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精)《我與地壇》讀後感14篇

(精)《我與地壇》讀後感14篇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2.31W 次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我與地壇》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精)《我與地壇》讀後感14篇

《我與地壇》讀後感 篇1

我一直喜歡史鐵生、蘇軾、柳宗元,但實際上因為重度拖延並沒有花時間去閲讀他們的作品,即使是短短几節的《我與地壇》也就前幾天才看完。

少年時喜歡史鐵生可能是喜歡他的遣詞造句,又或者是覺得有一個喜歡的作者這是一件顯得很有文化的事情。

如今這種喜愛只深不淺是緣於他文字中體現的哲理和生命力。

萌生想看《我與地壇》的念頭也不是突然產生,我將生死看的較輕,到嘴邊和吃飯喝水一樣平常,因此史鐵生對生命的看法一直以來我是有幾分好奇的,和盛年傷殘的他比起來,我的挫折其實不值一提。

讀後感這種東西寫起來很危險,因為一不小心就像洗文,比如在作者觀點之餘沒有加入自己的新感想,然而在大家之言有更深的感悟那我早當作家了,話是如此。

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

前段時間看了大連理工研究生寫的遺書,每每再看,都覺得很心疼,不是因為死亡本身,而是那種調侃間的孤獨感。

想到了作者和朋友分手時總互相叮囑"先別去死,再試着活一活看。"

他缺這樣一個理解他的朋友。

當牽牛花初開的時節,葬禮的號角就已吹響。一旦開始就註定會消亡,生命就是如此。因為不知道未來到底會怎麼樣,保有對未來的好奇,試着活一活看,也許會好起來,即使更壞了,上帝也早就安排好了離開的結局。

每一個有激情的演員都難免是一個人質,每一個懂得欣賞的觀眾都巧妙地粉碎了一場陰謀,每一個乏味的演員都是因為他老以為這戲劇和自己無關,每一個倒黴的觀眾都是因為他總是坐得離舞台太近了。

在看完書當天,印象最深的除了"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時”就是上述這段話,因此發了一條文字朋友圈,又讓我的小夥伴們關心我小腦瓜在想什麼。

我對這段話的理解是這樣,人生如戲,或是演員或是觀眾,人生於世,本身就沒有意義,因為慾望而活着;當慾望超越了人性,就成為了慾望的人質;只有當看透了人是因為慾望而活,且慾望人性能共存,就能真正安於人生;但自認為沒有或忽視慾望的存在而活着,生命只會乏味無趣;過於沉溺慾望和人性的`細枝末節只會反受其害。

之於我自己而言,時而是乏味的演員,時而是倒黴的觀眾,好在因為拖延和懶惰讓我避免成為了生活的人質。

做一個懂得欣賞的觀眾是一個不太容易的課題,有一種不囿於小我的境界。

就命運而言,休論公道。

我是一個不相信因果報應天理循環的人,相較而言我更相信人的命運是隨機的,大範圍的隨機好與壞,隨機到不同人身上,對造物主來説,這些事情只是不同而已,本身不具有消極或積極的意義,只是反饋到了個體上,就有了意義,有了美與醜,好與壞。

比如上帝安排了一場死亡,在朝氣蓬勃的少年身上它是一個悲劇,在飽受病痛折磨的老人身上它更像是一種福祉。

這種隨機的安排產生差異,得益於這些差異,生活得以繼續,讓世間得以存在。

我常以為是醜女造就了美人。我常以為是愚氓舉出了智者。我常以為是懦夫襯照了英雄。我常以為是眾生度化了佛祖。

《我與地壇》讀後感 篇2

當我們還在與青春肆虐時,史鐵生已經接受了命運的安排,永遠地與輪椅為伴。不能夠在最張狂的年紀去瘋去愛去揮霍,實在是一樁憾事。從開始的憤怒不公到最後坦然接受,史鐵生的內心是經歷了怎樣的滿山荊棘又遇到了怎樣的撥開雲霧,沒有人可以知道。還好史鐵生有很多好朋友,朋友們的陪伴給予了他無盡的温暖和希望,給了他活下去的力量。

出院後他和母親回家住,在一次偶然的機會與地壇結識。在這個地壇裏,他消磨了很多時光,也宣泄了很多情緒,有時候輕鬆快樂,有時候沉鬱苦悶,有時候悠哉悠哉,有時候棲惶落寞,有時候平靜自信,有時候又軟弱又迷茫。地壇對於史鐵生而言是無話不説的好友,是最長情的陪伴。在一個喧囂密集的城市裏,有這樣一個安靜的世外桃源,着實不易。他説,這是上帝的苦心安排。因為有很多空閒時光,他觀察着每一個來地壇閒逛的人,思考着人生的重要課題——為什麼活、要不要死。

母親一直陪在他身邊,一直沒有放棄尋找治腿的良藥,每天的全部心思都在治療上,到處找良醫偏方。後來母親生病了,得了肝癌。史鐵生並不知情,還會時不時向母親發脾氣。母親的愛和擔憂一直在蔓延,還時不時自己安慰自己。母親鼓勵他寫作,可是等他真正出版第一本書的時候,母親已經不在了。有一種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感覺,然後呢,只剩下懷念。

後來史鐵生的狀態變好很多,他寫小説寫電影劇本。或許是因為心思全部放在了寫作上,或許是因為他真的看清了這個世界,然後愛她。

他是多想擁有一具健美的軀體,可是世界上沒有如果。從開始的埋怨不公,到後來的坦然接受,他是真的成長了。他明白每個人的人生總是喜苦蔘半,如果你的一生沒有任何痛苦和磨難,那就不能強烈的感受到幸福,剩下的只是舒適和平庸。劫難之後失而復得,你才能體會到別樣的.幸福。苦盡甘來,才能夠品味人生。所以老天爺在給你好運的同時,也在給你埋下坎坷,或許我們生命的價值就是在一直接受挑戰和走在迎接挑戰的路上,正因為這些苦難的劇情,我們的人生劇本才得以圓滿。我們來到這個世上,不就是來嚐盡酸甜苦辣和歷盡人生百態嗎。這樣的你,老了之後,才有故事講給膝邊的兒孫們,才會擁有獨一無二的人生自傳。

作者回憶起自己的童年,回想起每一位在童年留下印記的人和事,一切都是那麼美好和耐人尋味。是啊,童年應該是人生中最美好的階段了吧,只要有好吃的好玩的,就每天很開心很幸福,誰又不懷念記憶中的小時候呢。當然也存在有些人的童年不美好,小時候就開始經歷磨難的你,是不是塑造了更成熟的你。

後來作者離開了那個地壇,搬到別處去住。後來有讀者説如今的地壇,已經是面目全非了。他是這樣説的:我已不在地壇,地壇在我。是啊,曾經的他,為了尋找安靜,為了揉撫心靈和肉體的創傷走進地壇。而現如今,他歷盡滄桑,看透人世,得到了內心的安靜。所以,安靜從來都是從心而來的,不是地壇給予了他安靜,而是他賦予了地壇安靜。

《我與地壇》讀後感 篇3

“一個失去差別的世界將是一潭死水,是一塊沒有感覺沒有肥力的沙漠。”讀罷《我與地壇》,我能感覺到史鐵生以殘疾之軀渡過充實人生,其中飽含了他對人生的感悟和對親情的謳歌。文章字字珠璣,洋溢着作者心靈深處的情感。

“祭壇四周的老柏樹愈見蒼幽,到處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蕩。”園中凋零蕭瑟的景象出現在史鐵生的面前,必定使他聯想到了自己的病體殘軀,不幸遭遇。中國文人自古以來都有這種感觸,杜甫,蘇軾……都曾經觸景傷懷。而史鐵生卻從殘疾生命裏體現了不服輸的精神,他堅強的崛起,豁達坦蕩。在滿園瀰漫的沉靜光芒中,一個人更容易看到時間,他看到自己的身影。

他兩腿殘廢後,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當他一天到晚耗在園子裏看着來來往往的行人,心中該是多麼的難受啊。可是他也看到了滿園的`草木競相生長,看到世界自然萬物生機勃勃。我相信他心中一定充滿了希望。反觀我自己呢,經歷了幾次考試的失敗之後,態度消極,彷彿對自己的一切努力都抱着失望的心態。直到這次暑假回家,一天早上我看到爺爺一大早就跑去砍了幾根竹子回家。我心裏一陣疑惑:都八十幾歲的老頭了,整天瞎折騰什麼呢?下午我出門時,卻發現他已用竹子編好了一個雞籠的底座。爺爺見我出來了,忙擦了擦臉上的汗水,一個勁的衝着我笑。

我不知為何突然臉紅起來,忙把頭扭過一邊去。是啊,我有什麼資格接受這純樸的笑容呢?就因為幾次考試分數不理想,遲遲不能從失敗中走出來,整天唉聲歎氣的。我看着自己小腿光滑緊緻的皮膚,一個本該陽光向上的少年,卻藏着一顆自甘消極的心;而一個年過八十,肌肉鬆弛的老人,卻懷着一顆熾熱的心,這多麼令人無地自容啊!

“上帝為什麼早早地召母親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地,我聽見回答:她心裏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涉世未深的人總喜歡新鮮好玩的東西,而盡歷風霜的人們卻喜歡經歷歲月打磨的東西。母愛,就是一場經歷打磨愈發温潤的玉石。而史鐵生的母親,就像那座地壇,歲月不斷的打磨着她,琉璃遭蝕、硃紅淡褪、高牆坍圮、雕欄散落……歲月使她的青春褪去,卻使老柏愈蒼幽,荒滕愈茂盛——這是她對兒子的愛!這樣的母親,融化了史鐵生的苦悶和憤怒,讓史鐵生看到了處處蟲鳴的午後,鳥兒歸巢的傍晚。而我們的母親又何嘗不見如此呢,承受來自生活的巨大壓力,肩負教育子女的重擔,還要包容我們的不理解所帶給她的痛苦。因此,我們應當慶幸母親安在,及時行孝。

地壇中既有蟲鳴鳥叫,也該有芸芸眾生。一對老夫婦,一個唱歌的青年,女教師,長跑運動員的女孩,他們給作者鼓勵和感動,而我想在作者心中,無論幸運或者不幸,他們都已得到作者最真摯的祝福了吧。相信作者在這裏已找到了生命的意義,並堅強地走了過來。

《我與地壇》讀後感 篇4

近日讀了史鐵生的《我與地壇》領悟了不同尋常的人生,史鐵生雖然肢體殘疾,但在我看來他卻有着頑強的生命,充實的人生,始終有伴隨着他的地壇。

地壇在史鐵生的生命裏充當一個重要的角色,從而引發了我對地壇的遐想。書中描述:它一面剝蝕了古殿檐頭浮誇的琉璃,淡退了門壁上炫耀的硃紅,坍記了一段段高牆又散落了玉砌雕闌,祭壇四周的老柏樹,愈見藏幽,到處的荒草野藤也都茂盛的自在坦蕩。這是史鐵生第一次看到的地壇。園中凋零蕭瑟的景象展現出史鐵生的內心的無助與悲慘的遭遇,但野草荒藤都茂盛的自在坦蕩,從中體現了殘疾生命裏不服輸的精神。不在遭遇中倒下,而是堅強的崛起,自在坦蕩,從不同的環境中尋回自己。

他兩腿殘廢後,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就搖着輪椅總到那兒去,僅為着那兒是可以逃避一個世界的另一個世界。跟別人上下班一樣在那裏消磨時間,躺在輪椅上或者是坐着看書或者是想事,撅一杈樹枝左右拍打,驅打小昆蟲,蜂兒如一朵小霧穩穩的停在半空;螞蟻搖頭晃腦捋着觸鬚,猛然間想透了什麼,轉身疾行而去;瓢蟲爬的不耐煩了,累了祈禱一回便支開翅膀,忽悠一下子升空了;樹幹上留着一隻蟬蜕,寂寞如一間空屋;露水在草葉上滾動,聚集,壓彎了草葉轟然墜地摔開萬道金光。滿院子都是競相生長弄出的響動,窸窸窣窣片刻不息。園中荒蕪但並不衰敗。

地壇的每一棵樹下他都去過,不論什麼時間,什麼天氣他都在院子裏呆過。他總是想一些我們看起看來很平常的事,如:經常反覆想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這樣想後他便覺得安心了。還有是怎樣生活,這幾乎是困擾他的重要問題,但有些東西是任誰也無法改變的:比如祭壇石門中的落日,寂靜的光輝平鋪的一刻,地上的每一個坎坷都被映照的'燦爛;比如在園中最為落寂的時間,一羣雨燕都出來高歌,把天地都喊得蒼涼;比如秋風忽至,再有一場早霜,落葉或飄搖歌舞或坦蕩安卧,園中播散着熨帖而味苦的味道。這樣的想法是他得到了安慰。也是我從沉迷中醒來,領悟到不變得美,他時刻伴隨着生活。春之潤,夏之熱,秋之爽,冬之潔,是每個人都必須經歷的,讓我們快樂起來,用心沐浴生命的每一束陽光。

對地壇多寄託的感情只適合收藏,不能説也不能想,卻又不能忘。他們不能變成語言,也無法變成語言,一旦變成語言就不再是他們了。他們是一片朦朧的温馨與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與絕望。

史鐵生是當代中國也是我最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寫作與他的生命完全夠在一起,寫出了最為健全而豐滿的思想。他體驗到的是生命的苦難,表達出的卻是明朗和歡快,睿智的言辭,照亮的反而是我們日益幽暗的內心。他居住在自己的內心,仍舊苦苦的迫索人之為人的價值和光輝,仍舊堅定地向存在荒涼地帶進發,堅定地與未明事物作鬥爭,這種勇氣和執着難道不值得我們去學習嗎?

《我與地壇》讀後感 篇5

好像這古園便是以便等着我,而飽經滄桑在那裏等候了四百多年。——作文題記在普通高中高一課文內容中《我與地壇》是自讀課文,教師只説要自己看幾次,而因為我僅僅以便應對每日任務囤圇吞棗一目十行而過。看了後感覺索然無味,題型與文章內容表述不一樣,也找不到表述服務宗旨,乾脆置放一邊未予理之,漸漸地也就遺忘了。之後,一直來到高三,最後一個學年,老師總注重素材作文高分數來源於教材非常是普通高中大家所教過的課文內容,比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背影》、史鐵生的《我與地壇》這些這種。

教師的一席話使我恍惚之間,史鐵生?我與地壇?瞭解生疏交錯的創作者和著作,帶著還到來急的情緒翻出高一課本,滿懷好奇心與忐忑不安用心再讀。不知道是由於年紀的提高內心強大還是以便優秀作文高分數,當我們用心念完後內心很長時間不可以恢復。該怎麼講,在課文內容備註名稱裏寫着史鐵生20歲兩腿偏癱,精神實質貼近奔潰,因此就和背井離鄉遲尺的地壇結上了深厚感情。而地壇如同一位飽經滄桑的老母親,為一個手足無措的人把一切都做好準備。一個殘缺不全的人,最不可以承受的也許便是他人對他傷口上撒鹽。史鐵生也一樣,見到時間就像見到自身的身影,見到小螞蟻在爬覺得自身如同個廢人連小螞蟻都比不上。第一時間我與地壇我分不清楚是如何,也搞不懂地壇和母親有説沒事兒?之後逐漸的懂了,是啥讓史鐵生從消極冷漠的心態到讚美生命呢?對,是地壇,是地面的母親。看待生命生要好好地着,死要安安穩穩的。史鐵生讓我們的是生命的身心的`洗禮,生命鑄就。在史鐵生覺得,地壇雖荒涼卻沒有衰落,如同他自己一樣。他母親説,也罷給他們個清靜的地區自身舔吸創口,思考自身的運勢,思考人生價值。也許是真情又一次給了他對生命的感受,是他母親再一次給了他生要好好地的膽量。“每一個有熱情的知名演員都免不了是一個人質事件。

每一個明白賞析的觀眾們都恰當地破碎了一場詭計。每一個枯燥的知名演員都是由於他老認為這戲劇表演與自身不相干。每一個不幸的觀眾們都是由於他總是坐着離演出舞台太近了。”説確實我看到這心在隱痛,各種各樣緣故獨特自然環境使他把生命看穿,而交給大家的大量是鼓勵內心的良劑。生命是啥,對自己好點。在不知不覺我看到一則新聞是説深圳中學一同學們看過史鐵生的《我與地壇》內心遭受震撼人心擺脱了車禍事故的黑影,對啊,大家該謝謝更該牢記史鐵生的精神實質和能量,不但危害了全部文學類作壇還彌補了每一個外傷的內心進而又豐富了每一個生命。“因此死是一件無須急功近利的事,死是一個必定會來臨的傳統節日。那樣想過之看着我舒心多了,眼下的一切已不那麼恐怖。”在荒涼的地壇思考,並懷戀着母親的諸多見到我獨自一人的黯然神傷母親偷偷流淚輕輕地離去的身影。這就是我和地壇,血與淚交錯,感受着生命。放飛理想,感受生命。史鐵生用殘缺不全的人體,講出了更為完善而豐腴的觀念。

他感受到的是生命的痛苦,表述出的確是存有的明亮和快樂,他明智的言語,點亮的反倒是大家日漸昏暗的心裏!

《我與地壇》讀後感 篇6

作者在寫這篇作品前在雙腿殘廢的沉重打擊下,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間幾乎什麼也沒有的時候走進了地壇,從此與地壇結下了不解之緣,15年後,執筆寫下了這篇文章。

文章節選二部分,第一部分寫自己在地壇中得到的生命啟迪和人生感悟。

在史鐵生筆下的地壇——荒涼但並不衰敗,看第5段小蟲的描寫,小蟲雖小,而且身處荒蕪之地,但它們都以自己的方式而活着,在眼前霎時出現生動的畫面,展現了小蟲們頑強的生命力。史鐵生觀察之仔細令人難以想象,紙上的昆蟲,在他的筆下都賦予了生命,我想這也是作者對生命思考的一種體現吧。

在第一部分中,地壇似乎和作者很有緣分,不僅生活在地壇附近而且它是作者病後理想的傾訴對象。“它像是等我而來”,作者説,發出了命運不由己的感慨,結合上下文,地壇已經成為作者的精神家園和靈魂依託。

作者在地壇中,想着生、死,最後終於得出解答:“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日子,”“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是的生命不過就是如此變更交替,生是希望的復燃;智者只會把人生之死當作最大的冒險。我們應該怎樣的`活下去?為什麼要抱怨上帝的不公平?誰能幫助我們改變命運呢?我們只能靠自己。當一個人能夠豁達的面對死亡的時候,能夠以平靜的心態看待和談論死亡的時候,他當然就獲得了堅強活下去的自信。

文章第二部分是對已故母親的緬懷,第二部分的文字描寫細膩,字裏行間卻都透露着淡淡的憂傷,自責。

在第二部分的第三段,作者描寫道:“有一回我搖車出了小院,想起了一件什麼事又反身回來,看見母親仍站在原地,還是送我走時的姿勢,望我拐出小院去的那處牆角,對我的回來竟一時沒有反應,”這是多麼令人心碎的場面!母親在想什麼?安慰?禱告?擔憂?……?母親為兒子想了這麼多,可惜兒子卻渾然不覺。由此不覺聯想到以前語文老師問我們,當我們的母親為我們端來一杯牛奶或一盤水果時,誰會想到這就是偉大的母愛,誰會深情地道一聲謝謝呢?很遺憾,沒有人做到,我也慚愧萬分,因此在往後都倍加註意了。

第二部分4、5段寫以小説發表回報母親,有哪一位母親不為自己子女的成功而驕傲?這是人之常情,天經地義。而當一個本能為你自豪的最親親人不在了,心裏是何等的失落?史鐵生這時才真正理解了母親的苦難與偉大。

在整個第二部分中,都貫穿強烈的痛悔和自責,這個由於男孩子的羞澀與倔強,在深深自責的同時告戒年輕人。

“多少年來我頭一次意識到,這圓中不單是處處有過我的車轍,有過我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這句話與前文呼應,形象地表現了母親在“我”生命中的重要性,“我”在母親生命中的重要性,這就是對“母愛”最好的詮釋。

《我與地壇》讀後感 篇7

我想,凡是知道史鐵生的人,也都知道那個破舊但安靜的地壇。那是一個給史鐵生療傷的地方,雖然沒能讓他重新站立,但卻讓他的心靈飛翔。那夕陽的餘輝,殘敗的房屋,生機盎然的野草,搖頭晃腦的小螞蟻,葉子上滾落的露珠,鍛鍊的老人,頑皮的孩童……漸漸地撫平了史鐵生的狂躁,漸漸地催生了一篇篇耐人尋味的文字,進而漸漸地感染着每個喜歡史鐵生的讀者。

我們,是否也需要一個地壇?

有句話説,每個人都是折翼的天使,不完美是必然的,經受一些苦難也是必然的。或許我們沒有生理上的殘疾,能説能笑能走能跳,可是又有誰能肯定自己沒有心理上的疼痛?變速的生活節奏,像心律不齊的心臟,不能保證每根血管都有充足的營養。巨大的生活壓力就業壓力學習壓力,讓我們的呼吸也變得急促,是不是有的時候會變得狂躁?是不是有的時候總覺得自己丟失了點什麼?是不是很想找一處安靜的地方暢快的呼吸?

是的,我們需要一個這樣的地方,盡情地放鬆心情,為心靈排污,也為心靈加些動力。在這方面,我們遠遠不如史鐵生先生幸運,擁有一個安靜的可以自由出入的大院子幾乎是不可能。這個時候,就讓我們在自己的心靈上開闢出一間小屋,供自己休息吧。

這間小屋,必須有的是,一些安靜的温暖的文字。詩書的作用不僅僅是黃金屋和顏如玉,它是一段帶着晨露的台階,一端連着黑夜一端繫着光明,踏着它,可以迎接紅彤彤的日出,那些明亮但不刺眼的亮光,會給人帶來無窮的力量。腹有詩書也不一定追求華美的氣質,只為尋那一縷吹面不寒的楊柳風,吹走煩躁,塑造我平和如湖水的心靈。

這間小屋,最好栽培一些花草。佛説一花一世界,一樹一菩提,當我看着親手打理的花花草草,總是欣喜於它們帶給我的力量。記得有一次從路上撿到一段10釐米左右的太陽花的莖,把它插在了疏鬆的土壤中,原以為它會奄奄一息,卻沒想到幾天後它綻放出一朵玫紅色的太陽花,那是生命的倔強,觸動了我心靈最深處的那份堅強。我承認我不是一個合格的護花使者,一次次我的這些小花小草們面臨生活的絕境,可是他們又一次次給我展示生命的.力量。都説養花怡情,我卻從中吸取着生命的營養。

這間小屋,要有季節的變化時空的延伸。生機盎然的春日,要及時備一份春泥作為滋養;烈日炎炎的夏日,要隨時擷取一縷清涼;碩果累累的秋天,要儲存天高氣爽的心境;白雪皚皚的冬日,要隨時吸收温暖的陽光。

在這間小屋裏,我們要時刻反省。要對自己擁有的一切懷有一份感恩與感動。不要抱怨生活的不公平,上帝總是在關一扇門的時候打開一扇窗,就像他收回了史鐵生先生的一雙腿,卻讓他以紙為船以筆為槳,在文學的浩瀚中盡情衝浪。

是否你還帶着傷?不要怕,癒合了就不會再痛。讓我們手握一把陽光,在上帝説不的時候也能擁有温暖整個世界的力量。

《我與地壇》讀後感 篇8

在生命最燦爛的青春年華,命運卻與史鐵生開了一個玩笑——失去了雙腿。從此,他的生命發生了巨大的轉變。失去雙腿,這種難言的痛苦也許會使有的人放棄生命,從此一闋不振。史鐵生,在失去雙腿的最初,它與普通人一樣,有種對生活的放棄。——“兩條腿殘廢後的最初幾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間幾乎什麼都找不到了,我就搖了輪椅總是到它那兒去,僅為着那兒是可以逃避一個世界的另一個世界。”

然而,一座廢棄的古園——地壇,改變了他的人生。這篇文章中,沒有華麗的語言,沒有精湛的手法,卻用它樸實無華的文字中充滿了史鐵生真摯的情感,文字中的哲理,深深地吸引讀者。

史鐵生二十一歲時,失去了雙腿,在這個美好的年齡失去雙腿,無疑對他來説是五雷轟頂。這慘痛的災難,對正年少輕狂的他來説,是難以接受的。他變得頹廢,變得對生活失去希望。然而,母愛喚醒了他內心深處的希望,史鐵生拒絕了死亡。當史鐵生在痛苦中煎熬時,他的母親又何嘗不是呢?——“兒子的一切苦難,在母親那裏都是加倍的。”史鐵生來到了地壇,一個寧靜的地方,在這裏,他遇到了一對老夫婦、一個唱歌的青年、女教師、長跑運動員、弱智的女孩……這些人,為他展現了生命的意義,讓他領悟了生命的真諦。

在他在地壇中,沉浸在自己的世界時,他的母親依舊在煩惱,為了兒子的安全,她常常悄悄地去尋找兒子,有時甚至因此而迷了路。史鐵生很幸運,正是因為這一個個平凡的人,一件件平凡的事,讓他從生活的'陰影裏走出,重新振作起來。可以説,史鐵生的轉變,與地壇,和地壇中的一切,是密不可分的。

生命是這個世界上最珍貴,也是獨一無二的東西。沒有生命,夢想,成績,都只是浮雲。人生不可能是完美的,其中一定會有無數的挫折,而這些挫折,卻不能成為放棄生命的理由。而這些挫折,應該是激勵你不斷前進的動力,每一次挫折之後,你的靈魂都將得到一次昇華,你將變得更加成熟。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正是因為這些挫折,我們才能體會到人生的樂趣。只有經歷挫折,才會讓我們明白生命的價值和意義。

挫折,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放棄希望。在殘奧會上,有多少殘疾人為國爭光,他們並沒有因為自己的傷殘而放棄希望,他們甚至可以超越那些健全的人。霍金,一位偉大的科學獎,他所承受的痛苦是難以想象的,命運將他永遠地固定在了輪椅上,但他卻並沒有因此放棄,他認為:“我的手指還能活動,我的大腦還能思考;我有終身追求的理想,有我愛和愛我的親人和朋友;對了,我還有一顆感恩的心……”他並沒有退卻,還成為了一名偉大的科學家,遠遠地將那些健全的人甩開,霍金用他的生命鑄造了一個神話,完美地詮釋了生命的真諦。

失去了才懂得珍惜,但那時,卻早已無法後悔。史鐵生、霍金連如此慘痛的挫折也能承受,那我們又有什麼理由去放棄自己的生命?

《我與地壇》讀後感 篇9

江南的高温天悄然而至。街上行人似乎少了些,連樓下乘涼的居民們也不見了蹤影。在盛夏的午後,翻開《我與地壇》,去尋一處清涼。

深藍色的封面,給人以心曠神怡。手指觸摸着封面上微微凸起的書名,覺出它對往事的述説。

書中講述着史老先生的人生旅途。剛開篇,就出現了一座廢棄的古園。這座古園歷盡四百餘年的滄桑,注視着史老先生的成長。也是在這裏,他完成了對人生的思考,對生命的領悟,對未來的期待。

史老 先生的青年時期,因為一場病,雙腿殘疾。正值人生最美好的時光,史老先生卻失去走路的機會,換作任何一個人都會有抱怨,有不甘心,有失魂落魄。這樣的時期,我們需要獨處。於是史老先生找了一個寧靜的去處,獨自思考。正如他所説:“在人口密聚的城市裏,有這樣一個寧靜的去處,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他在這個僻靜的地方靜靜思考各種事情。

一開始,他覺得整日呆在這樣的地方是逃避,是為了把自己的世界與外界隔絕。他在這裏一連幾年,看書、寫作,確實好受一些。漸漸地他會一連好幾小時地想關於死亡的事。終於,他弄明白了,一個人的出生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死則是不必急於求成的事,那一天遲早會到來。除了生與死,剩下的就是怎樣活的問題了。

所以,史老先生用了一生去詮釋“如何活”。從雙腿殘疾到住院治療、與死神垂死掙扎再到母親的離世,最後他開始追逐夢想。他理解了“生與死”之後,便從病的陰影裏走出來,活出了一片色彩。

他一生的經歷歸結為四個字“零度生命”,這就是他這一生精彩所在。生命本無意義,從零開始。但生命的到來並非平白無故,生命以它自己獨特的方式向我們要求意義。我們應該活出意義,有意義的生命才有色彩。生命的開端確為零度,在生命中也常有零度。每前行一段,我們需要回頭看看,是否偏離了夢想的軌跡。這樣的每一次回頭就是走回生命的起點,重新看看,我們接下來該怎麼走。正如一葉孤舟在浩瀚無邊的大海上行駛,漫漫長路,我們需要指南針的指引,一旦迷失方向,將永遠到達不了目的地。在人生路上,每一次零度的重温就是航海的指南針。即使我們走的'每一步都很渺小,但每一次重回零度後再繼續前進,就將離目標更近一步。

這是史老先生的人生。他用了一生的時間去感悟,這就是他生命意義的體現。

每個生命都有它存在的價值。歷史上,成吉思汗的統一女真,秦始皇的統一中國,康熙、乾隆的“康乾盛世”;當今社會,最美媽媽吳菊萍的見義勇為,最美司機吳斌的恪盡職守,最美鄉村教師吉思妞的無私奉獻。甚至是植物、動物。每一草,每一木都為了生命的色彩而存在。毋庸置疑的是,每一個生命都從零點開始,又在無數次的迴歸零度中昇華,去體現它的意義,描繪它的色彩。

我們活在浩瀚的宇宙裏,漫天飄灑的宇宙塵埃和星河光辰,我們是比這些還要渺小的存在。我們——平凡人,沒錯,但再渺小的生命也有它的意義。

唯一不變的,是“迴歸零度” 。

《我與地壇》讀後感 篇10

每天接觸文章似乎只是為了答出文章後佔據角落的題目,不同類型的題都被研究出了標準框架,漸漸讀文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把它特有的框架裏,無論是語文還是英語,閲讀似乎在大腦裏有一個特定儲存區,這儲存區有一個特異功能:存完即刪,多年的閲讀沒能在腦子裏留下太多痕跡。

這幾天自由閲讀史鐵生前輩的我與地壇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人生在世講究一個緣字,緣就是上帝控制人類的力量,史先生與地壇便有緣,在地壇裏找到了新的自己。在史先生處在人生低谷時地壇也是坍圮的,他們處在相似的命運中,但史先生是幸運的,因為在這人口密集的城市裏,他找到了這樣一個寧靜去處,就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他在地壇中逃避現實,就像一個網癮少年一樣,無法控制得來到地壇,一來就是十五年。他不明白自己為什麼來到這世上,但世上又有幾人明白呢,又有幾人會花時間去想為什麼,一如地壇中的小昆蟲。地壇荒蕪但並不衰敗,那裏還有無數生命。人只有在失去一切時才能靜心來思考,而不是像被蒙上雙眼一般橫衝直撞,一味跟着前方不知是對是錯的腳步,只想着快再快一點。認為什麼出生?一個人出生了就不再是一個可辯駁的問題,而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個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四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這樣一想,一切都安心多了,既然死神一定會在某時刻等你,那麼為什麼不想想怎麼活的問題呢?這不是一個在瞬間就能想透的問題,就像味覺一樣,味道是難以記憶的,只有你又聞到它你才能記起它的全部感情和意藴。

人在低谷時會陷入一個怪圈,就像中了魔一樣,認為世上再也沒有比自己更可憐的了,這時周圍的人一切舉動在自己看來都是多餘而惡劣的。他們要是沒有去安慰你,時刻守護你,你會認為他們拋棄了你,甚至他們不配他們在你心裏的位置;若他們小心翼翼伺候你,你會認為他們太多餘,自己根本不需要他們這樣做,他們傷害了你的自尊,沒有給你足夠的恢復空間。其實往往這時候,你身邊愛着你的人要比你更痛苦,他們不能阻止你去做讓他們痛心的事,因為那時你發泄情緒的方式,同時他們無法預知你在發泄時會遭受什麼,所以他們只能做最壞的準備:時刻準備着承擔任何你遭到的壞事。而在此時你是無暇理會的,因為你已夠痛苦,體會不到你的不幸在他們那裏是要加倍的。這樣的他們註定要活得痛苦,你也許會在某一天醒悟,或早或晚,也許他們會和你一起分享這喜悦,也許不會。史先生的母親在他成功時已離世,地壇上他兒子走過的車印後都不會再有一個母親的腳步,為什麼她不再多活兩年?為什麼他在兒子快撞開一條路時卻熬不住了?莫非她來到這世上只是替他兒子擔憂而不分擔一絲快樂?上帝是令人人厭惡的,但他也是明智的。這位母親心裏太苦了,上帝就召她回去。

請善待自己身邊的人,他們是你來到這世上的有緣人。

《我與地壇》讀後感 篇11

拜讀了《我與地壇》,起初是一種完成任務的心態,因為兒子説需要我寫讀後感。可是,讀着讀着,不知不覺就被深深地吸引了,有幾處讓我不禁為之動容。這些年,整天不知所忙地忙碌着,雖然不能説是愛學習之士,但是經常讓自己找到讀書的狀態。可是,《我與地壇》帶給我的震撼已經很久沒有過了。

作者的執着與堅強感動着我。雖然失去雙腿的他曾經在年少時有過失落與暴躁,但是他日日躲進地壇,去深思,去觀察,去體味人生……從不間斷,這是多麼執着的一種精神,也就是這種精神成就了他。面對殘肢,面對挫折,風華正茂的他從彷徨走向沉着,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用艱辛的勞動成就了自身的價值,給世人留下了無數的啟迪。做為身體健康的我們,過着衣食無憂的日子,卻經常會因為一些瑣事,甚至為了官位而自尋煩惱,相比之下顯得如此渺小。母愛的偉大無私震撼着我。

作者的雙腿癱瘓給了他痛苦的青春,這注定了他母親痛苦而短暫的一生。當他年少無知,時,他母親所承受的痛是常人無法想象的。她用自己的不動聲色,去放縱他、去呵護他,因為他母親知道未來的路需要他自己去闖。也許作者現在的成就能告慰母親的在天之靈,可是她短暫一生承受的痛苦在天堂能釋懷嗎?作為已為人母的我,經常認為自己是一個很稱職的母親,為了孩子的生活學習操勞着,甚至為了兒子可放棄官位與金錢,以為這樣自己就很偉大了。但是和作者的母親相比,我付出的又算得了什麼呢?

在我心底,孩子的平安健康快樂地成長是最重要的,可是有時對孩子的缺點不能耐心地引導,對孩子的一些習性不能平和地接受,甚至有時因為孩子考試成績不好,會暴跳如雷。雖然我的出發點是好的,願意孩子多學知識,為將來的就業生存打好基礎,可是由於方法不對,往往會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影響母子的感情。

不得不承認,作為母親的我,胸懷還不夠寬大,對孩子的付出,沒能做到任勞任怨。隨着歲月流逝,孩子的長大,我會加強與孩子的平等交流,在平和心態下享受與孩子共同成長的樂趣。作者的博愛感染了我。雖然作者自身殘疾,可是對生活的熱愛流露於筆尖。如果沒有愛,他不會發現地壇的內在;如果沒有博愛,他就無法觀察數年來地壇的`變遷,以及每一位進出地壇人的特點,只有對生活充滿熱愛,情感昇華到博愛的人,才能那麼細緻地觀察一切,精心地記載一切,用美麗的文字描述一切;只有心底有愛的人,他才能感悟出人生的意義,從痛苦境地爬過,走向光明;只有心底有愛的人,他才會如此懂得感恩,知道懺悔,才能勇敢面對自己年輕時犯

下的錯,才能把一切寫出來,讓世人得到教育與啟迪。人的一生會遇到很多事很多人,不可能事事稱心,處處如意,需要我們堅強,需要我們都有一顆平常心,一種平和的心態,學會面對,懂得感恩。記得有句禪語道:當你抱怨自己的鞋不好時,卻發現有人競沒有腳。所以不管是已經工作的母親,還是正在苦讀的兒子,都要盡心盡力地去付出,這樣才可以擁有無怨無悔的快樂人生。

《我與地壇》讀後感 篇12

《我與地壇》是史鐵生流傳最廣遠的的散文集作品,是他在地壇中所見所聞發出的人生感悟與思索。文章中作者以地壇作為寄託,飽含了對人生的感悟,對親情的思念,由於自己殘酷的命運,地壇成了他思考人生的佳境,其用樸實的文字表現自己在地壇流連思索時所觀察到的人生百態和對命運的感悟,其間洋溢着作者內心深處的情感,是一部優秀的作品。

正當時青年的作者,因為雙腿殘疾而對生活自暴自棄,脾氣變得異常奇怪,從而日漸消沉喪失了對生活的信心,為了逃避殘酷的命運,他選擇到地壇躲避,在他選擇地壇的同時,地壇也在冥冥之中選擇了他。作者通過與地壇的接觸及所見的人生百態,在受到周圍景物的陶冶後漸漸的思想得到質的變化,從而讓他了悟到生命的真諦。作者説“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他在地壇中琢磨思索,似乎已經看透了生命的本質,讓人明白了生死不是我們能選擇和掌控的,生命中的殘酷與傷痛都是不能選擇的,而我們所能夠做得只是珍惜利用生與死之間的時間。面對人生不可捉摸的挫折和苦難,有些人卻選擇了親手結束自己的生命,留給世人的只有感歎和惋惜。

在地壇中得到啟迪與感悟的同時,作者同時也表達了自己對母親的思念,“自個是世上最意外的一個,不知道兒子的.意外在母親那兒老是要加倍的。”作者這句引人深思的話不由讓我想到了自己的父親母親,我的父親母親是地地道道的農民,儘管大字不識一個,也沒有豐富的閲歷,但是他們的思想很開明。整天面朝黃土背朝天的他們唯一的念頭就是讓自己的四個兒女走出那一分土九分石的大山,不要像他們一輩子待在那受苦。曾經同齡的人早就在小學或初中畢業就輟學回家,很慶幸自己能讀到大學並順利畢業,如果沒有他們的辛勤付出與支持,就不會有今天的自己。父愛母愛的偉大,他們默默奉獻着自己的一生,為了自己的孩子做了太多太多,而如今我又能為父親母親做些什麼呢?現在的我,不求大富大貴,只想踏踏實實的,珍惜這份來之不易的工作,讓父親母親放心、安心,不能再讓他們為自己操碎那已經碎得不能再碎的心,我想這應該是對他們最好的感恩與回報。

讀《我與地壇》,我的心靈在作者的文字的海洋裏得到了洗滌和淨化,從而對生活、生命、親情有了新的認知與感悟。史鐵生在思考自己的逆境同時還在顧忌母親所受的痛,通過史鐵生對人生的感悟,我自己對生命價值的理解與追求有了不一樣的態度。

人的一生,不能只為自己活着,生命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説,都只有一次,對於這僅有的一次,我們應該要好好把握,要去感恩、回報。人生的坎坷,這不應成為逃避生活的理由,沒有誰的一生是順順利利的。人生百態,樂趣十足,我們應該熱愛生命,重視磨練,感悟生命的意義與價值。雖然無法反抗命運的造就,但也不能對生命不負責,對生命不重視。

《我與地壇》讀後感 篇13

今天,我拿到了一本新書,史鐵生寫的《我與地壇》,讀了其中的幾篇,我感觸很深,比如一直伴隨着史鐵生成長的一棵老樹;一個“樂趣多多”的幼兒園;一個不能忘懷的童年夥伴。

其中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樂趣多多”的幼兒園。

在史鐵生的筆下,幼兒園是一個戰火烽煙四起的地方,一定有叛徒和俘虜的身影,所以他總是裝病,不願意去幼兒園。但是也有慈祥忙碌的兩個老太太,“她們與一般的老太太的確不同,臉上的每一條皺紋裏都湧現着天真。”

這讓我想起了我的幼兒園時光,那是也有今兒不和你玩,明兒不和你玩的小矛盾,也有那慈祥的幼兒園老師,這種種事情令我不能忘懷。當時,我像個假小子,為了滿足自己,自己發明了一個“有趣”的遊戲:“假扮”。當時很流行奧特曼(一個動畫片)講的就是和壞人打來打去,而我非常喜歡,就開始假裝自己是奧特曼去打壞人,並要求當時的好閨蜜小清,去一起當英雄——這樣回想起來,原來我從小就有一個英雄夢呢!

史鐵生的老樹長在自家院子裏,而他人已經搬走了。我也會想起我自己的老房子。剛出生時,我在浦西住了2年,雖然已經很難回想起大部分事兒,但聽我媽媽説,我們小區外只要走個幾分鐘就有個廣場,我也記着我們家周圍的“便利”。雖説很多人都喜歡住在:只要一出門就有很多家小吃,隨便走走就有一個廣場的小區。但在我看來,這地方儘管便利,但過於嘈雜,我內心並不喜歡。直到後來我們搬去了仁恆,這個小區我非常喜歡,主要就是因為我的朋友幾乎都住在這裏,一點不孤單,並且離我的學校近還不是很吵。在我的腦海中,仁恆綠樹成蔭,有高高的樓層,難得一見的遊樂沙灘,湖邊隱約可見的會所,以及孩子們玩樂時瘋跑的腳步聲,笑聲,打鬧聲。這裏是一個安靜又充滿活力,令人放鬆的家。現在的家才是我夢想中的家:他的安靜充滿魅力,可以讓我靜心學習甚至發呆,學習累了可以看看窗外的綠色放鬆身心。

史鐵生有一個好朋友叫八子,他們一起看着一毛錢的電影,誰知,趕到時,電影已經開始放映,便用了這一毛錢買了香腸吃。我也有一個好朋友,叫智涵,我們一起吃過冰棍,一起去過迪士尼,一起放學回家,無論是學校的還是家裏的瑣事我們都無話不談。後來我去了另一所中學,但我們還是時常見面。在新的.學校裏,我感覺我再也找不着這樣的好朋友,和新同學在一起,我們聊天開玩笑,卻很少能夠感受到真正的信任和了解。越這樣,我就越懷念和她一起的時光。這種感覺就像史鐵生和八子一起面對面鼻子幾乎碰着鼻子吃香腸的感覺:“人一生很少有機會吃到這麼好吃的東西。”就像我一生很難再次交到這麼好的朋友。

“對於故鄉,我忽然有了新的理解:人的故鄉,並不止於一塊特定的土地,而是一種遼闊無比的心情,不受空間和時間的限制;這心情一經喚起,就是你已經回到了故鄉。”雖然現在的我很少回到以前的家,但每當回想我住過的地方,擁有的朋友,我都會覺得很滿足,整個世界也跟着我回到了童年。

————shenyt

《我與地壇》讀後感 篇14

人都是有一定壽命的。並且人必然要生,那必然要死。可以看出,生與死是相互依存,就像連體嬰兒一樣,無法單獨生存下去。既然你已經知道你必然會生,也必然會死,那你何必去思考自己將來怎麼死的。要知時候一到,壽命將盡,誰也無法抵抗。

那麼,生與死,又究竟是什麼?生,根據在字典裏的解釋,我可以造一個不一定對的句子:你生了也生了。這該作何解釋?第一個生,是出生的意思;而第二個生,則是生存、活的意思。死,自然好解釋,就是(生物)失去生命,自然就是死了。

如果自己來解釋,那麼生與死並沒有一個定義,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解釋。那麼,我認為生與死則是人一生必經的磨難,或者説是是必須經歷的兩個過程。史鐵生認為生是交給一個人的事實,而死是順便保證的結果,是一個盛大、必然會降臨的節日。

“有時候不怕死的人是有的,一生下來就不怕死的人是沒有的。”我想,剛出生的人使生已經變成了一個事實,但他還不會明白生與死的概念。可是,他總會本能的反抗死的威脅,這是人的本性,就是人的本能。而有的人不怕死,則是他們已經沒有缺憾,看透一切,又怎麼會怕死呢?我怕死,所以不想死。大部分的人死之前都是痛苦的。我害怕痛苦,所以怕死。修禪者説:“不可求死,也不用怕死,對死亡要存有感謝的心,因為死亡能使自己放下此生千萬種的責任,帶着一生的功德,迎向一個充滿着希望和光明的生命旅程。”

人生如夢。生是夢的開始,死是夢的結束。但夢怎麼樣全靠你自己的定奪。有誰知道,我們為什麼要生?

其實,生命的意義就是活着。人的出生就是為了活着而活着。如果你不是活着的,那麼又何來生一説。如果你沒有活着,也就沒有生。沒有生,何來死?所以,生命的意義,我們為什麼要生,當然是為了活着而生,為了活着但卻不得不死。這亦是人的宿命。

其實啊,人這一生不過一瞬,而這就是生與死的過程。而生與死自無定義與道理。

《尖叫的'海棠》裏曾有一段裴雨棠和阮石的對話,至今令我記憶猶新:

“蟲子,你説我會不會死?和那隻小狗一樣?”

“流點鼻血就會死?你以為生命像花瓶一樣脆弱?”

“我一直都以為,我正在死去。”

“所有的生命都會死去,有生就有死,這並不可怕。”

“如果結局一定是死,為什麼我們還要生?”

“生命是因死亡而美麗的,人生是因遺憾而完美的。”

生與死的關係並不可怕。生命是因死亡而美麗的。

人既然能生,必然就是老天要讓他在這世上留下點什麼來。活着不一定是為了幹某件事情。但你要做某件事情,就必須要活着。人生着就一定有着自己的理想,那為何不趁還活着去完成它?我們正在活着,也正在死去。那之間是有過程的,有過程就必有時間,有時間你就可以完成它。

所以,暫時不用考慮人生的生與死,而是把自己充實好了,使自己始終處於一個飽和豐富的境界。

那麼,生亦無憾,死亦無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