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蘇東坡傳》讀後感(15篇)

《蘇東坡傳》讀後感(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3.54W 次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蘇東坡傳》讀後感,歡迎閲讀與收藏。

《蘇東坡傳》讀後感(15篇)

《蘇東坡傳》讀後感1

中國人對蘇東坡的喜愛程度,林語堂概括的最為精準,“一提到蘇東坡,在中國總會引起人親切敬佩的微笑”。

《蘇東坡傳》,是一個才子為另一個才子所作的傳記。可以説,蘇東坡是林語堂的偶像,是林語堂的隔代知音,林語堂對蘇東坡的喜愛、欣賞、仰慕,最終凝結成了這部傳記名著。《蘇東坡傳》以蘇東坡成長軌跡為線索,分為童年與青年、壯年、老練、流放歲月四卷,考據嚴謹,事例翔實,語言生動幽默,仿若林語堂穿越了時空,隱身於蘇東坡身側,一一記錄着他的言行起居、喜怒哀樂而成文。同時,這部中國古代名人傳記的寫法有別於他,林語堂有心把自己的偶像推介出國門,作品以英文寫就,目標受眾是西方讀者,後由學者張振玉譯為中文,堪屬名著名譯,讀時別有一番趣味。林語堂是瞭解蘇東坡的,旅居海外之時,身邊相伴的是有關蘇東坡的以及蘇東坡著的珍本古籍,一天天的精神交流,一次次的心靈對話,神交已久,經典傳記順理成章一氣呵成。蘇東坡曠達、豪邁、灑脱,林語堂的筆調也是輕快的,即便是蘇東坡跌至仕途低谷,傳記的筆觸也不曾灰暗。

蘇東坡天賦才氣。“東坡詩文,落筆輒為人所傳誦。”“士大夫不能誦東坡詩,便自覺氣索,而人或謂之不韻。”此語為當時雜記記述,由此可見東坡才氣地位。蘇東坡説,做文章“大略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橫生。”稱最快樂就是寫作之時,“我一生之至樂在執筆為文之時,心中錯綜複雜之情思,我筆皆可暢達之。我自謂人生之樂,未有過於此者也。”林語堂也道,傑作之所以成為傑作,必然具有一種我們稱之為發自肺腑的“真純”,還在於文學所給予讀者的快樂上,能使讀者快樂,的確是蘇東坡作品的一個特點。東坡創作時自得其樂,其詩文書畫藝術上的卓絕之美也帶給我們太多的愉悦和歡樂。

蘇東坡處世曠達。東坡一生的宦海生涯,幾遭貶謫,飽經憂患拂逆,均以坦蕩蕩之胸懷處之,人性更趨温和厚道,並沒變得尖酸刻薄,古今中外,與其相似之人可以説再難找到第二個。在貶謫期間,東坡仍開鑿湖泊河道、治水築堤,關心千里荒旱、流離餓殍。在政治上,他從不站隊,對自己的主張原則始終堅定不移,所以他一生政壇坎坷不達也就不足詫異了。蘇東坡處世“對事不對人”,他會因事發怒,卻不會恨人,聽聞自己的仕途剋星章被貶謫的消息時,他寫信對雙方的親戚黃實説:“子厚得雷,為之驚歎彌日。海康地雖遠,無甚瘴。舍弟居之一年,甚安穩。望以此開譬太夫人也。”此種襟懷,正如他對子由説的:“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在我眼中天下沒有一個不是好人。”

蘇東坡情深義重。東坡對生命中的四位女性用情至深。初戀系其堂妹,慈孝温文,因二人同姓聯姻無望,至晚年流放在外,聽聞堂妹逝世,東坡“心如刀割”;流放歸來途經堂妹墳塋所在,雖身染重病仍掙扎到墳前致祭,第二天,尚面壁而卧抽搐哭泣。髮妻王弗聰明能幹,務實際、明利害,有知人之明,東坡事事多聽從妻子,可惜王弗二十六歲病逝,妻死後十週年,東坡作詞《江城子》悼念,其詞悽豔感人: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粧。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鬆崗。妻亡三年多後,東坡續絃王閏之,閏之系王弗堂妹,秉性柔和,遇事順隨,一直和丈夫同甘共苦,東坡誓言生則同室,死則同穴,閏之死,東坡親寫祭文,十年後,子由將她與東坡合葬。東坡貶謫黃州期間,收朝雲為妾,朝雲聰明活潑有生氣,是東坡的紅顏知己,據傳,東坡曾問家中女人他那便便大腹之中何所有,有説“一肚子墨水”,有説“一肚子漂亮詩文”,東坡都搖頭説“不是”,最後朝雲説“你是一肚子不合時宜”,東坡大呼曰“對!遂大笑。東坡對弟弟子由的深情也非比尋常,在宦海浮沉的順逆榮枯過程中兄弟手足情深,憂傷時相慰藉,患難時相扶助,彼此相會於夢寐之間,寫詩互相寄贈以通音信,因為子由,蘇東坡寫出了那首公認最好的中秋詞《水調歌頭》。

蘇東坡幽默達觀。東坡一生窮達多變,卻容易接受哲學達觀思想的安慰,自謂陶潛是其前身,與自然渾融一體,寧靜滿足。被貶黃州期間,曾於雪堂牆上門上寫下“警言”:出輿入輦,蹶痿之機。洞房清宮,寒熱之媒。皓齒蛾眉,伐性之斧。甘脆肥濃,腐腸之藥。後被貶謫到中國本土之外的瓊崖海島,當地無醫無藥,他卻説:“每念京師無數人喪生於醫師之手,予頗自慶幸。”最能體現其達觀人生哲學的,應是他貶謫到海南的日記:吾始至南海,環視天水無際,悽然傷之曰:“何時得出此島也?”已而思之:天地在積水中,九洲在大瀛海中,中國在少海中。有生孰不在島者?譬如注水於地,小草浮其上,一蟻抱草葉求活。已而水乾,遇他蟻而泣曰:“不意尚能相見爾!”小蟻豈知瞬間竟得全哉?思及此事甚妙。與諸友人小飲後記之。

人生的況味,總能在某篇東坡詩文中尋就。傳言蘇東坡是文曲星轉世,每當仰望星空,我都願意相信星宿也有輪迴,譬如東坡愛好陶潛詩,林語堂直言偏愛蘇東坡,他們所偏愛的都是他們隔代的知己,是文曲星一次次的轉世為人,如今離世經年的大文豪們已化身天幕上的星辰,調皮的注視着一代一代的後人,在他們作品的營養下,走出迷茫,走過彷徨,成就最好的自己。

《蘇東坡傳》讀後感2

自長江逆流而上,經漢口,過名滿天下的三峽,再沿江上行,過重慶,直到水源,峨眉翳下,樂山之北,便是眉山鎮——蘇軾的故鄉。

我前幾年曾隨着他的蹤跡,訪眉山,遊黃州,過惠州,走在長長的蘇堤上,欣賞他留給西湖的“濃粧淡抹總相宜”。彼時,河山大好之地,處處是遊人如織。而今年冬天,全國人民都度過了一個空前沉悶壓抑的春節。在閉門不出的日子裏,我翻開了林語堂撰寫的《蘇東坡傳》,感受“不可無一難能有二”的千古境界之人對人生與社會的思考。

“一提到蘇東坡,中國人總是親切而温暖地會心一笑。”這大概就是對蘇東坡最好的詮釋。

蘇軾是無可救藥的樂天派。他二十一歲初次赴京參加科舉考試便名動京師,文壇領袖歐陽修説:“喜極汗下,老夫當退讓此人,使之出人頭地”,盛讚“他日文章必獨步天下”。他交際廣泛朋友眾多,每日裏來往的不是高官公卿就是名人雅士,蘇軾光彩四射意氣風發,文壇官場對他來説都是陽關大道。

然後忽然間發生了“烏台詩案”,險些喪命,最後死裏逃生,被貶到了黃州。這時候的蘇軾四十三歲。

人到中年掉入低谷,上有老下有小,生活困頓的連飯都快吃不上了。換了別人早該一蹶不振自怨自艾長吁短歎了吧!

蘇軾沒有。他深入骨髓的樂觀曠達挽救了他。他是個到哪裏都能夠安然享受生活的人。在黃州這個窮苦骯髒的小地方,他開始了另一段傳奇人生。

“去年東坡拾瓦礫,自種黃桑三百棵。今年乂草蓋學堂,日炙風吹面如墨。”懷着對城東山坡上五十畝荒地的感恩之心,他給自己起名叫東坡居士。

“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蘇東坡煞費苦心,開發了新的做法“洗淨鐺,少着水,柴頭罨煙餡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除了東坡肉,還有東坡魚、東坡湯、東坡肘子等菜餚傳世。有個廚藝節目説,把山珍海味做成美味佳餚不算本事,能把平庸食材做得好吃,才算真正的好廚師。從這個角度來説,蘇軾是當之無愧的第一等廚師,而且他最擅長烹調的不是蔬菜魚肉,而是人生百味。

在去年水利部公佈的第一批“歷史治水名人”中,蘇軾的名字赫然榜上。從北到南一路貶謫而下,但他每到一地,都是盡心盡責,力求政通人和,百姓安居樂業。當時的杭州連連遭受水災、旱災、瘟疫,蘇軾上書朝廷,請求減免了杭州的税收。在瘟疫之時,大量購買藥材,帶領懂醫術的僧人研製藥劑。

蘇軾每到一任上,都把興修水利放在公共管理的重要地位。在中國古代主要是靠天吃飯的情況下,興修水利保證生產和民眾的生活之需尤為艱鉅。

初到杭州時,西湖荒廢,唐代時形成的供應市民飲水的六井也荒廢了,既造成民眾生活和生產的艱難,也導致了自然災害屢屢侵害杭州當地民眾。對此,蘇軾主持疏浚茅山、鹽橋兩條河流,以防暴雨水澇時水淹杭州;第二在西湖邊修建一座堰閘,以控制湖水的儲積和放出;第三是開挖西湖葑田,徹底治理西湖水患,又用挖出的泥土在湖中築起一道長堤,南起南屏山北至棲霞嶺,上建六橋,溝通裏湖和外湖。

如此,既讓西湖成為真正有巨大容積的湖,又方便了杭州市民的出行,市民的南北往來再也不必繞湖而行,“蘇堤春曉”也名列今天的西湖十景。

今年二月底,在所有人“閉關抗疫”時期,“杭州西湖有序開放”成了一個令人安心的消息:在保證健康的前提下,可以出門,畢竟春天到了。當天有兩個景區衝上微博熱搜:一是安徽黃山景區僅迎來一名遊客,二是杭州西湖景區千人湧至。

真正熱愛腳下的土地,到一個地方就造福一方水土。十里蘇堤,是蘇軾在祖國大江南北留下的真實印記之一,直至今日我彷彿仍能看到他走在這長堤上,一蓑煙雨任平生。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

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無論好的壞的,他都能變成生命裏的風景,這跌宕起伏、四海飄零的一生,卻被他過得有模有樣、有滋有味。這份樂觀的精神,也鼓舞着在逆境中前行的每一個人。

林語堂先生寫道:人的生活也就是心靈的生活,這種力量形成人的事業人品,與生而俱來,由生活中之遭遇而顯示其形態。正如蘇東坡在潮州韓文公廟碑中所説:“浩然之氣,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隨死而亡矣。”

這個冬天,國人經歷了太多傷痛的陰霾,也看到了無數閃耀的光輝。“無波真古井,有節是秋筠,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這場逆旅,願我們每個行人與浩然之氣同在,橫掃陰翳,奮勇向前。

《蘇東坡傳》讀後感3

春節閒來無事,重温林語堂先生的大作《蘇東坡傳》。這是我第三次讀這本書了,自覺隨着年齡和閲歷的增長,對東坡居士的一生多了幾分認識和感悟。

蘇東坡是我最愛的大文豪之一,出生在宋代,年僅二十即中進士,名次幾列榜首,是當時京城最為炙手可熱的青年才俊之一。他平生佳作不斷,融儒、釋、道三家精神於一身,文壇盟主歐陽修讀過他的作品之後激賞數日,竟感歎應退而放其出頭。但是,蘇東坡一生卻命途坎坷、窮達多變,在宦海中幾經沉浮,依舊未移達觀豁達的性情,是中國歷史上不可多得的傳奇人物。

一讀東坡正值大學時代,一口氣讀完,為他的才華所震撼。在中國文化史上,説蘇東坡是一座高山絕對當之無愧,詩詞、散文、書法、繪畫,他無一不精,無一不能。當然,在他眾多才能中最受人推崇的自然是詩文。蘇東坡的詩才極高,文思精妙,詩文包羅萬象,上可論經國大事,下可寫日常瑣碎,但凡興之所至,皆可成文成詩。你看,他的詩文中有議論政事的《刑賞忠厚之至論》,高談"賞疑從眾、罰疑從去",其觀點與現代法治思想從寬原則不謀而合;有描繪田園日常的"東風知我欲山行,吹斷檐間積雨聲",雖只是雨過天晴的一件小事,讀之卻使人輕快愉悦,彷彿自己輕裝簡行漫步山間一般。不過,他也不總這麼快樂,思念弟弟子由時,他説:"咫尺不相見,實與千里同。"悼念亡妻時,他吟:"夜來幽夢忽還鄉……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憤世嫉俗時,他歎:"賣牛納税拆屋炊,慮淺不及明年飢。"當然,他的詩文中公認作得最好,傳頌最廣的還是那篇《念奴嬌。赤壁懷古》。其開篇意境開闊、氣勢恢宏。讀之,即使胸中有千般抑鬱也可一掃而空。讀蘇東坡,就是這樣。你會感覺自己的情緒不再受自己的操控,而是隨着他的起伏而起伏,隨着他的波動而波動,而這就是東坡作品的魅力之所在。

二讀東坡是在剛剛參加工作的時候,那時業務忙碌,每天忙得腳不沾地,精神委頓。即使少有閒暇讀書也是囫圇吞棗。這時重讀《蘇東坡傳》,看他一會兒在漁船上喝酒羽化登仙,一會兒在西湖上作比西子,生活不是湖濱品茶,就是雪廬種地,每天寫寫詩,喝喝酒,參參禪,工作卻半點沒被耽擱,無論走到哪裏都受百姓愛戴,哪裏有我等焦頭爛額的窘迫,不由得心馳神往。有時一恍惚,感覺他好像不只是活在書裏,而是活脱脱站在眼前和你開開玩笑、聊聊天、吃吃東坡肉,不時還爽朗大笑。這樣的東坡是有鼻子、有眼,有生活氣息的一個普通人。他放浪形骸,一生結交甚廣,不拘泥於世俗。黃州的妓女他為其作詩,杭州的山僧同他打坐參禪,泉州的刺史相偕秉燭夜遊,嶺南的農夫與他一起聊鬼故事…他的朋友中有京城的達官貴人,有山野的僧侶、樵夫,甚至還有浪跡江湖的妓女、乞丐。連他自己也曾笑談,"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兒。"同是才華橫溢的人,與李白相比,他多了幾分可愛;與杜甫相比,他少了一點深沉;與柳永相比,他又是這般接地氣。這平易近人、秉性難改的樂天派,就是我愛的東坡。

近來三讀東坡,對他又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從前認為他有些傻氣的地方現在看來似乎更傻了。且看他因"烏台詩案"被捕入獄,幾近喪命,本發誓再不寫詩惹禍。但好不容易逃出牢獄之災,回家立刻"好了傷疤忘了疼"作詩慶賀,這不可謂不傻;面臨政敵的打壓,他但凡服個軟,稍微與之虛與委蛇,即可免受多年貶謫之苦,但他卻不願曲意迎合,還憤恨地説出"倘若偶遇飯中有蠅,仍需吐出"的驚人之句,這還是傻;面對流放,食不果腹,衣不蔽體,已到和兒子"相對如兩苦行僧爾"的地步,卻依舊不知悔意,反而想出"吞食陽光止餓"這樣有趣的辦法,這更是傻!但細細體味,他的這種傻,竟有幾分憨厚,幾分天真,讓人忍俊不禁。傻雖還是傻,卻藴含了瀟灑豁達的至情至性,率性而為的恣意灑脱,寧折不屈的剛烈脾性,這樣想來竟是世間稀有的難得之舉。

蘇東坡從眉山走來,途徑長安煙柳繁華地,再過黃州、海南,走過了宋元明清,走過了千百年,最後停留在我們的心裏。他亦莊亦諧,亦儒亦佛,是至情至性的情人,是至誠至純的佛教居士,是至剛至勇的國士。他的豪氣,他的灑脱,他的淋漓鏗鏘,為我們詮釋了智慧與才情兼具的東坡魅力。我時常在想,林語堂先生這本著作成書於 936年前後,第一版於 947年,正是中華民族戰亂紛飛、民族危亡的年代,寫這樣一位憂國憂民、可愛可親的宋代高士,當是另有一番深意。

《蘇東坡傳》讀後感4

蘇東坡,本名蘇軾,字子瞻,又字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東坡先生”是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畫家,是北宋中期的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歐陽修曾這樣評價青年時的蘇東坡説:“此人可謂善讀書,善用書,他日文章必獨步天下。三十年後,無人再談論老夫。”他的話果然應驗,蘇東坡死後的十年之久,無人再談論歐陽修,大家都討論蘇東坡,即使當時他的著作在遭朝廷禁閲,也有人冒險暗中偷讀。“東坡先生”文章縱橫恣肆,詩詞題材廣闊,清新豪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亦善書,為“宋四家”之一;工於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與其父蘇洵、弟蘇轍並稱“三蘇”,有“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四大家”之美譽。

《蘇東坡傳》分為四部分論述其一生:童年與青年、壯年、老練和流放歲月。“東坡先生”生性放達,為人率真,深得道家風範。好交友、好美食,創造許多飲食精品,好品茗,亦雅好遊山林。從詩詞中,就可以體會到他為人樂觀開朗,灑脱坦蕩,在《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中借“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去對待人類間的悲歡離合與自然現象中的月圓月缺;在《江城子》中纏綿悱惻,深情告白亡妻,“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粧濃抹總相宜”,當時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被貶為杭州通判,在逆境中坦然自若,寄愁緒於湖光山色,為自己解脱苦悶,表現出淡然曠達和隨意而安的人生態度;“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即使暮年,依舊壯心不已,直抒報效朝廷的壯志豪情!

在他的詩詞中還能看到與弟弟轍倆人之間深厚的手足之情。在人生順逆榮枯過程中,兄弟二人憂傷時相互慰藉,患難時相互扶持,時時互贈詩文以表思念之情。轍為人處事冷靜機敏,穩健實際,軾意氣風發,倔強任性,經常向兄長忠言相勸,兄長頗為受益。軾對轍而言,不僅為兄為同學,更是良師。他寫過一首詩:“我少知子由,天姿和且清。豈獨為吾弟,要是賢友生。”轍也在兄長的墓誌銘上説:“我初從公,賴以有知。撫我則兄,誨我則師。”而父蘇洵深沉嚴肅,對事對人從不通融假借,正好將二子隨時勒抑,不得奮鬣奔馳。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中,三人經常吟詩作對,相互學習,其樂融融!這份真摯的父子兄弟情也成為了“東坡先生”日後仕途失意時強大的精神支柱。

東坡先生是一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在逆境中越挫越勇!處逆境而自強不息令人敬仰。其一生輕鬆愉悦,壯志凌雲,才氣縱橫不可抑制。一時驊騮長嘶,奮蹄蹴地,有隨風飛馳,征服四野八荒之勢。但也頗為坎坷,也許他的才華令上天嫉妒,於是給予他一路拂逆。讀後感·但正是這一路的艱辛挫折,使他一次又一次登上藝術的巔峯,終成時代的大家。回首望去,細細品來,正是生命中的那些坎坷,磨礪他的意志,豐富他的人生,激盪他的思想,更加凸顯他品性高尚與人性的光輝!

東坡先生是一個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他的數次流放讓他更加接近那些平民的生活,體會普通百姓的酸甜苦辣。他所處的時代接近北宋滅亡,腐朽的根源正是朝中那些只圖自己利益、沉溺於蠅營狗苟的政治勾當的人。東坡先生雖潔身自好,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孤身一人,難以與龐大的政治團體抗衡。但這並不代表他會喪失為百姓服務的信念,他不斷向朝廷上書,請求免除因王安石新法所造成的欠款,並放糧救濟因洪澇造成的饑荒。他心懷天下蒼生,為官一方,令後人敬仰傾佩。

他是詩人,是散文家,是畫家,是書法家,是美食家,是釀酒的實驗者,是工程師,是佛教徒……東坡先生是個説不盡也道不明的人。回讀此篇,自恨讀書尚少,孤陋寡聞,未能將滿腹崇敬之情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未能將對東坡先生的愛慕敬仰之情寫於文中。這本《蘇東坡傳》僅是認識東坡先生的開始,來日方長,我會更多地接觸東坡先生的詩文,繼承他的思想,像他那般熱愛生活,積極向上,樂觀豁達,在公安工作中遇到的難題與考驗灑脱淡然,在順境中順其自然。總而言之,得之坦然,矢之淡然,爭其必然。努力做一個正直有為、積極進取的人民警察!

《蘇東坡傳》讀後感5

每個人骨子裏都有這樣的情結:想擁有一兩知己,既不是夫,也不是妻,更不是情人,而是居住在你精神領域裏,一個可以説心裏話,心靈取暖的人。正如魯迅所言: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世當以同懷視之。所以俞伯牙得鍾子期、管仲得鮑叔牙,都是三生有幸的。在這世間,他們的精神不再孤苦無助,反倒多了一絲只知己間獨有的默契與快樂。然知己於當世倘不能得,唯有等待,哪怕歷史悠悠,待洗盡鉛華之後,總有一人會在彼岸,席於天地,淨水烹茶,靜候斯人。正如陶潛靜候蘇東坡、而蘇東波則靜候林語堂般,明明縱跨千年,面色陌生,卻在茶色儼儼,霧氣迷濛中,似遇見了多年不見的老友。這樣的隔世知己,一顰一笑間熟悉又默契,讓人心神頓時舒坦。

為死人立傳,寫“死”容易寫“活”難。泛讀歷史上的人物傳記,大都生硬乏味,評述公式化。為名利而書者,自然粗糙造作,他們硬生生的將人寫“死”了。而另一波立傳者,似乎看到了將人寫“死”後的無趣,於是更重傳記的情趣表達,乃至文學趣味全面壓倒了史實精神。這樣做的後果,確實為我們呈現了一位活靈活現的名人大家形象,只是這名人早已是立傳者筆下精雕細刻後的文學人物,這名人的名字是要加引號的。

能將文學趣味與史實完美結合,不失偏頗的傳記文,古有司馬遷的《史記》、今有林語堂先生的《蘇東坡傳》和唐明浩先生的《曾國藩》。司馬遷撰寫《史記》,在查閲大量史料的基礎上又“不拘於史法,不囿於字句,發於情,肆於心而為文”,故所著之書兼具史學與文學價值。今人要寫活“死”人,一方面要有好的文字功底,充足的史料,另一方面還需立傳者對人物興趣頗濃,至少在精神上,兩者有共鳴,甚至是知己。唯此,立傳者才會竭力去了解人物的所有方面:才華、作品、喜怒哀樂。併為其憂樂,傷懷,真真寫出金聖歎所言的“借他人生平,作我一片眼淚”的境界。

《中國文學史》獨有一章記敍蘇東坡,且多數是頌揚他的文學功績。然史學上的蘇東坡是單調片面的,稍微認真鑽研,就會發現,蘇東坡這個人的內涵實在太豐富了。林語堂在記中説:他是一個太有性情、太多才多能的人。他既是大文豪、大書法家、創新的畫家,還是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一個百姓的朋友,還是一個造酒實驗家、一個工程師、一個憎恨清教徒主義的人、一個瑜珈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個皇帝的祕書、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唱反調的人、一個月夜徘徊者、一個詩人、一個小丑,但僅僅這些仍不足以道出蘇東坡的全部。為了寫活蘇東坡,他讀過蘇東坡的札記、七百首詩及八百通私人書簡,參閲了的書籍資料多達一百二十四種。是的,林語堂可以説是今人最瞭解蘇東坡的,這種瞭解是孜孜不倦,饒有興趣的。如同熱戀之人,總會想盡辦法在對方身上極力的探尋與研究,以便知其喜好,對症下藥,達到心靈與精神的完美契合。正是因為林語堂對蘇東坡的瞭解,所以他筆下的東坡,擁有着多才多藝的天才的深厚、廣博,詼諧,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爛漫的赤子之心。這些品質之薈萃於一身,是天地間的鳳毛麟角,不可數見的。

東坡精於古典文化,儒釋道嫻熟於心,並在其身上完美的融合體現。儒家的入世思想是“主心骨”,激勵他對功名孜孜追求,引導他熱愛生活和人生。逆境之中,老莊哲學、佛理禪趣是他的“寬心藥”。於宦海沉浮,人生挫辱中,他清楚的看到政治鬥爭中不可避免的陰暗,卑瑣和險惡,感受到人生的無奈。道家的無為特別是莊子的齊物論,又使他淡泊名利,在逆境中也顯得從容自如;佛家的靜達圓通,又啟迪他走向圓融和通達。正是儒釋道三者的融合才成就了他的風光霽月,使他高高超越了狗苟蠅營的政治勾當之上。

東坡喜作畫、好書法且自成一派;他善作詩詞,嬉笑怒罵,喜怒哀樂皆可入墨。不論是“奮厲有當世志”的希冀,還是“朝廷清明而天下治平”的嚮往,無不體現了崇高的事業追求與家國情懷。也有“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離奇悽豔,充滿令人迷惘的音樂之美,對亡妻的一片柔情與厚意盡顯。

林語堂先生評價蘇東坡屬於“不忙不快樂”的那一類人,我分外贊同,尤其體現在為官期間。他恪盡職守,愛民如子;關愛囚犯,幫助窘迫書生;替百姓治理河道,興水利工程。時逢大旱,為了替百姓求普降甘霖,他齋戒沐浴,親寫祈雨文,虔誠備至。任職潁州八月有餘,時值荒年,東坡親眼目睹了難民流離,遍野哀嚎。夜不能寐,總想着對那些難民得幫助他們一點。他一針見血的指出了社會“豐兇皆病”的罪惡本質,甚至寧願冒着再次被貶謫的風險,仍要站出來指摘王安石變法的惡果,多方努力,一番作為除疾救民。這樣的蘇東坡雖飽經憂患拂逆,顛沛之苦,卻更趨曠達灑脱,心憂黎民。正如林語堂先生所説:“蘇東坡是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他擁有一顆別樣的禪心。

林語堂先生不愧為東坡的鐵桿粉,對東坡最為了解。他得了東坡精神之髓,故《蘇東坡傳》一書寫的深情飽滿,評價獨到簡練,字字穿透我心。我想,字字珠璣的背後,必定是他對東坡的欽佩與鍾愛。蘇東坡生前能活得盡才盡氣,死後亦有林語堂這樣的知己寫書立傳,何其有幸!

傳記文妙筆生花如此,也就無怪乎本書被評為“20世紀四大傳記”之一了。

《蘇東坡傳》讀後感6

最近在讀林語堂《蘇東坡傳》,在這裏和大家分享一下讀的感受。

蘇東坡作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中國文學歷史的地位恐怕也只有李杜能與之匹敵,是極富傳奇色彩的人物,讀過這本書後,對蘇軾有了更進一步的瞭解。這本書沒有史實記載的東坡傳記那樣文字嚴肅,林語堂筆下的東坡傳文字親切,字裏行間充滿對蘇軾的喜愛之情,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褒貶鮮明,讀起來輕鬆、更有趣味性。讀完之後,瞬間覺得蘇軾確實可以稱為一個偉大的歷史人物。

蘇東坡之偉大,首先在於他無與倫比的才華,天地萬物,世間百態,瞭然於胸,下筆入神。從才華來看,他是一代文豪,他一生著作頗豐,著七百多少詩詞,《赤壁賦》《後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名篇廣為人傳,那種天馬行空,絕非常人可有。當然蘇東坡的才華遠非吟詩作對,他也是位博學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琴棋書畫,儒釋道百家,工程農學,醫學煉丹,可謂無所不精,就連小烹,亦有獨到深刻見解,如他在黃州時獨創的東坡肉、東坡魚、東坡湯,都讓後人津津樂道。《蘇東坡傳》中還記載,他從儋州返回大陸期間,正逢夏季,非常之熱。他得了痢疾。他以為自己喝冷水過多,覺得特別軟弱無力。就自己買了一服藥黃香來吃,頓時覺得好得多了。中醫認為黃香是很有力的補藥,能補血、補內臟各經,很多現代的中國人天天論碗喝黃香湯,確有益處。縱觀《蘇東坡傳》,他堪稱百科全書,萬能全才,無不讓人佩服。

蘇東坡的偉大、令人敬畏的還有他的正直,他敢於挑戰權貴,勇於唱反調,憂國憂民,為民請命。他任徐州太守,杭州知州,被貶惠州之時,興修水利工程,大力發展農業,著名的杭州西湖的蘇堤就是他所修建,“蘇堤春曉”已成為西湖十景之一,這也是得到後世人民愛戴尊敬的原因。

蘇東坡的偉大還體現在他的樂觀豁達之上。林語堂在《蘇東坡傳》中指出,蘇東坡是一個無可救、秉性難改的樂天派。蘇東坡的樂天,源於他的生性豁達,縱然一生命運多難,也不悲觀。蘇詩極少有那些婉轉哀愁,情愫萬千的作品,讀他的詩詞讓人能振奮。在厄難面前,蘇東坡憑藉其樂觀天性,直面悲困,苦中作樂,倒也樂得其所。

蘇軾的一生都卷在政治旋渦中,人生轉折點“烏台詩案”,讓他他遭到貶官、逮捕,一輩子幾乎沒能在一個地方住上三年,恰如風中飛蓬,東飄西蕩,正如他自己曾講:“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但就是這樣的坎坷人生,他也能苦中作樂。下面是《東坡傳》裏面的幾個小故事。

蘇軾初貶黃州之時,雖居住在這個貧苦小鎮上,卻能苦中作樂。他居住的房子非常簡陋,夏天對着大太陽,別的旅客一旦看見,就會黯然失望,他卻對其情有獨鍾,他向別人吹噓説:他“午睡初醒,忘其置身何處,窗簾拉起,於坐榻之上,可望見水上風帆上下,遠望則水空相接,一片蒼茫”。他在札記裏寫道:“東坡居士酒醉飯飽,倚於几上,白雲左繞,青江右回,重門洞開,林巒岔入。”景色並不見得是可誇耀的,景色之美只是因為觀賞風景的人有一顆善於尋找美得心。

宋哲宗八年十月,蘇軾再次被貶謫到惠州。趕路時值深秋,蘇軾看見驛站邊的樹木依然翠綠欲滴,便問迎接他的小吏是何樹,小吏回答是荔枝樹,蘇學士大喜道:“有荔枝吃便可安居嶺南”, 在別人眼中的嶺南煙瘴之地在蘇軾眼中卻是洞天福地,他到此如游魚得水,大飽口福的同時心滿意足地賦詩一首: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妨長做嶺南人。在惠州,他失去了紅顏知己朝雲,但天生樂觀的蘇東坡依然樂觀,對生活

依然充滿情趣,寫下了悠悠然的詩句:“報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輕打五更鐘”。此詩傳到時任宰相的政敵章惇耳裏:好個蘇東坡,你的貶謫生活也太閒適滋潤了。便下令再將其貶至更為偏僻荒涼的海南儋縣。

在他居海南之第二年,當時謠傳蘇軾已死亡。在一次宴席上,一個朋友向他開玩笑説:“我當時真以為你死了。”蘇東坡説:“不錯,我死了,並且還到了陰曹地府。在陰間路上遇見了章惇,決心又還了陽。”感覺蘇東坡就是“老小孩”,充滿童趣。這種處世態度,是我應該學習追求的方向。

林語堂説:蘇東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樂,這才是萬古不朽的”。

林語堂的《蘇東坡傳》塑造了一個豐富的蘇東坡,值得一讀。

《蘇東坡傳》讀後感7

這樣的題目的確有點類似中學生的課後作業,頗顯幼稚,名著讀後感三篇。但在看過《蘇東坡傳》之後再想以蘇軾本人為題材的話,要麼就是以自己的語言複述林語堂筆下的蘇軾,要麼就是另起爐灶,為林的蘇軾“翻案”了。前者不太有意思,而後者非自己能力所能為。所以只好以“讀後感”為題。已經自由成性自然又不會寫成中學時所寫的八股文式的讀書心得。文章可能寫得零散、鄙陋,沒有章法,望老師諒解。

一直覺得傳記是個奇妙的東西,更奇妙的是那些有關年代遠久的人物的傳記。一個人寫自傳,如果寫出來的內容大大超出讀者的預期或他們先前對自傳作者的理解,是要造成轟動的。至於是會博得巨大的同情還是洶湧的指摘那就因人因事而異了。“書寫使人精確”,書寫的過程讓人反思,老練的作家知道如何將自己的想法傳達給讀者,他們所寫的也就是他們希望被大眾所瞭解的。那麼傳記內容的真實性也只有作者自己心知肚明。為他人作傳則不免加入了很多傳記作者的“私貨”。哪一件事,哪一個人是“主人公”命運的轉折,對其今後影響的權重有多大,都掌握在傳記作者手中了。可是一個人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了解另一個人呢?太多東西本來就是説不清的。總的來説我是個人的“不可知論者”。每個人都可以有一個私人版本的“蘇東坡”,一千個人就可以有一千個。

林氏雖然不是史學家,但為了此書的創作一定也下了不少工夫做史據的考證。蘇軾的人生可謂波瀾壯闊,寫他的話不可避免地要帶出整個時代,要折射出同時代的許多人物。如果林氏考據正確的話,倒也不失為我們瞭解中國歷史,尤其是北宋的朝廷政治。其政策及後果對我現在的專業也算是有一點幫助的。最近開始看一本不厚的書《當知識分子遇上政治》,寫的都是二十世紀中葉前後的西方知識分子們。有老師提到的本雅明,有我自己喜歡的阿倫特和福柯。才剛開始看,沒有來得及與中國二十世紀的知識分子的政治命運作比照,倒是回想中國歷史上少有不遇上政治的“知識分子”。“學而優則仕”,讀書便是要輔佐君王的。當然,“知識分子”本來就是個舶來品。我們使用的概念是“文人”。

再談談自己對林語堂的看法。林語堂1924年後為《語絲》主要撰稿人之一。;1932年主編《論語》半月刊。1934年創辦《人間世》;1935年創辦《宇宙風》,提倡“以自我為中心,以閒適為格凋”的小品文;1935年後,在美國用英文寫《吾國與吾民》、《京華煙雲》、《風聲鶴唳》等文化著作和長篇小説。大概是受意識形態的影響,林語堂是被“雪藏”了很多年的。記得在中學語文課本中一篇魯迅先生的文章裏提到了他,課文中的註釋便使用了一些貶義的詞語來描述。後來專門去找他的作品來看,僅僅找到了他的一本散文集,看了不甚喜歡,覺得他的文章真的是做到了他自己所提倡的“以自我為中心,以閒適為格凋”。若以宋詞的“婉約”與“豪放”的標準來評判其小品文,大概是介於兩者之間吧。我想或許是受意識形態荼毒太深,無法消受這類文章(但我卻是喜歡張愛玲的)。也不喜歡那類以《生活的藝術》為題的書,讓人感到庸俗淺薄。《蘇東坡傳》的寫作就與小品文的寫作相去甚遠。如果依舊以那種格局狹小的文字來描寫蘇軾這樣人物就會顯得不合時宜。不過這大概很與此書是英文翻譯過來有關。一種語言一個世界,説不定林語堂在使用英文時真的如蘇軾附身那般行文激盪,也有可能是翻譯者張振玉先生“妙手回春”,使這本傳記更為可讀、悦目——當然這都是根據我自己的喜好來評價的。沒有讀過林氏的《吾國與吾民》,讀過的是辜鴻銘的《中國人的精神》,不知是否有相似之處。用外文來寫國人的事,總有點在外人面前“作秀”的感覺。

不過中國人看起這本寫給鬼子的書應該還是件蠻有意思的事。可以看看一件在我們看來稀鬆平常的事,或者如果是針對中國讀者則無須解釋的事是如何被詳細説明的。為了讓國外讀者有親切感和趣味性也加入了不少與英、法、美、德等國的比較。所使用的慣用語、比喻自然也是洋味十足。這些都讓中文讀者感覺更加輕鬆有趣。有點像看國人耍三角貓或者野狐禪的功夫表演給外國人看,絕對是眾樂樂的效果,當然大家所樂並不相同。不過這樣評價林先生的著作實在是刻薄過度了。《蘇東坡傳》還是給了我很多閲讀樂趣的。

以前也曾與人討論過為何名人之後大都沒落了,譬如都少有聽説李白、蘇軾、杜甫的子孫如何如何,作文素材《名著讀後感三篇》。有人戲稱這些詩人都太愛酒,所生子嗣大概天生愚鈍。讀了《蘇東坡傳》至少可以對本段開頭所述的“現象”給予解釋。能否成名得看天資。也有父母不願意子女出名的可能,譬如像魯迅先生家。蘇軾這位思想行為上“儒釋道”合一的父親對子女的未來看得還是很淡的,大有“兒孫自有兒孫福”的意思,採取順其自然的態度。當然,蘇軾與朝廷的恩怨也直接影響而後代的仕途。

書中引起我興趣的還有蘇軾的宗教信仰與迷信。他可真是個“拿來主義”的體行者,參禪,打坐,練瑜伽,煉丹。他也拜龍王,也企雨……中國文人向來是“進則孔孟,退則老莊”,其實只是具體到個人的具體時期而言“儒”“道”的比例分配不同而已。蘇軾倒好,退路可多了。

讀傳記總是件有意思的事,生活是單調的,我們總想看看傳奇。人們往往喜歡與和自己類似的人交朋友,但卻可能欣賞與自己全然不同的人。這些欣賞與崇拜的對象就是在有可能的情況下自己希望成為的人。蘇軾可謂將自己人生的體驗極大化了,其寬闊的人生格局大概是為林語堂所羨慕不已的,世人相與同。

《蘇東坡傳》讀後感8

生命在歷史的長河中繁衍,那顆閃耀着豁達樂天之精神的“火”星燦爛奪目。

一直很喜歡蘇東坡的詩詞。讀罷林語堂《蘇東坡傳》更是對蘇東坡的處世觀及人生態度敬佩不已,我想蘇東坡的詩詞之所以為人稱讚流傳至今,更多的是因為其中藴含着蘇東坡獨特的人生思想。寫傳記不如寫小説那樣可以天馬行空,必須要對史料有詳實的考證,對人物要有清楚的認識。即便是這樣,林語堂對資料的剪裁取捨恰到好處,加之一些藝術技巧和想象力,使作品超越於乾枯的史料之上,使蘇東坡的形象活脱脱的展現在讀者的面前,富有充沛的生命與活力。

書中有一章是“神、鬼、人”我覺得描寫得非常有意思。蘇東坡在早期為官時,適逢大旱,蘇東坡心急如焚,決心以自己對神靈的虔誠為百姓祈雨,他親登秦嶺主峯,上表皇帝為太白山神恢復爵位,以求神明垂憐;他帶着百姓千里迢迢取回池塘中的龍水龍水頂禮膜拜誦讀祈雨文,神明彷彿有求必應雷聲隆隆恩澤普降暴雨連下三日,莊稼都又挺了起來。此時最快樂的當屬蘇東坡了,為此還將後花園的亭子改名為“喜雨亭”,並著《喜雨亭記》記敍其之喜悦。從此事件中我們不難感受蘇東坡與愛民如子與民同樂的一片赤誠。當然作為那個時代的人認為禱告是必須的,乃至於他在做其他各縣的太守時仍會禱告,他相信神明必然會盡其所能為人消災造福。因此,林語堂在這個時候對他喜歡的蘇東坡不由得調侃上幾句稱“蘇東坡是火命,因為他一生不是治水,就是救旱。更因為他一生都是精力旺盛,簡單説來,他的氣質,他的生活,就猶如跳動的火焰,不管到何處,都能給人生命温暖,但同時也會把東西毀滅。”這就是“火”星蘇東坡,這正是他生命之火,他的生命總是充滿着激情,儘管會奔波勞累,卻充滿快樂。

蘇東坡的仕途並不一帆風順,一生曾多次遭貶官貶職。他的政見也與當時執政發生衝突。但這些都不影響他作為一名樂天派的天性。依舊執己之見,與“拗相公”王安石起矛盾。這本是一段坎坷嚴肅的歷史,但經林語堂之筆,這段“王安石變法”就變得生動有趣起來。從中也體會到更多蘇東坡關於人生觀,生命意義的思考。寫到變法的具體內容時有很多條款是關於税收,土地之類的經濟問題,林語堂彷彿變身為一名經濟學家判定王安石變法的好壞,大概是對蘇東坡過於喜愛,林先生時不時與蘇先生融於一體,像是王安石成了自己的政敵。當然,他也承認王安石做事很認真積極並不任情放縱,也是迫不得已,但想法過於激進極端。林語堂稱其為困於雄心而不能自拔的人,成為自己夢想的犧牲者,王安石甚至覺得有控制文人學者思想觀念的必要,他以前像王莽,往後則像希特勒,因為他一遇到別人的反對,則暴跳如雷——現代的精神病學家,大概會把他列為患有妄想狂的人,如此短小精悍,不失幽默的評價實在令人回味無窮。

相比之林語堂對蘇東坡,王安石兩人為官處世的的評價,蘇東坡的豁達,樂天;王安石的激,有為,都深深印在讀者的腦海之中。

當王安石為政事忙得不可開交的時候,蘇東坡被貶黃州。無限的閒暇,美好的風景;與友人下幾盤圍棋,種上一些莊稼,過着恰如神仙般的生活。也正是由於這種灑脱自由的生活使蘇東坡的精神發生變化。乃至文風由原來的諷刺,尖鋭變為温暖,親切。留下大量的精品《念奴嬌》,《記承天寺夜遊》及我尤為喜歡的前後《赤壁賦》從這些文字中我們很難看出是一種官方的監禁,而是蘇東坡十分享受這種快樂生活的表現,這是他的超越和人生的感悟,但這是適應,不是妥協。面對強大的政敵,面對惡劣的環境他從來沒有放棄過,即便是處於柔和的山水田園風光之中,他從未停止過對生命的思考,“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矣,而又何羨乎?”這兩句我十分喜愛。那種與世無爭,享受每一秒每一刻生活的蘇東坡就這樣豁達樂天無所畏懼,像一陣清風度過了一生。

無論自己是世間哪顆微粒,都不重要,生命畢竟是不朽的,美好的,所以他盡情享受人生,這就是這位曠古奇才樂天派的奧祕所在。林語堂這樣説他:“他是個佛教徒,承認生命是永恆的精神在剎那之間存在軀殼之間的形式,卻不肯接受人生的苦難,重擔。”“從佛教的否定人生,儒家的正視人生,道家的簡化人生,這位詩人在心靈識見中產生了他的混合的人生觀。”

我讀這本書是出於對蘇東坡的喜愛,而林語堂寫這本傳記也是因為他喜歡蘇東坡。一個近代作家去描繪一名幾千年的文人,用林語堂自己的話説:“並不困難。”因為活着的人,他的未來會有許多未知性,而論一個已然去世的詩人如蘇東坡,因為讀過其詩詞書簡,多多少少都知道些。歸根結底,我們只能知道自己真正瞭解的人,我們只能完全瞭解我們喜歡的人。而這種喜歡是因為我們擁有相同的人生觀價值觀,或者正向往着擁有蘇東坡這樣的處世態度。

這本傳記中,我們所感受的不僅是蘇東坡的人格魅力,也有他所傳遞給我們的生命的取向和定義。“一蓑風雨任平生”蘇東坡生命的真實寫照,譜寫出豁達樂天之生命樂章。

《蘇東坡傳》讀後感9

花了半個多月時間讀完了林語堂先生的《蘇東坡傳》。最初的閲讀動機無非是消遣下時光,至多見賢思齊而已,可隨着閲讀的不斷深入,我感到收穫遠不僅此:通過閲讀,我看到了一個令人可敬、可愛又可親的真實的偉人形象,看到了一段最純粹文人在最複雜朝廷裏的宦海沉浮史,看到了人性與命運的抗爭,理想與現實的落差,看到了至大至剛的浩然之氣,看到了至真至善的赤子之心。

一篇令人拍案叫絕的序言,直接便可作為最好的散文去讀:

我們未嘗不可説,蘇東坡是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利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畫家,是偉大的書法家,是釀酒的實驗者,是工程師,是假道學的反對派。蘇東坡的人品,具有一個多才多藝天才的深厚、廣博、詼諧,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爛漫的赤子之心——正如耶穌所説,具有蛇的智慧,建有鴿子的温柔敦厚。蘇東坡的一生經歷,根本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在玄學上,他是個佛教徒,他知道生命是某種東西剎那之間的表現,但在氣勢上,他確是地道的中國人氣質。人生最長也不過三萬六千日,但是那已然夠長了,人生的每一剎那,只要連綿不斷,也就美好可喜了,他的肉體雖然會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輩子,則可以成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可以閃亮照明,可以滋潤營養,因而可以維持眾生萬物。

本書或許不是非常嚴謹考究的歷史傳記,因為其中有濃郁的文學成分,雖全書是按蘇東坡一生的時間推進而演進,但某些事件和人物常會穿插出現,而且書中有不少一看就是逸事傳説之類的東西。值得一提的是,書裏面有講蘇東坡暗戀堂妹,這是令人感覺非常奇怪的事情,當時覺得不太可能,後來上網一查,發現有人對此大肆批評林語堂,我不懂歷史,也不知這是否是林氏對蘇東坡極具八卦色彩的獨創觀點。其實這樣的書,對普通讀者來説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還有一點就是:其實蘇東坡的一生本來就是一個傳奇,這種浪漫的傳記寫法,非常適合寫蘇東坡這個人。

蘇東坡一生的關鍵詞是:達觀,剛毅,慈悲。這三者共存一體,這是非常非常了不起的,後人評他集儒、釋、道於一身,這種評價是極高的,就是説他性情思想上,兼具了三教的精髓。他之偉大見於正史,見於他的文學,也見於民眾間千載流傳的故事之中,我想這是一箇中國文人能做到的最高境界。他的一生極其坎坷,但後人不太想用“悲慘”之類的詞語去形容,這是因為不管在哪裏,他似乎都是快樂的,他説“我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田院乞兒,在我眼中天下沒有一個不是好人。”從繁華的杭州,到荒涼的嶺南,一生之中,他最快樂的時候是在哪裏?在我的想象之中,朝雲可能就常這麼問他,他的回答自然是“此心安處是吾鄉”。

蘇東坡漂泊的一生中,有六個重要地方,我身在杭州,另有五個沒去過,如果可能,我真想每個地方都去走一走:

眉山——他出生的地方,一個人傑地靈的小城,蜀地古有有好學樸質之氣,又無浮華虛飾之風。

杭州——蘇東坡最喜愛的地方,第一次來,他留下美麗的詩文,時而獨自在山間尋僧訪道,時而又與文人墨客泛舟西湖,正是才學風流最盛之時,他帶走了朝雲。第二次來,他當了一個很好的父母官,為百姓做過許多好事,展現了工程師的天賦,西湖因他的工程而秀美了千年。

常州——他去世的地方,這也是他很喜愛的地方,每次南北流離,都要經過這裏,而他唯一購置了田產準備養老的地方在宜興(當年算常州府)

黃岡——蘇東坡被貶黃州,他在這裏開荒種地,東坡居士的名字從此而出。在破破爛爛的居所,他吟出“東坡居士酒醉飯飽,倚於几上,白雲左繞,清江右回”,他在大江之上思考人生和宇宙萬物的真諦,寫下雄奇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和空靈的前後《赤壁賦》

惠州——中原人談之畏懼的嶺南蠻荒之地,其實也是物產豐饒,終年温暖的好去處——“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在惠州流放的歲月裏,蘇東坡在羅浮山求仙訪道(或許他只是為了好玩,比如煉丹),他自己蓋房,種果樹,甚至學習釀酒。此時的蘇東坡,只攜一幼子,以及朝雲,現在他的伴侶只剩朝雲一人,他們的精神之愛昇華到了極致,他叫她“天女”。

儋州——千年以前,這裏是真正的不毛之地吧。他在這裏,依然達觀快樂,他説餓了可以吃陽光。

當年我對小鷗説我沒偶像,不特別崇拜哪個人,現在想想,倘若真要樹立一個偶像,那就是蘇東坡了。

《蘇東坡傳》讀後感10

接連三天,閲讀《蘇東坡傳》。印象中,這是一本失而復得的書。還是剛畢業時,愛書的當時還讀中學的兄弟買了這本書,送給了我。而當時,恰好有同學到家玩。於是,在同樣愛書的我這裏借書閲讀,似乎也成了她進步的表現。

把那本新到手的《蘇東坡傳》給她,千叮萬囑一定要歸還。

不在同一地點工作的同學,畢業之後就如紛飛的風箏,哪還有聚會的時間與機會。於是,如越來越淡的同學情一樣,那本《蘇東坡傳》也就永遠地借走了。我相信,那本書在那個還算長得漂亮的同學那,一定也很是孤獨。因為在我看來,那位女同學也許是看不懂蘇東坡的。

於是,每想起那同學,《蘇東坡傳》也就條件反射般地在眼前。好幾次與她聚首,沒有説起那本書。但蘇東坡情節,還是時時影響着我。

再次購買《蘇東坡傳》,是網上看到推薦書目後。然後還是麻煩兄弟,網上購買。

好事多磨。本應快遞公司送到家的書,卻要求家人去市中心自己取。而他那幾天工作又特別忙碌,讓市裏的一位朋友去取。朋友取書後又去了外地。等朋友從外地回來把書送到家的時候,已是十多天後。

當時正在讀也是讓兄弟買的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大家的作品,與以往看的書有明顯的不同。高屋建瓴,學貫中西,深入淺出是什麼樣子,從書中終於大致瞭解。遺憾的是書中許多都是摘錄論語等的章節,才疏學淺的我,應該能看懂實在卻看不太懂。於是轉換戰場,捧起了《蘇東坡傳》。

林語堂的《蘇東坡傳》,與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一樣,大家的作品,讀之味道的確不一樣。

這是一本作者用英語寫就而通過譯者翻譯成漢語的書。而書的`主人公卻近千年前的很中國的人物。真的很有感慨。

對於林語堂這樣大家的佩服,更是增加了理由。因為是英文寫作,大概作者考慮到讀者以西方人居多,於是在寫作過程中,他儘可能的少寫有關同人不同的名、字。而在文中,把蘇東坡、蘇轍等與西方作家的比喻,對於好的詩詞與著名品牌的小提琴作比較,都可以讓我們感受到,作者深厚的文學功底和寬闊的文學視野。

對於書中人物蘇東坡的喜愛,作者在自序中也有所表示。首先是在舉家搬遷轉輾的過程中,都把有關收集到的蘇東坡的資料帶着,一直計劃着要寫一部蘇東坡傳。而對於資料收集之全,肯定是非一般人所能達到的。其實,作者説,在書房中,有居室中有這樣的一位詩人,畫家,哲學家陪伴自己,將是多麼幸福的事。於是我想,因為自己的最終購得這本《蘇東坡傳》,這本書也將進入我的書房,那麼,我是擁有林語堂那種與智者相鄰的快樂了!

閲讀這本書,對於宋朝那個歷史時期的那場戰爭,終於有所明白。而對於王安石的變法,也知道了大概。是的,不是所有的變法都能夠如計劃那樣都是朝着好的有利於國家發展的方向走的。而王安石變法,大概就是如此。青苗法,兵役等,也許這樣的改變的確能夠使國家國庫充裕起來。可是,破壞的卻是廣大老百姓的利益。於是,蘇東坡的一生,就永遠地被捲入了王安石變法的另一面,建議皇帝破除新法,讓老百姓過上原本的應有的還算有家的生活……

因為變法,歐陽修,司馬光,蘇東坡,蘇子由……那麼多的志士仁人,被王安石所領導的變法派而打擊。而兩派的鬥爭,真的是六十年風水輪流轉,不是這方人士遭貶,就是那方的人員被流放……這樣的鬥爭,何時是休?好在那個朝代的皇太后都是一些有惠眼的女性,雖然他已經看破一切,希望自己如陶潛一樣寄情于田園,讓蘇東坡終於在人生過程中有一段那麼輝煌的時光。為朝代,為百姓,為朝庭做了有益的事,進有益言。

蘇東坡的一生,其實到過許多地方做官呢:徐州、杭州,密州,黃州……甚至,他把他年老後安居的地方選擇在宜興,由這些地理位置來看,蘇東坡還真與大家很近呢。説不定在宜興的某一處遊玩時,也是近千年前蘇東坡看中的歸隱的地方呢!

而西湖之有蘇堤,原來是蘇東坡在杭州做太守時,發現西湖中有一種水草,破壞了湖中的水質,影響了杭州百姓的生活飲水。於是帶領大家清除水草。清除的水草無處放,就想到了在西湖中建堤,既為這些水草找到合適放置的地方,同時還可以方便人們在西湖的出行。真是一舉兩得的好舉措。

然而這樣的好事,在一些奸臣的眼中卻成了蘇東坡醉心風景的證據……

一輩子做官,蘇東坡後悔嗎?我想大概是有點的。有多少次,到一個地方,當他正好建好居室,想長期在此居住時,一紙皇恩聖旨到。於是,他不得不繼續遷移,就如候鳥一樣。只是到哪裏,自己是沒有決定權的。而有時候,到哪裏怎麼走,水路不審陸路,還得向皇上申請……真是想不到,那個時代的生活,真是普天之下,莫非皇土,率土之兵,莫非皇臣啊!

應該是蘇東坡不是政治鬥爭中的老手,可是凡是政治鬥爭其結局必定是兩敗俱傷。年老體弱之時,他還被貶到瓊州,那個野蠻之地去生活,而此時妻子都已先後去世,陪伴他的只是其中的一個兒子……而當他最終獲釋可以回到他選擇的安居地方可以歸隱時,他的身體卻不再給也機會了……

《蘇東坡傳》,能夠了解宋朝那個朝代歷史的書,能夠找到那個朝代許多智者,知道他們許多事情的書,一位大家寫的不朽的書。

《蘇東坡傳》讀後感11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一個詩、文、詞、書、畫都已登峯造極的人,一個擁有豐富多彩的一生的人,一個政績卓著、愛民如子、文韜武略的人。他至始至終保持着樂觀豁達的精神,即使是在被貶、誣陷和被囚禁時。這樣一個人怎能不讓我敬佩?怎能不讓世人敬佩?這幾天,我品讀了林語堂先生的一本著作——《蘇東坡傳》。“歲月失於道路,命運困於黨爭,生活寄於風雨,襟懷奉於蒼生。”這正是書中所講述的蘇軾波瀾壯闊的一生。它使我沉迷其中,並略有所悟。這本書讓我認識了一個與世人眼中不一樣的蘇東坡。

這本書的封面是一副圖畫和四個繁體的字——蘇東坡傳。那幅圖畫則是當代著名畫家範曾先生的作品:《蘇東坡赤壁吟嘯圖》。只見蘇軾站在赤壁岸邊,背後是滾滾的浪花。他的衣襟隨風飄起,彷彿正在感受歷史的滄桑。畫上還書有一首蘇軾的詞——念奴嬌。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這個簡潔的封面有着濃濃的古風氣息,同時也讓我感受到蘇東坡的豪情。帶着一種敬畏和敬佩的心情,我翻開了這本書。

蘇軾的青年時期還算比較順利,他努力減輕變法給人民帶來的負擔,他在徐州治理洪水,在杭州整治西湖。但他的人生到了壯年就開始了轉折。因為他反對王安石變法,被御史彈劾,幸而仁宗的皇后喜愛蘇東坡的詩與文采,在臨終前還留下了不要為難蘇東坡的遺言,皇帝也無殺他之意,於是他被寬恕貶謫黃州,但他還是在獄中度過了四個月。這就是著名的“烏台詩案”。他的後半生也過得不好,連續數次遭貶,甚至要自己耕作維持生活。但他的樂觀絲毫不減,還遊歷做詩,創造美食,也經歷過磨難,就這樣奇特地了此一生。

“唐宋八大家”中,最為出名的便是蘇軾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三人,他們三人被稱為“三蘇”。其中文學成就最高的還是蘇軾。從小到大,我學過無數蘇軾的詩詞。“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水龍吟》寫的是多麼美妙的楊花!還有那首中秋詞,《水調歌頭》,“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篇文章的標題便是出自《定風波》的“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最後,還有我最喜歡的兩首詞——《江城子》,一首寫的是豪情,“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一首寫的是思念,“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松岡。”

八大家中的另一奇才,歐陽修,曾説過:“讀蘇東坡來信,不知為何,我竟喜極汗下。老夫當退讓此人,使之出人頭地。”要知道,當時的學者都懼怕歐陽修的意見。他還對他的兒子説過:“記着我的話,三十年後,無人再談論老夫。”這句話後來果然應驗了,在蘇東坡逝世後十年,真的無人再談論歐陽修,大家都在談論蘇東坡。當他的著作遭朝廷禁止時,還有人在偷讀。後來,他的字畫碑文賣到了數十萬錢。當金國入侵時還專門索取蘇東坡的書畫作品,因為他的名聲早已傳到塞外的異族之邦。蘇軾,是一個多麼了不起的人啊!

話説,他還愛做菜,也樂意自己做菜吃。黃州豬肉賤,因此他還寫了一首打油詩:“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著名的“東坡肉”就是他發明的,以他的名字命名。這道菜極其簡單,清水和豬肉,加醬油,用文火燉煮就行了。還有“東坡湯”,用兩層的鍋,米飯在菜湯上蒸,湯裏有白菜、蘿蔔、油菜根、芥菜。他還有做魚的方法,用冷水洗淨鯉魚,抹上一點鹽,裏面塞上白菜心,放入煎鍋,放幾根小葱白,半熟時放姜、鹹蘿蔔汁和酒,快好時放橘子片,完工。我看到這些又一次肅然起敬:被貶了還有心情去做菜、創造菜吃。

他的為人是大度又樂於助人的。想必很多人都聽過下面的故事。一個人欠錢不還,被告到了蘇東坡那裏,一問欠錢的原因,原來春天下雨,那人的扇子賣不出去,於是蘇軾在扇子上題了字畫,不一會兒就賣光了,那人自然感恩戴德。還有一個怕遭到官府盤剝,惡人搶劫的書生借用蘇軾的名氣在盤纏上寫下了一張有蘇軾和蘇轍名字的紙條,被抓到蘇軾面前後,蘇軾真寫了一張字條和一封信,讓他把信交給蘇轍,讓他儘管放心,被抓到皇帝面前都沒事!一是樂於助人,二則是寬容、大方,不計較別人的盜名。蘇東坡不愧深得民心!

縱觀蘇東坡的一生,其實是艱難困苦的。就因為宋朝當時的一道規定,官吏在任意一個地方的任期都不得超過三年,又因為他的被貶,他去過全國十幾個地方,例如徐州、杭州、密州、蘇州、定州、英州、汝州、黃州、廣州、惠州。而且,他的一些敵人仍在對他進行打壓,比如説李定、鄧綰、章惇。他們讓蘇東坡一次又一次地降官,還把他貶到了當時還不是中國領土的海南。即便如此,他的性格又一次震撼了我。他在那個地方還在做墨汁,燒松木獲取灰時差點把房子點着了,但他也毫不在意。試問誰能做到這一點?

也許在蘇東坡的心裏,始終是“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的信念。不管有多大的困難,他依然堅定。就像那句詞:“任敵圍困千萬重,我自巍然不動。”面對挫折,只要有一顆堅強的心就能度過一切難關。經歷過坎坷、曲折、磨難的人,才能成為有用之才,才能被銘記。“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不畏艱險,奮力前行,這就是蘇東坡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不愧是一個豪放派的詞人,歷經風霜,可是,風霜,誰怕?

《蘇東坡傳》讀後感12

最早喜歡蘇軾是因為他的詩文,看了林語堂著的《蘇東坡傳》後,為東坡完美的人格所傾倒,肅然起敬的同時又生愛慕之心,胸中湧動着一種激情,似奔騰洶湧的長江之水,繼而化作一股向前的力量,啟迪我的心靈,激勵我奮發向上,這就是東坡千古不變的精神魅力吧!

蘇軾偉大的人品具有一個多才多藝的天才的深厚、廣博、詼諧,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爛漫的赤子之心。他完美的人格正源於他豁達樂觀的積極人生態度。

他有一顆仁愛的赤子之心,對妻子東坡柔情似水,“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纏綿悽婉,至死不渝的真情,讓人動容,“惟有淚千行”。他和子由更是手足情深,兩人在宦海中互相扶持,共同高歌,一曲《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道出了對弟弟的無盡思念,令所有寫月的詩篇頓時黯然。

不僅對家人,東坡對朋友對百姓也是至真至誠,仁愛有加,甚至對他的政敵都能以直抱怨。正如他自己所言“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這是何等的胸襟和大度!所以他的朋友遍天下,快樂一直陪伴他。

東坡一生沉浮宦海,飽經憂患的拂逆,卻仍保持天真淳樸,終生不渝。因為他生性倔強,又過於心直口快,加之才華過人,就得罪了許多奸佞小人,小人的齷齪就是見不得美好,誣陷永遠是他們的拿手好戲,於是東坡屢遭貶謫、流放,甚至逮捕入,獄險些喪命。面對所有磨難,他仍不憂不懼,泰然處之。因為他身上具有至大至剛的浩然正氣,所以無所畏懼。

在黃州,在嶺南,在海南島,不管環境多麼艱苦,他都能苦中作樂。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在東坡種稻、植桑、種菜、養蠶,自給自足,勞苦之中亦自有其樂。“空皰煮寒菜,破灶燒濕葦”卻也怡然自得。“酒足飯飽,倚於几上,白雲左繞,清江右回,重門洞開,林巒岔入。”如此悠哉遊哉,比之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閒適與灑脱,有過之而無不及。眼前皆美景,只因心中有豔陽!因此他得以實現從現實人生到藝術人生的轉化,使他的坎坷境遇化作充滿藝術審美情趣的人生,詩意的生活體現在他豐富多彩的文學藝術創作中。這就是蘇軾,官身不由己,卻能隨遇而安,不怨天不由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寵辱不驚,去留無意。好一個東坡,是真英雄自灑脱,是真名士自風流!

東坡的瀟灑源於他心靈識見中儒釋道混合的人生觀。奉儒而不迂執,好道而不厭世,參禪而不虛妄,他入世而超世,超世而入世,樂天知命,執着人生。他高舉儒家的大旗積極入世,實踐着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美好願望。不管在朝廷在地方還是被流放,他始終憂國憂民,心繫百姓。疏浚鹽道、修建西湖、穩定谷價、救濟饑饉、建立醫院等等,“雖千萬人吾往矣”。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所以他深得百姓愛戴。

身處亂世,他是無畏的勇者,猶如政壇風暴中的海燕,是庸妄的官僚的仇敵,是保民抗暴的勇士。他挺身而鬥,譴責卑劣的政治手法,主張廣開言路,廢止青苗貸款法,他單槍匹馬向朝廷之腐敗無能進軍,無情抨擊官官相護的虐政,這是何等的膽識與氣魄!東坡無所畏懼,像一陣清風度過了一生。他的謀國之忠,他的至剛大勇怎能不讓人敬佩!

捧讀《蘇東坡傳》,心中湧動着萬頃波濤,無法釋懷,為東坡的情,也為他的才,這也正是林語堂想告訴我們的。

蘇軾是宋代文化孕育出來的曠世奇才,上天為什麼會如此眷顧他,賦予他那麼多的才情,好生讓人豔羨。他是人間不可無一難能有二的天才,他的文章如行雲流水,行於所當行,止於不可不止;他的詩如天地奇觀,於境無所不收,於情無所不暢;他的詞如天風海雨逼人,指出向上一路。他揮動如椽之筆,如同兒戲,“春鳥秋蟲之聲”,信手拈來皆入詩文,都是真情的自然流露,所以讀來給人快樂,難怪宋神宗看他的文章舉箸不食,讚歎不已。

跨越千年,蘇軾的詩文依舊熠熠生輝,歷久彌新。“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大氣磅礴;“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飄渺深遠;“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富於哲理;“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氣勢恢弘;“若把西湖比西子,淡粧濃抹總相宜”清秀飄逸;“一蓑煙雨任平生”豪放豁達……他的詩文精彩絕倫,千變萬化,絕不雷同,萬般風情他都能駕馭自如。讀他的詩文或熱血沸騰,或黯然神傷,或忍俊不禁,永遠都是一種藝術的享受。蘇軾的胸中彷彿藴藏着浩蕩不絕的波濤,層巒疊嶂的峯巖,就如他自己所言“吾文如萬斛泉源,不擇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雖一日千里無難。”

蘇軾的年代已離我們遠去,可他的精神豈止影響千年。於我而言,他是談笑風生的長者,他是學識淵博的老師,他是愛開玩笑的朋友,他是一個大寫的人,永遠頂天立地!

《蘇東坡傳》讀後感13

嶺南是天涯、域外,歷代犯官被貶謫的地方。蘇軾的政敵想從精神上、物質上折磨打擊他,進而從肉體上消滅他。但是他不僅活着,而且快着,“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這是讓他的政敵無可奈何的地方。他們已經給了他僅次於殺頭的懲罰,他們期望看到他痛苦不堪,看到他悽惶倒下,看到他低頭認輸,可是沒有。在這場心裏、人生博弈中,失敗的是他的政敵,他們高高在上,權傾天下,操縱別人命運,卻無法擊敗蘇軾。

蘇軾被貶到嶺南的時候,已經六十歲了,去嶺南之前,他就為自己安排了後事,決心埋骨嶺南。但是,蘇軾在嶺南那麼艱苦的環境裏沒有死,這得益於許多方面。我覺得有以下十個原因:

一、性情豁達。蘇軾有一種天真純樸的心態,在任何艱苦的環境裏,都能樂觀地活着,此心安處是吾鄉。在被貶的途中,美麗的鄉野,動人心神的急流高山,他都充分欣賞。過大庾嶺,更是一掃沉思俗念。他以第一個犧牲者的身份,橫越中國南部巍峨雄偉的山脈,受難中卻有一分卓然不羣的優越感,真可謂“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

二、務實。蘇軾做官的時候,治理西湖,成就了蘇堤春曉,三潭印月等美景。在黃州生活困窘的時候,他徹底放下了文人士大夫的架子,使自己變成了一個地地道道的農夫,在黃州東坡親自種地,自給自足。在儋州,他把儋州當成了自己的第二故鄉,他在那裏辦學堂,介學風,以致許多人不遠千里,追至儋州,向他學習。“滄海何曾斷地脈,珠崖從此破天荒。”人們把蘇軾看作是儋州文化的開拓者、播種人,對他懷有深深的崇敬。

三、心中無恨。蘇軾固然以其強烈的名士本色,坦直無畏的言論得罪了很多人。就像他自己説,一發現什麼事情不對,就像在飯菜裏找到個蒼蠅,非要唾棄不可。但是,他向來對事不對人,不曾在心裏有真正的有敵人。他只是遵循了自己的為政原則,較量利害,參用所長,不追隨不盲從。他和王安石政見不同,但彼此相惜,文學藝術上引為知音。對把他一路貶到嶺南的章淳,他在章淳遭貶説“某與丞相定交四十餘年,雖中間出處稍異,交情固無所增損也。聞其高年,寄跡海隅,此懷可知。”即使對把他從嶺南屋裏趕出去的董必,他也最多是寫一篇寓言嘲弄一下而已。

四、心憫天下蒼生,不以己悲。他做官一直為百姓而抗拒朝廷,為寬免貧民的欠債而向朝廷懇求,必至成功而後已。在杭州有權利做事的時候,他抗洪、滅蝗、救孤,辦安樂坊醫院。他在惠州失去了做事的權力的時候,他關心民眾疾苦,儘量用自己的影響力,寫信給自己做官的朋友做實事。

五、天下到處皆朋友。蘇軾就性格而言,適合做朋友,他善於發現美,創造美,總是讓生活微笑着繼續,他自己有樂觀的心態,也影響周圍的人。他的文章讓人愛看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讓讀者快樂。他自己説,上可以陪神仙皇帝提建議,下可以和販夫走卒僧侶交朋友。在貶謫地無論黃州,還是惠州、儋州,他都和當地百姓打成一片。他始終受到中下層官吏民眾的愛戴。

六、幽默風趣。他弟弟個子高,但住的房子低矮,他寫一句詩打趣“常時低頭誦經史,忽然欠伸屋打頭”。惠州他無錢買肉,只好買別人不要的骨頭,他發明了“火烤羊脊骨”,他説會讓那些等着啃骨頭的狗很不高興。

七、蘇軾重視養生。他一直練瑜伽鍛鍊身體,他的身體很好。他自己總結了關於長壽的幾句話:一曰無事以當貴。二曰早寢以當富。三曰安步以當車。四曰晚食以當肉。

八、善於創造發明,提高自己的成就感。蘇軾在黃州時,因為貧困,買無人看好的豬肉,用小火,少着水的方法燒製“東坡肉”,發明美食,他自己烙“東坡餅”,自己制酒,自己研究草藥,他自己嘲笑自己“自笑平生為口忙。”

九、向佛。他第一次經歷烏台案後死裏逃生,他想尋找心靈的寧靜,於是轉向宗教。飽經憂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趨温和厚道。

十、書畫怡情。他恰恰書畫鑽研是古今大家。

嶺南非常艱苦,像蘇軾自己説的那樣“食無肉,病無藥,居無室,出無友,冬無炭,夏無寒泉……”蘇軾憑着自己的堅忍、豁達、了悟、勤勞、悲憫、幽默、隨遇而安、與人為善,使他無論走到哪,都受到歡迎,他最後安然度過了嶺南貶謫的歲月。儋州留下了蘇軾的許多蹤跡,東坡村、東坡井、東坡田、東坡路、東坡帽等等,迴歸常州,人們像歡迎英雄凱旋一樣歡迎他。

“此心安處是吾鄉”使蘇軾成為人生的贏家,他的蘇堤春曉,三潭印月,造就了人間天堂,美如西子的西湖。他的“東坡肉“”東坡肘子”,至今是一道招牌菜,他詩詞歌賦裏的愛與情懷。他的氣質,他的生活,就猶如跳動飛舞的火焰,不管到何處,都能給人以生命的温暖。他的人品道德構成了他名氣的骨幹,他的風格文章之美則構成了他精神之美的骨肉。

嶺南萬里不曾死的何止是他的血肉之身?他心靈的喜悦,思想的快樂,一刻不曾死去,一如他的文章,他的書畫,他的美食,他的故事……一道萬古不朽。

寒江雪,本名朱秀娟,1969年出生,高中畢業,北京市密雲區人,是一個最普通的服裝廠女工。20xx年7月開始學寫詩文,作品主要發各網絡平台。

《蘇東坡傳》讀後感14

林語堂著,張振玉譯的《蘇東坡傳》展現了北宋的一大文豪"東坡居士"蘇軾的曲折的一生,展現了一個天才的成長曆程,更為讀者展現了一位參透世事奧祕的傳奇人物的心路歷程,給讀者面對困難和逆境帶來了深刻的啟示,為讀者領略生命的本質與奧祕提供了思考方式,此外,由於林語堂先生是用英文寫的《蘇東坡傳》,我想,這本書定能幫助國外的讀者不僅更好地瞭解蘇軾,而且更好地瞭解中國式智慧及中國人的思維方式。

蘇軾是一名才華橫溢的詩人,詞人,散文家。他既有"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崗"的大氣磅礴的作品,又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粧濃抹總相宜"的柔和清新的筆墨,既有和僧人道士同遊的歡快與放浪,又有做一方之父母官是為人民擔憂的辛苦,此外還有"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的率意灑脱之筆。蘇東坡用一隻生花妙筆描繪着自己的色彩斑斕的一生。

作為一名政客,他仕途不順,但在被貶謫之際仍能淡然處之,為民謀利。在王安石強力推行變法時,他看到了變法的必要性及變法的合理性,但是他也看到了變法急於求成和不太符合實際情況的弊端,王安石變法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是操之過急,更像是一次革命,強度過於激烈,必然會遭到保守勢力的拼死抵抗,而且變法在某些情況下並沒有切合農村與農民的實際情況,而且由於王安石的過於自信及用人不當,變法是極難成功的。蘇軾看到了這一點,所以他發出了不同的聲音,當時變法一派的勢力如日中天,他被認為是變法的反對者,名列"元祐黨人碑"之首,後世永不得被朝廷錄用。後來變法失敗,守舊一派上台執政,廢除一切新法,這種行為顯然是十分愚蠢並且對國家有害的,所以為了大宋王朝的吏治民生,蘇東坡挺身而出,據理力爭,力陳新法之尚存可取之處,又為守舊黨人所不容,仕途依舊坎坷,令人唏噓不已。但是蘇東坡就是蘇東坡,而非尋常之人,他在杭州之時就修建湖堤,造福一方百姓,被貶於瓊州之時,教書育人,大力發展當地的教育,使瓊州的文化水平有了質的飛躍,可謂"功莫大焉",也體現了他的務實與愛民如子。

蘇東坡並沒有侷限於文學,他是一個興趣廣泛,在很多方面都有突出成就的人。比如他在佛理,道法方面有獨到的見解,在《赤壁賦》中其"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的觀點包含佛教的世界觀;在繪畫方面,他也絕非等閒之輩,開創了文人畫的先河;他也曾致力於在杭州和廣州興修水利,造福一方百姓;他也曾與百姓共同勞動,一起耕耘,留下了"東坡肉"的美談(也可以説是美食);在醫學方面,他還研究草藥,成為公認的權威······

林語堂先生似乎認為王安石變法失敗的主要原因是王安石的性格缺陷,及極狹小的心胸,我認為很有道理。正是因為他的性格上過於執拗,在他當權之時,幾乎所有的事物都由他一人的意願決定,正所謂"兼聽則明",而這位"拗相公"幾乎不聽,可以想象一下他的消息是有多麼的閉塞,身邊的朋友越來越少,忠正賢良和仗義執言的大臣都一個一個離他而去,他的身邊聚集了一批才不副位的愛對他俯首帖耳的小人,而有才華有思想的士大夫基本上都沒有和他站在一起,一方面是因為"拗相公"的脾氣和胸懷,另一方面是因為利益。"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利益決定選邊站的位置,反對派中的絕大多數人都是因為王安石的新法嚴重觸犯了自己的利益,所以才拼死抵抗的。而王安石並不僅僅是因為受到神宗皇帝的青睞就能夠變法的,本質上變法是皇帝的工具,用以集中權力的工具,因為在他之前的皇帝給他留下了一大批能臣,比如韓琦,范仲淹之流,這些大臣有的是三朝元老,位高權重,可想而知當時剛剛即位的神宗皇帝難免會有權傾於下的擔憂,正如他的祖先宋太祖曾經"杯酒釋兵權",神宗皇帝選擇了在自己為太子之時就跟隨自己的王安石,對當時是"參知政事(相當於副宰相)"的王安石委以重任,讓他全力變法,其實在皇帝的眼中,王安石使他的一個有力的身邊,替他馴服老臣,神宗是一個雄心勃勃的皇帝,堅持推行新法20多年,瞅着機會,差點滅掉虎踞在趙宋王朝西北部的西夏,而他的權力,毫無疑問,在一定程度上來自於變法,來自於王安石,王安石雖然性格執拗,畢竟在神宗身邊那麼多年,神宗的意思還是應該瞭然於胸的,否則根本就不可能有他的戲。然而當時的蘇軾年輕氣盛又身在廬山之中,可能更多地是仗義執言據理力爭,真是"拗相公"遇上了"拗相公","針尖對麥芒",而王安石後面有皇帝,於是東坡就被貶了。好在隨着時光的流逝,東坡也越來越豁達開朗,最後到了接近仙人的地步,也許王安石的存在是他成長的必要條件之一,真所謂"福禍相依".

《蘇東坡傳》讀後感15

誠如楊絳先生讀《圍城》時所説,這本書我也是錙銖積累的讀完,頗覺文字平實清新,而由此回憶蘇東坡的一生,便覺如一卷鴻篇鉅製的畫作,徐徐展開,讓人為之傾倒,為之敬佩,華麗而不妖嬈,恢弘卻也質樸。

記得在網上讀到過一句話:願你走出半生,歸來仍是少年。而後又偶然讀至一句詩:萬里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忽覺異曲同工之妙。急切的查來,會心一笑,哦!是蘇軾的!似乎也只能是蘇軾的。

此書由林語堂先生所著,從蘇東坡的出生講起,描繪了他的一生。他是本書的靈魂,這毫不言過,作者在書中也説到“蘇東坡自有其迷人魔力。就如魔力之在女人,美麗芬芳之在花朵”而他的魔力自我看來該是時時的樂觀,對真的無限追求,一蓑煙雨任平生的曠達,親射虎看孫郎的豪情壯志,但又有歷盡千帆時的心靜如水,十年生死兩茫茫的悽婉……他似乎是説不完的,他的豐富,他的飽滿,他的複雜,他的單純,他的學富五車,他是這世間不可無一難能有二的存在,他一生追求着真善美,甚至有着飛蛾撲火般驚心動魄,或許正是這樣,在這個需要我們三思而後行的世界,才如此狂熱的熱愛他,珍視他,追逐他。

蘇東坡如今的家喻户曉,大多來自於詩文,而我看來,他的文章貴在一個“恰”字。何為恰,“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不多不少,剛剛好。蘇軾的文章正是如此,他從不會像而今的我們一樣,伏在案頭不知如何下筆,半天寫不出來個題目,苦思冥想憋出幾百字來交了了事。他從來都是行雲流水,行至心頭一亮之處,便筆走龍蛇一作,適逢其會,猝不及防。文章練達,立意深刻,一字不多,一字不少,讓人讀之朗朗上口,眼前一亮,頗有勝讀十年書之感,而又絕不晦澀難懂,這便是文章之恰。如《赤壁賦》中最後一句“不知東方之既白。”全然寫出蘇子之率真任性灑脱之天性,而“不知”二字又描繪出他物我兩忘之崇高境界。文章戛然而止,又怎會不讓人瞬間悟其所旨,大汗淋漓,拍手稱快!

而“恰”之來源除了文章排布之巧妙與拿捏之感外,更重要的,是要與文章內容產生極其深刻之共鳴,你對它有獨到的見解,有深刻的理解,甚至只是簡單的喜愛,你要想寫它,願意寫它,有一種極其強烈的感覺告訴你:快,快把它記下來,寫出你內心的想法,快!於是,你寫出一篇文章,你想你所想,記你所記,就算文字並不華麗優美,但這時你已經贏了,因為樸實無華的真情實感總比虛無空洞的修辭麗藻要好得多。有些文章使人讀來美則美矣,毫無心意,便是此因罷了。

蘇東坡之偉大,更在於其思想的高度與其遠見卓識。同在一葉扁舟之上,共遇人生之磨難,凡人只能感其生命之渺小短暫,蘇子卻能跳脱孤舟,跳脱赤壁,跳脱人生,站在宇宙之外悟出:世間萬物,皆為永恆。如此大家,怎能不讓人佩服!而對於王安石之變,大多人認為蘇軾在其中充當了所謂保守派,其實不然,正因為其思想的不保守,使得他看得更遠,才促成了他行為上的保守。在王安石變法的一開始,他便看出王安石心中充斥的極權主義,他一上台,便開始清除異己,他的新法,他的初衷是好的,但似乎只是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而從未站在國家與人民的角度去思考,蘇軾意識到了這一點,他知道這樣的變法不會成功,更會危及國之根本。他的赤子之心讓他成為了世間萬民的辯護人,於是這位百姓的辯護人便毅然站到了王安石的對立面,甚至於他賴以生存的朝廷的對立面,與世間萬千芸芸眾生共進退。

韶光滑過指尖,他人生最輝煌,最偉大的時刻到來了。在人生中還有比幸福和成功更重要的,就是凌駕於一切禍福之上的豁達胸懷。這在他經歷王安石變法後被貶至黃州的歲月裏充分體現了出來。他不再是蘇軾,而是那個行至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的東坡居士。他站在田間,頭戴斗笠,手扶犁耙,擊牛角而吟詠,他開始誦讀佛經,修煉瑜伽,他不再理會世間浮躁,官場紛雜,若為官一方,便造福一方,他真正的平靜下來了,那種由心靈發出的平和安寧,使他開始探尋生命的真諦,開始擁有真正廣大的胸襟,開始真正的寵辱不驚,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閒庭信步,他在貶謫惠州時寫道:明朝端午,待學紉蘭為佩。尋一首好詩,要書裙帶。如此平靜豁達,對生活充滿了熱愛,即使遠貶海南,也能與美女笑談“萬里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這是對他人生最美好的定義,更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了吧。

也許我們都想做一個蘇東坡那樣的人,而在我們如今看來,至少在我們現存的社會體制下,又有些理想主義化。他天資聰穎,身陷紅塵,卻又遺世獨立,他將本該官場紛雜的一生活成了一首詩,我們也許做不到,但我們可以做一個“蘇東坡式”的人,我們學他的行文流水,樂觀曠達,學他的赤子之心,崇尚真善,更有他的敏而好學,孜孜不倦。我相信這個過程是很美好的,是一種全身心的焚香沐浴似的虔誠與洗禮,因為這世間在沒有比向着美好出發更美好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