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都柏林人》讀後感

《都柏林人》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3.44W 次

初次邂逅James Joyce的作品,是在連續讀了幾卷Proust的《追憶似水年華》之後,發掘了意識流文學的新境界,開始特別留意於那種暗流輕湧又波瀾暗藏的寫作手法,於是便陸續找了許多意識流派的書籍,其中不乏Virginia Woolf與William Faulkner的諸多作品。而其中我特別留意的是文學家蕭乾提到的他在劍橋求學時幾番磋磨也讀透不了的Joyce的《尤利西斯》。我便懷着半分憧憬半分猶疑抱來他的幾本著作,《都柏林人》那種直面愛爾蘭社會底層而觸發的清冷深刻的筆調使它這幾卷書之間透着幽微又堅定的光芒,為我打開愛爾蘭文學別開生面的`一頁。

《都柏林人》讀後感

《都柏林人》是一部由十五篇短篇小説彙集而來的故事集,分立開來卻凝匯成共同的主題,Joyce彷彿是在用這十五個故事描畫了一卷犀利、客觀又細膩深刻的都柏林社會總覽。如果以審視印象畫派的目光審視這部作品,那麼它的色調一定是朦朧幽深的灰藍,彷彿愛爾蘭勞工在鐵路上被煤灰薰染的衣衫。

整部作品大都採用白描的手法,意識流的痕跡較淡又有微微顯露,大都以精心斟酌的視角截取愛爾蘭底層人民的生活橫斷面,從而向讀者反映他們的精神世界與心理狀態。見微知著是《都柏林人》在寫作上的一大特色,作者的筆觸冷峻而淡遠,試圖以最冷靜客觀的角度透露其意旨。透過現實主義與象徵主義兩大橋樑,Joyce借白描與諷刺無聲痛喝了19世紀20年代麻木不仁,死氣沉沉的愛爾蘭社會,表達了對沉悶麻木的愛爾蘭青年一代的痛心與渴盼人們覺醒與社會蓬勃的情感。

本書開篇的《姐妹們》中囚禁於宗教而碌碌一生的弗林神父,《一小片烏雲》中沉溺於虛幻臆想的小錢德勒,《痛苦的事件中》缺乏歸屬感的杜菲先生與西考尼太太等等都是孤獨麻木,毫無鬥志的都柏林人的代表,在陰雲籠罩的愛爾蘭社會,孤憤而絕望的Joyce從青年一代上看不到覺醒的希望,便把一腔情緒借其獨特的白描手法緩緩傾注於這部短小精悍的作品之中,語氣雖淡漠客觀而處處都是真情流露。

Joyce稱《都柏林人》中的精神狀態為paralysis(癱瘓),這與地處西歐卻經濟不景氣,人民生活窘迫困苦的愛爾蘭經濟概況有關,愛爾蘭的青壯年勞工曾大批被運送到北美修築鐵軌,有人説美利堅的每一英尺鐵路下都有五個愛爾蘭勞工的亡靈。死氣沉沉與逆來順受深埋於都柏林人的血液裏,而在英格蘭的壓迫下,愛爾蘭人民很難瞥見欣榮的生機。Joyce渴望看見人民精神的充盈與覺醒卻又無能為力,只能通過辛辣的嘲諷來怒其不爭。

唯有青年的麻木才是真正的麻木,而唯有青年的吶喊才是真的吶喊。從Joyce清冷的灰藍色筆觸中回過神,再翻開被戲稱為“藍色生死戀”的人衞教材,我想,我眼前的中國追夢者們,我眼前的中國醫學生,已遠遠不是癱瘓麻木的都柏林人,在我們的瞳仁裏,有未來的奇光異彩,有此刻的篤定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