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典小故事 > 名人故事 > 顏回的名人故事(通用12篇)

顏回的名人故事(通用12篇)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1.74W 次

故事:在現實認知觀的基礎上,對其描寫成非常態性現象。是文學體裁的一種,側重於事件發展過程的描述。下面跟着小編來看看顏回的名人故事吧!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顏回的名人故事(通用12篇)

顏回的名人故事 篇1

孔子收徒,有教無類,不問貧富,只要認學,他都招進門裏。顏回初見孔子時,不過是個十歲多的小孩,他個頭矮小,衣衫簡陋,面黃肌瘦,但他的額頭卻出奇的高,向前凸着,雙眼深凹,炯炯有神,透着機智、聰慧。顏回向孔子三拜磕了仨頭,就算成了孔門弟子了。

顏回初見,並沒有給孔子留下深刻的印象。後來,孔子漸漸發現,在弟子之中讀書最用功的就是顏回,而且很少提問,只是瞪着一雙打眼像貪食般地聽孔子講經受業。

放學了,弟子們都回家吃飯了,顏回總是最後一個走,飯後又第一個來到學堂,然後就捧卷誦讀。時間長了,孔子就覺得奇怪了,顏回為什麼回家吃飯這麼快?

這一天,孔子派人偷偷跟隨顏回,看個究竟。

原來,顏回家住東關的貧民區。平時,顏回的父親在城外種地,不回家吃飯;顏回的母親又在外給人幫工,也不回家吃飯。這樣,顏母每天走時給兒子做一鍋菜湯。顏回回到家也不管涼熱,拿起竹筒做成的飯碗,舀出菜湯就津津有味地吃起來,有時菜湯喝不飽,他就跑到井邊,用水瓢舀幾瓢水喝,然後拍拍脹起的肚皮,樂滋滋地拿上包,往學堂跑去。

孔子派人觀察了幾天,天天如此。孔子聽了回報非常憐憫,又十分歎服。於是説了收在《論語》上的這段話:“一簞食,一瓢水,居陋港,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後來人們把顏回居住的街稱為“陋港街”,把顏回當年吃水的井叫做“陋港井”,還在井上修建了“顏樂”亭,以追念顏回這種貧賤不改志向的德行。

顏回的名人故事 篇2

顏回家貧,平時又不善言談,更使一些富家弟子看不起他,有時還藉故侮辱他。顏回從不和這些同學計較,只是一門子用功讀書。

一天,有個同學的銅方圈丟了,就懷疑是顏回偷了。雖然大家都在顏回面前旁敲側擊,顏回依然鎮靜自若,不理不睬。這樣,同學們更加懷疑是他偷的了。

這天放學,同學們都到孔子面前説顏回偷了銅方圈,開始孔子不信,可告狀多了,孔子就生氣了,沒想到自己門下竟會出現偷兒,就要把顏回趕出學堂。可轉念一想,顏回偷方圈又沒人抓住手脖子,假如不是他,不是白白冤枉了一個好孩子嗎?孔子想了想,就拿出一錠金子寫了幾個,説:“那就試試他吧!”

飯後,又見顏回第一個來到學堂。他腳一進門就被一個硬東西碰了一下,顏回穿的草鞋,這下碰得可不輕,疼得他彎腰按摩腳指頭,忽見腳下有個白紙包。顏回心想,這是啥玩意兒這麼硬,打開一看是一錠金閃閃的金磚,紙包什麼寫到:“天賜顏回一錠金。”

顏回笑了笑,取出筆也在上面寫了幾個字,又把金子包好放再原處,然後走到自己的座位上,取出經書放聲閲讀起來。過了一會兒,有人趁顏回不注意,把那紙包交給了孔子。孔子打開一看,紙包上又多了幾個字:天賜顏回一錠金,外財不發命窮人。孔子看了莫不做聲,那些誣賴顏回的弟子們都低下了頭。後來,丟失的方圈找到了,那同學找顏回道歉,顏回只是一笑而過。

從此,孔子更加器重顏回。顏回呢,也不負師望,不僅學問大進,而且品德修養也居孔門弟子之首,成為孔子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中的首位。

顏回的名人故事 篇3

據説有一次,孔子要考考弟子誰最有才,於是説:我給你們出個對子,看你們誰能應對。孔子看了眼院中的大黃狗,大黃狗正扒在狗牙菜上呼呼大睡。孔子眼睛一亮,一個上聯脱口而出:狗牙菜上狗壓菜。這個象繞口令似的上聯,可把弟子們難住了,他們一個一個抓耳撓腮,大眼瞪小眼。

這時,顏回也往院子裏看了一眼,他見雞冠花下,一隻大紅公雞正在仰脖高吟,於是靈機一動,對道:雞冠花下雞觀花,其實,孔子説出上聯後,也沒想到可對的下聯,沒料到顏回對的如此工整,貼切,巧妙,不由打心眼裏佩服。

孔子衝顏回點點頭,不露聲色的説:剛才你是對的好,就是太慢了。我再出一聯,你試試?於是説道:荷葉蓮花藕

孔子話音剛落,顏回的嘴張了張也沒答出答案,這時候,一隻討厭的蚊子飛到顏回的鼻樑上,顏回急忙舉手來打,這一句舉手顏回立即想出了下聯:拳頭巴掌手

孔子心中暗暗驚喜,但表面上仍是不動聲色的問道:你的"拳頭巴掌手",怎麼能對我的:荷葉蓮花藕"呢?

顏回急忙站起來答道:因為荷葉與蓮花是同一種植物,藕是它們的果實,它們三個是一家;拳頭與巴掌,手也是同一樣物件吶。

孔子點頭笑道:還是顏回最有才華呀!

眾弟子們也跟隨着點頭稱是,自歎不如顏回有才氣。

顏回的名人故事 篇4

我買書不多,所選的書,多半都很耐讀。有些書我即使看完,還是不能讀懂,隔不久又拿出來讀一讀,往往會有新的喜悦。

近日重讀的是《論語》。我很喜歡孔夫子與子弟們討論問題的態度,他們那種對就是對、錯就是錯、既坦白又不掩飾的精神令人敬佩。孔門子弟中,我最景仰的是顏回。

顏回,字子淵,生活窮困,家徒四壁,因長期營養不良,不到29歲頭髮就全白了。他博學,聰慧,德行高潔,人很謙虛,從不爭着發言;他不讀死書,能觸類旁通,舉一反十。有一回孔子問子貢:“你和顏回相比,誰更會讀書?”子貢回答:“我那敢和顏回相比讀書?他能舉一而知十,我頂多能聞一而知二。”孔子説:“不但你不如他,我和你一樣,也不如他!”

由此可見顏回的聰慧。他的德行,更是不容質疑。《孔子家語》有一則關於他煮飯的故事:孔子和子弟們周遊列國時,曾在陳、蔡兩國間被圍困,斷糧了七天。在這困境中,有一次子貢得到一個機會混了出去,買一石米回來,顏回和子路便馬上開始煮飯。這時大家都很累,孔子也在對着灶房門口的椅子上睡着了。在等飯熟的那段時間裏,子路坐在門檻上休息。

偷偷把飯塞進嘴

不久飯香四溢,子貢便催着子路陪他一起去灶房看看,卻看到令他們根本無法相信的情景:他們一向尊敬的顏回,此時竟背向住他們,偷偷把一團香噴噴的飯往自己嘴裏塞。他們不動聲色,悄悄退了出去,終於按耐不住,把看到的告訴孔子。孔子聽了,並沒有驚訝的.反應,只叫他們跟着他進入灶房。他對顏回説:“不久前我夢見祖先,相信他們會保佑我們,我因此用煮好的飯先祭拜祖先。”

孔子這一招十分厲害,因為誰都知道,若用吃過的米飯來祭祀祖先神明,就是大為不敬。

想不到顏回連忙説:“老師,不可!萬萬不可!”

“為什麼?”孔子問。

“老師,剛才我煮飯時不小心,竟讓一撮灰掉了進去,弄髒了一小團飯,我覺得弄髒的飯絕不能給老師和同學們吃,扔掉又可惜,於是我就將那團飯吃了,這樣的飯,怎能用來祭祀?”

這回答,使到子貢和子路目瞪口呆。

顏回的名人故事 篇5

孔子帶領他的學生們周遊列國,在去陳國和蔡國的路上被困,一連好幾天沒吃上一頓飯。孔老夫子實在受不住,只好大白天躺下睡大覺,想以此來忘卻飢餓。孔子的大弟子顏回見老師餓得很,心中十分憂傷,心想,老師上了年紀,怎能經得住這般折磨啊!再不想出辦法,怕是要出危險了。顏回也沒有什麼好辦法可想,只好去向人乞討。這一次真是天不絕人,居然碰上一個好心腸的老婆婆,給了他一些白米。顏回高高興興地把米拿回來,急忙把米倒在鍋裏,砍柴生火,不一會兒,飯就熟了。孔夫子這時剛好醒來,突然聞到一股撲鼻的飯香,好生奇怪,便起來探看。剛一跨出房門,就看見顏回正從鍋裏抓了一把米飯往嘴裏送,孔子又高興又生氣:高興的是有飯吃了;生氣的是,顏回竟然如此無禮,老師尚且未吃,他卻自己先吃了起來。

過了一會兒,顏回恭恭敬敬地端來一大碗香噴噴,熱騰騰的白米飯,送到孔子面前,説:“今日幸好遇到好心人贈米,現在飯做好了,先請老師進食。”不料孔子一下子站起身來,説:“剛才我在睡夢中見到去世的父親,讓我先用這碗白米飯祭奠他老人家。”顏回一把將那碗米飯奪了回去,連忙説:“不行!不行!這米飯不乾淨,不能用它來祭奠!”孔夫子故作不解地問道:“為何説它不乾淨呢?”顏回答道:“剛才我煮飯時,不小心把一塊炭灰掉到上面,我感到很為難,倒掉吧,太可惜了,但又不能把弄髒的飯給老師吃呀!後來,我把上面沾有炭灰的飯抓來吃了,這掉過炭灰的米飯怎能用來祭奠呢?”孔夫子聽了顏回的話,才恍然大悟,消除了對顏回的誤解,深感這個弟子是個賢德之人。

顏回的名人故事 篇6

《呂氏春秋》裏有一段,講孔子周遊列國,曾因兵荒馬亂,旅途困頓,三餐以野菜果腹,大家已七日沒吃下一粒米飯。

一天,顏回好不容易要到了一些白米煮飯,飯快煮熟時,孔子看到顏回掀起鍋蓋,抓些白飯往嘴裏塞,孔子當時裝作沒看見,也不去責問。

飯煮好後,顏回請孔子進食,孔子假裝若有所思地説:「我剛才夢到祖先來找我,我想把乾淨還沒人吃過的米飯,先拿來祭祖先吧!」

顏回頓時慌張起來説:「不可以的,這鍋飯我已先吃一口了,不可以祭祖先了。」

孔子問:為什麼?

顏回漲紅臉,囁囁地説:「剛才在煮飯時,不小心掉了些染灰在鍋裏,染灰的白飯丟了太可惜,只好抓起來先吃了,我不是故意把飯吃了。」

孔子聽了,恍然大悟,對自己的觀察錯誤,反而愧疚,抱歉地説:「我平常對顏回已最信任,但仍然還會懷疑他,可見我們內心是最難確定穩定的。弟子們大家記下這件事,要了解一個人,還真是不容易啊!」

顏回的名人故事 篇7

顏回是聰慧的,孔子的大弟子子貢這樣説“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正是由於顏回的聰慧,所以對於孔子的思想能夠非常迅速的領略,並且能夠將孔子的思想記在心中,實踐在自己的行為中。孔子講學,顏回總是沉默寡言,別的學生都有很多的問題問孔子,而顏回總是順承老師,不曾提出一點疑問,開始的時候孔子也認為顏回有點愚笨,但是後來觀察,看到顏回可以將儒家的思想貫穿在行為中,不禁感歎“賢哉回也!”

顏回是忠誠的,顏回的忠誠源自對孔子所創的儒家學説的推崇,顏回這樣評價自己的老師“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由此可見,顏回是孔子忠誠的擁護者,在孔子四處宣揚自己的思想不能夠得到應用,陷於荒野,食糧不繼的時候,包括子路、子貢在內的很多學生都對孔子的學説產生了懷疑,只有顏回堅定的相信孔子的思想。'

顏回也是生不逢時的,如果顏回生活在一個盛世,那麼其思想就可以實現。但是不幸的是顏回生長在春秋的末期,那個時期是一個崇尚武力,權臣當道,想要實現大同社會完全不可能的社會,所以顏回在那個時代是落魄的,即使是名聲在外,即使是成為一個名噪一時的大儒,對於其生活質量並不能有任何的改善,所以顏回“身在陋巷,一簞食一瓢飲”。

雖然顏回生前是落魄的,但是其身後卻得到了極大的榮寵,自漢代起顏回被列為七十二賢之首,世代祭孔的時候顏回配享,以後的歷代統治者更是不斷的給顏回追加諡號,死後的榮耀可以説非常的隆重。

顏回的名人故事 篇8

在《呂氏春秋·審分覽·任數》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孔子周遊列國時,有一次在陳國和蔡國之間的地方斷了糧草,連野菜湯都沒得喝,七天沒吃上米飯了,餓得白天都睡在那兒。

顏回出去討米,討回來後煮飯,快要熟了。孔子看見顏回用手抓鍋裏的飯吃。一會兒,飯熟了,顏回請孔子吃飯。孔子假裝沒看見顏回抓飯吃的事情。孔子起來的時候説:“剛剛夢見我的先人,我自己先吃乾淨的飯然後才給他們吃。”顏回回答道:“不可以那樣的,剛剛是有煤灰飄進了鍋裏(弄髒了米飯),丟掉又不好,我就抓來吃了。”孔子歎息道:“(按説)應該相信眼睛看見的,但是看見的並不一定可信;應該相信自己的內心(判斷),而有時自己的內心也不可以完全相信。你們記住,要了解一個人不容易啊。”

顏回打十四歲起就拜在孔子門下,一直跟了孔子二十五年,直至三十九歲英年早逝。他不僅聰明好學,而且非常尊重老師,對孔子無事不從無言不悦,孔子對他稱讚最多,不僅誇他學問好,而且還以“仁人”相許。所以顏回被列為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排在七十二賢之首。可就是這樣一位高足,也曾經受到孔子的質疑。是孔子為人太苛刻嗎?或許有一點兒,但更重要的是孔子在品行方面要求是極高的。不光看你學了什麼,還要看你做了什麼;不光看你在人前怎麼做,還要看你獨處時怎麼做。同時,孔子也很善於總結和自省,當他自知是誤會了顏回,便立馬對自以為是做了自我批評,並告訴弟子們眼見未必是實、知人不易的道理。

可見,要成為賢人,一是自己要“慎獨”,而是要學會全面、真實地考察和評判別人。

顏回的名人故事 篇9

《史記》記載了顏回死後,孔子痛哭失聲:“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可以説這是孔子對顏回作為其學生的最高的評價,一個人可以將自己學習到的聖人之道內化成為自己的行為模式,可以做到“不遷怒,不貳過”是非常難得的。

“不遷怒”就是不會將自己的怒氣發泄到別人身上。生活在這個世界上難免會遇到不開心讓自己動怒的事情,有了這樣的事情但是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緒做到不隨意的發泄自己的怒氣,雖然看起來是小事,但是真正的做起來是何其難也。我們今天的人有幾個可以做到?

“不貳過”是指一個錯誤犯過之後就不會再犯第二次,這種品質在任何的年代都是不過時的,一個人積極的吸取犯錯的教訓可以做到下次不再犯,這是需要多麼高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自省能力,我們總是受不了美食的誘惑,讓自己胖了又胖,知道自己吃太多會長胖還是控制不住自己,對於個人來説這不是犯錯又是什麼?一個人總是沉迷於遊戲,耽誤了工作和學習,這不是重複的犯錯又是什麼?一個人總是小偷小摸,屢次被勞改還是不能改過,這不是“貳過”是什麼?

用“不遷怒,不貳過”的尺子量一下自己,看看自己到底短了哪裏?我們應該自省一下了。

顏回的名人故事 篇10

顏回愛學習,德性又好,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一天,顏回去街上辦事,見一家布店前圍滿了人。他上前一問,才知道是買布的跟賣布的發生了糾紛。只聽買布的大嚷大叫:“三八就是二十三,你為啥要我二十四個錢?”顏回走到買布的跟前,施一禮説:“這位大哥,三八是二十四,怎麼會是二十三呢?是你算錯了,不要吵啦。”買布的仍不服氣,指着顏回的鼻子説:“誰請你出來評理的?你算老幾?要評理只有找孔夫子,錯與不錯只有他説了算!走,咱找他評理去!”顏回説:“好。孔夫子若評你錯了怎麼辦?”買布的説:“評我錯了輸上我的頭。你錯了呢?”顏回説:“評我錯了輸上我的冠。”二人打着賭,找到了孔子。孔子問明瞭情況,對顏回笑笑説:“三八就是二十三哪!顏回,你輸啦,把冠取下來給人家吧!”顏回從來不跟老師鬥嘴。他聽孔子評他錯了,就老老實實摘下帽子,交給了買布的。那人接過帽子,得意地走了。

對孔子的評判,顏回表面上絕對服從,心裏卻想不通。他認為孔子已老糊塗,便不想再跟孔子學習了。第二天,顏回就藉故説家中有事,要請假回去。孔子明白顏回的心事,也不挑破,點頭準了他的假。顏回臨行前,去跟孔子告別。孔子要他辦完事即返回,並囑咐他兩句話:“千年古樹莫存身,殺人不明勿動手。”顏回應聲“記住了”,便動身往家走。路上,突然風起雲湧,雷鳴電閃,眼看要下大雨。顏回鑽進路邊一棵大樹的空樹幹裏,想避避雨。他猛然記起孔子“千年古樹莫存身”的話,心想,師徒一場,再聽他一次話吧,又從空樹幹中走了出來。

他剛離開不遠,一個炸雷,把那棵古樹劈個粉碎。顏回大吃一驚:老師的第一句話應驗啦!難道我還會殺人嗎?顏回趕到家,已是深夜。他不想驚動家人,就用隨身佩帶的寶劍,撥開了妻子住室的門栓。顏回到牀前一摸,啊呀呀,南頭睡個人,北頭睡個人!他怒從心頭起,舉劍正要砍,又想起孔子的第二句話“殺人不明勿動手”。他點燈一看,牀上一頭睡的是妻子,一頭睡的是妹妹……天明,顏回又返了回去,見了孔子便跪下説:“老師,您那兩句話,救了我、我妻和我妹妹三個人哪!您事前怎麼會知道要發生的事呢?”

孔子把顏回扶起來説:“昨天天氣燥熱,估計會有雷雨,因而就提醒你‘千年古樹莫存身’。你又是帶着氣走的,身上還佩帶着寶劍,因而我告誡你‘殺人不明勿動手’”。顏回打躬説:“老師料事如神,學生十分敬佩!”孔子又開導顏回説:“我知道你請假回家是假的,實則以為我老糊塗了,不願再跟我學習。你想想:我説三八二十三是對的,你輸了,不過輸個冠;我若説三八二十四是對的,他輸了,那可是一條人命啊!你説冠重要還是人命重要呢?”顏回恍然大悟,“撲通”跪在孔子面前,説:“老師重大義而輕小是小非,學生還以為老師因年高而欠清醒呢。學生慚愧萬分!”從這以後,孔子無論去到哪裏,顏回再沒離開過他。

顏回的名人故事 篇11

“苗而不秀,秀而不實”這八個字,據説是孔老夫子歎惜他的學生顏回的。顏回英年早逝,幾乎使孔子痛不欲生,連呼“天喪予,天喪予!”有跟隨他的弟子問,老師你真的那麼悲痛嗎?孔夫子回答説,不為像顏回這樣的人悲痛,還為誰悲痛?魯哀公問孔子:你的弟子中,誰是最好學的?孔子不假思索地説:有一個叫顏回的好學,他有怨氣不發到別人的身上,也不犯同樣的過錯,不幸英年早逝,現在再也沒有像顏回那樣好學的人了。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孔夫子自己最喜歡的,毫無疑問的就是顏回。

孔夫子為什麼喜歡顏回?只要看看他是如何稱讚顏回的,也就可知一個大概。

在孔夫子的弟子中,顏回大概是家庭比較貧困的一個。一竹筐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巷子裏,別人不能忍受這種貧苦,顏回卻是自得其樂,對此,孔夫子就讚不絕口,連聲説“賢哉回也”。就是這樣一個出身貧困的孩子,學習卻是相當刻苦。孔子説:聽我講述而始終聚精會神不開小差的,大概就只有顏回一個(“語之而不惰者,其回也與!”)直到顏回去世之後,孔子還説:“死得可惜啊!我只看到他前進,從未看到止步。”顏回真可謂是“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的典範了,這樣的學生,大概沒有一個老師不喜歡的,孔夫子當然不會例外。

孔子從教,注重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反對死記硬背,此所謂“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述而篇第七》)。在這一方面,顏回大概也做得不錯。用子貢的話説,叫做“回也聞一以知十”。對於孔夫子的學問,他能夠掌握其精神實質,做到融會貫通,一以貫之,不僅僅是舉一反三了。孔子所謂的學習,其實也不僅是讀書。“學而時習之”的“習”,以我之膚淺理解,有實習或踐行的意思。一個“仁”字,在孔子的學説中,佔有相當重要的位置。顏回問仁,孔子説:“克己復禮為仁”。顏回請孔子説得具體些,孔子就説了四個“非禮勿”,即“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回説:我雖然愚鈍,也要踐行這些教誨。應該説,顏回確實做得比較到位。在他的同門中,幾乎沒有一個被孔子譽之為“仁”的,有人問了,孔子也答之以“不知其仁”。顏回卻是一個例外,而且評價相當之高。孔子説其他人只是偶爾想到仁德而已,顏回則是長久不違仁德的,算得上是將一個“仁”字“落實到行動中,溶化在血液裏”了。

對於孔夫子的學説,顏回佩服得五體投地,用他自己的話説,叫做“仰之彌高,鑽之彌堅”。孔子説:顏回對他沒有什麼幫助,對他説的話,沒有不感到心悦誠服的。這句話是批評還是褒揚顏回,大概誰都能夠體會得出來。由此透露一個信息,對於孔子説的,顏回只會洗耳恭聽,點頭稱是。孔夫子大概也感覺到這未必就是好事,所以曾經偷偷觀察,發現他私下與別人討論時,對孔子的話也很能發揮,於是説“回也不愚”。但也僅此而已,對孔子説的話,顏回絕對不會窮根究底,提出質疑,更不會像子路那樣敢於表示不悦,甚至與之辯説,即使孔子説的話自相矛盾,也不會表示疑惑。

綜上所述,都是孔夫子喜歡顏回的緣由,有的順理成章,有的不很健康。《論語·子罕篇第九》雲:“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毋意便是不隨意猜測;毋必便是不主觀武斷;毋固便是不拘泥固執;毋我便是不自以為是。這“四絕”是有道理的,顏回也做得不錯。在孔夫子的弟子中,以德行着稱的只有三人,顏回則排第一(其餘兩位是閔子騫和冉伯牛),甚至被稱之為“復聖”。在孔夫子的眼中,顏回或許是完美無缺的。但以我之見,顏回最大的缺點,就是孔夫子説的“四絕”(尤其是“毋我”這一條)做得太好,“克己復禮”也“克”得太過,因此失去了自我,只能成為一個複製品。顏回去世時的年齡,有説三十一歲的,也有説四十一歲的,他之所以“苗而不秀,秀而不實”,沒有留下足以為人稱道的業績,除了英年早逝,這個因素也不可忽略。

顏回的名人故事 篇12

十四歲拜孔子為師,終生師事之,是孔子最得意的門生。孔子對顏回稱讚最多,贊其好學、仁人。歷代文人學士對顏回推尊有加,以顏回配享孔子、祀以太牢,歷代帝王封贈有加[1]。

顏回是孔子的弟子,他家裏很窮,常常連買筆墨紙硯的錢都沒有。就這樣,顏回還是堅持用功讀書,從不懈怠。可是因為他窮,同學們丟了東西總疑心是他偷的,後來也就有人把自己的懷疑告訴了孔子。

孔子聽説顏回偷東西,心裏半信半疑。為了弄個明白,一天他就帶了幾個學生到顏回家去,明着説是去拜望老人,實際上他‘是查看去了。

顏回的母親和妻子都是忠厚老實的婦女,妻子十分賢慧,人長得也很俊氣,見丈夫的老師和同學來了,又是喜又是愁。喜的是老師和同學難得來家,愁的是家裏什麼也拿不出來,可怎麼待客呢!俗話説“急中生智”,她心眼一轉,提個筐子出門去了。一出門,就狠了狠心,忍痛把烏黑油亮的頭髮剪下來一大綹,到了街上把頭髮賣了,用賣得的錢買了一點酒肉,就回家來啦。

晌午,顏回給老師和同學端飯吃,忽然見到又有酒又有肉,他一陣高興,心想這回可對得起老師和同學了。可是他一轉念,心裏可就疑惑了:自家窮得沒有隔夜糧,又無親朋可以借貸,哪裏有錢買這酒肉呢?越想越覺得解不開,莫不是妻子不規矩嗎?越想他越難受,有心馬上問問,又怕問起來引起爭吵,叫老師聽着不好。他只得先把酒肉端給老師和同學們去吃,一面卻小聲對妻子説了句氣話:“等客人走了,咱們再算賬吧!”妻子摸不着頭腦,只是覺得丈夫話中有話,她心裏很不好過。

孔子和他的幾個弟子,見顏回端出酒肉來,都你看我,我看你,互相遞着眼色,意思是説:“你看,顏回果不其然是偷東西了,要不,哪兒來的錢買酒肉呢!”顏回見這光景,心裏一陣難受。

孔子是一個很講“禮”的人,據説誰家請他吃飯,不把桌子放正,他不入坐;肉不切成四方塊,他不吃。顏回家裏的日子那麼窮,他的母親和妻子哪裏知道那麼多的“禮”呀,就沒有把肉切成四方塊,只切成一大塊一大塊的。孔子見了這碗肉,認為這是顏回對他不尊重,又加上他這次來就是為了查看顏回的,正好顏回家買了酒肉,他認為這是被他抓住“破綻”,就馬上生起氣來,大聲質問顏回:“你買酒肉的錢是從哪裏來的?”顏回正為酒肉的事心裏不痛快,經孔子這一問,更是什麼話也説不出來了。孔子見顏回這個樣子,越發懷疑了,一迭連聲地責怪顏回,而且説:“今後你再不要叫我老師,我也不要你這樣的弟子了。”當時連飯也不吃,氣沖沖地領着幾個學生就走了。

顏回忍住氣把老師和同學送走,轉回屋就追問他妻子,那買酒肉的錢是怎麼來的?他妻子氣得説不上話來,眼淚像脱了線的瑪瑙一樣簌簌地往下掉。她又慢慢地打開了頭髮讓顏回看,顏回一看,她妻子少了一大綹頭髮,心下一愣,才覺得自己太冤枉妻子了。他母親見到這般光景也氣極了,就指着顏回罵起來,還要顏回跪下賠禮。顏回跪下,對他妻子把好話説了一大堆,他妻子才打開笑臉,讓他快去對老師和同學説個明白。顏回也想到是老師沒弄清楚,就急忙起身出門追趕孔子去了。

孔子和他的幾個學生,一肚子不高興,正走得不起勁,聽後面老遠有人喊,一聽,原來是顏回。孔子也沒叫學生停下來,只從懷中掏出一串錢扔在地上,又折了根樹椏枝在地面上劃了幾個字:“天賜顏回一串錢。”那幾個學生問:“師傅,這是為了什麼呀?”孔子説:“我還要試試顏回的心哩!我們回頭看看,他見到這串錢怎麼辦吧。”

顏回只顧往前看,沒留神讓那串錢給絆了一跤,他爬起來,看到是一串錢,又看到一行字,認得那是老師寫的,心裏就全明白了。平日間他不愛掉眼淚,可現在忍不住流淚了,他心想:“唉,我顏回再窮也不撿這不明不白的錢啊!”想着,擦了擦眼淚水,順手抹去了孔子劃的字,又在旁邊劃了幾個字:“顏回雖窮有志氣,非禮不取半分文。”寫罷,又往前趕去了。

孔子和他的幾個學生把眼前的事看得一清二楚,那幾個學生要去接顏回,孔子説:“等等,得問問他買酒的錢是從哪裏來的?”

等顏回氣喘噓噓地追上了孔子,孔子還是帶答不理,直到顏回把妻子為了款待老師和同學剪了頭髮賣掉買酒的事一五一十告訴了孔子,孔子才感到自己的確太冤枉顏回了,覺得實在對不起弟子顏回,也有負於顏回的妻子和母親的一片好心。他上前拉着顏回的手説:“你還是跟我去讀書吧!”

顏回仍然跟着孔子讀書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