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窗》讀後感

《窗》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3.41W 次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吧,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後感頭疼,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窗》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窗》讀後感

《窗》讀後感1

説實話,對於門和窗的功用,我從未做過深入的思考,因為它們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以至於我們忽略了它們的存在,好似生活中的陽光和空氣一樣,不是它們不重要,而是因為它們已成為我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司空見慣而被我們忽視掉了。直到讀了錢鍾書先生的《窗》,我才恍然大悟,這才意識到門和窗的不同。

正如錢鍾書先生所言,門和窗都可以作為讓人進出入通道,但兩者所追求的境界又截然不同,門許我們追求,表示慾望;窗子許我們佔領,表示享受。換言之,門內門外充滿誘惑,供我們去追求,但是門的開關卻由不得自己。每當咚咚咚的敲門聲響起,我們總會在腦海裏面浮現出各種各樣的畫面,因為這一扇門,它阻礙了我們和外界的通道,所以我們無法瞭解門外的世界,唯留下了各種各樣的猜測,想象着它可能是我們盼望已久的親人,可能是前來拜訪的客人,可能是推銷保險的不速之客,甚至可能是小偷或者殺人犯……無論我們的腦海中如何的洶湧澎湃,如果不開門,我們就無從知曉外面的情況。所以説,如果相與門外的世界取得聯繫,我們必需打開門,走出去。

而窗則不同,有了它,我們可以不必出户而瞭解外面的情況。同樣,如果我們不想了解外界或者是被外界瞭解,只需一扇窗簾就可以還我們自由。所以説,開不開窗的選擇權則完全在自己,喜歡外面的明媚陽光,我們可以打開窗户,讓陽光普照我們的生活;如果不喜歡,我們完全可以拉上窗簾,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裏。

所以説,門是一種必需品,而窗多少是一種奢侈。對於必需品,我們很容易將其忽略掉,而對於奢侈品,我們則習慣將其視為珍寶。所以,古往今來我們大部分人喜歡每天坐在窗前來欣賞外面的美景,而少有人願意守在門口賞景。“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的故事發生在窗口,“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的感慨也與窗口有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的豪爽仍發生在窗前。

這讓我不由得想起了閲讀。對於閲讀的重要性,我們也是非常清楚的,可是我們在教學的時候,更多的是把閲讀當成了生活中的一件必需品。為了讓孩子們養成閲讀的習慣,我們要求他們每天在固定的時間閲讀,甚至為了完成學習任務,要求孩子按家長、老師的要求來閲讀成人眼中有價值的圖書,所以對不少的孩子而言,完成閲讀純粹是為了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根本不是出於對閲讀本身的熱愛。

正是因為我們把閲讀當成了門一樣的必需品,所以我們面對各種不解時,我們不得不站在門口,唯有打開門方可解決問題。但是,如果我們將閲讀當成像窗户一樣的奢侈品的話,將選擇的主動權交給孩子,讓孩子來自主選擇自己喜歡的圖書,讓孩子根據自己的需求來確定閲讀量,相信擁有了自主選擇權的孩子,閲讀的興趣會有所提高的。

《窗》讀後感2

一片大霧的倫敦城內,盲人鮑勃發揮自己的“優勢”,主動幫助明眼人史密斯,輕車熟路,順利地到達學校。

我很欽佩文中的盲人鮑勃,他變自己的弱勢為優勢,跨越了天氣的影響,把必須熟知的路線記在心中,彷彿心就是扇窗,代替了明眼。令人深感明眼人在這裏反而不如盲人。其實是因為明眼人有看得見的優勢,不需要付出多少汗水就可以順利到達,可盲的障礙逼迫盲人必須有這樣的能力,只有當他付出了比常人多幾倍的汗水時,才能像常人一樣自如地生活。

一般人們會認為盲人不如明眼人,而事實上盲人卻通過日常的訓練,鍛造出了常人在順境中無法擁有的能量,這讓我感覺此時障礙不再是絆腳石,而成了走向成功的動力和信念。

如果我們能把自己的弱項當作一條鞭子,時刻激勵自己、鞭策自己、鼓舞自己,就能使自己在遇到困難時付出雙倍的努力去達到目標,從而超越自我,獲得意想不到的收穫!

《窗》讀後感3

美國小男孩斯格特因為天生就有一個大鼻子而愛到他人嘲笑,因此總是看一些不開心的事情。他的老師給他打開了一扇新窗户,斯格特看見了美景後走出了煩惱,最後成為了20世紀最受歡迎的滑稽明星。

讀了這個事故後,我也想了一件令我煩惱的事。一次,我做完作業後,要下去玩,而爸爸卻要檢查作業。我只好把作業給了爸爸。沒想到,我錯了很多題目。爸爸就不讓我下去玩,讓我做練習題。我生氣極了,跑回房間裝睡覺,心想:哼!再也不理“破爸爸”了。我待了幾十分鐘,一想到這事還是氣打一處來。我就跑出房間下樓閒遊。冰涼的晚風把我的煩惱吹走了,我的心情快照了了起來,心想:爸爸讓我做練習題也是為我好,我還是回去吧。我走回家,向爸爸做壽個鬼臉,洗洗刷刷就去睡了。而爸爸也沒逼我做練習題了。但還是做完了練習題。

這兩件讓我感到,在不同的窗記户中感到的風景和心情是不同的,只要你能換一角度來思考,給果是完全相反的。

《窗》讀後感4

平淡真好,平平的,不令我們顛簸;淡淡的,不讓我們昏醉。

的確,劉墉老師用最平淡的故事勾勒一個個深刻而發人深省的道理。每一篇文章短而精悍,讀着讀着,心中就升起一股濃濃的飽足感。不論是為人處事,還是學習工作,這本書都給了我很大的震撼。無論何時何地,花個半分鐘就能感受劉墉老師生活中點點滴滴的體會。

幾百張文章中,我印象最深的莫過於《兩個球》了。確實,當你想接住對方拋來的一個球小菜一碟,但假若同時兩個球向你拋來,你難免顧着了這個,顧不了那個。每個人不能一心二用,一口吃不了胖子,不能同時完成兩樣事,要一件件來,一件一件仔仔細細地做,這樣將會事半功倍。平日,有些人總是以節約時間為藉口,希望一邊彈琴一邊聽英語,或是一邊做作業一邊聽歌,説什麼可以學歌學英語的,事實上,這種效率反而不高,反成了事倍功倍。所以,兩個球都要一個不漏地接住,但請一個個地接,一件件地做。

以身作則能影響周圍的環境,周圍的人。就如同劉墉老師所講述的那條最清潔的社區,早上總有一個老人每天都將地上的垃圾、灰塵無償地清理,社區中的每一個人都被感化了,無論是男女老少,所有人都不亂扔垃圾,保持家門口前的整潔乾淨,他們都想為老人分擔一些,他們誰都想盡自己最大的能力去改善環境。小小的舉動是具有巨大的力量的,也許一個善良、有意義的舉動能影響周圍的人,環境是能夠改善的,素質是可以提高的,情義是可以建立的。

還有許多許多美味的故事,我彷彿就如同身臨一家歷史悠久、口味獨到的餐廳,細細品味每一碗耐人尋味的湯。這些就如同涓涓細流流入我的心中。

《窗》讀後感5

《狐狸的窗户》,一篇短短的,不足五千字的故事。一段安靜的文字,卻像一場雨,靜默的洗刷着我的心靈。它使我愛不釋手,願意沉浸在文字所編織的夢幻世界中。

《狐狸的窗户》講的是“我”是獵人,追逐着一隻白色小狐狸而來到一間花田裏的小店。小狐狸變成了店員,繫着藏青色的圍裙。佯裝着不知,本打算把小狐狸逮住的“我”,卻被那扇藍色的窗户深深吸引:那是可以看見死去親人的窗户。“我”染了手指,搭起窗户……然而,一回到小屋,“我”竟因為習慣而洗手了。藍色的染料被洗掉了,卻再也看不見那片花田,找不到那間小店了。

安房直子細膩的文字,展現了一個宛若現實中的幻想的童話世界,傷感而温馨。在故事中,提到了死亡,卻沒有一點陰冷灰暗。那一是一片無邊的寂寞,卻又是那麼的`美麗。我能感受到小狐狸那小小的孤單。每當想起這個故事,心中總是有着隱隱的疼痛。細細品讀,淡淡的憂傷充斥了內心,在温情與夢幻中,許多已經消失的東西已經不知不覺的回來了,那些曾經的故事和回憶在腦中再次回放。

我常常為了這段文字而異常難過:“狐狸伸出雙手,又組成窗户。‘我不再寂寞了,因為,從這窗户裏,我什麼時候都能看見媽媽。’”但,我根本不相信這是小狐狸的真心話啊!其實,小狐狸更寂寞了,不是麼?直至現在,當我再次閲讀這個故事,總感到無比悲哀。“我一邊走着,還一邊用雙手搭起了窗户。這回窗户裏下起了雨,朦朧中我看見了我一直深情眷戀着的庭院。家中點着燈,傳來兩個孩子的笑聲。一個是我的聲音,還有一個是我那死去的妹妹的聲音……我放下手。我太悲哀了。那庭院早就沒有了,被火燒掉了!”即使,思念的那個人死了,但在菱形的窗户裏,又可以“復生”。但是,這樣的“復生”,卻又讓人感到那麼無奈和悲傷。股市裏的那個人,看到了他以前喜歡的女孩,還有他死去的妹妹和小時候的他自己。然而,我卻絲毫感受不到高興或興奮的情緒。死去的人復生了,看到了他們,但是,卻永遠永遠觸摸不到他們,就像是隔着一層玻璃,裏面的影像隱隱約約的。真的是太悲哀了。就像作者説的那樣。

我常常會想象着那片藍色的花田,用手指小心地搭起菱形的窗户。也許有一天,能從窗户裏看到什麼。

《狐狸的窗户》講述了小狐狸搭起了一扇小窗,窗子裏出現了一隻美麗的白狐狸。小狐狸對青年説:“這就是我媽媽,很久以前被槍打死了。”可是,小狐狸卻寬恕了獵人,也許善良的小狐狸根本不知道什麼叫做仇恨。我們應該生活在善良,開心的生活裏,不應該生活在仇恨當中,獵人打死了小狐狸的媽媽,這種仇小狐狸都沒有報,説明小狐狸很善良。有一次體育課時,我們女生在記名字,陳冠華和別的同學打起架來。原來是一句話他們才打架。他們應該看一看《狐狸的窗户》,不應該一句話都打起架來,那就成了世界末日了

《窗》讀後感6

無意中,我看到了一篇文章,認真讀完後,感慨萬千。

美國小男孩斯格特天生就有一隻大鼻子,在學校,許多同學都嘲笑他,他感到很悶悶不樂。老師瑪利亞發現了這個問題,看到小男孩見到幾個人正埋葬一條可愛的小狗很傷心,便把小男孩拉到另一扇窗户前。這時,小男孩笑了,因為他看到窗外有一片開得豔麗而燦爛的玫瑰花。

在老師瑪利亞的鼓舞下,小男孩終於克服了自卑的心理,因為這個與眾不同的鼻子,他成為了20世紀美國最著名的滑稽明星之一。

文中的老師瑪利亞是可親可敬的。她獨具慧眼,開啟了小男孩“另一扇窗子”,同時也開啟了小男孩成功的大門。

是啊,上帝在向你關閉一扇門的同時,也向你開啟了另一扇門。在生活中,我們不應該因為別人有缺陷而嘲笑別人,因為每一個人都不希望自己有缺陷。每個人都有自己存在的價值,而缺陷會讓你失去一些東西,但同時也許就是上帝為你打開的另一扇窗子。

所以,當我們因某些缺陷而愁悶苦惱時,我們是否想到要換一扇窗,你會看到別樣的風景;換一種思考和行動方式,你將開啟的將是成功的大門。

記得10月2日的奧運會開幕式上,一個腦癱小姑娘表演了划船的節目。為了證明腦癱兒也能和正常人一樣,她把這個表演練習了成百上千次。最後,她以精彩的演出贏得了全場中外觀眾熱烈的掌聲。雖然她患了腦癱,卻比常人更勇敢、更有毅力。正是上帝給她關上了正常智力的窗子,才也給了她堅強、勤奮的另一扇窗子。

當上帝堵住了你的一條路時,往往會給你留下另一條路。換一個角度、換一種思維方式,結果往往會不一樣。

《窗》讀後感7

那些美好的回憶,我們窗簾讀後感深藏在心間就好了。偶爾還拿出來曬曬,不讓它發黴,一起回憶曾經的青春年少。記憶是一張掛滿風鈴的窗簾,藏匿不了回憶裏一絲絲繾綣曖昧的痕跡。

最後麻醉叔叔在辦公室裏就跟我講理論知識。還找了兩本書給我看。可是我很困啊,看書的時候就趴着睡覺了。最後隱隱約約感覺到麻醉叔叔把窗簾拉下來,然後出去的時候把門關了。真的是很好的一個人。最後我醒了,他説小姑娘怎麼不多睡一會。最最最後我在無聊看報紙的時候説,小姑娘下午沒什麼手術了,可以回去了。這麼早,三點還沒到呢~~於是找爺爺逛街嘍~~在書店等爺爺的時候買了本安東尼的橙。

夏日的夜,在一個沒有繁星的城市,依然顯得頗為愜意。拉開窗簾,彷彿聽到百合花靜靜盛開的聲音,合上了手中的書本,我被窗外淋泥的小道吸引着.陷入了深刻的沉思,回首來時的路,那青春的絢麗,那揮霍自如的瀟灑,卻不知道圍牆的那一邊有一羣人正在為生活掙扎,為夢想拼搏。走出校門,拿着婆心守候三年的畢業證書,卸下浮雜的書本理論,帶着對夢想的憧憬,又一個青澀的男兒踏入了社會的大門。

那時的我對於生存實踐,還只是一張白紙,很塊我感受到了來自生活的壓力。一個人拿着求職簡歷和大堆的榮譽證書,走在這繁華迷人的大街上,在這車水馬龍中依然穿夾着一種緊張忙碌的姿態,是高雅亦是執着,正如上帝創造了我們人類,把我們放在了人間,有的人只是隨波逐流,有的人一直在努力實現自己的願望。

《窗》讀後感8

首先作者敍述了窗的好處,我們可以足不出户就可以領略到春的氣息,泡一杯熱茶,坐在一張藤椅上,便可以欣賞春的景色,這是否讓你感到很愜意?作者還把窗比作畫的框子,而春便鑲嵌在窗子上,我想平時我們用畫框裝起來的畫如果我們不把它換下,它會沒有改變一直懸掛在那裏,而窗裏的畫會隨着時間的不同,季節的不同而發生改變,因此我感到窗是否比畫更加的有趣呢?因此我就把窗裏的畫直接稱為“流動的畫”了。

然後作者用門與窗做了比較,重在突出門與窗不同的意義。作者利用了中國與外國的例子來證明了這一點,以讓自己的觀點更加的有説服力。在語言上幽默,閒適,讓人感到妙趣橫生。比如作者説門是造了讓人出進的,但是,窗子有時也作為進出口用,譬如小偷與小説裏私約的情人就喜歡爬窗子。

作者把窗看成人與大自然連通的媒介,造了門我們可以走出去,但有了窗我們可以不必出去,外面的風,陽光自然會進來,我們能做的只是好好的享受就得了。因此作者把窗表示為享受,把門表示為慾望。我們經常因為慾望的追求和謀求自己的私利,而在外人面前修飾自己,掛一些冠冕堂皇的東西,就好比門都是大家看得到的,但表面的往往不一定是真實的,作者舉了這樣一個例,繆塞在《少女做的是什麼夢》那首詩句裏,有句妙語,略謂父親開了門,請進了物質上的丈夫,但是理想的愛人,總是從窗子出進的。由此看來從窗子進來的才是更加真實與可靠的。就好比我們看書,在乎的事背後的引得,若從前面正文看起,就反見迂遠了。

作者還指出窗比門代表更高的人類進化階段,把窗看成是一種奢侈和人對自然的勝利。在這裏作者用了人與動物做比較,舉例子。無論是人還是動物都會造一個門好讓自己回家,但沒聽過動物還給自己造一個窗的。窗使屋子與自然接觸,自然中的空氣與光明自然會找我們。作者説門有時是由不得自己做主的,前面我已經説了門代表慾望,人在慾望面前便會經常的做一些由不得你的事了。而窗則能全憑自己的喜好不願迎接自然直接把窗開上窗簾一拉就行了。其實作者把窗看成奢侈品,實質是人看情形斟酌增減。

最後作者把窗象徵為眼睛,不是有句俗語嗎?叫做“眼睛是心靈的窗户”。通過眼睛人們可以看到一個人內心的想法。眼睛正是人與外界溝通的媒介,當我們不想同外面接觸時,我們就會選擇閉眼,我們能看到的只能是我們自己的夢了,這正同窗是相同的。

錢鍾書的《窗》篇幅不長,卻藴含了如此多的人生哲理,我想每個人都需要一扇“窗”與外界溝通,讓自己能自由愜意的領略美的事物,能向外界展現自己真實的一面,能根據自己的情形與喜好做主,而不是感歎人生的身不由己。

《窗》讀後感9

《飄窗》,作者劉心武,完成於20xx年1月27日。主人公:薛去疾、龐奇,麻爺、雷二峯、糖姐、薇阿、二磙子、趙聰發、薛懇、順順、夏家駿、何海山、尼羅、覃乘行、葉先生、林倍謙、海芬、鍾力力、馮努努。

薛去疾,一位退休的工程師,自恃清高,不願與官商為伍,卻願與底層勞動人民來往。他想用他寬容、慈悲的情懷來包容世間不合理、不合法的存在,比如順順的違法佔道經商、小潘的入室騷擾、夏家駿的尖酸刻薄、何海山的文革遺患以及林倍謙的真真假假。但這一切都只源於生活的優裕以及與這種生活相輝映的小康勝大富的心態。當有一天這種生活的平衡被打破,兒子薛懇的破產,房屋被典當,最後走投無路的情況下,他什麼都沒有了,困窘的局面再也支撐不了尊嚴與傲慢,於是就像奴僕一樣匍匐於社會毒瘤麻爺的腳下,只為了能退貸免息,保住他的房子。薛去疾,一生的堅持,終究不免最後的墮落。

龐奇,一個只有初中學歷,卻有一身功夫的保鏢。他因為薛去疾的啟蒙,從西方古典主義中開始追求民主、公平、正義。他從懵懵懂懂,到意識清明。父親、兄弟的上訪遭遇是他完成蜕變的洗禮。當他再次回到功德南街,想為迫害鄉親的麻爺討要説法時,卻看到了薛去疾跪在麻爺的腳下。這一刻,龐奇説了一句話“我先殺了你!”為什麼龐奇要殺了與他伯侄情深,給他教導的薛去疾?是的,薛去疾給了他新的思想,最後也扼殺了他重生的靈魂。或許在龐奇看來,這完完整整就是一個騙局。龐奇的彷徨、憤怒正是當下許多無所適從的年輕人的寫照。

80年代的青年,他們接受愛國、愛黨的教育,他們濡沐上一代好好學習、踏實做事、遵紀守法的薰陶,卻要面對一個無規則、潛規則的時代。有這樣一句話“官員就怕羣眾沒有需求,沒有需求就不好領導。而羣眾就怕領導沒愛好,沒有愛好就不好下手。”所謂的規章制度,法律法規,似乎只是為了無權無勢之人設置的。諸如網上報道的“老年證”事件。其實,老年證真的有存在的必要嗎?他所具有的功能就是告知你已進入老年,那麼身份證上的出生日期難道不具備這樣的功能嗎?最可笑的是補辦一個老年證還得到派出所、居委會開具遺失證明,真不理解制定這些規則的人是否擁有正常人的思維能力!而作為羣眾一員的我們,似乎只有希望這樣的奇葩證件能少一點,然而也只是希望而已。書中的雷二峯,是又一個龐奇,只是他還沒有得到啟蒙,他還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麼,或者他要的只是有錢、有女人,有面子、有勢力,而作為麻爺的一號保鏢,他已經就能擁有這些了。

麻爺,一個不知道背景,有着傳奇發家史的人。他是各方面都想結交和獻媚的人。他能幫官員處理上訪人員,也可以幫政府處理拆遷釘子户,更可以幫商人攬到大的工程,他的旗下聚集了各種各樣危害社會治安的產業,比如:歌廳、飯館、典當等等,但是這些產業無不生意興隆,每天大把大把地賺着骯髒的錢。就是這樣一個社會渣滓,卻深埋在官商的勾結之中,安然地存活、壯大。其實,這種人真的不只存在於小説中,在每個地方,大道省會,小到鄉村,都有這樣的角色存在。只是誰都不會去打破這種變態的平衡,因為想打破的人沒有這個力量,而有力量的人卻割捨不了這個角色所帶來的利益。反正到最後受害的都只是底層的勞動人民而已。龐奇就是依附於他而存在,當他意識到這是一個錯誤時,卻又發現自己被另一個現實狠狠出賣。

在小説中,文學是始終都被提及的話題,從薛去疾給龐奇講述西方古典主義文學,到覃乘行的後現代學派、夏家駿的報告主義文學、林倍謙的《虹霓關》以及尼羅的愛族主義,這些文學都已經不是純粹的文學了,而成為了他們或賺取行政待遇,或騙取美色的伎倆。而觀現在社會的風氣,還有幾人能靜心讀詩,有幾人能耐心習文?微信、説説、微博等快餐文化佔據着我們大部分的時間。手機已經侵蝕了我們的語言能力、溝通能力和閲讀能力。當然我也是被侵蝕的一員。對於我而言,文學已經在大學畢業的那一年留在了學校,這些年東拼西湊的不過是上面的任務。不管內容是否深刻,不管語言是否通順,只要完成任務便好,也不會有人追究。現在的我,甚至許多漢子都無法書寫出來。從這一點上,我是不是還得向這些人學習?至少,海芬還在讀詩,至少尼羅還知道愛族主義,至少夏家駿還在為報告文學努力着。

話有許多想説,卻是茶壺裏煮餃子,只能倒出來這麼多。我是否該懷疑自己已經失去了説話的能力?

《窗》讀後感10

今天,我看了《請不要開錯窗》這個故事,故事講的是一個小女孩站在窗户前,淚流滿面的看着人們正在埋葬她已經死去的狗。她的祖父看見了,就將她帶到另一個窗户前面,讓她看玫瑰花園,頓時女孩的悲傷一掃而空。這時祖父托起她的下巴告訴她:“孩子,你開錯窗了!”

這個故事情節雖然簡單,但寓意很深刻,而且很有哲理。因為悲傷和快樂本是兩扇不同的窗户,如果你打開了悲傷的窗户,看到的只會是暗淡無光的東西,在悲傷的環境下,人就會慢慢的消沉下去,使身邊本來美好的東西都會成了黯淡無光的;而如果打開了快樂的窗户,人們就會看到光明的,美麗的東西,它能使人們精神煥發,積極向上。

在生活中,我也曾有過這樣的體會:記得在上學期的期中考試中,我自認為對數學比較有把握,而且覺得考得還不錯,但當卷子發下來時卻發現只有91分,這讓我很沮喪,感受到壓力很大,似乎抬不起頭來了。這時爺爺鼓勵我,不要被挫折所壓跨,關鍵是要吸取教訓,克服粗心的毛病,爭取以後考出好成績。我痛定思痛,認識到只有振作精神,克服粗心的頑疾,才能迎接新的考試。我明白了“積極”與“消極”是兩個相對的詞,當我們遇到挫折或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時,千萬不能消極地沉溺於痛楚之中,而要積極的去打開失敗旁邊的那扇窗户,這樣我們就會看到光明和希望,只有這樣才會使我們的心情整日快樂、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