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九年級語文下冊《鄒忌諷齊王納諫》的教學反思(精選5篇)

九年級語文下冊《鄒忌諷齊王納諫》的教學反思(精選5篇)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1.21W 次

身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藉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那要怎麼寫好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九年級語文下冊《鄒忌諷齊王納諫》的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九年級語文下冊《鄒忌諷齊王納諫》的教學反思(精選5篇)

九年級語文下冊《鄒忌諷齊王納諫》的教學反思 篇1

一、學生主動學習,引進競爭機制。

我們習慣了把備課中的所有知識點傾倒給學生,尤其是古文,認為學生水平不夠,只要能聽、記下來就可以了。本身學習內容深奧艱澀,加上被動學習,剝奪主動權這是許多學生厭惡古文學習的重要原因。所以筆者堅持把課堂還給學生,特別是古文學習。

如《鄒忌》一文中的字詞翻譯等基礎知識,全部讓學生自己解決,老師只在知識點歸納和文章思想內容上給予引導。首先,給學生充分的時間預習,要求必須完成轉註任務。這一條我班學生已經養成習慣,我只要適當監督檢查就是。為了提高預習效率增強預習效果,在學生自主學習前,我會告訴學生預習完要求若干位同學上黑板完成重點字詞的注音註釋,要求脱離書本,挑戰自己的記憶力。這常常成為課堂的第一個興奮點,好多學生自告奮勇的上台,然後還是由學生評改。或者用更明顯的競爭機制,讓各小組互相挑戰,那就更熱鬧了,為了難倒對方,學生會把書本和教參吃透,充分討論充分自主學習。老師只要注意提醒學生提問時不可進行無意義的挑釁和刁難,專挑怪、難、偏的提問,那將會影響該組的最終成績。在《鄒忌》一文的教學中,這種方法效果甚好。

二、創設真實情境,積極參與課堂。

在《鄒忌》一文的教學中,學生興趣盎然,積極參與課堂,自導自演。特別是學生根據課文內容編排的課本劇,,學生既理解了文章內容,又準確把握了人物心理。最主要的是,沒有一個學生感到無聊,無事可做,而且競爭槓桿依舊刺激着學生們的神經,大家在不知不覺中就學完了課文。如果在下課鈴響時,師生都情不自禁地説:“這麼快?”這不正是我們想要的嗎?

三、多種教學方式,挖掘學生潛能。

古文學習,我們可能已經形成了思維定勢,每堂課按着字音——詞義——句意——段落分層——文章思想內容——寫作方法的套路帶着學生一路小跑,下課時間到了,好,任務完成。至於學生在被老師固定的思路牽了45分鐘後,所得幾何,那就不得而知了。我們固然要形成我們的教學特色,卻也不能拘泥於此,一成不變。不妨多做嘗試,運用多種教學方式,讓學生在我們的引導下而不是死拉硬拽下學習古文,是一種風行水上,水到渠成的境界。

在教學《鄒忌》時,我讓學生小組競賽,自己表演,自己查閲資料,圍繞教學任務多樣方式同時展開,充分挖掘學生潛能,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參與其中,都有表現機會。好多學生就是在這樣的氛圍中不再懼怕古文,不再懼怕表現。在師生共同欣賞《關雎》和《蒹葭》時,感受深摯的情感、幽幽的傷感。

在《鄒忌諷齊王納諫》中,我看到了古文學習陽光的一面,也體會到了積極嘗試的快樂,可能在這過程中經歷了很多曲折,但只要我們能時刻對教學保持不變的熱情和反思的冷靜,那麼師生同樂一起學習的春天相信很快就會到來

九年級語文下冊《鄒忌諷齊王納諫》的教學反思 篇2

今天教研員來聽課,本來打算上《背影》。

擬從“為什麼偏偏寫背影”這個角度挖下去,通過字詞句的品讀分析,如:為什麼是“不相見已經兩年”而不是“分別已經兩年”?又如:為什麼文章結尾是“我不知何時再能與他相見”,怎麼理解這裏的“不能見”?從而理解“背影”在朱自清父子“特殊”關係的發展中所具有的別樣意義和象徵含義。這個設計把《背影》作為長期不和睦的父子關係中獨特的一瞬來品讀,角度比較獨到,如果流暢的話應該會比較精彩。

然而同備課組的老師都正好上到《鄒忌諷齊王納諫》,打算請教研員聽這課。於是吾從眾,第二節課教研員聽我的課,第一節課就趕緊重新構思教案,上得還算比較成功。課後教研員的評課,對設計的角度還是比較首肯的。

《鄒忌諷齊王納諫》這節課從中國傳統的“三”文化講起,中國人喜歡“三”,諺語成語裏有“三思而後行”“過一過二不過三”“三令五申”等,古典小説中有桃園三結義、三進榮國府、三打白骨精,三碗不過崗等,可見“三”是一個特殊的節點,特殊的數字,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有其特殊的意義的,學生應該對“三”有特別的敏感。而“三”的文化根源,則來自中國古代“天地人”的文化基因。

於是,在讓學生自己解決字詞後,就讓同學在文章中尋找暗含“三”的因素。於是梳理出鄒忌的三問美、親友的三答美、鄒忌的三反思、三歸因、齊王的三蔽、改革的三行賞、成果的三階段等等。梳理出文中隱含的“三”因素之後,請同學梳理出其中的邏輯關係,明確齊王的三蔽其實是關鍵,在這個過程中鄒忌勸諫的思路也就理清楚了,同學的邏輯推理能力也得到了鍛鍊。最後分析各處“三”的好處,點撥學生要注意思考、表達、寫作的角度意識、層次意識、結構意識。

得意之處一是有新意,而是上出了些文化的感覺。

另:學校的主題教育課評比得了一等獎,同得一等獎的另外兩位老師在德育方面都是我一直仰望的,在誠惶誠恐之餘,在此自鳴得意一下。

九年級語文下冊《鄒忌諷齊王納諫》的教學反思 篇3

《鄒忌諷齊王納諫》是古代歷史名著《戰國策》中的名篇,文字易懂,語句流暢,人物生動,故事性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和教育意義。便於課堂上反覆誦讀,宜於在為人處事、交際修養等方面啟迪學生心智,適合初中文言文教學。

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對學生文言文閲讀的培養,因為“讀”是文言文審美教學中最為關鍵的方法,能夠有利於學生正確的理解文意,所以我將“讀”這一實踐貫穿於整個的'教學過程之中。學生通過逐字逐句的仔細閲讀,抑揚頓挫的表情朗讀,聲情並茂的琅琅誦讀,不僅“品”出了語“味”,而且獲得了審美的愉悦和能力的遷移。把握了課文中傳達出的信息,進一步體會到文中美的語言、美的形象、美的情感。

學生在這堂課中的分析能力是在老師的指導下展開的。有了老師的範例和學生的自主探究,總結鄒忌的人物形象問題自然就會迎刃而解了。

雖然自我感覺較好,但仔細回憶,不足之處尚且存在:

1、在分析鄒忌的進諫方法時,問題設置的層次性不強,梯度不夠明顯,沒有做到由淺入深,如果老師減少鋪設只做適當引導,讓學生進行分析總結,效果會更好些。

2、教師沒有把握好課堂時間,前面對鄒忌的分析很細緻,但對齊王的形象的講解還有待於雕琢,講解時過於簡單,沒有結合文本進行深挖掘。

3、在提問時,教師給學生的思考時間較少,學生還沒有思考完畢,教師就急於揭示答案,這樣不利於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久而久之,學生容易形成依賴性而不去獨立思考問題。

總之,一堂好課是師生共同創造的,需要教師在課堂上隨機應變,發揮教學機智,及時分析學情,進行教學反饋,才能在教學對話中激發出生命智慧和創造潛能的火花。我相信,在不斷的實踐過程中,我會有更多的收穫,更大的進步。

九年級語文下冊《鄒忌諷齊王納諫》的教學反思 篇4

長期以來,古文教學常側重於字詞的理解,以至於忽略了對文章思路、內涵及語言的品味,因而古文教學很容易被異化為古漢語知識教學。事實上,記憶中的中學古文就是老師講學生記這麼簡單。

上課時,我先讓學生讀,然後逐句翻譯,我糾正;特殊句式學生找,我講;到了討論本文的思想內容時,學生分析,我總結。結果是:一個累得脣焦口燥呼不得,一個沒精打采得合上渴睡的眼。課後,我取出教案想:知識點是落實了,可是為什麼學生不愛聽?是形式的問題,還是……?於是,拿來教材,再讀幾遍,又想:如果我是學生,這篇文章什麼最吸引我?結果發現,首先是“鄒忌諷齊王納諫”這個故事本身,其次是其簡潔生動的語言。至於字詞,因有故事情節的輔助,並未構成多大的障礙。有了這些發現,我着手修改了教案,重新進行了教學設計

上課前,我佈置學生藉助註釋和工具書,歸納整理文中的文言現象,包括:一詞多義,詞類活用,古今異義,通假,特殊句式。這項工作似乎比較死,但我以為這是打基礎,學生自己整理,印象深刻,雖“死”卻“實”。課堂上,因有了前車之鑑,我決定讓學生動起來:來一次小小的比賽,看哪組同學自擬的閲讀檢測題又快又好。學生是最好動不過的了,一聽説要比賽,別提有多起勁,只兩三分鐘功夫,就有同學上黑板出好了題,其他組也不甘示弱。比賽很快結束了,我依據黑板上的題目進行講評,間或插入一些問題,此時學生們尚處於興奮狀態,反應特別敏捷,對於我的提問也能隨聲應和,師生配合相當默契。

設計這一比賽,一是為了使課堂“活”起來;二是為了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三是為了減少不必要的重複,好騰出更多的時間細細體味文章的妙處。

九年級語文下冊《鄒忌諷齊王納諫》的教學反思 篇5

對於《鄒忌諷齊王納諫》一課的教學,我反思如下:

(一)、設計有以下亮點:

1、課堂教學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導,學生學,教學目標的確定,活動的設計都以學生為出發點,充分尊重學生在閲讀過程中主體地位,讓學生朗讀、思考、表達,通過深層次的閲讀活動,學習文言文學習的方法,引領學生思考與智慧的碰撞,昇華學生的思想。

2、教師轉變角色,作為學生的一員共同參與學習,參與朗讀、參與討論,使學生感到親切,融洽了師生感情,也發揮了教師“導”的作用。

3、突出朗讀教學,以朗讀為學習的起點,將分析、討論、品悟融入其中,疏通文意、分析人物、品味語言、學習技巧,循序漸進,螺旋上升,設計思路清晰,並且朗讀既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學生,還能培養學生表達能力和語言感悟能力。學生意識到好的語言駕馭能力體現在表達可簡可繁,一切從需要出發。

4、能針對學情設計教學。針對初三學生的學習特點及需要,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注重思維的拓展及能力的遷移。能將文章學習內容與考試重點,與實際生活都聯繫起來,全面提高學生能力。

(二)、本課教學不足之處:

1、備課一定要備學生,學生的朗讀能力需要長期堅持訓練。就目前學生具體情況來説,“三讀”的效果還不理想,還有部分學生放不開,談理解似乎還比較到位,但讀的效果卻體現不出他的理解。

2、討論環節需要有層進的效果,在不斷的補充中激發出學生思維的火花,學生才能更好地被帶入討論中,此次上課討論的層次感不強,無法調動每個學生參與課堂。

3、設計的課容量有些大,所以課堂上留給學生思考、品悟的時間不足,要想使學生在課堂上實現完全的消化吸收有些困難。

3、為了鼓勵學生樹立朗讀的自信心和積極參與討論,所以對學生不夠簡潔的發言也要給予充分的耐心,導致在文章第一段的學習中花費時間太多,使後面對語言技巧部分的處理有些倉促。

(三)、改進方法:

1、充分認識到學習習慣的培養,能力的提升,價值觀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目標,合理安排教學容量。

2、設計應當更有多種預設方案,能根據學生情況及時改變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