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天遊峯的掃路人語文教學反思

天遊峯的掃路人語文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3.3W 次

《天遊峯的掃路人》(蘇教版第十冊)寫的是“我”在攀登天遊峯時遇到一位掃路的老人,通過與老人交談,深刻地體會到了老人熱愛生活、充滿自信、豁達開朗的性格特點,表達了“我”對老人的敬愛之情。課文是一篇典型的寫人的文章,根據文章在教材中所處的位置,它是本冊教材第四組的第一篇課文,我認為這篇課文的教學在引導學生閲讀和寫作寫人文章的過程中必須起到應有的作用。本冊教材在第二組安排了一次寫人的作文訓練,習作要求通過具體的事寫出人物特點,並初步提出了要將文章寫具體、寫生動、寫得有情趣的要求。我想,在隔了一單元以後再來學習人的文章,編者一定是想讓學生通過課文的學習進一步明確應該怎樣寫好寫人的作文。根據本篇課文的特點,文章將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神態寫得生動形象,是想讓學生在第二組作文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以後練習寫人作文時怎樣把人物寫具體、寫生動、寫得有情趣。而整個第四組4篇課文都是寫人的文章,另外3篇《錢學森》《海天驕子》《雜交水稻之父》,都是通過對人物表現的具體描寫反映了人物的品質,和本篇課文屬於同一類型。因此,本篇課文在本組閲讀教學方面應起的作用是,要教會學生閲讀寫人文章的一般方法,這樣,在教學後面3篇課文的時候,就能夠逐步加大學生自主閲讀的力度,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課文的能力。

天遊峯的掃路人語文教學反思

基於這樣的認識,我在教學這篇課文的時候,力爭讓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過程中,也就是在認識“掃路人”的過程中,要重點引導學生學習寫人文章的讀與寫的本領。

一、質疑初讀:鎖定認識對象

為了讓學生一接觸課文就明確這是寫人的文章,並且能很快把閲讀的目標鎖定在掃路人身上。我採取了以下方法。

首先,揭示課題的時候,在學生預習課文的基礎上,我先讓學生用課文第二節介紹天遊峯。第二節課文用形象的文字描寫了天遊峯的險峻。當學生對介紹天遊峯興趣正濃的時候,我將課題板書完整,讓學生齊讀後質疑。在我的預料之中,學生的問題基本上都集中在這一方面:作者遊天遊峯以後,為什麼不描寫觀賞到的山水景色,而去寫一個掃山路的老人呢?通過這一環節,學生閲讀的目標就不約而同地集中在了課文所描寫的人物身上。

接着,在學生讀準讀通課文,掃除閲讀障礙之後,我讓學生找自己喜歡的描寫掃路人的句子。學生對寫人的文章並不陌生,他們都能找到自己喜歡的描寫掃路人的句子。然後讓學生朗讀這些句子,因為是初讀課文,我並不讓學生談讀後的感受,只要能夠找準確就行。這樣做的目的是,複習在文章中如何尋找人物描寫的句子,進一步將閲讀目標鎖定於課文所描寫的人物身上,能夠對掃路人有個初步印象。為接下來深入認識人物做好準備。

二、教會方法:做好認識準備

學習寫人的文章,對於五年級的學生來説已經不是十分陌生和困難的'事情。我們知道,學習寫人的文章主要可以分兩步來走,第一步是通過具體事例認識人物的特點;第二步是對第一步的繼續和深入,能夠通過對人物具體描寫的語句進行感悟,深入體會人物的特點。我認為,學習本篇課文,應該在第二步上下工夫,要引導學生通過人物描寫的語句體會人物的特點。學生對於如何描寫人物,在以前學習寫人文章的過程中,尤其在第二組的作文訓練中已經有所瞭解,不過還不繫統,認識或許還比較模糊。根據這樣的認識,我在引導學生深入體會人物特點之前,先教給了學生閲讀寫人文章的方法。

我先讓學生回憶第二組的作文練習是怎樣把人物寫具體和寫生動的,然後跟學生明確寫人的文章一般都會把人物的外貌、動作、語言、神態等作細緻描寫,告訴學生,要深入體會人物的特點,就必須細細品讀文章中對人物的這些描寫。接着,我跟學生一起品讀了課文中對掃路人的第一次外貌描寫:“……才看清是一位精瘦的老人,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登一雙棕色的運動鞋……”通過圈畫、朗讀、體會,學生們從這段描寫中有了這樣的體會:“我覺得老人很勤勞。”“我看到了一個樸素的掃路人。”學生也從中學會了體會人物特點的方法,這樣做,一方面複習了以前作文的方法,另一方面,也為深入認識人物作好了準備。

三、品讀感悟:深入認識人物

在掌握了學習方法以後,我分兩步讓學生來深入學習課文,體會人物特點。

首先,讓學生按着老師的方法自主學習課文。我要求學生用不同的符號分別畫出描寫人物外貌、語言、動作、神態的句子,在印象特別深刻的詞語上加圈,感受深的地方簡單寫上自己的體會,想想掃路人有什麼特點。因為學習有明確的目標,有具體的方法,學生們都學習得很認真,也很有效。我看到幾乎每個學生都在課文中圈畫,寫上自己的感受。教室中很安靜,我想,新課程改革強調教師少講精練,或許此時的課堂就達到了這樣的要求。

接着,讓學生自由交流。主要做好兩件事情,第一,談好自己的感受;第二,能感情讀好圈畫的句子。因為是自主交流,學生們發言的積極性都很高。在學生談體會的時候,我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理解,課堂上顯得十分熱鬧。試舉一例。有學生找了掃路人的這樣一段語言描寫:“按説,我早該退休了。可我實在離不開這裏: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種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氣,而且還有花鳥做伴,我能捨得走嗎?”下面是我和學生的對話。

生:我感受到了老人很愛天遊峯,因為那裏有雪花泉水,有清爽的空氣,還有美麗的花鳥。

師:不錯。其他同學還能體會到什麼呢?

生:那老人很節約,不買礦泉水,卻只喝山裏的水。(學生和我都笑了)

師:哈哈,這同學有新發現了,再讀讀看,還有什麼發現呢?

生:老人吃自己種的大米和青菜,他還很勤勞。

師:看來,我們從老人樸素的語言中還真能發現老人的很多特點呢。誰能把老人的話讀好呢?

接着就請學生感情朗讀,因為對老人的話有了比較透徹的理解,因此,學生讀出了老人想表達的意思,不過,我更滿意的是全班學生對經過理解後的文字讀起來特別感興趣。

四、聯繫全篇:學會全面認識

以上的品讀感悟部分,我尊重的是每個學生的理解,而且因為課堂教學要照顧到大多數學生,每個學生談的都是零星的感受。要全面認識課文的主人公,必須引導學生聯繫全篇來認識人物的特點。

聯繫全篇主要有這樣幾個做法,第一,感情朗讀全篇,聯繫整個板書讓學生談談整篇文章要反映人物怎樣的特點。根據學生的回答,我在黑板上寫下了很多表現人物特點的詞語,比如:樸素、勤勞、善良、喜愛天遊峯、熱愛生活、充滿自信、豁達開朗等。聯繫全篇後,學生知道,文章主要要表現的是老人“熱愛生活、充滿自信、豁達開朗”的品質。第二,通過體會人物描寫之外的內容感受人物特點。比如,課文開頭描寫天遊峯險峻的內容,學生在學習這一部分時曾提出這樣的問題:課文既然寫人,為什麼要寫山的特點呢?我把問題先留着。等到總結課文的時候,學生自然就體會到了這一內容襯托了人物的品質。再比如,課文為什麼要寫“我”的表現和感受?我一方面引導學生理解寫人的文章如果以第一人稱寫,應該適當寫一點自己的感受;另一方面引導學生體會,“我”的感受也是為表現人物的特點服務的。

引導學生學習《天遊峯的掃路人》,因為在鑽研教材和課堂設計的時候,我就認識並確定了本教材在訓練學生讀寫能力方面應該起的作用,在實際教學中也注意突出了這一重點,因此,在本課教學結束以後,當我和學生聊的時候,很多學生都表示,學習了這一課,對於怎麼寫人,又多懂得了一些方法,也更清楚該怎麼讀寫人的文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