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後院的散文

後院的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3.39W 次

在家鄉西府地區的農村,鄉親們相互間説話時的口語裏,往往會把豬圈稱之為“後院”。這是一個比較特定的稱謂,是先人們一輩一輩傳下來的。

後院的散文

我感覺非常奇怪,人們為什麼要把豬圈叫後院呢?百思不得其解,曾經問過好多白髮老人,卻沒有誰能説得清其中緣由……

七十年代初期,我家三間草房坐北朝南,房子的後邊是一丈多高的土塄。土塄和房屋後背牆之間有一塊空閒地,於是父親就因地制宜,圈了一塊地方做豬圈,還給後牆開了個簡易門以方便出入。門是用刺槐板條釘成的柵欄,餵豬時人不用進到豬圈裏,提起豬食桶從門的上方直接就可以倒進豬食槽。那時我家的豬圈裏,長年累月都會有一頭黑豬在“哼哼哼”的叫,短腿耳朵大,碩大的肚皮幾乎貼到地面。

記得,每當我們姐弟幾個玩耍發生爭執、打鬧而驚動了父母親,面對大人呵斥的時候,往往都會搶着説為自己開脱責任的話語,這時,奶奶就會説一句息事寧人的話:豬虣(bao,別的意思)笑話老鴉黑!簡單明瞭的一個俗言俚語,老人家的`意思是黑老鴉和黑豬仔是一樣的顏色,它們彼此都有不足之處,你們也就誰也別説誰的缺點啦!

圈裏的豬並非一成不變,到了年底就長大了,這時不是被當做年豬殺了吃肉,就是被賣到鎮上生豬收購站去了。那個時代是計劃經濟,每個生產隊都有生豬交售任務,哪家農户年底能有一頭豬出欄,不但有可觀的經濟收入,而且還有其它方面的鼓勵!所以每個小家庭的生活、生產都是有計劃、有安排的,光陰不白流,豬圈裏的大豬一出槽,馬上就會有一頭小豬娃子來“補缺”。

父親從集市上買回了小豬,起初它到家裏時總是不吃不喝,還“吱吱”地叫喚個不停!奶奶説“富不離書窮不離豬”,居家過日子怎麼能少了豬呢,有豬就有了粗米淡飯的香甜,也就有了過好光景的心勁了!母親非常耐心仔細,總是先抓一把麩皮到小瓷盆裏,再放一撮兒鹹鹽,然後用開鍋的麪湯燙一下,還不忘用細柴火棍攪拌均勻。最後端到小豬面前,嘴裏輕輕地叫着“嘮嘮嘮”,用手撫摸着小豬娃的脊背,哄着它吃食,那種精心細膩的態度真像是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

在母親精心飼養下,豬長得特快,五六個月後便到育肥期了!這個階段豬的食量特大,從此母親一邊在田地裏幹活,一邊還要叼空拔一攀籠豬草。提回家用菜刀鍘得細細的,攬到豬食桶與精飼料攪勻,用滾開的麪湯一燙,放到温熱後就可以倒進豬食槽了!豬卻等不及了,聽到拌食的聲音就開始不停地哼哼,用圓嘴頭狠狠地拱木柵欄;食裏的精飼料放得少了,豬隻是把上面的清湯喝完就不再吃了,母親往往還得另外窊半碗料面攪到食裏!時常聽到人們在形容某個人腦子不靈活時,往往會説“蠢得和豬一樣”的話語,可是,根據小時候自己觀察到的豬的各種表現,我覺得豬並非像人所説的那麼蠢笨,為了吃它們還是具有相當高的智慧呢!

童年時代,最驚險和刺激的事情莫過於到了臘月間,近距離地觀看殺年豬了!大人們忙碌着在院子裏用洋槐椽搭起一個架,又在木架下不遠處生起一堆“疙瘩火”,大鐵鍋裏的水燒得“咕嘟咕嘟”翻滾,幾個幫忙的年輕人忙乎着逮豬,有揪耳朵的,有提尾巴的,豬像預測到了末日來臨,除了拼命反抗外還竭嘶底裏的嚎叫!我們一羣小毛孩圍着火堆烤火,眼睛都不眨一下地看熱鬧,殺豬的師傅嘴裏叼着一隻煙,對豬慢悠悠地説“天生本就一道菜,叫破肚皮誰可憐”!一年一頭豬,生活不用愁,如今回想起,在物質匱乏年代,農人家裏能有一個養豬的“後院”,哪怕多麼的簡陋不堪,在當時也算是一件令人倍感幸福的事啊!

我以為後院不但提高了全家人的伙食,更為重要的是,它還是農家肥生產基地。長年累月積攢起來的豬糞就是一大堆優質的有機肥料,數九寒天來臨之際,也就到了父親給地裏運送土肥的最佳時機。他説“莊稼一枝花全憑糞當家”,裝得滿滿一架子車土糞從曲折的“毛條路”拉到麥地裏,先是一堆一堆倒着。父親往往要加班加點拉運十天半月時間,等到地裏的糞堆像小土丘一樣堆滿了,而後又用鐵杴一下一下地撒開,他説:咱這是上糞地,不怕打不下糧食!事實上也是,從我記事那陣起,我們家的那點自留地裏,種啥長啥,年年豐收!

父親一直保持着給莊稼上農家肥的習慣,只是歲數越來越大了,已經不能再輕鬆自如地駕馭架子車。那些年,我們弟兄幾個都去外面打工了,父親沒了幫手就用竹篾揹簍往地裏一下一下地背土糞。土地不能大面積的施農家肥了,就只種了些各種各樣的蔬菜,到了秋天收穫季節,不大的菜地裏有白菜、茄子、辣椒、刀豆等等,五顏六色,賞心悦目!當然,最讓我鐘意的還是父親種的那幾窩番瓜,有綠皮的,有黃皮的,有扁圓的,有長條的,不管什麼樣的形狀,它們都會被父親摘回家貯存在廚房的案板底下。等到冬季我們都回了家,母親取出來洗淨切碎做成“番瓜蓋被”,那些年我在西安打工的歲月裏,總以為這一鄉里人家普通的飯食堪比山珍海味,憶念久久,永不忘卻!

閒暇、靜心之餘我常常在琢磨,過去的人們為什麼要把豬圈稱之為後院呢?或許就是因為這麼幾種原因:一是藉着主房的一面牆,因陋就簡,建了那麼一個可以飼養豬崽的地方;二是因為豬在舊時代農人家裏算是比較珍貴的財產,養在後院裏比較安全、聚財的緣故吧,要不然怎麼會有“窮不離豬”一説呢!

隨着經濟社會強勢發展,鄉村人家住房結構隨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父親多年前就把豬圈挪到了主房的前面,也可以説是屬於“前院”的範疇吧,但是,家裏人從來沒有人説它是“前院”,依然稱之為後院。現如今,隨着食品安全問題日益突出,人們儼然把養豬當成關乎生命健康的大事業去做了,規模化養殖生豬遍地生花!老父老母不再有足夠的體力去飼養豬了,當年用水泥混凝土澆築的那個後院,雖然結固大氣、乾淨美觀,裏面卻常常是空空如也,已經好多年沒有圈養過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