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彙編15篇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彙編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1.09W 次

看完某一作品後,大家一定收穫不少吧,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觀後感了。但是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彙編15篇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1

電影《放牛班的春天》我曾在12年參加安徽省幼兒園教師國培計劃的時候,一位授課老師在課堂上推薦我們觀看過,當時因為時間關係,只是讓我們欣賞了一些片段,所以這部影片在那時留給我的記憶不是那麼深刻。然這次來蕪湖面授則不同,授課老師不僅在課堂上讓我們觀看,還就這部影片聯繫我們的所學佈置了撰寫觀後感的作業。本想在網上隨便下載一篇敷衍了事兒的,因為這樣的情況很多,我這樣做了也最多算是隨了大流。但是,當我認真看完影片,我最初的想法改變了,讓我改變想法的不是別的,只是源於自己內心的一份崇敬。

不得不説,《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非常優秀的影視作品,我想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去觀看,能得到的感觸會更多。影片中那位禿頭、圓臉的馬修老師一視同仁的教師情懷,最終讓一羣被大眾視為身處“池塘之底”的孩子們在愛的感召下發生了改變。如果説馬修老師讓音樂打開了孩子的心門,那麼我要説的是音樂在其中只是一種溝通共融的方式而已,真正潛藏於影片中值得我們老師去關注的,該是馬修老師對待學生的仁愛以及他在逆境當中時時所傳遞的正能量。馬修老師從沒因為孩子的頑劣而放棄對孩子們的教育,更沒有像院長那樣用一種單一蠻橫的方式對待孩子。在院長那種所謂的“行動”致“反應”的方式下,觸發的往往是孩子們更大的反抗與仇視。

每個人都有自身的精神需求的,我認為馬修老師能成功改變孩子也正是源於他在來“池塘之底”這所學校前就懂得了這些。所以在面對孩子起初對他的侵擾時,馬修老師選擇的是理解與包容。他沒有將孩子拉去禁閉,當然作為一個智慧的老師,在“行動”與“反應”上他也並非是毫無反應,所以當馬克森斯大叔被勒蓋萊克的惡作劇而導致受傷時,馬修老師對其懲戒的方法是讓勒蓋萊克去醫院幫忙直至馬克森斯康復。顯然,馬修老師在用他的方式在顛覆着院長推崇的禁閉式管教模式。結果從成效來看,顯然馬修老師的方式激發了孩子內心的真善美,勒蓋萊克在醫院的所見所聞成了非常難得的實景教育片段,當馬修老師鄭重的問勒蓋萊克:“馬克森斯大叔很善良,不是嗎?”這一次得到孩子的回答是肯定的。這種肯定不是高壓下的威逼,而是一種發自孩子內心的肯定。所以説,教育是要有情感體驗為基礎的,這種體驗結合我們這次所學,即幼兒的社會性發展來説,可以説是幼兒社會化的途徑。

既然要結合本次面授課程來談,帶着挖掘影片中所涉及的相關知識點的目的,我又重新在網上觀看了影片。我想就對學前兒童社會化產生影響的個性差異因素着手,淺談一些自己的拙見:就幼兒自身個性因素的影響來説,早期兒童的行為特徵、活動水平、挫折耐受力與生活的節律性都存在着明顯的個性差異。影片中的孩子們因為頑劣曾被周圍的人帶有有色眼鏡看待。但是馬修老師的到來無疑是給“池塘之底”帶來了春的律動。馬修老師通過組建合唱團,讓這片沉寂的園地開始有了歌聲,同時他自己寫歌讓孩子演繹,這些歌曲的創作靈感很多源於他在“池塘之底”工作與生活的寫照,更藴藏着他對孩子們深深的愛與期待。這樣的歌曲浸潤着孩子的心,自然也成了他走進孩子的媒介。在馬修老師組建合唱團之初,留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在選擇孩子所處聲部時所表現出的那種關注孩子個性差異的種種舉措。

面對大部分孩子音樂素養低下的情況,積極正面的鼓勵與肯定是這位智慧型老師的法寶之一。即便是對於五音不全的孩子,面對這樣的個例,馬修不是讓他置身於外,無所事事,而是讓他成為了譜架。單從這點來看,每個孩子都能在他的團隊發揮着自身的價值。我們可以想象這樣的老師出現在這羣已經習慣了被否定與漠視的孩子們面前時,不正猶如一股暖風吹散陰霾帶來明媚嗎? 所謂,師之伯樂。當一個好的伯樂是一種素養更是一種修煉。我希望有那麼一天我也能成為像馬修老師一樣的人,能夠拋開世俗的偏見,用寧靜、包容的胸懷去面對我的孩子們,在關注幼兒個體差異上引導的方式能更科學,施加的干預能更有效。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2

推薦在校長佈置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我真的不以為然,在我潛意識裏,這一定是一部“老八股”電影。我甚至在想,到網上看一些這部電影的影評,憑我的水平寫一個觀後感,相信不會太離譜。

因此,在校長佈置了四天後,我依然沒有看那部《放牛班的春天》。在辦公室裏,我甚至調侃道:你今天放牛了嗎?

一直到星期三的上午。

説實話,那天的課我上得很鬱悶,一是因為自己的U盤丟了,二是上課的時候學友在講題目,唐亞慶居然和李曉文傳乒乓球拍,我讓他下課和李曉文去我辦公室,他居然在課堂跟我理論起來。我沒有過多的計較他,掐斷了他的話。課後在我辦公室,我要唐亞慶給我個交代(實際我想讓他自己有所認識)。冷靜思考,唐亞慶是個有故事的孩子,我想請出校長幫幫我,於是我找藉口説要找校長評評理,我也想以此治治他。校長很爽快地答應了,而在辦公室答應得好好的唐亞慶卻想反悔,我拒絕了他。

就在校長和唐亞慶交談的時候,我心情很不平靜。如果校長認為我不對,我是否真的向唐亞慶道歉呢?唐亞慶又會和校長説出什麼樣的話來?校長又怎樣看待我呢?不經意間我就走進了三樓教室機房,坐在電腦旁,不由自主地打開了《放牛班的春天》。一開始實在是沒看懂,當看到馬修老師走進那所學校,面對那麼一羣孩子時,我一方面在為馬修老師擔心,一方面也為自己慶幸。從影片的第十分鐘一直到第55分鐘,我的心情都沉悶,為馬修,也為自己,我甚至覺得,我們做教育的,付出再多不見得有回報,反思再多不見得看到成功。

56分34秒,在這個時間,在影片中的那個考試場面中,兩個可愛孩子的對話讓我由衷地笑了。那個片段是:

(考試時)

貝比諾:我們是朋友嗎?

勒克和:是啊!

貝比諾:那你告訴我,5+3=?

勒克和:應該是53。

貝比諾:你確定?

勒克和:確定!

貝比諾:好,謝謝

此時我才覺得,再壞的孩子説到底也壞不到哪兒去,是我們做教育的人把他們想壞了。

不知不覺中看完了整部電影,或許你讓我説出其中某個人物的姓名我依然無法做到,因為我覺得這樣的電影就像教育一樣,一次、兩次是讀不出他的味道的。時間的關係,我不可能再重頭看一遍,至少在當時我不會這樣做,但我還是回過頭把自己認為需要多加深印象的地方重看了一遍,馬修老師的很多做法,讓人回味。

鏡頭一:在剛組建合唱團的時候,他讓小不點貝比諾作為他合唱團的團長助理,每次排練的時候,貝比諾都是看着其他孩子唱,但慢慢的,我發現不愛吭聲的他也跟着動起來,儘管是很細微的表現。還有那個當樂譜架的孩子,也許他一開始覺得尷尬,但如果讓他唱歌,他或許會更加尷尬。給每一個孩子找到自己合適的位置,馬修老師做得真棒。

鏡頭二:在莫翰奇用墨水潑向馬修以後,馬修老師在隨後的排練中取消了他的獨唱部分,這對一個很有唱歌天賦而且已經被賦予重要角色的人來説,這是一種打擊。但沒有這樣的打擊不足以讓這個孩子自省。莫翰奇的情緒顯得異常的低落。特別是全體合唱隊員為公爵婦人心獻歌的時候,他一個人呆在一邊,我們能夠體會到孩子很後悔,很渴望自己也有這樣的機會,甚至他對馬修老師還有恨意。但沒有想到的是,到了莫翰奇的獨唱部分時,馬修老師忽然轉向他,用指揮的手勢告訴他獨唱開始了,此時我又一次被折服了。

孩子們犯了錯誤,我們需要包容,但不應該是一味的包容,適當的反省是非常重要的。但反省之後我們給孩子機會去改正,去證明自己。就像我班的唐亞慶這樣的一個孩子,適時的打壓會促其自省,但在你把他打壓到他毫無氣力的時候,你的攙扶或許能讓其感動。

我渴望成為馬修那樣的老師,但我知道電影永遠是電影,而我們面對的現實教育將更為複雜。《放牛班的春天》改變的也許僅僅是我們的想法,教育的做法還得靠我們在不斷的摸索和反思中獲得。

當馬修老師被迫離開的時候,我們看到的是他教育的巨大成功,此時,我回到現實,我們的教育呢?我的教育呢?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3

一個名叫“石池”的學校有着一羣特別的學生,他們就像校名一樣:掉落在池底的頑石。所有的老師都管不住他們,唯一行得通的便是校長的暴力管理。孩子們就這樣活着。

看完影片之後,才知道這個“放牛班”與真正的“放牛”一點關係也沒有,所謂“放牛班”指的是一幫問題少年,他們的性格,脾氣和他們短短的卻複雜萬分的人生歷程,而春天,是一種希望,是一種“重新”之意,一種冬天過後又萬物復甦,生機勃勃的象徵。中國博大精深的五個字翻譯後,一種隱喻恰到好處的展示了影片所想表述的含義。

馬修,一位失意的音樂家,成了孩子們的新班主任。在與孩子們的相處中,馬修尋找到了一座新的“橋樑”,一座真正能和孩子們溝通的橋樑——音樂。那雖然不是什麼名曲,只是為孩子們普寫的樂章,但它同樣可以震撼人心。最起碼震撼了我的心,在我眼裏那羣頑劣孩子讓我厭惡,可後來從他們的歌聲中我分明感受到了什麼。它是天籟之音,是愛的天空裏最動人的樂章。

不,又不全是愛。影片總讓我記得一些凌散的,與主題絲絲連連纏繞,卻又無關緊要的片斷。還記得那個五音不全,吹口琴,唱着“禿老頭,禿老頭,你死定了……”的那個孩子,還記得那個個子很小,不會唱歌的孩子,也還記得那個已經不能用五音不全來形容,讓人無法聽的孩子……他們都受到了馬修老師的音樂肯定,雖然有點沾不上邊:女中音,指揮助理,譜架。但他們都被音樂所震撼,洗禮了心靈。

一位法國音樂教師——馬修,他好似一個善良的牧人。他用愛找回了一羣迷失的羔羊。用愛照亮了前往之路,用愛為他們指引方向。我想説:這不是奇蹟,而是愛的奇效.在管教寄宿學生時,將學生組成了一個合唱團,用音樂啟發孩子的潛能,讓野男孩個個成為發光的小天使,用純淨的音樂喚回他們冰冷已久的心。我清楚地記得其中一句對白:“等等,他是我唯一的男低音”這句話飽含了他對教育事業的盡心盡責;對人平等,不分貴賤,一視同仁的態度。馬修在接受校長任務時所提出的三個要求:不體罰學生,讓我來處罰犯事的學生,不透露他們的名字,也無一不體現了他對幼小心靈人性的關懷。他是在用愛來感化這幫所謂“無法救藥”的問題少年。

音樂與愛是緊緊相連,不可分割的。他們都有着淨化人類心靈的作用。這讓我想到聲樂課,音樂欣賞課上,莊曄,陳新坤老師也總反覆的強調愛對音樂作用的巨大。以及愛和音樂間的相互作用。是的,偉大的音樂家們在用愛譜寫出一篇篇優美的旋律,而人類也在被這些旋律所感化,所提升。

當寫滿了愛的紙飛機飛滿了整個校園,馬修的為師之道獲得了肯定,同時音樂的魅力也得到了一覽無遺的肯定。這也讓我想到另一個於這部電影有着異曲同工之妙的,大家都很熟悉的電影《音樂之聲》,瑪麗亞也同樣在用愛和音樂來教育孩子。

讀過一些關於該片的評論,許多人認為是法國電影受“新浪潮”影響以來的一次迴歸。因為該片運用的是最簡單最古典的技法,通過走“人性”和“温情”的路線獲得觀眾的青睞。的確,正如一位電影評論家所言:“不同於一般的運用悲劇拼命煽情的悲情電影,或極盡誇張搞怪的爆笑喜劇,《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讓人因為喜悦而淚流滿面的電影。這也創造了法國電影新概念——陽光情感電影。這部沒有美女、暴力;沒有動作、兇殺和商業元素的好電影成為了本年度法國人的心靈雞湯。”

不可否認,温情是個好東西。沒有特別激動人心的場面,也沒有特別叫人難以接受的痛苦悲情。《放牛班的春天》就是那種從頭至尾都可以讓人保持微笑的片子。尤其是看着那些頑童們可愛純真的一面,心底煥發出的某種“本真”的天性。所有的成年人都需要回歸的時刻。我們需要的就是這麼一鍋濃濃的,温暖的心靈雞湯。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4

其實很早以前就知道這個片子了,一直沒有機會來看,今夜很有耐心的看完了,發現它是那麼的不可思議,裏面的音樂讓人的心靈得到放飛。它讓我不由自主的想到了我的童年,也讓我想到了我現在的學生。總之品過後知道了一句話,就是伯樂不是每個人都遇得到的,老師也不是每一個都是偉大的,我希望我能夠成為我每一個學生的“克萊蒙馬修”。

那是一個偏僻的鄉村。在那個鄉村裏,有一個名字叫做“池塘之底”的寄宿學校。在那所並不大的寄宿學校裏生活着這樣一羣孩子——他們要隨時接受並且服從來自所謂“寄宿學校校長”的懲罰,似乎他們是被社會遺棄的孩子,就像是陽光下那些漂浮跌落的塵埃。

他們孤獨,自閉,甚至自暴自棄。這使學校時刻都處在危險而壓抑的氣氛中。而那個面目冰冷的校長只是一味的使用各種體罰試圖使這些“軌道外的隕石”步入正途,這一切,都使這個“池塘之底”變成了池塘中最為冰冷的囚牢。

這種情形一直延續着,直到克萊蒙馬修的到來……

“我叫克萊蒙馬修,是一個音樂家。”那個可愛的老頭不斷對我們説。

克萊蒙是一個才華橫溢的音樂家,不過在1949年的法國鄉村,他沒有發展自己才華的機會,最終成為了一間男子寄宿學校的助理教師,這所學校有一個外號叫"水池底部",因為這裏的學生大部分都是難纏的問題兒童。到任後克萊門特發現學校的校長以殘暴高壓的手段管治這班問題少年,體罰在這裏司空見慣,性格沉靜的克萊門特嘗試用自己的方法改善這種狀況,閒時他會創作一些合唱曲,而令他驚奇的是這所寄宿學校竟然沒有音樂課,他決定用音樂的方法來打開學生們封閉的心靈。克萊門特開始教學生們如何唱歌,無論是哪個學生,在他的合唱隊裏都有着自己的位置,不會唱的做助理,唱歌走調的做樂譜架,這一個個可笑的職位,卻讓這些孩子灰暗的世界變得,明亮起來。但事情進展得並不順利,一個最大的麻煩製造者就是皮埃爾莫安琦,皮埃爾擁有天使的面孔和歌喉卻有着令人頭疼的性格,諄諄善誘的克萊門特把pierre的音樂天賦發掘出來。但生活總是不那麼完美,克萊門特因為一次意外而被迫離開了學校。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老師是人類進步的傳承者更是靈魂的工程師。因此,所謂師德也應該包含三個方面:教導做人的道理,即傳道;傳授專業知識,即受業;引導培養學生髮展,即解惑。克萊門特雖然是一個學監,沒有課程職責就是管理學生,但他深愛音樂,也很有愛心,看到這些被關在一個沉悶陰冷的空間的孩子後,希望用音樂喚起這些孩子們的興趣,培養他們一種正確的思維、生活方式。他的目的非常簡單,沒有祈望什麼,更沒有刻意的想去塑造什麼,只是當他發現皮埃爾的聲音和樂感時,才意識到一個天才可能出現,因此加以引導和保護,而他這麼做的前提是完全的沒有想到回報,甚至一點點的即得利益也沒有,反倒是冒着與校長作對的風險。所以克萊門特的偉大之處是一種無私的奉獻精神,是甘於燃燒自己點亮別人的高尚情操,即使他面對的孩子是公認的頑劣不堪甚至沾染惡習,他依然像一個傳教士一樣孜孜不倦,雖然一開始消沉過,但依然耐心堅持,全身心的投入,並對孩子們充滿了關心愛護。最可貴的是影片的最後,克萊門特暗戀的皮埃爾的母親找到了自己的歸宿,而恰恰在此時他也被校長解僱,情場職場雙失意的學監在此時也沒有後悔一直以來為學生所作的,反而痛斥校長的冷酷和自私,很有尊嚴和風度的離開了學校,在他後來的日子裏一直給別人做家教,直到去世。他從沒有為他的付出感到後悔和不值得,只是把這段日子當作履行自己的職責,毫無索取的意思。

其實沒有人天生就是壞孩子、差學生,只有在環境的逼迫下才會使人變壞的,就像片子裏面的孩子一樣,他們都是因為家庭的各種原因才導致十分頑皮的,只要有人給予他們愛和寬容,他們就會變得更有希望和信心的。

衝出內心屏障,一切皆有可能!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5

孫傳開“不同於一般的運用悲情拼命煽情的悲情電影,或極盡誇張搞怪的爆笑喜劇,《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讓人因為喜悦而淚流滿面的電影。這也創造了法國電影新概念——陽光情感電影。這部沒有美女、暴力;沒有動作、兇殺和商業元素的好電影成為了本年度法國人的心靈雞湯”。這是一位評論家為法國影片《放牛班的春天》寫下的一段話。《放牛班的春天》講述一個才華橫溢的音樂家馬修,不過在1949年的法國鄉村,他沒有發展自己才華的機會,最終成為了一間男子寄宿學校的助理教師,這所學校有一個外號叫“水池底部“,因為這裏的學生大部分都是難纏的問題兒童。到任後馬修發現學校的`校長,以殘暴高壓的手段管治這班問題少年,體罰在這裏司空見慣,性格沉靜馬修的嘗試用自己的方法改善這種狀況,閒時他會創作一些合唱曲,而令他驚奇的是這所寄宿學校竟然沒有音樂課,他決定用音樂的方法來打開學生們封閉的心靈,就組織了一支合唱團,讓每個孩子都找到了新的有價值的自己。

片中有幾個情節更是讓我記憶深刻。馬修第一次進學校時,在門口看見了一個叫佩皮諾的小男孩,才知道小男孩每週六都會在學校門口站着,等着……是為了等自己的爸爸來接他,可是事實上,他的爸爸早已去世,學校裏的學監告訴男孩這個事實,可男孩不肯相信,因為他堅信爸爸會在週六那天來池塘之底接他。在故事結尾,在馬修離開學校的那天,佩皮諾帶着自己的行李要跟馬修走,因為此時的他已認定馬修就是他的爸爸,而這天正是星期六。馬修作為老師真是付出了自己的精力與愛心。影片呈現出美好的一面,同時也在揭露那惡的一面。片中的校長是個虛偽、虛榮的男人,他把孩子們當成那些罪犯,對他們進行體罰,一開始他強烈反對合唱團的組成,後來因為孩子們純潔美妙的童聲得到了眾多高貴地位人士的欣賞,校長便又舉雙手贊同。可見此人的兩面性。也正是因為校長對學生的這種看法,態度,使得後來的轉學生蒙丹放火燒了學校,片中並沒有直接描述,而是給了一個場景就是:山下的學校冒着濃濃的煙,而蒙丹站在山上,抽着煙,得意的一笑。聰明的觀眾我想應該知道這件是誰幹的吧!此時的馬修正帶着孩子們在山裏玩耍,可以説是馬修救了這些孩子的命,可校長卻覺得是因為馬修的失職而造成了大火,把馬修辭退了。最後一個場景更是讓我感動,校長不讓孩子們去送馬修,馬修一個人走了,顯得好孤獨。此時從空中飄下來一架架紙飛機,裏面是孩子們的祝福和簽名。馬修抬頭一看,窗口全是孩子們的手在向馬修告別。因為圍牆太高,所以只好伸手做最後的告別。馬修一下子變的好幸福,他在校門口説了這麼一句話:“我是偉大音樂家馬修……可是,誰又認識我呢?”

我在欣賞這部影片時,幾次眼淚在眼裏打轉,有欣慰,有同情,有反思,有對照。馬修的教育理念需要我們去意會,而非言傳所能領悟的,他遵守制度,並不象以往刻畫的此類人物那樣藐視制度和管理;馬修是伯樂,他挽救了許多孩子的心靈,培養了出了皮埃爾這樣的合唱指揮家;他認真執着,同時他也有不能改變和無法挽回的學生,但是他在儘自己的所能做着可以做的事情。放牛班的孩子是幸運的,他們遇到了馬修,皮埃爾是幸運中的幸運,如果沒能遇見馬修,他極端又叛逆的性格將給他一個黑暗的未來。可是又有多少孩子能這般幸運,能夠碰得見馬修這樣的伯樂。問題學生在每一所學校,在每一個班級都有存在,我們提及他們總是充滿了厭惡,有馬修出現嗎?包括我自己,我有過他的偉大嗎?通過這部影片我們應該看到想到:孩子們都有自己的優缺點,關鍵要看我們怎麼去發現,怎麼去挖掘,怎麼去引導。我們作為老師應該用發現的眼睛,去尋覓學生身上的閃光點,用心的尋找孩子們的有點和點滴進步,或許我們每一次真誠的表揚,每一次的寬容,都會給他們一份自尊和自信,讓孩子們更加茁壯的成長,讓每一個孩子都看到自己的“春天”。這正是《放牛班的春天》帶給我的感動,為現實中不易得到的而感動。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6

今天許老師給我們看了一個電影叫做《放牛班的春天》,電影情節令人感觸頗深,教育到底是什麼?一味地鞭打,用武力教給學生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人的內心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也許你認為是對的舉動,卻把他的一輩子推向了無底深淵,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為何要把自己認為的東西強加在別人的身上?

行動迴應,多麼可笑的四個字!這種思想本來就是錯誤的,人組建成家,家構建成國,正是因為有了家才有了國,有了人才有了家,一個少年從小被灌以這種以暴制暴的思想,如何成家,又哪來的國?教育不僅僅關係到個人,更關乎這整個國家的發展與存亡。影片中的音樂教師基望馬圖,一個懷揣着對孩子熱愛的心的老師,來到這所“人間地獄”,為孩子們帶來了一絲光明。我們看到了《放牛班的春天》中學生們的叛逆、反抗和疑問:在影片裏學生對老師的不尊重顯露無疑,他們在拿老師做笑料,暗算老師……學生們對老師的輕蔑無視,老師們對學生的不滿和強硬,他們只是把學生的這種行為看成叛逆、墮落的表現。老師和學生選擇了對抗,而不是通過真心交流,互相理解來解決問題。老師真正應該教給學生的難道僅僅是知識?我想答案並不是這樣,人與人之間該如何相處,處理好之間的關係,除了學生自己探索,還需要老師的教導,這會讓學生少走好多彎路,祖先將這些記載下來是因為他們得到實踐,明白了什麼是是非對錯,這些難道不是我們成功的捷徑?剛剛來到學校的馬圖老師,先開始被學生捉弄,但害怕學生受罰又袒護學生,從電影的小細節中可以看出學生當時的驚訝,不可思議,也許就是這個小小的舉動讓他們覺得這個老師不一樣,從孩子們晚睡時的娛樂歌唱,雖然內容不堪入耳,但是馬圖老師的內心性格決定了他所關注的並不是這些,他從這些可憐的孩子身上看到了希望,也許還有一種名叫音樂的東西可以拯救他們,隨着馬圖老師的到來,學校的一切似乎變得好了起來,他不僅改變了學校的氛圍,更重要的是打開了孩子們的心,更加重要的是他在不經意間也感染了他的“同僚”們,心中懷揣着愛,本來就沒有什麼不可能。

影片末尾,蒙丹將學校付之一炬,在濃濃煙霧中,學校變為了廢墟,校長的勛章也變為泡影,馬圖也因擅自帶學生出遊而被辭退,一切似乎要變為從前,冬天也許又要到來。馬圖走時,沒有一個孩子送別,卻從窗口飛出數十架紙飛機,歌聲中,駕着清風,飛向了馬修,飛到了他腳邊。人性一旦復甦,“囚籠”關不住這羣天使般的孩子。孩子們放飛了自己的愛心和理想,馬修成功了。就是這樣一個被世俗所公認的卑微的“失意的樂者,失業的教師,”給“放牛班”帶來了生機勃勃的“春意”。影片中有一段情節讓我記憶尤新,校長站在椅子上一遍又一遍嘗試疊紙飛機,從飛不起來到能飛好幾圈,校長心底僅剩的那一絲善良和友好是否也曾被觸發,我想是的,也許他與學生一起踢球的那個下午,將是記憶中最令人難忘的回憶。

教育是需要真誠和愛的事業。教育不是簡單的知識技能的移植,而是生命與生命的交觸,需要教師和學生雙方完整的投入。人們曾説,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自己必須有一桶水,這是主知主義教育思想指導下的教師定位。教育確實需要教師有淵博的知識,但教育更需要教師具有對人的生命的真切關懷和熱愛!真正有效的教育是有信仰和愛的教育,教師對教育工作信仰和熱愛的態度是最能影響學生成長的教育因素,所謂“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教師自身人格對學生的影響所產生的教育力量,是任何教科書和獎懲條例所不能代替的,學生從教師情感態度中所學到的東西,也遠比教師所教的知識更多。我從網上看到這樣一句話“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但願每個老師都能牢記教育家陶行知這句話,像馬修老師那樣,用愛心和理想的鑰匙開啟並温暖每一個學生的心靈。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7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再次看這部電影,內心又有不一樣觸動。看完這部電影第一齣現在我腦海裏的是平等,尊重,信任,賞識,關注,激勵;沒錯,是神墨的核心教育理念!這部電影講的是一位名叫馬修的老師。

因為沒有發展自己才華的機會,最終來到了一間男子寄宿學校當學監,這所學校有一個外號叫池塘之底。因為這裏的大部分學生都是犯過罪的,難纏的問題兒童。他們的校長採用的是暴力的手段管這些問題少年,體罰在這裏很正常,所有不聽話的孩子犯錯的孩子都會關禁閉,而且至少是15天,所以孩子們對這禁閉有一定的恐懼感。而出現的這位馬修老師想用自己的方式來改變這樣的現狀,決定改變這批孩子們……

就在這時馬修老師出現了,他來到這個充滿着“問題學生”的寄宿學校,剛來的第一天讓馬修感到害怕,善良的“麥神父”因為學生的惡作劇頭破血流,然而並沒有人願意認錯,前任老師因為受不了這兒的學生忍無可忍而匆忙離去。馬修的第一堂課就因為學生的鬨鬧招來了校長的憤怒和咆哮,但也就是在這樣的第一次課上,這羣從來不知道理解與同情的學生,甚至是所有人眼中的壞學生,第一次沒有因為犯錯而關禁閉。他們知道做錯了事情原來是可以用負責任的方式來彌補。

馬修讓小男孩去照顧受傷的“麥神父”,開始關注到每一個孩子,關注他們的特點,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就這樣馬修老師用他的善良,同時也用它音樂技能,一點一點地改變了這個地獄般的“池塘之底“。他開始決心改變這些孩子,他每天晚上都給孩子們寫一些適合他們的樂譜,從簡單到難,慢慢的孩子們學的越來越有勁,好像這羣孩子們都愛上了唱歌,也唱得越來越好了。有的時候孩子們犯了錯,他甚至會包庇這些學生,以防遭到校長的毒打或禁閉,他的努力最終被所有孩子們接受了……

大家開始慢慢打開心扉了,用心唱歌用愛相處!這羣被所有人放棄的壞孩子,居然唱出了天籟的歌聲,重新找到了童年的歡樂與希望。當他們唱出的那些歌曲之後,看到孩子們眼中充滿了對自由的嚮往,對童年快樂的嚮往,我的內心非常的感動。電影中讓我最感人的一幕是,皮埃爾犯了錯誤。馬修故意冷落他,不讓他參加獨唱,就在上年心灰意冷非常傷心的時候,伯爵夫人來參觀學校,馬修又給了他燦爛的陽光,我當時記得他很可憐兮兮的站在那根柱子旁邊,可是當馬修熱情的揮手讓他參與到其中獨唱的時候,少年的眼神充滿了渴望和希望的光,他的聲音深深的打動了所有的人,馬修還暗地寫信把他推薦給音樂學院。

誰能想到一個問題兒童後來竟成為世界著名的指揮家?馬修最終被校長解僱了……孩子們都因為害怕被關禁閉不敢出來給他送行,馬修帶着無奈和鬱悶的心情離開,就在這時,馬修抬頭看到高樓上飛出一張祝福的充滿着愛的紙飛機。看着那一雙雙可愛的小手,內心非常的温暖!是啊,孩子們是單純的。他們最知道誰是真正對他們好,誰是真正愛他們。

而那個在二戰中失去父母的孩子,在馬修即將離開時跟着來了祈求馬修帶他一起走,最終馬修真的把他帶走了。

看完這部電影內心非常的感動,馬修老師用她內心的善良和對孩子們真切的關愛去温暖着每一個孩子。發現他們的美好,讓每一個孩子能夠擁有純真的童年和快樂!

作為老師。每一個孩子受的教育三觀,家庭環境都不同,我們就應該以平等,尊重,信任之心求呵護每一個孩子,用我們最真誠的愛去關注,激勵,欣賞每一個孩子的心靈。不僅是知識技能的傳播更是道德情操人性的傳播,耳邊再次響起那句神墨的使命:助億萬人進步!讓我們用最真誠的愛,去温暖每一個孩子的心靈,去幫助每一個家庭!讓我們相信只要用愛去澆灌,放牛班的孩子也能有美好的春天……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8

“教育不僅僅是為了知識,愛才是果實。每一顆心都需要愛,需要温柔,需要寬容,需要理解;每一個孩子都來自純淨無邪的地方,永遠都應該是人間萬分疼惜的珍寶。”這是克萊蒙·馬修對教育的真正含義的理解,更是他對愛的理解。這句話激勵着我們,也讓每個人感受到了生命中愛的存在。

雨果曾説:“人間如果沒有了愛,太陽也會熄滅。”愛就是點燃太陽的火把,驅散生命中的困難與挫折,既温暖了別人,也昇華了自己。人生因愛而絢麗,社會因愛而和諧,世界因愛而美好。愛,撐起心靈的藍天。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愛,是一種寬容。

當愛因斯坦的“天才”還沒有發揮出來,還顯得很笨拙的時候,他的父母並沒有因為功課不好、被學校開除而責打他,而是給他一個很寬鬆的環境,循循善誘地協助他成長和發展。正是這種寬容的愛,激發了愛因斯坦的潛能,創造出了一位有着輝煌成就的偉人。

“寬宏精神是一切事物中最偉大的”,面對這些“可怕的學生”,馬修沒有選擇暴怒,也沒有選擇冷漠,而是選擇像愛因斯坦的父母那樣理解他們、寬容他們。因此,他才能成功將這些學生感化。這種精神是難得的,亦是可貴的。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愛,是一種信任。

馬卡連柯曾經勸説一批家境困難的學生重返學校,然而,當他發現跟在他身後的隊伍越來越短時,他沒有懷疑這些學生,而是相信他們總會回來。終於,這些學生在他的感召下全部返回學校,並被馬卡連柯培養成有用之才。這不僅是因為他對學生的關愛,更是因為只有自己的信任才能換來他人的信任。

古人云“不精不誠,不能動人”,信任是愛的最好的表達方式。選擇信任就會贏得尊重與支持,因為只有信任才能經得起事實與歷史的考驗。馬修的信任與馬卡連柯異曲同工,當窗口飛出一隻只載滿愛意的紙飛機,你不感動嗎?

天下為公,億兆己任。愛,是一種平等。

在蘇霍姆林斯基領導的巴甫雷什中學裏,人們形成了這樣一個觀念:就是相信一切孩子都能被教育好。在他的觀點中,世界上不存在差生,在遇到難以教育的學生時,他不會歧視這些人,而是用平等的眼光、平等的態度對待他們。他一生教育過一百多名類似的學生,而且教育過程也異常艱辛,但是他成功了,原因就在於平等與博愛。

愛是重要的,平等的愛尤為重要。馬修也踐行了這種精神,讓每個人得到了應有的關愛。他沒有否定或放棄任何一個人,即使是他所教班級中最難以教育的學生也一樣,在他的教育下獲得最終成功,正像他所説:“永不放棄,前方總有希望在等待。”

淡泊明志,寧靜致遠。愛,是一種平凡。

張玉滾從師範專業畢業後,放棄了更好的就業機會,回到家鄉致力於山區裏孩子的教育。儘管生活條件艱苦,但他一直堅持工作,從不懈怠。他吃苦耐勞,愛崗敬業,用甘為人梯的奉獻精神感動了無數人。山區裏的生活讓他失去了更好的發展機會,他也從此陷入了平凡之中,但是他對孩子們的愛卻不是平凡的,因為他在意的並不是名利。

“偉大的靈魂常寓於平凡的軀體”,馬修本來可以利用自己的才華賺錢,然而,他沒有這樣做,他將自己的才華全部獻給了愛和教育,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他和張玉滾一樣,選擇了平凡,就註定選擇了一種偉大,選擇了一個問心無愧的歸宿。

梵高説:“愛之花開放的地方,生命便能欣欣向榮。”馬修對孩子的愛,讓這個如“塘底”般破敗不堪的寄宿學校,曾經陰森可怕的房屋,佈滿灰塵的操場,混亂不堪的教室,增添了一絲靈動和快樂;也正是這種強烈的、不可磨滅的愛,讓看似不可挽救的“放牛班”的孩子,懂得了自己值得享受寬容和善意,值得被愛、被期待,值得擁有一切美好的東西,更值得迎來人生中真正的春天。這個春天,不僅是萬物復甦的季節,更是這些孩子衝出牢籠、衝出暴政,再次感受人生意義的時刻。

愛,如陽光般温暖,如山峯般偉大,如草原般寬廣,如海洋般深邃,愛讓每一個人站在世界的中央。為了生命中的嚮往與不懈追求,學會愛吧,撐起心靈的藍天!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9

深夜兩點,伴隨着那純淨、清新的童聲合唱,我再次靜靜地欣賞完電影《放牛班的春天》。看到那個微馱着背,微禿的頭的身影消失在路的盡頭,心中不禁湧起一絲惆悵:馬修老師,你又將去哪裏拯救失愛的孩子……

故事講述一個失意的音樂家馬修來到了一個被稱為“塘底”的學校任職,學校的孩子就如那校名一樣,一個個行為很不規範:愛説謊、惡作劇、偷竊、吸煙……幾乎無惡不作,都是典型的問題學生。這裏的學生另老師們失去笑容,令老師們除了呵斥、怒罵,就只能採用“關禁閉”的懲罰方式。這裏簡直不能稱為學校,而是一個“少年收容所”。但馬修老師的到來,彷彿給孩子們吹來了一股春風,送來了一縷陽光。他憑着對孩子真誠的愛,憑着對音樂執着的愛,用音樂的力量感化了的學生,用愛的力量拯救了學生。

初為人師時看到這部電影,除了感動,心中還會萌發一句誓言:要做一個像馬修先生一樣的老師,對孩子要充滿耐心,用真誠的愛對待每一個孩子。然而,理想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幾年的教學生活,讓我對自己當初的誓言感到可笑,感到不可思議。學生行為不規範,反覆提醒也不奏效,會讓我愁眉不展;學生脾氣頑劣,屢教不改會讓我抓狂;學生學習成績不理想,啟而不發會讓我失望……那時,細心、耐心、愛心似乎都離我遠去了。對於教師這個職業也有過深深地懷疑:我應該不適合當老師的吧?

再次欣賞完這部電影,心中湧動的不是感動,而是一種深深的敬意和淡淡的憂慮。馬修先生面對着這樣一羣讓正常人看來很不正常的“問題學生”,用校長認為很不可思議的方法感化了學生,感動了校園內一個個樸素的老師們。電影中的馬修先生沒有華麗的衣着,沒有俊美的外表,可卻贏得了孩子們的信任和愛。馬修先生很平凡,很普通,因此他有着普通人共有的情感——對孩子真誠的愛。他關心孩子的家庭環境,他關注孩子的內心情感;他懂得用音樂使孩子凝聚起來,規範起來。組建合唱團雖是一個偶然,但卻是一次成功的嘗試,一個智慧的舉措。記得馬修老師拎着行李箱被勢利、暴虐的校長趕出校園時,沒有一個孩子知道,沒有一個孩子送行,馬修先生心中很不是滋味,有無奈,有冤屈,有不捨,但是當他走過孩子教室的窗下,看到那高高的窗口飄下一隻只小飛機,上面歪歪扭扭地寫着孩子們心中最樸素卻又最真摯的話語時,看到孩子們那一雙雙揮動的小手時,感動的不僅僅是馬修先生,每一位觀眾都會為此潸然而下!這是一份感動,也是一種敬意!終於孩子們因為他的努力有了情感,有了質的變化。

對比“塘底”的孩子,我們教室裏的孩子真是優秀多了!孩子們會在老師繁忙時幫着擦黑板、發本子;會在集體活動中奮力拼搏,為集體爭光;會在上課時積極思考、響亮發言……我想我比馬修老師幸運多了。對呀,我的孩子們也有違反紀律時,也有不愛學習時,也有偷懶玩鬧時……然而馬修老師都能將頑石變成潤玉,我們又有何不能呢?教育需要教師的愛,也需要教師的智。世界著名指揮家莫朗,是在馬修先生智慧的雙眼中被發現的,是在馬修先生不斷地鼓勵中培養起來的。在我們的教室中,相信應該也有音樂家、運動員、演説家、科學家……的存在。

聽着那悠揚、清朗又童真的合唱,我不禁也會跟着輕輕哼唱,心靈因此被盪滌着。是呀,我只是一名平凡又普通的老師,但我應該如馬修老師一樣,儘管教育的路途上有很多阻礙,但應相信每一個孩子心中都有一個夢,每一個孩子都有美好的嚮往,只要真誠付出我們的愛,只要努力為孩子的未來發展着想,我們也將無悔於教師這個職業!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10

初次聽到這個電影的名字,我展開了想象:“放牛班”,這是一個怎樣的班級呢?是一個孩子們自由散漫,無心學習、調皮搗蛋、讓許多老師頭疼的班級?“春天”總是給人帶來新的希望,有生氣、有活力,有新的面貌。是怎樣一位老師給“放牛班”帶來了“春天”了呢?帶着想象與疑問,我觀看了影片《放牛班的春天》。

影片中的馬修老師是一個才華橫溢的音樂家,不過他沒有發展自己才華的機會,在1949年,最終成為了法國鄉村一間男子寄宿學校的助理教師,名為“池塘畔底輔育院”。這所學校有一個外號叫"池塘之底",因為這裏的學生大部分都是一些頑皮的兒童甚至是問題少年。到任後馬修發現學校的校長以殘暴高壓的手段管治這班問題少年,秉承“犯錯—受罰”的原則,惡作劇—受罰在這裏司空見慣,馬修嘗試用自己的方法改善這種狀況,閒時他會創作一些合唱曲,他在樂譜上寫下了專門為孩子們譜寫的歌曲,他用純淨的音樂喚回了管教們冰冷已久的心,解脱了束縛孩子們身心的繩索,撫平了他們受傷的心。神聖而純淨的音樂不但淨化了孩子們的心靈,更對他們今後的人生道路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仁愛、友善、寬容的情緒讓我們感受頗深。

作為一名老師,我關注着馬修老師對待孩子們的細節:

蓋賀克,因為他的惡作劇,麥神父一隻眼睛嚴重受傷,一開始他沒有承認,連累另外一個孩子受罰;在前任老師的提醒下,馬修知道了惡作劇的始作俑者是誰—,他沒有將這個孩子交給院長,而是和這個孩子達成協議:照顧麥神父直至他康復。在這一過程中,我們能感覺到孩子為自己所犯的錯誤有了悔意貝比諾,一個孤兒,在班級裏顯得弱小,因為老師告訴他,爸爸週六會來看他,所以每

週六他都會在大門口等着爸爸的到來,他等不到爸爸,可他等到了馬修老師,這個像“爸爸”一樣照顧他的老師。還記得那個鏡頭:院長在問貝比諾一個歷史問題,貝比諾答不上來,馬修在後面打手勢提醒他,儘管後來他答錯了,引起孩子

們的一陣笑聲,也讓觀看影片的人為之一笑。當馬修知道貝比諾是孤兒後,對他格外照顧,讓貝比諾年幼的心靈感受到了親人般的温暖。當馬修因為失火事件離開時,貝比諾選擇了跟馬修走??

莫翰奇,一個喜愛偷竊、屢次逃學而被公立學校開除了的單親家庭的孩子。他很孤傲,也很自卑,然而,馬修卻沒有因為他打架鬥毆而反覆懲罰糾纏,相反,卻敦促他回到合唱團。莫翰奇異乎尋常的音樂天分,在馬修的精心保護和培育下,常常能發揮得淋漓盡致,將美夢化為奇蹟。然而,因為犯錯誤,馬修還是適時而果斷地懲罰了他——去掉莫翰奇的獨唱部分。美麗的東西,在即將失去時方覺它的珍貴。當合唱團在表演時,馬修又寬容而智慧地將手伸向他,這時我們看到莫翰奇完美地契合着指揮的節拍。在他的眼神裏,馬修讀到了自豪,被諒解後的快樂,還有,對於他是第一次,懂得了感激??

我想,有一個鏡頭大家印象深刻,當馬修老師拎着皮箱離開時,他期待着孩子們能前來和他告別,可沒有看到,有些失落,但當他走到圍牆邊時,看到了一地的紙飛機,當他撿起看時,上面都是孩子和他告別的話語,這時,還有紙飛機從孩子們教室的窗户飛出來,接着孩子們伸出自己的小手和馬修老師再見,馬修老師的心裏充滿了喜悦與樂觀??那一刻,馬修是成功的,也是幸福的。

看完影片才知道:原來這個“放牛班”比我想象的情況還要糟糕,但馬修老師確實給孩子們帶來了“春天”,馬修的教育魅力讓我折服。同時從這部影片中我也得到了一些啟示:

1、在我們的教育教學中,要充分尊重學生,善待學生,要有一顆仁愛、寬容之心,真正走進孩子們的心靈,得到孩子們的認可。

2、應該看到:每位學生都有自己的優缺點,關鍵要看怎麼去挖掘,怎麼去教育,充分挖掘孩子的潛能和愛心,孩子才能很好地成長起來。

3、要多掌握一些教育技巧和教育方法,使自己的教育水平不斷提高。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11

假期裏玩得多想的也多,究竟想的什麼也理不清一個具體思路。想起還要看電影於是就放下一切去書房,打開電腦搜出《放牛班的春天》才知道是一部法國片,剛開始毫不起眼就是音樂家皮耶和助理的對話,以及皮耶在知道母親病危依然堅持認真的對待自己的音樂會。隨着指揮棒的高高低低我的思緒也起起伏伏,這電影究竟要説些什麼帶着些許的焦急與不耐繼續看下去這是皮耶回到家鄉參加母親的葬禮。就在當天的夜裏故事開始了,當那個總等待週六的孩子捧着馬圖老師的日記來找皮耶時我的興趣開始點燃。

馬圖老師的來到那個叫“塘底”的特殊學校,他覺得那是他人生的低谷,是的看到“塘底”我們也會想到是墮落、腐朽一些不好的,尤其是當馬圖老師走進學校第一天遇到的校長是自負的,遇到的學生是頑劣的,我想他的心裏更會覺得灰暗到底。可接下來事情又微微又了變化,當那個好心的大叔被學生傷的幾乎眼瞎,當那個離開的老師展示被學生傷的縫了幾十針的胳膊,我想這樣的事實面前馬圖會怎樣處理,帶着好奇就堅定的隨馬圖老師一塊去接觸這個讓人沮喪的地方。

校長這個人在面對受傷大叔不想着怎麼去治療,而是選擇粗暴的找兇手這點讓人無奈,更可恨的當找不到兇手讓馬圖老師從名單裏任意選一個來懲罰,他認為是一個殺雞儆猴的方法,還得意地向馬圖説“行動”。此時我看到了馬圖眼中流露出的無奈、不忍、還有失望,他試圖想給校長説些什麼卻被無情粗暴的打斷。

這個學校不負塘底之稱學生與街頭混混無樣,給老師起綽號課堂上搞惡作劇着實令人頭疼,此時我不再好奇而是興致勃勃的看馬圖行動,對就是“馬圖行動”.

學生在黑板上畫了他的漫畫肖像來諷刺他,他以其人之道還之讓這個孩子知道此種做法帶來的是什麼。學生犯下的錯誤很多畢竟是一羣被稱為是問題的孩子,可是馬圖老師都一一化解了,最後我發現化解這些的主要方法是愛和耐心。再想我們自己班上的孩子比這些孩子可愛多了我們為什麼總抱怨學生這個那個我們缺少了馬圖老師的什麼。

最震撼的是蒙丹,一個幾乎被所有人放棄的人,當學校丟了一大筆錢校長在嚴刑逼問下沒有問清實情就丟給他一頂小偷的帽子,並找警察來抓他,蒙丹沒有反抗,校長不聽嗎圖的解釋,在警察帶走蒙丹的一剎他突然望着馬圖老師笑了。這個笑太意味深長,日後校工找到了那筆錢證明蒙丹不是賊,馬圖想讓校長給蒙丹平凡,可校長又是什麼態度,又是怎麼説的,這為他日後的悲劇埋下了禍根。

這樣一羣問題孩子馬圖老師沒有放棄他們,利用自己的專業特長為孩子們分類,什麼男高音、男低音、女高音之類創立了自己的合唱團,這在別人眼中是不可能的,校長更是第一個跳出來反對的。當合唱團得到伯爵夫人的好評時校長又不知恥的把功勞撈到自己身上,此時的校長不知有沒有想過當他阻止時老師和學生是怎麼偷偷去練習的,在這樣的環境下馬圖老師卻像頑石下的雜草一般,堅強的伸長着

蒙丹回來了帶着報復回來了,在校長即將授勛章時回來了,這個鏡頭好有諷刺,愛學生的老師領着學生親近自然去了,校長領榮耀去了,學校着火了校長的榮耀沒了,學校沒了,當人們為這60多個孩子傷心時,峯迴路轉老師領着孩子們快快樂樂的出現了,每個孩子的臉上都帶着滿足,可校長憤怒了,他不感激馬圖挽救了孩子還埋怨馬圖沒有看好學校還因此解僱了他。

馬兔拿着行李走了,學生卻被校長束縛着沒人來送,此時我又很又難過這些孩子好無情,當紙飛機像雪花一樣飄落下來時,當馬圖念出學生的名字時我的淚流出來了再也止不住了,腦中就兩個字“值了”。

當影片結束時,我又看了看這個可敬的名字基望舒馬圖,那個胖胖的有點禿頂的老師。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12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部電影《放牛班的春天》,講述的是懷才不遇、處於人生低谷的音樂家克萊門特·馬修來到一家問題少年寄宿學校當學監,通過自己的責任和愛心改變了孩子們一生的故事。影片播出後引起了極大的反響,劇中深邃動人、觸及靈魂的音樂與温暖人心、發人深思的劇情讓這部影片在影史上留下了色彩清麗的一筆。多項重大獎項的提名與獲獎表現出人們對這部電影的極大認可。

這部電影使用了倒敍的手法,以年邁的大音樂家皮埃爾·莫昂奇收到自己母親在法國去世的消息開始。在到達法國安葬了自己的母親後,兒時的玩伴派皮諾找到他,一張泛黃的照片和一本塵封的日記喚醒了莫昂奇那段灰暗又充滿希望的回憶,也向觀眾介紹了音樂家克萊門特·馬修的鮮為人知的動人故事。

故事內容

1

馬修在經歷各種人生挫折,在人生最低谷的時期來到了一所叫“池塘底”的寄宿學校,這是一所專門為問題少年提供教育的學校,裏面有各種各樣世人眼中的“壞孩子”。而校長和老師對這些孩子的教育方式是針對孩子做出的事來應對,包括批評,禁閉和責罵。在馬修第一次進入教室時孩子們就給他一個下馬威,搶了他的公文包到處丟,校長聽到吵鬧聲來到教室,詢問是誰在搗亂,馬修保護了孩子們,沒有向校長報告。這個時候,孩子們感覺到這個新來的老師和別的老師有點不同。在那之後,馬修讓孩子們寫下自己的夢想,在讀了孩子們的夢想後,馬修發現每個人的夢想都很完美。這讓他意識到孩子們內心都有夢想與美好,他們都對未來充滿了憧憬和嚮往。這讓他堅定了去教好這些孩子的決心。

2

在晚上孩子們在睡覺前唱着嘲諷馬修的歌,馬修聽到後沒有生氣,而是矯正了孩子唱歌的發音。在孩子們都睡下後,馬修的想法是這些孩子們都心存希望,有些還很有音樂天賦,他決定組建一個合唱班,把自己的音樂知識教給孩子們,不浪費他們的天賦。同時,通過音樂讓他們保持內心的夢想與希望。

組建合唱班的事得到了校長的同意,但校長對於這件事並不看好,覺得馬修就像之前來的新老師那樣想去為這些問題少年做些事,等他真正認識到這是一羣無可救藥的孩子時就會放棄。

3

在課堂上,馬修根據孩子們的特質。給他們分配合唱團的不同聲域,就這樣“池塘底”合唱團誕生了,馬修白天教孩子們唱歌,晚上給孩子們寫歌。一個偶然的機會,馬修發現一直拒絕參加合唱班的莫昂奇在唱歌方面天賦異稟,就讓他擔任了合唱團的主唱,至此,“池塘底合唱團”就誕生了。

隨着合唱團越辦越好,整個學校的氛圍變了,孩子們和老師和諧相處,整個學校充滿歡聲笑語,連刻板嚴厲的校長都變得和藹與寬容。在這期間,為了配合心理學家的研究,校長接納了轉校生蒙東。蒙東是一個性格暴戾,頑固的孩子,由於家庭的原因,他不信任任何人,有暴力傾向。在校長的錢被偷後,由於蒙東的性格和過往,他成了偷學校錢的第一嫌疑人,校長不由分説地把蒙東交給了警察,在他看來這件事只有蒙東干得出來,有沒有證據都不重要了。

感悟與啟示

日子一天天過去,合唱團越唱越好,公爵夫人得到了消息,想要來看孩子們的演出。演出非常完美,校長將組建合唱團的功勞據為己有,因為合唱團的成功,校長得到了晉升機會。在校長去外地開會的時候,馬修和學校的其他老師帶孩子們出去郊遊。這次外出,讓他們躲過了蒙東為了復仇燒燬學校的大火,大火熊熊燃燒,也焚燬了校長晉升的機會,憤怒又心灰意冷的校長開除了馬修,馬修走的那天孩子們通過一個個紙飛機將自己的不捨與祝福傳遞給馬修。

“我想告訴全世界,可我又能告訴誰呢?我是克萊門特·馬修,一個失敗的音樂家,一個失敗的學監”。這是馬修拿着紙飛機離開時説的話。他懷揣着成為音樂家的夢想卻鬱郁不得志,把孩子們作為自己夢想的寄託,想成為一個好學監也沒成功。但是他卻拯救了一羣被放棄的孩子,培養出了一個偉大的音樂家,他平凡的人生處處透露着真善美與人性的光輝,這種無私奉獻,博愛寬容的精神會永遠流傳下去。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13

一個醜陋的老師來到一羣內心狂野的孩子面前。接下來會發生什麼?基本上十有八九。

在我看來,馬修是一個有才華的音樂家,但是1949年在法國農村,他沒有機會發揮自己的才華,最終成為了一所男子寄宿學校的助教。這個學校有個外號叫“池底”,因為這裏的學生大部分都是難題兒童。馬修不合時宜的天賦,他的同情心和温柔的眼神,甚至他暗戀學生的母親,他滑稽的行為和顯眼的禿頂,都讓他像一個慈祥可親的父親。他並不完美,而是一個生動、可親、可信的老師形象。

至關重要的是,馬修真的知道如何打開孩子的心。在他到來之前,《池底》是一個典型的專制殘暴的寄宿學校和教育體系的縮影。哈桑總統和他下面的老師和工作人員都在奉行“行動——響應”的懲罰方法,這種方法暴力簡單,片面。他們只看到孩子叛逆、偷盜、抽煙、打架的一面,習慣於使用禁閉、毆打、辱罵學生等嚴厲的懲罰手段;而學生在球效應下反彈的更厲害,總是想報復老師,導致師生關係越來越緊張。純粹意義上來説,《池底》並不像一所學校,而是師生、大人、孩子莫莫對峙的戰場。

馬修來了之後,只是個新監考。他無法全面改變現狀,但他可以放過犯錯的學生,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挽回他們的尊嚴,獲得他們的信任。懂得尊重每一個孩子,認為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賦和才能。他組建了一個唱詩班,分析每個孩子的音色,為他們安排合適的角色。俗話説,他懂得因材施教,物盡其用。事實上,他也暗示和刺激每個孩子意識到他有不可替代的價值,每個人都可以在生活和社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從講述生命意義的角度來説,馬太可以説是孩子真正的啟蒙老師,所以馬太可以逐漸贏得孩子的信任,獲得他們真誠的支持。

影片最感人的是馬修在離開“池底”的時候帶走了佩皮諾,而那天正好是週六,最終實現了佩皮諾在週六等待“父親”的願望。佩皮瑙和馬修的離開,是對馬修教育最好的回報。莫行之後來成為著名的音樂家,很好地證明了馬太的教育哲學。

相比之下,這部電影還設定了蒙丹的角色,他作為實驗品被心理學家送進了“池塘的底部”。因為“實驗品”的特殊身份和更惡劣的性格,他沒有得到應有的照顧,反而遭受了更多的歧視和虐待,被誤認為偷了學校10萬法郎資產的小偷。他最後懷恨在心,放火燒了學校宿舍。這種暴力可以説是對專制教育制度最直接、最極端的報復和抗議。拋開庸俗的教育話題,也能看到導演的人文關懷。

馬太的偉大或價值在於他對與孩子的精神對話和交流的真正理解。他的民主平等意識,他的慷慨善良和耐心,就像春天的陽光,撫慰和照耀着孩子們破碎受傷的心靈,給他們一個光明温暖的未來和世界。

現在,馬修真的是一個很棒的老師形象。片中那個瘦瘦的數學老師也懂音樂,但沒想到會和孩子們分享音樂帶來的快樂,卻一天天麻木,最後連笑都笑不出來;哈桑總統也聲稱自己有教育的夢想,但此刻他只是一個痛恨自私、虛偽和阿諛奉承的暴君(在公爵夫人面前説演唱組是他的主意)。馬修贏得了尊重,因為他在對待孩子方面有足夠的信心和耐心。然而,普通人不可能認識到天才,發現每個孩子的優點和個性,開啟他們的音樂智慧。稍微開闊一下眼界。不是每個不幸的孩子都能遇到馬修這麼通情達理,還是個音樂人的老師,雖然有點落魄。

馬修走後,孩子們疊好的紙飛機從二樓的窗户飛出,唱着純情歌曲。他們就這樣和馬修告別了。那一刻,我也看到馬修在笑。

值得一提的是,這部電影的音樂是點睛之筆。既凝聚了劇情,又烘托了電影的氛圍,促進了劇情的發展。兒童合唱像天籟,像天使歌唱。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14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温馨而感人的電影。它用細膩温婉的筆觸,向人們講述了一羣特殊的孩子與一位學監之間的故事。

一個大雨滂沱的夜晚,兩位老人相聚在一齊,以日記為線索,追憶了一位偉大教育者的過去……

透過日記微微泛黃的扉頁,依稀看見1949年1月15日的那天,一位穿着暗灰色夾克,提着巨大而笨重的木箱的中年人向一扇緊閉着的鐵門走去,光禿禿的頭頂上頂着同樣灰暗的天空……克雷芒馬修,此時因為在眾多領域中經歷了一系列的挫折而走進了人生的低谷,不得不應聘一個專為問題少年們設置的寄宿學校——“池塘之底”的學監。

在樂格克設置陷阱致使馬桑大叔的眼睛受傷後,馬修只是讓他每一天去照顧馬桑大叔,直到他康復為止;在莫杭治因為辱罵校長而關禁閉、,他被釋放出來後罰做清潔工作時,聽見馬修訓練他的同伴們合唱,於是在放學後獨自來到教室練習歌唱,馬修發現後不但沒有責怪,最終甚至還給他“開小灶”;在來自聖菲亞少管所的蒙丹處處與馬修作對時,馬修不但沒有厭惡、疏遠他,反而讓他成為合唱團裏唯一的“男中音”,並且不時教育、開導他,當蒙丹最終因為校長哈珊的誹謗而被警察帶走時,馬修還因為合唱團失去了唯一的“男中音”而惋惜……馬修以他寬廣的胸懷包容着這些渴望關愛的孩子們,他以一顆博愛的心將温暖和期望播種在孩子們的心間。

馬修用音樂感召孩子們冷漠已久的心,喚起他們對生活的渴望與熱愛。當公爵夫人欣賞孩子們的演唱時,他們的表現無疑到達了一個高潮。無論是配合默契的合唱部分甘冽純淨、完美融合的歌聲,還是領唱莫杭治清亮的宛若天籟般的聲線,都給人以“美”的享受。他們的歌聲之所以如此深入人心,是馬修給予他們信心與愛的結果。從小受到“行動——反應”的強制性規定的他們,生活在那裏實際上毫無自由與歡樂可言,而馬修的出現,為他們帶來了音樂,為他們帶來了關愛,因為長期受到壓迫而麻木不仁的心靈漸漸有了復甦的跡象,他們所不曾擁有的信任,此刻全部傾注在馬修的身上。讓一羣頑固惡劣的問題少年們彼此相互信任,相互契合,簡直能夠稱得上是一個奇蹟。這個奇蹟之所以會發生,是因為馬修應對孩子們,並不像其他學監那樣選擇了強硬的手段,或者選擇了放棄,而是把他所有的心血傾注在孩子們的身上,以“愛”作為連接彼此心靈的橋樑。孩子們的歌聲,與其説是為公爵夫人演唱的,更不如説是他們為馬修獻上的最崇高的敬意。

合唱團的演出十分成功。正當校長哈珊假借馬修的功勞向公爵夫人邀功請賞時,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蒙丹為了報復哈珊點燃了學校,此時馬修與馬桑大叔卻帶着孩子們上山野餐,哈珊憤怒之下解僱了馬修,並且勒令所有孩子不得再與他見面。可是真情是任何事物所無法阻隔的,孩子們反鎖上門,從窗户上扔下一架架寫有姓名的紙飛機,送給馬修作留念。隨着一架架紙飛機盤旋而下,孩子們將手臂伸出窗外,奮力揮動,向馬修告別……

一向等待父母在星期六來接自我的孤兒佩皮諾,最終等來了馬修帶他離開這個監獄般的地方。佩皮諾的執著是正確的,他的等待最終迎來了圓滿的結局。馬修被解僱的這一天剛好是星期六。

“池塘之底”的沙貝、朗古盧瓦和馬桑大叔聯合起來揭發了哈珊虐待學生的事實,最終哈珊被辭退,而其他孩子們各奔東西。馬修繼續給別人上音樂課,這份對音樂的執著與熱愛一向持續到他去世。

結局是完美的,心底充溢着暖暖的感動,默默地為馬修,為這些孩子們祈禱、祝福,期望他們獲得幸福。他們的歌聲總是在耳畔久久迴盪,震撼着心靈。只要你仔細去聆聽,就會發現歌聲中充斥着滿滿的愛……

看完電影,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教師深深的影響着孩子的一生,就像影片裏那個最不被看好的孩子也是班裏最調皮的孩子,最終成了一名偉大的指揮家,就是因為有了教師的鼓勵和無盡的愛,才成就了這名指揮家。就是他這種無私的愛深深的打動了我。只要你用心去對待每一個孩子,他們會給你意想不到的驚喜!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15

一個放牛班,如何會擁有春天?又是誰開啟了那扇門,讓陽光照進來......帶着諸多疑問,筆者走近了《放牛班的春天》這部電影。

憂傷的音樂、灰黑的背景、破敗的學校、失落的貝比諾,給人一種陰森的感覺。嘈雜的吵鬧聲、呆滯無神的學生、冷漠的同事、殘忍的校長和“犯錯——懲罰”的冰冷制度,讓人不寒而慄。這裏不僅僅是“池塘之底”,更是人間地獄。

直到他的到來,像一束光,喚醒了沉睡的靈魂,點化了無知的孩童,填充了他們的軀殼。他理解孩子的內心,寬容他們的過失,發現他們的閃光點,賦予他們自由與快樂,給他們黑暗冷清的世界點燃一盞愛的心燈,讓無可救藥的“放牛班”大放異彩,感受到從未有過的温暖。那個人,就是本部電影的主演——馬修。

馬修初來乍到時的經歷是辛酸的,讓人揪心的;他帶領孩子“改邪歸正”日漸向善的過程是辛苦的,令人敬佩的;他因未遇明君被迫離職的結局是悲楚的,也是令人温暖的。從馬修在輔養院的教學歷程,我領悟到了教育的三重境界:

一、“學生虐我千百遍,我仍待他如初戀”作為一名教師,在自己的教育生涯中,總會遇到形形色色的學生。

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特的個體,都有着自己的生活境遇,有着自己的個性。他們有時逆反,有時犯錯,有時違反校規校紀,有時又曲解人意故意報復。個別頑劣之童甚至會讓你深切地感到自己教育的無助感和挫敗感。作為教師,我們不能因此而奚落或者放棄任何一個學生,我們要像馬修一樣,用愛心和耐心對待學生,不挖苦,不諷刺,用一顆寬容之心去感化學生,有時寬容是一種強大的教育力量,他能引發學生的愧疚感,進而引發學生的自我教育。就如損傷麥神父眼睛的蓋賀克被馬修改變一樣。縱然調皮搗蛋的學生會虐我們千百遍,但只要我們仍如對待初戀般那樣去容忍他們的小過錯,那麼總會有“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的一天。
二、“只要功夫深,鐵杵也能磨成針”在教育、感化學生的路上,方法無疑是關鍵的發力點。

影片中哈校長秉承“犯錯——懲罰”的原則,威逼恐嚇孩子們不許再犯錯,可卻事與願違,矛盾愈演愈烈。而馬修老師用善意的謊言幫犯錯學生遮了顏面,事後再與學生“公平交易”,讓學生懂得感恩,懂得償還;他善於發現那些看似一無是處學生身上的特質——愛好音樂,並用自己的滿腔熱忱激發他們的興趣,開發他們的音樂細胞;為了學生,他甚至違反校規組建合唱團,打“地下戰”;為了學生,他擅自開發體育課,與學生打成一片;為了學生,他竟偷偷帶孩子們去郊遊......這些看似逾越“池塘底”常規的做法,卻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既消除了學生與他之間的隔閡,也拉近了彼此間的距離,更增進了彼此間的感情,使得這所人間煉獄呈現出了前所未有的生機與活力。學生的眼裏有光了,師生關係和諧了,犯錯事件越來越少了,學校的秩序也越來越正常了。只要我們善於觀察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凡事能從孩子的角度多考慮,找到合適的途徑去引領,相信每一塊鐵杵都能被磨成針,都能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

三、“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

“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馬修辛勤澆灌而成的果實,卻被追名逐利的哈院長掠奪而去。這又有什麼呢?“他並不刻意去追求名利,他的所作所為只有他知道”,這是影片結尾處的獨白,也是馬修人格魅力的彰顯。當悦耳的音樂響起,當小院的骯髒、冷漠煙消雲散,當馬修拎着行李箱帶着孩子們美好的祝福離開的時候,他心中充滿了喜悦和樂觀,臉上洋溢着幸福和自信。無疑,他是成功的。教師,就是一個奉獻的職業,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或許你收穫不了名與利,但卻能收穫被人肯定的快樂與成就感,收穫被人依賴的愛與幸福!有此,足矣!反覆品味這部影片,更覺得藴味悠長:它讓我們看到了人性善惡的結果,讓我們懂得每個孩子都可被改變,讓我們明白愛是需要方法和藝術的,也讓我們領悟到:教育,需要點燃學生的心燈,温暖他們的世界。這樣,勃勃生機的春天才會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