最美的想象,最真的直覺,讓我們引導孩子以詩意書寫童心。用詩歌來感悟和發現世界的美好,用詩歌來寫我們生命、生活的記憶,用詩歌來守護孩子們的童年,守護童心的清澈與自由

詩歌鑑賞的心得體會 篇7

在暑假裏,我讀了《給孩子的十二堂詩歌課》,令我印象深刻,十分難忘。

這本書是教我們如何寫詩歌,我想寫詩歌都是大人的事情,對於我來説太難了。可是,當我看到詩與畫畫這個部分時,我的興趣就來了,畫畫可是我最喜歡做的`事情啊!樹才老師説畫畫是和兒童的心靈結構相合的,詩歌也是這樣。

他介紹的一種繪本,叫詩歌繪本,是詩歌與繪本的組合。他挑選了《雪晚林邊歇馬》、谷川俊太郎的一首詩、《我的連衣裙》三本他最喜歡的繪本。特別是《我的連衣裙》這本繪本先有畫面再有詩句。詩的開始就像一張白紙,通過場景變化,連衣裙變成了花朵、雨點、小鳥、星星等各種各樣的圖案。可以想象穿着連衣裙的女孩是多麼幸福啊!為什麼這些詩那麼容易理解呢?是因為這些詩都配上了一幅幅生動、有趣的圖片,通過想象,小朋友們能領悟到詩歌背後無限的意味。

受到了這本書的啟發,我也想寫詩。因為樹才老師説:"寫詩是實踐,是行動。"希望我也能寫出一本好聽又好看的詩歌繪本與大家分享我的感想與收穫。

詩歌鑑賞的心得體會 篇8

冰心是20世紀中國的一位傑出女作家。她從1919年“五四”運動開始,投入新文學活動,在這長達八十年的文學生涯中,創作了大量散文、詩歌和小説等作品,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不得不説,冰心的作品真是讓人歎服叫絕。每詞每句,都用得極其到位,“湖水也翠得悽 然”,這“悽然”二字,刻畫出了冰心那無盡的鄉愁,無盡的痛苦。“我慘默無聲,我已拼着鼓勇去領略。正如立近萬丈的懸崖,下臨無際的酸水的海。與其徘徊着驚悸亡魂,不如索性縱身一躍,死心的去感覺那沒頂切膚的心酸的感覺。”“鄉愁麻痺到全身,我掠着頭髮,發上掠到了鄉愁;我捏着指尖,指上捏着了鄉愁。是實實在在的軀殼上感着的苦痛,不是靈魂上浮泛流動的悲哀!”這兩段文字字字之間流露出一種傷感,一種悲哀,一種痛苦。儘管冰心是一個大作家,儘管冰心的文字那麼精巧,但她不是大聖人,她也身在異鄉,她也要飽受鄉愁的折磨!

長大後,我們也會遠離自己的父母,親人,去獨立生活,只不過提前在冰心的筆中感受到了些辛酸淚。冰心在描寫與父母,姐弟分離時的悲傷,併為有用華麗的詞句,但樸實的語言也着實讓我們體會到了人一生的悲歡離合。

冰心的作品不少是給青少年看的,而我在一次又一次讀了她的作品後也有不同的體會。就把下面的“冰心語絲”送給大家吧,這如火如荼的愛力,使這疲緩的人生,一步一步地移向光明!

有了我的愛,便是有了一切!

愛在右,同情在左,走在生命路。

詩歌鑑賞的心得體會 篇9

最近,我讀了任老師的詩集《詩歌裏的平陽》。這本詩集內容很豐富,有寫寄託作者思鄉之情的,有寫平陽地方特色的,還有寫作者內心世界精神活動等等。

我最喜歡的一首詩是《與維新有緣》。第一節寫陽光明媚的一天,作者來到了維新,心情是那麼的喜悦。詩篇中作者同時還提到了高山、街道、小狗。走向了大山的深處。第二節的是山中山澗的流水、青澀的桃子、藍天白雲互映,盛開着的紅石榴花,終於擺脱了潮濕的環境,長在向陽地,活出美麗。作者感受到維新的特別之美,讓他心曠神怡。

《九月九,在埭頭》也令我印象深刻。詩中第一節寫南雁蕩山的桂花飄香,在秋陽下顯得燦爛耀眼,白雲映襯着孩子們的笑臉。第二節寫的是作者在埭頭文化禮堂裏和老人們共同度過的時光,是那麼的輕鬆與自在,歌贊生活的美好。第三小節寫的是九月九的酒,撫平了作者深深的皺紋,遠處的稻田,是大地呈現的愛。總讓人感受到作者對埭頭無限的愛和戀。

《詩歌裏的平陽》這本書讓我看到了作者對生活、對大自然細緻的觀察,尤其是對平陽山水無限的愛,體會深刻,感情真實。也激勵我能記錄生活中的每一刻,成為一名優秀的作家。

詩歌鑑賞的心得體會 篇10

今天,任老師送我了一本書,叫《詩歌裏的平陽》,我一看封面就很喜歡,封面色彩豐富,用了我喜歡的油畫形式。在任老師的筆下寫出了許多的美景,《鳳湖公園賞桂》就在老師筆下栩栩如生。

在《鳳湖公園賞桂》這首詩裏,讓我重新認識了鳳湖公園,我彷彿看到了一隻白鷺在飛來飛去。金桂銀桂吐露出對生活的全部熱愛,各色小蟲聞香而來。

這首詩寫到“在美好的桂花樹下,看見一粒粒花瓣飄落下來,在草叢上逗留超過所有的露珠,製造出一場無聲的浪漫。”任老師撿起一粒粒飄落在地上的花瓣,連同她的笑臉,也連同她帶來的深秋和問候。

《鳳湖公園賞桂》這首詩只要看到題目,它就會吸引着我們去閲讀。這本書讓我學到了:要細心觀察,留意身邊的小事,這樣也可以寫出優美的詩歌。

詩歌鑑賞的心得體會 篇11

《詩歌的祕密花園》是一本適合初讀詩歌的讀者的入門詩集。作為對詩歌已有了解的讀者,也會在本書對詩的解讀中或碰撞或補足。本書一共介紹了15位詩人,每位詩人為一章,每一章起是詩人的代表作,接着是介紹詩人與解讀詩歌的文章,雷格的介紹讓人過目不忘:介紹卡瓦菲斯時,雷格稱他為“詩歌界的卡夫卡”,通過將卡瓦菲斯和卡夫卡的相似之處的總結與對比,讓不熟悉卡瓦菲斯的讀者立刻會對其有個大致的判斷;當介紹弗羅斯特時,雷格提到他是位非常會維護個人聲名的人。這種所謂個人的包裝與營銷,一下打破了讀者對詩人的刻板印象,變得生動立體了起來;而講到博爾赫斯,對只熟悉他的小説,而不知道他還做詩的讀者們,雷格用了中國讀者熟悉的蘇東坡以類比,一下將博爾赫斯集大成者的形象烘托而出……在讀者對該詩人、詩歌有了一定的瞭解後,後面還有兩三首詩再作為閲讀擴展,仔細閲讀也會發現雷格的用心:或是按着前文介紹的內容的擴展、或是呈現了一個不同的詩人樣貌、或是幫助繼續深入瞭解詩人的生平與個人主張……詩歌與雷格前面的內容形成了一種互文的關係,人借詩論詩,詩借人圓滿。

同時在詩歌的解讀過程中,雷格也同時對關於詩歌的一些永恆的探討進行了滲透:從最開始就總結出的現代詩的特徵、讀現代詩所需要的信任,到具體每位詩人處,通過對該詩人詩歌的解讀,以具體例子來向讀者提煉出現代詩在此反應出的特質,繼而到提出,什麼是詩歌的現代性?什麼是詩歌的根本使命?通過這些問題,讓讀者在這詩歌的祕密花園中,去探尋自己的答案。

而越看到後,越能感受到十五位詩人如此排序的用心:從對詩歌不熟悉的普通讀者最容易產生共鳴的卡瓦菲斯的“此處與彼處”——每個人心中都有的一個“伊薩卡”,和一脈相承卻又轉為切實生活態度的《城市》,到從瓦雷裏那裏,真正瞭解下十四行詩的難度,到里爾克創作所比不可少的孤獨,再到艾略特大膽的文體實驗文本的“情歌”無“情”,到與前面葉芝一脈相承的奧登……當名家一一上場後,讀者對現代詩有了一定的認識後,再奉上阿什貝利的《船屋的日子》,後現代主義的晦澀代表。通過它,雷格説明解讀現代詩並不是“本格派推理”,讀詩要同情與信任詩人,其實“解讀的實質是對靈魂的解放,對想象力的解放。”

而對於詩本身,與詩歌創作的這一過程,詩人們也在作品中反覆地探討:詩是瓦雷裏——“丟了酒,卻醉了波濤!詩人艱鉅而幸福的任務,是埃利蒂斯——“雙手捧着太陽而不為它所灼傷,把它像火種般傳給後繼者”,是布羅茨基的《黑馬》——“它在我們中間尋找騎手”,是詩人與詩的相互尋找。

不止詩人與詩在相互尋找,詩與讀者也在相互尋找。其實“讀懂”詩是個偽命題,很多時候,我們的理解可以讓位於感受。畢竟説到底,詩首先是關乎人的感受的。也可以通過詩來了解作者:通過《一九八〇年五月二十四日》來了解布羅茨基高度凝練的一生,通過希尼的詩瞭解到詩本身就是生活。也可以通過詩來了解語言的使用形式,畢竟“詩歌是語言最高的存在形式”(布羅茨基《詩人與散文》):可以從《冰雪消融》中看特朗斯特羅姆如何從多個角度營造一個意象集羣;從《船屋的日子》看到思想與語言的拼貼,共時性呈現出人的靈魂的複雜和多態;看艾略特如何扭轉詩歌的抒情屬性,而把它變做包羅萬象的容器。

就算只作為趣味性的閲讀,也能從書中得到不少收穫:不熟悉詩之前,博爾赫斯、布羅茨基只是大名鼎鼎的作家;而葉芝不只在浪漫派有所建樹,他之所以如此著名,是因其從浪漫主義、象徵主義向現代主義過度和嬗變的整個發展歷程都有一流的作品;龐德——簡直哪裏都有到他:給艾略特起外號、幫他出詩集,第一個為弗羅斯特在英國出版詩集撰文……真是個有名的熱心腸!而與影迷們津津樂道、盛產佳作的1997年一樣,文學史上也有類似的一年:1922年,在這一年中,里爾克寫出來《杜伊諾哀歌》、和《致俄耳甫斯的十四行詩》,艾略特發表了《荒原》、喬伊斯出版了《尤利西斯》,普魯特在臨終前終於完成了《追憶似水年華》……文學史課上沒記住的年份,在一本詩集中被補全了。

沿着詩歌的祕密花園的小徑,你總會有新的發現與收穫,盡頭終會豁然開朗,望見那片詩人們耕耘的葡萄園。

詩歌鑑賞的心得體會 篇12

拿到《詩歌裏的平陽》這本書,就有一種奇妙的感覺,封面是油畫,所畫的是一個神奇的地方。這個地方就是平陽。我想最奇妙之處,就是本書作者想把平陽比作一個世外桃源吧。

我情不自禁翻看這本用詩歌來歌頌平陽的書。作家任澤健先生一定有一雙會探索美的眼睛。光是看着目錄裏的詩歌名稱,我就十分滿足,好像跟這些詩歌打交道很久了。

我最喜歡《稻子的幸福》,看着標題,我的疑惑湧上心頭,稻子能有什麼幸福。這首詩有四個小節。第一個小節是,陽光普照,影子再次清晰,美與醜一同呈現,我覺得實在是太深奧了。如果根據我的理解遠山被陽光所照,一面明亮一面黑暗,亮的那一面,充滿生機,十分惹人喜歡;而暗的那一面光線灰暗,使人感覺冷漠。

第二小節,大概意思就是看着稻子,聞着花香,回憶起兒時,美好與幸福在心裏盪漾。第三小節是寫大自然對我們的饋贈,我們要好好珍惜,要好好對待。第四小節寫的是心中不只有幸福,還有憂傷。作者用借物喻人的方法取題目,表達了自己的心情,通過這首小詩,平陽美麗的景色躍然紙上。

作者用詩來記錄家鄉美好的風景,真是一種表達美好的奇妙方法。

詩歌鑑賞的心得體會 篇13

不管你們相愛的時間有多長或多短,若你們能始終温柔地相待,那麼,所有的時刻都將是一種無瑕的美麗。

若不得不分離,也要好好地説聲再見,也要在心裏存着感謝,感謝他給了你一份記憶。

長大了以後,你才會知道,在驀然回首的剎那,沒有怨恨的青春才會了無遺憾,如山岡上那輪靜靜的滿月……

席慕容之所以能寫出如此點透感情的語句,實在讓人佩服!

年少輕狂,往往會留下太多的遺憾。少年衝動,更會留下太多的悔恨……

一直不覺得自己會是一個如此嘮叨,如此令人生厭……

難道真的是“在錯的時間,愛上錯誤的人”?

距離產生美,這句不是沒有根據的。短暫相聚的時刻,彼此都是表現最好的一面,留下的是最美的記憶。戀愛便是如此。

嚮往是一種期待,一種美,一種讓人心醉的感覺…

想要在最短的時間留住最美的時刻,想要在最短的時間給彼此最好的照顧,最好的撫慰……因為急切,所以才顯得如此瑣碎,如此嘮叨……

對不起,親愛的!如果讓你煩惱了,我只是想讓你覺得更幸福一點!

詩歌鑑賞的心得體會 篇14

欣賞文學作品,自然不同於浮光掠影的瀏覽、走馬觀花的略讀,需要努力地細心地去品味。不去讀作者的自傳,不瞭解作品創作的時代背景,最起碼也應該反覆地閲讀,傻傻地硬想。這兩天我就看了想了十幾遍。

一、逐段逐句逐字推敲研讀。

“如果讓你遇見我/在我最美麗的時刻”主人公的態度很認真,不是隨隨便便。愛情是美好的,是人生中異常重大的事情,需要鄭重地對待。在農村,被人牽了紅線的兩個男女第一次見面,事前都要洗浴換裝,精心準備,以求把自己最美麗的形象展現給對方。這首詩一開頭就給人一種中國傳統文化的氣息,讓人想到穩重、端莊、忠貞、賢淑。愛情是甜蜜的,具有極強的誘惑力,在中國古典戲曲中,連青燈古佛的出家秀姑都會春心萌動。在人生最美麗的時刻,誰不渴望追求獲得一份最美麗的愛情生活呢?“……為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它讓我們結一段塵緣”人現在無論如何是活不了五百年的,而一棵樹活五百年並不鮮見。樹能説話嗎?不能,可使人能説話。聽説過人劍合一嗎?這是人樹合一。人就是樹,樹就是人,人的思想情感藉助樹的形象來表現。這種寫作手法對於詩人,是小兒科,易如反掌。詩人都是心細如髮、敏感得有些神經質的人。別管那麼多了。詩人為我們創造了美,我們就投身進去盡情地體會樹人交映的融合美。為了得到那段屬於自己的緣分,跪在佛前五百年,虔誠苦求,這是多麼熱烈、純真的情感。我們是否也願意長時間鍥而不捨地專一地去尋求自己的美好的理想生活呢?宗教自有它生存傳承的道理。宗教的力量是巨大的。

“佛於是把我化作一棵樹/長在你必經的路旁”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的真情,恆久的堅持,把佛都感動了。佛將主人公以樹的形象安排在“你必經的路旁”,等待與那個人的邂逅。“陽光下慎重地開滿了花/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晴朗的日子裏,明亮的陽光下,枝頭花開,繁茂似錦,主人公化身的樹木展現出旺盛的生命力。這真是“最美麗的時刻”。“慎重地”,傳達了一種熱切地期盼,傳達了一種微妙的忐忑不安。盼望是美好的,盼望是未知的。

“當你走近請你細聽/那顫抖的葉是我等待的熱情”在經歷了五百年痴痴的等待後,日思夜想的那個人在佛的幫助下,終於自遠方一步一步走近了。“顫抖的葉”,讓我們似乎聽到了激動的心跳聲。“請你細聽”,多麼的渴望被注意,多麼的渴望吸引住對方,讓對方駐足觀賞,流連忘返,心有所動。“而當你終於無視地走過/在你身後落了一地的/朋友啊那不是花瓣/是我凋零的心”主人公熱情期待的結果沒有出現,那個人絲毫沒有留意地走過去了,於是花瓣一樣的心凋零滿地。一種失望,無限的哀傷。結局如此的悽美,令人扼腕感歎。為什麼呢?我們的主人公沒有抓住時機大膽地表白愛慕之情,沒有説話,在最關鍵的時候,只是嫻靜地默然而立,矜持,羞於開口,害怕開口。而那個人或許早已心有所屬,或許心有所思無暇旁顧,或許讀不懂美的細節……佛呀,你為何不去最後成就一段感天動地的良緣?也許,這就叫緣分。

二、關於這首詩創作背景的一種假想。

在一個晴朗的日子裏,作者席慕容到一座深山古剎去遊玩。大殿上香煙繚繞,許多善男信女在佛前虔誠地膜拜許願。一種濃厚的宗教氣息瀰漫其間。走出古寺,遊人如織的山路旁,一棵樹吸引住了她敏鋭的目光。那棵樹繁花滿枝,明豔照人,微風拂過,葉子波動,而樹下已落了許多凋謝的花瓣。寺裏寺外的影像疊加在一起,使她的心絃忽然為之一動。回到家或寓居的旅店,她在房間裏鋪開稿紙,將她記憶深處的一段青春往事或她耳聞目睹的類似情愫,融進佛、樹的形象之中訴諸筆端,於是浸染了女性柔情的《一棵開花的樹》像清澈的泉水一樣流瀉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