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日誌 > 抗戰日記:7年死守 不教胡馬度雄關

抗戰日記:7年死守 不教胡馬度雄關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3.81W 次

1937年,日寇進犯華北,北平、天津等地先後淪陷,繼而太原失守,敵人南犯,至晉南風陵渡,與潼關隔河相望,敵企圖進而越過潼關,佔領陝西,進軍西北。

抗戰日記:7年死守 不教胡馬度雄關

守住了潼關,就守住了陝西、守住了西北。從1937年11月7日,第一次被轟炸到1945年8月15日,日寇投降,潼關頂住了日寇一次又一次的轟炸,成了日寇無法逾越的雄關!

走訪歷史見證人,遠眺風陵古渡口,我們彷彿又回到了那炮火連天的抗戰歲月。

太原失守潼關首次遭到轟炸

1937年,中國被籠罩在日寇發動的侵略戰爭的陰影裏。

為了達到北佔太原,確保平漢線、津浦路沿線,迫使中國屈服的戰略意圖,在上海作戰期間,日本軍部下令華北日軍向太原進攻。

10月初,日寇攻陷崞縣,原平。10月13日,進攻忻口。中國守軍28萬人與日寇激戰於忻口以北的龍王堂等地,殲敵約2萬人。10月中下旬,日軍攻陷娘子關,沿正太線西進,陷陽泉、壽陽、榆次等地,直逼太原。腹背受敵之際,11月,防守忻口的中國軍隊全線撤退。8日,太原失守。

太原失守,致使山西抗戰形勢越發嚴峻,同蒲鐵路陷入敵手,晉南幾乎被日寇全部佔領,日軍兵臨黃河岸邊的風陵古渡準備渡河,潼關暴露在日軍的炮火之下。

就在太原失守的前一天,即1937年11月7日,潼關遭到日寇的第一次轟炸,從此,潼關就陷入了日寇長達七年多的轟炸當中。

潼關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在此發生的戰事多不勝數;潼關還是日軍轟炸重慶、西安、漢中等地的必經之路,這不僅説明了守衞潼關的重要性,也讓潼關遭受了日寇更多的炮火襲擊。

當年轟炸的見證者沈鈞海説:“潼關人可憐,中國8年抗戰,這其中,潼關挨炮彈就捱了7年多,一撥又一撥的軍隊走了來了,來了走了,全是潼關人供應糧食草料、架子車、樹木、門板!”

見證歷史 無數生靈被炸身亡

沈鈞海老人是日寇轟炸潼關的見證者。

1937年,16歲的沈鈞海因家貧從西安的中學回家閒居,當時就住在港口鎮的老屋,家裏有祖母、父母和一個弟弟,父親在縣政府財務科幹事。沈鈞海經歷的第一次轟炸是在1938年二三月間,敵機轟炸的目標是西關火車站。當時大家對轟炸根本就沒有意識,聽到飛機“轟隆隆”地飛過來,許多人還跑到街上看新鮮,結果敵人的炸彈就扔下來了,許多人都被炸死,其中有很多都是外地人,有商人,也有遊客。當時沈鈞海躲在房子和城牆間的縫隙裏,倖免於難。

在沈鈞海的記憶裏,1939年或1940年陰曆的6月13日,是日寇轟炸最厲害的一天,飛機不多,一次三架,輪番轟炸,從早上七八點過來,一直轟炸到下午6點左右,死的人最多,人數沒有統計下來。

鬼子還投放毒氣彈,當時一個姓胡的保安隊長帶着老婆和五六個百姓躲在一個防空洞裏,但敵人的毒氣彈投下來,幾個人全都死了。

在日軍的轟炸中,沈鈞海40多歲的姑父王連續也被炸死,留下妻子和三個孩子,其中最小的孩子只有七八歲。

當時一轟炸,大家就都躲在防空洞裏,沒人敢吭一聲,連狗都是大張着嘴,悄無聲息地喘氣。

沈鈞海比畫着説,當時最壞的就是漢奸,當敵機轟炸時,漢奸就拿着鏡子照着太陽給敵機發信號,一輛小汽車停放在樹底下,也在漢奸的指引下被敵人炸了。“漢奸不少,但我知道被抓住槍斃的只有一個”。

到了後來,大家對敵人的轟炸都“疲”了,你轟炸你的,我該幹啥還幹啥,沒被炸着,幸運,炸着了,算自己倒黴。

日寇的炮彈讓很多潼關人陷入了難關,為求生,很多窮苦人就揀拾敵人的炮彈皮,裝在麻布袋裏,花兩個半銀元的車費,乘坐晚上的火車到西安的民樂園鬼市賣,一袋能賣七八十元。

快起來/莫慌張/鬼子已到咱陝西邊上/看看這田地/看看這村莊/我們能扔掉那樣?/(重複)我們的祖宗他們艱難把業創/我們的子孫也要存這個地方/同胞們/摸胸膛/想一想/若逃亡不抵抗/對不起爹和娘/大家起來保衞家鄉(重複)

這是一首叫《保衞家鄉》的歌曲的歌詞,當85歲的沈鈞海嘶啞着嗓子唱起這首60多年前學唱的老歌時,仍然慷慨激昂,這種激昂,充實到老人生活當中的每一個細節,記者看到,在沈鈞海老人的扇面上寫着:“莫忘記炮火中生長的歲月”幾個字,他希望聽自己講愛國主義教育課的孩子們勿忘國恥,奮勇向上。

宣傳演講 潼關民眾踴躍抗日

儘管遠離被日寇佔領的東三省,但潼關民眾的抗日活動從未停止過。

“九·一八事變”爆發後,與東北相隔數千裏的潼關震動了,各界紛紛行動聲討日寇入侵東北;11月1日,城鄉舉行反日運動大會,救國宣傳隊10餘人,攜帶宣傳品在靈村一帶演講,聽眾兩萬餘人;11月6日,省教育廳第二電教隊抵潼;7日晚在蘇家村利用擴音機播放歌曲,動員民眾抗日救亡,並放映《熱血忠魂》影片,觀眾200多人,次日到鄉(鎮)巡映。

1932年9月29日,各界羣眾萬餘人在大市場舉行仇日救國運動大會。

抗日戰爭爆發後,從關外的山西、河南等地逃過來的難民越來越多,從他們的口中,潼關人知道了日本鬼子犯下的滔天獸行,這更加堅定了潼關人的抗日決心,一聽説部隊要挖戰壕,年輕人都扛着鐵杴去幫忙,都想着絕對不能讓日本鬼子打到潼關來。

1937年,潼關縣成立了社會訓練隊,1939年改為義勇壯丁總隊,1939年河防大隊成立。1939年12月21日,日軍發炮襲擊,鐵路運輸受阻,華陰經潼關到閿底鎮的軍需、民用物資開始驛運,同年,潼關縣戰時動員委員會成立。

1940年1月,華縣鹹林中學學生張克家、牛守道等10人回鄉組成抗日救亡宣傳隊,在桃林、汾井、太要等鄉演唱歌曲、戲劇、召開座談會,宣傳抗日。

1941年5月7日,戰時動員委員會同各界成立日貨檢查站,抵制日貨。1941年,開展“一元獻機”運動,城鄉人民捐獻法幣7496元。

狂轟濫炸 繁華潼關滿目瘡痍

潼關過去是個水旱碼頭,主體街道上最多的就是鹽店,山西運過來的鹽從這裏轉運出去,另有河南的鐵、銅、染坊等以及山貨行、火紙攤等。當時的潼關商賈眾多,其中山西人佔到七成,本地人只佔一成。

日寇隔河從山西的風陵渡對古老的潼關城狂轟濫炸,昔日繁華的縣城遭到重創,滿目瘡痍。在八年抗戰中,潼關縣人口經歷了一次大變動,抗戰前縣城有居民2.6萬人,1938年全縣總人口為6.08萬人,抗日戰爭中遷出約三分之二以後,據陝西檔案館珍藏《隴海沿線經濟調查》資料敍述,潼關時有各業機構七八百家,後城內僅存有醬園數家,城南蘇家村的小攤小販三五十家,居民人口僅6658人,到1941年,全縣人口減至4.59萬人,比抗戰前減少了1.49萬人,抗戰進入相持階段,潼關的局勢相對穩定,到1945年,全縣總人口仍保持為4.58萬人。

1938年,日本鬼子盤踞風陵渡,城鎮遭敵炮炸彈襲擾,大商號紛紛西遷,安徽人程祝三等投資一萬元在縣城西關開設的棉花機器打包廠,每年代客軋花1萬包左右。受日寇威脅,也遷往外地;另有百餘户遷往西安、華陰、蘭州等地,遷城南蘇家村的有糧行、中西藥店,診療所,雜貨鋪等。自此潼關人民顛沛流離,市面蕭條,手工業行業也日漸衰退,有的遷往外地,有的停產,散居農村開業的有五六十户,不到百人。

商民、市民除了遷往外地的,有的就遷往原上和潼洛川一帶,貧困居民穴居蘇家村至南劉村的8條溝岔,在兩旁的土崖上鑿洞穴居,躲避日寇的轟炸,時稱“難民溝”。時至今日,一些老人仍稱這些溝為第×溝、第×溝。城鎮駐軍和少數商民還在麒麟山、象山及城牆下挖防空洞,地道、塹壕。

老縣城在八年抗戰當中飽受襲擾,日本鬼子隔河炮擊、飛機轟炸,守軍借修工事,拆毀建築物,西城門樓箭樓被焚。

防空報警 機智軍民奇招制敵

1938年1月,潼關縣政府派員赴陝西省防空人員訓練班受訓。2月間,在城東高地設防空監視哨。配有望遠鏡一架,電話機一部,架設專線與鄰縣聯絡,哨所人員輪流“監空”,擊鐘報警。防空報警以擊鐘為令。訊號有三種:空襲警報擊鐘節奏緩慢,表示敵機已被發現,告訴人們躲避,緊急警報擊鐘節奏快,表示敵機進入潼關上空,立即迅速隱蔽;解除警報節奏很慢,表示敵機離境,可恢復正常活動;在敵機施展詭計,飛去霎時復回時,直接使用緊急警報。鐘被日寇炸壞後,就由警報員穿着紅馬甲,騎着自行車,滿街飛奔,喊叫着給大家報警,後來才有了汽笛。1940年,哨所遷陶家莊,人員增至5人,抗戰勝利後撤離。

潼關當地的老人告訴記者,潼關最初只有兩架高射炮,在東山等制高點打,擊中的敵機不少,被打傷的敵機不斷降低,冒着黑煙往回逃竄。後在城南的段銘村,設了炮兵陣地,晚上準備射擊前,總在陣地上潑水,因為不潑水,發炮激起的灰塵很容易暴露炮兵陣地的目標。其中有一次,我軍將一發炮彈直接打到敵人的炮筒裏,當時就把敵人的炮給炸了,敵人的陣地因此燒了三天三夜,當地人叫做“一炮定乾坤”,敵人的大炮就再也不囂張了。

為防空襲和炮擊,西北村至吊橋開拓了10公里長交通溝,為了保障運輸,西潼公路潼關段改線原上。

敵人轟炸的另一個目標就是來往在隴海線上的火車。為了安全通過,火車司機跟敵人鬥智,每當火車開到洞口或東關後溝,就轟隆長鳴或放氣,敵人一聽見就放炮,待敵人的炮響後,火車便急速闖過潼關,潼關人稱之為“闖關車”。當時闖關的客車車廂上都加固了鐵板或枕木,以保障乘客的安全。為了保障運輸不受影響,鐵道北側築有一道高4米,寬約2米、遮擋敵人視線和炮火的土護牆,那是潼關百姓在敵人的轟炸中壘起來的。

提到闖關車,記者聽到這樣一段慘痛的回憶:1944年,河南難民紛紛扒乘闖關車西逃,連車頂上都坐滿了人,但當時位於潼關東關後溝的17號隧道被敵人的炮彈炸壞,為了加固,就用枕木在頂部支撐,僅可過去火車,結果滿載乘客的火車鑽洞,將車頂300多名不瞭解情況的乘客擠死,倖存者也大都四肢殘疾,慘不忍睹。

當時曾有一位叫張勝義的老人編了順口溜,控訴日寇暴行:“小日本,真可惡,大炮紮在風陵渡,大炮打的震天響,火車照樣常來往,不管炮彈打多少,闖關車夜夜照樣常來往……火車跑的不停點,氣的鬼子乾瞪眼。”

從1937年11月7日開始到抗戰勝利前夕,敵人對潼關的轟炸從未終止過。持續的轟炸在潼關人看來成了家常便飯,對於不時響起的爆炸聲,潼關人有句順口溜説“不是敵機來轟炸,便是大炮炸河壩”。

日寇到底朝潼關打了多少炮彈?據文獻記載,潼關當時有敲鐘報警者,1938年鐘被炸壞後,敵人每打一發炮彈或扔一顆炸彈,打鐘人就朝盆裏扔一粒豆子,抗戰勝利後,一數豆子,竟然有14800多粒!

7年死守 不教胡馬度過雄關

抗日戰爭爆發後,全國劃分為五個戰區,陝西、山西為第二戰區,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副司令長官朱德、衞立煌。

1938年陰曆二月初六,繼1937年11月7日第一次轟炸後,日軍再次轟炸潼關,董釗率第28師緊急駐防潼關。在隨後的日子裏,輪番守關的中國軍隊在潼關百姓的幫助下,在縣城北的黃河沿岸修築了鋼筋水泥防禦工事。剛開始,大炮炸彈真是讓潼關人害怕,但過了一段時間,轟炸在潼關人看來就是家常便飯,老百姓冒着炮火搶修工事,有的木料要從南山運,老百姓也按時按任務送到,經常是男女老少運沙石、砸石子,鐵杴把用禿了一把又一把,沒有人退縮。儘管敵人多次偷渡、漢奸“賣渡”,都被我軍民一次次擊退,看着敵船在河裏轉圈圈,“下餃子”,大家不知有多高興。

在保衞潼關時,中國軍民並沒有坐守雄關,而是經常夜間主動出擊到黃河對岸的風陵渡、趙村等地,襲擊日寇。從1938年7月到1940年10月間,中國軍隊東渡黃河,挺進中條山,與守衞潼關的軍民遙相呼應,共同阻擊日寇西犯陝西。在堅守中條山的日子裏,粉碎日寇的11次“掃蕩”,斃傷日軍兩萬多人。可以説,中條山抗戰有力的支援了潼關守軍,減輕了潼關承受的重壓,若中條山失守,敵人過黃河進入陝西,潼關的側翼勢必受到威脅,守關將變得無比艱難;反過來,如果潼關落入敵手,中條山守軍也會面臨腹背受敵的境地。

7年守關,雄關未失。

抗戰勝利60年後的6月,潼關古城舊址港口鎮酷熱難耐,有農婦團坐一起閒聊,有小兒在樹陰下嬉鬧,悠閒適意充溢着整個街鎮,戰爭的瘡痍已隨時間地推移而平復,但潼關軍民為抗戰的付出,正如於右任先生近百年前寫的“河聲嶽色無驚句,寫出秦人血戰功”詩句那樣,歷史不會忘記,後人也決不會忘記!(本文采訪得到潼關縣政協的大力幫助,謹此致謝)文/圖 記者 雷縣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