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相約星期二》有感作文

讀《相約星期二》有感作文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2.16W 次

死亡是什麼?恐懼、掙扎?抑或是釋然、解脱?

讀《相約星期二》有感作文

曾經也對“死亡”抱有極大的幻想。小時候,看着電視裏的人去世了,或者什麼遠方的親戚去世了,周圍總是佈滿了哀歎與淚水。那時候明白,死亡是個讓人傷心的東西。稍稍長大點兒,聽説外公生病了,我的眼淚奪眶而出,我知道,死亡是個可怕的東西。而現在,雖然也會哭,但卻對死亡有了另一種詮釋。那是在讀了《相約星期二》之後。

這位叫做莫里的社會心理學教授,在七十多歲時患上了一種叫做ALS的病。這種病從腿部神經麻痺開始,一點點地向上蔓延,直至使人不能再呼吸為止。這是一種殘酷的絕症——靈魂將眼睜睜地看着軀體一點點死去。但莫里決定帶着尊嚴、勇氣、幽默和平靜活下去。他和他16年前的學生,已經成為專欄作家、記者的米奇相約,每個星期二見一面,一起討論“生活的意義”,包括“死亡、恐懼、衰老、慾望、婚姻、家庭、社會、原諒、有意義的人生”這些重要的課題。從第一次相約到最後一次見面,這樣的討論持續了14個星期。

臨終前,老人並沒有什麼微言大義的話,只是簡簡單單的兩句話:人生最重要的是學會如何施愛於人,並去接受愛;要有同情心,要有責任感。只要我們學會了這兩點,這個世界就會美好得多。

或許是吧,當病魔無情地吞噬着這樣一位視生命淡泊卻對周圍充滿着愛的老人的時候,當死神無情地想掐滅這根微弱的燈絲的時候,老人選擇用談笑風生、用樂觀的態度走完人生的最後旅途。“接受你所能接受和你所不能接受的現實”,“承認過去,不要否認它或拋棄它”,“學會原諒自己和原諒別人”,“生活中永遠別説太遲”。在死亡陰影下他寫下了對生活的思考,隻字片語。

在這裏,我不得不佩服老人對生活的態度,而對於我們,真的要等到接近死亡的時候才來感悟人生嗎?既然有一位老人用自己的生命書寫下生命感悟,我們又何不就此開始實踐,開始反省呢7

走在17歲的末端的我們,體驗着生活帶來的酸甜苦辣,探索着前人探索過和未曾探索的道路,寄託着從未有過的囑咐和希望,肩負着建設21世紀的重任,出生於20世紀末的我們,是否也總是歎喟時間的無情、命運的不公?我們也總是對許多事情充滿了排斥與抱怨。有人揮霍青春,有人踐踏生命,有人眼裏充滿的永遠是煩惱苦悶、爾虞我詐、勾心鬥角。似乎這些早已充斥着整個社會。

不要把自己看輕,生命的主宰者永遠都是自己。當我們被生活的壓力壓得喘不過氣來時,當我們置身於朦朧地帶而摸不清方向時,當我們逃不出物慾橫流的迷幻世界時。還有什麼能比死亡讓人看得更加清晰透徹呢?死亡是什麼?死亡是真相,突破虛假繁榮,突然明白,別人怎麼看你,或者你自己如何探測生活,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必須要用一種真實的方式,度過在手指縫之間如雨水一樣無法停止下落的時間。你要知道自己將會如何生活,這是安妮在《蓮花》裏的話。

我不懂得死亡究竟意味着什麼,是人生的終結還是另一段人生的開始?或許現在的我也沒有資格來談論死亡,畢竟它離我實在太遙遠,只是,我們應該從現在開始,要好好地生活,懂得關心身邊愛你的人和你愛的人,懂得付出,懂得負責,懂得體諒,懂得努力。

境界,讓死亡充滿韻味。

死亡,讓人生歸於純淨。智博

想單單通過一本書就深刻地體會到死亡的含義是不可能的,但是可以通過不斷的探索和思考而獲得死亡甚至人生的意義,作者將《相約星期二》中的話題延伸出來,觸及到最真切的直觀感受,縱使死亡再遙遠,但是仍然可以探索“恐懼、衰老、慾望、婚姻、家庭、社會、原諒、有意義的人生”,作者的思考走向是值得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