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黃愛華與智慧課堂》有感大綱

讀《黃愛華與智慧課堂》有感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3.19W 次

陶行知先生提出:要解放兒童的頭腦,使他們能想;解放兒童的雙手,使他們能幹;解放兒童的眼睛,使他們能看;解放兒童的嘴巴,使他們能説;解放兒童的空間,使他們能到大自然、大社會之中去擴大眼界,各學所需,各教所知,各盡所能。

讀《黃愛華與智慧課堂》有感

偶然的機會看到了小閆的這本《黃愛華與智慧課堂》。黃愛華用他先進的教學理念實施着開放式課堂教學;用他高超的教學藝術培養着學生的創新意識

(一)他先進的教學理念:

·關注發展,為學生的發展而教

在他的數學課堂上,那種忽視學生能力和創造精神培養的注入式的教法早已不復存在了。一改“以教師為中心”而成“以學生為中心”。他讓孩子們“跳一跳,摘果子”。在教師的引導下,主動探索,獨立解決問題。他讓孩子們親身感受到數學並不抽象和枯燥,而是一門看得見、摸得到、用得上的科學,他想法設法使孩子們從“學會”到“會學”,從“會學”到“樂學”。

用科學的教育理論去指導教學實際,這是黃愛華老師教學藝術的一個特色。研究學生的學習規律,指導學生學習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創設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氣氛。黃老師會“從學生的學習生活中引出例題”,讓學生“用一道加法豎式驗證一個算理”,在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一課用一個“立體式”板書去刺激學生的感觀,在應用題教學中,當學生做錯題時,會讓學生“體面”地坐下去;在“小數加減法”的練習課上,當學生出錯又滿不在乎時,黃老師通過講科學家在計算空氣中的氮氣的重量時,發現小數點後第三位不精確,從而發現了“氬”的故事,教育學生從小養成一絲不苟﹑嚴謹認真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

·關注細節,促進學生髮展

黃愛華認為細節可以體現一位教師實力和功力,細節的變化標誌着課堂理念與實踐的變化。新課程教學改革,最終要在課堂教學的每個細節上實踐和體現。重視細節的改造,正是新課程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特點。關注細節,就是關注新課程的理念能否落實到位以及教學行為能否根據新課程的要求重新塑造;關注細節,就是追求教學合理化、智慧化、精確化是具有品味的教學新境界的體現。

如一位教師所創的“舉左手,舉右手”的教學細節,就是教師與成績較差學生之間的一種約定:如果能回答問題舉右手,如果沒有把握則舉左手,教師根據學生舉手提供的信息來決定是否請他回答問題。既照顧了學生的自尊心,又鼓勵了他積極參與課堂交流。但是,由於理解和接受程度不同,我們在教學行為中對新理念和新要求的把握水平參差不齊。過去司空見慣的教學細節仍時有發生。如學生回答問題錯誤,我們常讓學生站着,問“誰來替他正確地回答”,等另一名學生正確回答後,我們則對他説:“你聽清楚了嗎,請坐。”長此以往,學生回答問題的主動性、積極性會逐步消失,願意回答問題的學生越來越少。這一細節隱含着一個錯誤的觀念,即教師已經講過的內容,學生不應再出錯。

又如數學課堂上,當學生經歷了獨立思考後,常可聽到這樣的問話:“誰願意把你想到的説給老師聽聽?”這句話的潛台詞是,教師是課堂的主宰,學生必須靠攏教師。按照面向全體、平等互助的理念,這句話應改為“誰願意把你想到的説給大家聽聽?”兩句問話,雖然只有一詞之差,但反映出兩個涇渭分明的教學觀。

黃愛華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在某一節課堂上,教師在自己的衣服上貼了許多“小紅星”,這是為了賞識孩子們而準備的。在課堂上,哪個孩子有了好的表現,老師就會把“小紅星”貼在該生的額頭上。孩子們表現得主動積極,課堂上不斷出現精彩的場面。可是,賞識孩子不能只憑自己的預先設計進行,也不能只對孩子的某一方面的優良行為進行獎賞,而忽略了對孩子其它方面優良行為的獎賞。在課堂教學接近尾聲的時候,貼在這位教師身上的“小紅星”掉了一個,有個孩子很懂事地撿了起來交給了教師。老師接了過來,又貼在了自己身上,一言未發。這個時候,教師如果能獎賞這個孩子一個“小紅星”,或者説聲“謝謝”,又會是怎樣的效果?可令人費解的是:剛下課,教師身上的“小紅星”又掉了一個,又有一個孩子認真地撿了起來,去交給老師。“不要了”,老師一邊説着,一邊擺着手。孩子看着老師,愣了一下,有些猶豫地將手上的“小紅星”拋掉了。乍看起來,新課程的理念與實踐之間似乎只有一步之遙,但跨出這一步卻並非那麼簡單。事實上,有時候教師一句體貼的話語、一個鼓勵的眼神、一次信任的微笑、一個尊重的姿勢,都能喚醒學生沉睡已久的意識和潛能,都能使天性中最優美、最靈動的東西發揮到極至。

(二)他高超的教學藝術:

  引人入勝地創設問題情境

教學“循環小數”時,黃老師通過一個簡短詼諧的配樂故事,把學生牢牢地吸引,師生在談話中,非常自然地進入新課。

上課開始,教師讓學生聽一段配樂故事,“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廟,廟裏有個老和尚,他對小和尚説,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廟,廟裏有個老和尚,他對小和尚説,從前…”同學們聽着配樂故事,不由自主地笑了,教師笑着關掉錄音機,説:“哪位同學能接着往下講?”全班同學人人舉手,都要求講,老師指定一位同學站起來,接着往下講:“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廟,廟裏有個老和尚,他對小和尚説,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廟,廟裏有個老和尚,他對小和尚説—”這位同學講到這裏停了,教師問這位同學,“怎麼不講了?”這位同學説:“這個故事講不完。”教師對着全班同學説:“這個故事能講完嗎?”學生齊答:“講不完。”“為什麼呢?”教師又問。一位同學舉手説:“因為這個故事總是不斷地重複説這幾句話。”“説得很好。在數學王國裏,就有一種小數,這種小數,小數部分的數字也會像這個故事裏幾句話一樣,不斷地重複出現。同學們想認識它嗎?”(想)“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循環小數’”,導入新課。

“循環小數”這一觀念的教學過程中,往往出現學生學了新課後,不能準確地口述概念的定義,對個別詞的理解也不夠深刻。究其原因,一是這個概念的本身比較抽象,學生難以理解;二是教師在教法上存在問題。以簡短詼諧的配樂故事,作為這節課的“開場白”,形成了輕鬆、愉悦、民主的學習氣氛,使學生一下子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聽故事,講故事,不但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還讓學生在民主的教學氛圍中,初步感知了“無限”、“不斷”、“重複”等概念中重點詞的含義,起到了分散教學難點的作用,有利於學生理解和掌握概念。

  意猶未盡的實踐延伸

當我們的課堂教學活動告一段落、行動結束之際,並非宣告學習活動“就此打住”,也並非預示着佈置些習題練一練,安排些作業做一做而索然無味的“草草收場”。黃教師總是在此時此刻千方百計地為自己的課堂教學添上重重的一筆,激起學生思維的漣漪,讓學生產生一種“欲罷不能”的持續探究的態勢。

如在學習完“約數與倍數”後黃愛華老師面對全班同學,從容地説:“同學們,快要下課了,我們一起來做一個遊戲,這個遊戲的名字叫‘動腦筋離課堂’,遊戲規則是這樣的:老師出示一張紙片,如果你的學號數是卡片上數的倍數,你就可以走出教室。走的時候,必須先走到講台前,大聲説一句話,在走出教室。你説的這一句話,可以是‘幾是幾的倍數’、‘幾是幾的約數’或‘幾能被幾整除’其中的任意一句。

遊戲開始了,教師先出示一張數字卡片2,學號數是2的倍數的學生,一個個走到將台前,學號是4的學生説:”4是2的倍數。“學號是6的學生説:”2是6的約數。“學號是8的學生説:”8能被2整除。“全班有一半的學生運用所學知識,正確地説出一句話,得到在座學生的認可後,高興地走出教室。接着,教師慢慢地拿出一張卡片0.5,有3名學生立即站了起來朝講台走去,走了一半又回到原位。教師提問:為什麼大家都不走了?學生結合整除應具備的條件説明了理由。教師接着又分別出示卡片3、5,學號是3、5的倍數的學生走出教室。最後剩下學號是1、7、11、13、17、19、23、29、31、37的學生,這時,教師不再出示卡片,而是問學生:”你們怎麼不走呢?“學生回答説:”我們的學號都不是老師拿出的卡片上的數的倍數。“”那麼,老師出示哪個數,大家就都可以走了?“學生積極地思考後,異口同聲地説:”1“教師出示一個大大的卡片1,10名學生在下課鈴聲中歡快地離開了教室。

新穎有趣的遊戲,鞏固了知識,檢查了效果,還進行了糾正錯誤和個別指導,發揮了學生的創造性,一舉多得。這比簡單地佈置一些習題或作業,效果不知要好上多少倍!

黃愛華在開放式教學及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中獲得了巨大成功,這成功背後,我發現了一些值得探討和研究的規律性的東西:開講,體現了一個”趣“字;新授,體現了一個”實“字;練習,體現了一個”精“字;板書,體現了一個”巧“ 字;結束,體現了一個”活“字。同時,在他的成功中我也獲得了有益的啟示:教學藝術是不斷學習的結果;教學藝術取決於教師的創造精神;教學藝術是教師綜合素質的體現;教學藝術是教師對學生愛的凝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