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生活中兩種常見的有機物乙酸》教學反思大綱

《生活中兩種常見的有機物乙酸》教學反思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2.95W 次

身為一位優秀的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驗,那麼什麼樣的教學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生活中兩種常見的有機物乙酸》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生活中兩種常見的有機物乙酸》教學反思

《生活中兩種常見的有機物乙酸》教學反思1

《生活中兩種常見的有機物——乙酸》是人教版化學必修Ⅱ第三章第3節第2課時的內容,我在本節課中能夠完成教學目標的要求,突出重點內容——乙酸的化學性質,突破難點——乙酸的酯化反應,課堂氣氛活躍,學生思維活躍,能夠很好的接受新知識,教學效果良好。

自我感覺最成功之處在於引導學生分析思考酯化反應時能夠環環相扣,由淺到深。

美中不足的是,本節課很難開展學生分組實驗,酯化反應若改成分組實驗,則需要花費大量課堂時間,影響教學進度。所以本節課學生動手實驗能力不能進一步提高。

《生活中兩種常見的有機物乙酸》教學反思2

一、重難點突破:

乙酸內容的教學設計,通過食醋的妙用創設情境,引導教學主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生活經驗中醋酸物理性質瞭解和冰醋酸實物觀察,糾正學生對乙酸認知的偏差,形成乙酸物理性質的縱橫向聯繫。

關於乙酸酸性的教學,可從複習初中已經學過的有關乙酸的知識入手,重點説明乙酸的弱酸性並且設計實驗加以證明,同時將前面學過的乙醇的性質通過比較聯繫起來.通過乙酸電離方程式的書寫,理解乙酸的的酸性是乙酸分子中O—H鍵的斷裂,結合學案“請你設計簡單可行實驗方案,證明乙酸具有酸性。”的方式,通過學生自主動手實驗,探究乙酸的酸性,鍛鍊學生的實驗探究物質性質能力;以“生活小竅門”食醋為什麼能洗滌電熱水壺中水垢為問題,進行乙酸酸性知識的應用,加強書本知識與生活現象的聯繫。

而對於乙酸的酯化反應,在説明生成物酯的結構的同時要提醒學生注意,與中和反應不同,酯化反應生成物水中的水是由醇提供氫和羧酸提供羥基的,並要求學生理解化學反應得歷程不是根據化學反應式推斷的,而要以事實為依據,以同位素作為示蹤原子進行實驗就是研究反應歷程的一種重要手段,通過實驗驗證方式解決乙酸與乙醇反應的教學難點;以“你對實驗還有哪些疑問?”養成學生細緻觀察和質疑的習慣,同時解決實驗教學中的相關注意事項,培養學生問題意識和假設、猜想、分析能力;通過實驗驗證方式解決乙酸與乙醇反應的教學難點。

二、探究活動的開展

?在整節課中,總共可以進行三次探究活動。第一次探究是在乙酸的酸性中,由已知的生活小知識推測乙酸的酸性,然後,讓學生設計實驗來論證乙酸的酸性,這樣一來可以鞏固學生對酸的認識,同時也得出乙酸和碳酸的酸性強弱對比,二來讓學生參與教學中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第二次探究是在探究乙酸的酯化反應,由現實生活中糖醋魚的製法入手,讓學生猜測原因,同時設計實驗以論證,用乙酸直接和乙醇反應,或在加入一些催化劑條件;第三次探究針對酯化反應實質的探究,教授學生用同位素示蹤法來探索反應的本質,從信息中得到提示,將提示應用與實際問題中。

在本節的教學中充分以自然現象、科學實驗為基礎,用提出問題—探索分析—解決問題—遷移發展(再提出問題)的方法展開探索的過程。教會學生對實驗數據的分析和處理能力。讓學生設計實驗、實物感知、圖表數據分析和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等手段,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共同創設一種民主、和諧、生動活潑的教學氛圍,給學生提供更多的 “動腦想”“動手做”“動口説”的機會,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三、教材難度的把握和教材深度的挖掘

教材將乙醇放在乙酸之前,讓學生學習有機物有一定的基礎,不會十分陌生,但掌握的僅是一些非常基礎的知識,知識缺乏系統性。高一是在初中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與人類生存和發展密切相關的一些有機化合物的重要知識。按舊的教學大綱和使用舊教材學習有機物,講究官能團的學習、知識的遷移與應用、知識的系統性。而根據新課標和新教材學習有機物,在化學②《有機化合物的獲取與應用》中對官能團的學習有所體現但沒有強化,學生主要學的是與日常生活相關的一些重要有機物的知識。在選修模塊《有機化學》中對有機物知識的系統性則要求很高。因此,在化學②《有機化合物的獲取與應用》的教學中並不需要去追求知識的系統性,這些工作留待學生選修《有機化學基礎》模塊後再去做。

(四)新教材的探究過程中要注意的.方面

1、創設問題載體,樹立情景意識:良好的問題情景容易喚起學生的探究慾望和探究興趣,以問題為載體創設學習興趣 ,點燃學生思維的激情,是探究活動是否成功的先決條件。問題可以直接提出,可以由展示一個案例,創設一種情景或介紹某些背景引出。

2、注重探究過程,培養學生的探究興趣:探究性學習是一種深層的教育民主的追求,絕不能以所謂“優等生”為尺度,也不試圖建立作為評價標準的模式,而是面向每一位學生,尊重每一位學生的獨特性和具體性。它注重探究過程中學生的思惟方式、個人體驗及對信息的處理和整合,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研究能力。

3、注重探究活動的評價方式,營造和諧氣氛:充分調動每個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讓課堂喚發出生命活力;營造民主平等的學習環境、寬鬆和諧的教學氛圍,理解學生,尊重學生,以真情和信任感染學生,以讚許和肯定激勵學生,發揚教學民主,給每一位同學平等參與的機會,一定的自主選擇權利,留下充分思維、提問、質疑的空間。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和教學實踐,充分利用我校高效課堂的優勢,不斷努力,積極探索,從學生認知的規律出發,讓學生來參與課堂教學,成為課堂的主人,讓學生喜歡學,願意學,主動,體會到學習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