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中國古典文心讀書心得5篇大綱

中國古典文心讀書心得5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2.98W 次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書心得吧。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書心得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中國古典文心讀書心得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中國古典文心讀書心得5篇

中國古典文心讀書心得5篇1

今天是傳統的中秋節,我們一家人興高采烈地來到奶奶家。奶奶家裏聚集了很多親戚,大人們都在幫忙準備飯菜,每個人臉上都洋溢着笑容,爺爺奶奶在一邊看着笑得更是合不攏嘴。

吃完晚飯我和表姐就迫不及待地把月餅和飲料搬到了陽台的桌子上,打算一邊賞月一邊吃月餅,然後再到天府廣場上去觀花燈。這時月亮隱隱約約地出現了,慢慢地越來越圓,越來越亮,就像一塊圓潤的寶玉掛在了天上,皎潔的月光如清水般灑向大地。我們凝神望着月亮,這時,我的腦海裏突然湧現出蘇軾的詩: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月亮裏面真的有宮殿住着仙人嗎?正想着,媽媽就走過來給我們講起《嫦娥奔月》的故事……我邊聽邊想:嫦娥一直住在月宮裏多孤單啊!人間就是她的故鄉,她會思念親人嗎?月宮裏也有月亮嗎?她會不會像李白一樣“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呢?不知她那裏有沒有電腦呢?我多想發QQ信息邀請她到我家來玩呀。聽説嫦娥的舞姿很美,我們可以一起唱歌跳舞;我還可以帶她去看咱們四川可愛的大熊貓;我們還可以暢遊美麗的府南河,參觀壯觀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正在想得開心的時候,就聽到表弟在大喊:“姐姐,廣場上好熱鬧啊!我們趕快去玩吧!”

果然,天府廣場上人頭攢動,歡聲笑語此起彼伏。廣場上到處都掛着一排排色彩絢麗的紙燈籠,裝扮得五彩繽紛。豐富多彩的燈謎令人大開眼界,大夥兒都猜得興趣盎然。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在這樣團聚的日子裏,看着身邊的親人,看着身邊與親人共歡笑的人羣,我感到幸福的月光温柔地擁抱着我,還有什麼能和親人相依更幸福的呢?真心祝願所有思念故鄉的遊子們和親人早日團聚,長伴此時。

中國古典文心讀書心得5篇2

這一階段,我認真誦讀《國學經典》,感悟古典魅力,感受頗深。

書中還有關於學習的,如“尺璧非寶,寸陰是競。”説明古人很早就認識到光陰的可貴,“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篤初誠美,慎終宜令。”是啊,修身、求學,重視開頭固然不錯,但始終如一堅持到最後更是難能可貴。做學問不可以半途而廢、虎頭蛇尾,應該堅持不懈,最終才能到達勝利的彼岸。“守真志滿,逐物意移。”説的是每個人要保持善性,學習要專一,不要轉移意志,甚至玩物喪志。“孤陋寡聞,愚蒙等誚。”學問淺薄,見識少,就會被別人恥笑。我們不能只讀死書,還要多增長見識,多看看外面的世界,否則就會成為“井底之蛙”。書中還寫了許多歷史傳説,經典故事:如夜明珠,盤古開天,讓我大開眼界。這些都深深地吸引了我。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讓我們在多讀、多背中享受這部經典美文帶給我們的樂趣吧!再如讀《論語》時,我對《論語》及其作者也會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在現實生活中,也慢慢知道我們的很多風俗習慣、禮貌用語原來都來自於《論語》,《論語》在2500多年後仍能擁有如此深的影響,而且在世界很多地方也廣為流傳。《論語》中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一句話是“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的確,只學習而不思考就會罔然無知而沒有收穫;只思考而不學習,就會疑惑而不能肯定。它教人學習要動腦子,不要一味地去搞題海戰術,要學會思考和總結。只有在努力的基礎上,學會思考,自己的學習成績才能更上一層樓。如果僅僅思考而不學習,那就像種莊稼想不勞而獲一樣。我把這句話作為自己的座右銘,時刻提醒着自己,學習要講究方法,不要一股勁走到頭,才發現是個死衚衕,要經常反思自己的學習,從反思中提高自己。而且時刻提醒着自己,只有親身付出,才有可能有回報,不要有等着天上掉餡餅的想法。只要有可行的想法,自己就要去嘗試,去付諸行動。《論語》不僅教會了我學會學習,還教會了我做人。所以,我堅信,只要大家能夠理解《論語》的真諦,你的人生一定不會遺憾。

同學們,閲讀《國學經典》吧!《國學經典》在擴大我們的閲讀量的同時,也在潛移默化地塑造着我們的思想、行為,讓優秀的國學經典始終伴隨着我們健康成長,讓我們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傳承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成為德才兼備的新一代。

中國古典文心讀書心得5篇3

打開國學經典的書籍,讓國學經典的璀璨點亮你燦爛的知識。國學是一門知識,更是一門文化。我看了國學經典誦讀比賽,我感觸良多,更讓我受益匪淺。

我以為這次比賽就是拿着本書,大聲朗誦。一上台,他們個個穿着古裝,他們用嘹亮的聲音,各自把背的滾瓜爛熟的詩詞充滿激情的朗誦出來。他們一朗誦,我覺得我彷彿回到了古代,看到學堂裏的學子們搖着頭,朗誦着詩詞。不知不覺我也跟着朗誦起來,我陶醉在其中,不能自拔。

他們比的帶有情字的古詩詞,什麼“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什麼“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什麼“惟將舊物表深情”。多的數不勝數,更體現出他們的古詩詞積累的很多。所以台下的雷聲般的掌聲不停。

他們不光古詩詞積累的多,而且讀書讀的多。他們比的回答題下五子棋,問的他們一些課外書上的事情、人物,他們快速答出。他們比的看圖或看視頻寫出成語,體現出他們積累的成語很多。

爭冠軍時,比的是對對聯,上聯是:“冰凍三尺恰能磨練心志”,謝奕晨對的是:“劍磨十載方可造就英雄”,劉康寧對的是:“風吹萬里正待翱翔霄漢”。她們對的非常工整。最後冠軍是劉康寧,亞軍是謝奕晨。

這次省比賽中的選手,個個都是精英。讓我不得不佩服他們,他們的國學經典知識太多了,唐詩宋詞、四大名著……他們瞭如指掌。通過這次省比賽,我們看到了我們的國學經典知識的不足,所以我們要努力學習,多讀書,多積累詩詞。

看完了這次比賽,讓我喜歡上了國學經典;讓我看到國學經典的魅力;讓我感到我的國學經典的知識不足。我們要努力學習。爭取做下一個“國學小名士”!

中國古典文心讀書心得5篇4

開篇季羨林的代總序“天下第一好事,還是讀書”發人深省。文中從知識傳承的途徑方面強調“書籍是貯存人類代代相傳的智慧寶庫”,以戲謔的.筆觸迴應“讀書無用論”的錯誤論點。最後季老從傳承中華優秀的傳統跟化的角度強調讀書的重要性。我想該序冥冥也在暗示着對誦讀經典、明經典的鼓勵。該書分三輯——經典常談、詩言志辨、國文漫談。其中朱自清用平實的筆端對經典進行整理,使得令人望而生畏的經典為現世人所樂於接受。該書的觀點認為“經典包括羣經、先秦諸子、幾種史書,特別是經、子,文字學,《説文解字》等書”。第一輯——經典常談分別講解説文解字、周易、尚書、詩經、三禮、春秋三傳、四書、戰國策、史記漢書、諸子、辭賦、詩、文等十三方面的內容,語言平實、旁徵博引,足見著者學識之淵博,如周易第二篇中許多成熟的見解援引《易·繫辭》《左傳》《股古論語》《易傳探原》中的觀點,對周易的緣起、剖解、發展做了新穎詳實的論述。在第二輯中作者分為詩言志、比興、詩教、正變分別加以詳解,其中涉及到中國傳統文化的諸方面,尤其是詩言志之獻詩陳志、賦詩言志、教詩明志、作詩言志從詩歌的創作意圖及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功用方面闡發詩歌作為一種文學體裁在問人生活中的重要意義。其中“賦詩言志”寫到:以《左傳》和《國語》記載最詳,著者在考察了《左傳·襄公二十七年》中子產等人賦詩言志的記載後,認為春秋時人賦詩多事從外交方面考慮的,“詩以言諸侯之志,一國之志,與獻詩陳己志不同。”“賦詩卻往往斷章取義,隨心所欲,即景生情,沒有定準”。雖然説“詩言志”,但詩人也並非沒有“緣情”的自覺。就詩歌傳統的表現手法,作者從毛詩鄭箋釋興、興義溯源、賦賦比興通釋、比興論詩等諸方面加以闡發,著者學問研究之專之深着實令人歎服。在第三輯過問漫談中,作者從古文的欣賞、論雅俗共賞、論逼真與如畫、論“以文為詩”、再論“曲終人不見,江上數青峯”、陶詩的深度、什麼是宋詞精華、王安石《明妃曲》、《唐詩三百首》指導大廈、柳宗元《封建論》指導大廈等方面,以客觀存在的國文為教材對關於文學的批評、論爭以及文學觀的交鋒做了概述,同時也呈現了作者本人別緻的觀點,如在回答什麼是宋詞的精華的時候,作者先援引嚴羽、高棅的辦法分宋詞為初盛中晚四期,全書共選詩一百二十九家,六百九十首,其中近體五百四十八首,佔百分之七十九強,開宗明義,以近體為主,就音律而言“宋詞精華在此而不在彼”的觀點,但隨後又提出,若宋詞精華專在近體,古體又怎樣並加以詳細講解,最後“大方而外,真摯與興趣也是本書選錄的標準”。

可能是水平的問題,縱然著者用語已經很平實,但在看過之後還是覺得有些艱深,因此我在思考幾個問題:首先,什麼是國學?什麼是傳統文化?國學並非是一個空泛的概念。事實上,許多人對“國學”究竟為何物並不清楚,這樣便出現了將《三字經》、《百家姓》等視同國學經典的現象。一些學者以為,只有那些有着深刻思想的典籍,諸如《周易》、《老子》、《莊子》等等才能夠得上國學的尊稱。儘管爭議一直存在,但國學歧視並不僅限於此,它應該是能夠得到認同的。在某一個清晨我們在那兒搖頭晃腦就是在接受國學的薰陶嗎?!或者滿口之乎者也就是有學問嗎?!抑或是我們會些琴棋書畫就可以驕傲名自居嗎?!我認為,無論對於傳統還是歷史,它只是客觀的遠去的存在,所謂的復古不過是要達到追求古典的意境與詩意罷了,傳統文化留給我們的不過是輝煌的記憶罷了,現實生活是我們必須乘勝追擊復興我們的民族文化自豪感。作為文化傳承的新生代,熟悉我們本民族的文化傳統則是責無旁貸的。其次,研究者必不可少的是嚴謹的學術態度、勤懇的學習習慣。國學抑或是我們的傳統文化,是博大精深的集合結晶,單純的囿於某方面的專業知識是無法解開傳統文化的神祕面紗的,他必須輔以較強的學習和合作能力才能夠實現。最後,關於國學的傳承性問題。國學首先是古代經典,是傳統文化長期積澱而成的產物。因為時間和時代的差異,使得國學與當代有着極大的距離。這種距離好似無法逾越的鴻溝,這就是我們學習古代經典的先天侷限。然而現在許多國學的傳授者,為了迎合受眾的期待心理,故意以現代的思想去曲解古人並無限地進行引申和闡發,於是國學成了所謂的專家的侃大山的笑談。我們並不排斥引申和闡發,畢竟一切當下的解讀,都難免引申的嫌疑,而且也只有引申才能夠在古代與現代之間建立起有效的聯繫。這也是學習的最終目的所在。我們無法接受的是,現代很多的國學闡釋,已經脱離了國學原典,講者並沒有接觸原典。他們講授的和接受的國學思想根本與國學無涉。這樣的闡釋,儘管風趣,儘管有效,又有何意義?因此當我們在聽專家侃侃而談嬉笑之餘,保持虛心的態度試着去接受古人的思想則顯得很有必要。

只有將對於國學的嚮往轉為實際的行動我們才能擔負起某種傳承的責任。引用書中一句話:大家讀大家!

中國古典文心讀書心得5篇5

《中國傳統文化》這門課使我受益非凡。記憶中最深刻的是講中國書法的老師,知識淵博,舉的例子深刻有趣,上課輕鬆快樂,使那些埋頭作業的同學都忍不住聽課。但在這裏我想講一講讀中國傳統史學文化的感想。

每個民族的傳統文化中都有着十分特殊的地位;史學的發展是一個民族發展的見證的同時,也是對後來這個民族發展方向的一個指引,對這個民族向前良好地發展有着巨大的推動作用。中國古代史學是座瑰麗的寶庫,是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發展是中國傳統文化發展狀況的反映。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正是因為她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古代文化,而這些信息都是由歷代的歷史學家記錄在史學著作上保存下來的。

歷史上有很多很出名的名著。例如被魯迅評價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司馬遷的《史記》。從漢代開始,《史記》的文學價值就被人們進行着廣泛的分析與研究,到唐代《史記》的文學地位被奠定下來。《史記》以人物為敍事的核心,是歷史學創造中的一次全新革命。宋代的眾多學者對於其敍事寫人的風格充分進行了分析。比如:宋代大文學家蘇洵對於《史記》敍事寫人的評價特點是簡而明、直而寬、隱而章。如:蘇洵評價到《史記》在寫人敍事中對於像廉頗、酈食其等人物缺點進行指出時,往往是在其他人物的傳記中進行敍述,而在其本人的傳記中則充分的展示出此人的優點與長處。這種互見性的風格使得《史記》的敍事寫人更加飽滿。可見司馬遷在文學史上所做出的貢獻是無人可比的。這也使中國傳統史學更加豐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