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後感的專集

讀後感的專集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2.94W 次

觸摸“生本”,霧裏看花——讀《春意來,草自青——生本教育的理念與操作》林芳與此書結緣,要從暑期塘下教育學區在安陽實驗中學舉辦的“生本教育報告會”説起,讀後感專集(一)。這是第一次與“生本教育”的零距離接觸,看着生動的課例,聽着取得的教育成果,心裏不禁泛起漣漪:“生本”能帶領我們走進教育的春天嗎?想要取經,還得看書,所以找了《春意來,草自青——生本教育的理念與操作》來學習。

讀後感的專集

《春意來,草自青——生本教育的理念與操作》這本書是廣州市天河區華陽小學周玉娥校長所著,她從教育者與受教育者、教與學、知識與能力、教材與課程、分數與素質、學生個性與整體發展這些關係中,闡述了生本教育的理念,對如何開展“生本教育”做了比較系統的介紹。讀了此書,覺得“生本”就像朵長在教育原野上的花,因本人水平有限,只能“霧”裏看花了。“生本”花之根我非常欣賞的是生本教育的理念:它以杜威的兒童中心論、皮亞傑的認知建構主義及馬克思關於人的全面發展學説為理論依據,尊重生命,尊重自然,順應兒童的天性,讓學生自己動起來,尋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把可以託付的教學託付給學生的教育。新課標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現在,我們教學中的難點就是如何讓學生自己動起來,去尋找、分析、解決問題。帶着這樣的問題,我仔細尋找書中關於生本教育的操作。“生本”花之形生本課堂採用的是自主建構學習,學生以內化、活性的方式主動學習,通過“先學後做、先學後教、少教多學、重現知識、再創造、再提升,發現問題,獲取新知”這一主動學習途徑,不斷實踐“大感受、小認識,回家做準備、上課早交流,課外獵信心、課內生靈感”,從而釋放學習能量,開啟心智,拓展思維,促進發展,讓學生成為教學的最重要的資源。

小組合作學習是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的根本途徑,是課堂教學的重要形式。小組合作學習也是新課改所提倡的學習方式,其本質是對人的關注而並非對知識的關注。合作不是簡單地把學生分成小組,讓他們一起學習,而是有機地訓練學生實現“集體為我,我為集體”互動式解決實際問題,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學習交流過程。問題探究學習是拓展思維空間,提升生命質量的有效方法,激發學生去尋求探究的話題、概念、主題,具體做法是:將問題拋給學生,讓他們去分析、思考、探究、推測、判斷、評價。當學生遇到了不確定的問題情境,而這個問題又是他們最終必須確認、加以描述有待解決的問題,學生就成了前置性研究者,問題探究學習便開始了。

他們從學習中不斷髮現問題,深入研究問題,逐一解決問題,在探究與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你會發現孩子們精彩不斷,亮點多多,真可謂奇思妙想、無奇不有……教師做適當的調控和點撥,則起着推波助瀾的作用。生本課堂在教法上有如下兩大特徵:1、重在課前預習。先做後學,先學後教,讀中感悟,讀中解惑,讀中發現。學生在讀懂文本的基礎上,深入理解、研究。2、重在堂上展示。

少教多學,以學定教。具體到語文科教學,展示分為三個階段,一是通讀感悟;二是品讀賞析,聯繫文本和所感,讀讀、劃劃、想想、議議、説説;三是拓展延伸。結合文本的學習,觸類旁通。帶着實例和體會彙報,拓展思維空間,開拓視野,豐富內涵,資源共享。以上所採取的形式有:靜思、互議(四人小組)、彙報(向全班)、評點。“生本”花之魅力以上所講的,我覺得一般的老師一般的學校都能開展去做,但是“評研”就未必了。我想,“評研”是“生本教育”的一大魅力所在,也正因為它,學生才有瞭如此巨大的驅動力,才能自主學習。在“生本教育”中,評研是全體學生共同進步的有力保障。“綜合評研”是以“尊重學生主體,突破常規頻考重圍,取代以外力為主體”的評價形式。

根據生本研究的特點,擬定並實施綜合評研的測評方式,其具體做法是:一是一週一小評,一月一大評,學生根據自身的綜合表現進行自評、小組互評、班級評比;二是一改傳統的考試方法,根據省教科所規定評價內容(含口試、筆試等),讓學生自評、自查,由四人小組討論、互評、互研,然後,由小組集體討論,出一份試卷,與全班同學交流分享,讀後感《讀後感專集(一)》。之後,任選一份試卷測試,小組評閲後交由老師批閲。通過這種互動式“兩評、兩研”的綜合測評,自始至終體現學生的自主性、合作性、交互性、創造性、包容性,全體學生全方位地參與全教學與評價過程,教師起點撥與調控作用。

另外,“生本教育”的另一大魅力,就是書香校園,充分以“閲讀為中心”,倡導“與好書交朋友”的思想,通過新穎活潑、形式多樣的各種活動,為學生搭建多種喜樂多見的平台,激發學生的讀書興趣,養成讀書好習慣。華陽小學推出的“營造書香校園、促進素質發展”閲讀工程實施方案,非常值得我們學習、借鑑,特別是讀書活動彙報方案。霧裏看花,水中望月,終是場“空”,有興趣的老師不妨自己去做一做,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教師與黑板——讀《教師一定要看的15部電影》有感潘思思這本書的作者不熟悉,這部電影也沒看過。雖然只是草草地瞭解了故事梗概,認真地端倪過封面上的人物,卻有了些感觸。雖然體會得不深,也許只是借葫蘆畫瓢,但總算是自我安慰了不少。有些人會有爭議,現在是和平時代,卻還在看關於戰爭時期的作品,會不會顯得有些不合時宜。產生不了共鳴。可我不這樣認為,前車之鑑,這必定有很多我們可以吸取並且發揚的東西在。這個故事主要是圍繞教師和黑板兩個方面展開的。主觀存在是很難講清楚,道明白的。那我就先來説説這塊黑板吧!借用文中的話來解釋是最標準不過了。

黑板,不僅僅是老師書寫和演算的載體,還是人類交流和文化啟蒙的重要工具。黑板是教師的資格證,教師是黑板的價值實現者。而我個人初淺的認識是教師離不了黑板,黑板也離不了教師。有了黑板和教師,就有了黑板文化。沒有這塊黑板,教師去哪實現自己的人生追求,沒有教師,黑板也就失去了它的意義與價值。現如今,基本上每所小學的每間教室都安裝上了電腦,配置了相應的多媒體。最落後的山區也有一兩台這樣的設備。沒有的學校爭先恐後地去上頭爭取,有了的學校都發瘋似的運作。我時常這樣想:鮮亮的畫面,爭齊鬥豔的遊戲環節,看得學生樂開了花,教師忙碌得不亦樂乎,而真正收到的效果會是怎樣?跟預想的一樣,或是更勝一籌。我們經常在高喊,因材施教。真對學生這樣做是很好的。但明知學生素質有差異,非要弄得求同去異,不一定是件好事。我平時的課堂是這樣做的:新課教學。我是熱衷於黑板文化的。

複習課時,由於個人能力有限,不得不借助外來的幫助,效益多少就沒有人可判斷了。這些都是因人而異的。在多媒體盛行的這個年代,我們的`黑板失去了它原有的光彩,那是不科學的。沒有了精彩的板書設計,就失去了教師的個人特色。當黑板沒有了它本來的用途,只作為裝飾品,想想這些,難免會有些悲哀了。在教育教學的進程中,這塊黑板,看似是起眼的小角色,卻發揮了相當了不起的作用。當我們有所進步時,就把它給拋棄了,這似乎是沒有道理的。這裏我不是一味強調説黑板的重要性,而完全不去考慮科技研發出來的東西。科技的發展,是我們喜而樂見的事情,但它帶來的副面影響,我們是不能夠忽視的。例如:現在適齡兒童的近視率一直都在猛長。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一結果。電器的發明,是我們首要想到的問題。我們都捫心自問一下:除了學生體質上的原因之外,是什麼影響了學生的健康?難道最原始、最自然的東西就真的比不上那些人工的、高新的產品嗎?教師心田的行上芬芳——《一句話改變人生:400位優秀教師的智慧感悟》戴海棠“蒼龍日暮還行雨,老樹春深更著花”——此書乃可親可敬的教育界老前輩張萬祥老師選編:共收集了400位優秀教師在各大報章雜誌上所發表文章中的600多條精妙語句。它們絕非斷章取義,而是涵蓋精華,集理趣、情趣、文趣於一身。

徜徉其間,我們的神經會被觸動,我們的心靈會被震撼,我們的思緒會被鏈接。捧着這本“掌上的花園”,我有時貯足,有時行走,沉浸於教育深幽的氛圍中,把大多迷的酸澀,經過一些自我省思、觀照,覓得些許悟的甜蜜。幾番咀嚼,我不禁對自身許諾:靜燃古典燭光,守護魂靈的行上芬芳。劉鐵芳教授在一書中曾言:燭光象徵着人類的古典智慧,是人文之光,是心智之光,這光曾經照亮過人類的歷史,也照亮了人類的心靈史。劉再複評價《紅樓夢》:處於人間而能享受心靈的最多幸福,便是能聞到美麗靈魂散發出來的沁人心脾的行上芬芳。在這個“燈光時代”,人們往往無所思,日常生活被現代科技深度浸染,有無數場“燈光狂歡”,反覆過後,人則被“燈光”灼傷,造成眼盲,乃至心盲,宛如泥胎木偶:思維停頓,思想風乾,思路堵塞,導致生命的空虛死寂和精神家園的荒涼頹圯。人難免一種深沉的痛楚與戰慄的恐懼。其實,突破藩籬,並非難事,“燭光”就在我們背後,期待我們的驀然回首。用“燭光”,燭照內心的闇昧之處,能驅除鏽蝕的污垢,使我們的心靈變得敞亮與澄明。真的,在這個“物慾時代”,心為物役,人如酒囊飯袋,我們的理想常常被“物流”衝得無影無蹤。亟需“燭光”帶我們把膨脹的物慾逐漸淡化,從而產生作為抗體的古典情懷。尤其是教師,更須“燭光”促使我們由平面生活折向立體生活,置身喧囂與浮躁之中仍堅守和踐履這樣一種心向:為教育守魂。立人之師,己立立人,且讓我們臉上寧靜的“燭光”可以照亮我們的學生。教育不僅要引導個體適應“燈光”下的生活,同時要培養內心有“燭光”的人。好句不厭百回琢,把書中不在同處的幾句話拉近距離,亦可謂幾則耐人尋味的“斷章”:(一)“給錯誤打個‘活結’”“善於在‘錯’處巧妙補上一朵花”(二)“教育要喊響給學生‘斷奶’的口號”“過於注重‘成事’而漠視‘成人’”“不讓孩子輸在終點線上”“教學生4年,為學生想40年,為國家民族想400年”一本書,一闋清歌,且放花滿。冉冉香蓮帶露開,願我採摘的花,飄香於教師心田:“教育需要堅韌的志士”;“適時缺位,以免擋住了孩子的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