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小學一年級的語文教學反思【集合15篇】

小學一年級的語文教學反思【集合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3.35W 次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驗,那麼什麼樣的教學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小學一年級的語文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小學一年級的語文教學反思【集合15篇】

小學一年級的語文教學反思1

學習目標:

1、就身邊的垃圾進行交流,能説清楚垃圾是從哪裏來的?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和傾聽能力。

2、就如何處理生活垃圾,展開合理的想象,交流自己的想法。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3、培養學生愛護環境衞生的習慣,具有自覺美化環境的行動。

課前準備

1、生活小調查:我們身邊有哪些垃圾?這些垃圾是從哪裏來的?這些垃圾到哪裏去了?(學校、家附近。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對校園的垃圾進行觀察。)

2、佈置蒐集資料:垃圾的處理方法。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小朋友,你們知道我們義烏正在創建全國文明衞生城嗎?那你覺得義烏城乾淨嗎?(可以播放義烏的風光或校園風光,讓學生感受城市的整潔美)

城市裏的.垃圾到哪裏去了呢?今天我們的口語交際課要談的話題是:

我們身邊的垃圾

二、小調查的彙報交流

(1)每人在小組裏彙報自己的調查結果,互相幫助,互相補充。

(2)每組派代表交流。

(3)教師小結:

垃圾的果皮紙屑、塑料袋、各種瓶子、吃剩的食品等(校園垃圾)

廚房垃圾。

三、開展活動,處理垃圾

小朋友在學習生活中,少不了出現垃圾,但是我們的校園,我們的家園,我們的城市仍然這麼美麗乾淨,你們知道這些垃圾到哪裏去了嗎?

1、讓學生自由説説,交流自己所蒐集到的資料。(學生可能會説扔到垃圾桶裏、垃圾房裏去了,那麼老師就追問:“垃圾房裝滿了怎麼辦?)

2、該怎麼處理垃圾呢?今天我們來成立“點子公司”,為處理垃圾出出點子吧。

(1)學生自由組合,成立公司,動腦子,想辦法。

(2)分組彙報。注意評議:

誰聽的認真?誰的點子好?好在哪裏?

你認為還有哪裏不夠好?可以提出問題要求解答。

四、介紹科學的垃圾處理方法

1、義烏的處理辦法:塔山垃圾填埋場。

2、焚燒法。

3、積肥法。

五、討論質疑,求真創新

1、你認為哪種方法最好呢?請説出理由。

引導學生從環保、廢物利用等方面談談看法。

2、介紹美科學家研製出用人造閃電出來垃圾的新方法。

六、導行

我為創建出力,攜手共建全國衞生城。

成立環保小衞隊。

資料:

處理垃圾的方法:

衞生掩埋法:顧名思義,就是找空地,把垃圾掩埋起來。

焚燒法;將垃圾分類後,送入焚化爐裏燃燒。

積肥法;把垃圾堆疊起來,使廢氣物的纖維質和有機質腐化,變成肥料來改良土壤。

美馬薩諸理工學院等離子物理實驗室宣佈,他們成功利用人造閃電所釋放出來的巨大熱量能將垃圾熔化,待冷卻後,有害廢物可以變為沒有毒害的巨大玻璃。

小學一年級的語文教學反思2

《夏天的夜晚》是西師版一(下)第二冊五單元的課文。課文是一篇寫景的短文,配有一幅深藍色的夏夜圖。圖文對照,相互映襯,形象地描寫了夏夜為星星、月亮、蛐蛐、青蛙、螢火蟲提供着表現自我的舞台,星星、月亮、蛐蛐、青蛙、螢火蟲也為夏夜帶來一份美麗、一份神祕,由衷地讚歎夏夜這迷人的景色。

在第一次試講《夏天的夜晚》這課時,我先按着我的教學安排行進到第二自然段,指導學生體會“夏夜的大地像熱鬧的舞台”,發現學生年齡小,有意注意時間短,學習積極性和思維活躍度有了明顯下降,怎麼辦呢?我立刻調整自己的教學,低年級的孩子在課堂上更多地是關注“有趣”“新奇”的事物。通過多媒體播放青蛙、蛐蛐的叫聲配上生動的畫面,我問:“你聽到了什麼?”孩子紛紛舉起手回答,説到了夏夜裏各種聲音,再請生與師合作朗讀這段課文。

師:夏夜的大地像——

生:熱鬧的舞台。

師:蛐蛐——

生:彈琴。

師:青蛙——

生:唱歌。

師:提燈籠的螢火蟲——

生:在忽閃忽閃地跳舞。

讀後生自主進行讀文正音。因為孩子積極性的大大提高,也使他們更好地關注文本,“熱鬧”的“鬧”讀輕聲,“提燈籠”的“籠”是輕聲和後鼻韻這些難點能及時正音,學習目的很快達成,我給予他們很高的評價,然後鼓勵生生合作讀課文並表演,特別是孩子通過自己的表演,學生內部的表現欲與滿足感得到彰顯,學生的主體性在積極發揮作用,很快體會到什麼是“熱鬧”,什麼是“舞台”,理解“夏夜的大地像熱鬧的舞台”很快就解決了。課後,我感到欣喜,因為自己有了體恤學生的能力。這學期,我力求在課堂上,師生能平等對話建構,在不斷的“相遇”中推進,促進學生真正的學習。這時,我感受到了教學思想的進步使我的課堂在起着變化,而這段教學竟成了課堂的“亮點”。教師不能忠實地去實踐自己的教案設計,而忽視了學情,忽視了課堂的生成。我想這是給我的啟示。

另外,第一次試講時,課堂上抽生讀“彎彎的月亮船在深藍的天空中飄呀飄……”這個句子時,沒想到“飄呀飄”這個詞讀得輕而遠,讀出了“飄”的畫面,讀出了“飄”的意境,讀出了對“飄”的理解,看到這個學生已具有一定的理解、感悟能力,於是我想到以這個“點”來帶動“面”,促進學生的發展,我拿起“飄”的生字卡片,追問:“為什麼這個字會讀得輕柔呢?”孩子説:“這個字裏有‘風’字,風吹的時候感覺很舒服。”這就是一個孩子對字的理解。我隨即告訴學生:“我們的漢字是世界上具有意義的符號,仔細觀察它,會發現很多有趣的地方。”通過這樣的對話建構,班裏的孩子對字的認識又深了一步,對文的領悟又多了一分。但是,在第三次試講時,換了一個班,同樣的一個字,讀得平淡,這時我卻照着第一次講課時那樣處理,可效果不好,下課後,同事建議根據這樣兩種不同的情況,進行不同的處理。讀得不夠理想時,可以先學習了“飄”,再指導讀。寫到這裏,我想起張老師的話:“漢字是有意義的文字,必定在意義的背景下還原漢字的意義。”“不管課堂出現這樣的情況,我們要堅信每條路都是有意義的,而不是老師預先設計的`那一條最有意義。”老師要修煉自己,不斷在課堂裏抓住這樣的契機,清醒地意識到教學進程以及教育共同體的每個孩子在進程中的不同位置,並不斷推進他們對事物的認知。

回想起以前的教學狀態,自己最為顧慮的是自己是否完成了教案,完成了教學任務,而現在更多的是在乎學生是否得到了真正的發展。我領悟到教師要創造出一種探求知識的情境,營造一種積極向上的氛圍,喚起一種深深的感悟。我在課堂上儘量做到體恤學生,做個課堂的發現者,學生的引導者,學習的促進者,陪伴他們徜徉在知識的海洋中。

小學一年級的語文教學反思3

上完識字5這篇課文已經一天多了,可是上課時的情景仍然歷歷在目,每每想起,心中既有激動又有遺憾。下面我便説説自己上完課後的感受。我覺得自己這堂課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思想。

一、情境生情。

“文章不是無情物”“兒童是情感的王子”語文教學的過程就是教師與學生以言語作品為中介展開的一次情感交流的對話,感悟過程。在特定語言情境中領略文章的景、情、人物,體會作者的思想。因此教師要積極營造一個有利於閲讀主體情緒化的“情場”,讓學生直接面對文本,興趣盎然,深有體會。葉老也説過:“作者胸有境,入境始於親”,説的就是要引導學生進入描寫的情境,達到親情,生情的目的。教學開始我播放夏天的景色的錄像,那台風、雷雨、水果、動物、花卉便印在了學生的腦海,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誘發學生讀書的熱情。 在識字過程中幫助學生將抽象的語言符號加以還原,以遊戲創設情境,通過唱歌,圖畫再觀情境。在這樣的教學中,大家可以看到學生的整個身心都投入了學習活動中,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促進學生人格的構建。

二、以人為本,充分尊重學生。

教師要更新教學觀念,從教學對象的個性實際出發,開放課堂尊重學生的學習意見,努力做到教學開放,還學生自主權,我上的《識字5》這堂課中有2個教學環節注意到了這點。第一環節是:學生自讀課文,你想自己讀也行,想和同桌讀也行,願意怎麼讀就怎麼讀。然後我請小朋友讀課文中的4組詞。其他小朋友注意聽,聽完後進行評價。第二個環節是這四組詞中你最喜歡讀哪組詞就讀哪組詞。我記得在教學第一個環節時,有一個小朋友讀完“桃子、梅子、西瓜”這組詞時,馬上有一個小朋友站起來説:“我要給你提個小建議,你的“桃子”的“子”讀成了翹舌音,這是平舌音,而且是輕聲。”聽得多仔細,評價多好。當另一個小朋友讀到“葵花、茉莉、荷花”時,別的小朋友又評價了:“你的聲音很響亮,但是你要讀得輕一點,美一點”。然後非常有表情地帶讀起來。站在學生中的我一陣陣地驚喜,一陣陣的感動,多麼充滿童真,充滿個性的語言,像清晨荷葉上的露水那樣新鮮。很難想象在教師以自我為中心,滔滔不絕的課堂上全洋溢着這樣的童趣。這不正是新課改所提倡的“人文素養”嗎?看似一個浩大的工程,其實滲透在教育的每一個細小環節中,只要我們將心比心,以情喚情,這樣,我們的課堂內外,將永遠陽光燦爛,充滿歡笑。我學生出色的表現也同樣令聽課的老師點頭讚歎。

三、重視語文實踐活動

《語文課程標準》中説道:“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着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聽、説、讀、寫是最好的語文實踐活動,這節《識字5》我注意引導學生在讀中感知,讀中感悟,讀的形式多樣,讀的有目的。開始是讀通、讀準,然後是結合畫面有感情讀,有指名讀,小組讀,開火車讀,當小教師帶讀。注意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觀察能力。如第一組詞夏天、颱風、雷雨,我問學生:“你看到的夏天是什麼樣的'?”學生回答:“我看到的夏天有颱風、雷雨非常可怕。”第二組詞桃子、梅子、西瓜,我讓學生説説是怎樣的水果,有的説:“又甜又大的桃子,”有的説:“酸溜溜的梅子,”還有的説:“好吃的西瓜。”第三組詞蟈蟈、青蛙、知了,我讓學生猜猜小動物們在夏天忙些什麼?學生回答的很精彩:“蟈蟈忙着開店鋪,青蛙忙着捉蚊子,知了忙着在書上唱歌。”第四組詞葵花、茉莉、荷花,我問他們:“看見這些花你最想説什麼?”學生説的更好了,“金燦燦的葵花,清香的茉莉,粉紅的荷花。”學生用詞多準,説的多好。學生想怎麼説就怎麼説允許學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四、注意拓展。

崔巒説過:“語文教學要注意校內與校外溝通,注意學科間融合。”在識字教學過程中我注意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講述了一個“望梅止渴”的故事,把學生引出課堂,同時把音樂引《小青蛙找家》進語文課堂,注意學科間的融合。

當然這堂課也還有遺憾之處:由於自己經驗不足,在學生識字看圖,圖字結合的這個環節上得不夠緊湊,以致於後面沒有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寫字,展示學生的作品。

通過這堂課的教學,我更加認識到自己必須樹立語文教學的新理念,“以人為本,立足發展”讓學生天天在快樂中成長,也讓自己天天在快樂中成長。這將成為我一生追求的目標。

小學一年級的語文教學反思4

對於語文教學而言,學生生理、心理以及語言能力的發展都具有階段性特徵,不同內容的教學也有各自的規律。我在教學《ɑi ei ui》第一課時時,根據一年級學生的心理髮展特點和不同的教學內容,採取了不同的教學策略。

一、遊戲引領全課

在複習導入環節,我以“猜口形”的小遊戲激發學生學習漢語拼音的興趣,使學生有樂於往下學習的願望。同時,單韻母朗讀時口形標準與否又為新授課——讀準複韻母的音做了很好的輔墊。

在教學帶聲調讀複韻母時,我以小遊戲的形式激發學生參與的熱情。我先讓四名學生任意抽āi、ái、ái、ài四張卡片,頂在頭上,充當帶調複韻母,然後每人讀一個,下面的學生當小老師,給予對錯判斷;用同樣的方法讀完“ei”和“ui”;最後,打亂“ɑi、ei、ui”帶調複韻母的順序,任意抽取一張來讀。這個遊戲不在讓學生乾巴巴地讀韻母的四聲,使枯燥無味的學習變成每個學生都想參與的活動。

二、不同教學方法貫穿其中

在新授課教學環節,其中一個教學目標就是讓學生讀準複韻母“ɑi、ei、ui”的音。針對此目標,我選擇了不同的教學方法。學習“ɑi”的時候,用2個小朋友挨在一起的圖來引出“ɑi”的`讀音,再讓學生反覆朗讀,體會“ɑi”是怎樣發音的。於是,學生自然而然的説出先讀ɑ,再讀i,ɑ讀得要長一點,i讀得要短一點,由ɑ滑向i,一口氣讀成一個音。然後運用學習方法的遷移,自己試讀“ei、ui”,學生都能把音讀準確。這樣教學,學生不僅會讀“ɑi、ei、ui”的讀音,而且還掌握了方法,這就為今後的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拼音教學與識字教學有機結合

學習完本課的3個複韻母,我馬上利用所學複韻母來拼讀音節,學習了兒歌中“白”、“在”兩個漢字,使拼音教學與識字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學生覺得學習拼音有用,拼音和漢字之間是有聯繫的。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還存在着些許的不足,有待改進:

1.在複習導入環節,可以打亂單韻母的順序猜口形。説到標調兒歌時,可以讓一名學生説完後,全班學生一起動手比劃比劃,動口説一説。

2.在做帶調讀複韻母小遊戲時,教師要把要求提清楚,要求要提在學生遊戲之前。

3.本節課應注意把“ɑi、ei、ui”的書寫落在筆上,讓學生掌握得更牢固。

4.在學生學習習慣培養方面,應該更加重視學生起立站好,大聲回答問題的習慣養成。

小學一年級的語文教學反思5

(一)新的學期開始了,新的挑戰也來臨了。

對於剛剛踏上工作崗位的我來説,一開始就擔任班主任一年級的班主任,的確是一次重大的挑戰。雖然在開學前已經做了一些準備,但面對開學時的一大堆繁雜的瑣事,還是使我覺得有些措手不及。每天都有一大堆的事情要做。短短一星期的班主任工作和教學工作,使我深深體會到當老師的辛苦和喜悦。

作為班主任,一開學就對新生進行學習和生活常規的培養。這一工作是需要耐心和細心的。可能我自己覺得已經説過很多遍了,但學生可能還沒真正記住,或許一時又忘了。所以,我就反覆地嘮叨,時刻提醒。在副班主任的配合幫助下,孩子們漸漸學會了如何排隊、收發本子、課前準備做些什麼等。看到孩子們的進步,我很開心。

(二)iuü教學反思

一年級小朋友課堂自制力比較差,注意力集中的時間也比較短,所以需要在課堂上不斷變換形式,讓學生保持新鮮感,這樣才能讓學生更好地學習。

教學iuü內容我多采用了故事的形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學習拼音字母無非是要孩子多讀、多記,有些特殊規則如i標上聲調要去點,ü遇y要去兩點,若採用教師講授的方法,可能只會事倍功半。但小朋友對聽故事的興趣特別濃厚,所以我便把那些講授起來枯燥乏味的知識結合故事的方式來表達,學生上課聽得津津有味,而且記得特別快。有時個別學生對知識點回憶不起來時,只要提醒他一下故事大概,他就能記起枯燥的知識點來。

iuü教學結合故事講課還有個特點就是可以根據各項知識點的特點把故事連起來,讓學生覺得有完整性而且聽起來有趣味性。根據i,y,yi的特點,我把故事表達為:小i是個愛漂亮的小姑娘,她的頭上戴着蝴蝶結。當她一戴上聲調帽子的時候,就把蝴蝶結遮住了,她頭上的點就沒有了。星期天,小i一早醒來就吵着要媽媽帶她去遊樂場玩。小i的媽媽是大y。大y媽媽把小i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就牽着手出門了(yi)。一路上,大家都和他們打招呼。(大y和小i在一起,還是讀做i)。遊樂場的人可真多,大y媽媽怕小i妹妹走丟了,緊緊地牽着她的手,他們靠得可緊了。u,w,wu可以讓學生在我的故事基礎上進行改編。學生興趣濃厚,而且把很多難用語言表達的東西很自然地就傳達給了學生。至於ü見y要去兩點,我又巧妙地這樣表達:小ü的爸爸媽媽都出差了,沒人帶小ü出去玩,怎麼辦呢?小ü急得大哭起來。大y媽媽看見了,就趕緊來安慰他,大y媽媽答應小ü帶他去玩。小ü一聽,可開心了,趕緊擦掉了眼淚,和大y媽媽一起出去玩了。(yu)並及時提醒兒歌:小ü見大y,擦掉眼淚笑嘻嘻。

故事教學對於一年級小朋友有一定的吸引力,但也要注意故事與教學知識點的緊密結合。

(三)bpmf教學反思

經過bpmf的教學,讓我感觸較深的一點就是肢體語言的運用,這也是在學生身上找到的閃光點,我想我也有必要來學一學。

事情緣起是我為了讓學生更好地記住字形而要求學生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東西像bpmf。這時很多小腦袋都開始動起來了,也舉出了很多有意思的例子。這時,我們班一個小朋友站起來説:“老師,我能把這幾個字母寶寶都給表演出來。”多有意思的想法啊,我馬上請他上來表演。他就用自己的肢體來比劃出字母的形狀,贏得了班級其他小朋友的掌聲。我曾經想過讓學生在課堂上用肢體語言來加強字形的記憶,但卻沒有實施。今天,我的學生他們自己發揮了想象力和創造性,給我的課堂帶了活力。經過那位同學的表演,其他小朋友也都躍躍欲試,在自己的座位上比劃起來。我想,自己實踐過的事情是最容易在大腦中留下深刻印象的。有時候做的比説出來的更能達到良好效果。

受到小朋友的啟發,我在要求他們讀聲母時要注意輕短便不再用語言來提醒了。我用調節大拇指和食指之間的距離來表達,學生一看便明白了。在我做這個手勢時,他們便知道我的意圖。我想,無論在教學上還是管理班級方面,有時候肢體的運用往往比語言更有效,所謂“無聲勝有聲”,想必就是這個道理,而且手勢的運用還能增強我和小朋友之間的默契,何樂而不為呢?

(四)gkh教學反思

在本內容第一課時的教學中,發現學生對看圖説話學拼音的模式開始失去新鮮感了,自我感覺課堂氣氛比較沉悶。同一個方法用久了會讓學生感覺“疲勞感”,沒有新意。所以在第二課時學習認字的環節中,我就改變了以往生字卡片出示的形式,而採用遊戲“摘果子”。方法很簡單,在黑板上畫一棵大樹,再在上面畫幾個果子。把生字的拼音寫在果子裏,讓學生來拼讀,讀對了,這個果子就被摘走了。為了加強學生的興趣,我還把“摘”走果子的`小朋友的名字寫在果子上面。這樣一來,學生可來勁了,都想摘到果子,課堂非常活躍。等到學生音節拼讀得熟練了以後,我再出示字型,讓音節和字一一對應。然後去掉音節,讓學生看着字型來叫出果子的名字。這樣從音——音形結合——形,學生幾個回合下來掌握的情況就比較好。當然在“摘果子”的遊戲中也發現了一些問題。雖然在遊戲過程中整個課堂氣氛好,學生積極性高。但是沒有被叫到“摘果子”的小朋友卻似乎表現得和不高興,有幾個甚至拍打桌子。應該要讓學生明白即使你沒有被請到發言,你也要禮貌、文明地聽或者看着其他小朋友的發言。想想自己的答案和他一樣嗎?如果有不一樣的再舉手補充。而不是隻看到自己沒有被邀請到就表現出很生氣的樣子,這是不尊重別人的表現,也是不文明的表現。

(五)zcs教學反思

zcs的教學借鑑了學姐的課例,以“聰”字為線索,讓學生自我觀察,自我發現來完成整個教學內容。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始終佔據主體地位,積極參與學習過程,老師只在學生自我發現的基礎上加以點播。發現教學把學生的主動性和探究精神充分點燃起來,通過發現,還把學生各種感官都調動了起來。再加上老師適時的鼓勵和表揚,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情感都得到了昇華。比如讓學生自己根據情境圖來編兒歌,學生編的兒歌讓人感覺到他們潛力無限。

發現教學,讓學生自主探究,不僅教會了學生本節課的知識,更在潛移默化中傳遞給他們一種學習的方法。我想以後在發現教學的基礎上還要加強學生的小組合作意識。把“自主探究”和“小組合作”結合起來,為學生提供最適合他們學習和最有利於他們成長的學習方式。正像林樂珍老師説的那樣要尋求“煥發生命活力的課堂”。

小學一年級的語文教學反思6

在備《所見》一課時,我在最後設計了“續編故事”這一環節。如何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讓他們展開想象的翅膀呢?在思考了一番後,我決定在上課伊始就創設一個講故事的氛圍,讓學生覺得學古詩是很有趣的事。首先,我説:“同學們,老師知道你們十分愛聽故事,所以今天這節課上,我們就來講故事、聽故事,大家喜歡嗎?”學生齊答:“喜歡!”

接着,我出示教學課件,請學生仔細觀察後編故事。我是這樣啟發的:“同學們,這是一幅畫,這幅畫畫了一個故事,你們能講講嗎?請仔細看這幅畫,把這幅畫所畫的.故事講出來。這是大家的強項,相信大家一定能講好的,我就等着聽故事啦!”於是學生開始自己練習講。幾分鐘後,大部分學生舉起了手,我請了兩個人來講。這兩個人既把畫面上的情景全講了出來,而且還十分流利,這是我沒有料到的,也許是我的啟發起了作用。在表揚了一番後,學生想講的興致更濃了。緊接着,我引出了作者和詩題,我是這樣説的:“清代有一位詩人叫‘袁枚’,他來到鄉間,正好看到了這一幕,就用詩把它記錄了下來,題目叫《所見》。”我就介紹了詩人,開始學詩。由於有了前面的鋪墊,我就放手讓學生兩人小組自學,效果很好,學生對詩句理解得很到位。

最後,我讓學生續編故事:“這個有趣的故事我們通過看圖和讀詩已經弄明白了,可故事似乎還沒有講完,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呢?你能發揮合理的想象,編下去嗎?”學生開始輕輕地説,漸漸地聲音大起來了,我知道學生已經進入了情景。不一會兒,有學生躍躍欲試了。我等幾乎沒有聲音後請了五個學生講,有的説蟬被牛的叫聲驚跑了;有的説牧童很聰明,回家拿工具把蟬捉住了;有的説牧童很性急,徒手去捉蟬,結果嚇跑了蟬;有的説蟬被牧童捉住後又放了。説得頭頭是道,條理清楚。我不禁感歎:學生的想象力需要教師去激發、培養。我還追問學生:“那你希望看到什麼結果呢?為什麼?”大部分學生都説蟬逃走了,因為他們不想看到蟬被人捉住後的可憐樣,希望人和動物和諧相處。多麼好的理由啊!我想:這教書又育人的目的應該達到了。

小學一年級的語文教學反思7

第7課《棉鞋裏的陽光》有8個小節,相比前面的課文,不但篇幅較長,不容易讀好,而且理解內容也有難度。在吸取了學習《看電視》一文的教訓後,我謹記“多讀方能自悟”的原則,幫助學生學好這篇課文,為學習下一課《月亮的心願》打好基礎。

我至少花了將近20多分鐘的時間以各種方式引導學生讀準、讀通課文,並着力訓練他們最感興趣的分角色朗讀,讓他們初步體驗讀書的快樂。我也時不時用簡短明確的語言激勵他們:“你們讀書的聲音真好聽。”“你的聲音比以前更精神了,能讀好問句,真棒!”……在老師的鼓勵,同伴的誇獎中,孩子們讀書熱情比較高,搶着當眾表演朗讀。

在他們瞭解課文內容後,我就以“你喜歡誰?為什麼?”引導學生用文中語句説明小峯是個好孩子,我相機板書“擺棉鞋在陽光曬到的地方、把棉鞋放回牀前”,讓學生體會到小峯做事細心,再指導觀察插圖,練習説話,注意讓學生留意畫面人物的'表情,指導他們把意思説清楚。同時聯繫課文前一部分內容,讓學生知道小峯的媽媽是個孝順老人的好媽媽。

以上學習環節進行得比較順利,因為給予給孩子的讀書時間很充足,讓學生真正進入故事情境,和老師一起與文本對話,這真是驗證了“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的道理。

再想一想,覺得自己組織讀書的方式也有待改進。雖然大多數孩子開始喜歡朗讀,學會了和同桌合作讀書,互相正音,但是除了採用激勵性的評價語言外,得多運用競賽的方式,激發起孩子們你追我趕的上進心,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不斷提高朗讀水平。

的確,一年級學生學習語文,關鍵是要學好字詞,對於閲讀教學,就應該在寬鬆的環境下,有充裕的時間盡情朗讀,不為別的,只為培養讀書興趣,提高朗讀的積極性,那麼,所有他們該理解的問題,能感悟的內容,也都通過朗讀解決了。只要自己今後能繼續強化這方面的認識,在課堂上和孩子們一起學習語文,應該是很輕鬆愉快的事情。

小學一年級的語文教學反思8

教學中,我先複習a、o、e及其四聲的發音,為本節課的發音做好準備,也隨時鞏固舊知。接着,我做示範,讓學生仔細觀察口型,通過反覆朗讀,逐步掌握髮音方法。然後我出示情境圖,同時教給學生有關情境圖的兒歌,讓孩子初步感受iuv的讀音。接着依次學習他們的讀音,四聲和字形,通過反覆的朗讀讓學生掌握讀音方法。學習情況良好,多數同學都能掌握了。

在教學i的四聲時,我通過講“i”戴帽子的故事,讓學生知道給i標調時,要省略上面一點的.規則,學生學得輕鬆自在、興趣盎然,這樣就自然而然地突破了本課的難點。我想,對於一年級的孩子,講故事、説兒歌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了,因此,在我們的課堂上,應該結合所教內容,找一些或編一些兒歌,幫助學生理解、記憶,讓孩子輕鬆快樂地學。

小學一年級的語文教學反思9

《胖乎乎的小手》這一課,在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爸爸媽媽和姥姥讚美蘭蘭的話後,老師總結:“蘭蘭會幫爸爸、媽媽、爺爺做很多事,所以全家人都喜歡蘭蘭畫的小手。”這時,課堂上傳來吃吃的低笑聲。我才猛然醒悟,説漏嘴了!文中沒寫爺爺,説的是姥姥!怎麼辦?我索性將錯就錯,連忙擺擺手説:“別笑!別笑!蘭蘭跟你一樣也有爺爺啊!你能猜猜,她為爺爺做過什麼事嗎?”這下,學生勁頭來了,有的説:“她為爺爺買過啤酒。”有的説:“他為爺爺拿眼鏡。”有的説:“他為爺爺敲背。”……師説:“你們猜的都不錯。蘭蘭確實是個孝順的.乖孫女!你們説的她都幹過。”老師緊接着問:“蘭蘭跟你們一樣讀一年級了,她為同學,為老師做過什麼呢?”同學們又踴躍發言。其中有個上課老走神的小男生高高舉起小手,説:“老師,我來!我來!”他笑着説:“我想,她會為同學拾起掉在地上的鉛筆,因為我就為後面的同學撿過。”聽到這話,我心裏一樂!小傢伙,居然能設身處地地替別人想。看來孩子們已深刻地領悟了課文,蘭蘭的形象已引起了他們的共鳴……不知不覺下課了,我正坐在講台前與一個學生談話,這時,“蹬蹬蹬……”跑上來兩個女孩,來到我背後,“咚咚咚……”一聲不響地幫我敲起背來。我好激動,情“”自信眾信!緣來有你!不自禁地説:“舒服!”同時又生出無限的感慨。

教學反思:

課堂上一個不經意的小插曲,引起了一石激起千層浪的功效。我覺得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在新的教學理念下,教學應該是充滿親和力的過程,課堂是師生對話、共同成長的綠色生態課堂。要是我們的課堂禁錮學生的自由,當學生聽到老師説漏嘴,不敢笑出聲,也就不會有此精彩的片段。因此我們的課堂應該關照到學生真實的生命存在,關照到他們的心靈成長。

二、教學需要預設,但應更注重於課堂上的即時生成。如果當時教師説錯嘴後,只是承認錯誤説:“哦!對不起!老師説錯了,應該是姥姥。”然後繼續按照原來的預設教學。這樣做,也許你給孩子一個朋友式的印象,同時也會達到自己的教學目標,但肯定不會像現在這樣將錯就錯的教學更深入人心。蘇霍姆林斯基説過:“教育的技巧並不在於能預見到課的所有細節,在於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地在學生不知不覺中做出相應的變動。”

三、《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情趣,正是課堂上學生入情入境地讀,才會有學生設身處地地以己之心度他人之腹,才會有學生爭着上來給老師敲背,演繹出濃濃的師生情。

小學一年級的語文教學反思10

原文:

一天,我指着奶奶的頭髮好奇地問:“奶奶,為什麼我的頭髮黑黑的,你的頭髮是雪白雪白的呢?”

奶奶笑着説:“這白髮,一半是你爸爸給的,一半是你給的。”我低下了頭,沒有吭聲。奶奶説:“怎麼啦,不高興了嗎?傻孩子,奶奶跟你説着玩呢。”我抬起頭,望着奶奶的白髮説:“奶奶,要是我不再讓你操心,這白髮還會變黑嗎?”奶奶撫摸着我的頭,笑了。

教案

教學要求: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9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5個字只識不寫。認識2個偏旁,認識1個多音字。

3、認識到老一輩為後輩人付出的艱辛、芝苦,懂得要尊重長輩,不能讓長輩為我們操心。

重、難點:

1、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課文,積累妙詞侍句。

2、本課的教學重點是第2自然段。

教學課時:兩課時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的生字,能正確、美觀地書寫。

3、初步理解課內容。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1、板書課題。

2、課文應該寫什麼?你想知道什麼?

二、初讀課文。

1、自讀課文。

2、學生自由練讀,師巡視指導。

3、檢查自讀情況。

4、師範讀課文。

5、全班齊讀課文。

三、教學生字。

1、複習鞏固生字的讀音。

2、教學新偏旁。

3、怎樣記住這些生字?

4、指導寫字。

5、生描紅,師巡視指導。

四、師小結。

五、佈置作業。

六、教學後記:指、跟難以掌握,對課文有了初步瞭解。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

2、認識到老一輩為後輩人付出的艱辛和芝累、懂得要尊重長輩,不讓長輩為我們操心。

教學用具:

生字卡片,投影、教學掛圖。

教學過程:

一、複習

二、細讀課文第1自然段。

1、自由讀,

2、讀後你知道了什麼?

3、“雪白雪白”是什麼意思?

三、細讀課文第2自然段。

1、指名讀。

2、指名讀寫奶奶和“我”的句子。

3、出示重點詞句。

4、聽了奶奶的'話,“我”為什麼低頭不説話?

5、請同學們想一想:這時候,他心裏會想些什麼?(齊讀)

6、為了不讓奶奶操心,“我”會怎樣做呢?

7、指導朗讀奶奶第二次説話和“我”的話。

8、奶奶聽了“我”説的話,為什麼會笑了?帶着高興的心情讀最後的一句話。

9、指導朗讀第2自然段。

10、學生分角色朗讀對話。

四、總結課文。

五、指導背誦。

六、教學後記:

1、學生能夠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和背誦課文。

2、通過學習課文,拉近了學生和老人之間的距離。使學生認識到了老一輩為後輩人付出的艱辛、勞苦,懂得了要尊重長輩,不要讓長輩為我們操心。

3、本課的生字學生掌握的較好。

4、課的要認讀的生字學生交難掌握。

5、本課含義較深,學生較難理解人物內心的心理變化。

教學反思:

《奶奶的白髮》一文緊緊圍繞“奶奶的白髮”展開故事情節,表現了老一輩人為後輩所付出的勞苦、艱辛,也表露了小輩對長輩的尊敬、關心,洋溢着一股濃濃的親情。

教學時,我問孩子們:“在預習過程中,你產生了哪些疑問?”孩子們七嘴八舌,問了很多。但問的最多的兩個問題是“這白髮一半是是你爸爸給的,一半是你給的。”“聽了奶奶的話,我低下頭,沒有吭聲。”這兩句話不太理解。所以教學本課時,我主要抓住這兩個問題進行教學。第一個問題學生們通過討論很快知道奶奶的白髮是自然規律。教學第二個問題時,我引導學生理清前因後果,回顧課文,由黑髮、白髮的差異帶出了奶奶為兩代人“操心”,又由“我”的情態點示了不吭聲的內涵,體會“難受”、“難過”的心理,使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更加透徹。通過引導學生由人及己發散思維,課文中的“我”理解了自己因為淘氣讓奶奶操心以致早生白髮,我們自己呢?這就激活了學生的思維,聯想起讓奶奶操心的種種事情,這時我因勢利導,回到讓奶奶白髮變黑的心願,對學生無疑是一種不着痕跡的教育。

小學一年級的語文教學反思11

《棉鞋裏的陽光》

教學反思:在上課之前,我先讓學生拿出準備好的“全家福”,讓他們互相説一説家裏的趣事,學生就顯得相當感興趣,這種方式比較貼近生活的實際,所以學生説起來也相當熱烈,爭先恐後地向全班學生講述,內容自然而然地也圍繞着家裏面誰最疼愛自己,怎樣疼愛的。之後出示課文中的插圖,讓他們來説一説在文中看到的人物,想一想他們之間又發生了什麼樣的事情,學生因為説過了自己的照片,所以説起課文的插圖也就事半功倍了。在這篇文章的教學中所不足的便是在問:讀了他們的話後,你想説些什麼的時候,我沒有去引導學生,以致於學生的回答與我設計此環節所想象的有些出入。教學反思:在課文開始之前,先複習上節課所學的生字詞,但是在這個環節中,我稍稍做了些改動,就是女生讀字,男生組詞,這種形式在以前沒有出現過,所以學生特別的感興趣,這使我意識到在將來的教學中應該多去探索些新鮮的方式,讓我們的學生不要一味的只在一種方式上運行,這樣會使學生的積極性大大削弱,反之,則能達到一個熱烈的情緒。在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時,我先讓學生先揣摩在家中爸爸、媽媽和奶奶説話時的語氣,再引導他們讀一讀文中的話,學生在聯繫生活的同時對於課文中的話語也就更能理解了。在教學生字的階段,我讓學生先觀察,講一講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再開始書寫。

小學一年級的語文教學反思12

作為一年級的小學生來説,如何能讓他們在40分鐘的課堂上認真地聽講,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我教學工作開始的重點。從坐直到站立,從寫字到讀書拿書,從保持正確的讀寫姿勢到愛惜學習用品,都需要老師不厭其煩地説,通過一學期來的培養,我班學生基本都能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在教學方面,首先漢語拼音知識是學生學習語文的基礎,在開學前一個半月教學拼音的時間裏,我針對學生因材施教,並經常引導學生對已學拼音知識活學活用,通過學兒歌、“摘蘋果”遊戲等形式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識字是閲讀和習作的基礎,也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一個重點。所以特別注重引導學生主動識字,一年級上學期是意義識字的關鍵期,不僅要求對課文內容熟悉,同時加強了課外閲讀。學生在閲讀實踐中反覆多次和漢字見面,並通過一段時間後又對多篇課文進行閲讀訓練,使學生逐漸認識漢字,然後以適當的方法強化刺激,達到識字的目的。寫字教學是一年級語文教學工作的難點。學生的字寫得好壞美醜,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他的語文水平。

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學會讀帖、描紅,既從技能方面要求學生,又從習慣方面的要求學生。特別是習慣方面的要求,如怎樣握筆,寫字姿勢,這些往往容易忽略,而恰恰正是這影響了學生的寫字質量的提高。因此,在抓好學生寫好字的同時,我更注重學生有良好的寫字習慣。在讀書的訓練上我採用了當天閲讀最認真的小朋友就可以當隔天的小老師進行帶讀的'辦法,或者是小組讀、合作讀、擂台讀等多種形式的手段來提高孩子們對課文進行多次閲讀的興趣。

課前我要求每天學生需預習課文,在學習課文的開始階段,教師不需要過早給學生加以引導提示,讓學生先行感知課文,那麼這第一次的感受能訓練學生的理解能力,就算有理解偏差、有錯誤,經過之後的共同討論、共同訂正、理解課文,都能夠解決。先學後教,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重視學生主動參與,有利於課文的感知和學習。課後要求不定時複習,鞏固原有知識,承上啟下幫助新知識的掌握。關注差異,並及時和家長進行溝通,幫助家長解決輔導上的難題,也同時認清自己教學上各個方面的不足。

經過大半個學期的學習孩子們願意讀了,課文中的、課外的故事也願意讀了,不僅增加了他們識字量,而且認識的詞語也越來越多。組詞訓練不再是單調的了,總聽到“我還有”“我還會別的”這樣的話,課堂生動多了,有更多學生願意展示自己。

要在評價中促進學生的成長,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學生想學愛學主動學了,那麼,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性才能充分發揮出來。

小學一年級的語文教學反思13

課前我設計了一個教案,一節課下來,我發現現實非常失敗,可以這麼説,整堂課都是教師牽着學生走,走的磕磕絆絆,相當吃力。原因何在?我對此進行了反思,發現我忽視了一個最重要最客觀的因素——學生的知識準備。

首先,學生對課文內容很陌生。課文描寫的是一個住在小山溝裏的同齡男孩美麗而殷切的願望,他在大樹底下聽媽媽講新中國的首都北京的一些情況,北京城的美麗、莊嚴對於初涉學堂、牙牙學語的小孩來説,是神祕的,帶有夢幻色彩的,是神聖的,是難理解的。它具有無形的感召力,具有無限的誘惑力,所以男孩跟媽媽説,多想去看看。

一方面,現在的小孩子體會不到小山溝裏的孩子們的特殊心理——生活貧窮、視野閉塞、勤奮好學、懂得珍惜,特別嚮往外面的世界。他們沒有小山溝孩子們的生活經歷,他們普遍沒有看到過大山,甭説彎彎的山路,充塞在他們眼前的是無數鋼筋混泥土澆築而成的房子,一條條寬闊的柏油路,來來往往的車輛,熙熙攘攘的人羣。大山——在小山溝男孩的眼裏坐井觀天,它雖然美麗但是阻隔着通往大城市的道路,而在現在的孩子們眼裏,大山是一個稀罕物,能走進大山,與大自然親近,那絕對是一種享受。這就是地域環境不同所造成的孩子們的不同心理狀態,換句話言之,如果把“走出大山,去看北京”,換成“走出城市,走進大山”,估計孩子們更能讀出“多想去看看”這種殷切的感情來。

另一方面,現在的孩子們生活普遍比較小康,他們不知道自己的幸福與祖國的興衰有關係,“祖國——中國”這兩個詞語在他們心中沒有多少概念,即使你花很多的力氣跟他們解釋中國的歷史,中國人民在新中國成立前後的生活對比,他們還感受不到。一年級的孩子,對於時間的概念僅僅停留在一年、一月、一個星期、一天這些具象的東西上,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對他們來説太遙遠,他們不理解這是多長一段時間,基於這樣的起點,你讓學生怎麼去理解祖國的一路坎坷,怎麼去理解中國人民的奮鬥精神?對祖國不瞭解,對歷史沒概念?學生情有何處發?怎麼能受到愛國薰陶?這就像是一個非常抽象的東西,擺在他們面前,他們根本就不認識,不明白,而你非得問他:你喜歡它幾成?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出喜愛之情!

其次,根據孩子的心理特點,在這一年齡段,他們的瞬間(短時)記憶佔優勢,但時間一長易忘,最好的`學習方式就是家校配合,學校裏學的東西回到家以後,馬上覆習鞏固,增強記憶,這樣第二天學習就輕鬆了。然現在很多孩子們的學習問題就出現在“回家”複習鞏固這個環節上,學習很大程度上成了同齡人之間比拼瞬時記憶!惡性循環,長此以往,學生的學習能好到哪裏去?學生連字、詞都讀不好,好多字詞都不認識,怎麼去讀好句子,而且還要帶着問題去讀,去理解課文內容。!

因而在總結課堂,反思教案並進行修改的基礎上。我形成了上述的新教案。希望通過下一堂課的教學,能培養學生蒐集材料的能力、開闊學生的視野能讓學生在活動中體會參與的樂趣。同時也讓學生感受到天安門——祖國的美好河山,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通過課堂交流,讓學生體會自己動手動腦獲得成功後的快樂,並給學生提供説話的機會,練習學生的口語表達。打通了課堂的侷限將學習活動擴大化,拓寬語文學習的外延。

小學一年級的語文教學反思14

本文內容不難理解,關鍵是讓學生感受春雨給大地帶來的變化,學會想象,學會欣賞。春雨的色彩在讀完全文後,利用課後的問題,引導學生感悟 “春雨到底是什麼顏色的?”這個問題的答案本身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讓學生感受春天的美麗,春雨的美好。不能把這個問題的答案作為教學的目的或重點。在朗讀時,引導學生體會小鳥們的天真、活潑、可愛,體會春雨的輕柔、歡快,體會大自然的美麗、神奇。我除了製作課件引導學生邊看邊讀邊想像文中小動物的對話外,還激發和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觀察,展開想象的翅膀,發表自己的獨特見解,並通過觀察春雨的課件,來體會在春雨的滋潤下,大地變得生機勃勃。

我在組織學生識字時,針對學生年齡特點,將讀句、識字、解詞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在語言環境中識字,看圖片識字。課堂實踐反映出:一年級學生這樣識字學習效果很好。

現在雖然是春天,但春天的.特徵還不是很明顯,學生對春雨的觀察和了解也甚少。我想這節課如果能適機的帶領學生到室外去親身觀察體驗一下春雨的特點,相信學生的學習興趣會更高,效果會更好。

分角色朗讀,給學生充分的準備時間,讓他們選擇自己喜歡的角色,如果允許學生創造性的發揮,效果可能會更好。

小學一年級的語文教學反思15

突如其來的提問:這節語文課,我正引導學生們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當讀到第4小節時,第一小組伸出一隻小手。“方妍,你有什麼事嗎?”我耐心地問。方妍站起來,奇怪地説:“老師,為什麼陽光鑽進棉花裏,棉被就會暖和呢?”我當即對她積極提問進行了鼓勵,並請她上台來主持這個問題的討論。此時學生們的學習熱情高漲,大家都急於發表自己的`看法,課堂氣氛活躍了起來。一生説:“因為棉花是白色的,陽光鑽進棉花,棉被就會暖和起來。”另一生馬上反駁:“不對!我們站在太陽底下,不管穿什麼顏色的衣服,衣服都會暖和起來。”最後討論得出,棉被會暖和是因為太陽是會發熱的球體,陽光鑽進棉被,把熱量傳給了棉被。

我真佩服這些孩子,他們會讀書、會思考、會發現、會表達,如果我在教學中對第一隻突然舉起的小手視若無睹的話,我想我會錯過一次又一次和學生真正交流學習的機會。關注學生,尊重學生,學會傾聽他們的心聲,經歷了這一次後,使我對此有了更深刻的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