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風雨哈佛路》觀後感(推薦)

《風雨哈佛路》觀後感(推薦)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2.63W 次

看完一部經典作品以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需要寫一篇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可是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風雨哈佛路》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風雨哈佛路》觀後感(推薦)

《風雨哈佛路》觀後感 篇1

雖然《風雨哈佛路》在20xx年就已上市,但我卻今時才得以欣賞。時隔8年,不知道當時看的人們的感受,和我是否一樣。若在20xx年我就看了,我可能沒有什麼感受之説,因為那時的我只是一個10歲的小孩。

莉絲,這部影片的女主角,故事圍繞她而展開。用傳奇形容她,名副其實。影片開始時,整個屏幕都是壓抑的顏色,還有她無助的眼神。莉絲的母親近乎發狂的向她和姐姐哀求,為的是可以從她們那裏拿到家裏最後的積蓄。而她們的父親,似乎是看慣了這一切,舒服的攤在沙發裏看着電視。

整部影片看完,我才明瞭,莉絲是生活是如此的多舛。她的父母吸毒,家裏到處都是垃圾。8歲乞討,15歲時母親死於艾滋病,父親進入收容所。17歲開始用兩年的時間學完高中四年的課程。1996年,獲得了“紐約時報一等獎學金”後進入哈佛學習。這短短的簡介,就能看出她的人生過的是如此不凡。金色的頭髮猶如陽光一般,她的眼神永遠那麼堅定。雖然,她沒有過多的打扮,總是寬寬的運動服,舒服的牛仔褲,看起來卻是那麼的自由。

她的母親因為吸毒去世,沒有葬禮的儀式,沒有華麗的棺木,甚至連葬地都沒有母親的名字。只知道是在公墓,説不定下一次來就不知在哪。當棺木就要被下葬時,她跳上了棺木。一層木板,阻隔了生死兩個人。一個是愛母親的女兒,一個是愛女兒的母親。躺在棺木上的她,連親情都變成了奢望,這兒是離母親最近的地方,如此的靠近卻又如此的冰冷。她沒有沉淪這最後的思念,她堅強的選擇離開,選擇重新開始自己的.人生。母親離開了,沒有預兆的離開了莉絲的人生。也許母親依然想念她,但是逝去讓她連想念都沒有了。我看着莉絲,拍拍自己身上的泥土,一邊走一邊回頭,身邊漂浮着最後的眷戀。

她開始了新的生活。

她用智慧和真誠獲得了參加進入中學考試的機會,父親作為她上學的擔保人,辦理完手續後。她的父親對她説:“好孩子,堅持學習,我不能成功了,但是你行的。”她望着父親離去的背影,毅然決然的走進校園。她很聰明,也很努力,她的老師也很清楚這一點,鼓勵她,幫助她。帶她來到了一個學習的聖殿——哈佛大學。紅色的房子,金燦燦的樹葉,斑斕的琉璃……

這一切的一切是如此的有朝氣。她不分晝夜努力着,為的是獲得獎學金後進入哈佛大學,影片的最後她如願以償的以哈佛學生的身份站在學院裏,身上依舊是那套舒服的運動服和牛仔褲。

她的童年看起來是悲劇,但她並沒有因此倒下,她乞討是為了生存;她離開是為了開始;她學習是為了成功。回頭看看,其實,我們比她要幸福得多。

《風雨哈佛路》觀後感 篇2

作為學生,哈佛對我們來説並不陌生,那是我們從小就嚮往的學習聖殿,但我們從未真正的瞭解它,只知道它是比北大清華還要知名的一所高校,一直認為它離我們太遙遠,可是看了風雨哈佛路這部影片後我改變了自己的看法。

因為這部影片是根據事實改編的,所以對我的觸動特別大,我從不知道原來有夢想有衝勁有思想就可以做到我們想做的,可是女主人公的成功讓我明白了這些,讓我醒悟,同時也有點後悔,因為我沒有她的努力,沒有她的堅忍不拔的毅力,沒有一心為夢想的精神。

在影片中每個人都可以看到她生長在怎樣的一個家庭裏,她不能像其她孩子一樣穿漂亮的衣服,甚至不能每天洗澡還要為一天的三餐發愁,我不知道怎麼形容她的家庭,能説是混亂吧,在學校同學們都排斥她,因為她是個髒小孩,她的媽媽因為吸毒被抓走,回來的時候回到了自己的家,丟下她和她爸爸一起生活,一個男人怎麼懂得照顧孩子和家庭,她又被帶到我們稱之為孤兒院的地方,那個時候她還只是個小女孩卻要經歷這麼多,她被媽媽帶回家去生活後生活總算有些迴歸正常了,沒有人嫌棄她,她有自己的朋友,長成了半大的姑娘。

讓我感到不可思議的是她能那樣坦然的接受媽媽的酗酒,在朋友面前,她沒有流露出任何的難堪和自卑,因為家庭的原因讓她進入了叛逆期,也能稱作是流浪的生活吧,或許那個時候她想要那樣一直下去吧,但她唯一不變的'是每天去看媽媽,她對自己的媽媽的愛是那樣純潔,那樣動人,當她知道媽媽去世時她的不捨她的痛苦讓所有人心疼,但正因為媽媽的死讓她醒悟,讓她踏上了求學的道路,入學時她隱瞞了自己真正的情況,為了能上學她必須那樣,她的成績讓老師驚訝,她的堅韌得到了老師的幫助,她的努力換來了去哈佛觀看的機會,當她看到哈佛的一切時她就有了自己的目標有了夢想。

她是個堅強的孩子,她沒有因為自己的家庭而受到打擊,她一心向前,知道領到助學金的那一刻她才坦然説出自己的境況,説的那樣雲淡風輕,或許和她遭遇過一樣事情的人很多,但像她一樣有如此毅力的人着實少見,哈佛,我們都認為遙不可及的地方,我們把它視為夢想,卻沒有為夢想付出應該的努力,因為覺得不可能,她最珍貴的東西就是不放棄,她堅信她的夢想,在通往哈佛的道路上她經歷了太多,她值得我們去學習,她值得作為我們學習的楷模,她的自信她的成功感染了所有人。

這部影片,這個主人公的一切教給我要有夢想,為夢想付諸努力就會成功,我相信拍這部片子不是讓所有的人都去考哈佛,她只是為了激勵人們有一顆不放棄的心,追逐心中的“哈佛”。

《風雨哈佛路》觀後感 篇3

窮困是一個熔爐,當命運需要一個壞蛋或是一個英雄時,就把一個人投進去。

——題記

看着父母兩人顫顫巍巍的互相攙扶行走在道路上,全然不顧身旁汽車的急剎聲,默默注視着的利薩心裏一陣刺痛,但瞬間就被腹中的吶喊掩蓋了。

餓。

又是這種熟悉的感覺。餓着哭喊,嗓音中卻沒有維持音量的動力;餓着睡去,睡夢中出現的也是山珍海味;餓着醒來,只覺肚中有一隻餓狼在撕咬。這便是利薩的童年。一天又一天,她在紐約的貧民窟——一隻大紅蘋果暗處的爛疤上生長,歷經了各種困苦。

但是吸毒的惡果還是出現了。父母相繼患上AIDS,不久,母親去世了,父親也被疾病逐漸消耗完了蓬勃的生命力,未老先衰。她的母親被埋葬在一塊免費的墓地,沒立墓碑,沒有牧師,甚至棺材上連字也沒有。母親的離開,帶走了她植根的土壤,也帶走了心中的那份依靠。她成了一株無根的浮萍,種在水上,四處漂泊,過着流浪的生活。

世界在轉動,你只是一粒塵埃,就算你消失了,地球仍然轉動。但現實是不會按照你的意志去改變的,因為別人的`意志更強些?

利薩不甘心淪落到社會的最底層,於是她進了學校。在這裏她碰到了一位對她影響深遠的老師David。利薩進學校一週了,David老師“記不得”她的名字。課後,面對利薩的小埋怨,David才説出了自己的用意:他是想讓同學們站在她那一邊。當她去哈佛參觀,看到哈佛裏的莘莘學子而自悲的時候,David告訴她:“我們是普通人,上哈佛的也是普通人”……一個好老師對學生的教化,有如春風化雨,潤物細無聲。

然而老師再好,本來也還是自己走出來的。同時扔進一個熔爐裏,有可能因為烈火的錘鍊而成為寒光逼人的寶劍,也有可能經不住高温而化為一堆灰燼。利薩在上學的時候結識了一個同在流浪中的朋友Chris,可他卻和利薩截然不同。當他們與一羣流浪兒在亂石堆上坐着開party時,往往是Chris抽着煙尋歡作樂,而利薩卻躲在角落裏靜靜地看書。又一次利薩把Chris請進了她的學校,想讓她接受教育,可Chris自暴自棄,寧願到孤兒院去。於是當利薩進入了哈佛最後一輪面試時,Chris卻被孤兒院趕了出來,淪落街頭。因為Chris的志向也就只有這點,她的結局也只能是羞恥地離開孤兒院。

當命運把我們投進窮困的熔爐時,出來是什麼其實已經決定了。

唯有從風雨中走出來的人,才是強者。

《風雨哈佛路》觀後感 篇4

這是我入營以來第二次看電影,我們看了《風雨哈佛路》。

一開始就是一個人吸毒,這是主角她媽媽,主角她爸媽都是吸毒人羣。一次她媽在為吸毒討錢時被警察帶走了,之後她就被送進了收容所。那裏都是一些調皮的小朋友,一開始她就考了一百分,那個教師叫她去正常學校讀書。

她一進家門,看到她媽媽時,她媽媽已經染上了艾滋病,於是她整日與學校裏那些不好的同學混在一齊,她媽媽去世後,她決定發憤圖強。於是,她先上了一所剛開門的中學,我記得最清楚的一句話,就是他爸説的,“我失敗了,你能成功”。之後,她考上了哈佛大學,拿到了紐約時報的獎學金。

這部電影讓我懂得了,環境不是決定你命運的關鍵,而是你的渴望和努力!

風雨哈佛路觀後感(四):

有人這樣描述成功之路:“成功之路就像心電圖一般,如果沒有波折那就代表你自我已經放棄了自我”。也有人這樣形容成功之路:“成功之路就像一艘航船在風雲莫測的大海上前行,不經歷風雨,怎能到達成功的彼岸”。但無論什麼樣的描述,歸根結底都是要我們堅持不懈,克服一切困難才能成功。

“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風雨哈佛路》這部電影便很好的詮釋了這個道理。這部電影的前半部分主要講述了主人公麗絲家庭的不幸:麗絲的父母都會吸毒,所以原本幸福的家庭便開始變得支離破碎,父母什麼都不管,於是她與姐姐便只能撿別人吃剩的東西吃,麗絲也很少去上學。直到有一天,她的.母親被帶走戒毒去了,而她也因不上學以及父親不管她而被帶去孤兒所了。經過了一段時間後,她發現自我無法忍受孤兒院的生活,便開始與朋友到處流浪,與此同時她發現自我還是無法離開母親,便又回到了早已從醫院戒毒回來的母親身邊,但母親因患艾滋病不久便死去了。

後半段則講述了麗絲不甘沉淪,想要得到更好的教育,更好的生活:麗絲在母親死後,與朋友分別,去到了一家公辦學校,想繼續上學,最終她憑藉自我優異的成績以及聰明的頭腦被錄取了。在一次機緣下,她去到了哈佛大學,從此她便渴望去到哈佛大學併為此努力,甚至只用了2年的時間便完成了4年的高中,最終在紐約時報的幫忙下她進入了哈佛大學,得到了她想要的生活。

“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在看過《風雨哈佛路》這部電影后,我最終徹底明悟了這句話的意義,要想成功,必須堅定信念,不畏一切困難。雛鷹不經歷磨難,怎能翱翔天空鐵石不經歷敲打,怎能成為良器所以,讓我們不畏困難,勇敢地衝向成功吧!

《風雨哈佛路》觀後感 篇5

這星期我們看了一部名為《風雨哈佛路》的電影,主要講述了莉斯,一位生長在紐約的女孩。經歷人生的艱辛和辛酸,憑藉自己的努力,最終走進了最高學府——哈佛的殿堂。她的事蹟足以讓每個人動容。

擁有金色頭髮的女孩,童年在貧窮和飢餓中度過。莉斯生長在一個不幸的家庭,母親吸毒染上了艾滋病而精神崩潰,父親酗酒最後進入了收容所,外公又不肯收留她,她只好流浪街頭。

不久,母親去世了。

母親吸毒死去那一天,只有棺木,連簡單的葬禮儀式都沒有。只想渴求父母親情,這人世間最基本的願望也成了奢望;棺木就要被下葬;她跳上了棺木,靜靜躺在上邊,和她的母親做最後的告別。她靜靜地在心裏對母親訴説,回憶人生最幸福的那一次點滴的幸福時光。母親已經離她而去,世間最愛她的人已經離她而去。一個普通的弱小的女孩、不奢求其他,只渴望親情圍繞的弱小女孩,當她最後的一絲希望都破滅的時候,留給她的,除了傷心,只有傷心。

如果沉淪下去,她將會和母親的結局一樣悲慘;她決心告別,她要開始全新的生活。

她用真誠最終爭取到參加進入中學的考試權利。父親作為她的上學的擔保人,從收容所出來。辦理完擔保手續出來的時候,父親對她説,好孩子,堅持學習,我不能成功了,但是你行的。望着父親遠去離開的背景,這個弱小的女孩堅定了信心,從容地走進了學校的大門。

她以非凡的毅力開始了刻苦的學習。17歲到19歲,兩年的時光,她學習掌握了高中四年的課程,每門學科的`成績都在A以上。作為獎勵,她以全學校第一的成績和其他9名同學獲得了免費到波士頓的哈佛大學參觀的機會。

一個濃郁的秋季中,金黃色鋪滿整個季節。在寫滿輝煌的樹下,一個女孩站在哈佛學府的門前,仰望。面對大學的殿堂,她決心實現她的又一個願望——她要成為這所大學學府中的一員,她要證明給自己和世人看,人生其實可以改變。

人生其實真的可以改變,只要你努力,只要你付出。

1996年,上帝會讓一個付出努力和艱辛的女孩收穫喜悦;她的經歷、她的真誠、她的論文深深打動每一位評委。10000美金的紐約時報一等獎學金,讓她獲得了進入哈佛的通行證——她成功了。夢寐以求的哈佛大學向她敞開了雙臂。憑藉着對信念的執着追求和對改變生活困境的強烈願望,她實現了自己的諾言。

《風雨哈佛路》觀後感 篇6

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在讀書館借到了《風雨哈佛路》這本書。女主角的經歷是常人不敢想象的,她通過自己的努力踏平坎坷,最終實現了夢想,走進了哈佛大學的殿堂。

初讀幾章,還以為這只是本單純的文學小説,後來才發現這是本自傳,因為女主角的經歷異常坎坷,超出了常人的想象,她能在只有小説中才存在的惡劣條件下一步步堅強的走下來真是奇蹟!

她生活在一個非常不幸的家庭,父母吸毒,沒有收入,只能靠政府的救濟,她有一個姐姐,卻和她格格不入。後來母親又因吸毒感染了艾滋,生活幾經崩潰。父母為了吸毒幾乎花光了所以的錢,有時他們吃個便飯都是問題。這一切她都看在眼裏,她在吶喊,在深深的呼喚,可一切都是徒勞。她開始逃課逃學,後來被送到了少年管教所,成了一名“壞女孩”。從管教所出來後,母親改嫁,繼父對她不好,她開始離家出走,破罐子破摔,成了問題少年,這時她才15歲。

莉絲母親的去世對莉絲來説是一個轉折點。她開始回憶、開始反思、開始奮起。淒涼的家庭,頹廢的生活,無法撿拾的親情,同學的歧視和欺負……人海茫茫,而她孤苦伶仃,無依無靠,踽踽獨行,沒有任何的依靠,連感情歇息的`地方都沒有。可是明天還是要繼續,路還是要走,她要改變生活的現狀,要實現自己的夢想。她開始努力,上了夜校,每天三更燈火五更雞,學習荒廢已久的知識,她在短時間內修夠了所有的學分,成功申請哈佛大學。

讀完《風雨哈佛路》讓人久久不能平靜,引人深思。

反觀自己,我們是如何正確看待我們自己的抉擇?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會面臨許多的抉擇,有些的選擇了退卻,而有些人選擇了衝向成功,所以有了成功者和失敗者。莉絲説過:“我沒有退路,我只能不停的努力向前走,我為什麼不能做到?”在面對一件事時,我們總是給自己太多的退路,可是,這是這些退路讓我們忘記了要全力以赴的前進,忘記了堅持不懈的涵義。而且,失敗後我們又有太多的藉口,似乎因為別的種種我們的失敗是理所當然的。我們都忘記了反問自己“為什麼我不能做到?”而在電影裏的女主角是沒有任何退路的,沒有退路才能勇往直前,才會無所畏懼,當我們真正懂得放棄所有向前衝,也許機會就會出現。一個人的人生命運是分先天和後天的,先天只能給我們成長創造一個好的環境,然而真正的幸福是靠後天我們自己的努力來的。如果你覺得沒有動力了,如果你覺得前途渺茫時,如果你真的要放棄了,想想女主角莉絲在逆境中奮起的經歷,我們就會永遠充滿着希望。

風雨哈佛夢,坎坷人生路,用樂觀、積極的生活態度和頑強不懈的意志詮釋生命,絕不放棄,我們的夢就在前方,美好的明天等着我們去創造。無論現在怎樣,請一定要相信通過努力,今天很殘酷,明天更殘酷,後天很美好。

《風雨哈佛路》觀後感 篇7

看完《風雨哈佛路》這部電影,我很受觸動,女主人公經歷了常人不敢想象的成長道路,最終實現了夢想,走進了哈佛大學的殿堂。

她生活在一個十分不幸的家庭,父母酗酒,經常爭吵,之後母親又染上了毒癮,生活幾經崩潰。有一次她和她母親一齊去餐館,那種久違了的感覺,以前的温馨彷彿又圍繞在她身邊,“這一刻,我感覺母親又回到了身邊”是對她當時心裏感受的最好描述,可見她內心對父母之愛的渴望。她只是個孩子,但是為什麼要讓她承受那麼多?然而時刻總數得很快,不一會兒她母親毒癮又發,跑去酒吧喝酒抽煙,這一切她都看在眼裏,她在吶喊,在深深的呼喚,可一切都是徒勞。

母親因吸毒而感染了艾滋病,不久去世了,她久久地躺在母親的棺材上,試圖尋找到那迷失的母愛,兒時的記憶一幕幕浮此刻腦海。淒涼的家庭,頹廢的生活,無法撿拾的`親情,同學的歧視和欺負,但是明天還是要繼續。拾起那殘碎的記憶,路還是要走,而此時,她是一個人,沒有任何的依靠,連感情歇息的地方都沒有,人海茫茫,而她孤苦伶仃,無依無靠,踽踽獨行。但是她還有夢,她要改變生活的現狀,要實現自己的夢想。

“我堅信我會成功,我僅僅只需要一個機會”,這能夠看出她的決心和意志。一個柔弱之軀,卻用發奮爭取了機會,用行動詮釋了自己,她的付出超出我們所能想象的程度。“我愛我的媽媽,不管她是個什麼樣的人”,感動了所有人,父母之愛比山高比海深,無論他們怎樣樣,我們依然要愛他們,他們一樣愛着我們。最後當她站在哈佛大學的演講台時,我們更多的是敬佩和感動,她的成功讓所有人為之動容。

人的命運是能夠改變的,只要我們有夢,有行動,樂觀的應對現實,最終我們必須能夠實現夢想。有志者事竟成,三千越甲可吞吳。自強愛人,方可被人所愛所尊重,不好抱怨此刻的不幸,要勇於應對,要勇於去改變,不經歷風雨怎見彩虹,未流過血的手指怎能彈出世間之絕唱。我們的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裏,此刻的不幸將是對我們最大的歷練,堅信自己,堅信明天會更好。

風雨哈佛夢,坎坷人生路,用樂觀、用心的生活態度和頑強不懈的意志詮釋生命,絕不放下,我們的夢就在前方,完美的明天等着我們去創造。無論此刻怎樣,請必須要堅信透過發奮,明天定會很好。

《風雨哈佛路》觀後感 篇8

第一次看這部片是在高一,雖然時隔幾年,但是仍然對它記憶猶新。感動大家的是裏面主人公麗茲從不退縮的奮鬥。經過人生的無數艱難心酸,經過常人無法經歷的孤獨和寂寞,經過沒有愛包圍的成長等等,最終克服着這一切的阻礙,邁入最高等學府哈佛的感人故事!

當我看完這部片子,在感動她的毅力與克服一切困難的勇氣時,在我看來最令我感動的是麗茲的感恩,她作為孩子對父母的愛!麗茲的父母都吸毒,母親患有嚴重的精神病,經常暴打她,父親是一個把她送去收容所不負責任的父親,小小年紀,流落街頭,自己養活自己,還要掙錢給經常喝酒的母親付錢。但是這些因素並不影響她對父母的愛,即使經常被暴打,即使流落街頭,她從沒有抱怨父母一句,在影片中她説到:“我愛我的媽媽,自始至終,自始至終,儘管她從沒有盡到母親應盡的責任,儘管她沒有照顧她的女兒,我仍然愛她”。

這是一個小女孩在經歷本不該她經歷後的種種阻礙後所説的。這是一個沒有獲得父愛母愛的小女孩説的。這是麗茲微小卻偉大的愛!可能是這份愛,伴隨着她走過了無數黑暗的日子,或許也是這份愛,給予她動力讓她不顧一切的去學習。最終完成自己的夢想!

自古以來中國有句俗語:“子不嫌母醜”,麗茲的這種表現這是這種不論父母在不負責任仍然充滿愛的體現!但是在當下現實生活中的許多事例,不斷地在刺痛我們的'眼球。有些人因為父母的貧窮,長大後,瞧不起自己的父母,迎面相遇卻不相認!還有很多人抱怨自己為什麼不是官二代富二代,逼着父母名牌!這些與麗茲的事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那些瞧不起父母的人,談何讓其他人瞧得起只會得到他人的唾棄!。那些抱怨父母沒有錢沒有勢的人,自己有能耐給父母添置什麼,離開了父母什麼都不是!

心中有愛的人世界才不會虧待他,心存感恩的人人們不會拋棄他。麗茲的成功雖然不是所有人都去複製,但是那顆愛父母,懂得感恩的心是值得我們所有人去學習的。我們用一片愛心看待人生,於是有了更多寬容,更多知足與快樂。只有長存感恩之心,我們才會用一顆真誠之心去看待世界,於是我們會有更多和諧,更加滿足與獲得更多幸福!

“就算她是世界上最差勁的媽媽,就算她是世人眼中無可救藥的癮君子,媽媽,我仍然如此的深愛你”。

愛讓麗茲成長,愛讓麗茲奮鬥,愛讓她在風雨中無所畏懼的走進哈佛,有愛就有一切!

《風雨哈佛路》觀後感 篇9

從來沒有一部勵志題材的影片像《風雨哈佛路》這部劇一樣帶給我這麼大的震撼,讓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

影片中的主人翁——麗絲,出生卑微,成長於骯髒混亂不堪的環境中,父母是吸毒的癮君子,生孩子卻不會養的父母。正如麗絲所述:

我出生的環境,我認識的人全部充滿了怒氣,他們活着只為生存……身邊的每個人都在談論,性,他們試着撐過每一天…………。

她做過乞丐,撿過垃圾裏食物,睡過地鐵站。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中,她始終相信有另一個地方,更好,更發達。她想活在那種地方。於是她主動尋求出路,竭盡全力要爬出她所出生的環境,迫使自己創造更好的生活。正因為這個觀念,認知,信念她不遺餘力的奮鬥;正因為這個觀念,認知,信念她也坦然面對她落魄的父親,因為在她看來,是她父親讓她知道有另一條生存之路。他是她夢的開始。

在某種程度上,上帝是公平的。當他狠心切斷她所有退路的同時,他也將向上的智慧給予她。因此她不會把時間浪費在灰心喪氣中,而是用冷靜沉着的眼光去看這個困境。她深深知道自己沒有退路,於是盡她所能地努力奮鬥看看究竟會怎樣。

很多時候,不是因為看到了希望才努力,而是努力了才有了希望。努力不僅僅讓她不用聽從命運的安排,還讓她的生命漸漸填進很多可能,讓她憧憬更美好的未來:

起初,她想讀書是為了想逃離她所出生的'環境。上學後,想用兩年的時間完成四年的學業。之後申請獎學金,問鼎最高學府哈佛大學。這是她之前想都不敢想的目標與夢想。就這樣,具有方向感的努力讓她的雜亂無章的生活慢慢有了節奏和秩序。讓無家可歸的人蜕變成哈佛學子。

她的故事讓我更深刻地理解:世界上最貧窮的人並非是身無分文的人,而是沒有夢想,沒有遠見,沒有馬上下決心立即行動努力的人。

是啊,一個人無法選擇自己的出生和家庭。然而,更可悲的是,大部分像她一樣出身卑微的人往往被困在這惡性循環當中,走不出家庭的陰影。她們認為自己,像她們父母一樣,只配過混亂爛泥般的生活,如劇中塑造的另一個人物——克里斯,Liz的最好朋友。

克里斯與麗絲起點家庭背景相像卻有着完全不同的人生軌跡,一個依舊是流落街頭的窮孩兒,一個成為第六屆紐約時報獎學金獲得着。短短的兩年,是什麼讓她們拉開如此大的差距?

曾有人説過差距大致可分為兩種:一種差距,是個人的家庭背景、外在形象;另一種差距,是個人的價值觀、學習能力、交際能力、情商高低,冒險精神。

《風雨哈佛路》觀後感 篇10

世界在轉動,你只是一粒塵埃,沒有你地球照樣在轉。現實是不會按照你的意志去改變的,因為別人的意志會比你的更強。

《風雨哈佛路》講述了麗茲八歲沿街乞討,十五歲喪母步入社會,重回學校考取哈佛大學的故事。

母親去世的那一天,麗茲沒有哭,也沒有應朋友的邀請回去教養院,母親的去世像幾個巴掌打在她的臉上,她曾經照顧過的“孩子”去世了,她迷茫、混沌,終於,她揹着書包,穿越大大小小的街道去了一家公立學校。她要變強,她要去外面的`世界,她要過幸福的生活!誰説在黑暗裏成長就會沒了明天?誰説她不可以過新的生活?“我很聰明,我可以改變我現在的生活,改變我的一生。我需要的只是這個機會。”這樣的自信與勇氣又有幾人在經歷了一系列變故後,依然可以平靜地説出口?

“就算你是世界上最差勁的媽媽,就算在世人的眼裏你是人見人怕的癮君子,媽媽,我依然那麼地愛你。”可以説,麗茲逃學,沒有了幸福的童年,很大的一部分原因是由她的母親造成的——吸毒、精神分裂。家裏的購買的食物的100元給了母親去吸毒,麗茲不忍心她那樣痛苦,她只希望母親一個微笑,但那微笑隨即伴着母親轉身離去的背影消失了。“呯——”是重重地關門聲,顫動、什麼東西碎了……但她依然愛自己的母親,只是因為她是母親!一顆堅韌而感恩的心,這也是她經歷了那麼多歷史依然沒有被扭曲的原因吧。

母親去世了、爺爺拒絕收留、父親進了收容所、朋友回到了教養院……麗茲失去了一切?不,還有她自己,她要開始照顧自己了。她很聰明,更很用功,全級第一的成績是她在地鐵、在夜晚、在課堂……在她所能用的所有時間換來的,她對老師信心滿滿地説她要用兩年時間學完高中四年的課程!她做到了,她做到了常人很難做到的事,她通過競爭獲得了獎學金、進入了哈佛,但她最終選擇離開哈佛,她相信她可以很好地走自己的路,她也一定可以做到吧!

麗茲是鏡子,是所有學子的鏡子——也許,不知不覺地,自己變得驕傲、懶散、甚至在學習中墮落了,一切的一切,並不是沒有發生,只是自己不曾知道而已。過去的一年,忙碌嗎?我不知道該怎樣回答。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那麼多浪費的時間在慵懶裏怎樣度過了呢?那些不以為然的時間又去哪兒了呢?如果否定回答,那一年的努力又去哪了呢?因為沒有堅持比別人更強的意志力,像一條尾巴拖在班級的最後。現在的今天,終於有了目標,終於明白了一切,“不要以為世界會隨你的意志而改變,因為別人的意志比你強大得多。”未來的未來,一切的一切,漸漸明朗。

勇敢地相信奇蹟!放下負擔,讓它過去,這樣才能繼續前進。

《風雨哈佛路》觀後感 篇11

今天我要談論一部情節俗氣,並無太多的美感可言的電影。各種視頻網站上有關這部電影的評論,就我目前所知,譭譽參半。有人説很難在其中找到價值認同,儘管它的主題緊扣奮鬥,關乎逆境,關乎成功,是按着勵志電影的模子打造的,但就是給人一種“該是你的總是你的,不是你的永遠也得不到”的糟糕感覺。但也人有人評論説,被這部電影深深地打動了,被某個不起眼的細節戳中了淚點,儘管它畫質低,看似製作廉價,聲音效果處理潦草,但這又怎麼樣,並不妨礙我一遍又一遍地折回去看它。

我呢,實不相瞞,我屬於後者,但也深深地認可前一種評價。電影的主角,Liz,是個天才(至少給人的印象如此)。這也是使電影飽受詬病的原因,儘管LizElizabath出生在貧民窟,吸毒的父母,墜入低谷的人生都是那麼真實,可她成功的就好像理所當然。真是不好意思,明明是在寫電影推薦,卻寫下這麼多批評的話。我對電影的看法是這樣,全片並沒有着力於刻畫Liz在那條通往成功之路上步履維艱的樣子,只是為數不多的一些鏡頭捕捉到小女孩拎着包,咬緊牙關,或在地鐵上通宵複習,或在打工時不忘默背書本的身影。反而有意渲染了Liz成功後的.形象,儘管站在領獎台上發言的她有兩句台詞是亮點,但是此舉無疑弱化了電影中有關努力這個主題的內容。我想不同的人對此會有不同的想法,這點無可厚非,有人更關注結果,當然也有人更關注那個“在路上”的過程。我不更多地介紹電影的情節,像《幸福來敲門》,全片加入了大量的親情元素,也許看着看着就會被莫名其妙地戳中淚點,《風雨哈佛路》挖掘的深度,畫面,包括情節的引人入勝程度我認為都次於經典勵志電影《當幸福來敲門》,但我仍然選擇推薦前者,這是因為它就好像一劑強心針,不是早已氾濫市面的那種暖心雞湯,把暖流一點點匯入心底。它只是一劑冷冰冰的,不近人情的強心針。要我看,導演是想把這樣一句話傳達給你,你也不是小孩子了,那麼我就直説吧,生活是殘酷的,它會讓你失望透頂,那麼你要怎樣呢,你難道就因為它的缺乏温度,就要臨陣脱逃嗎?

觀看此片有助於你在短期內振奮精神投入工作or學習,其效果等同於在豆瓣或知乎上搜索“一個人到底能努力到什麼程度?”“你是怎麼從三本逆襲到藤校的?”“你聽説過最勵志的故事有哪些?”諸如此類。但期望本片對你有着搖撼三觀的深度,那麼我恐怕它會令人失望。本週推薦就是這些了,祝大家週末愉快~最後放一句非常喜歡的摘抄在結尾。

“活着就是為了改變世界,還有其他原因嗎?”——《喬布斯》

《風雨哈佛路》觀後感 篇12

即使身處最苦的深淵也要繼續逆風飛翔,即使身處最骯髒的沼澤也要依舊嚮往純潔,即使身處最黑暗的夜晚也要等待黎明的第一縷曙光,要想堅強生活就要頑強抗壓,因為只有熬過了最刺骨的寒冬,才能迎來最温煦的春天。

沒有多少人可以體會麗茲的苦楚,也沒有人能理解麗茲的煎熬,更沒有人可以解決麗茲的訴求,因為她一直在最髒亂、最黑暗、最極端、最貧寒、最無情、最殘酷、最可悲的貧民窟裏夾縫生存。當然生存環境的不如意並不是最為致命的,可不幸的是麗茲連一個温馨安逸的.完整的家都不曾擁有,她的父親酗酒吸毒,她的母親患有精神分裂症,她的姐姐也是唯唯諾諾自顧不暇,而她自己更是被生活折騰的千瘡百孔,這樣無望的生活和絕望的處境讓她看不到一點點人生的希冀,也看不到一絲絲生命的出路,這真真是讓人感覺憋屈的很,痛苦得很,也煎熬得很。

不過生活的打擊和命運的捉弄總是無窮無盡的,在麗茲15歲的時候,她連一個殘缺不堪的家也失去了,因為她的父親進了收容所,因為她的母親死於艾滋病,所以她只能隨夥伴周遊在城市的最邊緣地帶以流浪和乞討為生,對麗茲來説這還真是造化弄人,而對我們觀影人來説,屏幕裏這樣狼狽的女孩真心讓人覺得心疼和憐惜。

隨着生活的不堪和歲月的摧殘,麗茲漸漸明白了一個道理,她知道針對自己這樣不堪的命運和經歷來説,唯有選擇讀書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因此為了扭轉無望的現狀,她開始了漫漫的求學之路。

為了讓自己得到重生,麗茲選擇拼命的讀書,她用兩年的時間就學完了高中四年的繁重課程,而且為了維持大學的費用,她還竭盡全力獲得了紐約時報的全額獎學金,這樣勵志努力的麗茲簡直是熠熠生輝、閃耀的不得了,漂亮的不得了,優秀的不得了。更加讓人覺得欣慰的是,蒼天不負有心人,麗茲通過自己的拼搏走進了最高學府哈佛的大門,這讓她成為了一個傳奇,也成為了一個榜樣,更成為了一種精神,她值得我們所有人為她鼓掌和喝彩。

是啊,夢想的力量是偉大的,教育的力量也是不可估量的,生活即使在怎麼不堪,那我們也要試着勇往直前,只要我們敢想敢做,那麼一切都是有可能的。因此,請讓我們和麗茲一樣堅強努力吧,即使行走在風雨的路上,我們也要無懼無畏的為自己的未來拼一場,只有這樣才不枉自己來這人世走了一遭。

《風雨哈佛路》觀後感 篇13

最近有很多思考,突然覺得世界的廣闊,過去的大學兩年生活是虛度的兩年,沒有認識,沒有思考,是活着,沒有生活……什麼是生活?人在迷茫時,看看電影或許會帶來啟發,最近看了不少經典電影,尤其是昨日晚上看了《風雨哈佛路》,感受頗多。

在女主角莉斯身上,我看到了一個追求親情的,渴望父愛母愛的孩子,這是整部影片給我最大的震撼。或許大多數人看到的是一個貧窮女孩如何克服生活的困境,透過自身的努力來改變自己命運的故事。但是,不管是在電影開頭莉斯無怨無悔甚至逃學只為照顧吸毒,有精神撥那個的母親,還是在電影的最後,莉斯説她願意用她的紐約時報的獎學金和哈佛大學學習機會來換取她的完整的家。

甚至她開始改變也就是她明白她務必做出選取的那一刻也是在母親去世之時……其實,對我們來説,什麼是最重要的?對莉斯來説,父母的愛個性是母親的愛是她最渴望的,雖然父母是“癮君子”,但是她始終還是愛着他們,她覺得父母是愛她的,雖然他們忘記了。這讓我看到了一個孩子對父母無私的愛,在面試的時候,莉斯本人也意識到她母親像她的孩子,是她一向在照顧着自己的母親。在我看來,這份愛雖然偉大,卻也是一個枷鎖,束縛着莉斯,明明有潛力讀好書,改變命運,卻因為要照顧母親而放下,等到母親死了,才真正衝破束縛,改變自己的命運。愛的兩面性在那裏完全的`表現出來,一面是人性的需要,一面卻是束縛、枷鎖,這就帶來了人生的抉擇,我們究竟該如何對待這份愛?

或許很多時候我們在羨慕別人的成功,羨慕別人的過人之處,總覺得他們之所以成功是他們比我們幸運,或者他們身上有着我們認為我們不可能有的東西,其實不然。就拿影片中的莉斯來説,她稱得上比別人幸運的是她遇到了她的伯樂,戴維老師。但是,這份幸運也是她對上學的渴望,以及不放下的那個30秒。沒有這份堅持與努力,便沒有她在學校讀書的機會,更沒有之後戴維老師對她的那份幫忙。所以説,那些看似我們沒有的幸運與過人之處,其實就是人的那份執着與努力的累積,他們做到了那些不容易做到的小事,更堅定的人就能成功。正如這句哈所説:人,總要追求一些東西,而這些追求真的沒有你以為的那麼難,最難的是怎樣讓自己不要以為它難、以及邁出第一步。

《風雨哈佛路》觀後感 篇14

我們每個人都有各自的生活軌跡,有的人一出生就是富二代,而有的人的一生都是窮困潦倒。在普通人看來,幸運與不幸好像早已命中註定,無論我們怎樣掙扎好像都是徒勞的。但是,《風雨哈佛路》中的女主人公利茲卻用她對現實的反抗告訴了世人風雨過後一定會有彩虹!

現在的許多人都將自己的失敗歸於自己的父母,自己的出生,為什麼自己不是個富二代。其實他們只是為自己的軟弱找藉口而已。利茲,生活在一個及其複雜的家庭,父母都吸毒,家裏一貧如洗,母親甚至因為毒癮犯而拼命搶走她們姐妹用來買吃的錢去買毒品,沒有人幫她做飯洗衣服,每次去上課都帶着味道進入教室,受到同學的排擠。這樣的生活、這樣的父母如果讓我們遇上,可能我們早已絕望了,甚至會因此走極端的路,還會去愛我們的父母嗎?還會對生活充滿希望嗎?而利茲卻正是那個深愛真她媽媽的人,無論她媽媽現在是個什麼樣的人,但她仍然幻想着有一天,她媽媽能戒毒,能重組以前那個幸福家庭,但現實卻狠狠地打擊了她。

她的媽媽因吸毒而得了艾滋病過逝了。而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葬她媽媽的那一段。她媽媽的墓地是一塊不用錢的地,那裏好荒涼,好蕭瑟,她母親的遺體放在一個簡陋的木箱裏,就在快要翻泥埋葬棺材的那一刻,利茲跳的母親的棺材上抱着它哭了,那到底是一份怎樣的愛呀!她的母親沒有像普通母親那樣幫子女洗衣做飯那樣疼愛她,還吸毒喝酒,但是她就是深愛着她,因為她是她的`母親,在利茲眼裏,她依然是小時候疼愛她的母親!在我個人認為,正是因為這段的情感釋放,才有了後來利茲考上哈佛的完美結局。她的母親已經到了一個安寧的地方,再也沒有痛苦了,而她如釋重負,開始了她後來的新生活。

後來利茲用了兩年的時間讀完了四年的書,每天奔波於學習與工作之間,因為沒錢,而且無家可歸,所以她拼命地賺錢,積極地面對生活,因為她始終堅信幸福終有一天會降臨到之間的身上。終於,她成功了,她考上了哈佛,獲得了獎學金。

我們有健全的家庭,有安定的生活,有書讀,不用擔心學費,但是我們卻是那個經常抱怨的人。或許我們應該反省自身,我們不應抱怨別人尤其是父母,父母永遠應該是我們最愛的那個人,而不應該是你抱怨的對象。請積極面對生活,其實生活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幸運與不幸只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或許過程我們會承受很多考驗,但請相信,走過風雨就會見到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