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八年級作文 > 八年級端午節作文(7篇)

八年級端午節作文(7篇)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2.14W 次

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觸過作文吧,藉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調節自己的心情。那麼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該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八年級端午節作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八年級端午節作文(7篇)

八年級端午節作文1

我愛吃香噴噴的粽子,也看過別人包粽子,卻從未自己動手,直到今天,我才算是大開眼界了。

我乖乖地在奶奶身旁耳染目睹,認為簡單的包粽子根本難不住天才的我,不學自通。誰知,當我真正去包時,才明白包粽子是門手藝,能包得漂亮而結實非常不容易。

開始動手,我拿出兩片一大一小的粽葉,學着奶奶的樣子折出一角,再在摺好的角筒上放入一點已浸泡好的糯米,塞上一大塊豬肉,又用糯米蓋得嚴嚴實實的。我得意了,比想象中還順利地完成了一大半。

當我再把粽葉蓋好時,糯米就像孩子似的不聽我的使喚,接二連三地跳出來。我急得直跺腳,幸好奶奶替我“解了圍”——割掉一些糯米,我才舒了一口氣。

經過小挫折,總算到了最後的,也是最簡單的步驟——扎棕繩。小意思,看我大顯身手。地球人都知道,粽子要包紮嚴實才好吃。我接過棕繩,先把粽子五花大綁捆了一圈,還認為奶奶她們抱的樣子特老土,不好看,就自作主張地用棕繩打了一個漂亮的蝴蝶結,理由很充分,只要不隨便碰到繩子,也是十分結實的。

大功告成,我拿起粽子準備放入碗中,可是不小心拉了一下棕繩那短的一部分,只聽得“嘩啦”一聲,粽葉散開了,糯米們像飛珠滾玉一般,一粒接一粒地掉到地上。

我不甘心,各中各樣的粽子在奶奶手中誕生,可我連一隻都包不好,骨子裏的牛勁兒頓時上來了。有了失敗,我小心了許多,也成功地包出了幾隻。

吃着自己做的可愛的粽子,我心裏有説不出的喜悦。

八年級端午節作文2

又到了飄滿粽子香味的端午節了,讓我想起了大家家鄉端午節的風俗。

我五歲那年,在湖南老家過了一個端午節。那天上午,爸爸領着我去看划龍舟比賽。還沒有到江邊,遠遠地就聽到了鑼鼓喧天,很熱鬧。走近一看,江邊插着許多彩旗,岸上人山人海,五條龍舟在江裏一字排開,划船手摩拳擦掌在籌備着。正式比賽開始了,只聽一聲炮響,五條龍舟像五支離弦的箭一樣向前駛去,你追我趕,爭先恐後。加油聲、鑼鼓聲、歡呼聲……異常熱鬧。

這個時候天空下起了綿綿細雨,但是大家一點也不在乎,完全沉浸在這歡樂的海洋裏。在大家的歡呼聲中,有一條龍舟劃到了終點,笑聲、歡呼聲更響亮了。

我看見岸上看熱鬧的人往江裏扔粽子和雞蛋,我很奇怪地問:“爸爸,他們在做什麼,為何要把好端端的粽子扔進水裏呢?”爸爸説:“賽龍舟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到洞庭湖時不見蹤跡。將來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紀念他。借划龍舟趕走江中之魚,同時丟粽子等食物餵給魚吃,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我愛家鄉的端午節。大家家鄉的愛國詩人屈原值得大家永遠懷念。

八年級端午節作文3

端午節的前夕,媽媽就開始包粽子了。吃粽子可是端午節習俗裏不可缺少的。它的味道可佳了,讓人吃了還想吃。媽媽包的粽子可是天堂美食,跟商店裏買的沒什麼兩樣。新鮮的粽葉,大盆用醬油調好的糯米,還有香噴噴的肉餡都準備好了,就要開始包粽子了。媽媽先把粽葉折成漏斗形,抓了一些糯米均勻地鋪在底下,然後夾了一塊肉餡,放在中間。接着又鋪上一層糯米。疊上粽葉的尾巴,把粽葉的頭折成尖角。最後,把繩子紮好,一個小巧玲瓏的粽子就包好了。我見媽媽麻利地包粽子,我的手也癢癢的,想試一試。別看我説説簡單,做起來難多了。我包的粽子一會兒“喂”得太多了,糯米都從粽葉縫裏“逃”出來;一會兒“喂”太少了,還沒“吃”飽;一會兒粽葉被我折得亂七八糟的,粽子包得奇形怪狀……我灰心喪氣,乾脆不幹了。媽媽見了,鼓舞我説:“失敗是成功之母,不要氣餒,我們一步步來,總有一次會成功。”聽了媽媽的話,我的心情好多了。在媽媽的指導和自己的努力下,接二連三地包出了一個個有模有樣的粽子。

媽媽把粽子放進鍋裏煮,一股香噴噴的味道鑽進我的鼻孔,我饞得直流口水。媽媽拿出一個粽子,解開繩子我大口大口地吃起來。吃着自己親手包得粽子,我明白了:做事要一步一步來,不要急,越急越做不好事,就像心急吃不了熱豆腐!

八年級端午節作文4

今天是五月初五,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節,也是我國的三大傳統節日之一。據説這個節日,是為了紀念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設立的。

我們家要包粽子,我包了一個又一個,速度倒是挺快的,但是樣子怪異,結果媽媽説:“這樣不合格,讓媽媽來教你吧。”説着媽媽就做起了示範,先把竹葉拿在手上,捲成圓錐形,再往裏面放糯米、大棗,然後摺疊竹葉,包成四角形的,再用線捆綁起來。我終於學會了包粽子的方法,我就做了一個又一個。我看到自己包的粽子有模有樣的就按耐不住心頭的喜悦,媽媽也讚不絕口。我和媽媽把粽子包完了,媽媽把粽子放到鍋裏煮,半個鐘頭後,熱騰騰的粽子出來了。

散發着陣陣香氣的粽子太誘人了,我迫不及待的伸手就抓起一個,滾燙滾燙的,我的手可受不了了,一下把粽子甩出老遠,再看看我自己的手,已經被燙得紅紅的。沒辦法,我只好守在粽子旁邊等了一會,媽媽説:“饞貓,可以吃了。”

我拿起一個胖胖的粽子,一聞陣陣香氣沁人心脾,我禁不住誘惑,迅速打開竹葉,狠狠的`咬了一口。啊!潤潤的、滑滑的、香香的、甜甜的,我不禁讚歎道:“美味呀!”一邊吃我一邊想:從小到大,我沒有吃過這麼香甜可口的食物,可能因為這是我自己動手勞動的緣故吧!我吃了一個又一個,爸爸、媽媽也一邊吃,一邊讚歎!

飄香的粽子,讓我過了一個快樂的端午節

八年級端午節作文5

今天,就是端午節了,所以,我和媽媽一起來包粽子,因為,以前我們都是買粽子,我今天突發奇想,想要自己學一學包粽子。

一天,媽媽和小寶貝去美麗華,我在家尋思怎樣包粽子。過了一會,媽媽回來了,她正好在美麗化學會了,回來教給我。我甭提有多高興了。好了,下面,開始包粽子吧!

包粽子的材料是:粽葉、江米,這兩樣都是主料,配料是:葡萄乾、蜜棗、肉……自己想吃什麼,就加什麼。

第一步:煮粽子葉,泡江米。將粽子也放入鍋中,煮上兩個小時,江米同樣浸泡兩小時。

第二步:包粽子。首先,將粽子葉的根的梗剪下來然後用這頭往裏一勾,就有了一個圓圓的東西然後手捏着那個角,將江米放進去,配料自己想加什麼,就加什麼,加完以後,一直沿着邊纏,等將葉子纏完以後,再用繩子一道一道地纏纏的時候,先留一個頭,最後一搓,就可以了。

第三步:煮粽子。最後一步就是煮粽子了。將包好的粽子放到鍋裏,煮上兩個小時,就大功告成了。

別看包粽子只有三步,包起來還挺難得。

兩個小時後……

粽子煮好了,我迫不及待地剝開粽子的葉子,放到碗裏,剛要吃,爸爸問我放糖了嗎?放過了糖,我們吃着自己包的粽子,吃着格外的香,心裏格外的甜。

八年級端午節作文6

農曆五月五日是我國民間傳統的端午節,又叫重午節、端陽節。這個節日大約始於春秋戰國時期,它與春節、中秋節一起,並稱中華三大節日。

關於端午節的起源,各地説法不一。影響最大的一説是為了紀念屈原。屈原,戰國時代楚國人,出生在湖北秭歸縣三閭樂平裏。由於他學識淵博,明於治亂,嫻於辭令,便做了楚懷王的左徒。他主張對內“舉賢授能”、對外“聯齊抗秦”,最後達到統一中國的目的。然而,他的這一政治主張卻遭到楚國一班奸臣的反對,受到排擠和陷害,被放逐到湖南一帶,流落在洞庭湖畔。不久,又聽到楚國都城被秦國軍隊攻破的消息,他難忍亡國之痛,於是在農曆五月五日這天投汨羅江而死。人們為了救他,競相划船尋覓並向水中拋粽子。

還有的認為過端午是為了驅邪避毒。《楚荊歲時記》説:“五月五日,士民並蹋百草,又有鬥百草之戲。採艾以為人,懸門户上,以禳毒氣。”《風俗通》中説:“五月五日以彩係臂者,闢兵及鬼,令人不病瘟。”至今東北農村還保留着端午節清晨到野外採摘艾蒿掛在門旁和在兒童的臂上系五彩線的習俗。

現代學者聞一多先生認為端午節是龍的節日,即古代吳越人(一個龍圖騰部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

還有的認為端午節源於夏至,即源於夏商周時期的夏至節。

范曄的《後漢書》就持此説。

八年級端午節作文7

“百里不一樣風,千里不一樣俗。”我的家鄉也就在湖南長沙。在端午節大家要吃粽子,賽龍舟可熱鬧了!

吃粽子

端午節吃粽子,是個傳統的風俗,之所以這個風俗可以流傳到今天,是由於它深受大夥的青睞。由於吃粽子時,一直一大夥子坐在一個大大的庭院裏一邊聊天一邊吃粽子。吃粽子時大夥並不是自身吃我們的,而是先幫其他人剝了讓其他人先吃,自身再吃。爸爸媽媽給孩子剝,妻子給丈夫剝,丈夫給妻子剝······這就是中國人民的傳統美德謙讓精神。你幫我剝,我助你剝,我推給你,你推給我,就這樣整個庭院就被你一言,我一語,給鬧熱鬧了。吃粽子時大夥都笑着。笑聲洋溢着整個庭院。

賽龍舟

賽龍舟,同樣是端午節的一個主要的傳統的風俗。賽龍舟時的場面異常的壯觀。

幾十條龍舟上插着不一樣顏色的旗子,每面旗子上都繡着一條龍。一面旗子就是一個龍舟隊。龍舟隊上大概有8或9排划船的隊員,最前面還有一個鼓手,鼓手主要是給本隊增加氣勢的。鼓手和划船隊員的力氣需要大,由於只有這樣才能把鼓打響,把船劃快,才能得第一名。看着一個個龍舟隊員的臉上佈滿了汗珠,頭上和手上都爆出了青筋,可見他們是多麼的賣力啊!

端午節是個盛大的節日。在端午節裏,大家大夥都開開心心的。天空中都瀰漫着大家大夥的笑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