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烈士心得體會

烈士心得體會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3.78W 次

我們心裏有一些收穫後,可以將其記錄在心得體會中,如此就可以提升我們寫作能力了。你想好怎麼寫心得體會了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烈士心得體會,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烈士心得體會

烈士心得體會1

今天是中國第一個全國公祭的烈士紀念日,明天就是國慶節。對正式設立烈士紀念日,輿論的支持度很高。一段時間以來,輿論場上圍繞愛國等國家認同的核心概念出現很多爭論,人心似乎“散了”。

而對設立烈士紀念日的普遍支持反映出公眾心理的另一面。人們緬懷他們,這是公眾政治及社會情懷的明確投射和寄託。新時期的國家認同有了不同於過去的結構和表現,但它是存在的,而非虛無的。

自近代以來,中國充滿苦難,道路曲折,但到了今天,人們看到過去一個世紀中國崛起的總趨勢,並對這一進程予以認同。這應是今人有願望和興致大規模緬懷獻身於這一進程烈士們的基礎性原因。

新中國是中華民族幾代人複雜探索的成果,現政權公佈的烈士名單跨越了當年黨派力量的界限,這代表了全民族政治認識的昇華。這種昇華會有很寬闊的內涵,它促進了新中國是“中國”概念的延伸和放大,為社會增加了凝聚力。

現代社會的最大特點之一就是批評和牢騷滿天飛,離心力無處不在。與此同時,每一個強大的國家又都有根植於歷史和思想深處的政治定力。成功設立烈士紀念日這件事明確提示我們,當下的中國社會並非像有些人所説的那樣,已是思想政治上的一盤散沙。在與政治有關的領域,這個國家有共同的感動,共同的景仰,在從哪裏來向哪裏去的問題上,我們並非像互聯網顯示的那樣四分五裂。

中共烈士佔了國家烈士的很大一部分,從雨花台到全國各地人民軍隊烈士以及殉難共產黨員的紀念場所,吸引着社會越來越多的關注和尊敬。這一切所展示的並非這個時代精神的斷壁殘垣,它們就是社會凝聚的基石。

誠然,人們緬懷為創建新中國做出犧牲的烈士們,其實包含對中國現實的`期許和更高追求。這兩者的相互作用催生了相當多樣的情感,它們經常是國家現實政治的壓力,而非保護傘。

烈士的血不能白流,這是很多有不同思想傾向的人都同意的一句話。説到底,緬懷烈士為中國社會提供的是積極動力,是鞭策和拷問。

中國的烈士數量在全世界都是罕見的,它反映了中國國家道路形成過程的艱難和慘烈,也是中華民族為成立新中國所付代價之大的印證。新中國是全民族非常嚴肅的選擇,不斷完善它,促進它的全面成長,使之成為可以容納中華民族所有雄心、滿足人民各種需求的理想國家,這是今天和今後幾代中國人面對共和國烈士的莊嚴責任。

大量烈士們獻身於締造新中國,我們應致力於打造國家前進的慣性能力,這兩大步的結合才能組成中國從舊時代走向未來的完整系統。我們所有人都生活在中國復興的滾滾洪流中,看清未來很難,但通過把過去連成線,我們能大致判斷未來的方向。

緬懷、尊重烈士的國家,道德底線不會長時間沉默。集體追求的慣性即使微弱了,也會不斷歸來。事實證明,新中國就是這樣的政治—道德體。與烈士道德示範南轅北轍的東西,在我們的社會裏決不可能長久。

烈士心得體會2

“巍巍寶塔山,滾滾延河水” ,神祕的窯洞,高亢的信天游,是小時候我腦海中延安最深的印象。隨着年齡的增長,我對延安的瞭解越來越多,我對這個革命的聖地也就越來越嚮往。

6月27日,在局黨組的組織下,我終於就要到達中國革命聖地——延安了,旅途中,我的心情格外的激動,一種説不清是亢奮、敬重還是虔誠的情緒充滿了我的心扉。當一切都清晰地呈現在面前時,厚重的黃土高坡,一下子使我感受到革命聖地凝重的氣息。我們學習團一行參觀先後參觀了延安革命紀念館、楊家嶺和棗園,現場觀看了聆聽了解説員翔實而生動的講解,我才知道以前從書本和電視上得到的對延安的認識是多麼的粗淺和簡單,延安的歷史和精神是那麼的豐饒和厚重。

延安,既是紅軍長征勝利的落腳點,也是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贏得抗日戰爭勝利,進而奪取全國勝利的解放戰爭的出發點。從1935年到1948年,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就是在這裏生活和戰鬥了13個春秋,他們運籌帷幄,決勝千里,領導和指揮了中國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奠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堅固基石,培育了永放光芒的“延安精神”,譜寫了可歌可泣的偉大的歷史篇章。毛澤東同志的許多重要著作,如《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實踐論》、《矛盾論》、《論持久戰》、《新民主主義論》、《論聯合政府》等,都是在延安時期完成的。毛澤東思想正是在延安時期逐步成熟並正式寫到了黨的旗幟上。可以説,延安時期是我們黨科學總結正反兩方面經驗,成功地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理論上實現第一次歷史性飛躍的時期。沒有延安,就不會有毛澤東思想,就不會有我們現在的新中國。

延安的十三年是艱苦的十三年,奮鬥的十三年,延安精神是實事求是的精神,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是艱苦奮鬥的.精神。當年延安精神指引着革命打下江山,今天我們更需要將他發揚光大。我們藥監部門當前正處於樹立科學監管理念,破舊立新重塑形象的關鍵時期,我們當前最需要的不正是這種精神嗎? 我們作為一名藥監人,每個人的工作都和人民的用藥和生命安全息息相關,當年革命先輩為了人民不惜拋頭顱,灑熱血,我們現在做的又如何吶?和革命前輩比我們有沒有差距啊?我們有什麼理由幹不好我們的本職工作?我們幹不好本職工作不應該感到很慚愧很內疚嗎? 同時,通過這次的學習和旅行,我還深刻的感覺到了領導和同志們都我的關心和愛護。局領導在工作重,人手不足的情況下,還安排我們出來學習參觀受教育,給我們充電、洗腦、加油的機會;唐局長明知自己身體不宜上山,寧可在上下當後勤,也要給我們攀登華山的機會,只為了讓我們不留下遺憾;華山上因為我腿抽筋,大家情願放棄了近在咫尺的南峯,這也許可能是許多老同志一生中唯一次登上華山的機會;路上我出現腹瀉時,領導和老同志多次對我噓寒問暖!想想他們,再比比自己,差距真的不是一點。

這次的學習,我上了一堂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生動一課,讓我洗了一次大腦,淨化了一次人生靈魂,吸收了很多精神食糧,我一定會努力彌補我自身不足,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在學習上多讀書,在工作上多思考,在業務上多鑽研,在思想上多追求,回到工作崗位用一個新姿態,新精神、新干勁,為藥品監管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

烈士心得體會3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杜牧的一首《清明》道盡了無數心聲。乍暖還寒時候,初春新雨時節,正逢一年一度的清明。清明節是我們中國人集體表達對生命敬重之情的共同時刻,人們在清明節緬懷先人,追古懷今,追尋春天新的希望。

白居易有《寒食野望吟》詩:“烏啼鵲躁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累累春草綠;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生死離別處,冥冥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寫的正是清明節掃墓祭祀,緬懷先人的情景。20xx年3月31日上午,我們在崑崙關的烈士紀念塔前,這一首沉痛哀詩道盡了無盡心酸,隨着導遊小姐的介紹,我們面前彷彿重現了那一幕幕情景:戰士們身染熱血,在槍林彈雨中,在飛機與坦克的轟鳴聲中,在泥土飛揚血流成河的戰場上,他們不顧個人生死,用血肉之軀去換取崑崙關戰役的勝利……,我們深深的仰望着這一歷史的豐碑,“雄關銘動,毅魄長雄”——這是一萬多名戰士用無數的血與淚鑄造的歷史,留下的遠遠不止這石碑上刻畫的文字,因為在人民的心目中那是永垂不朽的豐碑!那一座好似直通天頂的烈士紀念塔,是那麼的'莊嚴而肅穆,靜靜的佇立在那兒,默默地訴説着它的故事與心聲。我們在它的面前展開了一系列的緬懷活動:唱國歌、默哀、詩歌朗誦與敬獻菊花等等,特別在那肅穆無聲的默哀中,我們彷彿聆聽到那亙古的遠方傳來的心跳,一下又一下的滌盪着我們的心靈。

最後,黨支部書記李日坤同志發出了“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繼承先烈遺志,傳承民族精神”的倡導,對革命先烈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帶着一份濃濃的感恩之心,為了歷史,為了先人,為了今日的美好生活,我們共同祝願,願先人們長感安息,願我們永聚此刻!

烈士心得體會4

中央宣傳部3日在中央電視台向全社會公開發布“時代楷模”張超和張楠的先進事蹟。

張超生前是海軍某艦載航空兵部隊一級飛行員。入伍20xx年來,他始終懷揣“強軍夢”“飛行夢”“艦載夢”,精飛苦練不停歇,履職盡責不懈怠,超越自我不止步,多次參加重大演習演練和軍事行動,磨礪成長為優秀的航母艦載戰鬥機飛行員。今年4月在執行任務中,他不幸以身殉職,年僅29歲,被批准為革命烈士。張楠生前是武警山東省總隊臨沂市支隊直屬大隊一中隊班長。他自覺接受沂蒙精神滋養薰陶,始終恪守“當兵就要當好兵”的錚錚誓言,時刻以衝鋒的姿態頑強拼搏、積極進取,先後圓滿完成多項重大任務。去年7月在擔負我駐索馬里大使館安全警衞任務中,他遭遇恐怖襲擊壯烈犧牲,被批准為革命烈士。

近一段時間,張超和張楠的先進事蹟經媒體宣傳報道後,在全社會引起強烈反響。廣大幹部羣眾和部隊官兵認為,張超和張楠身上生動體現了從軍報國、聽黨指揮的堅定信念,矢志強軍、精武強能的使命擔當,不畏犧牲、衝鋒在前的'英雄氣概,崇德向善、無私奉獻的高尚品格,不愧為“四有”新一代革命軍人的優秀代表。部隊官兵和黨員幹部紛紛表示,要以張超和張楠等先進模範人物為榜樣,深入學習貫徹“七一”重要講話精神,堅定愛黨信黨跟黨走的理想信念,永遠保持中國共產黨人的奮鬥精神,傳承紅色基因、砥礪血性膽氣、有效履行使命,不忘初心、繼續前進,使中華民族煥發出新的蓬勃生機。

“時代楷模”發佈以“我們的價值觀、我們的中國夢”為主題,現場發佈了張超和張楠的先進事蹟,宣讀了《中共中央宣傳部關於“時代楷模”張超和張楠的表彰決定》,播放了反映他們先進事蹟的短片,展示了中國楹聯學會、中華學會創作的反映他們先進事蹟的楹聯、詩詞和小傳,頒發了“時代楷模”紀念章和榮譽證書。發佈單位有關負責同志,部隊官兵代表,“時代楷模”的親屬及各界代表等參加。

烈士心得體會5

逝如楠木長留香,英雄精神勵後人。把生命定格在了索馬里的張楠,卻早已改變了人們對"戰友"這個詞的理解。

據廣播《山東新聞》報道,“20xx年7月25日,星期五。現在召開隊務會,組長給我們提了要求,主要是提高警惕、加強訓練、確保安全等等,下步一定要更加努力,積極完成好任務。”這是張楠的最後一篇,更加努力、積極完成好任務,是他留給這個世界最後的承諾。

在駐索馬里的七名戰友中,趙團軍是最特殊的一位,他和張楠共同經歷了最後的生死瞬間:“最後一句話就是‘團軍,我不行了’,他説完這句話,眼睛就往外翻了,整個人就軟地下了,我眼睜睜看着他這樣。”

時隔一年,現在再回憶起當時的情景,趙團軍依然很激動。他説他總是時時刻刻就會想起張楠。想起他手把手教他打槍,把自己總結的射擊口訣跟他分享,想起赴索馬里登機前,他大包小包從遠處跑過來,只憨憨地笑,在索馬里過年時,卻變戲法似的從他的大包小包裏掏出、氣球、中國結等,還是憨憨地笑。想起共同執行警衞任務時,張楠把身體擋在大使前面時的那個眼神。那一幕一幕彷彿就在眼前,“反正一拿起槍就想起他,躺在同一個戰壕中,他雖然去了,我活着爬出來了,雖然他犧牲之前,他沒有向我交代什麼,但我知道,不管是在部隊發展也好,還是孝敬爸媽也好,我的責任我知道,替他完成他未完成的.意願。”

犧牲的消息傳回國內之後,張楠昔日的戰友們陷入了悲痛之中。但在張楠犧牲後的第五天,武警臨沂支隊一中隊中隊長井躍華卻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當時我打開那個信封的時候,我一看就是張楠的字,我的心裏那種説不出來。他説‘如果祖國需要,我可以為了外交事業獻出我自己的生命’,他是這麼説的,也是這麼去做的。”

現在,一中隊每次點名的時候,依然會喊起張楠的名字,全中隊的官兵集體答到。在中隊組織射擊訓練時,戰友們都會在1號射擊位置架設上總隊唯一的那一把高精狙擊步槍,張楠曾經用它刷新了特戰記錄。武警臨沂支隊一中隊戰士宋名烜:“我們張楠班長,從新兵下連開始對我的思想引導,到以後他敢為人先、不怕犧牲的精神,我感覺在我以後遇到任何情況、危急時刻,我會隨時奉獻自己的一切。”

20xx年12月25號,臨沂平邑發生礦難,張楠生前所在部隊武警臨沂支隊一中隊參與了全程救援。在零下二十多度的極寒天氣下,官兵們堅守42天,終於完成任務。武警臨沂支隊一中隊中隊長井躍華回憶:“站在那裏三十幾個小時,六七十個小時,都筆挺筆挺的,手都凍爛了,腳上磨着泡,眼睛上都是霜,總想着張楠在激勵着我們,如果説我們幹不好,我們就愧對了英雄流盡的最後一滴血。”

張楠年僅28歲的生命永遠定格在了異國他鄉,但好兵張楠卻永遠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