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好父母好家教》讀後感(精選6篇)

《好父母好家教》讀後感(精選6篇)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1.17W 次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後感頭疼,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好父母好家教》讀後感,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好父母好家教》讀後感(精選6篇)

《好父母好家教》讀後感 1

“染缸”這一比喻很形象,人之初,性本善。剛出生的小孩子,都是一張白紙,都是一匹白絲,父母、爺爺、奶奶等家人就是畫家,平其所好,任意在紙上,絲上濃粧塗抹,或者輕筆細描。讀了這本書使我獲益良好。使我重新認識到父母的責任。使我明白如何成為一個好父母,擁有良好的家教。

有的家長,在孩子出發前,就設計好怎麼教育,養育孩子,如: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堅持給孩子讀書、唱歌與孩子聊天,記錄孩子成長的點點的滴滴,並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有針對性的進行德、智、體、美、勞等全方面的培養。

如果父母隨意養育孩子,任其自由發展,認為孩子吃好、喝好就行其它一律不重要。特別是學習、習慣、能力等方面更是不屑一顧。那麼,孩子到了上學時,則,與其它精心養育的孩子相比差了一大截,也就是輸在了起跑線上。

另外作為父母,千萬應該謹記,自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是家長的鏡子,家長要時時刻刻、時時處處的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已給孩子樹立典範。否則,將給孩子帶了無法估計的損失。

曾經有人問我,家長與孩子,僅僅是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係嗎?如今我讀了這本書,明白了父母要做孩子的良師益友。父母一言一行會影響孩子的一生。我知道做孩子的朋友不容易,還需要建立在一個平等的基礎上。那麼孩子一定會發自內心的愛父母、孝父母。父母也一定感覺自己和孩子的心貼近了。我們自己也在進入良師益友的過程中。

不管是對家務勞動還是對教學的工作,不管是待人接物,還是對知己的學習,全是敷衍了事,應付差事。這些現象沒能以前家長的重視,有的還為孩子開脱。説孩子小貪玩,不懂事。“樹大自然直”再大些就好了。

有些父母長對自己的孩子一天天膨脹的物質要求感到頭疼。為了應付孩子家長常用“這東西你現在玩不了,以後一定給你買”,這個現在你不懂,等長大了在給你買。等話語來搪塞一時。這些説法可能當時很靈驗,孩子不磨不哭鬧了。但幼小的天真的心靈在企盼着“以後”“長大了”能得到心愛的東西。而“以後”“長大了”究竟兑現了沒有呢?一些父母恐怕早忘得一乾二淨了。但他們能照貓畫虎地去模仿,按照父母的樣子去做。孩子不瞭解承諾的真正含義,他們也不瞭解信譽意味這什麼,他們更不瞭解失信將失去嚴肅的人格。因此他們可以對任何事情輕率的許諾,他們也一定對自己的.諾言不負任何責任,就這樣孩子就逐漸成為一個言而無信的人。

如果説學校教育是第一課堂的話,那麼家庭教育就是第二課堂,是對學校教育的延續和補充。為了培養好自己的孩子,在家庭教育方面我也十分用心。從培養孩子的自律和自強意識入手。尊重孩子的人格和意願,儘量為孩子營造一個寬鬆、自由的環境,讓孩子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健康成長。

寬容中成長的孩子學會忍讓;鼓勵中成長的孩子學會自信;贊同中成長的孩子學會欣賞;公平中成長的孩子學會正直;支持中成長的孩子學會信任;贊同中的成長的孩子學會自愛。要想孩子優秀家長首先要優秀哦!

總之,家教事小意義大“染缸”的大權全在父母啊!

孩子是國家的未來,也是每個家庭的希望。因此,教育好孩子,培養孩子成才,不僅是社會和學校的事,更是每個家庭每個家長義不容辭的責任,作為家長我們一定要承擔起社會和家賦予我們的使命。努力把孩子教育成具有“四自五愛”思想感情的新世紀的好少年。

説道教育孩子的方法,我的體會是,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特的個體,教育方式也不能千篇一律。最重要的是因人而異,因勢利導,這樣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好父母好家教》讀後感 2

《好父母好家教》這本書是中國教育界傳奇人物魏書生的經典著作之一。學齡前的兒童,父母都會糾結,要不要開始教他識字,看書?還是像有的人説讓孩子吃好,穿好,不得病,讓孩子隨便玩玩,只用養,不用教,教不好上學會更難教?書中給了一個明確的答案。書裏介紹了家庭教育中五個方面的內容: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

德育——讓孩子問爺爺好!奶奶好!學會禮貌打招呼。

智育——告訴孩子這是草,那是樹,這是電燈,那是星星。

體育——引導孩子練習自己翻身,自己爬行,鼓勵他扶着牆,顫巍巍地站起來,教他學邁步,學走路。

美育——用花、用布娃娃逗她笑,引導她喜歡美,欣賞美。

勞動教育——教孩子學拿筷子自己吃飯,學自己洗臉、洗小手絹;教他給爺爺奶奶盛飯,教他學會洗碗。

這是小時候頂緊要的6年,不能隨隨便便放過去。效果區別在於,有的家庭教育是自覺的,有計劃的,因此效果就好。有的是不自覺的,盲目的,隨隨便便的,所以效果就差。

魏老師班級裏張傑的母親,從孩子一歲就耐心的,有計劃的教育,所以女兒張傑就成長得出眾,性格活潑、開朗,説話辦事膽子都大,待人有禮貌,做事情持之以恆,識字量也多。另外一個李小華,説話吞吞吐吐,不願與別的小朋友在一起,遇到困難愛哭,仔細一調查,原來小華的媽媽生怕委屈着女兒,對孩子百依百順,只知嬌慣,不重養,不重教,她總覺得教育是學校的事。

書中還借鑑了民國初年的廣東省省長朱慶瀾的一段話,他在任職期間的1916年,親自撰寫了一部《家庭教育》的著作,他把一個人從出生到6歲入學前、入學讀書和離開學校走上社會這三個階段,形象地比喻為“三道染缸”。

他説“小孩子生下來,好似雪白的絲。在家裏生活6年,好似第一道染缸。家裏6年教的好,養得好,好似白絲染成紅底子。到了進學堂,再得好先生,就將那紅紅的底子好好加上一層,自然變成了大紅。到了世界(社會)上,哪怕遇着壞朋友,壞染缸,想把他變成黑色,他那大紅的底子,一時總不得變的。如果再遇上好朋友、好染缸,不用説,自然變成真正的硃紅,頭等的好人了。萬一在家裏6年,教的法子,養的法子不好,比如白絲一下缸已經染成黑底子,進了學堂,就有好先生,想把他變成紅色,那黑底子總是難退得去。就是勉強替他加上一層紅色,仍舊是個半紅半黑的。如果學生再遇着不熱心的先生,到了世界上,再遇着壞朋友,壞染缸,將黑底子一層一層加上黑色,自然變成永不褪色的'黑青,永不回頭的壞蛋了。絲總是白的,只看第一道染法如何。個個人生下來都是好的,只看6歲以前家裏教法怎樣。6年裏肯費力,將來就受用不盡。”

朱慶瀾所説的“家庭似第一道染缸”的比喻,多有道理啊!孩子小的時候隨你愛怎麼教就怎麼教,等他大了不容易教的時候去教,又費力,又無益。如今孩子13歲了,像李小華一樣膽子小,在學校和同學玩的不好,容易生氣;怕困難,遇到難題各種退縮,我們在入學前不注重對孩子的家庭教育,總覺得大了就懂了,真是後悔啊!家裏有6歲前的孩子,現在抓緊時間給孩子染上孩子喜歡、大人喜歡、社會需要的顏色吧!

《好父母好家教》讀後感 3

我是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師,同時又是一位年輕的家長,因此教育孩子方面是膚淺的、渺小的,教育中的各種問題和困難我無法一一破解,常常覺得痛苦和疲憊,於是《好父母好家教》一書自然對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他那深邃的思想深深地震撼着我,使我沒有任何拒絕閲讀的理由和力量。不久前,我細讀了這本書,感覺受益匪淺。這本書的作者是人稱“現代孔子”的魏書生,他是當代著名教育改革家,同時又是一位成功的家長。他的教育思想光芒四射,家教經驗獨樹一幟。

書中的一個個事例道出了魏教授教育改革的實踐經驗、理論指導和博採眾幫獨具特色的經驗。可以這樣説,讀完這本書,我獲得了許多及時有效的教育良方。本書藴涵着我們的教育要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和為誰培養人的教育實質和方向的大問題,如:做孩子的良師益友(如何批評孩子)、教育子女德為先、後進生也能成就大事業……等,近七十種非常新鮮而又有活力的案例,實在又實用,言辭懇切,入情入理,令人心悦誠服。

魏教授提倡特別重視保護孩子的自尊心。他説:“平時,採用輕聲細語的批評方式,體現出一種父母對孩子友好商量的姿態,這種姿態的結果是讓孩子感到最終做出的決定是自己思考的結果,並不是父母強加於他的。”的確,對孩子是這樣,對學生更是這樣。可能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每次大聲訓斥或批評孩子之後,孩子難受,咱們心裏更難受、更後悔,總覺得發火發怒,傷害的不僅僅是孩子,傷害更重的還是自己。孩子的自尊心是稚嫩的,如果由於我們批評方式不當傷了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那可是得不償失的。

魏教授在教育上成功的做法還有賞識教育。書中的一個事例讓我記憶猶新:有兩個全校最差的'學生進了他的班,他説:“你們先做一件事,每人找到自己的優點。”這兩個孩子説自己沒有優點。魏教授説:“不可能,我都已替你找出兩條了……”後進生對批評往往能非常鎮靜地對付,要給他們説優點,他們反倒臉紅了。有個學生説:“老師,我學不好的,只考了8分。”魏教授説:“你一上課不聽講,二不寫作業,三又不看書,還能得8分,這是天賦哪!”這個差生就來勁了。魏教授就這樣把孩子積極的、向上的、樂觀的腦神經激發起來了。這就是賞識的力量呀!看來,在教學中,我們還是多一些賞識為好,我們要善於捕捉後進生身上的閃光點,要把每一位後進生看成是大器晚成者,要關愛他們。想想愛迪生、愛因斯坦、達爾文、畢加索等上小學時不都是老師公認的差生嗎?説到賞識,可能有不少同仁認為“你如果……就更好了”、“你要是……老師就更喜歡你了”這樣的話語是廉價的賞識,可我經常用。我想觀點不一不要緊,要緊的是我們作為第一線的老師,不是去證明許多教法的沒道理,而應當像蜜蜂一樣,在教學的百花園中,到處採集與自己有用的花粉,釀造自己教學的蜜。

《好父母好家教》讀後感 4

最近又讀了魏書生老師寫的《好父母好家教》一書,感觸很深。魏老師是一位成功的老師,更是一個神奇的班主任,無論什麼樣的班級經過他的點化都能“起死回生”。學生快樂的學習,健康成長。而且綜合素質明顯提高,考試成績也往往能名列前茅。《好父母好家教》這本書也正是魏老師從班主任的視角出發回答家長們在孩子教育中所碰到的各類問題。同時他也是一位成功的家長,他的兒子2001年高中畢業後考入了清華大學,2002年出版了第一本書。

《好父母好家教》這本書從如何批評孩子、教育子女德為先、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輕聲細語的批評效果好、為家庭分憂能使孩子更堅強、該不該給孩子請家教等多個方面近七十種實際情況展開家教漫談,為廣大家長出謀劃策,答疑解難。談的就是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事情,通過真實的案例分析讓我們感覺到這些發生在自己身邊的小事情在不同觀點支配下進行處理後其結果是不同的,真是一本實在又實用的書籍。看完之後想到其實家教和學校教育一樣都是孩子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是一個有效的整合體,我以前所碰到的.不少問題都能從這裏獲得答案。

與我家並不緊鄰的鄰家,有位母親,我從未見過面,但是她刺耳的聲音卻常常響在耳際,尤其是夏季,門窗敞開,那位母親高聲斥責孩子的聲音就會清晰地傳過來,還會夾帶罵聲,而且聲調會不時拔高,甚至走了調門,孩子會偶爾回幾句,有時會在砰的撞門聲中結束。我想那應該是個中學生吧,面對瘋狂的母親,他只能用一道門結束“戰爭”。沒有不犯錯誤的孩子,顯然那位母親的做法是樹立了反面教材,但是像這樣的父母卻大有人在。父母常常以為小孩子沒有或缺乏自尊心的,或者沒有把孩子看成一個獨立的人,為了一點過錯,或是嘮叨不止,或是大聲數落,甚至不分場合,不分時宜,孩子像是自己的私有財產,如果氣往上撞,血往上湧,還會隨意罵人,動手動腳,全然不顧孩子是否能承受得了。還以為這一次的教育會讓孩子印象深刻,會起到約束的作用。而實質上這樣的批評教育不但收效甚微,還會對孩子脆弱的心靈帶來傷害,造成孩子不自信,心裏壓抑,或者久而久之,父母如此“教育”,會被孩子默默排斥,無聲反抗,反而激起逆反心理,適得其反,失去了批評的效力。

高聲不代表有理,斥責打罵不表明深刻,真正能教育孩子改正錯誤的是父母的耐心和細心,壓住自己的怒氣,輕聲細語地指出孩子的錯誤,心平氣和地告知正確的做法。約束人行為的是內心的自省和自制,孩子也是有思想有判斷力的人,需要父母正確的引導。孩子的心靈是脆弱細膩的,自我修復的能力還不夠頑強,如果父母方法不當,甚至造成傷害,會留下終生難以彌補的印跡。

都説孩子是花朵,可是花朵很嬌嫩,很容易受到傷害,批評要注意方式,注意場合,要學會輕聲細語,多一些理解寬容,讓花朵自由綻放。看來書中説的一點都沒錯:現代家庭教育應該特別重視保護孩子的自尊心。孩子的自尊心一旦受到傷害,就會出現破罐子破摔的消極心理。如在商店玩具櫃枱前孩子嚷着買玩具,父母越訓斥,孩子越要買;父母聲音越大,孩子哭得越厲害。其實這是孩子的一種消極的自我保護。孩子哭是對父母大聲斥責的抗議。孩子堅持買玩具,其實也不一定是非買不可,而是一時下不來台。採用輕聲細語的批評的方式,體現出一種父母與孩子友好商量的姿態。這種姿態的結果是讓孩子感到最終做出的決定是自己思考的結果,並不是父母強加於他的。

其實咱們都有這樣的體會,每次大聲訓斥或批評孩子之後,孩子難受,咱們心裏更難受,更後悔。總覺得發火發怒,傷害的不僅是孩子,傷害更重的還是自己。因為那時,我們自己受到了雙重傷害:一是被自己所愛的孩子不理解,二是助長了愛訓人、愛發火的壞脾氣。

俗話説:“傷樹不傷皮,傷人不傷心。”孩子的自尊心是稚嫩的,如果由於我們批評方式不當傷了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那可是得不償失的。現代家庭教育最忌諱的,就是家長一廂情願,本着良好的動機卻收到消極的後果。難得的是,很多家長改掉了大聲訓斥的習慣,採用了一種輕聲細語的批評方法。其實這是一種既科學又藝術的批評方式,孩子當然容易被感動。這也體現出家長舉止的高雅。

作為一名老師,不管是現在還是將來,我時刻都要提醒自己向魏書生老師學習,把學生當成自己的朋友,和風細雨,潤物無聲的做一名學生喜歡的老師。

《好父母好家教》讀後感 5

最近因為公司安排,拜讀了魏書生所著的《好父母好家教》一書,這本書從家教事小意義大、家教有法無定法、教育子女德為先、學習指導要科學、成才之路萬千條、熱點問題綜合談、防止家教進誤區、名人教子面面觀幾個方面展開家教漫談,為眾多家長出謀劃策,答疑解難,令我感觸很深。

作為一名教育諮詢師,在平日的諮詢工作中,常聽到家長抱怨:孩子不喜歡學習、孩子不服父母管教、孩子喜歡打電子遊戲、孩子越來越叛逆,我想這也是現在很多家長都曾有過許多的困惑。《好父母好家教》這本書不僅向每位家長,也向每位教育工作者提供了許多的成功教育例,他不僅告訴家長該如何教育子女、如何面對孩子出現的各種問題,而且也讓我瞭解了應該如何面對學生的不同問題,應該如何幫助家長共同教育孩子的良方。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終生老師,家庭教育成功的關鍵在於,所有家庭都應在孩子的成長階段有個正確的引導,給孩子提供一個優良和諧的成長環境,作為孩子的父母,不但“養”,還要“教”,更要“育”,而“教”“育”是一門學問。世上從來沒有不犯錯誤的孩子,父母常常從不考慮孩子的自尊心,或者沒有把孩子看成一個獨立的人,為了一點過錯,或是嘮叨不止,或是大聲數落,甚至不分場合,不分時宜,隨意罵人,動手動腳,全然不顧孩子是否能承受得了。而實質上這樣的批評教育不但收效甚微,還會對孩子脆弱的心靈帶來傷害,造成孩子不自信,心裏壓抑,或者久而久之,父母如此“教育”,會被孩子默默排斥,無聲反抗,反而激起逆反心理,適得其反,失去了批評的效力,因此,“平時,採用輕聲細語的批評方式,體現出一種父母對孩子友好商量的.姿態,這種姿態的結果是讓孩子感到最終做出的決定是自己思考的結果,並不是父母強加於他的”,從孩子的角度出發,設身處地去為孩子着想,那麼父母與孩子之間則不再是針鋒麥芒,而是平等的溝通了。

《好父母好家教》讀後感 6

七點半了,我跟兒子倆人準時下樓去上學,當我打開手機時,“咕咕咕”熟悉的短信息聲傳來,聽到是連續的兩條短信息聲,兒子立即興奮地説:“讓我先看,肯定是校信通沈老師發來的。”説罷,迫不急待地打開手機讀了起來。

果然是班主任沈老師發來的,兒子讀完後美滋滋地告訴我:沈老師給你留作業了,一定要仔細看喲!

我笑着接過手機,一邊走一邊看了起來,原來沈老師告訴我們作家長的,由於現在是信息時代,孩子接受的信息多而廣,讓我們在工作之餘抽時間讀些心理學、教育學等書籍,跟上時代的步伐和孩子的思想,這樣不僅可以與孩子有共同語言,增進親子感情,還可以讓家庭教育更有效。沈老師還特別推薦了魏書生老師的《好父母,好家教》。

送走兒子,一到辦公室我就搜索起來,一下就找到了沈老師推薦的這本書,

我立即下載下來,果然魏書生的家教經驗就是好,實在又實用。全書共分八個章節講述如何批評孩子、教育子女德為先、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因材施教、為家庭分憂能使孩子更堅強、該不該給孩子請家庭教師、防止家教進誤區等等,總而言之一句話: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務是讓孩子學會做人。

我一口氣讀了起來,其中有些話我覺得特實際:

一個好人的身後,必有一位好長輩給過他終身受益的教誨。

一個壞人的背後,也往往有一位不稱職的長輩給過他一輩子都難以擺脱的誤導。

一個孩子成了好人,社會受益,人民受益,集體受益,鄰里受益,但活得最充實,受益最大的,還是他的父母和他自己。

一個孩子成了壞人,社會受害,人民受害,集體受害,鄰里受害,但受傷害最重的,還是壞人自身和他的父母。

孩子是家長的'希望,教育是人類的希望。家長是過去的孩子,孩子是未來的家長。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家教意義重大,為人父母者,責無旁貸。

感謝沈老師,教育孩子的同時也沒忘給我們做家長的推薦了這麼好的學習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