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目送》讀後感(通用15篇)

《目送》讀後感(通用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2.56W 次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目送》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目送》讀後感(通用15篇)

《目送》讀後感1

《目送》中有這樣一句話:"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我們都在路上,父母卻在不斷的目送,而我們是否記得她們為我們付出的一切,是否記得要感恩,是否記得那停留在手心的温度。

鮮花感恩雨露,因為雨露滋潤它成長;高山感恩大地,因為大地讓它高聳;雄鷹感恩長空,因為長空讓他飛翔,天使感恩上帝,因為上帝賜予他純潔的心靈!而我們,感恩父母,因為她們賦予了我們生命,教會我們愛,教會我們成長!

從嬰兒的"呱呱"墜地到哺育我們長大成人,父母的關心和愛護是最博大最無私的,父母的養育之恩是永遠也訴説不完的:吮着母親的乳汁離開襁褓;揪着父母的心邁出了人生的'第一步;在甜甜的兒歌聲中酣然入睡,在無微不至的關懷中茁壯成長。父母為我們不知花費了多少心血與汗水,編織了多少個日日夜夜,才使我們在這個五彩繽紛的世界裏,體會着人生的冷暖,享受着生活的快樂。父母的愛柔柔如水,輕輕如煙,深沉如海,恩重如山。對這種比天高,比地厚的恩情,我們又能體會到多少呢?我們又報答了多少呢?只能將這些温暖,這些愛停留在手心,緊緊的,緊緊的,握着。

當我們用很酷的方式把吃剩的煙頭彈出時,當我們用很輕鬆的口吻説自己蹉跎時光時,當我們用很浪漫的心情與朋友閒逛時,當我們用很自豪的態度逃課上網時,當我們用很瀟灑的姿態應付生活時,而我們的父母呢?總是以很富裕的方式給我們掏錢,總是以很輕鬆的口氣對我們説上班不累,總是以很奢侈的方式讓我們吃頓餃子,總是以一種很幸福的口吻對我們説擁有我們這樣的孩子,他高興。這可能就是天下父母心吧!這樣的温度,停留在手心,很暖很暖。

父母的一生可能是平凡的,平凡得讓我們無法在別人面前談起;父母的一生可能是清貧的,清貧得讓我們不願在眾人面前誇讚炫耀;父母的一生可能是普通的,普通的就像一塊隨處可見的鵝卵石。可就是這樣的雙親,在你跌倒的時候,扶你起來,教你站立,指引你一步步走向成功。

父母所給我們的,是無盡的愛,是温暖的港灣,是停留在手心揮之不去的温度!

《目送》讀後感2

慢慢的,慢慢的,我明白了所謂的“父女母”只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一輩子看着他背過身去。你站在小路的這一頭,看着他在小路的轉彎處漸漸消失,他揹着你默默的告訴你:別追了。

我們的一生,總是在追逐別人的背影。但是,當你轉身的時候,你會發現,總有人在我們身後默默等着你。背後總有強大的後盾。他們不知疲倦地工作,不求回報,但我們從未真正給過他們任何東西。當你一次又一次離開時,他們看着你的背影。他們沒有留下來,也沒有後悔。你轉過身來看着他們了嗎?

時間是藏在黑暗裏的一隻温柔的手,當你恍惚的時候,東西隨着星星移動。當你真的轉身看他們的時候,黑髮如墨,現在卻被冰雪覆蓋。歲月帶走了他們的青春,卻在他們的臉上留下了痕跡。他們看着你轉身,只笑,誰能知道內心的苦澀?世界上只有父母一直在等你,只有父母一直在守護你,世界上只有父母一直關心你。

龍應台的《目送》讓我想起了我的母親。

夏天,涼風吹在臉上,綠柳在風中遙望遠方,就像媽媽一樣。我媽媽站在柳樹下,看着我後退的背影。我轉頭看她,她的目光一寸一寸隨着我移動,眼神中帶着愧疚和失望。今天是開學第一天,她沒有和我一起去。因為她知道有一羣活潑可愛的孩子在等着她。我有點失落,但還是一個人踏上了上學的路,因為我知道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

我們拼命學習如何成功衝刺100米,卻沒有人教會我們如何在摔倒的'時候有尊嚴的摔倒;膝蓋有血的時候,怎麼清洗傷口,怎麼包紮;當你的痛苦不堪時,你用什麼樣的表情面對別人?如何看待內心流血的創傷,如何在一頭栽倒時獲得內心深處的平靜;心臟像玻璃一樣碎了一地該怎麼清理?沒有人教會我們如何接受失敗。然而,隨着我們的成長,許多人關心我們,他們在等着我們。但是這條路註定是孤獨的。很多人來來去去。畢竟,你是唯一一個解決這條路上發生的事情的人。沒有人能取代你。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必須坦然接受現實,面對未來的挑戰。在路上磕磕絆絆是不可避免的。跌倒時站起來沒什麼大不了的。修行的路永遠是孤獨的,因為智慧一定來自孤獨。

沒有人能陪你走到最後。這條路上永遠只有你一個人。都是你生命中的過客。我們應該學會獨立、勇敢和敏鋭。願我們每個人走在人生的路上都平安。

前面的路不容易,但是一路上有很多美麗的風景等着我們,所以你要堅持下去,因為這條路上只有你自己。有些事情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障礙只能一個人通過。有一些路。只能一個人走。

《目送》讀後感3

龍應台説:“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讀這篇文章的時候,我一直在想象她的表情,是淡然,抑或無奈?

曾經“手牽着手,穿過好幾條街”“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媽媽的.手心裏,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揹着一個五顏六色的書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斷地回頭”,到後來不過是“很明顯地在勉強忍受母親的深情”“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他沒有,一次都沒有”“我只能想象,他的內在世界和我的一樣波濤深邃,但是,我進不去”……

曾經他説:“女兒,爸爸覺得很對不起你,這種車子實在不是送大學教授的車子。”“我看着他的小貨車小心地倒車,然後‘噗噗’駛出巷口,留下一團黑煙”,後來“推着他的輪椅散步,他的頭低垂到胸口”“排泄物淋滿了他的褲腿”“總是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機場”“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記得這最後一次的目送”……

《目送》並不長,卻寫出了兒子的成長,寫盡了父親的離去,有纏綿不捨,有憂傷黯然,也有平靜釋然。

有人在評價龍應台的文字時説:“‘橫眉冷對千夫指’時,寒氣逼人,如刀光劍影;‘俯首甘為孺子牛’時,卻温柔婉轉彷彿微風吹過麥田。”《目送》這篇文章,給人的感覺正是“温柔婉轉彷彿微風吹過麥田”,那麼輕,那麼柔,讓人不禁深陷其中,感動於她對兒子的深愛,對父親的孝心中。

我不由想起自己。年幼時和阿太親,她問我她死後我會不會哭,我哭得稀里嘩啦;做夢夢到去親戚家的路上看到阿太的屍體,醒過來後撲在老媽懷裏狠狠哭了一場……可後來呢?後來慢慢地疏遠了,阿太死了,我卻哭不出了。

我們又何嘗不是在目送呢?人生,不就是一場沒有盡頭的目送嗎?

古人云“子欲養而親不待”,與其到人死不能復生時才悔不當初,不如從一開始就好好對待身邊的親人朋友,珍惜當下,一起看花開花落,雲捲雲舒,現世安穩,歲月靜好。

就像海子曾經説的那樣,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目送》讀後感4

那句告白,叫目送。——題記

回頭一望故里,還有親人在那裏,也許你不懂為什麼要用如此深切的目光看一個背影,也許你不懂情······

龍應台的第一次目送,是對兒子安德烈的,文中有一句話:“看着孩子慢慢的遠去,進入了海關,他在海關停留片刻,然後拿回護照,閃入一扇門,忽然就不見了,我一直在等待,等待着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他沒有一次都沒有。”高考學子進入考場時,父母的目送是信任,是鼓勵;當遊子遠走他鄉時,父母的目送是擔憂,是期盼。有一次,我偶然往後一看,卻對上了媽媽的眼神,同樣的,爸爸總會在送我去考場時目送我,我問過他們,你們為什麼要這樣?媽媽説:“我要看你安全回家”,爸爸説:“我怕你怕,沒有信心。”那一刻我恍然大悟,目送就是愛。他是墨萍巍峨的高山,她是黛月清澈的'溪水,但我們都明白總有一天,自己會離開他們,當你翅膀硬了,可以飛了,但是有的時候在你高飛的時候回頭看一看,看看就在地面上還有一個一直蹣跚想跟着你一起飛的一對老人。想一想,曾幾何時,我們會為片刻看不見他們而哇哇大哭,曾幾何時,我們會為聞不見他們熟悉的味道而到處尋找,所以曾幾何時,我們是多麼依賴我們的父母啊,但一切都變了,他們想跟着我們,緊跟着我們,他們那個時候什麼都沒做,僅僅目送······

龍應台的第二次目送是對自己父親,文中有這樣一段話:“棺墓是一隻巨大而沉重的抽屜,緩緩的向前滑行,沒想到可以站得那麼近,距離爐門也不過五米,雨絲被風吹斜,飄進長廊裏。”她一直凝望着父親,直到永遠的看不見了,不過卻在她心裏面,或許父母會用背影告訴你,孩子你慢慢飛,而我只是要提前先走一步。緣分已盡,不必再難過,孩子就此作罷吧,不必再留戀,但是也許在某個深夜,你能想起我們。有一次,外公外婆回來了一陣子,離開時,我看着媽媽抹着眼淚看着他們漸行漸遠,也許目送不僅應該是父母對孩子的,更是孩子對父母的。我們以眼睛去目送,以心去目送,以自己對父母的愛去目送。你越飛越高,越飛越遠,而老人呢,卻越走越慢,最終,他歸於塵土了。

你懂了嗎?那份情,默默無聲的情;你懂了嗎?那句告白,最熱烈的告白。

目送,不慢不快,不多不少,靜如秋葉,燦如夏花。

《目送》讀後感5

才子當然心裏冰雪般透徹: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題記

人,生來是孤獨的。父母、老師、親友,或許會陪着你走人生中的一大段路程,但真正走完漫漫人生路的,只有你自己。

正如書中所寫:“這裏有五萬人幸福地歡唱,掌聲、笑聲、歌聲,混雜着城市的燈火騰躍,着涼了粉紅色的天空。此刻,一輩子被稱為‘才子’的沈君山,一個人在加護病房裏,一個人。”人們歡聲笑語,熱鬧非凡,可誰又關心遙遠的孤獨的人呢。

當你背上行囊,走上漫長的`人生道路時,總會遇到一些順路的旅人,他們會陪着你走完一段段路程,你們一起聊天,一起説着你們遇到的事,一起圍着篝火取暖,留下美好的回憶。可是,當共同道路走完,岔路出現時,你們又不得不分道揚鑣,重拾心情,走上屬於自己的道路,一個人。

你們畢竟只是匆匆而過的路人,你只是用一個故事同他們換了一碗酒,自此天各一方。

小時候,家附近有一座鐵索橋,那橋十分老舊,走上去都會有“喀啦喀啦”的聲音,我膽小,每次過橋都讓父母抱着我過。有一次,也忘了怎麼了,我一人回家,路上還沒什麼大不了,可一看到橋,心裏就漏了一拍:怎麼忘了還要過橋。我在家對岸遲遲不敢過橋,踱來踱去,有好幾次都踏出第一步了,可聽到“喀啦喀啦”的聲音,有看到橋下湍急的水流,那一步硬生生被我收了回來。

可看着越來越晚的天色,我心中十分着急,終於,我下定了決心,閉着眼,捂上耳朵,心一狠就朝對岸跑過去。

也不知過了多久,我的腳好像接觸的是地面,我這才睜開眼睛,回頭看了看已經被我跑過的橋,心仍“噗通噗通”地跳着。從那之後,我過橋就再也不用父母抱着了。

沒有人能夠陪伴你一輩子,你必須靠自己,你最大的靠山不是別人,就是你自己。人生,除了自己,誰可能知道?

就如同這個故事,我不把它寫在這裏的話,又有誰知道呢?也就我知道,喧囂的風知道,傍晚的夕陽知道,那座古老的橋知道罷了。

人生甘苦冷暖自知,也唯有自知。

《目送》讀後感6

有人説,龍應台寫的親情散文遠比她的政論文好的多。讀完《目送》方知此言非虛。出生於台灣的她,遠渡重洋,去美國負笈求學;也曾旅居於歐,在東南亞小憩,於香港、韓日逗留。流離不顛沛,其文不談遠大宏旨,唯念人生情長。

於是乎,我們看到了硝煙彌散處,昔日戰場荒蕪,野草悽悽下有白骨;生離死別後,我們看到太陽照常升起,可驍勇的士兵被歲月侵蝕成羸弱的老人,泣血的傷口已風乾,留存下難以磨滅的痛。“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鄉愁難消,故土難回,夙願難解,死難瞑目。現實中悲劇的重點不是生活中突遭變故,而是變故後日復一日的重複,身上瘡疤的痛,回憶中的痛,遊子的痛在月明星稀夜一一襲來,孤島中的老兵,你可曾尋到安寧的夢境?

於是乎,我們看到父母之愛,是從小心翼翼的呵護開始,到慢慢放手,到目送,到消失。記得去外地求學時,每次的歸來與離去,都有巷口熟悉的'身影,當你告訴父母你已長大不必再送時,他們還是提起你的書包,從家門到巷口,一路的叮嚀囑咐,直到你上車後,目送你離開才戀戀不捨的回去。那時候真正體會到了家永遠是最温暖的港灣,父母在,何其幸哉!

於是乎,我們看到人類的狹隘的世界觀並不準確,大自然自有圭臬。在那套理論裏,白鴿不一定能夠代表和平,狼也並不是兇殘和狡黠的代名詞,三生萬物,共存共生,人類想憑藉自己的小聰明為大自然立規,猶如螻蟻絆大象,自不量力。

於是乎,我們從普通人的善惡,看到了文明和野蠻的中隔線,薄弱,混沌,一扯即斷。戰爭這台人類的絞肉機,從未歇息過。主義之爭,政見之爭,膚色種姓之爭,資源之爭,利益之爭都可以是藉口,一番屠戮廝殺,當勝利者踩在失敗者的屍骨上志得意滿時,那屍骨餘温尚存。戰後的傷痛更是難以癒合,正如作者所説:太疼的傷口,你不敢去碰觸;太深的憂傷,你不敢去安慰;太殘酷的殘酷,有時候,你不敢去直視。

“千里江山寒色遠,蘆花深處泊孤舟”,這就是這本書的意境,當某個黃昏,落日的餘輝照亮窗前,你獨自一人,品一杯香茗,在《目送》裏,龍應台會與你細細訴説父母之愛,別離之苦,家國之殤。

《目送》讀後感7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上頭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龍應台的文風犀利,卻仍能寫出如此綿情的文字,親情、友情是她寫作的力量,給予她無限熱情。即使有事不能完成,她也不放棄,帶着別人的給予向東升的曙光,因是別人所給予,所以她是守衞別人的給予,因她知,沒有一種給予是理所當然的,生命不需施捨。

龍應台雖然三十四歲才成為母親,但她仍擁有年輕母親所有的稚嫩,能成為孩子的依靠是她的願望,她雖不願老天能給予她孩子一生一帆風順,但她無時不刻都在祈求孩子能夠戰勝困難。因她知,只有中心有岸,才會有渡口,才會有明天。

望着一個個背影在耳邊徘徊,轉瞬又消失在眼幕中。

無心一瞥,瞥見老師正望着我的背影漸行漸遠,既將步入嶄新的殿堂,即將步入校園的臨界點,卻無心瞥見那位力量使者正靜靜望着我。他比平很少哭,但這次他再也無法控制眼淚衝破眼膜,或許他已十年未曾落淚,但那一滴眼淚也許是值得流的。我立馬轉向就撲在他的'胸脯中,想着他常對我説:你就是我的擔當。

所有的深情,原來是許多細碎的時光串成的,就像一串亮着迷茫微光的小燈光,靜靜地俯伏在腳邊,照亮着我們彼此相依的身影。當時只道是尋常,直到一天,燦火已闌珊,我們才發現,那些尋常日子是多麼美好。

望卻,想起,忘卻,想起。百個輪迴這間未消失在啟動的夢魘中,這才稱重要事。也許是父母的叮囑,也許是不堪的現實,也許是努力所得。

臉上喜怒哀樂無常,心中酸甜苦辣醖釀;也許是深埋心底,或許是因情緒亂了分寸。

安慰吧,給予吧!不要再讓那背影漸行漸遠,盡你所能,把重要的留下,把類心的拋開。奮鬥吧,打拼吧!不要再讓遺憾因時間而再度燃起。青春吧,燃燒吧!不要因凡塵而隨從,人人活出脱俗的自己。

生命如海,寬容作舟,泛過於海,方知海之寬闊;生命如山,寬容為徑,循徑登山,方知山之高大;生命如歌,寬容是曲,和曲而歌,方之歌之動聽。

人生如流水,漸行漸遠。

《目送》讀後感8

龍應台的《目送》是一部對親情和周邊人物的感悟散文。個性鍾愛她寫的親情,抒情、真切、含蓄,併為之深深感動。《目送》是全書的首篇,描述的是目送孩子的成長,目送父親的遠去。第二篇《雨兒》寫患老年痴呆症的年邁母親,母女情感真心實意,讓人感動,第三篇《十七歲》寫的是青春期兒子的“獨立”,還有《感情》、《明白》、《胭脂》、《為誰》等等,這些都是寫父親的逝,寫母親的老,寫兒子的離,把個人性命中最私密、最深埋、最不可言喻的‘傷逝’和‘舍’”銘刻在心,訴諸文字,處處是感同深受的親情味道,篇篇有讓人沉吟難忘的人生情景。

古人云:四十不惑。人過四十後,經歷過許多次的生老病死的場面,再讀《目送》這類親情散文,感悟很多,個性是《目送》中的:“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但是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人在性命的路途中,很多時候都是這樣:平靜中透露着的哀痛,讓人不甘又無奈。永遠記得兒子在第一次拿到領悟成績單時的情景,手拿獎狀,在人羣中急切地尋找我地樣貌,那時的我就是他的天;大學四年,每次打電話時,即便是在腳骨折卧牀時,他的聲音是歡快的語調,第一句話永遠都是“母親,我很好!”我很感謝兒子的孝順,但心裏也明白,兒子長大了,能自我擔待所有的傷痛,對父母的依戀會越來越少,每每想到這,那種酸楚而又心存喜悦的無奈,瞬間會填滿我整個胸膛。讀《目送》會我又一次地感受到送父親走時的那種撕心裂肺的哀痛,也會想到了每次回家看母親時,母親那歡愉的`目光和不停叨嘮的話語。世間大小小起起落落的事,最後還是沉寂於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目送》所描述的都是人們所經歷的,因此能引起人們的共鳴。讀《目送》總有想流淚的感覺,為逝去的或正在

遠去的親情,挽留不住的是匆匆的性命腳步,能留下的就是記憶;讀《目送》懂得了對於性命,最好的態度不是挽留,而是珍惜;讀《目送》有些更深的感悟:再多的遺憾不捨都但是是性命的過程,咱們只能往前走,用此刻來填補過去的空白和傷口,帶着愛和釋懷與性命和解。

《目送》讀後感9

時間在流逝,物是人非,只有腳下的土地沒有變。這是怎樣微妙的變化,似乎有些東西註定般輪迴;似乎某些場景總排山倒海般在記憶深處湧來,只是角色悄然間發生了轉變。

作為母親的龍應台一次次目送着兒子的背影,一次次的目送他的成長。即使在那麼多穿梭紛亂的人羣中,那長長的行列裏,她仍就能夠精準地找到他;作為女兒的龍應台不斷地追憶成長的歲月,再又一次次的目送着父親的背影漸行漸遠,感受着與父親一次又一次的分離,直至與父親在殯儀館裏永遠的分離……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是啊!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

你是否想起曾經的點點滴滴。幼兒園時你一步三回頭的目送着父母遠去的背影,然後怯懦地邁進幼兒園的大門。中學時,當你面對青春迷茫無措,不知前進的方向時,父母則在你的身後目送着你成長,你可知這眼中包含多少惆悵和憂愁。他們只能適當地做下疏導,只因他們明白這霧還得你自己去撥。你可懂他們的用心?

那晚,風有些大。我有些無由來的煩悶,剛進初二的我就像一條被放入大海的小船隨波逐流,不知道方向在哪;就像是進入了滿是霧靄的荒原,張開眼睛卻不知自己身處何處——我迷茫了。興許是多了一門課程讓我有些不知所措,眨眼間,物理第一次的測驗成績出來了。坐在座位上,看着這卷子,心裏好似壓了一塊石頭,一股酸酸的感覺湧上心頭,在班上成績還算不錯的我受到了第一次打擊。回到家中,我舔舔乾燥的嘴脣,面對媽媽不知該説些什麼,只是將試卷遞給她。她輕輕的説:“一次,算不得什麼。我相信你知道自己錯在哪,不需要我來説,下次你會證明給我看的,對嗎?”我滿臉驚詫的看着她,僵硬的點點了頭。轉過身去,我分明感受到了她那飽含期待的眼神,是的,她一直以鼓勵信任的眼神目送着我的成長。

我們在目送中一次次成長,又在目送一遍遍温情。請珍惜每一次目送,不要讓期待落空;不要讓信任消散;不要讓親人為我們傷感失落……

我們從目送中來,也將從目送中去。

目送無言,用心傳送目送最真實的感動。

《目送》讀後感10

這是一本奇妙的書。淡淡的文字,平淡的語調,細膩的感受,完全沒有華麗的影子,也沒什麼大悲大喜。但卻能讓人很認真地讀下去,在無形間淨化着我們那被塵埃腐蝕的心靈。

這是一次關於親情的坦言。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多麼樸實的文字,卻觸動了我內心最脆弱的地方。

仔細想想,好像也真的是這樣。年幼時的我們,總是走在最前面的那一個,向着朝陽邁去,而順着我們的背影一直倒退回去就會發現,在那個最隱蔽的角落裏,總有一個或兩個人,他們的眼神,從我們出現在這世界上時,就從未離開過。他們或許期待,或許渴望我們的一回眸,一絲觀注,但我們一直沒給過。即便如此,每一次看他們的眼神時,那裏總是帶着説不清的深情與期盼。

這是一個關於時間的記載。隨着時間的流逝,當我們也成為那個望背影的人時,才會真切的體會到父母那份痛楚與沉默。小時候父母把我們當孩子,父母老了我們把他們當成孩子。我們會懊悔,懊悔曾經的無知,但時間不留給我們一點機會,我們想告訴自己的孩子這一切的感受,可被時間悄聲無息地擋住了。時間讓我們變了,讓我們懂得了一切,也讓我們失去了很多。

真的是這樣,有些感受只能一個人體會,有些眼淚只能一個人掉,有些痛苦只能一個人承擔,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真的只能一個人走。明白了這些,才算是真真正正的成長了吧。

這是一個人生命的歷程。不管是時間也好,親情、愛情、友情也好,該經歷的會經歷,該遺失的會遺失。生命是一條無法迴轉的軌道,我們必須按照這軌道上的路標走,經歷生老病死,悲歡離合。《目送》這個光陰歲月的'故事是屬於別人的,但我們每個人都一樣,在時光消逝中成長度過,我們的皮膚會由光滑到粗糙,我們的背影會由高大到佝僂,我們曾經擁有的也都會一一消失。這看起來是一場永恆的遺憾,但我們卻能從這一次次的目送中提煉出最純淨的心靈,最温馨的回憶。

龍應台的文字是我最欣賞的,它如清晨的雨露,清新朝氣,如黑暗的火焰,温暖明亮,帶給我一種很平靜的感覺。在喧囂吵鬧的課間讀她的書,我的世界竟也莫名的變得安詳了。下面是相關的讀後感,也許對你有幫助哦。

《目送》讀後感11

它是《目送》,一本散文,寫友誼,寫親情,寫失敗的脆弱、失落和放手,寫纏綿不捨和決然的虛無,寫盡幽微,如燭光冷照山壁。它告訴我,要真正的注視一切,必須一個人走路。一個人走路,才是你和風景之間的單獨私會。行雲流水間,萬物映在眼裏。讀《目送》,你能感悟到個人生命中最私密、最深埋、最不可言喻的"傷逝"與"舍",一種刻骨銘心的痛。

作者如是説,"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或許,在作者與兒子,作者與父親三代人角色扮演中,在消逝的時光中,他們目送一個背影,看着另一人走下去。

在那段青澀的少年歲月,我的父母也只能看着我的背影,看着我獨自走下去。他們心裏冰雪般的透徹: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在那段迷茫困惑的時光裏,我只能一個人走。可是我知道,他們眼中的擔憂,他們眼中的不捨,他們眼中一逝而過的傷痛,縱然我看不到。

讀《不相信》,你能領悟到人生心靈旅程裏最大的關卡,是"相信"與"不相信"之間的困惑、猶豫和艱難的重新尋找。

正如書中所訴,曾經不相信"性格決定命運",現在相信了。曾經不相信"色即是空",現在相信了。曾經不相信"船到橋頭自然直",現在有點信了。曾經不相信無法實證的事情,現在也還沒準備相信,但是,有些無關實證的感覺,我明白了,譬如李叔同圓寂前最後的手書:"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執象而求,咫尺千里。問餘何適,廓爾忘言,華枝春滿,天心月圓。"

對我而言,曾經相信,曾經不相信,今日此刻也仍舊在尋找相信,但是面對時間,你會發現,相信或不相信都不算什麼了。因此,在一人走的路上,你只能是對時光的無言,對生命的.目送。

有人説,少年時讀過的書,奠定了我們少年的底色。如果沐浴過瓦爾登湖的晨光,奔跑過聶魯達的黃昏。任憑世間萬象映射心間,你仍舊能以夢為馬,踏遍天際的絳紫與金黃。去讀書吧。去找到這樣的書,深深的沉迷其中,回味每個你也曾經經歷的當時。因為當時,稍縱,即逝。

《目送》讀後感12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但是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必追。”龍應台在《目送》中寫到的這段話,像留意地吹掉陶瓷上的灰塵一樣輕輕地飄入我的眼簾,但卻軟軟地劃開了我的心。

《目送》中的孩子踏上那條叫做成長的路途,他已充滿力量,蓄勢待發,急着去披荊斬棘去開天闢地,再也不能忍受母親對他纏綿的愛。於是只是吝嗇地留給她一個無情的背影。着背影輕飄飄卻冷得徹骨,灌入母親的瞳孔裏如同倒入一股寒風。母親只能目送他,最終她雙眼中燃起的火光被寒風吹滅,沒有任何火星的殘留光亮,只剩下一灘濕漉漉的灰燼,散發着草木香灰的悲涼後調,沉澱出無奈心酸的輪廓。她不得不明白: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思緒被拉扯回那段生了鏽的時光中。“文韻!走慢點,媽幫你背書包送你進去吧!”母親的嗓音突兀地闖入寂靜的校園。我不耐煩地轉身對她翻白眼,“不用。”冰涼的聲音反射出冰雪更加凜冽的光。而後頭也不回地走了,我用背影告訴她:不必追。於是她站在原地目送我離開。而那句“不用”的話語斷在陽光裏看不到痕跡,但是誰都聽得到那些痕跡破裂在她的內心深處,千溝萬壑。唯獨我選取捂住了耳朵。

如今想來,這段回憶在我的心上踐踏出一片空蕩蕩的疼痛。甚是愧疚,懊惱自我當初為何不給母親愛我的機會,為何還要傷害她呢?只是正因嫌棄她穿得像大嬸,怕給自我丟臉?我真是不孝啊。要補償還來得及嗎?

之後我常夢到這樣一個夢。夢中,我和母親分別,我離去的背影牽扯着母親綿長的目光,我不斷回頭,瞥見她的.目光裏盛滿温柔,彷彿夕陽一般籠罩在我的身上,暖暖的。她漣漪般徐徐散開的笑容撫醒了一大簇絢爛的野花。

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但是請在離別時,回一次頭,給那個目送你的人一個微笑,哪怕只是輕輕的一瞥。趁此刻,趁她還在。當記憶的時鐘纏上碧綠的爬山虎與白色的野薔薇穿插在咱們靈魂的空隙時,才不會留下遺憾。

《目送》讀後感13

龍應台的《目送》中收錄了七十多篇散文。有的是關於作者的父母,有的是作者對生活的思考……不過能引起我共鳴的,是幾篇記錄着她與兒子之間點點滴滴的散文——那正是我和我的母親正在經歷的呀!

曾經的作者也是一個“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小女孩。然而當她成為母親的那一刻,她學會了很多東西。就像我的媽媽,以前也是一個頑皮小孩。“女子本弱,為母則強”,為了我,她可以在極短的時間裏變出一桌豐盛的飯菜。我想,她一定很愛我。

有時我對媽媽和我説話的'態度十分不滿:就像和一個三歲小兒交流一樣。遇到新鮮的事分享給我時,我通常只是平靜地“嗯”一聲來回答她,但只靠這一個字,她是不會罷休的。她認為我太敷衍了事,可我覺着我已經過了大吵大鬧的年齡,嘰嘰喳喳説個不停是不合適的。

所以剛讀到《十七歲》時,我和作者的兒子站在同一條戰線上。我不理解作者一個大人,為什麼喜歡把自己的發現指給兒子,像對待孩童一樣和已經成年的兒子交流。

再度,我找到了答案。在龍應台心中,她的兒子始終都是那個活潑小孩。那麼我的媽媽也是這樣的吧?她沒有別的意思,只是沒有察覺那個在她身邊蹦蹦跳跳的小女孩已經比她還高,可以和她勾肩搭背了。她只是對我的變化感到失落。

此後,我對這種交流方式就不那麼厭煩了。我知道,她是愛我的。

就如書上所説,隨着年齡的增長,現在的我很少同父母説活了,因為他們會反覆叮囑同一件事,我感到非常無聊。

本以為只有我的家長是這樣的,後來發現連知名作家龍應台都不能免俗時,有點吃驚。通過她的文字,我才明白:她並沒有意識到自己重複提起某件事,這麼做是出於對兒子的關心。從她身上我能發現我媽媽的影子。所以我非常清楚,媽媽的嘮叨是她愛我的一種表現。

作者對孩子的愛就是從他們間的點滴瑣事中流露出來的。讀後一回味,我發現我的母親也是如此。

通過《目送》,我認識到一個新的世界,那個我媽媽眼中的世界。我對於母女之間發生的一些問題,也可以從中找到回答。這也正是這本書的神奇之處吧。

《目送》讀後感14

推薦的書是龍應台先生的《目送》,其中《目送》那一篇讓我最是“耿耿於懷”,作為一個80後,我已經在不同的年齡段經歷過親人離世的痛楚,從幼年的懵懂到成人後不已的悲傷,都是不同的,相同的是我永遠失去了他/她們,此生再也不能見。

回想到,外婆是在她五十幾歲的時候患病離世,那年是冬天,還下了很大的雪,奔喪的路上我在大人的懷裏都能感覺到風雪吹在臉上的疼痛感,可能太疼了所以記憶很深。現在依稀能記得外婆的樣子,是放在家裏遺像上的模樣,在外婆靈堂裏我能記得自己有問“媽媽,外婆怎麼不起來”,悲傷不已的媽媽聽完哭得更傷心了。那年我已經七歲,媽媽29歲。

奶奶是在我稍大一點的的時候走的,雖然大一點,可也只有13歲,現在能有的回憶只有奶奶追逐在我們四個孫輩後面喊着“慢一點~慢一點~別跑了”,和給我們還是幼年姐弟四人排隊洗澡澡的嬉鬧畫面。奶奶在村裏很口碑很好,村裏的長輩們和我説過“你奶奶一輩子沒和別人家爭過嘴(吵架),就是福氣不好,家裏的日子見好了,沒來得及享福就走了”。奶奶當年得的是癌症,姑姑和姑父都在醫院工作,只要聽到哪個醫院有什麼好的.治療方案和藥品都會想盡辦法弄來,為的只是減輕奶奶的病痛,治療了很久,最終也沒留住。走的時候除了在當兵的小叔,其他子女下人都在身邊,可是她最惦念的就是她那小兒子,因為太久沒見着,所以眼都沒合上……

爺爺離世是最突然的,雖然當時卧牀兩年,可精神狀態一直不錯,接到二叔電話時,整個人都是懵的,因為就在前兩天還準備去看世博會,回來後的週末就準備回家去看他,我計劃的好好的,真的計劃的好好的,可他沒等我回去……那天不曉得為什麼淚流滿面卻哭不出來,痛,是真痛!是很痛!可能也是無法彌補的遺憾,因為弟弟妹妹們都在之前從各地回去看過他,唯獨我是自年後回城上班後直到他“走”,這中間都沒回去過……也因為這,我開始非常討厭自己做計劃,因為計劃的變化太沉重了。

經由此些,所以看《目送》讓我心情很是沉重,它不管我願意與否?都讓我把封存的記憶一段一段的摳出來,再面對一次。

最讓人印象深刻和畫面感就是書中那段“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目送》讀後感15

《目送》是龍應台整篇《目送》的開序篇,淡淡的文字藴含了濃濃的父女情、母子情,幾許慨歎,幾番唏噓,盡在其中了。掩卷沉思,我不禁想到了自己的女兒,自己的父親。

當女兒帶着青春期的咆哮以長江後浪推前浪之勢向我湧來,我明顯地感到自己的力不從心。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獨生子女的標籤是他們特殊的符號,在前無版本可借鑑後無來者可重複的.今天,厚厚的教育讀本都是紙上談兵。青春期與更年期的碰撞,現實與理想的的錯位,困擾着我這個摸着石頭過河的母親。

我清晰地記着女兒在我面前傾訴她的第一次被欺騙後的痛哭流涕,我用盡可能平靜的語氣對女兒説:“只有經歷一些,才能明辨是非,只有經歷許多,才能返璞歸真。”當女兒似懂非懂地點點頭,我是否已開啟了目送女兒的程序?在生命的長河裏,我目送着女兒從一開始的彷徨迷離到後來的堅定從容,從一開始的跌跌撞撞,到後來的漸行漸遠……在時間與等待中,我靜等花開。

在這裏,我不得不提我的父親,一個給我生命,帶我成長的男人。不知從何時起,父親迷上了種菜,而且一發不可收拾。每次他把菜往家裏一放,就立刻啟程回家,從不做過多的停留,跟他説了很多回,叫他多休息下,吃個便飯再走,但他依然我行我素,像頭犟驢。只是,我心裏知道,他怕驚擾我們太多,怕給我們添太多麻煩。而且我更知道,他所做的一切,只是緣於我所説的一句話“現在的蔬菜太不安全了”。言者無意,聽者有心,他把這句話牢牢記在心裏,所以,種菜成為他最大的事情,所以,他種的菜吃在嘴裏是安全的,含在心裏是幸福的。每當看到靜放在家裏的蔬菜,想起他一個人躑躅回家的背影,就有一種想流淚的衝動。

從何時起,我細數自己額角的皺紋,卻驟然發現父親頭上日益增多的白髮;在感歎歲月催人老,體力大不如以前時,卻兀地發現父親爬樓梯時的一步三歇。父親——再不像以前的硬朗,他老了。

真的老了。

正如文中所説的那樣:“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所以,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攥緊手中的幸福,珍惜每一個我愛的和愛我的人的漸行漸遠的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