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成語 > 模稜兩可的意思及故事

模稜兩可的意思及故事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1.99W 次

成語】:

模稜兩可的意思及故事

模稜兩可

【拼音】:

[mó léng liǎng kě]

【解釋】:

模稜:含糊,不明確;兩可:可以這樣,也可以那樣。指不表示明確的態度,或沒有明確的主張,對問題正反兩面態度模糊。

【出處】:

舊唐書·蘇味道傳》:“處事不欲決斷明白,若有錯誤,必貽咎譴,但模稜以持兩端可矣。”

【舉例造句】:

“新任的支部書記……怕得罪人,在支部發生爭論時,常常是模稜兩可,搖擺不定。

【成語典故】:

唐朝前期著名詩人蘇味道,仕途順利,官運亨通,僅做宰相前後長達數年之久。但他在位並沒做出什麼突出成績來。他老於世故,處事圓滑,他常對人説:“處事不欲決斷明白,若有錯誤,必貽咎譴,但模稜(léng)(同稜)以持兩端可矣。”意思是:處理事情,不要決斷得太清楚,太明白,要是這樣處理錯了,必會遭到追究和指責。只要模稜兩可,哪邊都抓不着(小辮子)就行了。當時,人們根據他這種為人處世的特點,給他取了一個綽號,叫“蘇模稜”。[1]

“模稜兩可”説明人在處理問題時,含糊其辭,不明確表態,不置可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