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黃金屋》讀後感

《黃金屋》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3.14W 次

楊帆的中篇小説《黃金屋》反映了當今眾多的社會現象。父母都是教授的留洋畫家春上愛上了父母都是賣燒烤的衞校學生錦繡,這份門不當户不對的愛情註定要引發很多戰爭。但作者的筆無意留戀於此,小説真正的核心事件是錦繡的母親王金枝想買一套屬於自己的房子。買房是王金枝生活中惟一的目標,為了這個,她得了個“金射癟”的綽號——那隻眼只有看到錢時才會睜開一線。她每天把婆婆送到廣場去乞討,辱罵丈夫和女兒,希望女兒嫁給富裕的春上而不是貧窮的貴泉。在小説中,精神淪為物質奴隸的不僅是王金枝,還有王金枝的丈夫、王金枝的婆婆等等。王金枝最終得到了房子,卻失去了親情、尊嚴、幸福。是誰讓生存處於這樣殘酷的疼痛境地?是誰在施展那隻撥弄命運的看不見的手?楊帆小説的控訴向來是温婉而有節制的。

《黃金屋》讀後感

《黃金屋》不僅表現了底層人物生存的艱辛,還表現了生存的另一種困境——隔膜。人與人之間無法達到真正的溝通,即使是對疼痛的撫摸,也常常只不過是隔靴搔癢,有時甚至是適得其反。春上狂熱地愛着錦繡,為此與家庭決裂,但他們倆的愛情並不是心靈的融合。春上本質上是個紈絝子弟,事實上他的內心並沒有擺脱身份論、血統論。他真的走到了那些被侮辱被損害的人們中間嗎?當王金枝每天推婆婆去廣場乞討被媒體制造成熱點事件後,民眾、教師、大學生對她進行義正辭嚴的道德審判,輪流蹲守在她家門口不讓她推婆婆出去,熱心地照料婆婆,但最終婆婆卻因他們而病重身亡,常年不説話的她臨死前留下的一句話是——“金枝啊!我不怪你。”每個人都在真誠地自以為是着,自説自話着,看似喧譁,實則冷寂;看似融合,實則隔膜。錦繡是弱小的、孤獨的、迷茫的,她喜歡一個人蹲在屋頂眺望遠方。逃離是她內心的狀態,也是她必然的人生之路。但錦繡逃向哪裏?能逃脱嗎?作者沒有給出答案,也必然是沒有答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