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全球通史讀書心得

全球通史讀書心得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3.33W 次

我們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啟發後,有這樣的時機,要好好記錄下來,這麼做可以讓我們不斷思考不斷進步。那麼如何寫心得體會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全球通史讀書心得,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全球通史讀書心得

全球通史讀書心得1

本書作者L.S斯塔夫裏阿諾斯是美國加州大學的歷史學教授,享譽世界的歷史學家,曾獲得過古根海姆獎、福特傑出教師獎和洛克菲勒基金獎等一系列學術榮譽。雖然他以《全球通史》享譽世界,但實際上他著述頗豐,還有大量其他作品為學術界稱道。其實他的作品還遠不止這一部,他的作品還包括《1453年以來的巴爾幹各國》、《奧斯曼帝國:它是歐洲的病人嗎?》、《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歷史進程》和《源自我們過去的生命線:新世界史》等。可惜的是,這位享譽世界的歷史學家於20xx年3月23日在美國加拉荷尼亞去世,我們今天所看到的第七版《全球通史》也成了最後的版本。

《全球通史》是一部“經典中的經典“這本書問世30多年來一直暢銷不衰,不斷再版,不僅為英語國家讀者所喜歡,而且還被翻譯成多種文字成為在全世界擁有最多讀者的通史類作品。 這部書包含了人類的起源、文明的嬗變,有帝國的更迭、宗教的'擴散;有對歐亞大陸諸古代文明和古典文明不同命運的宏觀思考,也有對著名歷史事件的詳細介紹;有對人性善惡本質的哲學分析,對文明是“詛咒”還是“福音”的辨證評價,也有對世界愈加兩極分化的人道關懷對人類歷史上諸多災難的淵源――社會變革總是滯後於技術改革――的憂慮與警示。

這本書之所以可以享譽世界,還在於它是“全球史觀”的代表作,是迄今為止全球史觀最有影響力的作品。其實在西方,早在啟蒙時代就有人試圖以全球視野來闡釋歷史。

正如作者本人所説,我們自己這一代人是西方主導的歷史觀中成長的,我們也生活在一個西方主導的世界裏。19世紀和20世紀早期是西方享有政治、經濟和文化霸權的時代。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和這後的殖民地革命很快就結束了這種霸權,世界地圖上歐洲殖民帝國的消失就證明了這一點。地圖上許多地方的名字和顏色都發生了劇烈變動,從而顯示出20世紀中葉湧現出來的這個新世界。

我們漸漸不情願地認識到,在今天這個世界上,傳統的西方導向的歷史觀是落後於時代潮流並有誤導性的。為了理解變化了的情況,我們需要一個新的全球視角。儘管伴隨着種.種精神求索的陣痛,世界卻已經完成了其從舊到新的轉變。

新世界需要新史學。20世紀60年代的後殖民世界使一種新的全球歷史成為必需,作為讀者,作為一箇中國人,在看到這部《世界通史》時受到了一種震撼,這是一部真正打破了國家界限的作品,它站在全人類的角度審視整個世界從古至今的每一幅過往的畫面。是呀,人類總是要向前看的,不能總在打破一種桎梏而進入另一種桎梏,而是要超越這些桎梏,上升到一個新的更高的起點之上。感謝作者,也許一部書的價值不在於他在學術上取得如何大的成就而是在於他也許會影響某個讀者的生活態度,進而可能影響讀者的一生。

向已故的一位歷史學巨匠,本書作者L.S斯塔夫裏阿諾斯教授致敬!

全球通史讀書心得2

思量再三,還是決定買下這兩本書《全球通史》的上下冊,原由有二,一者想進一步能以“史”的眼光去品味全球的“恩恩怨怨”,當然以全球的角度來出發,這些恩怨無非是些雞毛蒜皮的內部矛盾,像鄰里的打雞罵狗。而事實上我們又身在其中,不能從過去跳出來,畢竟那些欺凌實實在在血淋淋地發生了。那是歷史,是修改不掉的,也不能忘卻;二者想看看美國曆史學家眼中的全球歷史,它們眼中的中國,國人,畢竟,教課書難免有一面之詞之嫌嗎。

迫不及待的開篇,盡然讓縈繞我腦中多年的異想天開找着一些“理論根據”,記來博今後一笑。由有學過一些電子、化學等相關的科學知識,像電流的流動,電子作為實在存在的物質在導體中流動形成電流,但電子的流動並沒有改變導體的物理化學特性。比如銀線連接金線有電流流過,金線並沒有得到銀線的電子而變成銀子,原因是原子核沒有被改變,但並不能否認金接受了銀的某些東西,只是不好量化衡量而已。人作為一個生命單位,每天和外界發生着各種信息(能量等)的交換,但你並沒有變成我,我也沒有變成你,但相對親近的人在發生潛移默化的轉變,這就是為什麼有“夫妻相”一説了。另如果人死亡了,那麼人那些記憶的最小物質載體呢,它會不會飄蕩起來,形成“魂魄”.而這一記憶的物資載體會不會因為被活的生命體(人)交換而體現原生命的部分特徵。這樣説來,魂魄附體就不是一個迷信話題,而是一個科學課題。我們的五千年典籍中,這樣的記載何其多也。書中美國這位老先生講道:“電子、質子和中子相互結合形成各種原子,各種原子相互結合組成各種分子,各種分子在組成有機化程度不等的聚合體,其中有一類有機聚合體形成了生物。”

也就是説把人微觀了分,人無非是一堆有機聚合體,或説是分子、原子、電子、質子、中子,只不過是它們有的人的排列方法。另“地球在宇宙中小的就像太平洋上的一粒塵埃”,如此應證了我的另一格想法,世界的極限,在我看來,宏觀世界外還有宏觀,沒有盡頭,微觀世界內仍可微觀,無窮盡也。也就説,大永遠可以再大,小永遠可以無限的小,沒有最小,只有再小。大和小永遠是一個相對概念,不能絕對,大與小的比較只能在一個特定的空間時間範圍內進行。這樣的理論的其中一個推論是,必然有外星人的存在,只是我們的科技還沒有發展到那一步而已。宇宙外還有宇宙,總有一個地方也會形成有機聚合體而又生物。微觀世界的人的記憶的載體(一個比中子、質子更小的粒子)由於科技的發展而被捕獲,一夜之間大學畢業完全不是夢想。抓一兩個魂魄粒子解密其附着的信息成為可能。物資是永恆的、也是守恆的,總有一種粒子攜帶一種不同層面的特徵展現,把人看成一粒子時,展現出人的特性,並不是細胞,然每一細胞又有自己的特徵被更小的粒子固守。現在基因技術説明基因是你區別他人的最小單位,而總有更小的粒子去決定有這樣的基因表現。一直微觀下去,我怕會出現人和石頭或水的.組成的最小單元體是相同的結論,我輩還是不做討論為好。

另一句子我也很喜歡,“人類通過改變環境來適應自己的基因,而不是改變自身的基因去適應環境。”但不敢苟同。按以上理論,沒有基因的改變,人類應該還時有機聚合體或生物,正是系列隨着環境的改變而發生的基因的改變,才會有進化(如果人類進化是真的話),不會有由基因改變而由有機聚合體逐步進化成人時,自身基因突然再也不變了,因為環境從沒有停止改變過,而且正是由於人類的破壞,環境的改變的更加劇烈。這也成為我們相信有更高等生命存在的理由。而我們人類並不是生命形式的終極,而應是生命形式的一個階段。具體在哪個階段,我就搞不懂了。也許有一天的研究會發現,人類生命體只是更高生命體的載體也説不定。

歷史學家對文化的論述太精闢了“人化的環境被稱為文化”。一切由人類而改變體現的就是文化,一件原始的圖騰、記錄的文字、載歌載舞無不體現着文化的魅力,比在哲學中文化為上層建築的論述更加的通俗而更加確切。

全球通史讀書心得3

一直愛讀歷史,而對於中國歷史,看到的都是中國作者寫的作品。而作者本身作為一箇中國人的身份和視角,其“先天性”地無可避免也限制了讀者的眼光視角。這次看了斯塔夫裏阿諾斯的《全球通史》,受益匪淺。而其中有關中國的部分,可謂洋眼看中國,更是不可多得的收穫。

東周

東周的形成是由於西、北方牧羊野蠻民族的侵入,當時世界上各地區都差不多同一時期都出現了這種野蠻部落都文明帝國的侵略掠奪,而獨獨中國的文明沒有由於入侵被毀滅或轉型。同時的希臘、印度統統難逃過這兩次遊牧民族的侵入浪潮。而中國被野蠻入侵而繼而出現了一個生氣勃勃、富有創造性的時代,更是反證出華夏文化的連續性和堅韌性。 青銅鐵器

一般的歷史教科書對這兩項技術都只是説明出我國人們在商、戰國就掌握了這兩項技術。實際上冶銅技術的發明並不是在中國,而是在中東地區,中國於公元前1500年才學會了冶鑄青銅武器的技能,同時傳入的還有種植小麥和製造馬車等技能,正是由於這些的幫助,當時的商朝統治者才能征服了其它四周仍處於新石器時代的農業村落,擴大了華夏的版圖。而鐵器的傳入對比起世界其它地區則相對較晚,冶鐵技術起源於公元前20xx年中葉的小亞細亞,公元前800年傳入印度,公元前750年傳入中歐,於公元前600年才傳入中國。

孔子

在西人眼中,孔子是一個渴求成就功名利業的人。這從他周遊列國,試圖尋得一位採納其理想政治見解的統治者得知。生逢亂世的孔子對當時的實際政治影響是微不足道的。不過“孔子最終發現了自己的特長並將其充分發揮。他證明了他自己的一個具有罕見熱情和擅長教育的教師”。這個普通的教師不單單教育出了幾個像樣的'弟子,並藉助他們實現了自己的抱負,成了深遠且恆久影響中國封建社會的思想教育家。二千多年來。他的學説成了封建王朝的官方教義,成了學者和統治者研究的對象。那怕已經現代化的今天,他的生日仍作為台灣地區的教師節,這些怕是作為一位教師職業的孔子生前怎樣也估計不了的! 法學

儒學的興起和發展是在漢武帝的“罷黜百家”學説和極力推崇儒學之後。而漢朝之前的秦則是運用了法家的學説。法學幫助秦始皇取得了統一中國的輝煌成就,也把所有權利都集中在自己手上,卻沒能給秦始皇構思的“秦三世,秦四世”發展下去。法學不能“寬容待人”的態度只能反激起滅亡的速度。“能騎在馬上打天下,焉能騎在馬上治天下“,所以在秦滅亡後,漢朝統治者利完它最後一點“無為而治”的價值讓國家從戰亂中康復過來之後就將它打進了“冷宮”。

全球通史讀書心得4

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不世出的梟雄唐太宗的名言。但問題是:怎樣看“古”、看到哪個範圍的“古”、看誰寫給你的“古”?這或會知道不一樣的“興替”。《全球通史》,這本書實在是太厚了,論述範圍太廣了,100多萬字,全是乾貨,一段話可能就是數十年對世界影響甚大的戰爭,三五行可能就講完了推動人類進步數百年的一個牛逼發現,像亞里士多德這種超級猛人也只能佔據半頁紙而已……。因此錙銖積累的讀完了前兩篇,從史前文化到中世紀之前,已然覺得獲益良多。

1、讀這本書首先是擴充知識面。本書享譽世界幾十年,據説與《夢的解析》、《廣義相對論的基礎》、《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等並列為20世紀影響世界的十本書之一。就第一、二的部分看,雖然還沒講到中世紀、宗教、十字軍東征等,光伯羅奔尼撒戰爭、迦太基、孔雀王朝、特里克文明等等對於大多數國人來説模模糊糊的故事,足夠幫我們把數千年前發生在地球各個角落的大事、牛人串起來了。但是串同時發現腦子“知識越多越混亂”,最後乾脆花了一整天時間將公元5世紀之前的全球主要文明的歷史做了下圖,不枉白讀此書(一部分)。

2、除了知識的積累,最重要的是更換看世界的、看問題的視角。有句話講,讀過的信息只有結合你的思考才真正成為你自己的知識。舉個例子,中國史講王朝興替,總要歸結到上一個王朝腐朽沒落,帝王昏庸荒淫,新的王朝締造者順應民心,雄才大略,克難奮進,終於救人民於水火,扶大廈之將傾,談笑間成就雄圖霸業。真如此嗎?至少斯塔夫裏阿諾斯不完全這麼看。

不少時候王朝的.更替並不是舊的王朝太腐朽或者新的王朝更文明、更進步。比如歷代中國對抗北邊遊牧民族的衝擊,這不單純是某個些君主的問題或者是所謂王朝中後期皇帝的能力不足問題,這就是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的數千年衝突,當農耕文明統治較好,戰備較強,遊牧民族就難衝進來,而一旦稍有不慎,則遊牧民族就有機可乘;又或者是技術的進步加強了遊牧民族的攻擊能力,比如馴馬技術提高,甚至可能只是馬鐙的發明方便了騎手解放雙手,極大的增強了戰鬥力。又或者,比如周代商,是因為冶鐵技術的進步,邊緣的遊牧民族獲得了更多的攻擊能力而已。所以一個近些年已經開始被廣大“愚民”重新清楚的是,中國古代那麼多亡國之君真的都是那麼荒淫無道嗎?至少隋煬、崇禎包括光緒(慈禧)都不是完全如此。(也讓我們想起諾基亞説的,我們什麼也沒幹,我們投入的科研經費是蘋果的數倍,但我們輸了;或者是那句“時代拋棄你的時候連聲再見都不會説”。)

3、與大多數中國歷史書以政治經濟為主線、文化為輔線(或許)、科學技術偶爾出場演個路人甲不同,這本書花了很多篇幅去講技術對於世界推動的重要性,包括在文明的更替(採集——狩獵——遊牧——農耕——工業)中,技術的重要性甚至可能是決定性的。這不僅有助於我們理解歷史,甚至有助於我們理解現實,比如為什麼米國不斷出現從造輪船、造飛機到現在造spaceX、造alphago這樣的技術應用追求狂人;比如《權力的遊戲》中的瓦雷利亞鋼怎麼或隱或現佔據那麼多戲份。

當然,這本書或許也只是一家之言。傳播學上説,你看到的只是別人想讓你看到的。但無論如何,多看幾個“別人想讓你看到的”,才更有可能清楚什麼才是“你應該看到的”。

煮酒論史,酒好,史料也要好。我有歷史,你有酒嗎?

全球通史讀書心得5

一、在人類社會邁入近代以前,人類的各種羣族在各大洲自顧自的繁衍和生存,各種有明顯地域特色的禮貌、文化也就這樣逐漸發展起來並構成了一種超自然的力量,這種力量又繼續推動着人類歷史的發展。

世界歷史進入近代以後,人類的好奇心衍變為強烈的野心,並逐漸對自己的生存空間提出了越來越多的要求,於是人們再也不像動物一樣隨遇而安安分守己地生活在自己的那一片土地上,人類在名為“國際交流”的幌子下開始了永無止境的爭鬥,這在當前的世界仍然在延續。

放眼望去,世界歷史越來越是“實用主義”哲學或是“唯物論”的天下了。近代以來的一次次戰爭,一戰二戰,在炮火的轟鳴下人類在一次次地進行着力量的轉換。時至今日,這種力量的轉換還在繼續,此刻咱們的日常生活中,越來越多地提到“競爭”、“綜合國力的競爭”之類的話語,於是世界各國大多都在拼命發展經濟,希冀能建設成一個強大的過渡,在所謂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這種“競爭”越來越構成一種怪圈,國際競爭的號角吹響到各個地區,咱們看到此刻的中國,發展經濟是頭等大事,GDP指標壓倒一切,經濟搞上去了一切也就好了。這種“競爭”説白了就是“物質第一”、“一切向錢看”,咱們在人類歷史的任何時期都不會看到這樣的場景。

咱們在比較1500年以前的歷史個性是遠古歷史和1500年以後的歷史不難發現:創造了一向到這天咱們都引以自豪的燦爛文化的遠古時期所發生的戰爭遠遠比近代以來的世界要少得多,而隨着人們物質生活的改善和豐富,人們的慾望也越來越強,戰爭也越來越多,這不能不讓咱們反思自己的行為是不是偏離了人類歷史正常的發展軌道,反思咱們當下的思想理念是不是能夠經受得住歷史的考驗。“物質資料的生產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根本動力”,咱們對這一理論的明白是否有點誇大了呢?

二、《全球通史》對中國的説始於商朝,把商朝當作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皇朝來展開中國歷史,這和咱們一般所認為的“夏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是不一樣的。目前史學界尤其是外國曆史學家對咱們所稱的“五千年禮貌”還有很多持懷疑態度,以至於咱們國家的“夏商周斷代工程”的出現。這是一個頗為搞笑的現象,在外國人的壓力下咱們屈從地去挖掘咱們的祖先的墳墓並以此來證明自己的年代久遠,難道“歷史悠久”便能加足咱們以後在國際交往中説話的底氣?難道美國會正因一個國家的歷史長短來作為它外交政策的依據?咱們對本身歷史的研究不就應建立在別人的要求下,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值得自豪的歷史。時刻能説明什麼呢?只能説明過去。民族、國家乃至於咱們個人的發展,力量的高下,都不是以時刻來衡量的。美國只有兩三百年曆史,但還不是生機勃勃,照樣生活得很好?

斯塔夫裏阿諾斯意味深長地引用了伏爾泰的話作為題記開始講述1500年以後的中國:“咱們不必被中國人的成就迷住心竅,以至竟承認其帝國的體制真乃世界有史以來是最好的.。”咱們承認,咱們不是最好的,但又有誰能説證明自己的民族自己的國家在人類歷史的漫漫長河中是最好的呢?

三、《全球通史》在最後説“人類還從未看到在他們面前如此燦爛奪目的前景,但人類也同樣從未見識過潛伏在這種景象後面的蘑菇雲。”斯塔夫裏阿諾斯以及此刻眾多的歷史學家都認識到了科技在人類歷史上的重要性。期望中孕育着危險,完美中承載着毀滅,也許真的有那麼一天,人類會發展到窮兇極惡的最高境界,將那些所謂智慧結晶的恐怖武器搬出來施加在對方身上,或者説某些國家、某些民族試圖創造出更具有科學含量的威懾力量,在試驗或是檢驗、嘗試的過程中,科學突然和人類開了一個玩笑,發揮了它的威力,在人類看到結果的過程中也結果了自己。這一天會不會遙遠呢?

馬克思主義説,事物總是有着“產生—發展—消亡”的過程的,那麼人類呢?咱們在不斷創造歷史的同時也在不斷地挖掘自己的墳墓嗎?咱們會最終殊途同歸地走向末日嗎?對於咱們每一個個體的人來説,性命的過程遠遠比結果來得重要,因此即使咱們走向毀滅的必由之路也用不着驚恐。咱們對於歷史的研究和認識,更重要的是能更好地幫忙咱們認清此刻,以及完美地憧憬未來,而最重要的就是珍惜此刻的一切。