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素材 > 怎樣利用素材寫作文示例

怎樣利用素材寫作文示例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3.46W 次

“素材”一旦進入文章之後就成為“題材”,構成文學和藝術作品的材料。那麼,怎樣運用素材寫作文?

怎樣利用素材寫作文

一、作文素材應用技法之理例結合

所謂理例結合,就是在作文中將舉例和引用原理或名言相結合,使具體事例和科學原理、名人名言相得益彰,發揮更好的效用。特別是在議論文的寫作中,既講究理論論據,又講究事實論據,事實可以直觀地再現情景,引用可以借名人之語增強議論的力度,二者的結合是議論文常用的寫法。

下面我們先看兩個事例:

是愛迪生吧?他一手持蛋,一手持表,準備把蛋下鍋煮五分鐘,但是他心裏想的是一樁發明,竟把表投在鍋裏,兩眼盯着那個蛋。

是牛頓吧?專心做一項實驗,忘了吃擺在桌上的一餐飯。有人故意戲弄他,把那一盤菜餚換為一盤吃剩的骨頭。他餓極了,走過去吃,看到盤裏的骨頭歎口氣説:“我真胡塗,我已經吃過了。”

這兩件事其實都不能算是健忘,都是因為心有所旁鶩,心不在焉而已……

忘不一定是壞事。能主動地徹底地忘,需要上乘的功夫才辦得到。人之大患在於有身,能忘其身即是到了忘我的境界。而一個人只有到達忘我的境界,才能有大作為。

在上面文段中,圍繞“健忘”這個主題,作者精心選材,通過“愛迪生”“牛頓”的事例説明“健忘”的涵義、範圍,之後又引用孔子的話説明“忘不一定是壞事”。這些材料都為人們所熟悉,引用恰當有力,典型準確,很有説服力。試想一下,假如只有事例,或者只有引用,有這樣好的表達效果嗎?

二、作文素材應用技法之素材加工

素材加工是普遍用得上的寫作技能,在寫作中,照搬素材的情況是很少的,通常都要根據寫作內容的需要或是表達的需要,將作者已掌握的材料進行加工,使之由原始的素材變成文章中經過加工的題材。而在行文過程中,對素材的加工一般要達到兩個目的:一是要圍繞題目和中心,二是要恰當地表達作者的感情。也就是説,對選定的生活現象素材,以及閲讀中獲得的書面材料,要刪除與題目無關的部分,並注入自己的感情傾向。

下面我們先看一個加工前的素材:

記得有一次,在親戚家吃飯,我覺得糖醋魚燒得挺好吃的,就隨口説了一句,“糖醋魚挺好吃的,以後要是天天吃就好了。”媽媽聽了,很興奮地對我説:“你要是喜歡,每次回家我都給你做。”第二天,我回學校後,把這件事差不多忘了。過了幾個星期後,我回家吃飯,媽媽特地從菜市場買回兩條魚,忙着燒糖醋魚,即使累得滿頭大汗也不亦樂乎。

下面是經過加工後的情景:

去年春節,我在姥姥家吃飯。糖醋魚就擺在我的面前,那種滋味誘惑着我,不知不覺間,我把糖醋魚消滅光了!等到意識到這一點時,我的臉紅得像關公一樣。母親打破了尷尬的沉默:“姥姥的手藝實在太高超,你看……”説得姥姥心花怒放。在回家的路上,媽媽悄悄地對我説:“你要是喜歡,每次回家我都給你做。”

從此以後,魚市場中天天穿梭着母親忙碌的身影,幾乎無一天例外。

有一次,風雨交加,狂風怒吼,母親又患了感冒,我想今天我的糖醋魚肯定泡湯了。

晚上回到家中,剛到家門口,門縫中就飄來了那熟悉的、誘人的的香味。我真的不想進去,我怕我的眼淚不爭氣!我真的不想進去,因為我的內疚與自私!我真的不想進去,因為母親那帶着體温的糖醋魚……

以上素材的加工表現在兩方面:一是在藝術真實上下功夫,為買魚、燒魚設置場景。二是在細節描寫上下了工夫,不但有符合生活真實的對話,而且有人物的心理活動。這樣一來,母愛就表現得更加具體真實也更加強烈了。

在對素材引用表達中,為了更好地支持論點,我們還要對素材從語言上精心加工,使看似平淡的素材,熠熠生輝。請對比以下文段。

(1)李白所走的路更讓我佩服。這樣説雖有失公平,但我仍然覺得,李白人生路上的磨難雖然是坎坷的,但他堅信他的理想一定能實現,正如他所説的“天生我材必有用”。

(2)李白灑脱,不寄託於高堂的莊嚴,不豔羨那官場的利祿,站在大唐的江山上,站在詩人的位置上,任清風滌盪心胸,隨月輝起舞弄影,“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他吟出了好大的鬥志;“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他吟出了好大的氣魄,於是,大唐的江山史冊上又多了幾分厚重、靈動的神氣!難道能説無仕途作為的李白沒有體現自己的價值嗎?不能。

以上例(2)比例(1)要生動,更具有形象感。其中主要是作者(2)在處理素材時多用描寫和想象,從而把相同的材料提高到一個新的層次。

三、作文素材應用技法之組合排比

素材應用中的“組合排比”不是指一般的修辭手法,而是一種運用素材的方法。它也可以稱做“多料合用”。這裏所説的“多料合用”不是指一般的連續使用甚至堆砌同類材料的做法,而是指將同類材料進行精要的表述,組合在同一段落中,共同説明同一論點。其好處是顯得滔滔不絕,材料充實,理直氣壯,可以取得良好的修辭效果。在組合時,語言表達要注意精要整齊,排列順序要合理(比如按時間先後,由遠到近,由主到次等)。

例如下面這個例子:

江南,是你心靈棲息的地方

古往今來多少人在這裏尋找到了生命的歸宿。傳奇女子三毛,浪跡天涯幾十年,頭髮上沾的什麼風都有的她,一來到江南便哭了,像見到了親切的老祖母,她終於找到了生命中可以停歇心靈的地方。江南巨賈沈萬山,歷經商場的風風雨雨,最後仍是定居在周莊的水邊,不再爭名逐利。還有不留名的文人隱士,或許他們也曾想金榜題名,仕途得意。然後日復一日的爾虞我詐,鈎心鬥角,終於使他們累了,於是他們打點行囊。到了江南,終老於斯。(節選自2006年浙江卷滿分作文《棲息江南》)

文中用了三個例子,共同説明江南是心靈棲息的地方。這三個例子都很典型,一個是浪跡天涯的三毛,一個是“歷經商場的風風雨雨”的沈萬山,一個例子是羣體形象,是中國古代曾經“仕途得意”的文人官宦。這些人都把江南作為生命的歸宿,就更顯出了江南的美好。這當然是單獨一個例子所不能達到的效果。

作者將同類素材排比組合,既在觀點上加大了力度,豐富了內容,又在語言上顯示出了一種氣勢,表現了一定的文采。這種用材的方法,是經過了作者主觀的精選、加工,和那種無視內容的需要與否而堆砌材料的做法是完全不同的。

四、作文素材應用技法之避熟求生

大綱關於寫作的“發展等級”部分有“材料新鮮”的要求。有些材料,從它誕生的時代看,未必屬於新材料,但是由於人們知之不多或用之不多,因而也具有相當的新鮮感。然而事實上,作文材料老化是個嚴重的問題,總是“重複昨天的故事”,特別是喜歡應用歷史題材,到古人那裏去討救兵。“李杜文章萬古傳,至今已覺不新鮮”,作文材料如果老是陳穀子舊芝麻,誰會喜歡呢?“文章合為時而着,歌詩合為事而作。”時代進步一日千里,社會發展日新月異,選材也應當與時俱進,用當新事物代替舊陳事物,文章才能具有時代感和現實性。傳統材料當然也可以有,但新鮮的材料一定會給讀者意外的驚喜。

有一名同學寫以“考驗”為話題的作文,他就沒有選用杜甫、文天祥、蘇武等歷史人物的材料,而是將當年感動中國的人物——雲南省寶山市公安局副局長明正彬的事例寫進了文章:

雲南省寶山市公安局副局長明正彬,這個在刀尖上跳舞的人,在緝毒戰線的最前沿經歷了無數次生死考驗,經歷了無數次鐵與血的交響。在毒販子面前,他嚇不怕,買不動,難不倒;毒販子在他手下,過不去,藏不住,逃不掉。因為有他和他的戰友,在考驗面前挺得住,站得直,扛得動,所以我們才能享受清新的空氣,燦爛的陽光。

這樣的事例,貼近現實,時代感強,令人欣喜。

五、作文素材應用技法之對比映襯

正面論證和反面論證是議論文寫作中的兩種論證方法。當你確定論點之後,就要用論據來證明你的論點是正確的。對比論證既是一種論證方法,也是一種應用素材的方法。這是一種常用的、有説服力的論證方法。把性質上相反的兩種事物加以對照、比較後,推導出它們之間的差異點,使結論映襯而出,能有效地説服讀者,使作者的觀點鮮明突出。因為事物的特徵和本質在比較中最容易顯露出來,特別是正反相互對立的事物的比較,具有極大的鮮明性,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經過對比,正確的論點更加穩固了。古人説:“無反則正不顯”,正反一對比,人們就會更清楚地發現真理,認清事物的本質。

例如這樣一段話:貝多芬甩開了塵世的喧囂,在音樂的國度裏盡情跳躍;居里夫婦拋棄了名利的紛擾,在科學的世界邁出了更深遠的步伐;陶淵明忘卻了世俗的黑暗,在自由的南山中悠然採菊……他們的人生輕鬆徜徉,嗅着人間的芬芳。而別里科夫被世俗束縛在套子裏,葛朗台被金錢拖至了死神的身邊,他們沒有全力輕鬆地奔跑,最終被捲入世俗的濁流中……(選自滿分文《輕鬆起跑》)

我們面對同一個話題,總能找到正、反兩方面的人物素材,運用對比手法將這兩種人物放在一起做一個深入的比較,優與劣、好與壞、美與醜自然會更加鮮明突出。這種方法可以廣泛運用於各種文章的寫作中。

六、作文素材應用技法之故事新編

話題作文允許編故事,利用古典名著等進行“故事新編”近年來大行其道。嚴格意義上講,“故事新編”屬於對一個材料的另類的使用方法。它並不是一種新的文體,大致上屬於小説。其寫法是根據表現主題的需要選取人物、情節作一番改造,形成新的故事情節,人物形象則改變不大,大致保持原作風貌。這樣的故事既可以避免胡編瞎説,又可以在新的時代背景下使故事增加許多趣味性,令人愛讀。

請看下面這個例子:

木石前盟確實感人,可金玉良緣並不是我一手策劃出來的,我也在追尋着自己的愛情呀!當寶玉捱打時,我不也真情流露了嗎?但林妹妹那紅腫的雙眼博得了大家的同情,人們對我自然視而不見了。調包計給我招來一片罵聲,可誰又知道當我聽到寶玉的一聲“林妹妹”時,我的心中也痛苦萬分呢?我得不到自己追求的愛情,還承擔着破壞別人感情的罵名,誰又曾為我説過一句公道話呢? (《寶釵鳴冤》湖北考生)

上述例子,就是一則典型的故事新編。考生立足於名着的宏觀,在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之間,大膽地選擇了“為寶釵鳴冤”的角度,列舉原着中的種種事實,言之有理,讓讀者信服。考生從作文的話題(感情的親疏和對事物的認知)出發,在充分把握名着的前提下,充分運用名着的相關材料,為自己考場作文的中心服務,是難能可貴的。

七、作文素材應用技法之擴展素材

我們在生活中所記憶的素材,大多是粗線條的、簡單粗糙而缺乏豐滿細節的,在運用時往往要進行擴展。具體的方法不外乎擴充情節和增添細節,使故事有血有肉,並且更有利於表現主題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我國現代着名作家趙樹理偶然聽説在解放區某村的一個民兵小隊長和同村一姑娘自由戀愛,結果雙雙被村裏人活活用石頭砸死的愛情悲劇後,放飛想象力,將故事添枝加葉,進行了合理的擴展和改造,於是就有了着名的中篇小説《小二黑結婚》。大量事實證明“藝術是靠想象而存在的”(高爾基語)。作文時由一物,一景,一個動人的故事,一絲心緒的牽掛,一個喜悦的預感等,根據話題、主旨,遵循生活的內在規律,引發聯想,或補充引申,或添枝加葉,豐富發展,使平淡無奇的事件變得光彩照人。

2003年河北省優秀作文《楚王的懺悔》,擴充的是教材《史記.屈原列傳》中有關楚懷王的一段文本。在教材中楚懷王是個次要人物,司馬遷在寫作時對其所用筆墨較少,人物形象比較單薄。在作文中,考生卻把楚懷王作為主要人物來塑造,為他添加了許多心理描寫:“我內心猶如大海波濤,我腦間猶如長江奔流,一邊是我嬌美的妻子,一邊是終日在耳邊嘮叨的大夫,我心靈的天平開始了長時間的稱量。”“我真是太糊塗了。我為什麼要輕信我的‘愛妻’,輕信這個蛇蠍女人;我為什麼要放逐我的‘三閭’,放逐這位忠心愛國的'賢士!我忘不了朝堂上他拂袖而去的身影,我忘不了他眼角淚珠懸掛處的深情……”在懷王的矛盾思想、心靈懺悔中,點明瞭“感情親疏不同導致了認知錯誤”的主題,使故事變得更充實、更豐富、更生動。

八、作文素材應用技法之舊例翻新

在一些經典名著中,有一些眾所周知的人物和故事,我國也有大量的古代寓言故事。這些材料常常頻繁地出入於考生的筆下,成為作文素材中的“大眾情人”。這些被人們習用的素材,由於與閲卷教師見面機會太多,就會產生審美疲勞。如果把這些內容巧妙地化用在自己的文章中,並賦予新意,就能化腐朽為神奇。這種“舊例新用”的方法,又叫做“舊瓶裝新酒”。近年來的優秀作文這樣做的很多,例如2000年的《三個和尚新傳》、2001年的《阿Q新傳》、2003年的《魏延的控訴》、2006年的《“草船借箭”三解》等。

所謂舊例,就是指舊材料、老材料。不但是指那些古代的、近代的歷時已久的人物和故事,而且是指那些經常出現在一般文章和作文之中,長期以來被人們廣泛運用的素材。或是因為眾人皆知,太“熟”太“俗”;或是故事簡單,內容單薄;或是千人一面,彼此雷同;或是缺乏個性,無趣無味。這些素材包括課本(主要是語文課本)中的人物或事例,也包括課外閲讀中的經典作品和大眾讀物,還包括影視中接觸到的人物或事例(如感動中國人物等)。一般而言,這類素材屬於“經典”,但同時屬於習見類,如果運用不好,將很難達到獨特、新鮮的表達效果。作文中如果頻頻使用這些舊例,就有可能造成表達上的“似曾相識”和主題上的陳舊感。材料老化,是作文中一個普遍弊病。從根本上説,考生應當選取新鮮材料,包括從時間上看是新近發生的事情,從空間上看是身邊發生的事情,這些對於讀者來説都是新鮮的材料。但是,當我們找不到新鮮材料時,對舊有素材進行改造,也不失為一種“避熟就新”的途徑。

舊材翻新,最重要的是從角度上出新。我們可以從歷史上言之成理的“翻案文章”中得到啟發,並作為我們翻新的榜樣。如唐代詩人羅隱的《西施詠》:“家國興亡自有時,吳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詩作一反古人“女人是禍水”的陳腐觀點,歷史地客觀地分析了家國興亡的原因,堪稱“翻案之作”的典範。運用舊例翻新法有它特殊的好處。至少有兩大優點:一是舊例很多,便於我們從容選擇;二是舊例人們耳熟能詳,易於接受,同時,經過改造後的舊例又融進了獨特個性和創造精神,給人以新鮮感,能閃現作者的智慧。

九、作文素材應用技法之一材多用

寫議論文,同學們大多苦於無材料可用。其實,大家頭腦中已經儲存了不少材料,但為什麼還會為材料匱乏而發愁呢?這裏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有些同學不會高效率地利用自己佔有的材料,不善於一材多用。由於事物本身的豐富多彩,一則好的材料總是立體型的,具有多元的屬性,再加上不同的人對材料的理解不同,立意的角度有異,因此,同一則材料往往可以從中挖掘出幾個不同的觀點。例如《燭之武退秦師》一文,就可以多角度切入:

①金子總會發光的。燭子武是塊“金子”,年輕時精力旺盛,才華橫溢,但被埋沒幾十年而黯然失色。到了晚年,國難當頭,才被委於重任,出使秦國,挽救了國家的危難。

②千里馬需要伯樂的發現和扶植。千里馬就是燭之武,伯樂就是佚之孤。如果沒有佚之孤對燭之武的充分了解和極力舉薦,燭之武縱有多大才華也沒有施展的機會。

③顧全大局,國家利益高於一切。燭之武年輕時未被重用,難免產生委屈和不滿,但國難當頭,他不計個人恩怨,毅然出使秦國。

④責已恕人,寬容待人。面對燭之武的牢騷,鄭伯沒有表現出絲毫不滿,而是深深自責,連説“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

⑤燭之武善於辭令,值得我們學習。與戰國時代縱橫家的危言聳聽不一樣,燭之武的外交辭令委婉曲折,柔中有剛,弦外有音。在今天市場經濟大潮中,人際交往大大增加,不善辭令的人,將找不到自己的一席之地。

一材可以多用,但首先得有分析的頭腦,才可能從同一材料中發現藴藏着不同的意義。同時,運用材料不是原封不動地照搬,而應根據不同觀點的需要,作一定的取捨,在敍述時要突出和強化與觀點相關的地方,其他無關內容可一筆帶過。如果我們能做到一材多用,那麼一則材料可論證幾個不同的觀點,可説明幾個不同的問題,那麼同學們頭腦中庫存的材料就會成倍增加,又何愁“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呢?

十、作文素材應用技法之反彈琵琶

“反彈琵琶”是逆向思維在寫作中的運用。所謂反彈琵琶,就是為了實現某項目標,有意突破常規,通過逆向思維來發現問題或解決問題的思維方法。“反彈”就是從某論點的對立角度去確立新觀點,去闡發新見解。對於一則素材,如果我們有意識地運用這種思維,將使我們的作文創造出新境界,收到出奇制勝的效果。

“反彈琵琶”,是作文創新的重要方法,運用它,可以使文章標新立異,收到耳目一新的藝術效果。例如:人説“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説“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人説“老大徒傷悲”,我説“老大也不必傷悲”;人説“有志者事竟成”,我説“有志未必成”;人説“開卷有益”,我説“開卷未必有益”。這是從反向立論,把正的反過來説。當然,反的也可以正過來議,例如“異想可以開天”,“弄斧不妨到班門”,“對牛也可彈琴”,“五十步可以笑百步”等。作文時“反彈琵琶”,會使你打開一片新天地,不僅使文章內容豐富有波瀾,而且可增強文章的表達效果,使文章新意盎然。

要把“琵琶”反過來彈,關鍵在於擺脱習慣性思維,敢於從傳統觀念的束縛中解放出來。蘇軾詩云:“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生活中常常有這樣的事,長期沉浸在一個事物中,長時間受到環境過多的影響,會使人形成習慣性思維的固定模式,從而使人對事物的多元屬性和它的本來面目看不清楚。這種模式還經常支配着人們按一定的模式去解決問題,儘管人們有時對問題百思不得其解,或者覺得解決問題的效果並不顯着,但因為他覺得這是輕車熟路,所以不思變革。然而,此時如果運用逆向思維,“反彈琵琶”,就會從長期浸染的事物中跳出來,產生“橫看成離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的感覺,從而達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但是如果把“反彈”誤為“亂彈”,立論偏頗,就會畫虎不成反類犬,貽笑大方,甚至損害文章的思想性。三是並不是所有的素材都可以“反彈”。那些違反科學道理,有悖於人們共識和傷害人們感情的“反彈”,都是不合時宜的。如“螳臂擋車”,貶抑螳螂已成共識,你若想褒揚它,想借此改變人們的傳統觀念,人們將難以贊同。

當你寫文章按常規思路出現“卡殼”時,此時不妨來個“反彈琵琶”,相信你寫出來的文章會新穎獨到,更富有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