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兒童的人格教育的讀書心得體會(通用6篇)大綱

兒童的人格教育的讀書心得體會(通用6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9.73K 次

當我們備受啟迪時,可以將其記錄在心得體會中,這樣能夠給人努力向前的動力。那麼心得體會怎麼寫才恰當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兒童的人格教育的讀書心得體會(通用6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兒童的人格教育的讀書心得體會(通用6篇)

  兒童的人格教育的讀書心得體會1

在近幾周的家校共讀活動中,自己與老師和其他家長朋友們共同閲讀並討論了著名的教育著作《兒童的人格教育》,感觸頗多。

書中最主要的觀點是“自卑而超越”,這其實和我之前對於孩子教育方法的認知有着不小的區別。但在進一步的閲讀和討論中,我明白了“自卑感”和“自卑情結”區別,感受到了“除了人格的統一性,人性的另一個最重要的心理事實就是人們對於優越感和成功的追求。”

在作者阿德勒看來,自卑感是追求卓越的一種動力和力量。作為家長,我們要正確的認識“自卑感”的兩面性,可以從下面四個方面來自我反省,並且引導孩子。

  一、積極的自我認識。

書中提到“孩子對事物的個體性的理解決定着他的成長”,這一點很重要,而孩子對世界的理解,往往是從自我認知開始的,我們要能夠看到,孩子的種種表現背後的深層次原因,努力瞭解孩子的內心世界,用正確的方法幫助孩子樹立積極的自我認知。

  二、積極的對待困難。

人生在世,遇到困難是家常便飯,孩子在面對困難時的勇氣是我們最應該努力培養和保護的。阿德勒認為“我們之所以追求優越,是因為我們感到自卑,因而力圖通過富有成就的追求來克服這種自卑感。”

我們應該謹記這一認知,儘量深入的去搞明白如何正確的運用“自卑感”去“追求優越”。

  三、積極的對待他人。

在孩子進入學校後,有紀律的集體生活,也是培養孩子的不可或缺的積極因素。在這種積極有效的環境下,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相互配合,能夠培養出孩子對社會、對他人、對環境的關心。孩子在這種良好的狀態下,會更容易設身處地的站在別人的角度來觀察和思考。同時,不僅是孩子,家長也要以“同理心”來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鼓勵孩子關注和理解他人。

  四、積極的認知性別。

家長要理性客觀的給孩子建立適度的性別觀念,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性別,對同性和異性保持正確的認知,不排斥異性。同時父母也要和孩子保持正確適度的接觸,能深刻的幫助孩子理解和認知性別。

通過這一段時間的學習,我建立了一些初步的幫助孩子成長的理論體系,隨着孩子的繼續長大,我們家長也在共同成長,慶幸孩子的老師給我們推薦了這樣一本非常有用的心理學著作。

  兒童的人格教育的讀書心得體會2

教育教學中,常常會遇到這樣一些學生:有的經常不完成作業;有的故意擾亂課堂、在課堂上有説不完的話;有的屢屢惹是生非,惹得同學反感;有的屢屢違反校紀校規,小錯不斷等等。這些學生就是人們常説的問題學生。遇到這樣的學生,班主任和任課老師都感到很棘手。記得有一位班主任曾説:“我的時間花在這些問題學生身上了,而那些學生卻一點都沒有改變。”是啊,這些問題學生不斷地以各種方式打破班級寧靜、吸引老師和學生的眼球,挑戰校規校紀。這讓很多班主任心中時刻都繃着一根弦,生怕這些學生又整出什麼“幺蛾子”。

據觀察,每當這些問題學生“犯事”的時候,老師的處理方式動輒是一頓“暴風驟雨”般的批評,或者是一通宂長的簡單説教。説實話,很多時候,我自己也是這麼做的。讓老師們痛苦和困惑的是,這種做法收到的效果微乎其微,有時這個學生今天剛被批評完,很快第二天又犯了別的錯誤。如此循環往復,似乎進入了一個怪圈。這讓老師們叫苦不迭,也是很多老師職業倦怠的原因之一。

為什麼老師們言辭激烈的批評、苦口婆心的教導對於問題學生無濟於事呢?讀了阿德勒的《兒童的人格教育》一書,我似乎找到了答案。兒童的許多行為,只是在探索超越自卑的道路。每個兒童都會追求優越感:健康的兒童通過正當的途徑追求優越感,問題兒童則用不正當的畸形的方式追求優越感。當我們理解了這一點,我們就懂得了為什麼懲戒對這些問題學生沒有用,就能明白僅僅通過一兩次談話很難改變這些問題學生的問題,就能懂得對於這些問題學生,教育者要有足夠的智慧。所以,如果老師還徘徊在問題學生心靈的外圍,只見其種種不良現象,卻沒有探尋到現象背後隱藏的心理因素,就很難真正引導問題學生的成長。對此,阿德勒指出,“任何一個未能精通人性科學的理論和技術的人,要想把人教育好,都一定會遇到極大的困難。他完全只是在表面上操作,而且會錯誤地相信自己能夠改變孩子”。

“他(問題學生)的錯誤的優越性追求和由這種追求而形成的生活風格和感知圖式才是問題的根源。”作為教育者,懂得了這一點,才算是揭開了問題學生內心訴求的神祕面紗。

因此,解決問題兒童的問題,要防止簡單的訓誡和長篇累牘的道德説教,應該從兒童的整體人格入手,檢查兒童理解事實以及做出反應的方式。優秀的教師會洞察兒童追求優越感的方式,引導孩子反思並改變錯誤的方式,逐漸走到正確的道路上來。

  兒童的人格教育的讀書心得體會3

奧地利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兒童的人格教育》中説“許多教師採取非常嚴厲的措施,或給較低的分數來對待那些他們認為沒有表現出足夠雄心的學生,希望以此來喚醒他們沉睡的雄心。如果這些孩子仍然還有某些勇氣的話,這種方法也可能短時間奏效。不過,這種方法不宜普遍使用。那些學習成就已經跌近警戒線的孩子會被這種方法弄得完成不知所措,會因此而墮入明顯的愚笨狀態。”現實生活中,普通老師往往採取的都是非常嚴厲的方法。

阿德勒接着説“但是,如果我們能以温和、關心和理解來對待這些孩子,他們則會令人吃驚地表現出一些我們意想不到的智力和能力。以這種方式轉變過來的孩子通常會表現出更大的雄心,其中的原因很簡單:他們很害怕回到原來的狀態。他過去的生活方式和無所作為成為警示信號,不斷地鞭策着他們前行。在後來的生活中,他們中的許多人就像着了魔似的,完全變了個樣子;他們夜以繼日,飽嘗過度工作之苦,但卻認為自己做得還不夠。”這讓人非常驚愕,我覺得老師們做夢也想不到,自己遇到的渣子學生,卻有這樣一條路改變學生的一生,甚至造就孩子的人生雲泥之別。

書中出現頻率最多的詞彙説“鼓勵,關心,理解,寬容”。就像美國最具影響力的首席心理治療大師維琴尼亞`薩提亞提出的冰山理論,它指一個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一樣,我們能看到的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行為,大約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另外八分之七藏在水底。而暗湧在水面之下更大的山體,則是長期壓抑並被我們忽視的“內在”,不為人所見,恰如冰山。包括行為,應對方式、感受,觀點、期待、渴望、自我七個層次。

我想起我們家兩歲多一點的小萌之前的一件事情,就是小萌學會了用自己的小馬桶,但是,過了一段時間,怎麼也不坐了,尤其是她爸爸給倒完的時候,後來我留心觀察,發現説涮完小馬桶的時候,馬桶上有水滴,我都是用乾毛巾給擦乾,但是,她爸爸沒有,所以,就因為這樣幾滴水殘留在小馬桶上,小萌坐了之後,就拒絕再坐,於是,我告訴她爸爸,之後,這個事情就解決了。假設當初發生問題的時候,只是一味要求小萌,或者説嚴厲地斥責小萌,事情不但不能解決,反而會傷害到孩子幼小的心靈,我想起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話“要像對待荷葉的露珠一樣,小心翼翼地保護學生的心靈。”

正如阿德勒所説“學校處於家庭和社會之間,它可能矯正孩子在家庭教育中受到的不良影響。”而作為老師的我們不僅掌握着學生的命運,而且還決定着他們的未來發展。

總之,從讀完阿德勒的《兒童的人格教育》,再遇到問題,就要多瞭解他們的想法,只有引導孩子説出來,瞭解全面了,謹慎選擇處理方法,會更穩妥。

  兒童的人格教育的讀書心得體會4

在翻開《兒童的人格教育》這本書的第一章,我就感到這本書艱澀難度,是硬着頭皮看的。但是,漸漸的,我覺得受益匪淺。它其中的一些觀點促使我反思自己在教育學生時的對與錯。

小學生經常會有摩擦產生,作為班主任對於處理這些小事是駕輕就熟的。比如,我們班的小凱同學總是喜歡與同學打打鬧鬧,對於學生向我報告説小凱又和誰誰打鬧了我是習以為常的。我的處理方法就是調查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該道歉道歉,並提醒他們以後用正確的方法處理摩擦。但是,從我看了《兒童的人格教育》後,我就反思,也許我的做法是解決了事情本身,但是對於小凱來説,我有沒有幫助到他呢。書中説:“把一個特定手勢或特定的表達孤立開來,忽視人格的統一性,就像從一個完整的旋律中抽出一個音符,然後試圖脱離組成旋律的其他音符來理解這個音符的意義。這種做法顯然欠妥,但卻相當普遍。”我想我在處理小凱這件事上就是比較普遍的做法,卻欠妥當吧,作為教師,我們是要教育孩子朝着正確的方向前進,而不僅僅是解決掉眼前的事情本身,如果我們只看到表面現象,就根據表面現象去進行想當然的推理與推斷,卻不能探討這種現象背後的原因,那麼對於孩子來説這樣的教育其實無濟於事。正如書中所説:“應該在全面理解兒童人格統一性的基礎上,探討兒童犯錯誤(或其他表現)的情況是如何發生的,即背後的成因是什麼。”人格是具有統一性的,“如果我們想要理解兒童的某一特定行為,就必須首先了解其總體的生活史。兒童的每個活動都是他總體生活和整體人格的表達,不瞭解行為中隱蔽的生活背景就無從理解他所做的事。”這些言語提醒我,要真正幫助到小凱,必須從根源處入手,在學校不斷觀察他,引導他的同時,也要與其父母溝通,深入瞭解他的家庭教育,並在教育方面與其家長達成一致,家校合作,一起幫助他。

後來在與其父母溝通後,我從他們不斷掩飾孩子的錯誤,為孩子開脱的言語中就感受到他們對小凱的寵愛,我想這或許是導致小凱行為的一個原因,因為小凱在學校並不受同學喜愛,與他在家中的地位截然不同,也許是這樣的反差導致他用了錯誤的方式來引起學生和老師的關注。是他在“自卑而超越”的過程中,缺少合理的追求優越感的手段,進而選擇了一些雖對其自身無益,卻能吸引關注和體驗成功的錯誤路徑。當然這只是我目前的猜測,還有待證實,同時人的性格受各種因素影響,我還需對小凱不斷觀察,並與其父母不斷溝通,找出真正能幫助到小凱的方法。

非常感謝這本書,幫助我意識到自己在教育上的問題,引導我向正確的方向前進。

  兒童的人格教育的讀書心得體會5

看了敍事者推薦的《兒童的`人格教育》,我對這個書目產生了極大的興趣。這本書真的有這麼大的魔力值得一讀再讀嗎?讀完此書,我發現確實如此:好書不厭百回讀。強烈的讀書期待和好奇心是我讀這本書的主要動力,而動力的背後是出於對兒童心理的探究。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我發現和孩子的衝突越來越多,我必須閲讀心理學著作來改變自己,跟上孩子的成長。阿德勒説,兒童的心理非常奇妙,無論哪一個方面都令人着迷。是的,讀完此書,越覺得着迷了。

對於孩子犯的錯誤,我給過無數次的指責,甚至大呼小叫,不停嘮叨,總是催促,固定思維認為孩子屢教不改。原來孩子的問題都是平時一個個小錯誤造成的,可我作為家長,只是採取了一些自以為正確的措施。兒童的所有行為都從整體上反映了她的生活和人格。對一個犯了錯誤的孩子,應該在理解人格統一性的基礎上來理解這個孩子為什麼犯錯。脱離了主旋律,是無法理解單獨的音符的。結果,我的發怒、指責,造成了孩子的自我貶低,孩子缺乏糾正自己錯誤認識的判斷力,而作為教育者的父母憑藉自己的權威,將一些嚴格的規則和規定強加給自己的家入,異常嚴厲地壓迫自己的孩子,威脅要剝奪孩子的自由,實際上已經剝奪了他們的自由,似乎在孩子身上喚醒了一種反抗情緒。生活中我教訓孩子,孩子反駁我的場景歷歷在目。刻板、專橫的教育是徒勞無益的,它只能讓孩子疏遠教育者。嚴厲的背後是理解,是同情,我想趁着孩子還小,改變自己還不算晚。我要牢牢記住,不能粗暴地對待孩子,要不斷地鼓勵他,耐心的向他解釋現實生活的意義。

每天晨讀的時候,總有一些學生站得不像樣子,而我也總會加上一句“站直了!”,然而確實如阿德勒所説,這種方法治標不治本,因為過幾天這些孩子又恢復了原樣,原來孩子倚靠東西的實質是他需要獲得某種支持。教師應該用同情和理解來幫助孩子消除潛在的問題。説到底,要激發學生通過改變自己的處境來消除自卑感。我恍然大悟,“東倒西歪”的背後,我以為是孩子屢教不改,其實是孩子需要我的同情和理解。

每次考試之後,總有一些學生考得一塌糊塗,今天在書中讀到:許多老師採取嚴厲的措施,或給他們打低分,想以此來激發他們潛在的雄心。如果這些學生身上還殘存一些勇氣的話,那麼這個方法可能會奏效。但對於那些在學業上已接近警戒線、已陷人混亂狀態的學生來説,使用這種方法只會讓他們變得更加愚蠢。哪個班級沒有幾個“學業接近警戒線”的學生?我們當老師的,對他們似乎更加嚴厲,因為我們總覺得孩子管不住自己,那就靠我們教師的責任心來嚴厲管教吧,殊不知,我們可能把孩子逼得越來越遠。

作為教師我們必須認識到學校是為社會教育學生。我們不應該忽視任何一個放棄成為好學生理想的兒童。這些孩子對優越感的追求不一定比其他的孩子少,他們不過是將注意力轉移到一些不需要太多努力的事情上去了。他們可能當不上才華橫溢的數學家,但有可能在體育、藝術等方面有所建樹。我們要將它們作為破口,鼓勵孩子在其他領域取得進步。當教師從孩子某一個方面的特長入手,讓孩子相信自己可以在其他領域獲得成功,那麼教師的任務就變得容易得多,這就像把羊羣從一個水草肥美的牧場帶到另一個水草肥美的牧場一樣。學會判斷孩子是否付出了足夠的努力、哪些努力是徒勞無益的,那麼,對孩子的培養就會變得更容易一些。

既然人的心理總是充滿着有活力、有目的的追求。,一個兒童從出生開始,就時刻處於努力追求優秀、完美、和優越的過程中,那麼我們教師就有責任激發學生的潛力,但追求優越感和自卑感是同一個心理現象的兩個方面。教師塑造孩子的心靈,掌握人類的未來,我們不要把學業成績好壞,作為評價孩子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為對一個孩子來説,重要的是要讓孩子成為勇敢、堅韌、自信的人,要讓他們面對失敗不氣餒,要把失敗當作一個新間題去解決,這才是孩子受益終生的。

合上《兒童的人格教育》這本書,整個人似乎受了一場暴風雨的洗禮。我始終相信書籍對人的影響是深遠的,它會慢慢改變一個人的氣質、思維,會慢慢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我期待不經意間的改變,驚喜。

  兒童的人格教育的讀書心得體會6

《兒童的人格教育》,作者是奧地利著名心理學家、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爾弗雷德·阿德勒。一開始覺得這是一本很枯燥的理論性書籍,慢慢讀來,感覺還是挺有意思的。全書一共十三章,不單單是理論性的陳述,還有典型事例的分析,讓我們瞭解了自卑情結和追求優越的概念,在兒童的成長過程中,如何預防自卑情結,並通過家庭環境、學校教育環境去闡述,在不同環境下,自卑情結的兒童表現形式以及如何預防矯正。

“所有的兒童都有一種天生的自卑感,它會激發兒童的想象力,激勵他嘗試通過改善自己的處境來消除自己的心理自卑感,追求優越感。”其實在每個人心裏都藏着自卑的種子,只是有些人能夠通過展示優越感,把它深深掩埋,而有的人卻讓它生根發芽,高高舉着自卑的旗幟,埋頭在自己的世界裏。只有通過成功地追求優越感,我們才能克服自卑感。“每個孩子都在追求優越感。父母或老師的任務就是要將這種追求引向富有成效和有益的方向,確保追求優越感能給孩子帶來心理健康和幸福,而不是神經症和精神錯亂。”

阿德勒在書反覆地強調:一個被剝奪了對未來信心的孩子就會從現實中退縮,就會在生活中無益和無用的方面追求一種補償。教育者最為重要的任務,或者説神聖的職責,就是確保每一個學生不會喪失勇氣,並使那些已經喪失了勇氣的學生,通過教育重新獲得信心。這就是教師的天職,因為只有兒童對未來充滿希望、充滿勇氣,教育才可能成功。我們的身邊有不少的孩子,對自己的學習缺乏信心,總是給自己找藉口,“題目太難了”“要背的內容太多了”“今天太累了,明天再做也不遲”……慢慢地堆積,堆積得越來越多,最後乾脆放棄吧!於是,就成為所謂的“問題學生”,上課無精打采,下課生龍活虎,作業次次要補,考試屢屢失敗……不僅讓老師和家長頭疼,他自己也會很沮喪。

身為教師的我們,有責任引導學生走出自卑感,追求優越感,這讓我不由地想到了我們七年級上冊學習的莫頓·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文中這樣寫道:“我提醒自己不要看下面遙遠的巖石,而是注意相對輕鬆、容易的第一小步,邁出一小步、再一小步,就這樣體會每一步帶來的成就感,直到完成了自己想要完成的,達到了自己的目標,然後再回頭看時,不禁對自己走過的這段漫漫長路感到驚訝和自豪。”莫頓·亨特告訴我們無論遇到怎樣的危險和困難,只要把它分成一個個小困難,再把這一個個小的困難解決,就解決了一大困難。我們可以給孩子們制定一個小目標,等他完成之後,再製定下一個小目標,直到他完成大的目標。就像我們背誦一篇文言文,先背誦一段或者幾段,分次背誦,這樣就能在規定的時間內順利地背誦完全篇。

教師要利用好學生的成功,把成功當作他們獲取更多知識的墊腳石。記得網課期間,早讀視頻會議檢查背誦,抽查時間比較短,不能及時檢查每一位同學,潘同學課下發了自己的背誦視頻給我,我接着在上課的時候表揚了她的做法,稱讚她學習積極主動,並且告訴大家可以隨時給我發背誦的視頻,如果有疑問也可以隨時給我發消息。之後,不少同學給我發來了背誦的視頻,還有同學針對上課學習的內容頻頻發問,我們在網絡上的互動也多了起來,同學們的學習熱情也高漲了起來。我們的學生需要的就是這一個個小小的墊腳石,幫助他們走向更大的成功。

要想清除雜草,最好的辦法就是在這個地方種上莊稼。要清除我們心靈的雜草,就必須追求優越感,樹立自信,我們作為一名園丁,就要在孩子的心田裏播撒一粒種子,讓他們生根發芽,長成一棵參天大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