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有關隨筆經典散文

有關隨筆經典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1.85W 次

從人生角度去發現法律感知法律,可以更好的瞭解世界感悟生存

有關隨筆經典散文

公平與正義是法律上永恆的主題,生活中凸顯的各色現象反映着社會的不同側面。好壞不再是區分事物的主要標準,對錯也不再是一個必然尺度。自從馬克思的唯物主義,一分為二的思想被廣大人民所接受。存在即合理,人們不再去考慮花開得漂不漂亮,而是仔細去研究滋生花苗的土壤。“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生存環境決定生活態度。

培根説過:“一次不公平的審判只是污染了河水,而一次不公正的審判斷送的卻是小河的源流”。對於擁有自淨功能的水體,一次不公平算不了什麼,而對於水資源匱乏的現在,一次竭澤而漁無異於自殺!有過一個案例,外國有個不公正的判決,誤判當事人殺人既隧,判處監禁終生。出於對生命意義的理解,當事人在獄中表現良好,含冤服了三十年徒刑終於熬到假釋。出獄後已經滄桑、不惑之年的他找到那名所謂的被害人,拉到法院門口當場對着他的額頭開了一槍,真正實現法院三十年前的故意殺人既隧的判決事實。這個案子是一種諷刺,不過卻也可以生存在當代這種社會土壤裏。判決的不公正是一劑注入司法體制血管的氯化氫,不能縱容犯罪但也得注意生活中誤傷自己情況。法律的靈魂就是公正,真正實現法律的價值就得成就公正!作為準則規章的法律指引教育着公民,尊法守法依法的前提是有個公正的法律!還有個案例:一羣礦工因礦場事故被困在礦下,沒吃沒喝快餓死的他們約定與其都死在裏面不如犧牲部分生命,抓鬮決定誰被吃。終於在只剩兩個人的情況下剩下的礦工被營救出去。人吃人的社會只會出現在遠古時代,難道人類倒退了?抑或是人性中就殘存這些劣根性。根據馬克思的一分為二,多方各抒己見,莫衷一是!刑法理論界有期待可能性的概念,在礦下,礦工面對餓死的挑戰約定吃人充飢苟延殘喘的心情不就是一種缺乏期待可能性的表現?對女人因自然災害流落在另一個地方,為生存,已結婚的女人再嫁因缺乏期待可能性而不認為是重婚罪的.理論早廣為人們所接受,那這種更緊迫的威脅下所做的決定就是犯罪恐怕也不能被人們所接受!一言以蔽之,生存環境決定心理追求。

渺小的一個人生追求通過法律表現的是利益衝突,價值選擇。法律就是衡量價值平衡的天平。

法律不斷地調整利弊,法益。整合人與人之間微妙的人情人身賠償的深層次是多種利益之間的摩擦。

當代社會存在許多明顯的與潛在的矛盾,農民工工資難取、農村醫療社會保障過於低下、老年人贍養問題等等都是國情環境滋生的產物,只是區分順產跟難產,正常或畸形而已!貧窮是個問題,也引發不少問題。而貧富差距下的浮華與餓殍也是潮流內海浪間的碰撞。北京“天上人間”休閒娛樂場所只是市場經濟北冰洋裏的冰山一角!泡沫經濟下浮華背後漸漸凸顯法律人生。

“管中窺豹,可見一斑“,在法律的大前提下,不能只是盯着人性的某一個優點或缺點,法不容情的基礎是建立在社會是否接受法益被侵害的結果程度,不在乎人性的好壞。馬加爵的案子轟動一時,雲南中院公開開庭審理這起惡性殺人案件,對被害人家屬是親者痛仇者快。不過法律彌補不了人性弱點所帶來的靈魂深處的傷痛。“逍遙只歎蜉蝣短,休因耕耘濕愁痕”,人生短短數十載,浪費一分鐘就失去了六十秒。

亞里士多德説過:“法律是沒有激情的理性”,也許就多了幾分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