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雷雨讀後感(通用15篇)

雷雨讀後感(通用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2.1W 次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雷雨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雷雨讀後感(通用15篇)

雷雨讀後感1

“轟隆隆”,一場雷雨從天灑下,給人震撼,不禁又使人想到那部驚世之作《雷雨》,想到那為我們留下寶貴財富的曹禺,想到以的心來讀它。

四幕情節,起伏,跌宕不已。

第一幕,四鳳與魯貴的對話,周樸園與周繁漪的衝突尤為精彩。只貪幕錢財,輕個人感情的魯貴只是為了那幾十元錢與女兒鬧,四鳳,若不給錢就説與大少爺的事,可見他對的追求的了何種地步。作者成功塑造了一個東方葛朗台般鮮活的人物形象。周樸園與周繁漪,雖為夫妻但沒有感情,繁漪吃了好多年的藥,吃膩了,不願意吃了,而周樸園卻逼着她喝下去,但只是為了建立一個最的,最有秩序的家庭。作者成功塑造了一個者與被者的形象。

第二幕,周樸園與魯侍萍相遇。周樸園在家遇見魯侍萍,他開始並不知道他是侍萍,只是打聽一下關於侍萍的事情,後來經過對話知道了站在面前的就是魯侍萍時,態度立刻轉變,喝問:“你來幹什麼?”後來想用錢來打發她走,而侍萍卻撕了支票。作者成功塑造了一個被拋棄人的悲慘形象。

第三幕主要講述在魯貴家中,魯貴與魯大海的衝突。

第四幕,最精彩的一幕。四鳳與周萍想要一起走,侍萍知道,不同意,在他們的苦苦哀求下,侍萍雙手,着若要懲罰這的事,就來懲罰她自己,剛要放他們走。周繁漪卻衝了出來,在於周萍的對話瘋狂起來,叫來了周樸園,最終周樸園説出了,周萍呆在那,四鳳衝了出去,周衝也跟着出去,伴隨着兩聲,兩人雙雙觸電身亡,周萍也飲彈自盡。

悲慘的結局,給人以震撼和無限的想象,本是美好的愛情卻發展到最終的死亡,這隻能怪這的'舊制度。是這舊制度產生的人導致這一切,人們的心都被利益染黑了,心中只有錢,去不顧別人的死活,如文章中的魯貴與周樸園。正是由於這,進而產生了悲劇的魯侍萍與四鳳,瘋狂的周繁漪,以及的周衝。

雷雨讀後感2

近來讀了曹禺的《雷雨》,也許是以我現在這個年齡還不足以瞭解吧,看完後只覺得一陣戰慄、一陣心酸。

寫《雷雨》時,曹禺還只有23歲。正是血氣方剛的年齡吧,所以才會如此徹底地披露出封建時代中國家庭內裏的不堪,才會採用如此極端的結尾,短短一天之內,兩個家庭,八個人裏,一下子死了三個,瘋了兩個。該贖罪的死了,可無辜地盼望着美好事物的人,也死了。一切的源頭,或者説,最該死的那一個,卻健健康康地活着,貫穿了整本書的始末。這樣的情節,恐怕也只有23歲的曹禺,才寫的出了吧。

書的最前面,有學者寫的序;最後,有曹禺自己寫的後記。這兩篇小文章裏都提到了書中的各個人物,無一例外的,周蘩漪最為他們所傾心。我不明白為什麼,在我看來,天真無辜的周衝才最令人感歎,他嚮往着美好,但在那樣一個家庭裏,他無法去追求美好,他不能像魯大海一樣,有那麼激進的精神,他畢竟是周公館的二少爺。他也太天真,他想當然地幻化出一個美麗的'、無瑕疵的世界,並認為這世界真實存在着,當然,這是不可能的。所以他在最後幻想破滅時,茫然不知所措[注: 措:安置,處理。不知道怎麼辦才好。形容處境為難或心神慌亂。],不明白到底發生了什麼,令人惋惜。

其他的人物,例如周萍,幾乎令人愛恨交加。他犯下了錯誤,他也願意去改正,可他又在不知不覺中犯下了更大的錯誤,在最後認清四鳳是他的妹妹後,他該是恨透了自己吧,那一聲槍響,也許是他贖罪後的歎息。四鳳,她同她的母親一樣,有着剛烈的性格,這種剛烈又不同於周蘩漪,蘩漪幾乎是病態的,她愛就愛到骨子裏,恨,也要恨得徹頭徹尾,不留一絲喘息的機會。四鳳不同,她很年輕,她沒有蘩漪那麼瘋狂,最後的死亡,也只好是她的歸宿。

看完《雷雨》,不知該做什麼評價,只好這樣胡亂評了幾句,抒發一下內心的不安吧。

雷雨讀後感3

雷雨的開頭也註定着會有一個悲情的結局,劇中的人物他們所持有的感情是為難的更是矛盾的,煤礦公司的董事長周樸園在年輕時他愛上了自己年輕貌美的女僕侍萍並且與侍萍有了兩個孩子本來可以幸福的生活下去可是天不遂人願,周樸園最終在自己母親的逼迫下與一個門當户對的小姐結婚並且在年三十的晚上趕走了與他相愛的侍萍。當侍萍走投無路的時候想到的不是尋求出路而是自殺,但上天往往在不經意之中照顧着侍萍。侍萍被人救下之後再次改嫁給了魯貴併為他生下了一個女兒原本她也可以因此而幸福一生,可是偏偏造化弄人,魯貴在周家當差並將四鳳帶入了周家做了僕人,而她與周樸園的小兒子也在周家的`礦場上工作,並正為了礦上警察惡意殺人事件而採取集體罷工來要挾周樸園。而周樸園卻用金錢收買了別人,導致最後罷工的只有周大海一人。資本家與階級工人的差距在這裏被體現的淋漓盡致。

反觀周樸園他雖然聽從母親的要求娶了富貴人家的小姐可他並沒有因此而得到幸福。他唯一愛的女人侍萍在他心中應經死了,他留下侍萍用過的傢俱,保留她的習慣,都可以看出他對侍萍的思念,然而在他真正在看到侍萍的時候,看着這個自己愛過的女人的時候卻沒有太大的感情波動,反而認為侍萍想以年輕時的舊事來要挾他、敲詐他,再此可以看出一個資本家的知道後無法接受而導致瘋狂的事,最終與周樸園的兒子周衝為救四鳳而觸電身亡。

在這些悲劇背後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封建主義思想家庭的矛盾,相愛卻不能相守,不愛卻能夠共亡。

在封建思想的領導下,讓他知道自己的小兒子就是在礦上領頭罷工反對他自己的兒子魯大海時,他表現出了驚訝,但很快平復了情緒,並毅然的決定辭退他。再此,可以看出他的狠心、無情。

本就留在自己身邊的兒子周萍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並與自己同母異父的妹妹四鳳有了孩子之後,終於不能接受而死在了得知真相的當夜,所以:

夫妻相見,不相認卻相恨。

父子相見,不相親卻相鬥。

母子相見,不相親卻相怨。

兄弟相見,不相識卻相愁。

雷雨讀後感4

“沒有太陽的日子裏的產物”——這是作者曹禺給《雷雨》下的定義,。而讀完這部話劇,也讓我真實地感受到了舊社會封建資產階級的偽善,黑暗。

《雷雨》講述了周、魯兩個家庭,八個任務,前後三十年的糾葛。三十年前,當時還是周家少爺的樸園,愛上了自家丫鬟侍萍,然而為了功名,為了娶那位有錢有門第的小姐,他拋棄了剛生下第二個孩子才三天的侍萍,狠心讓她冒着大雪出去,離開周家的門。

侍萍原準備帶着小兒子輕生,不料被一個好心人救活了,她把這一切的苦難都歸結於命,雖然對周樸園心存怨恨,卻從未找過他,三十年來艱苦地活着。直到女兒四鳳跟着父親來到周家做工,終究還是讓侍萍與這個她又愛又恨的人重逢。而此時的侍萍,容貌有了大變,周樸園自然不會認得她。當週樸園向“陌生”的作為下人的她打聽侍萍的消息的時候,當週樸園説着“我問過許多那個時候到過無錫的人,我想打聽打聽”的時候,我想侍萍的心一定是被融化了的,她已快要忘記仇恨,以至於她一直沒有透露自己的身份——為的是試探周樸園。但當夢與現實碰撞的時候,當利益與情感交織的時候,結果總是殘忍的`。此時的她才有了清醒的認識:周樸園固然是懷念她的,那也只有在她是個死人的時候。

蘩漪、周萍、四鳳、周衝,他們都是因為這場悲劇牽扯進來的人,他們有各自愛的人,卻註定不能在一起。

周樸園是偽善、冷酷的,在他的身上充分體現了那個封建年代資產階級醜惡的一面。

如今,屬於那個年代已經離我們很久遠了,像侍萍那樣隱忍、一味把自己的命運歸結於不公平的命的人也不會再有了,但它就像一面鏡子,把人性的複雜呈現給我們會靠,同時也警示着後人,不能重演過去的悲劇。

就像侍萍説的,着就像一場夢,夢碎了 ,生活仍在繼續......

雷雨讀後感5

我想周樸園對魯侍萍沒有感情。當年為了娶一位有錢有門第的小姐周樸園明知魯侍萍不可能在呆在周家卻沒有説一句話。如果説當時的周樸園迫於家庭的壓力和封建制度的壓力二無可奈何,不得不幹魯侍萍離開,那麼三十年後的周樸園更加印證了他對魯侍萍沒有半分真情實意。

在他認出魯侍萍之前,魯侍萍問他説:“姥爺願意幫幫他麼?”周樸園只是説“讓我想一想”。如果他真的對魯侍萍有感情,怎麼會在聽了侍萍的悲慘遭遇之後只是淡淡的説想一想?如果他真的對侍萍心存懷念和愧疚,難道不應該萬分欣喜、迫不及待地想去看看侍萍麼?如果説這還是周樸園的剋制和隱忍,那在他認出魯侍萍的時候,全無久別重逢後的喜悦甚至仔細端詳侍萍這樣本能的動作都沒有。有的只是戒備,只是一句嚴厲的質問,也許他那一刻顧念的`只是自己的名聲和利益。做到如此絕情還能説周樸園是在剋制自己嗎?如果他對侍萍還有感情,為什麼他連三十年前的死都不願侍萍提?。我想這並不是他對侍萍心有愧疚,而是他急於抹去自己年少輕狂時留下的污點。後來他居然急於打發侍萍離開。“以後魯家的人永遠不許到周家來。”這表現出他急於撇清和侍萍的關係。到最後他也可笑地想用錢解決他們之間恩怨。這些都可以看出他對侍萍沒有半分真情實意。

當然,不可否認,周樸園的確在懷念着。

他留着侍萍的相片、她喜歡的傢俱,還保留着她的生活習慣。堅持了三十年實屬不易。這一切似乎在無言的告訴所有人周樸園還在還念着魯侍萍,似乎還在證實着周樸園對她念念不忘。但我覺得這更像是周樸園在懷戀自己未能得到的東西,這更像是周樸園貪戀的表現。人總在覬覦。心理學上有一種“契可尼效應”——越是得不到的東西,越覺得好。這種效應放在周樸園身上何嘗不是一樣。他懷戀的只是他無法再得到的,只是他和她無疾而終的愛情。所以所有的人都以為周樸園對魯侍萍還有感情,也許周樸園自己也這樣以為。其實魯侍萍只是他這種未得到的貪戀的寄託。

可能三十年前他對她的確是真情實意,但他可能為這愛活一瞬,絕不可能是一生。衣不如新,人不如故。

畢竟,人首先要愛自己。

雷雨讀後感6

曹禺曾經在《雷雨》的序言中評價過他自己筆下的人物,但得到其大加讚賞的卻只有兩個人,其中一個便是死得很不值當的二少爺周衝。相比而言,我覺得周衝是《雷雨》裏最具悲情色彩的人物。他先是對四鳳的求愛失敗;又在爭執中委命於父親的呵斥,認識到獨權的威嚴終究是不可動搖的;之後他又抱着近似菩薩的善心去探望困頓中的四鳳,卻被魯大海視為不速之客辱罵出門;最終他還是被自己最敬重的生母周蘩漪利用,做了一段家族恩怨的陪葬品。一件件打碎他夢想的事情接踵而來,殘酷的現實生活留給他的.只有悲痛——剩下的是一種掉到黑洞中不可重生的絕望。周衝是無辜的,他只是一個被社會矛盾、家庭仇恨無故吞噬了的受害者,一個在夢想與現實中游離屈尊的年輕人。他最終還是死在自己夢開始的地方,令人悲憐不忍,心痛不已。

從死亡的陰霾中走出來,我看到唯一一個還活着的人就是整部《雷雨》的靈魂——周蘩漪。她是曹禺老先生最喜歡的一個人物,也是他認為最“雷雨的”角色。按理説,周蘩漪並不算什麼討巧的角色,但她的行為和心理狀態卻盡顯了一個女人最剛烈最隱忍的一面——為了愛情而活,卻又被愛摧殘了身心,絕望了人世。我能夠給予她的更多的是同情,更或者説是仁愛。周蘩漪是鮮活的、真實的,她生命的一半已經沉淪,但是在感情崩潰的邊緣卻忽地懼怕起了死亡,露出對現實的無盡渴望和激情,於是她本能地抓牢身邊最後的一棵救命草,不顧一切地瘋狂地向上攀爬,但卻不料,她所有的希望最終還是土崩瓦解在一個懦弱卑微的男人手裏。而我的同情,最終停留在曹禺先生沒有給周蘩漪一個超脱的權利,死亡對於她來説是甜的,但卻不可得,她將帶着遺恨和罪責感孤守在愛人和兒子的墓冢前,直至生命的終結。

在我看來,《雷雨》裏這幾個徘徊在死亡邊緣的角色,其實都有着對生命的無限渴望和追求,只是他們在命運的衝突裏偏離了原有的軌道,最終,淚水和痛苦交織相容,命運之手把他們拽到了它永不知足的戲弄之中。但是,關於那些愛與恨的矛盾糾纏,也許也會因為這些死亡而被釋解,沒有什麼是不可原諒的。

人與人的交往就好比一隻刺蝟,總需要保持一定距離來自衞的。或生或死,或矛盾或統一,總有那麼一些關係,一些感情,始終糾結不清的。

雷雨讀後感7

讀過《雷雨》之後我的心情如天氣般鬱悶,在曹禺筆下不僅可以看出人物的本性,更能看到作者當時所生活的社會的本質。可以這麼説,劇中的人物毫不吝嗇地將自己丑陋的像蛤蟆的內心流露出來,對其劇中的主人公,我給大家説道説道。

留給我印象最深的人物是冷酷地周樸園和善良的魯侍萍,首先分析周樸園。

當魯侍萍再次出現在周樸園面前時,已是三十年的事了。從前那張閉月羞花之貌,已被苦難的利刀所磨蝕,現留下樹皮般的臉,曾經是他妻子的她,周樸園會認出侍萍嗎?在與侍萍對話中好像他對侍萍有些追憶,這是假的還是虛偽的呢?從他嚴厲的喝問侍萍“你來幹什麼?我們可以毫無疑問地做出肯定的回答,這是假的,但如果你仔細推敲,似乎他也經常去咀嚼這段感情,或許只是填補他醜惡空虛的心靈而已,這顯示他的多情與高貴。

從周樸園給侍萍錢這方面可以説是對侍萍的打發,也可以説是他對自己從前的罪惡做出的彌補。這也許就是周樸園僅剩下的一丁點的人性,又從他不讓侍萍認二十多年不見的'兒子,他的這種做法可以透露出他的冷酷與自私。而從他對自己另一個兒子魯大海的做法更是無情。我認為周樸園的生活,就只為他的金錢與虛榮而活,他的這顆心就像當時生活的黑暗社會一樣。

而生活在苦難中的侍萍與周樸園是不能相比的。侍萍的無奈。苦難,在這樣的社會中是不會有人憐憫的。對於周樸園殘忍的做法,侍萍也只有吞到肚子裏。她也只能認這個命,她唯一能做的也只有將自己這幾十年來所受的苦給訴説出來,而她所受的苦只應為周樸園殘忍的行為所造成的。這些事情更加重了周樸園形成的罪惡感。

周樸園的兒子周衝純真善良的性格與周樸園形成了明顯的對比。好像周衝的存在可以沖刷周樸園的罪惡,而周萍與繼母的倚戀,四鳳與周萍的戀愛再也掩飾不了周樸園的罪。這樣的複雜的關係暴露出當時社會的腐敗。

雷雨讀後感8

錢穀融先生在《雷雨·人物談》中,談到周衝時説:“象我們這些從舊社會生活過來的人,在孩子時代,誰沒有做過周衝式的美夢呢?誰沒有受過夢境破滅後的悲哀呢?”“在這個人物身上,寄寓着青年曹禺最純真的理想,最深摯的憧憬;寄寓着他對真善美的烏托邦世界的無限渴望和對醜惡的現實社會的極端憎惡……”

《雷雨》中的八個主要人物,能讓我大概讀得懂的,也就只有周衝了吧。

“他身體很小,卻有着大的心,也有着一切孩子似的空想。他年輕,才十七歲,他已經幻想過許多不可能的事實,他是在美的夢裏活着的”

他就像現在高中生的小情侶們般,嚮往着那綿綿不盡的.愛。同時他也愛着他的父親。在他看來,父親一定會理解自己,甚至理解自己的夢想;相信父親會允許他把自己的教育費分一半給四鳳上學。但他似乎還是個懵懂的孩子呵,他沒能完全瞭解透他的父親,他不知道,自己的父親作為封建意識極其濃厚的一家之長,“父親”的權威是絕對的。當他父親當着他和哥哥的面逼着蘩漪立即將苦藥喝下去,就是為貫徹自己的意志,確立一種命令與服從的秩序。直到喝藥這一場景,他才真正認識了父親,認識了父親的威權籠罩下的家庭。父親的專制,擊碎了少年對父親的崇敬、對父親的愛,才真正相信了母親的話:“你父親一句話,就把你所有的夢打破了。”

在他心裏,他有着一個聰慧而慈祥的母親。他把母親當作自己最知心的朋友,甚至向母親透露了心中最隱祕最純潔的情感。他會跟母親説,他愛四鳳,他會在父親逼母親喝藥的時候為母親求情。在周衝心裏,蘩漪不是平常的母親:“你最大膽、最有想象,又最同情我的思想。”在喝藥的場景中,為母親痛苦流淚,身體發抖。他也愛他的母親,同樣的卻也不瞭解她。不瞭解她的自私、陰鷙,和被瘋狂情慾燃燒着的不安定的靈魂。當母親利用他來阻止四鳳與周萍出奔的時候,他親眼看到自己心中最慈愛的母親為了自己的情慾失去母性地歇斯底里的喊叫,他難過,心痛而痛極:

雷雨讀後感9

讀完《雷雨》,此時正是夜闌人靜的時候。

關上台燈、閉眼,眼前似乎還是出現一幕幕叫人不知感慨還是感動的情景。

一切源於情又止於情。第一代的恩怨債孽卻由第二代繼續承受。倘使當初周樸園沒有為了名利狠心拋下魯侍萍和魯大海,周萍和四鳳這段不該來的愛情也就不會來,瀿漪和周萍的這段瘋狂而又心酸的感情也不會存在。而這一切究竟是誰的錯?

四鳳,侍萍,周萍,周衝,他們不該是這樣的結局啊!本來應該是一段很美好的愛情,卻在最後被套上了亂 倫的枷鎖,本來應該是一段很親密的母女情,卻為了兩段不該來的愛情而處在了痛苦的深淵。一切的美好啊,為什麼終歸支離破碎?不該死的死了,不該瘋的瘋了,舊社會,令人心酸的下層人的命運,何故如此?舊社會的黑暗,上層人士的腐朽終究導致了無數悲劇的發生。

我依然在想,不僅僅是舊社會,即便是現在,這樣的情況也依然在發生。也許現在會比舊社會光明的多,可是仍有那麼多的人仗着自己有錢有勢,處事橫行霸道,任意妄為?犯法了,他們的錢可以買通律師,買通法官,然後可以不負任何責任,拍拍屁股走人,還裝出一副受害者的委屈相,扔下真正的受害者捶足搗胸,哭盡人間的不公。這樣的人他們的心難道就不會滴血嗎?而這樣的人也終究會遭到報應的吧!呵,命運,如何的作弄了這世間的人,一切的人與事彷彿盡在它的掌握之中。

我又想到了魯大海,這個個性鮮明,決不向黑暗的上層勢力低頭的青年人。他意氣風發,愛憎分明,對於一切的不平,他敢於挑戰,堅定的'意志和一直堅守的原則,也讓他對上層人士嗤之以鼻。他不甘於那種“啞巴吃黃連——有苦説不出”的下層人民的一貫作風,更不屑於魯貴那種奉承拍馬,狐假虎威的神奇,他願意為自己以及其他所有礦工的公平挑戰周樸園,他要為自己和其他人贏得他們應有的回報,他憎惡黑暗,也敢於挑戰黑暗,這樣的年輕人正是舊社會所有懂得反抗的人的真實寫照。他們頑強,他們堅持,在所有人都在無際的黑暗中迷失了方向,朝更加黑暗的深淵走去的時候,只有他們在黑暗中摸索前進,找尋光明的所在。

雷雨讀後感10

一口氣看完《雷雨》後我心情着實激動了一陣子,可能是近來沉湎於《理想國》等讓人腦抽筋的學術著作,而少看文學作品的緣故。初中時便想看這部書,因為當時“中學生必讀課外讀物”之類的書目上總有它的名字。可我竟一直沒看,或許是因為我對戲劇不怎麼感興趣。看莎士比亞也會因為那些繁宂的抒情長段而厭煩(當然,也有翻譯的影響)。

不看戲劇的原因之一,是裏面的場景佈置等段落時時提醒我這只不過是一齣戲。《雷雨》也不例外。讀到一半時我便想,四鳳一定會死,儘管我不願意她死。因為她是全劇中最無辜,最惹人憐的人物。安排她的死,既符合她的命運(即劇情的'發展),又定會造成極好的悲劇效果。結局也不出所料,只是沒想到死的是三個人。周萍是我一直覺得最難演的,因為他身上集中了太多的矛盾,他是個悲劇人物,卻不易獲得觀眾同情。後來讀曹禺的序時,發現他也這麼認為。

我向來不曉得怎麼寫書評。以來我實在沒有那種冷靜地讀書,然後站在批判的立場上客觀地分析作品的能力。讀完一本書通常我只能體會一股模糊、激動、複雜的情緒,筆頭想寫什麼卻寫不出,悶頭一睡第二天心情平靜又重新開始讀另一本書了。二來我覺得讀文學作品嘛,能進入到作者的情感,不求甚解也就夠了,不喜歡那些像高中語文閲讀題一樣的分析、解構作品的評論家,更瞧不起豆瓣上一些故作高深的言論。也因為這個原因,我素來對中文系似乎有一種偏見。我覺得中國文化裏就講究一個“悟”字,多讀多背多思就是了。正如作者所説:“我對《雷雨》的瞭解,只是有如母親撫慰自己的嬰兒那樣單純的喜悦,感到的是一團原始的生命之感。”“我很欽佩,有許多人肯費了時間和精力,使用了説不盡的語言來替我的劇本下注腳。”

最讓我喜歡曹禺的,是他序裏的第一句話:“我不知道怎樣來表白我自己,我素來有些憂鬱而暗澀。”這讓我想到朱自清的“熱鬧是他們的,而我什麼也沒有”以及那一代的文人們。

最後小小地自豪一下,《雷雨》是曹禺在南開讀書時開始構思的。

雷雨讀後感11

雷雨是曹禺創作的經典話劇,在雷中,展示了一幕人生大悲劇,是命運對人殘忍的作弄。是“中國話劇現實主義的基石”。

《雷雨》所展示的是一幕人生大悲劇,是命運對人殘忍的作弄、專制、偽善的家長,熱情、單純的青年,被情愛燒瘋了心的魅感的女人,痛悔着罪孽卻又不知地犯下大罪孽的公子哥,還有家族的祕密,身世的祕密,所有這一切都在一個雷雨夜爆發、有罪的、無辜的.人一起走向毀滅,周萍、周衝、四鳳死了,魯大海與生父周樸園反目,兩位母親亦走向了崩潰。

矛盾環環相應,扣人心絃的同時,卻做得那般自然,似乎從一開始我們讀到雷雨時,面前就有這樣一幅畫面:鬱悶燠熱,烏雲聚合,繼而有隱隱的雷聲,有詭異的電煽動着淅趨緊張的空氣,忽然天地間萬物止息,紋風不動,靜極了靜極了,就在人剛剛覺察到異樣還來不急思考時,當頭響起了一個炸雷電閃雷嗚,雨橫風狂,宇宙發怒了,這像是寓示劇中人物之間的危險關係。

在劇裏唯一帶來的一絲純淨形成敏感對比的周衝,使我影響深刻的少年。他對四鳳説的那些:“海……船……草……。”都表現了他一直被困在美麗的憧憬裏,他是無辜的又是善良的人,最後卻和四鳳一起在雷雨天因一一根斷了的電線而喪失了年輕的生命。僅僅是因為他看見四鳳被電着而急忙伸手去拉電線的的衝動,就這樣,如畫的生命退去了色彩。

而魯媽也是一個仁慈的悲哀角色。她的孩子們不明身份的互相相戀,讓他傷透了心,指導書中的結尾。高潮不分時,一直被她辛苦埋葬得祕密才被揭曉。“走,走得越遠越好,再也不要回來了!”但看到自己親身兒女的畸形戀是還是不忍心揭開真相與必須剋制自己對兒子的鄉人的衝動,她是一個堅強的母親。

看完雷雨,我的心情久久無法釋懷,劇中帶給我的震撼是在是太大了。

雷雨讀後感12

在三十年時間長河的流逝中,新舊思想碰撞出激烈的火花,一個新舊性質的家族在這炫麗的撞擊中走向泯滅。這是一個註定的悲劇,一個徹頭徹尾底的悲劇,更是一個時代的悲劇。這本由曹禺所寫的《雷雨》便是向我們展示了這樣的悲劇。它讓我們在悲中反思,在悲中覺醒。

故事的核心人物周樸園出身地主家庭,但接受了新式教育。他是一個矛盾的人物,他曾與婢女侍萍熱戀並育有一子,可卻最終拋棄了侍萍,娶了一個門當户對的大家小姐,侍萍也被迫跳江,生死不明。難道他不愛侍萍嗎?他以"萍"字為兒子取名證明他的確是愛過的,只是他的愛無法讓他從封建泥潭裏掙脱出來,無法使他看破這金錢利益下的種種誘惑。是的,他沉淪了,徹底地成為一個一味剝削下層人民的資本家。為了賺錢,他視人命如草芥,以犧牲工人的生命來獲取利益。那個時代,那個混亂的時代讓他放棄了愛,更放棄了人性,這是一種莫大的悲哀。

而周樸園的長子周萍與繼母蘩漪相戀,因為這段不倫的關係,他苦悶,他彷徨。最終,他選擇放棄了這段感情,並與婢女四鳳相愛,可當四鳳是他同母異父的妹妹的身份大白時,一切甜蜜的外表之下是罪惡的深淵,讓他失去了光明,永淪黑暗,並選擇了以死亡來尋找救贖,祭奠他的愛與罪。這個殘酷的悲劇恰恰是上一輩所釀造的,而那個黑暗的時代就是這一切悲劇的根源,周萍的悲劇只是當時千萬悲劇中被今日之人所窺見的其中一個罷了。

而蘩漪是封建大家族觀念下的犧牲品。她漂亮、年輕、聰慧,但她卻沒有生機,如同一具木偶。她渴望衝破條條框框的約束,渴望得到屬於一個人的'自由,但她終生都只是華麗棺材裏的死人罷了,擁有的只是肉卻失去了靈。她所珍視的一切,她的愛人和她的兒子全都埋藏在那個雷雨天的夜晚,在痛苦之中她瘋了。

這場雷雨,驚醒的不應僅是那一代人,那個腐朽的舊社會,更應驚醒當代中國青年,驚醒今天乃至未來的社會。今天的我們更應努力警醒自我,讓這個悲劇只是過去的悲劇,而絕不會是以後的悲劇。我們要盡吾輩之力,造就一個光明且繁榮的新時代,讓國人有靈,讓國家有明。

雷雨讀後感13

我想寫一寫繁漪。

她是整部劇中最惡毒,最激烈,性格最豐富的女人,我相信她也是曹禺作品人物中最閃亮的一個。她似是走了某種極端,將生活變成了不是愛便是恨。她的世界是像我這樣接受傳統現實的人所不能理解的。但是至少,我可以嘗試去理解。

繁漪是一個悲情的女人。她對於周萍的愛自然是不被倫理道德所接受的,可是繁漪愛了,激烈如火義無反顧。因為這不該存在的愛情,這不該愛的人,她搭上了一切,甚至變成魔鬼“醜惡地為着情愛痙攣的喊叫”,可是她的萍卻是在努力地中止這變態的關係。這不是誰的錯,在感情的問題上本就沒有對錯。只能説,繁漪是一個犧牲者,是這個社會規則的犧牲者。她是任性的,是悲慘的卻是同情不得的。

繁漪自己就是一個矛盾體。她擁有舊式中國女人的哀怨、柔弱,又擁有新一代女性追求個性解放的魄力。所以她享受於這個這個封建大家庭給她的地位以及榮華,又想逃出這個密不透風的鐵籠子似的周家。繁漪的物質條件十分優越,精神世界卻一貧如洗。她毫不猶豫地牽起周萍的手,不肯悔改的希望他能帶給她的精神世界一點光芒。可惜周萍不愛他,他的心在四風那裏。於是她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最後陷入悲劇的深淵。

“母親不是母親,情婦不是情婦。”繁漪複雜的性格特點反映到了生活上。我想,她自己也不明白自己對於周萍是愛還是恨了,這其中太複雜,終於發展為一種扭曲的性格。愛恨交織,帶着報復的慾望,不能自己。

繁漪是真正的什麼都不怕的人。當情緒到達極點時,她什麼也不屑一顧。“她是一隻沉了的舟,然而在將沉之際,如若不能重新撐起來,她寧可人舟兩覆,這是一個火山口,或者猶如作者所謂,她是那被象徵着的天時,而熱情是她的雷雨。”

這樣的人物,是那種主宰一切的人,也是容易將自己推入萬劫不復之地的人。她的陰鷙她的力量還有她的痛苦將她雕琢為一件讓人捉摸不透的藝術品,只是壓抑的太易自燃。

不是愛便是恨,繁漪愛到了深處衍生出來了恨。愛恨交織,雷雨轟鳴。

雷雨讀後感14

最初接觸《雷雨》是在中學時期,那時候我的眼裏人只有兩種,好人和壞人。如果斷定此人是好人,那麼就算是他做過一點壞事,我仍會寬容的對待他;相反,如果他是壞人,他做什麼,我也會感覺他是有陰謀的,周樸園就是我眼中典型的壞人形象。

《雷雨》中周樸園是一位封建家長,又是一位資產階級代表人。他視工人的生命如兒戲,為了錢不擇手段;拋棄了為他生子的魯侍萍,控制着妻子繁漪;他試圖操縱周圍的人和事,當時讀他,只用一個詞形容“陰狠自私”。對他的態度討厭至極,甚至覺得四鳳,周衝,周萍的死亡都怪他。現在重温《雷雨》,才發現以前忽略了很多細節,這些細節也讓我重新審視對周樸園的看法。

序幕中老人對樓上的太太和樓下魯奶奶的.關心慰問,第四幕中周樸園對周沖流露出的父子之情,他是一個想要多和兒子説説話的孤獨的父親。還有劇中周樸園對魯侍萍的懷念和眷戀,雖然在看到了侍萍本人後他驚慌,恐懼,完全沒有了曾經的温情,但是站在一個帶有封建性質資本家的角度上看,在看慣了社會和商場上的爾虞我詐,明爭暗鬥之後,再次意外的見到昔日的情人,周樸園的腦海中最先迸出的自然是“侍萍可能是被對手派來威脅自己的”,這樣看來,任誰,都會臉色大變,問清來人到底有什麼目的。

在我看來,現在的周萍和四鳳就像昔日的周樸園和魯侍萍,在最初不摻雜任何功利色彩時,他們兩個人對愛情轟轟烈烈,誰有會知道,年輕時候的周樸園不是真心待侍萍,想要許她一輩子的幸福呢?可是封建家長制和殘酷的現實一點點地吞噬了這美好的愛情,門第的差距逼得他們分離了。如果周萍和四鳳沒有死亡,那麼我想他們活着的結局又會是下一對周樸園和魯侍萍呢,誰又能保證膽小怯懦的周萍不會在社會這個大鐵爐裏被煉得和他的父親一樣自私殘忍呢,或許死亡反而對他們是一種解脱。

重温《雷雨》之後,這一代年輕人的悲劇該責怪的不是周樸園,而是當時那個社會,它是一個大染缸,染黑了人性,周樸園也是一個被人同情的“老人”。

雷雨讀後感15

《雷雨》這篇文章在高中就已經學過,但那時學的只是一小部分,寒假中細細把雷雨全部讀完,確實有不一樣的感受,因為一篇文章只知道一小部分確實不能掌握小説的主要思想和作者所要表達的感情。

周樸園,故事的源頭,作為一箇舊社會的資本家,言行所表現出來的都是商人唯利是圖和陰險狡詐。假如當初他沒有拋棄魯侍萍,那魯四鳳、繁漪就不會出現,那麼周萍的兩段戀情就不會發生,那麼慘劇也不會發生。可這只是個假設,事實上因為他的貪婪,他的無情,使他做出了一切,導致悲劇的發生,但是到了最後,魯四鳳、周衝、周萍死了,魯侍萍、繁漪瘋了,魯大海不見了,唯獨他完整無缺。可我們知道事實上他失去了一切……

其實我覺得周樸園是愛侍萍的,他的所作所為,只是為了填補自己空虛的心,當他思念的侍萍出現在他面前時,他慌了陣腳,資本家的勢利、狡詐暴露無疑。他認為侍萍會來勒索他,害怕侍萍向他算舊帳,害怕自己的名譽和財產受到威脅。這樣,一前一後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便把他的嘴臉暴露了出來,鮮明的性格躍然紙上。曹禹最喜歡繁漪這個角色,但他沒有刻意美化她。她的發瘋是她唯一的下場,因為她的性格和當時的社會格格不入。一個佔有慾如此強烈的女人在失去一切希望後,她只能,。確實她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

矛盾的衝突穿插在文章的字裏行間,每個人也由矛盾的驅使找到了自己應有的下場,似乎唯獨周樸園的例外,可我還是不明白,他為什麼苟活。試問如果有一天地球大爆炸,到底是死的.人可憐,還是活着的人可憐呢?他看着身邊的人都人不像人,鬼不像鬼,那最受煎熬的就是他了,可能曹禹先生要的就是這個感覺吧!

三十年的漫漫時光,三十年的愛恨糾葛,三十年的淚與鮮血鑄就了一場悲天慟地的雷雨。這雷雨下衝刷的,是中國封建舊社會吃人的禮教傳統,是劇中人痛苦與矛盾交織的情情仇仇,是命運之神獰笑的薄薄嘴角……一場雷雨,一場夢。夢醒之後,一切成空。這不僅僅是一個故事。這是一個時代所鑄造的暴風驟雨。風雨之下,世間一切罪惡醜陋原形畢露,無處藏身。沒有什麼愛能穿越這無限悠長的時間,沒有什麼事能真正達到永恆。人生如夢,夢裏淚雨滂沱。夢醒之後,自己的人生還是要自己勇敢的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