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悲慘世界讀後感【熱】

悲慘世界讀後感【熱】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2.58W 次

讀完某一作品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悲慘世界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悲慘世界讀後感【熱】

悲慘世界讀後感1

瓦爾讓因為飢餓偷了一塊麪包被判處了5年苦役,但是又因為屢次越獄加刑了15年,他在獄中受盡折磨,開始仇視人類對他不公。在刑滿釋放時,沒有人接納他,只有主教接納了他,同意讓他留宿,但是他非但沒有感激主教還偷了他的銀器,主教寬容了他,用他知道了要做一個誠實的人,後來因為功績出眾被任命為海濱蒙特伊市長,因為“尚馬秋事件”自首歸案,並被判處了終身苦役。後來又巧妙地逃脱了,他又按照芳汀的請求,接回了珂賽特,把珂賽特撫養成人,後來珂賽特又和馬呂斯結婚,而瓦爾讓也揭發了自己的罪行。

然而這篇文章為什麼叫做《悲慘世界》呢?我認為:

1、這篇文章寫了那個時代人們生活的艱苦,而瓦爾讓也是那個時代窮苦人的縮影——即使自己再努力勞動,也得不到足夠的.食物,讓人有一種飽一頓餓兩頓的感覺,那時一項數據表明:倫敦一天會發生5起盜竊案,其中有4起是因為飢餓直接引起的,這可以看出那時候的人一定是忍飢挨餓的;

2、這篇文章不僅寫人們忍飢挨餓的而且寫了社會的昏暗;

3、這篇文章中芳汀是那個時代未婚先孕母親的縮影,她把女兒放在德納第夫婦家,而且每個月寄錢過去,但是她萬萬沒有想到的是他的女兒不僅沒有過上好日子,還被德納第夫婦當做奴隸使用,後來芳汀被開除工作,慘死在醫院裏。

悲慘世界讀後感2

暑假,我讀了一本書叫《悲催世界》,看完之後,我深有感觸。

這本書以冉阿讓為線索,反應了不同階級人們的悲催遭遇,真實的再現了窮苦人民的生活。該書以拿破崙滑鐵盧戰役、波旁王朝復辟、七月王朝建立和覆滅以及共和黨人起義這一系列波瀾壯闊的歷史事件為背景。《悲慘世界》的作者—雨果是十九世紀法國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領袖,人道主義的代表人物,他幾乎經歷了十九世紀法國所有的重大事件。

《悲慘世界》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作為一個母親芳汀每天辛苦勞作,只是想讓女兒過上幸福的生活。但由於種種壓力,她迫不得已將自己心愛的女兒託付給德納第夫婦。但這對夫婦卻只把芳汀的女兒當作騙取錢財的'工具,芳汀的女兒珂賽特在德納第家庭度過了苦難的童年生活,芳汀由於生活的壓力最後去世了,她連女兒的最後一面都沒見到。這樣一段故事告訴了我們苦難只是暫時的,要相信光明最終能夠驅散黑暗。同時,也讓人們看到了母性的光輝是任何時代都泯滅不了的印記。小説對社會下層人民的不幸遭遇表示真摯的同情。描寫了黑暗的監獄、陰森的修道院、保皇派的沙龍和淒涼的貧民窟,塑造了眾多的人物,上至拿破崙、將軍、紳士,下至乞丐、妓女,幾乎包括了各個階層的代表,組成了一副法國社會的縮影。

書中不同人物相互對比,人物性格鮮明突出,這種“美醜對照”讓我印象十分深刻,對我以後的為人處事有很大影響。

悲慘世界讀後感3

那麼這個世界真的是悲慘的麼?

世界原本沒有悲慘和幸福,人們創造了它們。

一個麪包、一個燭台,他們站在路中央,等待人們給它們定義:贓物還是聖物。

有時候,人犯錯,不是自我的原因,而是是被逼迫到了角落。如果你能夠從人為的不可原諒中分辨出這些,請你給犯錯的人一個機會,讓他站起來。有時候他站起來了,就是這個世界更明亮了。而這個光,能夠照耀更多的黑暗角落。誰明白呢。

雨果説:“只要因法律和習俗所造成的社會壓迫還存在一天,在禮貌鼎盛時期人為地把人間變成地獄並使人類與生俱來的`幸運遭受不可避免的災禍;只要本世紀的三個問題——貧窮使男子潦倒,飢餓使婦女墮落,黑暗使兒童羸弱——還得不到解決;只要在某些地區還可能發生社會的毒害,換句話説,同時也是從更廣的好處來説,只要這世界上還有愚昧和困苦,那麼,和本書同一性質的作品都不會是無益的。”這些話,我們看在眼裏,念在嘴裏,也就應永遠的記在心裏。不為了記住這本書本身,而是為了記住這本書要告訴我們的,教會我們的,期望我們的。

這是一本愛與寬容與救贖的書。人類是不是孤獨,我們是不是擁有神的庇佑,沒有一個實體來告訴我們答案,我們只能相互擁抱才能渡過答案沒有揭曉的漫長時光,否則我們就成為天上的星星:哪怕閃耀,卻也各自在黑夜孤單寂寞,無法見到陽光,然後自我殞落。

悲慘世界讀後感4

最近,我看了一本名叫《悲慘世界》的書。這本書令我感悟深刻,你想了解這本書嗎?

這本書大致介紹了這樣一個情感淳厚的故事:讓·瓦讓是一位剛從監獄裏釋放出來的苦役犯,雖然他已自由了,卻由於那張黃色通行證而遭到了別人的謾罵。萬萬沒想到的是,一位主教大人竟免費提供給他住宿與食物,並以巧妙地方法教會了他善良的人品。從此,讓·瓦讓神奇般地變成了為人親切、善解人意,還不惜生命來幫助別人的馬德蘭市長。後來,他還以父親般的慈愛完成了芳蒂娜的遺願——將阿塞特培養成人。他在一次次波折中挺了過去,以樂觀的態度面對情緒的低潮,用勇與嘗試、急中生智的優點度過了改過自新的一生。

讀完了這本書後,我沉思很久,仍在回顧那感動人心的.故事。在故事情節中,不知不覺地便深刻反映出了惡與善的兩個極點。讓·瓦讓的前半生有不可救藥的惡,而後半生卻有着令人敬佩的善,芳蒂娜有着為了還子而付出一生,在死前還惦記着孩子的精神,泰納迪埃一家人確有著名副其實的不靠工作,只靠狡猾的做法。這個故事給我的啟示是:有好心就有好報。

這就是我最喜歡的一本書,我相信它會讓你終生受益!

悲慘世界讀後感5

“大地上最有黑暗的陰影,可是對比起來,光明是較為強烈的。”這是我在讀完《悲慘世界》候深刻明白的一句話,悲慘世界,並不是一切都令人傷感的,哪裏還藏着一種非凡的力量—愛。

主人公冉阿讓勤勞正直、胸懷坦蕩、樂於助人、品德高尚,是一個受苦難、遭迫害、被歧視的受壓迫人民形象。他起初是純樸的園藝工人,由於不忍心看到七個外甥捱餓,偷了一塊麪包,被當場抓住,成了苦役犯。他幾次逃跑而被加刑,過了19年非人的生活。僅僅一隻麪包,就剝削了他十九年的生活,可見當時社會階層的不平等和法律的不公正。刑滿釋放後,他飽受歧視與排斥。只有狄涅教區的教主肯收留他,還在教主的`影響下,冉阿讓做了一個正直的人。此後冉阿讓一直救助貧苦的人們,自己也是一身坎坷。他不像其他犯人一樣自甘墮落,而是用自己的悲慘的一生來讓人們感到温暖。最後,他去世了,可他仍舊從容面對。生死由常,就像白天將去夜晚來臨,他一直都是那麼從容。

唯有真實的苦難,才能幫助我們驅除幻想、可怕的苦難;唯有克服苦難的壯烈的悲劇,才能幫助我們承受殘酷的命運。所以,我深有感悟。只要人人獻出一點愛,世界將會更美好!

悲慘世界讀後感6

在學完六年級下冊語文第三單元后,我讀了《悲慘世界》,這本書是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的又一佳作。

這本書敍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冉阿讓由於飢餓過度偷了一個麪包,使他在監牢裏度過了黑暗的19年。出獄後,他受到人們的歧視,沒有人理會他,就這樣,冉阿讓已經絕望了,但是奇蹟出現了,一位善良的主教用他仁慈的心改變了冉阿讓的`後半生。

看完書後,我感受到雨果先生通過作品揭示貧苦人民的悲慘命運和揭露資本主義的黑暗。在維克多?雨果的筆下,他一直期盼着用“博愛”、“仁慈”、“善良”和“饒恕”來改變這個“悲慘世界”。

冉阿讓雖然後來盡全力去幫助別人,想用多做一些好事來彌補自己從前所犯下的罪,但是人們知道他從前是個苦役犯後,都不接受他的好意,在人們眼裏它還是個十惡不赦的壞人。可是冉阿讓並不介意,仍然懷着那的善良的心去幫助別人。最終他還是悽慘的死去了,這充分體現出當時的社會是多麼不公平,難道一個人犯了錯,永遠都不會改了嗎?

要以一顆真誠的心去對待所有人,要相信他人,這樣你才能得到別人的信任。如果你心懷叵測,那你永遠都得不到別人的信任,只會受到猜疑、冷落。要勇於奉獻,要以幫助人為樂趣,要熱情待人,這樣,你才會受歡迎。

英國的史美爾斯説過:“好書是生活最寶貴的財富之一”,我們要把讀書當作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件事情。

書香浸潤心靈,讀書塑造靈魂,願我們的心靈在讀書中都能得到滋養。

悲慘世界讀後感7

影片裏的一段情節我記憶猶新。冉阿讓出獄後四處碰壁,沒人願意接待他、不肯給他一口飯吃甚至不拿他當人看,仁慈的米里哀主教家是唯一一户願意收留他的人家。主教看見受盡折磨後仇視一切,已經冷漠麻木的冉阿讓表現出那樣平靜,他親切、安詳地接待他,沒有絲毫的猶豫、猜忌或鄙視,只有歡迎和尊重。

他為他提供清淡卻豐盛的晚餐,用和別人一樣的餐具、燭燈,為他準備好和別人一樣的牀單牀鋪,讓冉阿讓受傷和充滿仇恨的心靈受到久違的尊重和愛護。而整部影片最感人的一個部分也發生在這之後。冉阿讓利用了主教一家的信任,在他們熟睡時偷走了銀餐具後逃之夭夭。當冉阿讓被警察抓回到主教面前時,主教再一次展現了他非凡的氣度和寬闊的'胸懷:主教對冉阿讓的所為沒有絲毫怪罪,他又毫不遲疑地寬恕了他的罪過,還把銀燭台送給了他,並對冉阿讓説了感人至深且影響了他整個人生的一句話:“永遠不要忘記您許諾過我,您用這錢是為了成為一個誠實的人……

我的兄弟,您不再屬於惡的一方……我已買回了你的靈魂。”後來冉阿讓的靈魂終於因此而被解救出來,使得他成為了一個和主教一樣偉大博愛的人。

悲慘世界讀後感8

早就聽到別人説《悲慘世界》很好看,所以在星期五的晚上,我和爸爸就到新華書店買了《悲慘世界》。週六下午,我閒得無聊,突然想起我爸爸給我買的《悲慘世界》。打開書,剛剛讀了幾行,我就已經被裏面的人物和情節所深深吸引了。

《悲慘世界》的內容是這樣的:冉阿讓是個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人,因為過於飢餓,所以從麪包店裏搶了一塊麪包,結果被抓住了,整整坐了四年牢,然而由於不甘又4次越獄,結果被判坐牢19年。出獄後,他來到了一個小鎮,所有人都害怕他,他孤獨寂寞,躺在石凳上。一位老奶奶走了過來説:“你為什麼不到那扇門去呢?那裏的門永遠為人們開着。”那是卞福乳的家。他後來又到了別的市,做了許多好事,那裏的人都推舉他做市長。

這篇小説,反應了當時那個社會的黑暗和對平苦老百姓的.不公平,冉啊讓就是其中的一員。他坐完牢之後,沒有對社會抱怨,而是做了許多好事。在文中有一句話令我很感動:“你為什麼不到那扇門去,那扇門永遠為別人開着。”這句話寫出了卞福乳對人們的關心和無私奉獻。

悲慘世界讀後感9

《悲慘世界》最終要旨落在了靈魂的救贖。雨果在書裏曾經寫到,人生是有三個層次的,即物質的,精神的,靈魂的,《悲慘世界》在這三個層次中縱橫貫穿,冉阿讓,芳汀,小珂賽特,甚至是德納弟,沙威,一眾悲慘的人啊,無不由物質而累。雨果雖在間隙中和我們討論了民主,自由,戰爭等精神意義的上的討論。但書的最終要義卻要探索靈魂的救贖,雨果曾寫到,為了宗教,而更要反對形式主義的僧侶制度,他提倡的就是我們靈魂存在的真正意義。

《悲慘世界》謳歌革命的熱情,謳歌愛情,謳歌自由民主的`思想,但最終是要引向上帝,靈魂的救贖,他在書明確提出“此刻讀者手邊的書,中間不論有怎麼的間斷,例外或缺欠,從頭到尾,從整本到細節都是從惡走向善,從不公正到公正,從假到真,從黑夜到天明,從慾望到良心,從腐化到生活,從獸行到責任,從地獄到天堂,從虛無到上帝。它的出發點是物質,終止處是心靈,它由七頭蛇開始,以天使告終”。

當閲讀到革命起義演講辯論的章節的時候,我是激動着的,但當看到冉阿讓那一次次的救贖,受到卞福汝主教的感召,放棄馬德蘭市長的身份,向馬呂斯的坦白以及最終的魂歸上帝,我是泣不成聲的,我在雨果情歸處,看到了冉阿讓的靈魂,看到了雨果的靈魂,那一刻,我分明穿越時空,望到了他們.

悲慘世界讀後感10

最近我讀了一本名著——《悲慘世界》,它是法國19世紀文學家維克多·雨果的鉅作,維克多.雨果被人們稱為法蘭西的“莎士比亞”。

小説主要描寫的是貧苦出生的冉阿讓的一生。冉阿讓有一次看見姐姐的幾個孩子餓得直哭,於是就去偷麪包,結果被人抓住了,他坐了五年牢。因為他幾次越獄,被抓回來又坐了十五年牢。

出獄之後的冉阿讓受盡了苦難。正當冉阿讓也要變成一個壞人時,米里哀主教用寬容、善良的愛感化了他。從此,冉阿讓又變回以前的善良,把愛帶給身邊每個人。

這本名著很長,人物也很多,但我印象最深的還是米里哀主教。

他讓我想起家人對我的愛。記得有一次,我和媽媽正從興趣班回來,突然下起了小雨。媽媽用自己的外套把我裹得嚴嚴實實,自己冷得直哆嗦,回家之後感冒了好幾天。

爸爸經常給我講故事、陪我下棋,在我不開心的`時候給我講各種笑話。當我遇到困難的時候,他總用慈愛的眼光看着我,給我鼓勵……

奶奶年紀大了,腿腳又不方便。最近她説我讀書辛苦,又瘦了,就買了我愛吃的烤鴨、雞、牛奶、水果,説要給我補補身體。我很感動,他們的愛讓我快樂成長。

米里哀的愛更是讓冉阿讓改變了以後的人生,他沒有繼續犯錯,努力地生活着,用心愛着每個人,他也獲得了愛與尊敬。這就是愛的力量吧!

我也從他們所有人身上明白了愛的意義,我們每個人都要做個心中有愛的人。

愛像春天的風,吹醒了世間萬物;愛像冬天的陽光,温暖着大地!

悲慘世界讀後感11

開啟了今年第一部長篇小説《悲慘世界》le monde miserable。

到42章為止,算得上是故事到由一個小高潮到小結尾。開始閲讀之時,這些章節都叫:芳汀,會覺得很奇怪,不像一般小説的章節名。

伴隨着閲讀開始,由卞福汝主教的生平事蹟慢慢展開,詳細徹底地鋪寫了主教的性格特點、行事作風。

再從不經意地一個開篇,加入了冉阿讓的'故事,並徐徐展開冉阿讓被主教“淨化”的故事。(如果可以把這稱為對冉阿讓的心靈淨化)

再切入到181幾年社會的面貌裏4對平凡普通的“情侶”的事情,終於揭開了章節名“芳汀”的意義!它是其中一個女生的名字。再借芳汀被拋棄,生下孩子,託付孩子,回家鄉謀生活,描述出了她可悲的短暫的後半生。

再將冉阿讓的,不如説是馬德蘭先生的故事線和芳汀連到一起。

芳汀作為一個女性,沒有家人,又有私生子,更有人性的黑暗和殘酷無情不公的法律將她快速殺死。

普遍大多數人迂腐,少數理智有人性的人殘存。

馬德蘭用7年時間把那座濱海小城用產業和愛心重新建設得欣欣向榮,承認是冉阿讓之後,這一切又迅速坍塌,人們對他的敬愛也於一夜之間消失。雖然又逃走,但是他會後悔嗎,會後悔挽救一個商讓第,讓千千萬萬個窮人又墜入苦海嗎?

悲慘世界讀後感12

悲慘的世界裏,貧窮使男子潦倒,飢餓使婦女墮落,黑暗使兒童羸弱。悲慘的世界裏,因為貧窮而悲慘,因為法律而悲慘,因為現實而悲慘。

世間的一切不幸,雨果統稱為苦難。

這本書講了一個叫冉(再)阿讓的苦役犯,他之前(間)做了一些壞事(是)坐了十九年的'牢。因為他之前(的之間)的所作所為被公開過,所以沒有一個客店肯讓他住下,怕給自己帶來災難。有一次,再阿讓經老婦人指點後來到主教卞福汝家,並且在他家住了下來。之(事)後,再阿讓偷了主教卞福汝家的銀器,但是主教並不怪他,反而放他走,還把銀器送給了他。

冉阿讓就在這樣的環境中被俘虜了,他貧窮而不得已偷了一條麪包,又因法律的殘酷被判五年苦役,在不屈服中,他屢次逃跑,而使他的服役期加重到十九年。就這樣,他從一個青年邁入中年,不見天日的生活使他怨恨社會,但“還有一件令人悲傷的事:他審判了給他造成不幸的社會之後,又開始審判上帝,因為是上帝創造了社會”,“儘管上帝在每個人額頭上寫着‘希望’二字,他也會把這兩個字從這個人的生命中抹去”。

儘管得到假釋,但黃色自由紙,並未讓他得到自由,在差點重新墮入復仇的深淵時,米里哀主教的宗教式寬容讓他決心改過,這種悔恨創造了一種更深刻的覺悟。

悲慘世界讀後感13

《悲慘世界》説的是冉阿讓為了姐姐的7個捱餓的孩子去麪包店偷了一塊麪包,但他立刻被抓了起來去坐牢,坐了19年才被放出來。

然後,他來到了一個小鎮,那時很晚了。他想找一家客店隹,可是所有的客店老闆都不讓他住。最後他在一個神甫家住了一夜。半夜時他偷了神甫的一套銀餐具。但是第二天被抓了,警察把他帶回神甫家問是不是他偷的',神甫説你為什麼不把2個蠟燭台一起帶走呢?這樣一説冉阿讓就被放了。從此他為人們做了很多好事,面且還當了市長。

有一次,他為了救一個和他長的很像的人就説:“我才是冉阿讓”。就這樣他又被抓了,但是他又逃走了。因為他要救一個叫珂賽特的女孩子,並且收養了她。然後他又救了一個叫馬呂斯的人,不久珂賽特跟馬呂斯結了婚,後來馬呂斯知道是冉阿讓救了他,他們想和冉阿讓一起住,但冉阿讓死了。

我覺得冉阿讓是好人,他做了一點壞事,也做了許多好事。我以後要多做好事,大方一點。還要誠實、守信。不管發生什麼事都要做一個誠實的人。

悲慘世界讀後感14

欣賞了雨果的著作《悲慘世界》,不禁感慨萬分,這世間還有於嗎?

可憐冉阿讓,偷了一小塊麪包,結果坐了十九年的牢。出獄後,原想報復人類,可被善良的主教感化,決定重新做一個善良的人。於是,逃出指定的地點,來到一個貧窮的小鎮,從此開始了他的神聖事業。由於他的出現,小鎮繁榮了,他成為人人尊重的市長。

好景不長,偵察員沙威發現了他苦役犯的身份,從此可憐的冉阿讓又開始了他的`逃亡生涯……為什麼曾經犯過錯的冉阿讓改斜歸正,人們卻不能接受呢?如此善良的人得到的回報是什麼?

拿破崙期間,人們之間充滿着欺騙,巴黎是淹沒一切的漩渦,走進巴黎,就像進了一個無底洞,到處是貧窮的人,有錢人可以欺壓窮人。整個巴黎是那麼骯髒、污穢……

在《悲慘世界》這本書裏,貼現了作者對底層勞動人民的同情,也體現了對黑暗社會的不甘抗議。但願我們身邊多一些像主教般的慈善之人,傳承無私善良的精神,讓更多人蔘加到這個隊伍來助人為樂,見義勇為。這個社會需要這樣的人嗎,這個世界需要這樣的人,只有我們能創造出和諧的社會。

悲慘世界讀後感15

這本書是法國著名作家維克多·雨果寫的。它主要反映了法國底層人民的苦難生活和法國大革命的輝煌。這本書的主人公冉阿讓非常感動我。從囚犯到市長再到優雅的紳士,一切都來自他的仁慈。他冒着重返監獄的風險,救出了老人。當他因為有人長得像他而被捕時,他在法庭上勇敢地承認了自己的身份。當他的敵人面臨死亡時,他選擇了拯救他的敵人。

看完這本書,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什麼能讓一個人放棄一切,去做別人做不到的事情?是善良的,只有真正有一顆善良的.心才能使一個“壞”人,在社會的不公正和內心的激烈鬥爭中完成由惡到善的轉變。

冉阿讓的真、善、美可以從德納第夫婦貪婪、自私和卑鄙的臉上反映出來。同時,我也為冉阿讓感到憤憤不平。為什麼一個“壞”人不能成為一個好人並做好事?更重要的是,在監獄裏呆了幾年後,他的思想已經被領袖淨化了,這意味着冉阿讓可以重新做人了。但是沙威中士堅信壞人只能做壞事。他相信社會秩序和他所維護的法律。當他親眼看到冉阿讓是多麼善良時,他最終選擇跳入河中自殺,結束了自己充滿殉難的一生。真遺憾!

我堅信善良的力量是巨大的。它能讓你的心更堅定,更有力量,它能讓世界變得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